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005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五百四十 永樂大典
卷之五百四十一
卷之五百五十一 

永樂大典卷之五百四十一 一東

洪武正韻以中切。用也。常也。周禮民功曰庸。爾雅庸勞也。又雇也。唐有租庸調。用人之刀。歲二十日。閏月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屈原

懷沙賦。誹疑俊桀兮。固庸態也。王逸注庸。厮賤之人也。又城也。詩以作爾庸。許慎說文 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余封切。 从亯从自。

自知臭香所食也。讀若庸。徐鍇通釋 尚書有能奮庸。奮庸。起用也。會意與封反。 以鼻齅之。臭香可用食否也。爾雅庸常也。郭璞注。見書謂常法耳。

刑昺䟽釋曰。庸者。阜陶謨云。自我五禮有庸哉。恒乆之常也。庸。勞也注劬勞。䟽謂勞苦也。庸者。民功曰庸。小爾雅庸。善也。顧野王玉篇庸。余恭切。。

余鍾切。今作庸。陸法言廣韻功也。次也。易也。顔元孫干祿字膚庸上俗下正張參五經文字賡庸以鍾反。上說文。下相承隷省。宋重修廣韻又姓漢

有庸光。丁度集韻愚也。古作。司馬光類篇又余頌切。鄭樵六書略庸事兼聲 。按此與同體。即烹飪調庸之義。或作庸从庚。庚乃烹飪器。以

烹爲主。借爲庸用之庸。後人不知。但識借義而已。會意吳棫韻楠叶音于方切。陳琳車渠捥賦。廉而不劌。婉而成章。德兼聖哲。行應中庸戴侗六書

故大鍾也。詩云庸鼓有斁。毛氏曰大鍾曰庸。别作鏞書云笙鏞以間。借義有三。書曰疇咨若時登庸。曰汝能庸命。曰弗詢之謀勿庸。曰車服以庸。庸

之爲言用也。常用之謂庸。故庸有常義馬易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書曰夏王弗克庸德。周官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記曰君子中庸。常用之謂

也。周官民功曰庸。續用之謂也。用力於人謂之庸。用其力則與之雇直。因亦謂之庸。别作傭。說文曰傭。均直也。釋行均龍龕手鑒和易也。鄙也。 古

文音容。韓道昭五音類聚 音庸字者也。楊桓六書統喻毋 从庚从用。庚。改也。隨改隨用。乃可常也。統注  文从 从水改之如水使無壅滯。

乃可常也。 从亯从㝐省。亯禮尚容恭敬以實也。先之以物。表之以容。乃可常用也。統注 隷正  並承上而譌  此二文从重亯省。重亯者。

盛饌也 此从重亯。从鬲省 。亦從重亯省  與庸義同。从二亯省相連。亯而又亯。禮意不哀。可用以爲常也。 此亦从二亯省。从 省。 。亯之

器也。  並承上而譌熊忠韻會舉要羽次濁音。廣雅又和也。廣韻平和。善人也。又常也。又中庸晦庵朱氏曰不易之謂庸。又附庸小國。孟子曰不

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曰附庸。又國名。書注庸濮在江漢之南。今房州西有上庸城。又禮記祭水庸。注所以受水。亦所以泄水。又姓氏族畧云以國

爲氏。古作 。隂時夫韻府群王雇傳亦作庸。欒布困窮賣庸。周伯琦六書正譌蕭象形。古作用。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虛字。皆古之實

字。别作鏞。傭。並非。周詩嵩高。因是謝人。以作爾庸。注庸。城也。則古文城墉字。亦借用。李存古正字  从 从用。俗作庸非。趙謙聲音文字通賡

諭弓切。亦从庚。庚亦鍾屬。此爲形兼意借用也。書若時豋庸。又溝也。記祭坊與水庸事也。水名作滽非。山海經宜蘇之山。滽水出馬。俗字 从亯从

自。自之所臭可亯食用之意。今但借庸用之。而不知此正訓用者韻會定正字切喻雄。喻寅延庸。

書 古論語 文 石鼓文并見楊銁鍾鼎集韻。 石鼓文  并秦誼楚文

王存義切韻。  並同上 簡 義雲章 尚書古文 集韻並見杜从古集

篆古文韻海 徐鉉篆韻。  並高勉齋學書韻緫      

並六書統書 鄭烈碑 樊安碑 上庸長墓 郭究碑並洪邁漢隷分韻

書 永 虞世南 軾 趙子書 芾 趙子

書 王羲之 永   並張旭  並鮮于樞

 {{雙行註文| 趙子

總叙書康誥庸庸。祗祗。威威。顯民。注庸。用也。用其所當用。敬其所當敬。威其所當威。言文主用能敬賢討罪。一聽於理。而已無與焉。

漢書梅福傳母若火始庸庸。師古曰庸庸。㣲小貌。言火始。㣲小。不早撲滅。則至熾盛。經學明訓德行之常。乆而不易。是之謂庸。經子法語莊子其輿

庸亦逺矣。與凡庸異也。莊子唯達者知通焉一爲是不用而寓諸庸。石堂字義庸。常也。用也。生民日用之常。天下萬事常用不易之道也。以其體段

故謂之中。以其天下日用之常。萬世不易。故謂之庸也。明此。自見異端之非。采真集中者。君子所以循理。庸者。君子所以行義。莊子曰爲是不用而

寓諸庸。庸者。用也。用者。通也。通者。得也。君子而時中。謂其有庸在焉。有建極之中。而後道無所偏。有適用之庸。而後中無所執。是則子思號其書之

義歟。敬齋古今黈靜言庸違。靜言。安靜有理之言也。靜則對亂言之。庸。用也。書中庸字。皆爲用義。言則甚美。及用之則常自違之車服

以庸書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注周禮民功曰庸。程子曰。敷奏以言者。使各陳其爲治之說。言之善者則從。而明考其

功。有功者。則賜車服以旌異之。益稷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誰敢不讓。敢不敬應。宋李方叔濟南集擬試車服以庸賦。臣有功者錫之車服。

