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卷22577
巻之二萬二千五百七十六 ◄ | 永樂大典 巻之二萬二千五百七十七 |
► 巻之二萬二千五百七十八 |
永樂大典卷之二萬二千五百七十七 九緝
集〈大方等大集經十一〉
〈海慈菩薩品第五之四。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有具足如是等見。發何等願。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如本發願。菩薩摩訶薩。〉
〈若心在定。若不在定。為衆生故。如本發願。善男子。譬如人有甘蔗稻田。具滿一頃。其地平正。欲溉灌時。開其水口。縱之令去。更不施工。自然周遍。善〉
〈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在定中。繫心思惟。若不在定。不思惟時。為衆生故。如本發願。所作善根。悉皆願與衆生共之。共已迴向無上佛法。菩〉
〈薩心淨。戒忍定慧。亦復清淨。觀於佛法。及諸衆生。平等無二。雖有是願。初無有心。是故菩薩。雖復無心。於諸衆生。而誓願力。未常不及。所有善根。悉〉
〈與共之。共已迴向無上菩提。善男子。如娑羅樹有人所伐。根既斷已。隨斫而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三昧。常向菩提。假使有人。唱言〉
〈是樹。莫斫處墮。是樹猶故。隨斫處倒。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欲令不向無上菩提。則無是處。何以故。法性爾故。菩薩摩訶薩。所修善法。唯為〉
〈不斷三寳種性。為淨佛土。為莊嚴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莊嚴口。說法之時。衆生樂聞。為莊嚴心。觀諸衆生平等無二。為得佛法諸佛三昧。菩薩〉
〈雖不貪如是法。而能自然得如是法。何以故。誓願力故。善男子。譬如陶師。泥在輪時。不得物名。既成器已。名隨物立。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願時。〉
〈則不能得波羅蜜名。是故菩薩。一切善法。要當發願。善男子。譬如金師。金未成器。亦不得名。及其成已。得瓔珞名。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願時。則〉
〈不能得波羅宻名。善男子。譬如比丘欲入滅定。先立誓願。我今入定。若犍椎鳴。乃當起出。而是定中。無犍椎音。以願力故。鳴犍椎時。則便出定。善男〉
〈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憐愍衆生。作如是願。諸未度者。我當度之。諸未脫者。我當脫之。修菩提時。入深三昧。以大悲力故。念諸衆生。不證聲聞辟〉
〈支佛乘。是故菩薩。雖復修習三十七品。而不得果。善男子。菩薩所行不可思議。雖入深定。亦不證得沙門道果。善男子譬如二人。欲過猛火。其一人〉
〈者。著金剛鎧。即能過之。其一人者身被乾草。為火所焚。何以故。草則易燒。金則堅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憐愍衆生。專念菩提。莊嚴甚深無量三〉
〈昧。以三昧力。能過聲聞緣覺正位。不取果證。從定起已。得正覺道。如来三昧。被乾草者。喻於聲聞。聲聞之人。猒悔生死。於諸衆生。無慈悲心。是故不〉
〈能過於聲聞緣覺正位。何以故。二乗之人。於福德中生知足想。菩薩之人。於福德中心無猒足。金剛鎧喻空無相願。大猛大者喻諸行法。菩薩摩訶〉
〈薩。觀一切法空無相願。而能不證沙門道果。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是事。不可思議。修是三昧而不取證。行生死火。不為所燒。菩薩摩訶薩。成就方〉
〈便。入一切定。亦不為定之所誑惑。具方便故。雖行諸行。心無染著。雖為邪見說沙門果。亦自不證沙門道果。佛言。善哉善哉。實如汝說。善男子。如三〉
〈染汁盛以一器。所謂羅。若鬱金青黛染三種物。所謂毳㲲。及憍奢耶衣。毳以漿浸。則成青色。㲲淨浣故。成於黄色。憍奢耶衣。先以灰浸。則成赤色。如〉
〈是三物雖同一器。受色各異。善男子。三乗之人亦復如是。器者喻於空無相願。三種色者。喻於聲聞緣覺菩薩。隨衣受色。喻三種菩提。空無相願。亦〉
〈不生念。與如是果。不與是果。善男子。毳喻聲聞。㲲喻緣覺。憍奢耶衣喻菩薩乘。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如聾如盲。無有衆生。如是見時。心無染著。無〉
〈有悔退。是時心中。其實了知。我於衆生。非有利益。非無利益。亦為衆生。修習大悲。善男子。譬如微妙淨琉璃寳。雖復在泥。經歷百年。其性常淨。出已〉
