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158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一萬五千八百七十五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五千八百九十七
卷之一萬五千八百九十八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五千八百九十七 九震

阿毗逹磨俱舍論九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如是已辯。随眠升纏。世尊說為漏瀑流等。為唯尒所。為復有餘。頌曰由結等差别。復說有五種。論曰。即諸煩惱。結縛

随眠。随煩惱纏。義差别故。復說五種。且結公何。頌曰。結九物取等。立見取二結。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纏中唯嫉慳。建立為二結。或二數行故。

為賤貧因故。遍顯随惑故。惱亂二部故。論曰。結有九種。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此中愛結。謂三

界貪。餘随所應。當辯其相。見結謂三見。取結謂二取。依如是理。故有說言。頗有見相應法為愛結繫。非見結繫。非不有見。随眠随增。曰。有云何集。智

已生㓕。智未生見。减道所斷。二取相應法。彼為愛結。為所縁繫。非見結繫。遍行見結。已永斷故。非遍見結。所縁相應。二俱無故。然彼有見。随眠随增。

二取見随眠。扵彼随增故。何縁三見。别立見結。二取别立。為取結耶。三見二取物取等故。謂彼三見有十八物。二取亦然。故名物等。三等所取。二等

能取。故名取等。所取能取。有差别故。立為二結。何故纏中。嫉慳二種。建立為結。非餘纏耶。二唯不善。自在起故謂唯此二。兩義具足。餘皆不然。故唯

立二。若纏唯八。此釋可然。許有十纏此釋非理。以忿覆二種。亦具兩義故由此若許。具有十纏應言嫉慳。過失尤重。謂此二種。數現行故。又二能為。

賤貧因故。遍顯感歡。随煩惱故。惱亂出家。在家部故。或惱亂天。阿素洛故。或惱人天。二勝趣故。或惱亂他。及自部故。佛扵餘處。依差别門。我即以結

聲。說有五種頌曰。又五順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復還下。攝門根故三或不欲發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脫。故唯欲斷三。論曰。何等為五。謂

有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恚。何縁此五。名順下分。此五順益。下分界故。謂唯欲界。得下分名。此五扵彼。能為順益。由後二種。不能超欲界。設有能超。

由前三還下。如守獄卒。防邏人故。有餘師說言下分者謂下有情。即諸異生。及下界。即欲界。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後二能令不超下界故。五皆得順

下分。名諸得預流。六煩惱斷。何縁但說斷三結耶。理實應言。斷六煩門根故。但說斷三。謂所斷中。類有三種。唯一通二。通四部故。說斷種惱。攝三。攝

彼三門又所斷中。三随三轉。謂邊執見随身見轉。見取随戒取轉。邪見随疑轉。說斷三種。攝彼三根。故說斷三。已說斷六。有作是釋。凡趣異方。有三

種障。一不欲發。二迷正道。依邪道故。三疑正道。趣解脫者。亦有如斯相似三障。謂由身見。怖畏解脫。不欲發趣。由戒禁取。依執邪道。迷失正路。由疑

扵道。深懷猶豫。佛顯預流。永斷如是趣解。脫障。故說斷三。佛扵餘經。如順下分。說順上分。亦有五種。頌曰。順上分亦五。色無色二貪。掉舉慢無明。令

不超上故。論曰。如是五種若未斷時。能令有情。不超上界。順益上界。故名順上分。結已。辯結縛云何。頌曰。縛三由三受。論曰。縛有三種。一貪縛。

謂一切貪。二瞋縛。謂一切瞋。三癡縛。謂一切癡。何縁唯說。此三為縛。由随三受。說縛有三。謂扵樂受。貪縛随增。所縁相應。俱随增故。扵苦受瞋。扵捨

受癡。應知亦尒。雖扵捨受。亦有貪瞋。非如癡故。約自相續樂等三受。為縛所縁。作此定說。已分别縛。随眠云何。頌曰。随眠前已說。論曰。随眠有六。

或七或十。或九十八。如前已說。随眠既已說。随煩惱云何。頌曰。随煩惱此餘。染心所行藴。論曰。此諸煩惱。亦名随煩惱。以皆随心。為惱亂事故。復

有此餘異。諸煩惱染污。心所行藴所攝。随煩惱起故。亦名随煩惱。不名煩惱非根本故。廣列彼相。如雜事中。後當畧論。纏煩惱垢攝者。且應先辯。纏

相云何。頌曰。纏八無慙愧。嫉慳并悔眠。及掉舉惛沉。或十加忿覆。無慙慳掉舉。皆從貪所生。無愧眠惛沉。從無明所起。嫉忿從瞋起。悔從疑覆諍。

論曰。根本煩惱。亦名為纏。經說欲貪。纏為縁故。然品類足。說有八纏。毗婆沙宗。說纏有十。謂扵前八。更加忿覆。無慙無愧。如前已釋。嫉謂扵他諸興

盛事。令心不善。慳謂財法巧施相違。令心吝著。悔即惡作。如前已辯。眠謂令心昧畧為性。無有功力執持扵身。悔眠二纏。唯取染污。掉舉惛沉。亦如

前釋。除瞋及害。扵情非情。令心憤發。說名為忿。隱藏自罪。說名為覆。扵此所說十種纏中。無慙慳掉舉。是貪等流。無愧眠惛沉是無名等流。嫉忿。是

瞋等流。悔是疑等流。有說覆。是貪等流。有說是無明等流。有說是俱等流。有知無知。如其次第。餘煩惱垢。其相云何。頌曰。煩惱垢六惱。害恨諂誑。憍

誑憍從貪生。害恨從瞋起。惱從見取起。謟從諸見生。論曰。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諫悔。害謂扵他能為逼迫。由此能行。打駡等事。恨

謂扵忿所縁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捨。謟謂心曲。由此不能如實自顯。或矯非撥。或設方便。令解不明。誑謂惑他。憍前已釋。如是六種。從煩惱生。穢

污相麁。名煩惱垢。於此六種。煩惱垢中。誑憍是貪等流。害恨是瞋等流。惱是見取等流。謟是諸見等流。如言阿曲。謂諸惡見。故謟定是諸見等流。此

垢并纏。從煩惱起。是故皆立随煩惱名。此垢及纏。為何所斷。頌曰。纏無慙愧眠。惛掉見脩斷。餘及煩惱垢。自在故唯修。論曰。且十纏中。無慙等五。

通見修斷。田此通與。二部煩惱相應起故。随與見此諦所斷相應。即說名為。見此諦所斷。餘嫉慳悔。忿覆并垢。自在起故。唯修所斷。唯與修斷。他力

無明。共相應故。名自在起。此随煩惱。誰通何性。頌曰。欲三二餘惡。上界皆無記。論曰。欲界所繫。眠惛掉三。皆通不善。無記二性。所餘一切。皆唯不

善上二界中。随應所有。一切唯是無記性攝。此随煩惱。誰何界繫。頌曰。諂誑欲初定。三三界餘欲。論曰。諂誑唯在欲界初定。寜知梵世。有諂誑耶。

以大梵王匿已情事。現相誑惑。馬勝苾芻。此二扵前雖已分别。義相關故。今復重辯。惛掉憍三。通在三界。所餘一切。皆唯在欲。謂十六中。五如前辯。

所餘十一。唯欲界繫。已辯随眠。及随煩惱。於中有幾。唯在意地。有幾通依六識地起。頌曰。見所斷慢眠。自在随煩惱。皆唯意地起。餘通依六識。論

曰。畧說應知。諸見所斷。及修所斷。一切慢眠。随煩惱中自在起者。如是一切。皆依意識。依五識身。無容起故。所餘一切。通依六識。謂修所斷。貪瞋無

明。及彼相應。諸随煩惱。即無慙愧惛掉。及餘大煩惱地法所攝。随煩惱依六識身。皆容起故。如先所辯樂等五受根。今此所明。煩惱随煩惱。何煩惱

等。何根相應。於此先應。辯諸煩惱。頌曰。欲界諸煩惱。貪喜樂相應。瞋憂苦癡遍。邪見憂及喜。疑憂餘五喜。一切捨相應。上地皆随應。遍自識諸受。

論曰。欲界所繫諸煩惱中。貪喜樂相應。以歡行轉。遍六識故。瞋憂苦相應。以慼行轉遍六識故。無明遍與前四相應。歡慼行轉。遍六識故。邪見通與

憂喜相應。歡慼行轉唯意地故。何縁邪見歡慼行轉。如次先造罪福業故。疑憂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懷猶豫者。求决定知心愁慼故。餘四見慢。

