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四庫全書本)/卷018
玉海 卷十八 |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十八
宋 王應麟 撰
地理
郡國〈下〉
漢中興郡國
後郡國志漢書地理志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竒異風俗所由至矣今但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㑹同征伐地名以為郡國志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漢承秦三十六郡至于孝平凡郡國百三縣邑道侯國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合并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中興海内人民纔什二三建武二十一年遣中郎將馬援謁者分築烽𠉀堡壁稍興立郡縣十餘萬户或空置令長上笑如春秋素王乃建三營屯田〉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别領比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于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注東觀書曰永興元年鄉三千六百八十二亭萬二千四百四十三〉民户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 以河南言之二十一城比前則無故市焉以河東言之二十城比前則無左邑長脩四邑又更彘城之名焉以𢎞農言之比前無商析四邑而湖與華隂乃自京兆割𨽻焉京兆舊十二城而省其二馮翊舊二十四而存其十三右扶風舊二十一而廢其六邑此屬司𨽻者也潁川省西京之三縣梁國增西京之一城沛二十一城以前志則省其十六陳九城比前淮揚則仍其舊魏郡十五城省前史之三鉅鹿十五城省前史之五常山改鄗為髙邑而并五邑焉中山更漢昌蒲隂而并一邑焉改信都為安平而邑省其四改清河為甘陵而邑省其七河間復於永元而邑增舊之七趙國加以中丘而邑增舊之一勃海止於八城而省舊之十八此屬豫冀者也東郡則省范茌平之七邑東平則改屬夀張須昌寜陽之三邑而分三邑為任城泰山十二城比前省其半山陽十城比前省其十三濟北并泰山而復分於永元下邳舊臨淮而更名於永平濟隂之邑增前志之二彭城之邑增前志之一東海之縣省前志之二十五琅邪之縣省前志之三十八廣陵兼泗水之城則又增前志之七此屬兖徐者也以青荆二部攷之若濟南省四城平原省十城樂安易千乗之號而邑并其六北海兼三國之疆而邑并其八東萊缺其四邑齊國虚其六城南郡邑減其一南陽零陵武陵邑增其一以揚益二部攷之廬江兼六安而增二城㑹稽分呉郡而省十二城九江牂柯越巂并省皆一邑豫章巴郡漢中增損皆三邑益州省七城而分為昌郡犍為廣漢蜀郡共省九邑而分為屬國以涼并幽交四部攷之若天水省三城而改漢陽張掖省二城遼東省七城而分屬國及上黨鬱林之一邑武都九真之二邑金城漁陽之三邑朔方之四邑太原之五邑定襄代上谷樂浪之七邑遼西之九邑上郡右北平之十二城安定北地之十三城涿郡之省者二十二西河之省者二十三皆損於前者也廣陽南海之增一邑玄菟之增三邑武威之增四邑及蒼梧之置鄣平交阯之置封谿望海皆增於舊者也先是中興六載六月辛夘令郡國不足置者上二府於是條奏併省四百餘縣而建武十一年并朔方於并州十二年省金城屬隴西又其明年省并西京十三國今以志攷之屬司𨽻之部郡七縣邑侯國百六豫州部郡國六縣邑侯國九十九冀州部郡國九縣邑侯國百其餘若兖若徐若青若荆暨揚益涼并幽交其部郡國凡七十七而屬國六不與其數〈共八十三〉而縣邑侯國道凡七百六十葢自明帝置一章帝置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别領比郡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于孝順凡郡國百五比前史反增二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比前史猶少三百九十七