〈如本。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了知心相。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障汙。而客煩惱。實不能污清淨之心。猶珠在泥。不為泥污。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
〈若我心性。煩惱污者。我當云何能化衆生。是故菩薩。常。樂修習福德莊嚴。樂在諸有供養三寳。樂為衆生趍走供使。於生貪處不起貪心。護持正法。〉
〈樂行惠。施。具足淨戒。莊嚴忍辱。勤行精進。莊嚴禪枝。修習智慧。多聞無猒。清淨梵。行。修大神通。三十七品。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如是法。不為煩惱〉
〈之所染污。不著三界。菩薩摩訶薩。行善方便功德力故。雖行三界。身心不汙。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甚愛念。其子游戲。誤墜圖厠。時母見已。〉
〈穢惡不淨。父後見之。呵責其母。即便入厠。牽之今出。出已淨洗。愛因緣故。忘其臭穢。善男子。長者父母。喻於聲聞緣覺菩薩。厠喻三界。子喻衆生。母〉
〈不能㧞。喻聲聞緣覺。父能㧞濟。喻諸菩薩愛因緣者。喻於大悲。菩薩摩訶薩。具善方便。入於三界。不為三界之所染污。是故道有二種。一者聲聞。二〉
〈者菩薩。聲聞道者。猒於三界。菩薩道者。不猒三界。善男子。菩薩修習空無相願。雖行諸有。不墮於有。既不墮有。復不取證。行三界者。是名方便。不取〉
〈證者。是名智慧。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無有二相。若觀法等。衆生亦等。如是等者。浬槃亦等。是名智慧。若能如是等觀衆生。不證浬槃。是名〉
〈方便。清淨惠施。是名為慧。發願迴向。是名方便。世尊。云何施。名為清淨智慧。清淨方便。善男子。菩薩若見無我衆生壽命士夫。是名為慧。若修習空〉
〈無。相無願。以諸善根。願及衆生。迴向菩提。是名方便。復次善男子。知諸衆生。下中上根。是名為慧。知己隨意而為說法。是名方便。淨智慧故。雖行諸〉
〈有。心無染著。淨方便故。雖修二乘不證其果。善男子。若能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染汙。是名為慧。能調衆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
〈便。菩薩發願悉令衆生。得無盡財。無盡福德。增長善根。諸學無學。聲聞緣覺。一切菩薩。隨意得法。名淨方便。若能受持一切佛法。廣分别。說。無窮盡。〉
〈說。無障礙說。不空而說。隨樂而說。是名淨慧。菩薩摩訶薩。生生之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是名淨慧。生生之處所作善法。願及衆生名淨方便。淨慧〉
〈因緣。知菩提心。無住無根。淨方便故。化諸衆生。趣於菩提。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二淨。所作諸業。無非菩提。何以故。一切法中。悉有闇障。壞闇〉
〈障故。即是菩提。是故菩薩。常不。逺離於菩提也。菩薩若作如是念言。我離菩提。當知是人不得菩提。若念我今有菩提者。是人菩提。有淨不淨。若能〉
〈如是觀諸法者。即得菩提。即是淨智方便也。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有佛出世號無邊光如来。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土名不㫬。劫名光味爾時世尊。初坐道場菩提樹下。未成佛時。十方世界。一生補處。不退菩薩。悉共覩見。来至其所。以種種華。而。〉
〈供養之。華處空中。髙七多羅樹。成佛道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十方世界。多有諸天。見佛光已。各作是言。無邊光佛。真實出世。彼佛世界。莊嚴麗飾。〉
〈如彼他化自在天宫。彼劫初時。過十千年。有佛出世。號曰光味。是故此劫。名曰光味。善男子。光味劫中。有十四億諸佛如来。出現於世。其佛世界。有〉
〈九萬六千小國。一一國土。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一國。有八萬四千城。其城縱廣滿一由旬。一一城中。居止人民。八萬四千。彼土具足如是等事。其〉
〈土純以四寳校飾。所謂金銀琉璃玻璃。多饒飲食。無所乏少。其土人民。無我我所。猶如北方鬱單越土。其佛壽命。滿十中劫。聲聞大衆。九萬六千億。〉
〈菩薩大衆。萬二千億。土有二城。一名樂。二名淨。其佛世尊。生於淨城。住於樂城。其土有王。名曰淨聲。七寳具足。統領三千大千世界。後宫綵女。三萬〉
〈六千。姿顔端嚴。如天無别。有十萬子。雄猛勇健。悉皆具半那羅延力。各各成就二十八相。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八萬女。清淨無穢。〉