君不儧賞。臣惟有功。錫車服之邦禮。飾威儀於爾躬。軒冕有輝。允示龍光之著。事言可績。用昭閥閲之𨺚。臣有膏澤。加于生民。勲勞被于天下。賜以

弓矢鈇鉞。未足旌其能矣。紀於旂常彞鼎。未足稱其美者。惟命車命服。分寵賚於本朝。可賞善賞功。俾榮懷於諸夏。夫以巾車陳六等之制。司服辨

九州之儀。樊纓采就之蕃飾。絺綉藻繪之彰施。金輅象輅兮。功異小大。衮冕毳冕兮。義存等哀。凡所别者。將因表之。不可假人。固慎持於名器。用以

蕆禮。寔顯荅於猷爲。以爲爾民軌儀。是用錫之車。以爾積民粟帛。是用錫之服。安其體以伕豫。章其身而吉燠。駕彼玄牡。則儀衛威重。副以赤舃。則

禮容敬肅。得輿爲美。方將世選爾勞。在笥無譏。時乃自求多福。四岳群后。九官庶臣。言敷納而咸在。效明試而具陳。膺此異數。示於衆人。錫命文侯。

爰示東周之烈。褒賞申伯。非惟元舅之親。彼盖求於侯也。貢之則非。索。於市也。粥之何有。吾既重於施報。汝母輕於授受。輜乘寵桓榮於少傳。師道

攸尊。黻冕拜士會於中軍。君恩益厚。若乃以訟而受服。舐痔而得車。負業致寇者在是。不裏災身者有諸。鶴乘軒而厚祿。鵜在梁而晏居。載驅無禮

義之心。以盛爲辱。采菽刺侮慢之意。雖予猶虛。異哉。聴彼和鸞。觀夫襲裼。慕崇賢之今典。勉勤王之嘉績。致爵位而安富尊榮。行見尚方之申錫。

登庸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注堯言誰爲我訪問能順時爲治之人而登用之乎。晉書紀瞻傳。瞻謂興隆之政。務在得賢。清平之化。

急於㧞才。故二八登庸而百揆序。有亂十人而天下泰。武丁擢傳巖之徒。周文携渭濱之士。居之上司。委之國政。故能龍奮天衢。策勲百代。唐摭言

崔昭矩。大順中襲公下狀元及第。翌日兄昭緯登庸。王倜。丞相魯公損之子。倜及第。翌日損登庸。王倜過堂。别見太平廣記李谿。字民望。拜相麻

出。劉崇魯抱之而哭。改授太子。少傅。乃上十表。及納諫五篇。後竟登庸。李蠙與王鐸進士同年。後俱得路。嘗恐鐸之先相而已居其後也。迨路巖

出鎮。益失其勢。鐸柔弱易制。中官愛焉。洎韋保衡將欲大拜。不能先於恩地。將命鐸焉。𧓍隂知之。挈一壼家酒請鐸曰。公將登庸矣。吾恐不可以攀

附也。願先事少接左右。可乎。即命酒以飲鐸。妻李氏疑其董焉。使女奴傳言於鐸曰。一身可矣。須爲妻兒謀。蠙驚曰。以吾斯酒焉鴆乎。即命一大爵自

引滿飲之而去。倦游雜録元稹在私第獨坐。有朱衣吏躍出曰。相公今日登庸。言訖趨出。命左右追之。咸曰。無人。入朝果有制命。數月。又見朱衣吏

云今日罷相。遲明。報出中書。文苑英華錢珝代中書孫相公謝登庸表。昭宗乾元二年臣偓言。伏奉今月某日制命授臣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者。渥澤自天。怔忪無地。臣某中謝臣聞佐天子。理隂陽。撫四夷。遂萬物者。宰相之職也。然而能經國。則可以佐天子。達化源。即可以理隂陽。善

柔服。可以撫四夷。適方圓。可以遂萬物。今臣材非經國。智昧化源。不知柔服之謀。未達方圖之道。使之執政。必致曠官。伏惟皇帝陛下。與天同覆與

日合明。有言必訪於芻蕘。有用必搜於林藪。今者初當出狩。且欲興戎。修至德以彌災。動神機而伐叛。復亨否運。昭告玄穹。是冝慎擇賢良。光輔睿

哲。臣志雖苦學。器異混成。但爲章句之徒。莫應權𢖍之任。陛下明恩委照。聖鑒洞開。㧞於駁正之司。置在仰成之地。越諸彝典。授以洪鈞。空驚行潦

之流。忽載大川之檝。遭逢獨異。寤寐終疑。願回非次之榮。且降可行之命。立朝在野。必有其人省已捫心。莫知所措。臣某無任感恩荷聖。兢懼屏營

之至畢仲游西臺文集代范忠宣謝登庸表登管事樞。已出遭時之幸。進聯鈞軸。尤非經國之長。知重任之疾顛。戒虛名之暴得。冀誤恩之可復

嘗昧死以屢陳。及奉訓詞。莫追汗令。天地之無私如是。君臣之相遇至難。亦既超逾。惟知震懼。中謝伏念臣。行非高世。才止中人。英祖好賢。嘗叨於

言責。裕陵善貸。復逭於刑誅。逺初政之清明。方乘邊而鞅掌。不圖白首。謬簡清裏。就假寵名。繼蒙收召。曾無三月。已預柄臣。逺此二年。遂尸相事。仍

自二樞之列超昇端揆之崇。兼右省之𨺚名。開侯封之新國。陪敦厥賦。明告在廷。近世未聞。迄今猶恐。所以拜章瀝懇。俟命居家。卒不獲辭。衆知非

據。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仰承積累。欲大施爲。悼風化之未淳。恩太平之可致。更緣虛位。因使備官。既無見於事功。乃止論其家世。所虞朴學。終累國