漢中興郡縣改異 并省〈又見上〉
志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凡前志有縣名今不載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并合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紀建武六年六月辛夘詔曰張官置吏所以為人也
今户口耗少吏職尚煩其令司𨽻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并省四百餘縣十年省定襄郡十一年省朔方牧并并州十二年省金城郡〈十三年復置〉十三年二月并省西京十三國〈廣平真定城陽泗水菑川膠東六安廣陽河間注此有九國云十三國誤也〉二十年省五原郡 百官志世祖并省郡縣四百餘所後世稍復增之 晉志光武郡國并省者八〈城陽淄川髙宻膠東六安真定泗水廣陽 一本云郡國志注所省者十國後復河間廣陽郡省八國耳〉 宋志東京無復朔方改交阯曰交州凡十二州司𨽻所部如故郡縣改異省都尉并太守則建武六年河南改為尹
則十五年州牧復為刺史則十八年湖華隂故屬京兆今屬𢎞農長陵陽陵商雒故屬馮翊𢎞農今屬京兆建武十五年也陳留山陽三縣屬梁國元和元年也建武十一年十月西河上郡屬魏二十七年七月代郡魯國屬幽豫皆改屬者也汝南東平之固始夀張常山㑹稽南陽之髙邑章安章陵則世祖之所改臨淮為下邳天水為漢陽則永平十五年十七年之所更章帝改楚為彭城又改中山之三縣陳留之考城章和二年改淮陽為陳元和元年分東平為任城永元七年延光建和二年改千乗為樂安樂成清河為安平甘陵陽嘉三年改武陵之漢夀皆更名者也省六安屬廬江省廣平真定菑川髙宻膠東屬鉅鹿常山北海則建武十年及十三年也省河間屬信都至永元三年而復省廣陽屬上谷至永平八年而復以至城陽泗水之屬琅邪廣陵皆并省而分屬者也交阯之封谿望海武陵之沅南置于建武十九年二十六年分益州置永昌郡分泰山置濟北見于永平之十二年永元之二年順帝分㑹稽置呉郡永元二年八年十六年永和初元之置充國臨汝建昌漢寜永平元年二年八年之復鄀郃陽武功建初四年五年永和二年延光元年三年之置輪氏復贛榆杜陽陽信汶江以至鄣平哀牢博南之置祋祤粟邑淳于昌安下宻之復厭次林慮臨濟臨睢樂平蒲隂湖陸髙平漢嘉漢昌之改未易悉數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牧六年置漢安郡初平六年分巴郡為二建安十三年房陵别屬新城十八年復禹九州二十年復置漢寜上庸郡則漢季矣
漢置永昌郡〈又見内附類〉
明紀永平十二年春正月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内屬於是置永昌郡罷益州西部都尉注西南夷𫝊曰罷益州西部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置哀牢博南二縣去洛陽七千里 志永昌郡八城户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哀牢夷𫝊始通博南山度蘭倉水行者歌曰漢徳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
漢郡邑侯國總入郡縣本末
續志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一自河南至扶風郡七而縣邑侯國百六則屬之司𨽻自潁川至魯國郡六而縣邑侯國九十九則屬之豫自魏郡至渤海郡九而縣邑侯國百則屬之冀自陳至濟隂郡八縣邑侯國八十則屬之兖徐州則自東海至下邳郡五而縣邑侯國六十二焉青州則自濟南至齊國郡六而縣六十五焉荆州則自南陽至長沙郡七而縣邑侯國百十七焉揚州有六郡而縣邑侯國九十二焉益州則郡國十二而縣道百一十八涼州則郡國十二而縣道𠉀官九十八并州之郡九而縣邑侯國九十八幽州之郡國十一而縣邑侯國九十交州之郡七而縣五十六
漢春秋三史地名
續志錄春秋三史㑹同征伐地名注臣昭案志猶有遺闕今衆書所載不可悉記其春秋土地通儒所據而未備者皆先列焉〈山川地名悉為細注今進為大字〉 今以河南一郡考之如河南謂之王城尸鄉謂之尸氏宻謂之新城則攷之春秋者也如狄泉唐褚氏東圉解乾祭垂隴扈蒯原圃棐林制瑣清訾旃然汜京谿泉則攷之左氏者也若公羊之成周史記之程注長城垣雍陽武什谷成睪陘