〈形容璝異。如天無差。一切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王爾時。經二劫中。供養如来。及聲聞菩薩大衆。為如来故。造作寳坊。滿五由旬。是寳坊〉
〈中。復有寳樓。其數十萬。為供養僧。爾時聖王與其眷屬。一切皆修清淨梵行。時佛教化無量衆生。於大乘法。復化無數於聲聞乘。爾時其王。供養佛〉
〈已。與諸眷屬。俱至佛所。頭靣禮足。右遶恭敬。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修行大乘。不隨他語。云何菩薩。生得畢竟。云何菩薩。得無所住。云何〉
〈菩薩。得無動慧。云何菩薩。得清淨慧。云何菩薩。力能逺見。云何菩薩。諸根猛利。云何菩薩。具足佛土。云何菩薩。行不放逸。云何菩薩。聞甚深法。心不〉
〈怖畏。云何菩薩。得名菩薩。佛言大王。有四事法。修行大乘。不隨他語。何等為四。一者具足。聖信。出於世界。二者具足智慧。觀諸法性。三者具諸神通。〉
〈四者修淨精進為化衆生。大王。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修行大乘。不隨他語。復有四法。生得畢竟何等為四。一者知於善法為調伏心。二者不貪已樂。〉
〈三者為諸衆生。修習慈悲。四者常樂大乘。是名為四。大王。復有四法。得無所住。何等為四。一淨於心。二淨莊嚴。三離虚誑。四修堅慧。為具福德。足名〉
〈四法。大王。復有四法。得淨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淨眼。二者以四攝法。攝取衆生。三者淨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淨佛土。觀淨法界是名為四。大王。〉
〈復有四法。能得逺見諸根猛利。何等為四。一者念菩提樹下。不捨菩提心。二者念佛智慧。亦不著智。三念法身。修皆於空無相無願。四者念佛涅槃。〉
〈於生死中心無猒悔。是名為四。大王。復有四法。具足佛土。行不放𨓜。何等為四。一者受常釋身。為化諸天。命不放𨓜。二者受梵天身。為化諸梵。令不〉
〈放𨓜。三者受轉輪王身。為化衆生。令不放𨓜。四者受於大臣長者之身。具足珍寳。為化衆生令不放𨓜。是名為四。大王。復有四法。聞甚深法。心不怖〉
〈畏。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善友。為說甚深佛法。三者善能思惟。四者如法而住。是名為四。大王。復有四法。得菩薩名。何等為四。一者求波羅〉
〈蜜。二者為諸衆生修習悲心。三者樂求佛法。四者化衆生時心不猒悔。是名為四。善男子。時淨聲王。從彼如聞是法已。及諸眷屬。一切皆得無生〉
〈法忍。捨其國土。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爾時世尊。告彼王言。大王。汝今出家。即是報佛。若能如是生信捨離。是名大報。是大功德。多所利益。大王。菩薩〉
〈出家。有二十四利益之事。何等為二十四。一者捨於世事。得大自在。二者捨於煩惱。獲得解脫。三者身服染衣。得無染道。四者具足四事。得四聖種。〉
〈五者樂於頭陁。逺。離一切大欲惡欲。六者不捨戒聚。受人天樂。七者不捨菩提獲得佛法。八者常樂寂静。離世談語。九者不著法故。得大淨心。十者〉
〈具足禪枝。得禪定故。十一者求於多聞。得智慧故。十二者破壞憍慢。得智慧故。十三者破除邪見。得正見故。十四者不生覺。觀。為實知諸法界故。〉
〈十五者等觀衆生得大慈故。十六者化諸衆生。心無疲倦得大悲故。十七者不惜身命。為護法故。十八者寂静其心。為得神通故。十九者念於如。〉
〈為見佛故。二十者修善思惟。為得十二緣。深智慧故。二十一者得於順忍。二十二者得無生忍。二十三者信一切功德。二十四者得佛智慧。是名二〉
〈十四。善男子。爾時聖王。聞是法已。轉以教化一切男女。眷屬臣民。時彼國中。有九萬九千億衆生。悉共出家。善男子。淨聲比丘既出家已。復白佛言。〉
〈世尊。我今云何得名出家。佛言比丘。汝名淨聲。當淨自界。自界既淨。則名比丘。則名出家。爾時比丘。聞佛說已。心樂寂静。作是思惟。界者即眼。觀眼〉
〈空者。即是淨界。夫淨界者。即是佛土。耳鼻舌身。亦復如是。意者即界。若觀意空。即是淨界。夫淨界者。即是佛土。即是一界。即是空界。即衆生界。即無。相〉
〈界。即無願界。即無作界。即無為界。善男子。淨聲比丘。如是觀已。即時獲得身輕心輕。身心輕已。得無量神通。得神通已。得樂說無礙陁羅尼門。善男〉
〈子。汝知爾時。淨聲比丘豈異人乎。即汝身是。男女眷屬。即汝所將来菩薩聽法衆是。說是伊帝目多伽時。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
〈千衆生。得無生忍。善男子。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如法說。如說而住。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住。善男子。若有人言。我當作佛。請〉