恩。行其所知。幸斯民之安堵。如有不稱。敢固位以妨賢。授受之初。詞情罔既。又上太皇太后表材微易竭。恩重難辭。矧遭明盛之朝。而戴崇高

之位。榮非已稱。寵實心驚。中謝臣聞自古聖賢之君。有意治安之道。考慎其相。允釐厥官。必總制萬㣲。能成風俗之美。協宣一德。以召隂陽之和。始

可以經體贊元。代工理物。苟或無能而當路。則將循致於病民。如臣者學本承家。仕慚于澤。平時幸會。被遇三朝。晚歲間關。竟塵二府。方念煩言之

必至。敢懷要地以馬安。舊職未辭。新榮更集。爰自中樞之次。超居論道之崇。啓候社之故封。益爰田之真食。需章避命。伏省還恩。終渙汗之莫回。知

眷求之虛辱。大踰分願。珠極憂兢。此盖太皇太后陛下。圖任惟公。延登以恕。念爲國乃治家之道。求忠臣於孝子之門。誤以象賢。家兹注意。聖撰在

上。敢愛力於明時。免策未加。更悉心於大體。庶無鞞政。以累後人。 代辭登庸第一表聞命震驚。省躬殞越。敢圖重位。輕畀具臣。中謝竊以任官

之難。莫如置相之重。必有潜德。方能濟時。故隂陽事之本也。而責之調和。賢愚物之情也。而委之進退。内總百揆。外懷四夷。苟非學通至治之源。則

必不勝今日之任。况在盛世。尤須得人。若臣者。道匪深知。才堪近用。自陪機要。乆乏勞能。動迷趨舍之方。多夫事機之會。所以宿兵在外。邉境未安。

鄙俗不和。盗贜間發。論空陪於帷幄。智惟見於簿書。方思引。分以投閑。何意誤恩之躐等。忽從右府。進備宰司。命既出於非常。人或驚而不信。苟懷

冒昧。必至顛隮。伏望皇帝陛下。待以至公。考於外議。念臣斗筲小器。豈堪君子之經綸。察臣口耳常談。盡出古人之糟粕。以玷樞機之近。敢超鼎鼐

之崇。非徒物。論之由生。可懼民情之未厭。持收成命。改付大賢。則百辟造庭。不失具瞻之體。萬方覿德。庶幾善化之成。言出肺肝。期於得請。上太

皇太后表位與恩𨺚。寵隨憂至。豈待人言具不可。固當自訟於難安。中謝臣聞緫天下而制治。則要在得賢。釐庶官而分職。則始於論相。盖量材

授任。要如衡石之公。興化道民。必有經綸之具。始可以宰制萬類。圖回四方。繫天下之安危。為朝廷之輕重。欲副是選。嗚呼其難。臣外乏聲猷。中惟

迂拙。少而自勉。雖聞長者之遺風。老欲有爲。豈識先賢之能事。徒荷聖神之眷。許陪機政之繁。身已涉於再期。事蔑聞於一善。功名不顯。甘貽志士

之羞。忠義未忘。盖頼先臣之澤。尚因循而竊祿。以去就之須時。敢謂旁求。更加大用。超中臺之峻秩。兼右省之𨺚名。任既重而猶增。道欲休而更逺。

敢云辭寵。盖實自驚。伏望太皇太后陛下。曲軫皇慈。少矜危懇。念自昔工師之衆。尚選任以艱難。豈平時輔相之尊。容假人於造次。收還時柄。更授

宗工。則傳之將來。始號至公之舉。因人有作。可成不世之勲。言欲必行。詞非敢飾。代第二表愚誠切至。聦聽未回。心欲進而知難。詞雖繁而不

避。中謝切以宰相之望。古人所稀。蕭曹賢也。第間清净之風。房杜才也。猶愧禮樂之任。苟匪盛世。類皆假人。或緣宗室戚里而自私。或以錢榖刑名

而充位。既以幸進。未聞到公。朝廷之所以無成。風俗之所以不振。鑒是前載。見於後王。方今中外晏安。賢能輩出。况屬兩宫之同德。可謂千載之一

時。尤須哲人。以重宰事。而臣材猷單淺。道術空踈。徒以先臣之義方。得備公朝之官使。比更事任。屢積瑕疵。晚預政機。止因際會。常欲逡巡而自弛。

政懷進越以居前。未蒙賜玦之仁。更處持𢖍之重。夙宵内省。震悸交興。伏望皇帝陛下。考慎其人。明揚以道。巖穴退處。或遺先覺之天民。搢紳在朝。

冝有無雙之國士。與之戮力。藉以興邦。如臣至愚。苟黜幽之未至。於時無稱。尚假借以爲多。悃愊之私。徬徨以俟。 代第三表 重寄難任。媵可虞

於顛覆。恩言未許。盖不盡於精㣲。敢以淵水。再干旒扆。切以眷求碩輔。師長百工。繫華夏之觀聸。爲士民之擬議。以所任之賢否。卜其世之盛衰。可

謂非常。豈容虛授。而臣智能甚短。學問尤荒。頃自秉邉。召令處内。幾有九遷之唆。仍叨三接之勤。身則甚榮。事將奚補。矧兩宫宵旴以求治。而四海

飢渴於太平。冝得名賢。使當時柄。顧如疪賤。難爾僥逾。魏其論功。雖匪沾沾之易。陶青在位。定爲齪齪之人。何假煩言。始能辭寵。伏望皇帝陛下。曲

回𥈠眷。大啓逺圖。借使乏才。猶難輕用。保佑盛世。自應崧嶽之生賢。敷求逸民。冝有傳巖之肖象。還其前命。復以故栖。則臣雖被遇而無堪。有自知

而爲解。頗殫危懇。拱俟俞音。代范忠宣登庸回謝兩制以下啓比膺恩制。登備台司。顧幸位以多慙。豈經邦而可用。雖懇辭之備至。終成命之

莫回。遂階廊廟之崇。如蹈淵冰之懼。敢謂某官義存體國。心欲濟時。方從機事之繁。遽沐記曹之問。飭彞儀而有絢。將厚意以無窮。緬惟王室之焉

心。况乃本朝之倚重。願攸箴於不逮。庶協濟於在公。李商隐集爲湖南座主隴西公。賀馬相公登庸啓 伏見某月日。恩制相公登庸。凡在藩方。莫

不稱慶。相公恢弘廣度。踈越正聲。君子卷舒不違於仁義。丈夫憂樂唯繫於邦家。吳漢之不離公門。𡊮安之每念王室。今果明臺納諫。武帳陳謨。寧

勞夢卜之資。自契𥂁梅之望。况聖上儲精重思。保大定功。推軒后師臣之規。得周成畏相之道。三古之英華未逺。百王之損益可知。仗乎九臣。佇啓

休運。以不愆不忘貞百度。以無偏無黨定九流。仁逺乎哉。古猶今也。斯固祖宗降意。華夏同誠。某早沗恩光。今當譴責。思昔時之叨位。愧汗仍流。賀今

日之登賢。歡心莫寄。矧復系通屬籍。任處藩條。至於馳誠。實陪常品。伏惟鑒察宋元憲公集和致政王子融侍郎喜昭文龐相公登庸詩感會

由來屬俊賢。誰知出處更相先。蒲且卷弋鴻冥日。荀令開池鳳浴年。俠老踈金催具酒。濟時啇楫正横川。高風盛德俱難狀。留與名山信史傳。

孟庸詩桑中篇。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注亦貴族也。詳中 保庸周禮天官大宰五曰保庸。注保庸安有功者。疏曰保

庸者。保安也。庸。功也。有功者。上下俱賞之以祿。使心安也。民功曰庸周禮夏官司勲。民功曰庸。注法施於民若后稷。

䟽曰知法施於民者。以其言民。繼民言之。先王之業以農馬本。以后稷比之者。周之先。棄焉堯之稷官。農人植嘉榖天下馬烈。豈一手一足哉。庸亦

功也。以法施於民。故以后稷擬之。太甲思庸東漢書孔融傳。太甲之思庸。穆公之霸秦。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

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孔注曰。念常道也。秦穆使孟明白乙等伐鄭。蹇叔諫不從。晉襄公敗諸崤。囚孟明等後歸之。穆公曰。孤之罪也。夫子何