山𢠸狐髙都前書之曲遇〈闕〉 劉昭補注於河南郡引左傳者三十八若大野澤觀魚臺丹徒之引春秋梁山沙鹿之引公穀不可勝紀所証他書若爾雅詩譜說文帝王世紀鄭志越絶古史考皇覽劉向别錄古今注及吕氏漢晉魏氏交廣春秋黃圖決錄計偕簿汲冢書襄陽耆舊𫝊西征南都三都賦注以記名者三齊三秦上黨荆州秦州營陽始安伏滔北征戴延之西征潘岳闗中劉薈騶山晉太康元康地道周處風土干寶捜神慧逺廬山任豫益州及博物耆舊豫章交州巴呉興湘中等書以志名者巴漢南中華陽陳留及廣志 河内之修武春秋曰甯潁川之𨻳陵春秋曰𨻳汝南之城父春秋曰夷陳之苦縣春秋曰相東郡濮陽春秋曰濮穀城春秋曰小穀東平之夀張春秋曰良山陽之東緡春秋曰緡東海之祝其春秋曰夾谷琅邪之即丘春秋曰祝丘廣陵之堂邑春秋曰堂良成春秋曰良平原之祝阿春秋曰祝柯漢中之錫春秋曰錫穴皆見志之本注 春秋正義引釋例土地名世族譜隋志春秋土地名三卷〈晉裴秀客京相璠撰〉九州郡縣名九卷古來國名二卷古今地譜二卷 唐志劉伯莊史記地名二十卷 杜預左傳序别集諸例及地名譜第厯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名曰釋例 宋州郡志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户王隠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以續漢郡國校太康地志參伍異同 本朝楊湜編春秋地譜十二卷十三國地皆釋以今州縣名并為圖於後〈常氏有此書湜増廣焉〉
漢四履 州域
通典秦制天下為四十郡其地則西臨洮北沙漠東縈西帶皆臨大海漢興以秦地太大加置郡國凡為十三州部刺史至哀平之際凡新置郡國六十三焉與秦四十合百三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此漢之極盛也光武并省郡國十縣道侯國四百餘所其後亦為十三州部漸復加置郡國至于靈獻凡百有五東樂浪西燉煌南日南北鴈門西南永昌四履之盛亦如前漢 叙𫝊凡漢書分州域物土疆
漢省州并郡 復禹貢九州
平紀元始四年冬更十二州名分界 百官志注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正月庚寅省州并郡復禹貢九州〈兖豫青徐荆揚冀益雍 九數雖同而禹貢無益有梁然梁益亦一地也〉 冀州〈三十六郡省司隷分屬豫冀〉雍州〈二十一郡省涼州〉荆州〈十三郡省交州得交州五郡〉益州〈十四郡本十二得交州二郡〉豫州〈八郡并河南滎陽都尉〉徐州〈八郡〉青州〈五郡〉
魏十二州
通典魏有州十二司𨽻豫兖青徐涼秦冀幽并
雍〈涼分置秦州〉 魏王觀傳明帝即位下詔書使
郡縣條為劇中平者外劇有任子於役條當有
降差 太和六年二月詔改封諸侯王皆以郡
為國
三國形勢
胡安國設險論曰魏人都許不恃方城而守襄陽蜀人都益不恃劍門而守漢中呉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 宋志三國鼎跱呉得揚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呉又分交為廣魏末平蜀又分益為梁北史夀春形勝南鄭要嶮乃建鄴之肩髀成都之喉嗌晉殷仲堪曰劍閣之隘蜀之闗鍵巴西梓潼宕渠三
郡去漢中遼逺在劍閣之内而統屬梁州蓋定鼎中華慮在後伏自南遷守在岷邛衿帶之形事異曩日是以李勢初平割三郡𨽻益州將欲重複上流為習坎之防王羲之曰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都督
將各復舊鎮自長江以外羈縻而已 孫綽曰中宗龍飛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
晉十九州 增置郡國
司冀兖豫荆徐揚青幽平并雍秦涼梁交廣及益寜晉志魏武所置十二〈新興至襄陽〉所省七〈上郡至廬江〉文帝置七〈朝歌至安豐〉明及少帝增二〈上庸平陽〉得漢郡五十四蜀先主置郡九〈巴東至涪陵〉後主增二〈雲南興古〉得漢郡十有一呉大帝置郡五〈臨賀至廬陵南部〉少帝景帝各四〈臨川至合浦北部〉歸命侯置十二〈始安至宜都〉得漢郡十有八晉武太康元年平孫氏凡增置郡國二十有三〈滎陽至南平 通典二十有二〉省司𨽻置司州别立梁秦寜平四州仍呉之廣州凡十九州郡國一百七十三〈仍呉所置二十五仍蜀十二仍魏二十一仍漢舊九十三置二十三 太康三年廢寜州置南夷校尉〉隋志太康之後文軌方同編户二百六十餘萬 通