〈諸衆生。許以法味。請已不能受持讀誦。分别解說微妙經興。不能護持清淨禁戒勤修精進。不修知足。於善法中。少得知足。是名欺誑。不如法說。不〉
〈如說住。若有人言我當作佛。請諸衆生。許以法味請已受持。讀誦演說護持禁戒。勤修精進。少欲知足。多得善法。不生足想是名不誑。如法而說。如。〉
〈說而住。善男子。譬如國王。多請賔客。請已不設供賔之具。賔客既至。方云未辦。於是賔客。各作是言。昨受王請。家不設食。今赴王信。復無所得。呵責〉
〈愁恚。怨歎啼泣。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請諸衆生。許以法食。不求多聞持戒精進。不修三十七助道法。衆聖呵責。人天涕泣。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
〈如作。應如作說。不應欺誑一切衆生。復次善男子。復有衆生。請求菩薩為我說法。菩薩許言。當為汝說許已放𨓜。衆生既見菩薩放𨓜。即便勸喻。既〉
〈勸喻已。方為說法。說時或問甚深之義。以放𨓜故而不能答。不能答故心生慚愧。護於身心。誑於衆生而便捨。離。善男子。菩薩若欲如說而住。無惜〉
〈身心。以護衆生。善男子。過去世有一師子王。住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獸中之王。力能視護一切諸獸。時彼山中。有二獼猴。共生二子。時二獼〉
〈猴。向師子王作如是言。王若能護一切獸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餘行。求覓飲食時師子王。即便許可。時彼獼猴。留其二子。付彼獸王。即捨而〉
〈行。是時山中。有一鷲王。名利見。師子王眠。即便搏取獼猴二子。處嶮而住。時王寤已。即向鷲王。而說偈言。我今啓請大鷲王唯願至心受我語。幸見〉
〈為故放捨之。莫令失信生慚耻。鷲王說偈。報師子王。我能飛行逰虚空。已過汝界心無畏。若必護是二子者。為我故應捨是身。師子王言。我今〉
〈為護是二子。捨身不惜如枯草。若我護身而妄說。云何得稱如說行。說是偈已。即至髙處。欲捨其身爾時鷲王。復說偈言。若為他故捨身命。是人〉
〈即受無上樂。我今放汝獼猴子。願大法王莫自害。善男子。時師子王。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即迦葉是。雌獼猴者善護比丘尼是。二獼猴子。即今阿〉
〈難。羅猴羅是。時鷲王者。即舍利弗是。善男子。菩薩為護是依止者。不惜身命。善男子云何名為如說而住。菩薩若言。我當惠施。即便大施。是名菩薩。〉
〈如說而住。菩薩若言。我能持戒。即化一切同已護戒。是名菩薩。如說而住。菩薩若言。我修忍辱。即化衆生。同修忍辱。是名菩薩。如說而住。菩薩若言。〉
〈我勤精進。為於佛法。即化衆生。同修精進。為於佛法。是名菩薩。如說而住。菩薩若言。我修禪定。即化衆生。除去亂心。修習禪定是名菩薩。如說而住。〉
〈菩薩若言。我修智慧。如法分别。是名菩薩。如說而住。善男子。菩薩若言。我當壞破一切惡法。即便修習一切善法。是名菩薩。如說而住。善男子。能莊〉
〈嚴者名為如說。能畢竟者。名為如住。能發心者。名為如說。得果證者。名為如住。能淨心者。名為如說。能至心者。名為如住。能發心者。名為如說。不退〉
〈心者。名為如住。至心聴法名為如說聞已如住名為如住。能淨口者。名為如說。能淨身者。名為如住。初受戒者。名為如說。至心護持名為如住。發菩〉
〈提心。名為如說。行菩薩道是名如住得住忍施名為如說。住不退地。名為如住。得一生身。名為如說。得後邉身。名為如住。趣菩提樹。名為如說得菩〉
〈提果。名為如住。善男子。是名菩薩如法而說。如說而住。說是法時五百菩薩。住無生忍地。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蓮華。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
〈說如住。不可思議。如佛所住。即是如說。即是如住。善男子汝於是事能了知不。已知世尊。若知正法。是真實者名如法住山王菩薩言世尊無所住〉
〈法。名如法住。何以故。見一切法。無有覺故。以無覺故。不見一法名之為覺若無一法。云何有住。若如是見。名如法住。福德王菩薩言世尊若隨心者。〉
〈非如法住。若有菩薩。觀意如幻。名為無住若無住者名如法住燃燈菩薩言。世尊。無有貪心。名如法住。云何貪心。謂於法中有損有益若無貪心。名〉
〈如法住。日子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有所著者。是名為動。若於法中。心無所著。是名無動。若無有動。名如法住。勇健菩薩言世尊一切世間皆隨心。〉
〈行。若知心。行。名如法住。樂見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因受受苦若能不受諸受則斷。若能不取。諸取則斷。雖不受受不捨衆生。名如法住。香象王菩〉
