武經總要/前集/卷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七 武經總要
卷十八
卷十九 

◎陜西路

陜西路,《禹貢》雍梁冀豫四州之地,而雍州全得焉。天文東井與鬼宿之分。西接羌戎,東界潼陜,南連巴漢,北際朔方,自安定、北地、上郡皆逼近戎狄,歷代未嘗去戰備,武都之地則氐羌雜處,武威以西皆匈奴接境,故防秋乘塞,嚴兵置戎,並列雄鎮,以講武經為中朝之西屏。

◎畦延丹坊堡安軍路

延州延安郡,古白翟地,唐置州,升為總管府。徙吐谷渾部落,立渾州、寬州、浩(音誥)(音門)府,寄治州界(涼州有浩河六谷,吐渾所居,唐初遷部族在州界,喬立渾州、寬州,即渾州、寬州川也),迄今蕃漢雜處。唐置畦延節度。宋為彰信軍節度。其地東至隰州三百七十里,西至慶州三百三十里,南至畦州一百四十里,北至保安軍一百五十里,又至大理河二百七十里,東北至綏州,西北至宥州,皆三百餘里。自綏、宥、靈、夏以北,皆党項所據,官軍戍守設寨十七。置畦延丹坊保安軍路馬部軍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為治所,控綏、銀、夏、盧子關一路。本路置州兵及禁軍更戍外,又領熟戶蕃戶蕃兵九大族一萬二千七百人,馬一千四百九十疋,弓箭手一千五百二十一人,馬一百五十五疋。即今之陜西延安府是也。

○保寨十七:

○順安寨

即唐初南平州安固縣地。宋建南安寨,康定中棄之,慶歷初重修,賜今名。自寨西北至懷寧綏平二寨,俱一川守禦之要。東至白草寨四十里,西南至石胡寨四十里,北至綏州四十里,西至懷寧寨四十里,南至清澗城五十里。

懷寧寨,故長寧寨也,慶歷中重修,賜今名。東南至順安寨四十里;南自寬州,至清澗城四十五里;西至綏平寨四十里;北至大理河八十里,至橫山一帶。

綏平寨,綏州城平縣也。隋時置城平川;宋天聖中重築,改名永平,尋棄之;慶歷中又修復,改今名。東至順安寨,西至金明縣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永平川,北邊壕,接綏州,西南至州百里。東北無定河至鐵茄平五里。

黑水堡,慶歷中築。東控城平川,西控黑水川路,入盧子關北外大理河至橫山,最為要害之地。東至綏平寨四十里,西至土門堡二十里,南至安定堡六十里,北至大理河六十里。

白草寨,東控黃河伏落關路,北綏州界鐵茄平定仙嶺滿堂川路,最為要害之地。東至黃河二十里,西至順安寨四十里,南至隰州上平關三十里。

清澗城,即故綏德縣地,名清澗川。東控黃河一帶賊路,慶歷中修。東至石胡鎮四十里,西至水平寨八十里,西南至延州二百里,南至延州寨四十里,北至懷寧寨四十五里。

石胡寨,慶歷中築。西南至清澗城四十里,北至順安寨四十里。

丹頭寨,舊號丹頭堡,東寬州川路。慶歷中修。東至清澗城四十里,西至安定堡四十里,南至水平寨四十里,北至綏平寨四十里。

安定堡,地名為蹄川,控清澗川一帶,東西控安遠廢寨。慶歷中築。東至丹頭寨七十里,西南至安遠廢寨,南至大糧寨七十里,北至黑水堡五十里。

青化寨,太平興國中築,號青化堡,加兵戍守,西控青化州口,慶歷中增修建寨。東至永平寨七十里,西至延州五十里。

永平寨,東控永平川路,東南至清澗城八十里,西南至青化寨七十里,北至丹頭寨四十里。

招安寨,北接杏子河,至橫山一路,慶歷中築。東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靜邊鎮八十里,北至保安軍八十里。

新寨,控延州東北疆遠川一帶,太平興國中重修。東至青化寨二十里,西至金明寨四十里。

金明寨,控金明一川之口。本漢高奴縣地,董翳所居,後魏為廣縣,隋改金明,唐置北武川,

宋以縣為寨。東至青化寨八十里,西至招安寨二十五里,南至延州四十里,北至龍口平二十里。

龍安寨,在廢栲栳寨之西,地名龍口平,控塞門川廢寨一帶戎馬來路。東至新寨七十里,南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萬安寨七十里,北至塞門故寨八十里。