與喜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已約别相。說受相應。就通相說受相應者。一切皆與捨受相應。以諸随眠。相續斷位。勢力裒歇。必住捨受。欲界既尒。

上地云何。皆随所應。遍與自地。自識俱起。諸受相應。謂若地中。具有四識。彼一一識。所起煩惱。各遍自識。諸受相應。若諸地中。唯有意識。即彼意識。

所起煩惱。遍與意識諸受相應。上諸地中。識受多少如前已辯。故不别說。已辯煩惱諸受相應。今次復應辯随煩惱。頌曰。諸随煩惱中。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俱起。慳喜受相應。諂誑及眠覆。通憂喜俱起。憍喜樂皆捨。餘四遍相應。論曰。随煩惱中嫉等六種。一切皆與憂根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

故。慳喜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歡行轉者。慳相與貪。極相似故。諂誑眠覆憂喜相應。歡慼行轉。唯意地故。歡慼行者。謂或有時。以歡喜心。而行諂

等。或時有以憂慼心行。憍喜樂相應。歡行唯意故。在第三静慮。與樂相應。若在下諸地。與喜相應。此上所說。諸随煩惱。一切皆與捨受相應。相續斷時

皆住捨故。有通行在。唯捨地故。捨扵一切。相應無遮。譬如無明。遍相應故餘無慙愧。惛沉掉舉。四皆遍與五受相應。前二是大不善地法攝故。後二

是大煩惱地法攝故。所說煩惱。随煩惱中。有依異門。佛說為盖。今次應辯盖相云何頌曰。盖五唯在欲食治用同故。雖二立一盖。障藴故唯五。論

曰。佛扵經中。說盖有五。一欲貪盖。二瞋恚盖。三惛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此中所說。惛掉及疑。為如欲貪瞋恚眠悔。唯在欲界。通三界耶。應知此三

亦唯在欲。以契經說。如是五種。純是圓滿不善聚故。色無色界。無有不善。然此五種純不善故。唯在欲界。非色無色。何故惛眠掉悔二盖。各有二體。

合立一耶。食治用同故。合立一食。謂所食亦名資粮。治謂能治。亦名非食。用謂事用。亦名功能。由此經中作如是說。惛眠雖二。食非食同。何等名為

惛眠盖食。謂五種法。一𧄼瞢。二不樂。二頻申。四食不平性。五心昧劣性。何等名為此盖非食。謂光明想。如是二種事用亦同。謂俱能令心性況昧。掉

悔雖二。食非食同。何等名為掉悔盖食。謂四種法。一親里尋。二國土尋。三不死尋。四随念昔種種所。更戯笑歡娱。承奉等事。何等名為此盖非食。謂

奢摩他。如是二種事用亦同。謂俱能令心不寂靜。由此說食治用同故。惛眠掉悔二合為一諸煩惱等。皆有盖義何故如來。唯說此五。唯此扵五。藴

能為勝障故謂貪恚盖能障戒藴惛沉睡眠能障慧藴掉舉惡作能障定藴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能令乃至解脫。解脫知見皆不得起。故唯此

五建立為盖若作如是解釋經意掉悔理應惛眠。前說以必依定。方有慧生定障亦應先慧障故依如是理。有餘師言此五盖中。惛眠掉悔。如次能

障定藴慧藴由此契經。作如是說。修等持者。怖畏惛眠。修擇法者怖畏掉悔。有餘别說唯立五因。彼說云何謂在行位。先扵色等種種境中。取可愛

憎二種相故。後在住位。由先為因。便起欲貪瞋恚二盖此二能障。將入定心由此後時。正入定位。扵止及觀不能正習。由此便起惛眠掉悔。如其次

第障奢摩他。毗鉢舍那。今不得起。由此扵後出定位中。思擇法時。疑復為障故建立盖。唯有此五。今應思擇他界遍行。及見㓕道斷有漏縁諸惑。扵

彼斷位不知彼所縁。知彼所縁時。而彼不斷。如是諸或。斷由他因。非要遍知所縁故斷。若尒斷惑。揔由幾因。由四種因。何等為四。頌曰。遍知所縁故

斷彼能縁故。斷彼所縁故對治起故斷。論曰。且見所斷惑斷。由前三因。一由遍知所縁故斷謂見苦集。斷自界縁。及見㓕道斷無漏縁。二由斷彼

能縁故斷謂見苦集。斷他界縁。以自界縁能縁扵彼。能縁若斷。彼随斷故。三由斷彼所縁故斷謂見㓕道。斷有漏縁。以無漏縁能為彼境。所縁若斷

彼随斷故。若修所斷惑斷。由後一因。謂但由第四對治起故斷。以若此品對治道生。則此品中諸惑頓斷。何品諸惑。誰為對治。謂上上品。所有諸惑。

下下品道。能為對治。至下下品所有諸惑。上上品道能為對治。如是義門。後當廣辯。所言對治。揔有幾種。頌曰。對治有四種謂斷持逺猒。論曰。諸

對治門。揔有四種。一斷對治。謂無間道。二持對治。謂此後道。田彼能持。此斷得故。三逺分對治。謂解脫道。後所有道。田彼道能。令此所斷惑。得更逺

故。有餘師說。亦解脫道。以解脫道。如彼能令此所斷惑。得更逺故。四猒患對治。謂若有道。見此界過失。深生猒患。然此對治。若欲善說。理實應為。如

是次第。一猒患對治。謂縁苦集起加行道。二斷對治。謂縁一切。起無間道。三持對治。謂縁一切。起解脫道。四逺分對治。謂縁一切。起勝進道。諸惑永

斷。為定從何。頌曰。應知從所縁。可令諸惑斷。論曰。應知諸惑。得永斷時。不可令其離相應法。但可令彼。逺離所縁。令於所縁。不復生故。斷未來惑。

理且可然。容今扵境。不復生故。過去諸惑。云何說斷。若謂頌說。從所縁言。意顯遍知所縁故斷。此亦非理。不决定故。由此應說煩惱等斷。定何所從。

自相續中。煩惱等斷。由得斷故。他相續中。諸煩惱等。及一切色。不染法斷。由能縁彼自相續中。所有諸惑。究竟斷故。所言逺分。逺性有幾。頌曰。逺性

有四種謂相治處時。如大種尸羅。異方二世等論曰。傳說逺性。揔有四種一。相逺性。如四大種。雖復俱在一聚中。生以相異故。亦名為逺。二治逺

性如持犯戒雖復俱在一身中行以相治故。亦名為逺三處逺性。如東西海雖復俱在一世界中。方處隔故亦名為逺。四時逺性。如過未世雖復俱

依一法上立時分隔故。亦名為逺望。何說逺望。現在世無間已㓕。及正生時與現相鄰。如何名逺由世性别。故得逺名。非乆曾當。方得名逺。若尒現

在亦應得逺名。以望去來世性亦别故。若謂去來法無作用。離作用故。名為逺者諸無為法。作用既無云何名近。若謂由現。遍得無為故名近者。去

來二世例亦應然。虛空無為。如何名近。若謂過未。更互相望。田隔現在。故名為逺現望二世俱極相隣。無為無隔故皆近者則應去來隣現在世。相

望有隔故具二名。不應一向說名為逺若依正理。應說去未。離法自相。故名為逺。未來未得。法自相故。過去已捨。法自相故。等言為明。舉事未盡。前

言惑斷。由治道生。一道勝進時所斷諸惑為再斷不。所得離繫有重得耶。頌曰。諸惑無再斷。離繫有重得。謂治生得果。練根六時中。論曰。諸惑若得

彼能斷道。即由彼道。此惑頓斷。必無後時。再斷惑義。所得離繫。雖無随道。漸勝進理而道進時。容有重起。彼勝得義。所言重得。揔有幾時。揔有六時

何等為六謂治道起得果練根。治道起時。謂解脫道得果時者謂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練根時者。謂轉根時此六時中。諸惑離繫。随道勝進