罪。復使為政。遂霸西戎。事見左傳。過庸漢書佞幸傳。二人之寵。取過庸不篤。師古曰。纔過於常人耳。不能大厚也。

嚚自庸子華子隨武子之嗣。則嚚嚚自庸。而巧持其非心。毁本塞源。甚於虺目。懋昭勲庸

子華子今主君懋昭其勲庸。而光賁於趙宗。韜畧勲庸宋沈與求龜溪集郭仲荀。辭武泰軍節度使。恩命不允口

宣。𡖖家傳韜畧。世載勲庸。忠謹自將。簡注惟舊。復朌節鉞。仍侍殿巖。往服異恩。益圖休烈。必濟謨庸馬明叟實實録

唐司空圖爲三賢贊曰。隋大業間。房公。魏公。李公。同師文中子。嘗謂其徒曰。玄齡也志而宻。靖也患而斷。徵也直而遂。俾其遭時致力。必濟謨庸。厥

後果然。宜有贊云。三賢志同。列尚儒風。嚇愚欺庸唐書傳弈曰佛西域之法以三塗六道。嚇愚欺庸。

美執庸采真集楊墨失中子美執庸。六子奮庸温公潜虛六子奮庸。萬物以豐。天地之功。

元老奮庸宋李曾伯可齋集賀太傳鄭右相啓 明庭播告。元老奮庸。立傳惟其人。用聿昭於舊德。作相置諸右。俾

兼總於中樞。紫闥奮庸宋胡寅斐然集代人賀劉監啓 指青雲之布武。登紫闥以奮庸。克瑞聖時。用繩祖烈。

就庸管子山至數曰某月某日茍從責者。鄉决州决。故曰就庸取庸管子治國耕搙者。有時6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

以取庸矣。注澤不足。則歲凶。富者倍貸於貧。不能還其倍。則計所倍而取庸矣。流庸西漢書昭帝紀始元四年秋七月。詔曰。比歲不

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注師古曰流庸。謂去其本鄉而行。爲人庸作。庸保西漢書司馬相如傳與庸保雜作。注庸即謂賃作者。

保謂庸可信任者。丁役收庸北史裴俠傳俠除河北郡守。郡舊制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俠不以入私。並收庸爲

市官馬。歲積成群。去職之日。一無所取。人歌之。詳守歸米償庸新唐書列女傳。李畬母者。失其氏。有淵識。畬為監察

御史。得廪米量三斛而嬴。問於吏曰。御史米。不槩也。又問車庸有幾。曰。御史不償也。母怒。敕歸餘米。償其庸。因切責畬。畬乃劾倉官。自言狀。諸御史

聞之有慙色。折庸博聞録諸負債。貧無以償同家眷折庸。其射粮軍於衣粮粮内剋半准還家眷。不在抑折庸之例。若良人質債折

庸身死者。其債並免徵理。若元質數口内有身死者。除一分之數。輸課亦同元王惲秋澗集爲典雇身良人限滿折庸事狀。切見在都貧難小民。

或因事故往往於有力之家。典身為隷。如長春一宫。約三十餘人。元約已滿。無可償主。致有父子夫婦。出限數年。身執賤役。不能出離。又有親生男

女。詭名典嫁。其實貨賣。此又大傷風化。甚不可長。其典雇身人。如元限已滿。無財可贖者。今後無照依舊例。令限外爲始。以日折庸准筭元錢。使之

出離。其或典數口。内有身故者。除其死者一分之價。至於願求衣食者聽。外據典嫁不實者。乞嚴行禁止。如此。不致已欠成俗。而雇身者免轉良爲

賤。混淆無别。不然迷失門户。躭誤差役。深爲未便。合行舉呈。輸庸金史章宗紀明昌元年三月。有司言舊制。朝官六品以下。從人

輸庸者聽。五品以上不許輸庸。恐傷禮體。其有官職。俱至三品年六十以上致仕者。人力給半乞。不分内外。願令輸庸者聽從之。明昌二年十二月。

勑五品致仕官所得傔從。毋令輸庸租庸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間。定租庸調法。每丁租二石。絹二疋。綿三兩。胡三省注。租庸調之

法。以人爲本。梁陳齊周。各有損益。唐制。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疋。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

非蠶鄉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伇者。日爲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

役不過五十日。調徒釣及。下同新唐書食貨志。開元八年頒庸調法于天下。好不過精。惡不至濫。闊者一尺八寸。長者四丈。十六年乃詔庸調折租。

所取華好。州縣長官勸織。中書門下察濫惡。以貶官吏。精者褒賞之。舊唐書壽王琄傳。唐法。食封户。雖水旱亦不破損免。以正租庸充數。通鑒綱目

玄宗十四載八月。免百姓今載租庸二。載蠲來載租庸三分之一。文獻通考。魏武初平𡊮氏以定鄴都。令收田租畆粟四升。户絹二疋。而綿二斤。餘

皆不得擅與。蔵强賦弱。晋武帝平吳之後。置户。調之式。丁男之户。歲輸絹三疋。綿三斤。女及次丁男爲户者半輸。其諸邉郡。或三分之二。逺者三分

之一。夷人輸賞布户一疋。逺者或一丈。後魏令。每調。一夫一婦。帛一疋。粟一石。人年十三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績者。八

口。當未娶者四。耕牛十頭。當奴婢八。其産麻布之鄉。一夫一婦布一疋下至十。以此爲降。大率十疋中。五疋爲公。調。二疋爲調外費。三疋爲内外百

官俸。孝文帝太和八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祿。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調帛二疋。絮二斤。粟二十石。又人帛一疋二丈。委之州庫。

以供調外之費。至是户增帛三疋。粟二石九斗。以爲官司之祿。後增調外帛滿二疋。所謂各隨其土所出。莊帝即位。因人貧富爲租輸。三等九品之

制。千里内納粟。千里外納米。上三品户入京師。中三品入他州要倉。下三品入本州。靜帝天平初。諸州。調絹。不依舊式。興和三年。各班海内。悉以四

十尺爲度。天下利焉。齊神武秉政。乃命孫騰。高崇之。分責無籍之户。得六十餘萬。於是僑居者各勒還本。是後租。調之入有加焉。武成以修創臺殿。

所役甚廣。并募户口益多隱漏。舊制未娶者。輸半床租調。有妻者輸一床。無妻者輸半床。陽翟一郡。户至數萬。籍多無妻。有司劾之。帝以爲生事不

許。由是姦欺尤甚。户口租。調。十亡六七。河清三年。令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輸租。調。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調。時定今率人一床。調

絹一疋。綿八兩。凡十斤綿中。折。一斤作絲。墾租二石。義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調二丈。墾租一斗。義米五升。墾租送臺。義租納郡。以俻水旱。

