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十一 水經注 卷第十二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十三

水經注卷十二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聖水  巨馬水

聖水出上谷

 故燕地案近刻訛作也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隠晉

 書地道志曰郡在谷之頭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

 名朔調也案更近刻作改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逕

 大防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髙廣四五丈

 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耆舊𫝊言昔有沙門釋恵

 彌者好精物隠嘗篝火尋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餘穴

 分爲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

 穴經五六日方還案穴近刻訛作水又不測窮深其水夏冷

 冬温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人有採捕食者美

 珍常味蓋亦丙穴嘉魚之類也案類上近刻衍流字是水東北

 流入聖水聖水又東逕玉石山謂之玉石口山多珉

 玊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餘潜源東出又

 東頽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案近刻脱南字

東過良鄉縣南

 聖水南流歴縣西轉又南逕良鄉縣故城西王莽之

 廣陽也有防水注之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而東南

 流逕羊頭阜下俗謂之羊頭溪案謂近刻作為其水又東南

 流至縣東入聖水聖水又南與樂水合水出縣西北

 大防山南案山南近刻訛作南山東南流歴縣西而東南流注

 聖水聖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南又東逕聖聚南案聖聚近

 刻訛作聚聖蓋藉水而懐稱也又東與俠河合水出良鄉

 縣西甘泉原東谷東逕西鄉縣故城北王莽之移風

 也世謂之都鄉城按地理志涿郡有西鄉縣而無都

 鄉城蓋世𫝊之非也又東逕良鄉城南又東北注聖

 水世謂之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溝也

又東過陽鄉縣北案陽近刻作長蓋後人所改

 聖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水首受淶水于徐城東南

 良鄉西分垣水案垣近刻訛作洹世謂之南沙溝案沙近刻訛作涉

 即桃水也案桃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杭考漢志涿縣下云桃水首受淶水分即此今改正

 逕逎縣北又東逕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涿

 水案為近刻訛作謂又亦謂之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

 東八里大坎下數泉同發東逕桃仁墟北或曰因水

 以名墟則是桃水也或曰終仁之故居非桃仁也

 近刻訛作水余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淶水此水所發不與

 志同謂終為是又東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東東南

 流注于涿水涿水又東北逕涿縣故城西注于桃應

 劭曰涿郡故燕漢髙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蓋氏

 焉案近刻脱郡字闞駰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無水以應之

 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應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

 縣余按涿水自涿鹿東注㶟水案㶟近刻訛作濕下同㶟水東

 南逕廣陽郡與涿郡分水漢髙祖六年分燕置涿郡

 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但物理潜

 通所在分發故在匈奴為涿耶水案匈奴近刻訛作山谷山川

 阻闊並無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經隱顯相關

 遙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

 東逕涿縣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晉大始元年改曰

 范陽郡今郡理涿縣故城城内東北角有晉康王碑

 城東有范陽王司馬虓廟碑案司馬近刻訛作司寇桃水又東

 北與垣水㑹水上承淶水于良鄉縣分桃水案承近刻訛作

 分分訛作之世謂之北沙溝案沙近刻訛作涉故應劭曰垣水出

 良鄉東逕垣縣故城北史記音義曰河間有武垣縣

 涿有垣縣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賜為侯國王

 莽之垣翰亭矣世謂之頃城非也又東逕頃亦地名

 也故有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又東洛水注之水上

 承鳴澤渚渚方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

 者也服䖍曰澤名在逎縣北界卽此澤矣西則獨樹

 水注之水出逎縣北山東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

 出良鄉西山東南逕西鄉城西而南注鳴澤渚案近刻脱

 渚水東出為洛水案近刻脱渚水東出為洛六字又東逕西鄉城

 南又東逕垣縣而南入垣水垣水又東逕涿縣北東

 流注于桃故應劭曰垣水東入桃闞駰曰至陽鄉注

 之今按經脈而不能屆也桃水東逕陽鄉案逕近刻訛作入

 東注聖水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

 東逕廣陽縣故城北又東福祿水注焉水出西山東

 南逕廣陽縣故城南東入廣陽水亂流東南至陽鄉

 縣右注聖水聖水又東南逕陽鄉城西不逕其北矣

 縣故涿之陽亭也地理風俗記曰涿縣東五十里有

 陽鄉亭後分為縣王莽時更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按

 太康地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矣聖水又東逕長興

 城南又東逕方城縣故城北案近刻脱北字李牧伐燕取方

 城是也魏封劉放為侯國聖水又東左會白祀溝溝

 水出廣陽縣之婁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出平

 地導源東南流案源近刻訛作泉右注白祀水亂流東南逕

 常道城西故鄉亭也西去長鄉城四十里魏少帝璜

 甘露三年所封也又東南入聖水聖水又東南逕韓

 城東詩韓奕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

 追其貊奄受北國鄭𤣥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

 言為獫夷所逼稍稍東遷也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

 有韓侯城世謂之寒號城案近刻脱之字城字非也聖水又東

 南流右會清淀水水發西淀東流注聖水謂之劉公

 口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于海

 聖水又東逕勃海安次縣故城南漢靈帝案近刻訛作桓帝

 中平三年案近刻訛作二年封荆州刺史王敏為侯國又東

 南流注于巨馬河而不達于海也

 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

 莽之廣屛矣案矣字近刻訛在下句國字下魏封樂進為侯國淶水

 又東北逕西射魚城東南而東北流又逕東射魚城

 南又屈逕其城東竹書紀年曰荀瑤伐中山取窮魚

 之丘窮射字相類疑即此城也所未詳矣淶水又逕

 三女亭西又逕樓亭北左屬白澗溪水有二源合注

 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積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東