重起勝得然諸離繫随應當知有具六時。起勝得者乃至亦有。唯具二時。謂欲界繫見四諦斷。及色無色見三諦斷。所有離繫。具六時得色無色界。

見道諦斷。所有離繫唯五時得。田治生時。即得果故。不應扵此。分為二時。欲界修斷。五品離繫。亦五時得除預流果第六離繫唯四時得謂扵前五

又除一時。得果治生時無異故。第七八品。亦四時得。得果四中。除前二故。第九離繫唯三時得謂扵前四。又除一時亦治生時即得果故。色無色界

修所斷中。唯除有頂。第九離繫。所餘離繫亦三時得得果四中。除前三故。有頂第九唯二時得。謂前三内又除一時亦治生時。即得果故。如是且就。

容有理說。以利根者前諸位中一一皆除練根得故。諸有超越入聖道者。随應有除預流等故即諸離繫彼彼位中得遍知名。遍知有二一智遍知

二斷遍知智遍知者謂無漏智。斷遍知者謂即諸斷。此扵果上。立因名故。為一切斷立一遍知不尒云何頌曰斷遍知有九。欲初二斷一二各一合

三上界三亦尒餘五順下分色一切斷三。論曰諸斷揔立九種遍知。謂三界繫見諦所斷煩惱等斷立六遍知所餘三界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

三遍知且三界繫見諦所斷煩惱等斷立六云何謂欲界繫初二部斷立一遍知初二部言即顯見苦見集所斷次二部斷各立一遍知次二部言

顯見㓕道斷如是欲界見諦所斷煩惱等斷立三遍知如欲界三。上界亦尒謂色無色二界所繫亦初二斷。一二各一合三是見苦集見㓕見道所

斷法斷合立三義如是名為三界見諦所斷法斷六種遍知餘三界繫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三云何謂欲界繫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遍知。應

知即是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并前立故。色界所繫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遍知。應知此即是色愛盡遍知。無色界繫。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遍

知印一切結永盡遍知。此亦并前。合立一故。如是名為三界修道所斷法斷。三種遍知。以何因縁色無色界。修道所斷。煩惱等斷。别立遍知。非見所

斷。以修所斷。治不同故。如是所立九種遍知應辯扵中。幾何道果。頌曰扵中忍果六餘三是智果。未至果一切。根本五或八無色邉。果一三根本亦

尒俗果二聖九法智三類二法智品果六。類智品果五。論曰。扵此九中。且應先辯與忍智道。為果差别忍果有六。謂三界繫。見斷法斷。六種遍知。

智果有三。謂順下分。色愛一切結盡遍知。由此三遍知。是修道果故。如何忍果。說為遍知。諸忍皆是智眷屬故。如王眷屬假立王名。或忍與智。同一

果故。今次應辯與靜慮地。眷屬根本。為果差别。未至靜慮。果具有九謂此為依能斷三界。見修所斷煩惱等故。根本靜慮果五。或八。所言五者。毗婆。

沙師。說根本地。唯能永斷。色無色攝煩惱等故。欲界所繫。煩惱等斷。彼唯許是未至果故。所言八者尊者妙音說根本地。亦與欲界諸煩惱等。為斷

對治。諸有先離欲界染者依根本地。入見諦時。於欲界繫。見斷法斷。許引道别。無漏得故。田此亦是彼見道果。除順下分。結盡遍知。以彼唯是未至

果故。無容修彼。斷對治故。中間靜慮。如根本說。今次應辯。與無色地。眷屬根本。為果差别。無色邉地。果唯有一。謂依空處。近分地道。得色愛盡遍知

果故前三根本。果亦唯一。謂依無色。前三根本。得一切盡遍知果故。今次應辯與世俗道。及諸聖道。為果差别。俗道果二。謂俗道力。唯能獲得。順下

分盡。及色愛盡遍知果故聖道果九。謂聖道力。遍能永斷三界法故。今次應辯與法類智。為果差别。法智果三。謂法智力。能斷三界修所斷故。得後

三果。類智果二。謂類智力。但能永斷。色無色界修所斷故。得後二果。今次應辯與法類智同品諸道。為果差别。法智品果六。謂即是前法智法忍。所

得六果。類智品果五。謂即是前類智類忍。所得五果。品言通攝。智及忍故。何故一一斷。不别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頌曰。得無漏斷得。及缺第

一有。㓕雙因越界。故立九遍知。論曰。有漏法斷。雖多體位。而四縁故。立九遍知。且由三縁。立六忍果。謂得無漏。離繫得故。缺有頂故。㓕雙因故。諸

斷要具如是三縁。立遍知名。關則不尒。如異生位。有㓕雙因。無無漏斷。得未缺有頂故。雖亦得斷。不名遍知。若聖位中。從入見諦。至苦類忍。現行以

前。雖有已得無漏斷。得未缺有頂。未㓕雙因。至苦類智。集法忍位。雖亦缺有頂。猶未㓕雙因。未㓕見集斷。諸遍行因故。至後法智類智位中。諸所得

斷。三縁具故。於一一位。建立遍知。具由四縁。立三智果。謂扵前三。加越界故。言越界者。謂此界中。煩惱等法。皆令離故。有立離俱繫。亦是一縁故。立

遍知縁。揔有五種。離俱繫者。謂此雖斷。未立遍知。要離所餘。縁此境惑。方可建立。此離俱繫。與㓕雙因。及越界縁。用無别故。雖義有異。而不别說。雖

諸越界位。皆㓕雙因。而㓕雙因時。非皆越界故。㓕雙因外。别立越界。縁㓕三地雙因。未立遍知故。誰成就幾遍知。頌曰。住見諦位無。或成一至五。修

成六一二。無學唯成一。論曰。異生定無成遍知理。若諸聖者。住見諦位。從初乃至。集法忍時。扵諸遍知。亦未成就。至集法智。集類忍時。唯成就一。

至集類智㓕法忍時。便成就二。至㓕法智。㓕類忍時。便成就三。至㓕類智。道法忍時。便成就四。至道法智。道類忍時。便成就五。住修道位。道類智為

初乃至未得全離欲界染。及離欲退。皆成就六。至全離欲。色愛未盡。或先離欲。彼道類智未起色盡。勝果道前。唯成一遍知。謂順下分盡。從色愛盡。

及無學位。起色纏退亦一如前。有色愛者。從色愛永盡。先離色者。從起色盡。道至未全離無色愛前成下分盡色愛盡二。從無學退。起無色纏。成二

遍知名如前說。住無學位唯成就一。謂一切結。永盡遍知。何縁不還阿羅漢果揔集諸斷立一遍知。頌曰。越界得果故二處集遍知。論曰。且二縁

故扵一切斷。揔集建立。為一遍知。一者越界。二者得果。唯彼兩位。具足二縁故彼遍知。揔集為一。誰捨誰得。幾種遍知。頌曰。捨一二五六。得亦然除

五。論曰。言捨一者謂從無學。及色愛盡。令離欲退。言捨二者。謂諸不還。從色愛盡。起欲纏退。及彼獲得。阿羅漢時。言捨五者謂先離欲。後入見諦。

道類智時。得下分盡。捨前五故。言捨六者。謂未離欲所有聖者得離欲時。得亦然者。謂有得一。得二得六。唯除得五。言得一者。謂得未得。及從無學。

起色纏退言得二者。謂從無學。起無色界。諸纏退時。言得六者。謂退不還。因辯随眠。分别斷竟。𧄼瞢上都鄧反下莫鄧上又音騰下莫登

分别賢聖品第六之一。如是已說煩惱等斷。扵九勝位。得遍知名然斷。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頌曰。已說煩惱斷由見諦修故。見道