墾租皆依貧富爲三裊。其賦稅常。調則少者直出上户。中者及中户。多者及下户。上裊輸逺處。中裊輸次逺。下裊輸當州倉。三年一搜。租入臺者。五

百里内輸粟。五百里外輸米。入州鎮者輸粟。人欲輸錢者准上絹收錢。後周制。司賦掌賦均之政令。凡人自十八至六十四與輕疫者皆賦之。有室

者歲冬過絹一疋。綿八兩。粟五斛。丁者半之。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疋。麻十斤。丁者又半之。豐年調全賦。中年半之。下年一之。皆以時徵焉。隋文帝

依周制。役丁爲十二番。匠則六番。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調以絹絶。麻土。調以布。絹絁以疋加綿三兩。布以端加麻三斤。單丁及僕隷各半之。有

品爵及孝子順孫義夫節婦並免課徵。開皇三年。减十二番。每歲爲三十日役。减調絹一疋為二丈。馬端臨云。右此租庸調徵科之數。依杜佑通

典。及王溥唐會要所載。陸宣公奏議。及資治通鑒所言皆同。新唐書食貨志以爲每丁輸粟二斛。稻三斛。調則歲輸絹二疋。綾絁各二丈。布加五之

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疑太重。今不取。以作爾庸詩大雅嵩高篇。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

以作爾庸。注庸。城也。因是謝邑之人。而爲國也。附庸詩江漢篇。錫山土田。于周受命。注諸侯有大功德。賜之名山土田附庸。 魯頌

閟宫篇。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注附庸。猶屬城也。小國不能自達於天子。而附於大國也。 閟宫䟽諸侯有附庸者。以其土田猶

少。未及大國之數。故今有附庸。使之附屬功德。若進擬以給之。其地方五百里者。土田已極。無後進期不得。更有附庸也。魯爲侯爵。以周公之勲。受

上公之地。可爲五百里耳。於法無附庸。夏啇之禮。不能五十里爲附庸。則周附庸不滿百里。周禮大司徒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

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

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土其地。猶言度其地。鄭司農云。土其地。但爲正四方耳。其食者半。公所食租稅得其半耳。其半皆

附庸小國也。屬天子三之一者亦然。故魯頌曰。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論語曰。季民將伐顓史。孔子曰。先王以爲東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此非七十里所能容。然則方五百里四百里。合於魯頌論語之言。諸男食者四之一。適方五十里。獨此與今五經家

說合耳。玄謂其食者半。三之一。四之一者。土均均邦國地貢輕重之等。其率之也。公之地以一易。侯伯之地以再易。子男之地以三易。必足其國禮

俗喪紀祭祀之用。乃貢其餘。若今度。支經用餘爲司農榖矣。大國貢重。正之也。小國貢輕。字之也。凡諸侯爲牧正師長。及有德者。乃有附庸為其有祿

者當取焉。公無附庸。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進則取焉。退則歸焉。魯於周法不得有附庸。故言錫之也。地方七百里者。

包附庸以大言之也。附庸二十四。言得兼此一等矣 疆。居良反。下同。顓。之宣及。臾。音榆率。音律。又音類。後注同。正之。音征字。如字一音兹。馬音于

僞反職方氏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里則七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以周知天下以此

率遍知四海九州邦國多少之數也。方千里者爲方百里者百。以方三百里之積。以九約之。得十一有奇。云七伯者。字之誤也。周九州之界方七十

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九。其一爲畿内。餘四十八。八州各方千里者六。周公變殷湯之制。雖小國地皆方百里。是每事言則者。設法也。設法

者。以待有功而大其封。一州之中。以其千里封公。則可四。又以其千里封侯。則可六。又以其千里封伯。則可十一。又以其千里封子。則可二十五。又

以其千里封男。則可百。公侯伯子男。亦不是過也。州二百一十國。以男俻其數焉。其餘以爲附庸。四海之封。黜陟之功亦如之。雖有大國。爵稱子而

已。鄭司農云此制亦見大司徒職。曰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侯之地方四百里。諸伯之地方三百里。諸子之地方二百里。諸男之地方百里

三禮圖

{{{caption}}}





大司徒職注云。凡諸侯爲牧正帥長。及有德者。乃有附庸。爲其祿者。當取焉。然則牧正帥長。皆是諸侯有功者。得有附庸爲祿。又諸侯有德者。雖不

爲牧正帥長。亦得取閑田爲附庸以為祿也。又注云。公無附庸。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進則取焉。退則歸焉。以天子畿

方千里。上公方五百里地極。故公無附庸。侯附庸九同者。謂侯有功進受公地。但公五百里。開方之百里者。五五二十五。侯四百里。開方之四四十

六。加九同則爲二十五同。與公等。故知侯附庸九同也。伯附庸七同者。伯地三百里。三三而九。加七同則爲十六。與侯等。子本地四同。有功進受伯

地五同。與伯等。男有功。進受子地。男本一同。加三同與子等。進則取閑田爲附庸。退則歸之閑田。故云進則取焉。退則歸焉。魯雖侯爵。以其是王子

母弟。得如上公。受五百里之地。與上公等。又成王以周公之勲。賜魯以侯伯子男四等附庸。下注附庸二十四。是此四等附庸之數也。禮記王制。王

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

天子之𡖖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不合。謂不明會也。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國事附於大國。未能以其名通也。視猶此也。元。

善也。善士。謂命士也。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也。殷有鬼侯。梅伯。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合伯子男以爲一。則殷爵三等者。公侯伯也。異畿内

謂之子。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猶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狹也。周公攝政。致天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禮成武王之意。封王

者之後爲公。及其有功之諸侯。大者地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其次子二百里。其次男百里。所因殷之諸侯。亦以功黜陟之。其不

合者皆益之地爲百里焉。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國小。爵卑而國大者。唯天子畿内不增。以祿群臣。不主。爲治民。陳浩集說不合於天子者。不與王朝

之聚會。民功曰庸。其功勞附於大國。而達於天子。故曰附庸。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

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爲附庸閒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

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其餘以祿士。以爲閒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䟽其不封公𡖖