〈薩言。世尊。一切衆生悉有重擔所謂五陰。若有雖知五陰真實。為壞陰見。棄捐重擔。而於諸法。亦無擔想名如法住。持世菩薩言。世尊。若行世間。非〉
〈如法住。若正荘嚴名如法住正莊嚴者。見一切法等如虚空。堅意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不生於生。不滅於滅亦復不見生滅之性。名如法住。光明〉
〈遍照髙貴德王菩薩言。若能知見。真實𣵀槃。見法是滅。及無生滅。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為趣菩提。而修莊嚴名如法住光無礙菩薩言。世尊。若有行〉
〈處。仰是魔業。非如法住。若無行處則壞魔業。若壞魔業名如法住淨進菩薩言。世尊。若作念言。我當得法為是淨法勤行精進。如是精進。是空精進。〉
〈若能觀察。諸法不定。以是不定勤修精進名如法住。過三惡道菩薩言。世尊。一切諸法。無作無變。無覺無觀。無覺觀者。名為心性。若見衆生。心性本〉
〈淨。名如法住不可思惟菩薩言。世尊。知諸衆生一切心性。不作心想。名不可思惟而思惟也。若能於是不思惟中而思惟者。名如法住。樂寂静菩薩〉
〈言。世尊若有菩薩。淨諸心界。是則能離一切諸漏。若能逺離一切漏者。是名正行。若正行者。名如法住。啇主菩薩言。世尊。菩薩若有清淨菩法。福德〉
〈莊嚴。智慧莊嚴。觀二荘嚴平等無二。以功德等。觀智慧等。以智慧等。觀功德等。無差别者。名如法住。維摩詰菩薩言。世尊。不觀於二。名如法住。若於〉
〈法界。不壞不别。名如法住。依義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依於正義。不依於字。為正義故。受持讀誦。廣說八萬四千法聚。無失無動。名如法住。淨意菩〉
〈薩言。世尊若有菩薩。發菩提心。至心擁護。是菩提心。修菩提時。知諸法性。夫法性者。非處非非處。名如法住。畢竟淨意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逺離〉
〈垢穢。如浣去垢。能令煩惱。不汙其心。名畢竟淨其心淨已。隨菩提行。名如法住。海慧菩薩言。世尊。若有親近惡知識者。非如法住。不修聖法。非如法〉
〈住。若近惡友。則行魔業。墮於魔處。世尊。若有欲離一切魔業。諸魔行處。諸惡法者。當近善友。佛言。善男子。汝今真知魔業行不。已知世尊。善男子。汝〉
〈今當為無量菩薩大衆而說。世尊。夫魔業者。即是眼色。若人見色。生貪著心。即是魔業。乃至意法。亦復如是。復次世尊。菩薩修行檀波羅宻時。不愛〉
〈之物。持用惠施。所愛財貨。貪悋不捨。愛者則施。惠者不與。分别受者。及以財物。若有分别。如是二者。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修行尸波羅宻時。護〉
〈持禁戒。近持戒者。讃嘆已身。毁皆破戒。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修行忍波羅宻時。於大力者。能生忍辱。於少力者。不能生忍。見大力者。軟語謙下。〉
〈見少力者。麄語輕懱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修行精進波羅宻時。說聲聞乘。說緣覺乘。說菩薩乘。修菩提時。輕慢聲聞辟支佛乘。口不宣說。樂於〉
〈世。行。不樂供養恭敬三寳。所謂華香。幡盖妓樂。尊重讃歎。不求多聞。見多聞者不能親近。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修行禪波羅宻時。獲得禪定。不〉
〈能調伏一切衆生。心生悔猒。貪著禪樂。呵說法者。不樂講。論。讃歎寂靜。貪著禪味。呵毁二界。愛無色身。壽命極長。不見諸佛不聞正法。逺離善友。不〉
〈知方便。受捨修捨。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修行般若波羅宻時。知於因果。不以四攝。攝取衆生。而調伏之。不知衆生上中下根。是名魔業。復次世〉
〈尊。菩薩若樂空閑寂靜。樂寂靜已。受寂靜樂。不樂聽法。說法問疑。以寂靜故。煩惱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離離想。不證證想。不修修想。不得實〉
〈義。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若有修習多聞。好語樂語微妙之語。軟語喜語。若為衣食。卧具利養。而演說法。若有信解。能至心聽。而不為說。若有放〉
〈𨓜。致供養者。便為說之。可為說者而不為說。不可說者反為說之。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若有菩薩說法之時。秘藏深義。有諸天人。得他心智。知已不〉
〈悅。即作是念。我。為如来真正法来。不為世間淺近語来。是人欲毁如来正法。不能增長。若人有毁佛正法者。我不。樂見。聞其所說。即便捨去。是名魔〉