唯無漏。修道通二種。論曰前已廣說諸煩惱斷。由見諦道。及修道故。道唯無漏。亦有漏耶見道應知。唯是無漏。修道通二。所以者何。見道速能治

三界故。頓斷九品。見所斷故。非世間道。有此堪能。故見位中。道唯無漏。修道有異。故通二種。如向所言。由見諦故。此所見諦。其相云何。頌曰。諦四先

已說。謂苦集㓕道。彼自體亦然次第随現觀。論曰。諦有四種。名先已說。扵何處說。謂初品中。分别有漏無漏法處。彼如何說。謂彼頌言。無漏謂聖

道。此說道諦。擇㓕謂離繫。此說㓕諦。及苦集世間。此說苦集諦。四諦次第。如彼說耶。不尒云何如今所列。一苦二集。三㓕四道。四諦自體。亦有異耶。

不尒云何。如先所辯。為顯體同。彼故說亦然。聲四諦。何縁如是。次第随現。觀位先後而說。謂現觀中。先所觀者。便在先說。若異此者。應先說因。後方

說果。然或有法。說次随生。如念住等。或復有法。說次随便。如正勝等。謂此中無决定理趣。起如是欲。先斷已生。後遮未生。但随言便。今說四諦。随瑜

伽師。現觀位中。先後次第。何縁現觀。次第必然。加行位中。如是觀故。何縁加行。必如是觀。謂若有法。是愛著處能作逼惱。為求脫因。此法理應。最初

觀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觀苦。苦即苦諦。次復觀苦。以誰為因。便觀苦因。因即集諦。次復觀苦。以誰為㓕。便觀苦㓕。㓕即㓕諦。後觀苦㓕。以誰

為道。便觀㓕道。道即道諦。如見病己。次尋病因續思病愈。後求良藥。契經亦說。諦次第喻。何契經說。謂良醫經。如彼經言。夫醫王者。謂具四德。能㧞

毒箭。一善知病狀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藥。如來亦尒。為大醫王。如實了知苦集㓕道。故加行位。如是次觀現觀位中。次第亦尒。由加

行力。所引發故。如己觀地。縱馬奔馳。此現觀名。為目何義。應知此目。現等覺義。何縁說此。唯是無漏。對向涅槃。正覺境故。此覺眞浄。故得正名。應知

此中。果性取藴。名為苦諦。因性取藴。名為集諦。是能集故。由此苦集。因果性分。名雖有殊。非物有異。㓕道二諦。物亦有殊。何義經中。說為聖諦。是聖

者諦。故得聖名。扵非聖者。此豈成妄。扵一切是諦。性無顛倒故。然唯聖者。實見非餘。是故經中。但名聖諦。非非聖諦。顛倒見故。如有頌言。聖者說是

樂。非聖說為苦。聖者說為苦。非聖說是樂。有餘師說。二唯聖諦。餘二通是。聖非聖諦。唯受一分。是苦自體所餘并非。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

諦。頌曰。苦由三苦合。如所應一切。可意非可意。餘有漏行法。論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與此三種苦性

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為苦。諸非可意有漏行法。與苦苦合。故名為苦。除此所餘。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

為苦。何謂為可意非可意餘謂樂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順樂受等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諸樂受。由壞成苦性。如契經言。諸

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若諸苦受。由體成苦性。如契經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苦。不苦不樂受。由行成苦性。衆縁造故。如契經言。若非常即是

苦。如受順受。諸行亦然有餘師釋。苦即苦性。名苦苦性。如是乃至。行即苦性。名行苦性。應知此中。說可意非可意為壞苦。苦苦者。由不共故。理實一

切行苦故苦。此唯聖者。所能觀見。故有頌言。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晴上。為損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縁極生猒

怖。以諸愚夫。扵無間獄。受劇苦藴。生苦怖心。不如衆聖。扵有頂藴道諦。亦應是行苦。攝有為性故。道諦非苦。違逆聖心。是行苦相。非聖道起。違逆聖

心。由此能引衆苦盡故。若觀諸有。為涅槃寂靜者。亦由先見彼法是苦。後觀彼㓕。以為寂靜。故有為言。唯顯有漏。若諸法中。亦許有樂。何縁但說苦

為聖諦。有一類釋。由樂少故。如置緑豆烏豆聚中。以少從多。名烏豆聚。誰有智者。瀝水澆癰。有少樂生。計癰為樂。有餘扵此。以頌釋言。能為苦因故。

能集衆苦故。有苦希彼故。說樂亦名苦。理實應言。聖者觀察。諸有及樂體皆是苦。以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立苦。為諦非樂。如何亦觀。樂受為苦。

由性非常。違聖心故。如以苦相觀色等時。非彼苦相。一如苦受。有謂樂受。是苦因故。諸聖亦觀。彼為苦者。此釋非理。能為苦因。是集行相。豈關扵苦。

又諸聖者。生色無色。縁彼如何。有苦想轉。非彼諸藴。為苦受因。又經復說。行苦何用。若由非常。觀樂為苦。非常苦觀。行相何别。生㓕法故。觀為非常。

違聖心故。觀之為苦。伹見非常。知違聖心。故非常行相。能引苦行相。有餘部師。作如是執。定無實樂。受唯是苦。云何知然。由教理故。云何由教。如世

尊言。諸所有受。無非是苦。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扵樂受。又契經言。扵苦謂樂。名為顛倒。云何由理。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謂諸所有。衣服飲食。冷煖

等事。諸有情類。許為樂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苦。復成苦因。不應樂因。扵增盛位。或雖平等。但由非時。便成苦因。能生扵苦。故知衣等。本是

苦因。苦增盛時。其相方顯。威儀易脫。理亦應然。又治苦時。方起樂覺。及苦易脫。樂覺乃生。謂若未遭。飢渴寒熱。疲欲等苦所逼迫時。不扵樂因。生扵

樂覺。故扵對治。重苦因中。愚夫妄計。此能生樂。實無决定。能生樂因。苦易脫中。愚夫謂樂。如荷重擔。暫易肩等。故受唯苦。定無實樂對法諸師。言樂

實有。此言應理。云何知然。且應反徵。撥無樂者。何名為苦。若謂逼迫。既有適悅。有樂應成。若謂損害。既有饒益。有樂應成。若謂非愛。既有可愛有樂

應成若謂可愛體非成實以諸聖者扵離染時可愛復成非可愛故不尒可愛聖離染時由異門觀為非愛故謂若有受自相可愛此受未嘗成非

可愛然諸聖者扵離染時以餘行相猒患此受謂觀此受是放逸處要由廣大功力所成變壞無常故非可愛非彼自相是非愛法若彼自體是非

可愛不應扵中有起愛者。若不起愛扵離染時聖者不應以餘行相觀察樂受生生猒患故由自相有實樂受然世尊言諸所有受無非苦者佛自

釋通如契經言佛告慶喜我依諸行皆是無常及諸有為皆是變壞宻作是說諸所有受無非是苦故知非經不依苦苦作如是說若由自相諸受

皆苦何縁慶喜作是問言佛扵餘經說有三受謂樂及苦不苦不樂依何宻意此經復言諸所有受無非是苦慶喜但應作如是問依何宻意說有

三受世尊亦應但作是荅我依此宻意故說有三受經中既無如是問荅故由自相實有三受世尊既言我宻意說諸所有受無非是苦。即已顯示

此所說經依别意說非真了義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樂受者。應知此經意顯樂受有二種性一有樂性。謂此樂受依自相門是可愛故。二有苦性

謂依異門亦是無常變壞法故然觀樂時。能為繫縛。諸有貪者噉此味故若觀苦時能令解脫如是觀者得離貪故佛以觀苦能令解脫故勸有情

觀樂為苦。如何知此。自相是樂。如有頌曰。諸佛正遍覺。知諸行非常及有為變壞。故說受皆苦。又契經言。扵苦謂樂。名顛倒者。此别意說。以諸世

間。扵諸樂受。妙欲諸有。一分樂中。一向計樂。故成顛倒謂諸樂受。若依異門亦有苦性然諸世間。唯觀為樂。故成顛倒。諸妙欲境樂少苦多。唯觀為

樂。故成顛倒。諸有亦然。故不由此。能證樂受無實理成。若受自相。實皆苦者。佛說三受。有何勝利。若謂世尊。随俗說者。不應正理。以世尊言我宻說

受無非苦故。又扵觀五受。說如實言。故謂契經。說所有樂根。所有喜根。應知此二。皆是樂受。乃至廣說。復作是說。若以正慧。如實觀見。如是五根。三

結永斷。乃至廣說。又佛如何扵一苦受随順世俗分别說三。若謂世間。扵下上中苦如其次第起樂等三覺佛随順。彼說樂等三。理亦不然。樂亦三

故應扵下等三苦唯起上等樂覺。又受殊勝香味觸等所生樂時有何下苦而世扵中起樂受覺若許尒時有下苦者如是下苦已㓕未生世應尒

時有極樂覺。此位衆苦都無有故受欲樂時徵問亦尒又下品受現在前時許受分明猛利可取許中品受現在前時與此相違如何應理又下三

定說有樂故。應有下苦以上諸地說有捨故應有中苦定勝苦增豈應正理故不應依下等三苦如次建立樂等三受又契經說佛告大名若色一

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随。乃至廣說。故知定有。少分實樂。如是且辯。彼所引教。顯無實樂。為證不成。所立理言。亦不成證。且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者。此