大夫。及祿士之外。並爲閒田。則周禮公邑也。不云附庸者。以縣内無附庸也。所以畿外州建二百一十國之外。則閒田少。畿内立九十三國之外。閒

田多者。以畿外諸侯有大功德。始有附庸。故閒田少。畿内每須頒賜。故閒田多。王者封之。上應列宿之位。其餘小國不中星辰者。以爲附庸。小城

曰附庸者。庸。城也。謂小國之城。不能自通。以其國事附於大國。故曰附庸。此不能五十里。故爲小國之城。言同者。謂稷累衆附庸而滿同也。非謂一

附庸居一同。小國不中星辰者爲附庸。是衆星辰大小也。附庸二十四者。言四等附庸。侯九。伯七。子五。男三。并之得二十四也。上公之地方五伯

里。附庸不滿百里。周之法也。夏殷之禮。則不滿五十里爲附庸。吕東萊左傳類編莊三年。紀季以𨟎入于齊。紀於是乎始判杜預注。言分爲附庸始

於此。莊三十年。齊人䂫鄣。杜預注。鄣。紀附庸國。僖二十年。滑人叛鄭而服于衛。夏。鄭入滑。僖二十二年。伐邾。取須句。反其君焉。杜預注。須句。别國

而削弱不能自通。爲魯私屬。若顓臾之比。文十四年。宋高哀爲蕭封人。以爲卿。杜預注。蕭宋附庸。成三年。許恃楚而不事鄭。鄭子良伐許。宣十

年。滕人恃晉而不事宋。宋伐滕宣十三年。齊伐莒。恃晉而不事齊。成十五年。許靈公畏逼於鄭。襄二年。知武子曰。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

也。杜預注。三國。齊之屬。襄四年。請屬鄫。五年。穆叔以屬鄫爲不利。使鄫大夫聽命于會。襄二十七年盟于宋。齊人請邾。宋人請滕。皆不興盟。昭

三年。小邾穆公来朝。穆叔曰。曹滕二邾。實不忘我。叔向曰。因邾莒祀鄫之怒以討魯罪 。定元年。城成周。宋仲幾不受功。曰。滕薛郳。吾役也。 哀七

年。邾茅夷鴻告吳曰。邾賦六百乘。君之私也。陳祥道禮書成王以周公爲有勲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曲阜魯地。上

公之封方五百里。加魯以四等之附庸。方百里者二十四。并五五二十五。積四十九。間方之得七百里。魯頌曰。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

大東。至於海邦。淮夷来同。論語曰。昔者顓臾。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也。 書言舜之受禪曰。輯五瑞。修五玉。復五器。言武王

之政由舊。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則自唐至周。五等之爵一也。鄭氏釋王制。謂商因夏爵有公侯伯而無子男。以微子箕子爲畿内之爵。公羊釋春

秋。謂春秋變周從商。合伯子男皆稱子。鄭忽出奔衛。公羊曰。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何休曰。春秋改周之文。從商之質。合伯子男爲

一。辭無所貶。皆從子。豈其然哉。夫列爵惟五。所以稱其德。分土惟三。所以等其功。德異而功有所同。故公侯之地同於百里。子男之地同於五十里。

地同而附庸有所異。故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侯之地方四百里。諸伯之地方三百里。諸子之地方二百里。諸男之地方百里。蓋三等之地。正封也。

五等之附庸。廣封也。正封則尺地莫非其土。一民莫非其臣。尊者嫌於盛而無所屈。卑者嫌於削而無所立。故公之地必下而從。侯男之地必上而

從。子至於廣封。則欲上之政令有所統而不煩。下之職貢有所附而不費。又非諸侯得以擅之也。而尊者不嫌於太多。卑者不嫌於太寡。故公之地

必五百里。而異於侯。男之地止百里。而異於子也。民功曰庸。先儒以庸爲城朝會曰合。謂之附庸。以其有所附。然後有功於民也。謂之不能五十里。

不合於天子。以其才不足以當五十里。則不足以持達於上也。古者天子之地象日月。諸侯之地象雷震。則周官所謂五百里。以至百里。爲兼附庸

明矣。鄭康成以大司徒之所言者爲正封。則曰。公無附庸。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魯於周法不得有附庸。故言錫之。

而附庸二十四。此說非也。既曰侯附庸九同。魯侯爵也。不得有附庸。何耶。詩曰。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記曰。地方七百里。此所謂

錫之也。通鑒外紀桓王二年九月。邾鄭以王師伐宋。邾。曹姓。武王封陸終第五子安苗裔。挾附庸居邾。子克儀父。十二世始見於春秋。孟子萬章篇

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注小國之地。不足五十里者。不能自達於天子。因大國以姓名通。謂之附庸。鄭氏譚綺小國附於大國

謂之附庸。封秦附庸史記秦本紀。非子好馬及畜。善養息之。孝王欲以爲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爲

適申侯乃言孝王。於是孝王曰。昔柏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爲朕息馬。朕其分土爲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

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爲駱適者以和西戎。願爲附庸宋史南唐李景世家。顯德二年。周世宗征淮南。破景衆於

正陽。遂圍壽州。太祖時緫禁兵。破景將何延錫於渦口。又擒皇甫暉於滁州。景大懼。遣其臣鍾謨李德明。奉表願為附庸。世宗不訐。 

府附庸李曾伯可齋集辟襄陽宰謝制帥啓 竊以襄城之爲邑。實居制府之附庸。兵屯地險。維昔要都。民淳事簡。乃今樂

土。文苑英華小國附庸判 甲有子男之爵。田方四十餘里。修附庸之禮於諸侯。所司以違禮科之不伏。 對列爵惟五。肇侯伯而成規。分土惟三。

自夏殷而立制。爲之中上。次以𡖖士。式序代耕之祿。攸均列國之田。任土歸餘。則聞桓政。朝宗會正。豈得逾閑。惟甲策名。膺兹利建。朱羽入貢。一作

朱絲入仕漸飛鴻以成儀。白茅致封。均錫馬之蕃庶。子男爲秩。雖居尊爵一作號之榮。井邑分疆。爰在閑田之列。里不充於五十。國誠在於附庸。文

軌則同。朝覲非及。禮不合於天子。事將托於諸侯。抑惟典章。孰爲乖越。科之不伏。誰謂非宜。庸國春秋文公十有六年秋八月。楚

莊人秦康人巴人滅庸。左傳楚大饑。庸人帥群蠻以叛楚。楚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遂之。囚子楊䆫。戢黎官屬三宿而逸。曰。庸師衆。群蠻聚

馬。不如復大師而後進。師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禆鯈魚人實遂之。庸三邑庸人曰。楚不足與

戰矣。遂不設備。楚子乘馹會師于臨品。分爲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杜氏曰。庸。國名。屬楚。東

夷小國。在今襄陽府房縣。舒庸國名春秋成公十有七年。冬十有二月。楚人滅舒庸。左傳舒庸人以楚師之敗也。道吳人圍巢。伐駕

圍釐虺。遂恃吳而不設備。楚公子橐師襲舒庸。滅之。注曰。舒庸。東夷國。上庸縣名通鑒綱目赧王十一年。秦楚盟于黄𣗥。秦復與

楚上庸。西漢書地理志。上庸屬漢中郡。史記甘茂傳。茂謂秦武王曰。始張儀西并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