〈業。復次世尊。若有菩薩。於惡知識。作善友想。惡知識者。不以四攝攝取衆生。不修多聞。不化衆生。不說出法。樂說世語。不知法。不知時。不知義。是名〉
〈魔業。復次世尊。惡知識者。不能開示。分别解說聲聞緣覺菩薩佛法。不化衆生今修慈悲。逺離八難。修行施戒。柔軟語言。親近平等教忍。無力說言。〉
〈佛道甚為難得。無量世中勤苦乃獲。是名惡友。名為魔業。復次世尊。菩薩若有憍慢之心。以憍慢故。不能供養佛法衆僧。師長和上。父母長宿。同學。〉
〈同師。若見勝已。不能親近。聴法問疑。是故雖聞。聞已便失。見已下者。親近愛念。是故惡法。漸漸增長。惡法增故。逺離善法。世尊。譬如大海。漸漸深故。〉
〈一切諸流。悉共歸之。菩薩壞憍慢。亦復如是。漸漸增長。一切善法。菩薩若不壞憍慢者。是名魔業。世尊。譬如有人。髙原陸地種瞻波樹。水常行處復〉
〈作堤塘。地既髙燥。又不得水。漸漸祜黄。不能增長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憍慢增故。不親善友。不聞正法。雖聞復失。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身〉
〈色具足。端正自在。多有眷屬。福德莊嚴。未能具足。智慧莊嚴。以是因緣。生於憍慢。以憍慢故。若有菩薩。具智荘嚴。思惟正法。身體羸瘠。見已輕慢。不〉
〈能供養。以是因緣。復增憍慢。無明放𨓜。不調魔業。如是菩薩。為色生慢。是名魔業。爾時世尊。告海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分别宣說魔業。善〉
〈男子。至心諦聽。吾今當說。壞魔業道。善男子。一切諸法。其性空寂。若知諸法。其性空已。亦知一切衆生皆空。既知空已。而修慈心。調伏自身。是名〉
〈菩薩破壞魔業。若觀諸法。性是無相。而為衆生修習慈心。是名菩薩破壞魔業。若觀諸法。性是無願。為諸衆生至心求有。既求有已。隨而調伏。是名〉
〈菩薩能壞魔業。觀一切法。性是無貪。衆生之性。亦復無貪。為調伏貪。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若觀諸法。性是無恚。衆生之性。亦復無恚。為調〉
〈伏恚。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若觀諸法。性是無癡。衆生之性。亦復無癡。為調伏癡。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觀諸法性。無生無滅。壞生〉
〈滅故。宣說正法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觀一切法。性是平等。雖說三乘。不捨大乘。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若不貪著心意識等。亦能。逺離一切因緣。為諸〉
〈衆生。得解脫故。修治荘嚴。雖過諸行。終不捨離。菩薩所行。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說是法時。天魔波旬。荘嚴四兵。来趣寳坊。如先趣向菩提樹時。如来〉
〈見已。告海慧言。汝說魔業。我說壞魔。以是因緣。魔王波旬。莊嚴四兵。而来至此。欲設何計。以當衛之。海慧菩薩言。世尊。我今欲持魔王波旬。及其眷〉
〈屬。置莊嚴國。我身當住魔所住處。爾時舍利弗言。善男子。莊嚴世界。去此逺近。佛號何等。舍利弗。在此東方。過於十二恒河沙等世界。其土有佛。號〉
〈破疑淨光。今現在世。為諸菩薩。說淨菩薩。行。彼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億魔。一一魔王。有十千億人兵眷屬。其佛初坐菩提樹時。如是諸魔。悉共莊〉
〈嚴。至菩薩所。爾時菩薩。先為諸魔講宣正典。令其得住不退轉地。然後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正法輪。彼佛世尊。其大弟子。及侍使者。亦悉〉
〈是魔。如是等魔。悉能教化。調伏衆生。是故我今。取魔波旬。安置彼土。為欲壞其所行魔業。莊嚴如来無上正法。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心生恐怖。四望〉
〈顧視。欲求退處。四方障礙。不得從意。復欲滅身。亦不能得。方計不立。倍復生懅。白佛言世尊。唯願大慈。少見救護。佛言波旬。我於此事。不得自在。汝〉
〈當歸向海慧菩薩。求哀懴悔。時魔波旬。即向海慧。合掌而言。善男子。我從今日。不敢復作如是魔業。唯願仁者。聴我懴悔。海慧菩薩言。我於汝所都〉
〈無瞋心。菩薩之法。常應忍辱一切衆生。波旬。汝可徃彼。禮覲彼佛。汝身當得無量利益。爾時菩薩。即以右乎摩其頂上。作如是言。若諸菩薩。於諸法〉
〈中。無貪悋者。以我神通。令汝必至彼佛世界。言已波旬即至彼土。既至彼土。見佛敬禮。却住一面。彼諸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國土。有如是等不淨〉