典太康元年平呉分為十九州部置司州治洛陽兖治廩丘豫治項冀治房子并治晉陽青治臨淄徐治彭城荆初治襄陽後治江陵揚初治夀春後治建業涼治武威分三輔為雍治京兆分隴山之西為秦治上邽益治成都分巴漢之地為梁治南鄭分雲南為寜治雲南幽治涿分遼東為平治昌黎交治昌編分合浦之北為廣治畨禺 隋經籍志元康三年地記六卷元康六年户口簿記三卷 唐蓺文志晉太康土地記十卷太康州郡名五卷 後漢志注引晉元康地道記
晉二十州 增置郡國〈又見上〉
宋州郡志太康元年天下一統凡十六州後又分涼雍為秦分荆揚為江分益為寜分幽為平而為二十矣通典平呉分十九州司兖豫冀并青徐荆揚梁雍秦益涼寜幽平交廣〈通鑑從之〉又增置郡國二十有二凡郡百五十有六縣千一百有九 干令升晉紀論世祖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於八荒
晉義興郡
周玘𫝊元帝以玘頻興義兵勲誠並茂乃以陽羡及長城之西鄉丹陽之永世别為義興郡以彰其功
晉僑立州郡
通典自東晉成帝時中原流民多南渡遂於江漢淮之間僑立州郡以撫其民今紀其所治經久者大較以宋孝武大明為正凡二十有二州揚治建業南徐治京口徐治彭城南兖治廣陵兖治瑕南豫治厯陽豫治汝南江治尋陽青治臨淄冀治歴城司治義陽荆治南郡郢治江夏湘治臨湘雍治襄陽梁治南鄭秦亦治南鄭益治成都寜治建寜廣治南海交治龍編越治臨鄣郡凡二百三十有八縣千一百七十有九齊青治朐山冀渦口豫夀春北兖淮隂北徐鍾離又置巴東治巴州二十有三梁大同中州百有七 宋志江左又分荆為湘或離或合凡有揚荆湘江梁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譙城而已宋分揚為南徐徐為南兖揚州之江西悉屬豫州分荆為雍分荆湘為郢分荆為司分廣為越分青為冀分梁為南北秦太宗初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不守於鍾離置徐州淮隂為北兖而青冀治贛榆今志大較以大明八年為正 隋志晉南遷之後南郡襄陽皆為重鎮九江襟帶所在江夏竟陵安陸各置名州為蕃鎮重寄 隋經籍志元嘉六年地記三卷九州郡縣名九卷 本朝李燾著江左方鎮年表十六卷
元魏分置州郡
太和十年分置州郡凡三十八州〈二十五在河南十三在河北 通典按舊史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有九縣千三百五十有二〉 地形志正光已前户口之數倍晉太康 隋志魏諸州記二十一卷〈唐志二十卷周處風土記十卷〉
通典北齊有州九十七郡百六十縣三百六十五周平齊通計州二百十一郡五百八縣千二十四
梁析置州郡
隋地理志梁天監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千二十二其後務恢境宇頻事經畧開拓閩越克復淮浦平俚洞破䍧柯又以舊州遐闊多有析置大同年中州一百七郡縣稱此
通典陳氏有州四十二〈地狹州多〉郡百九縣四百三十八
隋郡縣
隋志大凡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十五里東南皆至於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極盛也 隋開皇三年廢諸郡大業三年四月壬辰改州為郡 隋州郡縣簿七卷唐十道 山川形便 州縣定簿 十道山川貢賦 併省州郡
志唐興髙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㑹要武徳元年六月十九日 通鑑五月甲子〉又置都督府以治之〈七年二月十八日戊午〉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併省〈貞觀元年三月十日實錄二月丁巳通鑑二月命大加併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闗内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劒南十曰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通鑑一十一〉明年平髙昌又增州二縣六其後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