王。宋張紫微先生集上庸 天將層嶂限中原。獸狀禽心類百蠻。横木架橋来渡水。搴茅茹火去燒山。尋巫問事看龜意。帶穗收禾禦歲艱。非是投

荒螭魅侣。時清猶頼可東還。 居庸縣名西漢書地理志居庸屬上谷郡歐陽南詩度居庸有懷舊隱七言三十韻 巨靈揮斧劈

山石。鐵門閧開天府奥。隂風蕭蕭出溪澗。嵐氣拂拂侵衣帽。諸峯列嶂如奔馬。錯落虎牙誰敢暴。東西兩門星護垣。左右二翼軍傳號。熊耳雲開盆

子甲。馬陵月黑齊師竈。寳䯻珠簮翡翠屏。霓旌羽盖𤙘牛纛。行人縈紆珠蟻度。草樹蒙茸寒髮冒。郵亭民舍半因依。萬壑千崖爭險傲。時逢巖穴吟

招隱。東望蓬莱疑可蹈。一隼横空走兔藏。飛騰百尺啼猿眊。腸回藕斷疑無路。箕踞鴟存奇石靠。牛鬼蛇神李賀詩。聱牙詰曲周人誥。儲胥肅靜金

吾出。浮屠高峙闍黎耄。象駕時巡日月明。鳳城天近雲霞燾。騊駼橐駞相似𤼵。旗鼓穹廬連夜到。龍門雲氣忽聞雷。琴峽泉聲疑有操。燕陵趙闕迷

烟草。馬邑雁門亭障導。漢飯猶思記收頗。秦城誰更怜恬驁。昭君墓逺空蕪没。李陵臺隔無音耗。胡笳亦念將軍怨。琵琶尚想單于好。浮雲流水今

還古。猿鶴沙蟲顛復倒。收馬纔驚塞草春。㗸蘆又見秋鴻報。百年摇落幾寒暑。萬事紛紜殊靜躁。往事茫茫閲變遷。登臨一一成嗟悼。衡廬地接家

山道。憶昔山居禽鳥噪。别去經年却憶山。見山喜笑持杯勞。虎販城西雙石立。龍淵亭下飛泉暴。雲壑令人豈不懷。漁樵舊侣憑誰告。太行之陽盤

谷好。山勢相連疑可造。落日千峯。思渺然。明朝准擬吾車膏中州集蔡珪出居庸詩亂石妨車轂。深沙困馬蹄。天分斗南北。人問日東西。側脚柴

荆短。平頭土舍低。山花兩三樹。笑殺武陵溪。元郝經陵川集居庸行 驚風吹沙暮天黄。死熖燎日横天狼。巉巉鐵宂六十里。塞口一墳来冰霜。導

騎局脊䘖尾前。氈車轣轆半側箱。彈箏峽道水復凍。居庸關頭是羊腸。横拉恒岱西太行。倒卷渤海東扶桑。幽都𨚫在南口南。截斷北陸萬古疆。當

時金源帝中華。建瓴形勢臨八方。誰知末年亂紀綱。不使崇慶如明昌。陰山火起飛蟄龍。背負斗極開洪荒。直將尺筆定天下。疋馬到處皆吾疆。百

年一僨老虎走。室怒市色還猖狂。遽令逆血灑王座。六宫飲泣無天王。清夷門折黑風吼。賊臣一夜掣鎖降。北王淀裏骨成山。官軍城上不敢望。更

獻監牧四十萬。舉國南渡尤倉皇。中原無人不足取。高歌曳落歸帝鄉。但留一旅時来往。不過數歲終滅亡。潼關不守國無門。便作龜兹能乆長。汴

梁無用築子城。試看昌州三道墻。胡抵遹紫山集再過居庸 滚滚隨行旅。遑遑愧此身。無名垂竹帛。有足是風塵。路省青山舊。人傷白髮新。迴頭

望南土。人費故園春。 再過居庸口。悠悠今十年。歲華何迅速。官業𨚫逆邅。關吏幾經換。山家亦變遷。惟餘岩下水。隨馬響涓涓。許有壬至正集居

庸道中 翠璧懸樛木。蒼松挂女蘿。霜清天宇豁。林瘦月明多。漸覺超時懶。猶能對酒歌。建瓴東列國。休羡漢關河。 岩扉如庵畫。濃翠濕烟籮。雲

影和秋淡。泉聲入夜多。擬賡黄竹賦。還憶紫芝歌。萬騎陪明𤼵。霜飛月滿河。 萬壑清風吹酒醒。居庸關下短長亭。回頭不記来時路。馬上春山四

青。中庸孔叢子居衛篇。子思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也。樂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此雖以宋爲舊。然世有讎焉。請

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駕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厄於美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三十二

篇。續後漢書道術録子思傳。子思乃申明家注。作中庸一篇。以明列聖心法。謂未𤼵之中謂之中。𤼵而皆甲謂之庸。不乖乎道謂之和。真實無僞謂

之誠。本之於天命人性以明道教。終之於無聲無臭。以明道體。方之大學。又致廣大而盡精徵。唐書劉蕡傳。中庸上聖之龜鑒。名臣言行録中庸雖

爲完篇。而章句渾淪。讀者奠知其條理之粲然也。朱熹蒐輯先儒之說。而斷以已意。彙别區分。文從字順。得聖人之本㫖。昭示斯道之標的。又使學

者先讀大學以立其規模。次及語孟以盡其藴與。而會其歸於中庸。尺度權𢖍之既定。由是以窮諸經。訂群史。以及百氏之書。則將無理之不可精。

無事之不可。處矣。澗泉日記論語。萬古之書也。孟子七篇。存孔氏之學。荀𡖖子爲恐王道不見於言。論爾。孔氏之學則間斷矣。中庸大學見於戴記。

是時明禮意爾。 中庸二字。禮上形容。大學舍禮。將安之乎。爲我則往而不反。兼愛則反是。君子之中庸。堯舜文王之道也。伊洛精義無過不及

是之謂中。平常不易是之謂庸。采真集鄉黨一篇。無非聖人之情。中庸一篇。無非聖人之性。緣情以制禮。因性以自知。聖人之意也。學者責也。未苟

欲觀禮於謙。其亦觀諸鄉黨。欲觀性於復。其亦觀諸中庸。容齋三筆晁以道。留意六經之學。故有中庸傳互見經。 擇乎中

張子正蒙大易篇。顔氏求龍德正中而未見其止。故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嘆夫子之忽焉前後也。唐書劉蕡傳。文宗策制曰。推