〈之人。而来至此。佛言。善男子。西方過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過數量諸菩薩等。說大集經。彼有菩薩。名曰〉
〈海慧。說魔業時。是魔莊嚴四種兵衆。来至會所。海慧菩薩。以神通力。移来至此。彼世界中。諸菩薩等。語波旬言。善男子。汝今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逺離魔業。我當與汝共為同學。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諸菩薩。即請波旬。昇師子座。問波旬言。承彼如来。為〉
〈諸大衆。說大集經。斯有何事。唯仁說之。時魔波旬。以海慧菩薩神通力故。宣說所聞。乃至不失一句一字。彼諸菩薩。即白佛言。我等願樂欲見彼佛〉
〈釋迦牟尼。及衆菩薩。彼佛即告諸菩薩言。且待須臾。自當得見。此寳坊中。諸菩薩等。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見魔王波旬。於彼世界為何所作。爾時〉
〈世尊。觀此彼界衆生心已。告海慧菩薩。言。善男子。汝今當以此佛世界。示彼菩薩。爾時海慧菩薩。即於十指。放大光明。其光即過十二恒河沙等諸〉
〈佛世界。遍照彼土。此間大衆。悉見彼土佛及菩薩。魔王波旬。處師子座。說大集經。時諸菩薩。即從座起。向彼如来。頭面敬禮。散種種華。而以供養。所〉
〈散諸華。當彼佛上。變成華臺。彼諸菩薩。見是華臺。即白佛言。世尊。如是華臺。從何處来佛言。善男子。娑婆世界諸菩薩衆。所散供養。諸菩薩言。世尊〉
〈云何。令我得見彼土娑婆世男。佛言善男子。汝等今當敬禮是光。至心念持。自當得見彼佛世界。時彼菩薩。如佛所言。敬禮光明。至心念持。即得見〉
〈此娑婆世界。見已即起。禮釋迦牟尼佛。以諸香華遥供養之。又見三千大千世界。淨水澄滿猶如大海。彼所散華。至此世界。大寳坊中。當如来上。變〉
〈成寳盖。時魔波旬白彼佛言。世尊。我當云何還彼世界。佛言。善男子。若欲還者。應當至心。念於海慧。時魔波旬。至心念於海慧菩薩念已。即得還此〉
〈世界。時舍利弗。見魔波旬。即作是言。波旬。汝得見彼佛世界不。波旬言。舍利弗我已見之。及見彼土。清淨菩薩所住之處。舍利弗言汝於彼土作魔〉
〈業不。大德。我至彼土。至心勤求無上菩提。何緣復得造作魔業若有至心求菩提時。見魔業者。是人則得勤修精進。此界大衆。見魔波旬。還来至此。〉
〈六萬衆生。十千魔衆。同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如是言。願我等輩。所受身形。如彼菩薩身形無異。海慧菩薩言。世尊。為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多有怨敵。善哉世尊為護法故。建立神通。以神通力故。是經當得乆住於世。佛言。善男子。我今所立善願神通。為諸衆生種於善根。爾時世尊。〉
〈告四天王。汝等當知。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如是等經。汝等四王。當深護助。無為欲樂而作放𨓜。吾今出世。為〉
〈瑰放𨓜。護正法故。而說呪曰。所謂三咩一免爾切三摩三咩二沫頓禰三婆羅跛坻四陁禰五陁那跋坻六投彌陁那跋坻七阿婆散提八阿摩𥻊〉
〈九毗摩𥻊十闍毗羅提十一迦羅提十二迦羅那十三阿梨十四阿羅跋坻十五阿𥻊婆散根十六𣵀伽旦尼十七阿跋坻十八沫提十九摩呼沫〉
〈提二十摩羅夷提二十一毘首提二十二毘首提跋坻二十三尼薩𥻊二十四莫罕泥二十五善男子。是名四天王呪。若有法師受持是經。當誦是〉
〈呪。誦已修慈。緣念十方。至心念於四天王等。爾時四王。當示其夢。或自徃護。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聞是呪已。即與眷屬。至法師所。擁護〉
〈侍衛。若是法師。所湏資生。我當方便。令其得之。逺離病告。身受安樂。爾時世尊。告海慧菩薩。善男子。汝今至心。聴帝釋呪。所謂闍耶一闍耶末坻二〉
〈阿跋坻三毘跋坻四摩拘𥻊五斯陁跋坻六輸泥七膻帝羯𥻊八檀提曇摩尼九多迦𥻊十又耶叉耶目佉十一阿跋𦷾那十二𦷾伽蒂那十三莎〉
〈坻十四莎坻散提十五来憍尸迦。阿修羅壞。諸天則勝。諸天勝故。佛法增長。憍尸迦。欲受安樂。當護正法。善男子。是名釋呪。善男子。若有法師。欲說〉
〈法時。當先洗浴。令身淨潔。持妙香華。正東而禮。一心憶念。十方諸佛。慈心普及。一切衆生。然後乃昇師子法座。誦如是呪。而作是言。憍尸迦来。四天〉
〈王来。為諸大衆。除却障礙。消除煩惱。爾時帝釋。及四天王。念法師故。即便共米。是故大衆。樂聞說法。善男子。汝今復聽。十方諸魔。及眷屬呪。所謂奢〉
〈咩一奢摩跋坻二奢摩窘㗣三阿浮𥻊四摩羅欻坻五瞢崛𥻊六婆羅綈七迦由犁八坻祁跋坻九阿盧迦尼十比舍荼尼十一尼末坻十二阿跋〉
〈持十三區區𥻊十四伽羅薩尼十五憂目企十六奢蜜坻十七波羅目企十八槃檀那𣵀伽熈坻十九奢摩𦂛二十如是呪者。力能繫縛一切論師。〉