萬安寨,東控五龍川入延州路。東至延州八十里,西渾州川路至招安寨,北至保安軍八十里,南至敷政縣。

圍林寨,西控土門一帶賊路,入渾州川至瓦堂川。慶歷中置堡戍守。東至龍安寨九十里,西至北安軍五十里,南至招安寨八十里,北至瓦堂川界。

鹽夏路,自州北過塞門寨,度盧子關,由屏風谷入夏州界,石堡、烏延、馬嶺入平夏,至鹽州,約六百里,其路自塞門至石堡、烏延,並山谷中行,最為險狹;烏延至夏州平地。宋初,塞門至烏延蕃部內附,石堡城置兵戍守。至道中,五路出師,範廷召從此路進軍,凡二十日,至烏白池會師。今廢盧子關、石堡、安遠、塞門四城。北路山谷險峻,比諸路最甚。

保安軍,舊延州栲栳城。唐為神策軍,控扼蕃寇。宋建軍,置三寨守之。東至延州百五十里,經敷政、敷施二縣界,山谷不通車軌。西至慶州界九十里,南至延州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長城八十里,十里即蕃族界,入宥州、夏州路。今為保安縣,屬陜之延安府。

○寨三:

德靖寨,北控洛河川,入西界金湯鎮大路,舊號建子城,天聖中改今名。東至軍六十里,西至金湯鎮六十里,南至保勝寨七十里,北至熨鬥平川路,至金湯六十里。

順寧寨,東控大蟲谷口,北五里即生戶歸娘族,至大理河,慶歷中築。東至塞門棄寨百六十里。西北至西界,南至軍四十里,北至歸娘嶺三十里。

保勝寨,東北控扼莫河路一帶蕃部,慶歷中築。東至萬安寨八十里,西至義征川,南至靜邊鎮五十里,北至保安軍四十里。

長城嶺路,自軍北歸娘族六十里,過長城嶺,北至秦王井驛,入平夏,經柳泊嶺、並鐵市、白池、人頭堡、苦井、三分山、谷口、河北九驛,至故靈州懷遠鎮七百里(後為建興州)。北路自軍至秦王井,在山谷中行,險狹。自秦王井,地勢漸寬平,經沙磧,少水泉,可掘沙為井。夏國宥州界並沙磧地,卑險,掘丈餘,則有水。若因大風,尋復湮塞。保安軍至賊界三十里,此路可行師。

鄜州洛郊郡,古白翟國,唐武德中置州,以鄜畤為名,又建為都督府。宋為保大軍節度。東至丹州百二十里,西至慶州界百八十里,南至坊州界七十里,北至延州百六十里。今仍為鄜州,屬延安府。

康定軍,康定元年以鄜城縣置,即今之鄜州是也。

○寨一:

直羅縣寨,唐武德中,分三川、洛交置縣,以城枕羅水,其川平故也。今分兵戍守,控華池一帶蕃部。至慶州華池鎮四十里。

寧環慶路

慶州安化郡,古義渠戎地,隋置州,今城在白馬兩川口。唐為中都督府,又立安化、芳池二都督府,党項、野利種落皆寄治州界,為邠寧節度。其地南至寧州百二十里,北至環州百八十里,西南至寧州七十里,東北至宥州。宋置寧環慶路馬步軍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為治所,北控翰海靈鹽一路,居要害之地,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領熟戶蕃兵二百四十七族,總四萬四千人,馬四千三百九十疋,弓箭手二十一指揮,馬一百九十五疋。即今之陜西慶陽府是也。

○城寨鎮堡十二:

淮安鎮,古淮安縣地,北控通塞川,道路寬平,最為要害之地。咸平中築,去環州木波鎮八十里,二鎮兵馬為諸路之援。按唐史,開元中檢校逃戶置,因為懷安,字訛謂之淮安。東至五交鎮三十里,西北至柔遠寨五十里,南至州七十里,東北至東谷寨三十里,北至西谷寨四十里,西至西界五十里。

淮安東谷寨,北控入西界通塞川大路,西南至州百七十里,南至淮安鎮三十里,北至西界五里。

淮安西谷寨,淮安西邊谷口,入環州路。西南至州百八十里,南至淮安鎮四十里,北至西界五十里。

美利堡,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東谷寨十五里,淮安鎮十五里。

雪泥堡,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淮安鎮十五里,西谷二十五里。

華池鎮,後魏蔚州故城,控胡盧河川路,入鄜州直羅縣界,隋為縣,有子午山。宋置巡檢兵官,總華池、平戎、鳳川、柔遠、淮安。自子午山狗道嶺,至義州達磨洛河川保安寧小胡族。東南至州一百三十里,西至鳳川鎮二十里,東至平戎鎮四十里,畦州直羅縣四十五里。