此龜鑒。擇乎中庸。濡須續志馮理贄見賈易書曰。擇乎中庸。以儒道鎮乎浮動。如張芸叟者見之。依乎中庸

正蒙有德篇。避世者依乎中庸。没世不遇而無歉。名假中庸性理字訓名假中庸。實則倍之。曰反中庸。

公中庸兩漢蒙求胡廣。字伯始。靈帝立爲太傅。性温柔謹。素常遜言。恭色達練。事體明解。朝章雖無謇直之風。屢有補關之

益。故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貴處中庸魏書和洽傳。洽字陽士。時毛玠崔琰並以忠清其選

用。先尚儉節。洽言曰。儉素自以處身則可。今朝廷之議吏。有着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長吏過營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夫立教觀俗。

貴處中庸。爲可繼也。古之大教。務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僞矣。心鏤中庸唐徐彦伯樞宻論中庸以鏤其心。

賜中庸宋史張知白爲集賢殿大學士時。進士唱第賜中庸篇。中庸上其本。乃命知白進。讀至脩身治家之道。必反復陳之。

勸讀中庸伊洛淵源横渠與豳人焦寅𣸯。寅喜談兵。先生說。其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謁范文正公。公一見

知其逺器。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因勸讀中庸。事類合璧中庸事對正德。常道。其至矣乎。不可能也。本篇昭德。焉則。本篇釋文體題不

偏。弗失。高明。龜鑒。賦偶德本於正。道行於公。 服膺若顔子切切有得。鏤心若彦伯拳拳敢忘。擇彼一善。執其兩端。 根諸心兮。自得聖人之

正。行諸已兮。孰非君子之時。𤼵為乾粹。自能信以能謹。教在重極。本無偏而無陵。勉其行於不足有餘之際。執其端於無過不及之時。 性何

待率而無性柳之職。心不必鏤而去心茅之塞。賦隔推以化民。國不待荀𡖖之政。主而在我。豈容鏤彦伯之心。 盛若姚虞。道獨傳於精一。純如文

后。德益顯於祗庸。聲律會元中庸賦偶德可謂至。民皆鮮能。 民鮮使由而民鮮大矣。人曰予知而人難守也。 徐主切切於心鏤。顔子拳拳於服

膺。九經井分庶事。以序而推。疇學宏綱。修身馬大。尊賢篤親。而敬體臣下。子民朱工。而懷柔方外。 由一身至群臣。紀别而五。自庶民及諸侯。維

張乎四。攔江綱中庸體字九經龜鑒。擇善服膺。 常道正德。可能不偏賦句生而不倚。生興俱主。性以有常。性其所性。 心苗不揠。豈侍鏤心。

性桞不職。焉能率性。胚腪於心地。素存惟一之心。㴠蓄於性天。已具有常之性。喜怒裏舉。胚腪未𤼵之天。仁義禮智。有奉有常之性。 君子依

中庸。猶待勉强。小人及中庸。類皆偏倚。江湖集趙德行題張也愚草書中庸 學就右軍家數字筆成東魯聖人書。鸞翔鳳翥三千許。鶴髮鷄皮七

十餘。從昔晉碑那冩此。近來燕說正紛如。平生嗜好同羊棗。展玩吟哦又起予。李公明集中庸 要識中庸義。中庸乃是庸。不須求勝解。只此是竒

功。卓卓孤峯上。明明百草中。若將聲色捨。聲色却盲聾。朱晦庵訓蒙絶句中庸過兼不及緫非中。離𨚫平常不是庸。二字莫將容易看。只斯爲道

用無窮。陳唯靈先生集書中庸示邉周翰 紙上遺書字宛然。千年微意有誰傳。曾將靈鑰開關鈕。珎重成周二老賢。二程夫子也陳藻樂軒集誦

中庸端托中庸誦一篇。眼前神物頓森然。塵埃掃盡無他慮。儘管高樓自在眠。王景初蘭軒集讀中庸有感 人心無内外。物我自藩籬。試看乾

坤運。何曾造化私。寛平仁義路。明白聖賢規。曲學方蝸戰。捫膺為爾悲。

元郝經陵川集庸齋記 昔者聖人之言道也。曰中而已。兼體用。貫本末。一理氣而爲言也。後世聖人之言道也。而益之以庸。庸也者。平

常之用也。宣中之未盡而復益之以庸乎。不然也。復世聖人之意。謂天下無無用之道。亦無非常之用。盖道以用而見。用以常而火。所以窮天地。亘

萬世。翕闢而不泥。盪錯而不窮。化化生生而不已。非虛恠惚恍誕異之所能也。故觀覆載之常而不輟也。則知天地之用與天地之道矣。觀飛走動

植之不易。屈信消。長之不忒。壽焉而恤。榮焉而悴。而各得其常也。則知萬物之用與萬物之道矣。觀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别。長幼之序。立身

行己之方。處物治人之道。亦各有其常也。則知人之用與人之道矣。至於日月之照臨。寒暑之往来。晝夜之明晦。水流而山峙。風撓而雨潤。亦各有

其用而有其常也。則亦各知其所以爲道矣。一物一道也。故道外無物。一道一用也。故用外無道。一日之常也。亦千萬世之常也。千萬世之常。亦一

日之常也。故常外無用。嗚呼。兹其所以爲道。而庸之所以爲平常之用。後世聖人必益之於中也歟。惟此義不明。故有非常道之說。有及經合道之

說。有異端之說。道之所以不行也。玉田楊君春𡖖。以庸名其齋。可謂知所務矣。其欲庸於言。庸於行。不然。豈庸於名而已乎。必不翹翹以嗜異。不囁

囁以徇俗。不倀倀以惑衆。不爲太高。不爲太卑。不務誕幻以遺實。不索隱行怪以驚世。不朝行而夕變。倪順而仰違。一謦咳。亦庸也。一舉武。亦庸也。

一怒一悲。一喜一怖。亦庸也。如是則一於庸。而可以參天地。贊化育。不負於此齋矣。中庸之德。三代之末。民已鮮乆。矧今喪亂百折之餘。凋幣之俗狃

於外。利欲之誘驅於内。喜怒變於須臾。而愛憎移於顧指。非卓然持立獨行不倚之士。其孰能。與於此。君今如是。其有所望矣。

庸氏千家姓庸。 宫。 膠東。元和姓纂庸蜀殷時侯國。周武王氏時。來助伐紂子孫。以國爲氏英賢傳楚熊梁生。無庸因氏。又無庸

先生學仙道。

庸生西漢書儒林傳。都尉朝授尚書膠東庸生。張禹傳。元帝時張禹從琅邪王陽膠東庸生 問論語。







永樂大典卷之五百四十一

 重 録 總 校 官 侍 郎 臣 高拱

           論 德 臣 翟 景 淳

     分 校 官 编 修 臣 陶 大 臨

       書 冩 儒 士 臣 張 素 禎

       圈 點 監 生 臣 叢 伸 揖

               臣 徐   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