髙昌北踰隂山西抵大漠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㑹要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後併省迄于天寶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畧使以備邊尹京之府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府五〈潞揚益荆幽〉都䕶府六〈單于安西安北為大都䕶安南安東北庭為中都䕶〉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軍四十府六百三十四鎮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三十五 通典貞觀初并省州縣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天寶初又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大凡郡府三百二十八縣千五百七十三羈縻州郡不在其中〈通鑑天寶元年是歲天下縣一千五百二十八又曰時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又云開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及都督都䕶府之外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同華岐蒲〉其餘為六雄〈鄭陜汴絳懐魏〉十望〈宋亳滑許汝晉洛虢衛相〉十緊及上中下之差天寶中通計天下凡上州一百九中州二十九下州一百八十九總三百二十七州〈六典有四輔六雄十望州上中下州〉唐縣有赤六畿八十二望七十八緊百十一上四百四十六中二百九十六下五百五十四六等凡一千五百七十三縣〈志五十一陸贄云縣邑有七等之異 六典三都之縣在城内曰京縣城外曰畿縣又望縣八十五其餘為上中下 李吉甫傳漢初置郡不過六十今列州三百縣千四百〉 舊紀天寶元年天下郡府三百六十二縣一千五百二十八鄉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户部進計帳户八百五十二萬五千七百六十三口四千八百九十萬九千八百〈通鑑天寶元年正月州三百三十一考異云舊紀三百六十二地理志開元二十八年州府三百二十八至此才二年不應增三十餘州今從唐厯㑹要統記〉 六典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為貢賦之差一曰闗内古雍州之境京兆至綏銀凡二十有二州東距河西抵隴坂南據終南之山北邊沙漠二曰河南古豫兖青徐之境河南至宻海凡二十有八州東盡于海西距函谷南瀕于淮北薄于河三曰河東古冀州之境太原至蔚雲凡十有九州東距常山西據河南抵首陽太行北邊匈奴四曰河北古幽冀之境懐衛至營平安東凡二十有五州東並于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北通渝關薊門五曰山南古荆梁之境荆襄至閬果凡三十有三州東接荆楚西抵隴蜀南控大江北據商華之山六曰隴右古雍梁之境秦渭至安西凡二十有一州東接秦州西逾流沙南連蜀及吐蕃北界朔漠七曰淮南古揚州之境揚楚至申光凡一十有四州東臨海西抵漢南據江北距淮八曰江南古揚州之南境潤常至溱珍凡五十有一州東臨海西抵蜀南極嶺北帶江九曰劍南古梁州之境益蜀至巂姚凡三十有三州東連䍧柯西界吐蕃南接羣蠻北通劍閣十曰嶺南古揚州之南境廣循至福祿龎凡七十州東南際海西極羣蠻北據五嶺其逺夷則闗内控北蕃突厥之朝貢河南控海東新羅日本之貢獻河北控契丹奚靺鞨室韋隴右控西域胡戎江南控五溪之蠻劍南控西河羣蠻嶺南控百越林邑扶南其羈縻州則闗内之原慶靈夏延河北之幽營安東隴右之秦涼至甘岷江南之黔中劍南之黎戎至巂姚嶺南之五府管焉〈户部郎中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羈縻之州八百 志云三百五十一開元二十八年郡府三百二十八〉 