非正理。迷因義故。謂觀所依分位差别。諸外境界。方為樂因。或為苦因。非唯外境。若此外境。至此所依。如是分位。能為樂因。未嘗至此不為樂因。是

故樂因。非不决定。如世間火。觀所煮炙。分位差别。為美熟因。或為違因。非唯彼火。若此火至。此所煑炙。如是分位。為美熟因。未嘗至此非美熟因。故

美熟因。非不决定。樂因亦尒。决定理成。又三靜慮中。樂因豈不定。彼因無時。能生苦故。又彼所說。要治苦時。起樂覺者准前已破。謂受殊勝香味觸

等。所生樂時。對治何苦。而世扵中。起扵樂覺。設許尒時。治麁苦者。此能治苦。已㓕未生。尒時轉應。生極樂覺。又靜慮樂治。何故生如是等破。准前應

說。又彼所說。苦易脫中。樂覺乃生。如易肩者。此身分位。實能生樂。乃至身如是分位未㓕前。必有樂生。㓕則不尒。若異此者。此位後時。樂應轉增。苦

漸㣲故。如是易脫。身四威儀。生樂解勞。應知亦尒。若先無苦。扵最後時。何為欻然生扵苦覺。由身變易。分位别故。如酒等後時有甘醋味起。是故樂

受。實有理成。由此定知。諸有漏行。三苦合故。如應名苦。即苦行體。亦名集諦。此說必定。違越契經。契經唯說。愛為集故。經就勝故。說愛為集。理實所

餘。亦是集諦。如是理趣。由何證知。餘契經中。亦說餘故。如薄伽梵伽他中言。業愛及無明。為因招後行。命諸有相續。名補特伽羅。又契經說。五種

種子。此即别名。說有取識。又彼經說。置地界中。此即别名。說四識住。故經所說是宻意言。阿毗逹磨。依法相說。然經中說愛為集者。偏說起因。伽他

中說業愛無明。皆為因者。具說生起。及彼因因。云何知尒。業為生因。愛為起因。經所說故。又彼經中。次第顯示。後行等有。因有縁有緒故。為别建立。

種子及田。說有取識。及四識住。故非唯愛為集諦體。何法名生。何法名起。界趣生等。品類差别。自體出現。說名為生。若無差别。後有相續。說名為起。

業與有愛。如其次第。為彼二因。譬如種子。與榖麥等。别種類芽。為能生因。水與一切無差别芽。為能起因。業及有愛。為生起因。應知亦尒。愛為起因。

何理為證。離愛後有。必不起故。謂有愛離愛。二俱命終。唯見有愛者。後有更起由此理證。愛為起因。起有起無。定随愛故。又由愛故。相續趣後現見。

若扵是處有愛。則心相續數趣扵彼。由此比知。以有愛故。能令相續馳趣後有又取後身。更無有法。封執聖著。如貪愛者。如蓽豆屑。扵澡浴時。和水

塗身。至乾燥位。著身難離。餘無以加。如是無有。餘為因法。執取後身。如我愛者。由此理證。愛為起因。如是世尊。說諦有四。餘經復說諦。有二種。一世

俗諦二勝義諦。如是二諦其相云何。頌曰。彼覺破便無。慧析餘亦尒。如瓶水世俗異此名勝義。論曰若彼物覺。彼破便無。彼物應知。名世俗諦。如

瓶被破為碎瓦時。瓶覺則無。衣等亦尒。又若有物。以慧析餘。彼覺便無。亦是世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時。水覺則無。火等亦尒。即扵彼物。未破析時。以

世想名施設。為彼施設有故。名為世俗。依世俗理。說有瓶等。是實非虛。名世俗諦若物異此。名勝義諦。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餘。彼覺仍有。應

知彼物。名勝義諦。如色等物。碎至極㣲。或以勝慧。析除味等。彼覺恒有。愛等亦然。此真實有。故名勝義。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非虛。名勝義諦。先

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如此餘智。所取諸法。名世俗諦已辯諸諦。應說云何方便勤修。趣見諦道。頌

曰。將趣見諦道應住戒勤修。聞思修所成謂名俱義境。論曰。諸有發心。將趣見諦應先安住。清浄尸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謂先攝受一順見諦聞。

聞已勤求所聞法義聞法義已。無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習。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聞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此三慧相。

差别云何。毗婆沙師。謂三慧相縁名俱義。如次有别聞所成慧。唯縁名境未能捨文。而觀義故。思所成慧。縁名義境。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

未全捨文而觀義故。修所成慧唯縁義境。已能捨文。唯觀義故譬若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捨所依。曾學未成或捨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

自力浮渡。三慧亦尒。有言若尒。思慧不成謂此既通。縁名縁義如次應是。聞修所成。今詳三相。無過别者。謂修行者。依聞至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

依思正理。所生勝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說所成言顯三勝慧。是聞思等。三因所成。猶如世間。扵命牛等如次說是。食草所成

諸有欲扵修精勤學者。如何淨身器。令修速成。頌曰。具身心逺離。無不足大欲。謂已得未得多求名所無。治相違界三。無漏無貪性。四聖種亦尒。前

三唯喜足三生具後業。為治四愛生。我所我事欲。暫息永除故 論曰。身器清淨畧由三因。何等謂三因。一身心逺離二喜足少欲。三住四聖種身

逺離者離相雜住心逺離者離不善尋。此二易可成。由喜足少欲。言喜足者無不喜足少欲者。無大欲所。無二種差别云何對法諸師。咸作是說。扵

已得妙衣服等。更多求名不喜足扵未得妙衣等。多希求名。大欲豈不更求亦縁未得。此二差别。便應不成。是故此中。應作是說。扵所已得不妙不

多悵望不歡。名不喜足。扵所未得衣服等事。求妙求多名為大欲。喜足少欲能治此故與此相違。應知差别。喜足少欲。通三界無漏所治二種。唯欲

界所繫。喜足所欲。體是無貪。所治二種。欲貪為性。能生衆聖。故名聖種。四聖種體。亦是無貪。四中前三體唯喜足。謂扵衣服飲食卧具。随所得中。皆

生喜足。第四聖種。謂樂斷修。如何亦用。無貪為體。以能棄捨。有欲貪故。為顯何義。立四聖種。以諸弟子。捨俗生具。及俗事業。為求解脫。歸佛出家。法

主世尊。愍彼安立助道二事。一者生具。二者事業。前三即是。助道生具。最後即是。助道事業。汝等若能依前生具。作後事業。解脫。非乆。何故安立如

是二事。為欲對治四種愛生故。契經言。苾芻諦聴。愛因衣服。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如是愛因。飲食卧具。及有無有。皆如是說。為治此四說

四聖種。即依此義。更異門說謂佛為欲暫息。永除我所我事欲故。說四聖種。我所事者。謂衣服等。我事者。謂自身。縁彼貪名為欲。為暫止息前三貪

欲。說前三聖種。為永㓕除四種貪故。說第四聖種。如是已說。修所依噐。由何門故。能正入修。頌曰入修要二門。不淨觀息念。貪尋增上者。如次第應

修。論曰。正入修門。要者有二。一不淨觀。二持息念。誰扵何門。能正入修。如次應知。貪尋增者。謂貪猛盛。數現在前。如是有情。名貪行者。彼觀不淨。

能正入修。尋多亂心。名尋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有餘師言。此持息念非多縁故。能止亂尋。不浄名縁。顯差别。引多尋故。治彼無能。有餘復言。