〈一切魔衆。是名佛印。不可破壞魔眷屬怨。善男子。若有法師。受持讀誦如是等呪。昇師子座。專念諸佛。慈及衆生。自於已身生醫師想。於所說法生〉
〈良藥想。於聽法者生疾苦想。於如来所生善友想。於正法中生常恒想。若能如是說正法時。其處四邊。各一由旬。魔不能到。時魔波旬。白佛言。世尊。〉
〈若佛弟子。有能讀誦如是神呪。其身清淨。我當擁護。不作魔業我以海慧神通力故。捨於魔業。隨有國土。城邑村落。說是法處。我當化身親徃聽受。〉
〈佛言。善哉善哉。波旬。汝若能得如是心者。則壞魔業。亦當獲得如是等法。善男子。復當至心。聽梵天呪。所謂迷多伽𥻊一迦樓那伽𥻊二無經多伽〉
〈𥻊三憂比叉伽𥻊四佛陁伽𥻊五曇摩伽𥻊六僧伽伽𥻊七蘇羯多毘闍耶八摩訶毘檀尼九毘獸提目企十尼波𥻊陁耶十一烏闍跋坻十二鳥〉
〈闍嚴彌十三㮏檀尼十四曇摩波坻咤跋尼十五薩遮坻憂波跋坻十六毘獸坻十七莎折多憂波舍彌十八烏盧迦耶梵摩十九毗盧迦耶梵摩〉
〈二十若欲具足受持如是梵天呪者。當行梵行。清淨持戒。讀誦是呪。請召梵天。梵天汝来。擁護如是大衆。令其至心。樂聴正法。念於三寳。轉正法輪。〉
〈護持法城。若有法師。能調諸根。至心淨護身口意等。勤修戒忍。精進多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昇於法座。誦如是呪。誦是呪已。梵天王等。與諸眷屬。〉
〈悉来集會。是講法所。爾時梵王。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師。讀誦是呪。我在初禪。聞是呪已。當捨定樂。而徃其所。當施八法。何等為八。一者施念。持所聞〉
〈故。二者施慧。思惟深法故。三者。施解。分别。深義故。四者。施樂說無礙。為壞疑心故。五者施辭無礙。為解一切衆生語故。六者施無所畏為衆無勝故。〉
〈七者施法光明。為不謬說故。八者施其不謬授記。世尊。我等亦能廣宣是法。善男子。我𣵀槃後。如是等天。當護正法。海慧菩薩言。世尊。如来正覺𣵀〉
〈槃之後。若有信者。應以此法付囑其人。令得乆住。爾時世尊。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来化身充滿其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
〈足莊嚴。數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卉木莖節枝葉。是諸化佛。同作是言。十方諸佛。釋迦如来。同願正法乆住於世。何以故。雖有一切惡魔眷屬。不能〉
〈破壞如是等法。大地可壞。大海可燋。湏彌山王可碎如塵。衆生諸心可合是一。虚空可盡。四大可轉。諸佛誓願。不可變易。爾時世尊。即告阿難。汝當〉
〈受持。如是等經。讀誦廣說。海慧菩薩言。世尊。今此會中。多有無量諸大菩薩。如来何緣。顧命阿難。令受持之。時諸大衆。咸有疑心。海慧阿難。誰念心〉
〈多。爾時世尊。知衆會疑。告太迦葉。三千大千世界衆生。數為多不。甚多世尊。迦葉。假使如是無量衆生悉得人身。常問如来。如来所說不可窮盡。無〉
〈有障礙。善男子。如天降雨。無有障礙。一切衆流歸集大海。而是大海無增無减。海慧菩薩所可受持。十方佛法。亦復如是。迦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衆生。具足總持。如阿難等。欲比海慧所受持法。百分千。分。百千萬分不及其一。說是語時。百千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妙華香貢〉
〈上供養。海慧菩薩。尒時蓮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能信順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供養恭敬。如是經者。得幾所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若〉
〈滿三千大千界。七寳奉。施十方佛。不如信順是經典。受持讀誦福多彼。四法所成諸功德。佛說無量無邉數。發菩提心常法。施。如法而住修習悲。佛說〉
〈四法無邉。量。智者聞已不怖畏。虚空之性衆生界。如来正智菩提心。說如是等法寳聚時。十方所来諸菩薩等。以妙香華。種種妓樂。供養於佛。尊〉
〈重讃歎。作如是言。世尊。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所得功德。不可稱量。十方諸佛。說不能盡。何以故世尊。衆生若聞如是等經。無有〉
〈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故此經。名大寳聚。爾時一切大衆人天。一切聲聞。及阿難等。迦樓羅。乾闥婆等。及世間人。聞經歡喜信受奉行。〉
永樂大典巻之二萬二千五百七十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