業樂鎮,大中祥符中築。因蕃族內附,時築業樂、鳳川、柔遠三城。西南至州七十里,淮安鎮七十里,柔遠寨五十里。

五交鎮,西至淮安鎮三十里,西南至州百里,北至西界五十里。

鳳川鎮,西北控子午嶺路至西界,大中祥符中築。東至川百五十里,西南至合水鎮五十里,東南至華池鎮二十里,西至界四十里。

合水鎮,即唐之合川縣。宋祥符中,修理廢縣為鎮。西至鳳川六十里,東至華池七十里,西至州五十里,至西界百里。

平戎鎮,控洛河一帶入西界路,西至州百六十里,西南至華池鎮四十里,西界六十里。

柔遠寨,東有路入西界白豹、後橋二鎮,大中祥符中築。東南至州百二十里,東至業樂鎮五十里,東北入西界後橋、白豹谷三十里。

大順城,新城,北據兩川之口,東自烏川路至故鳳川城,西自後橋堡川路至十二盤堡,北自木嶺,與夏國以古道分界。東至花池縣界,西至柔遠寨界。其木嶺即突厥川也,東至烏川,西至十二盤堡,南至州,北至蕃界十五里。

車箱峽路,自淮安西北入通塞川,經大胡泊、靜邊鎮、香柏寨,取車箱峽路,過慶州舊蕃戎地(今為建安州),北入鹽州,約五百里。此路山原川谷中行,不至艱險。國初,淮安至鹽州蕃部並內附。至道中五路出師,丁空從此路進軍,至鹽州金靜邊白豹、金湯、後橋等鎮,並為賊境,各置堡寨。

環州,治通遠縣,古朔方鳴沙地,秦長城在焉,居人部落相雜。唐為樂州,天寶後陷吐蕃。宣宗收復,建為威州,割木波、馬嶺二鎮隸之。周置通遠軍使,本朝淳化中復為州,改今名。其地三面控蕃戎,最為檄塞之劇。東至蕃界十五里,西至蕃界十五里,南至慶州百四十里(木波鎮路),北至洪德寨八十里,寨北即蕃界。青岡峽、清遠軍、積石浦、洛河、耀德鎮、清邊寨、靈州共七程,沙磧遠無郵傳,冬夏少水。按《皇華四達記》:至靈州五百四十里。

○鎮寨十三:

洪德寨,西北路即舊口,入靈武大路,號青岡峽。東至鹽州路,號歸德川。東永和寨,南至州十里,西肅遠寨,東北邊墩二十里接界。

烏侖寨,控烏侖川一帶賊馬來路,咸平中重修。東接蕃界,西即永和寨,南至州二十五里,北至肅遠寨十三里。

肅遠寨,北控大落乾川,即駱駝平地入西界舊路。咸平中,增築新城,賜今名。南至州三十七里,北至洪德寨十三里。

定邊寨,在三店溝戎馬來路,北控西界三條路。天聖中置。東至平遠寨二十里,西至蕃界十五里,南熟戶,北至邊壕十五里。

平遠寨,東控大峴山入靈武路,天禧中築。東至州七十里,西至定邊寨二十里,南熟戶二十里。

大枚寨,入慶州中路。西北至州七十五里,東至熟戶郭家族十五里,西至石昌鎮五十里,南至馬嶺四十五里,北至木波鎮三十里。

永和寨,西控大峴山北至蕃界,天德中始築。東至洪德寨,西至熟戶,南至金湯族,北至蕃界。

安塞寨,北控西界九星原路,天禧中築。東至邊壕界三十里,西至州四十里,南至州四十里。

團堡寨,天禧中築。東至熟戶,西至熟戶,南至熟戶,北至石昌鎮四十里,又至州一百五十里。

馬嶺鎮,舊屬靈州,周廣順初割屬環州,即古之馬嶺縣,漢為牧地。川形似馬嶺,因為縣名。今控馬嶺川大路。東至熟戶,東南至慶州六十五里,南至府城鎮二十五里,北至大拔寨四十五里,至州一百三十里。