此持息念。内門轉故能止亂尋。不浄多扵外門轉故。猶如眼識。治彼無能。此中先應辨不浄觀。如是觀相云何。頌曰。為通治四貪。且辨觀骨鎻。廣至

海復畧。名初習業位。除足至頭半。名為已熟修。繫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論曰。修不浄觀。正為治貪。然貪差别畧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

妙觸貪四供奉貪。縁青瘀等。修不浄觀。治第一貪。縁被食等。修不浄觀。治第二貪。縁蟲蛆等。修不净觀。治第三貪。縁尸不動。修不浄觀。治第四貪。若

縁骨鎻。修不浄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以骨鎻中。無四貪境。故應且辨修骨鎻觀。此唯勝解。作意攝故少分縁故。不斷煩惱。唯能制伏。令不現行。然

瑜伽師。修骨鎻觀。揔有三位。一初習業。二已熟修。三超作意。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浄觀時。應先繫心。扵自身分或扵足指。或額或餘随所樂處。心

得住已。依勝解力。扵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爛堕。漸令骨浄。乃至具觀全身骨鎻。見一具已。復觀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乃

至遍地。以海為邊。扵其中間。骨鎻充滿為令勝解。得增長故。扵所廣事。漸畧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鎻。齋此漸畧。不浄觀成。名瑜伽師。初習業位為

令畧觀勝解力增扵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餘骨。繫心而住。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繫心而住。齊此轉略不浄觀成。名瑜伽師。已熟修位。為

令略觀勝解自在。除半頭骨。繫心眉間。專注一縁。湛然而住。齊此極畧。不浄觀成。名瑜伽師。超作意位。有不浄觀。由所縁小。非自在小。應作四句。此

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縁。自身至海。有差别故。此不浄觀。何性幾地。縁何境何處。生何行相。縁何世。為有漏為無漏。為雜染得。為加行

得。頌曰。無貪性十地。縁欲色人生。不浄自世縁有漏通二得。論曰。如先所問。今次第荅。謂此觀以無貪為性。通依十地。謂四静慮。及四近分。中間

欲界。唯縁欲界。所見色境。所見者何。謂顯形色。縁義為境。由此已成。唯人趣生。三洲除北。尚非餘趣。況餘界生。既立不浄名。唯不浄行。相随在何世

縁自世境。右不生法。通縁三世。既唯勝解作意相應。此觀理應。唯是有漏。通離染得。及加行得。由有曾得未曾得故。此不浄。觀相差别已。次應辨持

息念。此差别相云何。頌曰。息念慧五地。縁風依欲身二得實外無。有六謂數等。論曰。言息念者。即契經中。所說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息

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内風。令出身義。慧由念力。觀此為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以慧為性。而說念者。念力特故。扵境分

明。所作事成。如念住故。通依五地。謂初二三。静慮近分。中間欲界。此念唯與捨相應故。謂苦樂受能順引尋。此念治尋故。不俱起喜樂二受。能違專

注。此念扵境。專注故成。由此相違。故不俱起。有說根本下三靜慮中。亦有捨受。彼說依八地上定。現前息無有故。此定縁風。依欲身起。唯人天趣。除

北俱盧。通離染得。及加行得。唯與真實作意。相應正法有情。方能修習。外道無有無說者。故自不能覺㣲細法。故此相圖滿。由具六固。一數二随。三

止四觀。五轉六浄。數謂繫心。縁入出息。不作加行。放捨身心。唯念憶持。入出息數。從一至十。不减不增。恣心扵境。極聚散故。然扵此中。容有三失。一

數㓕失。扵二謂一。二數增失。扵一謂二。三雜亂失。扵入謂出。扵出謂入。若離如是三種過失。名為正數。若十中間。心散亂者。復應從一。次第數之。終

而復始。乃至得定。随謂繫心。縁入出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念息入出時。各逺至何。所謂念息入為行。遍身為行一分。随彼息入。行至喉心。齋髖髀

脛。乃至足指。念恒随逐。若念息出。離身為至。一磔一尋。随所至方。念恒随逐。有餘師說。息出極逺。乃至風輪。或吠嵐婆。此不應理。此念真實。作意俱

故。止謂繫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随所樂處。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為冷為煖。為損為益。觀謂觀察。此息風已。更觀息俱。大種造

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觀五藴。以為境界。轉謂移轉。縁息風覺。安置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間第一法位。浄謂昇進。入見道等。有餘師說。念住為

初。金剛喻定。為後名轉。盡智等方名浄。為攝六相。故說頌言。持息念應知。有六種相異。謂數随止觀。轉浄相差别。息相差别。云何應知。頌曰。入。出

息随身。依二差别轉。情數非執受。等流非下縁。論曰。随身生地。息彼地攝。以息是身一分攝故。此入出息。轉依身心差别。以生無色界。及羯刺藍

等。并入無心定。及第四定等。此息扵彼。皆不轉故。謂要身中。有諸孔隙。入出息地心正現前。息扵尒時方得轉故。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時。息最先。入

入第四定等。及後死時。息最後出。息有情數。攝有情身分故。非有執受。與根相離故。是等流性。同類因生故。非所長養。身增長時。彼損减故。非異熟

生斷已後時。更相續故。餘異熟色。無如是故。唯自上地。心之所縁。非下地威儀。通果心境故。睫毛上音接蟲蛆下七徐反𪗈音齊髖音寬一音坤

髀脛上蒲未及下胡定反一磔下竹挌反分别賢聖品第六之二。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田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

定已。復何所修。頌曰。依已修成止。為觀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自性聞等慧。餘相雜所縁。說次第随生。治倒故唯四。論曰。依已修成。滿

勝奢摩他。為毗鉢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習。四念住耶。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為自相。一切有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

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為共相。身自性者。大種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顯。法自性者。除三餘法。傳說在定。以極㣲刹那。各别觀身。名身念住

滿。餘三滿相。如應當知。何等名為四念住體。此四念住體。各有三自性相雜。所縁别故。自性念住。以慧為體。此慧有三種。謂聞等所成。即此亦名。三

種念住。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為體。所縁念住。以慧所縁。諸法為體。寧知自性是慧。非餘經說。扵身住循身觀。名身念住。餘三亦然。諸循觀名。唯

自慧體。非慧無有。循觀用故。何縁扵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師說。此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轉義。如斧破木。由楔力持。理實應言。慧令念住。是故扵

慧。立念住名。随慧所觀。能明記故。由此無㓕。作如是言。若有能扵身住。循身觀縁。身念得住。乃至廣說。世尊亦說。若有扵身住循身觀者。念便住不

謬。然有經言。此四念住。由何故集。由何故㓕。食觸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觸名色。作意㓕故。如次令身受心法㓕。應知彼說。所縁念

住。以念扵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别。名随所縁。縁自他俱相續異故。一一念住。各有三種此四念住。說次随生。生復何縁。次第如是随境麁者。應先觀

故。或諸欲貪。扵身處轉。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扵身。由欣樂受。欣樂扵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惑未斷。故觀受等。如是次第。此四念住。如次治

彼。浄樂常我。四種顛倒。故唯有四。不增不减。四中三種。唯不雜縁。第四所縁。通雜不雜。若唯觀法。名不雜縁。若扵身等二三。或四揔而觀察。名為雜

縁。如是熟修。雜縁身等法念住已。復何所修。頌曰。彼居法念住。揔觀四所縁。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論曰。彼觀行者。居縁揔雜。法念住中。揔觀

所縁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非我。修此觀已。生何善根。頌曰。從此生煖法。具觀四聖諦。修十六行相。次生頂亦然。如是二善根。皆初法

後四。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頂。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刹那。世第一亦然。皆慧五除得。論曰。修習揔縁。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

住後。有順决擇分。初善根生。名為煖法。此法如煖。立煖法名。是能燒惑薪。聖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為煖。此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

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縁。觀㓕聖諦修四行相。一㓕。二静。三

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後當辯。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頂法。此轉勝故。更

立異名。動善根中。此法最勝。如人頂故。名為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如山頂故說名為頂。此亦如煖。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如是煖頂二