 北流謂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則通津委注案溢近刻訛作

 謂之白澗口淶水又東北桑谷水注之水南發桑

 溪案近刻脱桑字北注淶水淶水又北逕小黌東又東逕大

 黌南盖霍原隱居教授處也案近刻脱居字徐廣云原隱居

 廣陽山教授數千人為王浚所害案近刻訛作召雖千古世

 懸猶表二黌之稱既無碑頌竟不知定誰居也淶水

 又東北歴紫石溪口與紫水合水北出聖人城北大

 亘下東南流左會磊砢溪水案磊近刻訛作疊蓋山崩委澗

 積石淪隍故溪澗受其名矣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

 石溪水紫石溪水又逕聖人城東又東南右會檐車

 水水出檐車硎案車近刻訛作石東南流逕聖人城南案近刻作

 城東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淶水淶水又東南逕

 榆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謂之榆城河淶水又南逕藏

 刀山下層巖壁立直上干霄逺望崖側有若積刀鐶

 鐶相比咸悉西首淶水東逕徐城北故瀆出焉案近刻脱

 故瀆二字世謂之沙溝水又東督亢溝出焉一水東南流

 卽督亢溝也一水西南出卽淶水之故瀆矣案近刻脱水字

 水盛則長津宏注水耗則通波潜伏重源顯于逎縣

 則舊川矣案近刻訛作舊則川矣

東過逎縣北

 淶水上承故瀆于縣北垂重源再發結為長潭潭廣

 百許步長數百步左右翼帶涓流控引衆水案近刻脱衆字

 自成淵渚長川漫下十許里案近刻訛作十一許步東南流逕

 逎縣故城東案近刻脱逎字漢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

 隆疆為侯國王莽更名逎屏也謂之巨馬河亦曰渠

 水也又東南流袁本初遣别將崔巨業攻固安不下

 退還公孫瓉追擊之于巨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

 水也又東南逕范陽縣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東南過容城縣北

 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溝水于逎

 縣東東南流歴紫淵東余六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

 先賢鄉爰宅其隂西帶巨川東翼茲水枝流津通纏

 絡墟圃匪直田漁之贍可懐信為逰神之勝處也其

 水東南流又名之為酈亭溝其水又西南轉歴大利

 亭南入巨馬水又東逕容城縣故城北又東督亢溝

 水注之水上承淶水于淶谷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

 則微川輟流水徳含和變通在我東南流逕逎縣北

 又東逕涿縣酈亭樓桑里南即劉備之舊里也又東

 逕督亢澤澤苞方城縣縣故屬廣陽後隸于涿郡國

 志曰縣有督亢亭孫暢之述畫有督亢地圗言燕太

 子丹使荆軻齎入秦秦王殺軻圗亦絶滅地理書上

 古聖賢冢地記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縣南有督

 亢陌幽州南界也風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

 無崖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之謂也其水自澤枝分

 東逕涿縣故城南又東逕漢侍中盧植墓南又東散

 為澤渚督亢澤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謂之

 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而南合枝溝案南合近刻訛作合南

 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注白溝白溝又南

 入于巨馬河巨馬河又東南逕益昌縣䕶淀水右注

 之水上承䕶陂于臨鄉縣故城西東南逕臨鄉城南

 案近刻脱城字漢封廣陽頃王子雲為侯國案近刻脱頃字雲訛作須

 理風俗記曰案近刻脱風俗二字方城南十里有臨鄉城故縣

 也案此下近刻有城南十里四字係衍文淀水又東南逕益昌縣故城

 西南入巨馬水巨馬水東逕益昌縣故城南漢封廣

 陽頃王子嬰為侯國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風俗記曰

 方城縣東八十里有益昌城故縣也又東八丈溝水

 注之水出安次縣東北平地案此下近刻衍泉字東南逕安次

 城東東南逕泉州縣故城西案泉近刻訛作束又南右合滹

 沱河枯溝溝自安次西北東逕常道城東安次縣故

 城西晉司空劉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東南至泉州

 縣西南東入八丈溝又南入巨馬河案此二十字原本截上十六字

 訛作經下四字仍屬注文近刻竝為注亂流東注也

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北東入于海

 地理志曰淶水東南至容城入于河案近刻訛作海河卽濡

 水也案此謂南濡蓋互以明會矣巨馬水于平舒城北

 刻脱城字南入于滹沱而同歸于海也









水經注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