木波鎮,舊屬靈州,北路通慶州,咸平中重修。東至北界,西至合道鎮四十里,南至大拔寨三十里,北至州四十五里。

石昌鎮,控西北馬嶺大川口入故威州路,北與合道鎮相應援,咸平中重修。東北至大拔寨五十里,西至州百五十五里,南至團堡寨四十里,西北至西界。

合道鎮,東至木波鎮四十里,西至西界,南至熟戶,北至州百一十里。

靈鹽路,自洪德寨西北入青岡峽上,至美利寨入清遠軍,軍城則宋初轉運使鄭文寶建議築之,在靈州南界積石嶺上瀚海中,至靈環州三四百里地不毛,無水泉。浦洛河、耀德、鹽井、清邊鎮入靈州,約五百里,本靈環州大路,咸平中陷清遠軍,明年陷靈州,棄美利寨。此路經瀚海中,無水泉。一路至洪德寨,東北入歸德川上,過西界蝦蟆寨、駱駝會,取雙堆峰至鹽州,約三百餘里。洪德寨至駱駝會,系歸德川獎水谷,甚為險狹,多泥濘。自駱駝會至鹽州路,路平,人馬易行。建隆以來,蕃族並為熟戶。至道中,五路出師,李繼隆由此路進軍,日行數十里,凡十日到鹽州。後並為賊境。

◎涇原儀渭鎮戎德順軍路

渭州,舊治襄武縣。秦伐義渠戎,置郡。唐為渭州。至德後,陷於吐蕃。元和中置州。於平涼一境,坦平無險,利於馳突。其東至涇州一百三十里,西鎮戎軍一百四十里,南儀州,北原州,並七十里。宋咸平中,曹瑋守邊,自州界循隴山而東刳邊壕數百里,頗得守禦之要。後置涇原儀渭鎮戎德順軍馬步軍都部署以下兵官,初屯涇州,後以州為治所。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領熟戶蕃兵百七十七族,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一人,馬五千五十三疋,弓箭手一百四十七指揮,二萬一千五百九十七人,馬六千五百六十八疋。即今之陜西鞏昌府是也。

○縣寨鎮七:

六盤關寨,古六盤關也,在瓦亭西南隴山上。唐天寶後陷於吐蕃,宣宗收復。宋置寨戍守。東至木波寨二十里,西至神林寨四十里,南至杜家堡三十里,北至瓦亭寨二十里。

瓦亭寨,控龍山一帶,即漢朝那縣北古簫關也。後漢隗囂使牛邯守瓦亭山,即此地,彈箏峽在焉。東自安國鎮路至州七十里,西至安邊堡二十里,南至定川堡一十里,北東山寨五十里。

安國鎮,唐中和中置靜塞寨,後改今名。東至州三十里,西自山河寨入瓦亭寨四十里,南至定川寨十里,西北二里至彈箏峽。

新寨,地名小盧關,開寶中築,賜今名。東北至耀武鎮十五里,西蒿店溝戎馬來路,南至州二十五里,北至鎮戎軍彭陽城三十里。

定川寨,西控六盤山一帶,太平興國中置。東至州四十里,西至趙林寨二十里,西南至儀州制勝關三十里,北至東山寨三十里。

潘原寨,古邑也。唐至德後,河隴盡陷,國之西境極於潘原。宣宗恢復,建為武州,今仍舊為縣。東至涇州界五十里,西至平涼縣界十三里,南至儀州華亭縣界五十里,北至原州臨涇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平涼縣界五十里。

耀武鎮,東至原州鐵原寨十五里,西至安國鎮三十五里,南至州四十里,北至原州平安寨二十五里。

原州,治臨涇縣,取「高平曰原」為名。唐天寶末,河湟隴右盡陷。元和中,始修臨涇城為原州,自是西戎無犯邊者。四封之地,羌戎維居,北捍蕃境,置十一鎮寨守之。東北寧州七十里,西鎮戎軍界百三十里,南渭州界百三十里,北慶州百三十里。即今之陜西平涼府是也。

○鎮寨十一:

柳泉鎮,舊名鵓鴿泉,今名柳泉鎮。西即熟戶明珠滅藏康奴等族帳,北綏寧寨,西至故城五里,東至寧州界七十里,南至州四十里,北至環州界十里。

新城鎮,控大盧川路,東至州六十里,西鐵原寨二十五里,南渭州潘原縣二十五里,北開遠寨三十里。

鐵原寨,東至新城鎮二十五里,西至渭州界十里,南至耀武鎮十里,北至平安寨三十里。

開遠寨,東至州三十里,西至平安寨三十里,南至新城鎮三十里,北至新門寨十里。

平安寨,東至開遠寨三十里,西至彭陽城二十里,南至鐵原寨二十里,北至綏寧寨八十里。

新門寨,東至州三十里,西邊壕,南開遠寨,北西壕寨十里。

西壕寨,東至彭陽城七十里,西至新門寨十五里,南至州四十里,北至柳泉鎮三十里。

綏寧寨,在州西北。按地圖,細腰古城北有一路入蕃界故威州,慶歷中修築,賜今名。與靖安寨相應援,得守禦之要,輿柳泉等八寨為次邊。東南至州百一十里,東柳泉鎮,西北戎馬來路,東南環州定邊寨,西至胡盧泉三十里。

靖邊寨,地名胡盧泉,此有二路,一入蕃界故威州,一至新門寨。慶歷中修築,賜今名。得守禦之要。東南至州百三十里,東北至綏寧寨三十里,西鎮戎軍乾興寨、北羊屈族帳戎馬來路。

佛空平堡,古城也,慶歷中修,捍北邊胡馬來路。東環州定邊寨,西耳朵城,南至州北邊界。

耳朵城,古城也,慶歷中重修,輿綏寧、靖安二寨相應援。東佛空平川,西綏寧寨,南至州北邊界。

鎮戎軍,故原州城也,蕭關都盧山朝那湫及涇水所出,即其境。唐至德中陷於吐蕃,自是三輔西無襟帶之固。時宰臣元載上議曰:今西境極於潘原,吐蕃防戍在摧沙堡原州界,其間當西塞之口,接隴山之固,草肥水甘,舊壘存焉。吐蕃比毀其垣墉,棄之不居。其西則監牧故地,長壕大塹,重復深固,乘間築之,可移大軍居涇州,以為本根,分兵守石門、木峽、隴山關,北抵於河,皆連山峻極、不可越。置鳴沙縣,為豐安軍之羽翼,靈武五城為形勢,然後居隴右之地,以至安西,是謂斷匈奴之脛。圖其地以獻,量井泉,計徒庸畚鍤,皆具而不果城。宋咸平初,詔曹瑋修築建軍,自隴山而東,緣古長城開浚壕塹。初李繼隆請城鎮戎,朝廷詢其事,弟繼和奏曰:平涼舊地,山川險阻,旁扼夷落,為中華襟帶。乃城之。故迄今為便。其東至涇州百八十里,西南至臨洮軍六百里,南至秦州四百七十里,西北至靈州五百里,即今之平涼府鎮原縣是也。

○城寨堡九:

朝延以軍境平易,無扼束,利於馳突,令旁隴山而東循古長城,刳大壕以隔胡騎。寨城並在壕內。

三川寨,在捺龍川、天麻川、武延三川之間,因名三川。西控妙娥山一帶西北入天都山路,可至靈武,地寬平美水草。西至天麻川,北至定川寨,去好水川百里。

定川寨,北控胡盧河大川入西界天都山,正扼賊路。東至渭州四十里,西至蘭州約五百里,南至制勝關三十里,北至故會州約三百里。

高平寨,北至西界野雞峰戎馬來路。東天勝寨,西定川寨,南至軍三十里,東北蕭遠寨,北至野雞峰,北至菜園等川戎馬來路。

天聖寨,天聖中築,因賜名。東乾興寨,西高平寨,北安遠堡,控蘭蕭川菜園川賊路。

乾興寨,天禧中築,明年賜名乾興。東至原州界黑寨溝二十里,西南至軍七十里,西天聖寨,北至邊壕七十里,南彭陽城北三川堡戎馬來路。

彭陽城,東至平安寨二十里,西東山寨路,至軍七十里。南至渭州新寨四十里,北至乾興寨五十里。

東山寨,東至彭陽城三十里,西開遠堡,接隴山。西至軍五十里,西南安邊堡三十里,北天聖寨六十里。

開遠堡,祥符中築。東至東山寨三十五里,西摧沙堡六盤山一帶,南至安遠堡三十里,北至軍三十里。

堡,緣胡盧河川路,北控賊界,從葦子灣至故蕭關。

蕭關路,自軍北劉堡,緣胡盧河川,過古城,入葦子灣。出蕭關至鳴沙縣界,入靈武,約五百餘里,地形平敞。至道中,李繼隆護送芻糧入靈武,由此路。

德順軍,舊隴竿城也,在六盤山外。祥符中,渭州曹瑋言:今隴山外有棄地,隴竿川坦,為兵沖,曾無捍蔽。熟戶以田輸官,因相地形築城,盡要害之地,以兵戍之,立堡寨,置弓弩手居之。慶歷初,經略使韓琦言:籠竿城為山外四寨之首,北接鎮戎軍,捍一路戎馬走集;北緣胡盧川河,經古蕭關至鳴沙縣。乞建為軍。因賜名德順。自六盤山寨二十里,至瓦亭四十里,又七十里至渭州。西自神林堡四十里,至石門蕃界七十里。東南至儀州百二十里,東北至鎮戎軍一十里,南好水川界。即今之平涼府靜寧州是也。

○城寨堡七:

隆德寨,天禧中築,寨屬渭州。地名邪沒籠川,蕃語訛謂之羊牧隆城。慶歷初改今名,隸德順軍,在隴山外,隆德、靜邊二寨居邊壕外。東至籠竿城六十里,西至邊壕四十里,南至靜邊四十里,北至東勝寨三十五里,南石門路。宣宗朝收復六關,即石門關也。

靜邊寨,在邊壕外,祥符中蕃部獻南市城地。天禧初築,賜今名。西控捺隴谷、天麻川戎馬來路,南自三角城路,入秦州弓門寨。舊屬渭州,慶歷中移屬。東至神林堡四十里,西至邊壕二十里,南至熟戶蕃族四十里,北至羊牧隆城四十里。

德勝寨,舊屬渭州,天聖中築,與隆德、靜邊寨抵秦州界。東南至軍八十里,東至李武堡一十里,西至邊壕一十里,南至籠竿城七十里,北至懷遠城二十里,又西至界瓦川會百五十里,即西蕃籠谷也。此武延川戎馬來路,有摘星、開邊二堡。

中安堡,東至軍三十里,西隆德寨,南章川堡,北熟戶地。

章川堡,西北控扼西峽口戎馬來路。地名樟川,頃因生戶求內附,築城,賜今名。東南結公城,西靜邊寨、捺龍川一路,南秦州白石堡,北神林堡熟戶地。

水洛城,慶歷中,蕃部鐸廝舟阝等獻水洛、結公二城池,因命版築。又獻良肥地數千頃,募弓箭手居之,以為捍禦開秦亭之路。蘇溫羅等族獻山林,連延數百里,去水洛城三十里,儀州、制勝關、德勝、靜邊、章川寨遂為內地。又於隴城川修一城,南至床穰寨、龍城寨,今屬秦州。東制勝關百里,西熟戶王家族,西南至床穰寨五十里,東南至弓門寨七十里,又四十里至秦州,東北至德順軍百一十里,北至靜邊寨九十五里。

結公城,南至水洛城三十五里,北至章川堡二十里,東至制勝關百里,西至靜邊寨六十里,西南至秦州百里。

涇州安定郡,唐平薛仁杲,置州涇渭之間,地形平敞,正當西塞之口。至德以後,河湟盡陷,西鄙之地極於潘原,遂屯重兵,升州為方鎮。又謂散地不足守禦,乃建平涼為渭州,臨涇縣為行原州,外張蕃翼之衛。宋建鎮戎軍,以通隴右;置德順軍,以制山外,漸復襟帶之固。今為章化軍節度。東至州界六十里,西至渭州界三十里,南至鳳翔府界百里,西至原州界二十五里。今仍為涇州,屬平涼府。

○寨一:

長武寨,築城在安仁谷中,四面險固皆阻,天澗陡絕,惟有一路可上。唐太宗討薛仁杲,頓兵於此。與折摭城相對,皆大險也。後置神策軍地,高崇文嘗為長武城使。西北至州四十里,南至靈臺川。

儀州華亭縣,舊隴州屬邑,後魏築城置鎮,以扼蕃戎之路。唐為神策軍地。後唐同光中,置義州。宋改今名。東至涇州百里,西至西蕃界一百里,南至隴州九十里,北至渭州瓦亭寨一百二十里。今為平涼府華亭縣。

○關一:

制勝關,控隴西一帶,舊號大震關,改賜今名。管緣山小寨二十五里。

◎秦隴鳳翔階成路

秦州天水郡,本秦初封之地,在渭之間,諸羌雜處。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寶後,陷於吐蕃。至宣宗時,復為內地。土壤遼曠,尤宜畜牧。其東入隴州界故關山路,西至蕃界一百九十里,南鳳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隴州界一百四十里。本朝建為雄武軍節度,扼巴蜀之境,限河湟之城,其西又控党項、吐蕃隴右山之外,今之一都會也,置寨二十三以守禦之。知州舊兼緣邊都巡檢使,今置秦隴鳳翔階成六州軍馬步軍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為治所。本路置州兵,及朝廷遣禁旅更戍外,又領熟戶蕃兵百七十四族,總三萬五千六百六人,馬二萬二千四百七十疋;弓箭手十六指揮,五千九百人,馬二千六百四十二疋。

○寨二十三:

州境曠遠,曹瑋在邊增築弓門、治方、床穰、靜戎、三陽、定西、伏羌、永寧、小落門、威遠凡十寨,浚壕二百八十里。

永寧寨,建隆中築。西北控龕谷路,至蘭州五百五十里。舊號向書寨,至道中賜今名,置稻田以為險固。東至休羌寨三十里,西至來遠寨二十里,南至小落門三十里,北宗哥城九百里。

伏羌寨,本唐初伏州,後改為縣,天寶後陷於吐蕃。本朝建隆中,酋長尚波於獻地,特置寨戍守。東至定西寨四十里,南至永寧寨三十里,南至夕陽鎮三十里。

大落門寨,在伏羌寨西,有落門谷,良木所產,先為羌戎所據。雍熙中,知州溫仲舒發兵侵取,頗致騷動。詔中使視之,言得地甚利,遂置寨,迄今為內地。祥符中再修置。東至永寧寨三十里,西威遠寨八里,北來遠寨二十里。

弓門寨,太平興國中築,在赤城川東波上,管小寨五。東至隴州故關七十里,西至治坊寨四十里,南至床穰寨六十里,北至邊壕,西南至州百五十里。

定邊寨,至本州一百八十里,東至隴州定戎鎮四十里,西南至清水縣八十里,西至弓門寨三十里。

治坊寨,太平興國中築,在臥牛山東,管小寨四。東至弓門寨四十里,西至壕門外蕃界五里,南至床穰寨四十五里,北至熟戶二里,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床穰寨,開寶中築,控床川一帶,管小堡十一。東至治坊寨四十里,西至靜戎寨四十里,東至州百五十里,東南至清水縣十里,北至蕃界二里。

靜戎寨,太平興國中築,在長山嶺下,管小堡五。東至床穰寨四十里,西至三陽寨四十里,南至隴城界五里,北至蕃界五里。開寶中重修。

三陽寨,開寶中築,扼三都谷。慶歷中置,開稻田四百頃,以捍賊路。管小寨十六。東至靜戎寨四十五里,西至定西寨十三里,南至州三十五里,北至蕃界七里。

定西寨,太平興國中築,管小寨四。東至三陽寨十五里,西至伏羌寨四十里,南至州四十里,北至蕃界五里。

威遠寨,祥符中築,舊名梟篦,後改今名。東至小落門寨五里,西至壕門外蕃部三里,南至馬鬢寨十二里,北至來遠寨八里。

安遠寨,天禧中築。東伏羌寨三十里,西來遠寨一十里,南小落門寨三十里,北至生戶五十六里。

臨江寨,雍熙初築,在渭水之南,與漢陽水合流,俗謂之西江。東至良恭故縣四十里,西至蕃界十五里,西北將雞寨四十里,北至蕃界五十里。

滔山寨,太平興國中築。東至骨谷鎮七十里,西至良恭鎮九十里,東北至長縣界九十里。

來遠寨,至州一百一十九里,東至永寧寨二十里,西至寧遠寨郢南谷一十一里,南至威遠寨堀堝一十里,北至渭河窮邊。

小落門寨,至州一百四十里,東至永寧寨三十里,西南至威遠寨八里,北至來遠寨二十里。

寧遠寨,至州一百三十里,東至來遠寨、定邊堡一十里,西至熟戶,南至馬家族二十里,北至丁家部族二十里。

榆柳寨,至州三百四十五里,東至良恭鎮五十里,西至臨江寨四十里,南至蕃界二十里,北至管下將雞寨一十里。

將雞寨,天禧中築。東南至古良恭城四十里,西至臨江寨五十里,南至駝項寨十五里,北至蕃界約一百里。

馬駿寨,在州西馬駿嶺下。東至故城鎮五十里,至州一百九十里,西至壕外蕃界五里,南至長道縣三十里,北至威遠寨界八里。

靜邊鎮,祥符中,詔築於南市城。西南至州百五十里,東北至德順軍八十里。渭相接,控扼西戎之要。

隴城寨,唐縣也,至德後陷於吐蕃。宋慶歷中建寨,與德順軍水洛城、結公城二城相援。東弓門寨六十里,南白石堡四十里,北瓦龍谷堡四十里,東南治場寨四十五里,東北水洛城五十里,西床穰寨六十里。