種善根。初安足時。唯法念住。以何義故。名初安足。謂随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逰踐。四聖諦迹。後增進時。具四念住。諸先所得。後不現前。扵彼不生

欽重心故。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忍法。扵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堕故。名為忍法。此忍善根

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别。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與頂法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異。唯觀欲苦。與世第一

相隣接故。由此義准。煖等善根。皆能具縁三界苦等。義已成立。無簡别故謂瑜伽師。扵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諦行相所縁漸减漸畧。乃至但有

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諦境齊。此以前名中忍位。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

如上品忍。縁欲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是最勝故。名為第一此有漏法。世間中勝。是故名為世第一法。有士用力。離同類因。

引聖道生。故名最勝。如是煖等。四種善根。念住性故。皆慧為體。若并助伴皆五藴性。然除彼得勿諸聖者。煖等善根。重現前故。此中煖法。初安足時

縁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縁㓕諦法念住見在修未來一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由此種性。先未曾得要同分者。

方能修故。後增進時。縁三諦随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縁㓕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由

此種性。先已曾得。不同分者。亦能修故。頂初安足縁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後增進時。縁三諦。随一念住。現在修

未來四。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縁㓕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忍初安足。及後增進縁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

四。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然扵增進。畧所縁時。随畧彼所縁。不修彼行相。世第一法。縁欲苦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

四。無異分故。似見道故。已辯所生善根相體。今次應辯此差别義。頌曰。此順决擇分。四皆修所成。六地二或七。依欲界身九。二女男得二。第四女亦

尒。聖由失地捨。異生由命終。初二亦退捨。依本必見諦。捨己得非先。二捨性非得。論曰。此煖頂忍世第一法。四殊勝善根。名順决擇分。依何義建

順决擇分名。决謂决斷。擇謂簡擇。决斷簡擇。謂諸聖道。以諸聖道。能斷疑故。及能分别。四諦相故。分謂分叚。此言意顯。所順唯是見道。一分决擇之

分。故得决擇分名。此四為縁。引决擇分。順益彼故。得順彼名故。此名為順决擇分。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唯等引地故。四中前二。是下品

攝以俱可動。猶可退故。忍中品攝勝前二。故有世第一。為其上故。世第一法。獨是上品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謂四静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𨷂等引

故。餘上地。亦無見道眷属故。又無色界。心不縁欲界故。欲界先應。遍知斷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藴異熟。為圓滿因。不能牽引憎背有故。或聲為

顯。二有異說。謂煖頂二尊者。妙音說依前六。及欲七地。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處。除北俱盧。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復生天處。亦續現前。第四善

根。天處亦起。此無初後。一刹那故。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種。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已得。女身非擇㓕故。聖依此

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時。善根方捨失地言顯。遷生上地。異生扵地。若失不失。但失衆同分必捨此善根初二善根。亦由退捨。由死退捨。唯異生非聖。

由失地捨。唯聖非異生。忍及世第一。異生亦無退。依根本地。起煖等善根。彼扵此生。必定得見諦。猒生死心。極猛利故。若先捨己。後重得時。所得必

非先之所捨。如捨己重。得别解脫律儀。以未曾熟修。大功用成故。若先已得。煖等善根。經生故捨過了分位。善說法師。便生頂等。若不遇者。還從本

修。失退二捨。非得為性。退必起過。失不必然。得此善根。有何勝利。頌曰。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堕惡趣。第一入離生。論曰。四善根中。若得

煖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堕惡趣等。而無乆流轉。必至涅槃故。若尒何殊順解脫分。若無障礙去見諦近。此與見道。行相同故若得頂法。雖有

退等。而增畢竟不斷善根。若得忍時雖命終捨。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造無間。不堕惡趣。然頌但說。不堕惡趣。言義准已知不造無間業。造無間業

者必堕惡趣。故忍位無退如前已辯。此位不堕諸惡趣者。已逺趣彼業煩惱故若至忍位。扵少趣生處身有惑中。得不生法故。趣謂諸惡趣。生謂卯

濕生。處謂無想。北俱盧大梵處身謂扇𢯯半擇迦二形身。有謂第八等有。惑謂見所斷惑。此扵下上位随所應而得。謂扵下忍。得惡趣不生。所餘不

生。至上忍方得。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而能趣入正性離生。頌雖不言。離命終捨既無間入。正性離生。義准已成無命終捨。何縁唯此。能離入生。

已得異生。非擇㓕故能如無間道。捨異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種性别故。随何種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轉。向餘乘不。頌曰。轉聲聞種

性二成佛三餘。麟角佛無轉。一坐成覺故。論曰。聲聞種性。煖頂已生。容可轉成無上正覺彼若得忍無成佛理。謂扵惡趣已超越故。菩提薩埵。利

物為懷為化有情必徃惡趣彼忍種性。不可廽轉。是故定無得成佛義。聲聞種性煖頂忍三。皆有可轉成獨覺義。在佛乘外。故說為餘麟角。佛言顯

麟角喻。及無上覺。煖等善根并無移轉向餘乘義皆以第四静慮。為依一坐。便成自乘覺故第四静慮是不傾動最極明利三摩地故堪為麟角。喻

無上覺所依。此中覺言顯盡無生智後當辯此是菩提性故。言一坐者從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有餘師說從不浄觀不起于座。乃至菩提。有

餘獨覺異麟角喻起彼種性初二善根轉向餘乘。理無遮礙。頗有此生。創修加行。即此生引起順决擇分耶不尒云何。頌曰。前順解脫分。速三生解

脫。聞思成三業。殖在人三洲論曰順决擇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順解脫分諸有創植順解脫分。極速三生。方得解脫。謂初生起。順解脫。分。第二

生起順决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譬如下種。苗成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脫三位亦尒。傳說如是。順解脫分。唯聞思所成。通三業

為體。雖就最勝唯是意業而此思願攝起身語。亦得名為順解脫分。有施一食持一戒等深樂解脫願力所持。便名種植順解脫分。植順解脫分唯

人三洲餘猒離𣪓若如應無故。遇佛出世植此善根。有餘師言。亦遇獨覺已因便說順解脫分入觀次第是正所論扵中已明。諸加行道世第一法。

為其後邊應說從斯。復生何道頌曰世第一無間即縁欲界苦生無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縁餘界苦生類忍類智縁集㓕道諦各生四亦然。如是

十六心名聖諦現觀此揔有三種謂見縁事别論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縁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為苦法智忍。為顯此

忍是無漏故舉後等流以為標别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華果樹即此名入正性離生亦復名入正性決定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

亦是初入正性決定故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因諸聖道生謂煩惱或根未熟聖道能越故名離生。能決趣涅槃或决了諦相故諸聖道得

決定名至此位中說名為入此忍生已得聖者名。此在未來。捨異生性謂許此忍未來生時有此用非餘如燈及生相有餘師說世第一法捨異生

性此義不然彼此同名世間法故性相違故亦無有失。如上怨家。能害怨命。有餘師說此二共捨如無間道解脫道故此忍無間即縁欲苦有法智

生名苦法智應知此智亦無漏攝前無漏言。遍流後故如縁欲界苦聖諦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復扵法智無間揔縁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

忍生。名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縁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以後随前。而證境故。如

縁苦諦欲界。及餘生法類忍法類智四。縁餘三諦。各四亦然。謂復扵前苦類智後。次縁欲界集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縁欲

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縁餘界集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集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縁此境有類智生名集類智次縁欲界。㓕聖諦境。有法智忍生

名㓕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縁欲㓕有法智生名㓕法智次縁餘界㓕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㓕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縁此境有類智生名㓕類智次

縁欲界道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縁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縁餘界。道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道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縁

此境有類智生名道類智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揔說名為聖諦現觀。此中餘部有作是言扵諸諦中唯頓現觀然彼意趣。應更推尋。彼現觀言。無差