以山川形便考之闗内古雍州為鶉首鶉火之分其名山太白九嵕呉岐梁華其大川涇渭灞滻河南古豫兖青徐之域為實沈鶉尾夀星大火降婁𤣥枵娵訾星紀之分其名山三崤少室砥柱𫎇嶧嵩高泰岳其大川伊洛汝潁沂泗淮濟河東古冀州為實沈大梁之分其名山雷首介霍五臺其大川汾沁丹潞河北古幽冀二州為娵訾大梁𤣥枵析木津之分其名山林慮白鹿封龍井陘碣石常岳其大川漳淇呼沱古荆梁為山南分則鶉火鶉尾鶉首也山則嶓冢熊耳銅梁巫荆峴川則巴漢沮淯也古梁雍為隴右分則鶉首也山則秦隴鳥鼠以至積石三危川則河洮弱羌休屠之澤也古揚州為淮南分則鶉尾也山則灊天柱羅塗八公川則滁淝巢湖也江南古揚州南境星紀鶉尾則其分衡廬茅蔣以至金華大庾則其山湘贑沅澧以至彭蠡太湖則其川劍南古梁州鶉首則其分岷峨青城鶴鳴則其山江涪雒漢則其川嶺南古揚州南境星紀鶉尾則其分黄嶺靈洲則其山桂鬱則其川也〈十道有圖有錄有志〉以州縣定簿攷之府則闗内河東山南各二河南劍南各一闗内隴右都䕶各二河北劍南嶺南都䕶各一州則闗内二十七河南河北各二十九河東隴右各十九山南三十三淮南十三江南五十一劍南三十八嶺南七十三〈共三百四十五并高昌三百六十少十有五〉縣則闗内百三十五河南百九十六河東百一十河北百七十四山南百六十一隴右六十淮南五十三江南二百四十七劍南百八十九嶺南三百一十四〈共一千六百三十九多八十八蓋有損益〉以十道貢賦考之闗内厥賦絹綿布麻厥貢毛羽革角布席河南厥賦絹絁綿布厥貢絲布葛席埏埴盎缶河東厥賦布襺厥貢布席豹尾熊皮鵰羽河北則絲絹綿以為賦羅綾紬紗鳯翮葦席以為貢山南則絹布綿紬以為賦金絲紵漆以為貢隴右則布麻以為賦金屑礪石鳥獸革角以為貢淮南賦以絁絹綿布貢以絲布紵葛江南賦以麻紵貢以金銀紗綾蕉葛綿綀鮫革藤紙丹砂劍南賦以絹綿葛紵貢以金布絲葛綾羅綿紬羚角犛尾嶺南賦以蕉紵落麻貢以金銀孔翠犀象綵藤竹布
唐開置州縣 邊州令式 六都䕶府〈見官制〉
志羈縻州唐興初未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户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䕶所領著于令式〈六典安東至驩容為邊州〉今錄招降開置之目以見其盛突厥囘紇党項吐谷渾𨽻闗内道者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髙麗𨽻河北者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囘紇党項吐谷渾之别部及龜兹于闐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諸胡西域十六國𨽻隴右者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蠻𨽻劍南者為州二百六十一蠻𨽻江南者為州五十一𨽻嶺南者為州九十二又有党項州二十四不知其𨽻屬大凡州府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云〈㑹要凡羈縻之州八百都䕶府有六單于安西安北為大都䕶安南安東北庭為中都䕶六典大都䕶有副有長史司馬漢宣帝始置都䕶唐永徽中始置安南安西大都䕶景雲三年置單于都䕶開元初置北庭都䕶〉闗内道突厥州十九府五囘紇州十八府九党項州五十一府十五吐谷渾州二〈都䕶有單于安北都督有夏州靈州慶州延州領之〉河北道突厥州二奚州九府一契丹州十七府一靺鞨州三府三降胡州一髙麗降户州十四府九〈都䕶有安東都督有幽營州領之〉隴右道突厥州三府二十七囘紇州三府一党項州七十三府一縣一吐谷渾州一四鎮都督府州三十四河西内属諸胡州十二府二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分𨽻于北庭燕然安西都䕶涼州秦臨松州都督及洮州〉劒南道諸羌州百六十八諸蠻州九十二〈分𨽻于松茂嶲雅黎戎姚瀘州都督〉江南道諸蠻州五十一〈𨽻黔州都督〉嶺南道諸蠻州九十二蜀爨蠻州十八〈𨽻安南都䕶桂邕峯州都督〉 武徳元年臨塗内附而置塗州開南中而置南寜昆協曲州二年以内稽部置遼州三年以牂柯地置牂充州四年置姚髳尹曾矩七年置南龍西豫貞觀元年置西仁崌州而龜林軌州党項叢洪南夀應州置於二年三年定襄雲中都督嶂浮祐順西唐州置於四年以拓拔部置西戎儒州及雅蛾炎向麟闊肆直之置則五年也以徼外羌置西冉州及西滄之置則六年也疏勒置于九年焉耆置于十八年呼延龜兹置于二十年而堅昆之府燭龍之州及松漠毗沙歸順饒樂臯蘭皆二十二年所置也定襄四州桑乾四州及新黎瑤池皆二十三年所置也以至征髙麗而置蓋遼巖三州分骨利幹部而置元闕州分囘紇部而置十八州九府他如永徽之置渾河狼山金滿顯慶之置雙河隂山拱州龍朔之置桑乾府吐火羅道儀鳯二年之置納晏鞏奉浙州則由山洞之開咸亨三年之置總敦殷州則由昆明之内屬及開元貞元之間廢置分合不可徧舉〈羈縻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於夷落 天寶後王官之戍北不踰河西止秦邠〉州領于府如定襄之四雲中之五桑乾之四呼延之三達渾之五是也縣領于州如嵯州之一祐淳州之二諾州之三蓋州之四是也