達龍谷堡,慶歷中築。東龍川約四十里,西至西界生戶約百里,東南安遠寨六十里。

河湟甘肅瓜沙路,自州西北三百一十里至故渭州,又百八十里至臨州,又東北二百里至蘭州,北渡湟河,出金城關,二百六十里至涼州松昌縣,又二百一十里至涼州,又五百一十里至甘州,又四百里至肅州,又九十里渡玉門關,又四百二十里至瓜州,又三百里至沙州入洮疊州路。自州西北三百一十里至渭州,又二百里至岷州,又百九十里至洮州,百八十里至疊州。

階州武都郡,本白馬氐之地,西魏置武州,唐大歷中陷於吐蕃,大中三年收復,立武州,尋改今名。東至興州三百里,西至石州二百七十里,南至文州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二百六十里。今仍為階州,屬鞏昌府。

○寨二:

峰貼峽寨,捍吐蕃,並控宕州路,南至宕州七十七里,北至州二百里。

武平寨,地居險要,多生戶,蕃部往年頻有聚劫。慶歷中,改就苦李平築城,賜今名。與沙灘、峰貼峽二寨防托應援,管青岡峽、圍城谷、斫鞍、三堡子、東磨鼻山、石婦口、西青崗峽、沙灘川。

成州同谷郡,古白馬氐所居國,其地險固。唐至德後,吐蕃侵擾,百姓流散,因廢為鎮。咸通中,人戶漸復,再置州。其東至鳳州界五十五里,西秦州界一百五十里,南興州界五十里,北秦州界七十里,東南至宕州三百五十里。今之鞏昌府平縣是也。

論曰:羌戎即敘,種落實繁,古之申遠略制獷俗者,重降附之爵,用羈縻之策,罔不納質向化,叩關請吏。今之夷人內附者,吐蕃党項之族,散居西北邊,種落不相統一,款塞者謂之熟戶,餘謂之生戶。陜西則秦隴原渭環慶鄜延四路,河東則隰石麟府二路,其酋長則命之戎秩,賜以官俸,量其材力功績,聽世相承襲。凡大首領得為都軍主,自百帳以上得為軍主,又其次者皆等級補指揮使以下職名;其立功者,別建為刺史、諸衛將軍、諸司使、副使,至借職殿侍,充本族巡檢,綏懷族帳,謹固疆界,器械糇糧無煩於公上(蕃部巡檢,有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受俸準正員官,添支亦如之。諸刺史、諸衛將軍者,授俸準蕃部官首領。補都軍主、副軍主、副都虞侯、指揮使、副兵馬使者,其月給自三千至三百為差,每歲冬又給袍服,紅錦者七種,紫綾者二種,以官為差。次十將以下,皆給土田。景德中,鎮戎軍曹瑋言:蕃部兵最為精銳,其列校皆朝廷補授,多已衰老,願省者擇本軍人充。從之)。凡四路,總六百七族,十五萬五千六百人,三萬四千三百疋馬。其隸鄜延路者,皆居延州保安軍界。隸寧路者,居環慶州界。隸涇原路者,居源渭州鎮戎軍界。隸秦鳳路者,居秦鳳州界。所以離戎醜之勢,張蕃翼之衛也。又若戍兵防邊之制,前世卒皆代更,俾之保障,為費甚大,故晁錯建策,不如選常居者,為室屋具田器,及募民徙塞下,所以減贍邊之用,得懾俗之便。中朝用是法於西陲,募土人為弓箭手,給田二頃,出一甲士;至三頃,乃出戰馬一疋,稅租徭役悉為蠲復,器械糧餉俾其自給。分築堡壘使相聚居,設營校之名,循卒伍之制,亦置指揮使以下戎秩以統率之,有戰功者亦補軍都指揮使,乃置弓箭手巡檢以護領之,每戰則常為諸軍前鋒。凡四路,總一百九十二指揮,三萬二千八百五十人,馬九千五百九十疋。此備塞禦戎之至要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