别故詳諸現觀。揔有三種謂見縁事有差别故。唯無漏慧。扵諸諦境現見分明。名見現觀此無漏慧。并餘相應。同一所縁。名縁現觀。此諸能縁。并餘

俱有戒生相等不相應法。同一事業名事現觀。見苦諦時。扵苦聖諦。具三現觀扵餘三諦唯事現觀。謂斷證修若諸諦中。約見現。觀說頓現觀。理必

不然以諸諦中。行相别故。若言以一無我行相揔見諸諦則不應用苦等行相見苦諦等如是。使與契經相違。如契經言。諸聖弟子。以苦行。相思惟

扵苦以集行相。思惟扵集以㓕行相。思惟扵㓕。以道行相。思惟扵道。無漏作意。相應擇法。若言此經。說修道位。此亦不然如見修故若彼復謂見一

諦時。扵餘諦中得自在故說頓現觀。理亦無失然於如是。現觀中間。有起不起。别應思擇若彼復謂於見若時。即能斷集證㓕修道。說頓現觀。理亦

無失。由先已說見苦諦時。於餘三諦中。有事現觀故。依見現。觀於契經中。見有誠文。說漸現觀。如契經說。佛告長者。於四聖諦。非頓現觀。必漸現觀。

乃至廣說。如是等有三經。一一經有别喻若謂有經。作如是說。但於苦諦。無惑無疑。於佛亦無。故頓現觀。此亦非證。依定不行。或必當斷。宻意說故。

已辯現觀。具十六心此十六心。為依何地。頌曰。皆與世第一。同依扵一地。論曰。随世第一。所依諸地應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先已說。何

縁必有。如是忍智。前後次第。間雜而起。頌曰。忍智如次第。無間解脫道。論曰。十六心中。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智是解脫道。已解脫。

惑。得與離繫。得俱時起故。具二次第。理定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户。若謂第二。唯無間道。與離繫得。俱時而生。則此位中。於彼彼境。應定不起。已斷

疑智。若謂見位。唯忍斷惑。則與本論說。九結聚相違。此難不然。諸忍皆是智春属故。如王眷属。所作事業。名王所作。此十六心。皆見諦理。一切可說。

見道攝耶。不尒云何。頌曰。前十五見道。見未曾見故。論曰。苦法智忍。為初道類。智忍為後。其中揔有十五刹那。皆見道所攝。見未見諦故。至第十

六道類智時。無一諦理。未見今見。如習曾見。故修道攝。豈不尒時。觀道類忍。是道諦理。未見今見。此中約諦。不約刹那。非一刹那。未見今見。可名今

見未見諦理。如刈畦稻。唯餘一科。不可名為。此畦未刈。又道類智。是果攝故。頓修八智。十六行故。捨前道故。相續起故。如餘修道。非見道攝。然道類智。

必不退者。任持見道。所斷斷故。即由此故。應見道攝。此難不然。太過失故。何縁七智。亦見道攝見諸諦理。未究竟故。謂未週遍。見諸諦理。中間起故

亦見道攝。已說見修二道生異。當依此道。分位差别。建立衆聖。補特伽羅。且依見道。十五心位。建立衆聖。有差别者。頌曰。名随信法行。由根鈍利

别。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斷次三向二。離八地向三。論曰。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鈍利。别立二名。諸鈍根名随信行者

諸利根名随法行者。由信随行。名随信行。彼有随信行。名随信行者。或由慣習此随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随信行者。彼先信他。随行義故。准此應釋

随法行者。彼扵先時。由自披閲。契經等法。随行義故。即二聖者。由扵修惑。具斷有殊。立為三向。謂彼二聖。若扵先時。未以世道斷修斷惑。名為具縳

或先已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至此位中。名初果向。趣初果故。言初果者。謂預流果此扵一切。沙門果中。必初得故。若先已斷欲界六品。或七八品。

至此位中名第二果向趣第二果故第二果者。謂一來果遍得果中此第二故若先已離欲界九品。或先已斷初定一品。乃至具離無所有處至此

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謂不還果。數准前釋。次依修道道類智時建立衆聖。有差别者頌曰至第十六心随三向住果。名信解見

至亦由鈍利别論曰即前随信随法行者至第十六道類智心。名為住果不復名向随前三向今住三果謂前預流向今住預流果前一來向今

住一來果前不還向今住不還果阿羅漢果必無初得見道。無容斷修惑故世道無容離有頂故至住果位捨得二名謂不復名随信法行轉得信

解見至二名。此亦由根鈍利差别諸鈍根者。先名随信行。今名信解諸利根者先名随法行今名見至此二聖者信慧互增故摽信解。見至名别。何

縁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類智心。伹說名為預流果等。非後果向頌曰。諸得果位中未得勝果道故未起勝道。名住果非向。論曰。諸

得果時扵勝果道必定未得故住果者乃至未起勝果道時。但名住果。不名後向然諸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時此生必定。起勝果道由

此先離三静慮染後依下地入見道者。彼得果已。扵現生中必能引生。後勝果道若異此者聖生上地。應不可說。定成樂根。如是已依。先具位離。及

今離欲入見諦者十六心位。立衆聖别當約修惑。辯漸次生。能對治道。分位差别頌曰地地失德九。下中上各三。論曰。失謂過失。即所治障。德謂

功德即能治道。如先已辯欲修斷惑。九品差别。如是上地。乃至有頂。例亦應尒。如所斷障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諸能治道。無間解脫。九品亦然。失德

如何各分九品。謂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分下中上别。由此失德。各分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品。應知此中。下下

品道。勢力能斷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勢力能斷。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時。上上品等。失已無故如浣衣位。麁垢

先除扵後後時漸除細垢。又如麁闇小明能㓕要以大明。方㓕細闇。失德相對理亦應然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刹那頃。劣道現行。無始時來。展轉

增益。上品諸惑能令頓斷如經乆時所集衆病服少良藥。能令頓愈。又如長時所集大闇一刹那頃小燈能㓕。已辯失德差别九品。次當依彼立聖

者别且諸有學修道位中。揔亦名為信解見至随位復有多種差别先應建立都未斷者頌曰。未斷修斷失住果極七返論曰。諸住果者扵一切

地修所斷失都未斷時名為預流生極七返七返言顯七往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義。極言為顯。受生最多非諸預。流皆受七返故契經說極七返

生。是彼最多。七返生義。諸無漏道。揔名為流。由此為因。趣涅槃故。預言為顯。最初至得。彼預流故。說名預流。此預流名。為因何義。若初得道。名為預

流。則預流名。應因第八若初得果。名為預流。則倍離欲。全離欲者。至道類智。應名預流。此預流名。因初得果。然依遍得一切果者。初所得果。建立此

名。一來不還。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預流。何縁此名。不因第八。以要至得道類智時具得向果無漏道故。具得見修無漏道故。扵現觀流。遍至得

故。名預流者。第八不然。故預流名。不因第八。彼從此後。别扵人中極多結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揔二十八。皆七等故。說極七生。如七處善。及七葉

𣗳毗婆沙師。所說如是。若尒。何故契經中言。無處無容。見圓滿者。更可有受第八有義。此契經意。約一趣說。若如言執。中有應無。若尒上流極有頂

者亦應一趣。無第八生。依欲界說。故無此過。此何為證。為教為理。以可證彼。扵人天中。各受七生。非合受七。以契經說。天七及人。飲光部經。分明别

說扵人天處。各受七生。由是此中。不應固執。若扵人趣。得預流果。彼還人趣。得般涅槃。扵天趣得。還扵天趣。何縁。彼無受第八有。相續齊此。必成熟

故。聖道種類。法應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瘧。又彼有餘。七結在故。謂二下分。五上分結。中間雖有聖道。理前餘業力持。不證圓寂。至第七有。逄無佛

法時。彼在居家得阿羅漢果。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尒自得苾芻形相。有言彼徃。餘道出家。云何彼名無退堕法。以不生長。退堕業故。違彼生長。業

與果故。强盛善根。鎮彼身故加行意樂。俱清浄故。諸有决定。堕惡趣業。尚不起忍。況得預流。故有頌言。愚作罪小亦堕惡。智為罪大亦脫苦。如團鐵

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經說預流作苦邉際。依何義立。苦邉際名依齊此生。後更無苦。是令後苦不相續義。或苦邊際。所謂涅槃。如何涅槃

可是所作。除彼得障。故說作言。如言作空。謂毁臺觀。餘位亦有。極七返生。然非决定是故不說。




永樂大典卷之一五千八百九十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