唐太宗併省州郡
志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併省〈實錄一月丁巳通鑑二月㑹要三月十日〉 今攷之志㑹要闗内則泉稷林彭麟州廢于元年南夏〈㑹要五年〉北吉魏羅正西和北連州廢于二年〈㑹要又廢利州〉北仁廢于三年㑹州廢于六年八年則廢西韓北永北基上州九年十一年則廢環豐州十三年廢迴柘長化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宜州河南則熊邵汝芮管道沈息舒洧杞邳漣譚東泰廢于元年莒鄫廢于二年〈志莒八年鄫元年〉嵩鼎仁東梁魯廢于三年八年九年戴北譙廢于十七年六月河東則元年廢昌邵中介蓋西徳北温二年三年廢東和西定北和九年十七年廢受虞吕韓河北則元年廢毛殷莘元廉蠡景澶礠滿東鹽六年〈十二月九日〉廢棣州十七年六月廢黎井深觀山南則元年省均重純直郢湖沙萬西康南井八年省東松鄀浙二年九年十年〈六月七日志十七年〉省西平北澧静州十二年十七年省覆温州隴右則八年省旦州十年十一年省米烏州淮南則元年省方義霍谷州江南則豐池夷南雲東嘉併于元年道州併于十七年牢州併于十八年郎州併于十七年復置于十三年劍南則犍維併于元年〈二年復維州〉𫎇賢霸併于二年八年十三年嶺南則威齊至前真十三州併于元年玉山至後真五州併于二年十年南康茘晏之省十一十二年也潯岡至南建鷰九州之廢十三十六十八年也 李吉甫𫝊元和六年吉甫奏今列州三百縣千四百〈通典一千五百七十二縣〉願詔有司博議州縣有可併併之 六典三都城内曰京縣〈奉先同京城 通典曰赤縣〉外曰畿縣又望縣八十五〈通典七十八〉餘為上中下縣
唐諸州名
志武徳元年〈六月十九日〉更諸郡為州天寶二載以州為郡〈紀元年二月丙申㑹要元年正月二十日〉乾元元年復以郡為州〈紀至徳二載十二月戊午復諸州及官名 考異云頒下四方已涉明年故皆云乾元元年〉凡州郡縣無所更置者皆仍隋舊凡乾元後所置州皆無郡名及其季世所置州縣又不列上中下之第 武徳更州名若汾䕫僰欒嵐岳白繡楚貞觀更州名若韶驩伊辯邵汝亳慈媯忠萬道茂潘竇柳澄邕橫𫎇雷容廉富昭康播龍朔乾封緫章上元之際則更冀宜鬱林禺陸先天開元寶應永貞大厯之際則更儀閬劒邠莫褒福蔡巒充處天寶元年更郡名則闗内七河南七河東四河北九山南十一隴右淮南皆三江南嶺南皆九劔南十 嶺南五管〈廣桂邕容安南〉皆𨽻嶺南節度使咸通三年五月分兩道節度〈廣為東邕為西〉 㑹要崔涖議曰則天分割雍州為四益州為三減削其權不使専統〈大中元年正月勅古者郎官出為邑宰公卿外領郡符〉
唐二十四府都督 按察使
百官志武徳初邊要之地置總管以總軍〈六月七日〉加號使持節蓋漢刺史之任有行臺有大行臺其員有尚書令一人掌管内兵民總判省事僕射貳之左右丞以下諸司郎中畧如京師七年〈二月十二日〉改總管曰都督總十州者曰大都督貞觀二年去大字凡都督府有刺史以下如故然大都督又兼刺史而不檢校州事其後都督加使持節則為將諸將亦通以都督稱〈㑹要開元元年著令戸滿二萬以上為中都督不滿者為下都督府〉景雲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制於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察刺史以下善惡置司舉從事二人秩比侍御史揚益荆并四州為大都督汴兖魏冀蒲綿秦洪潤越十州為中都督皆正三品齊鄜涇襄安潭遂通梁䕫十州為下都督府從三品其年七月詔置都督議者以為權重難制罷之惟四大都督府如故置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開元二年曰十道按察採訪處置使至四年罷八年復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視州縣十年又罷十七年復置十道京都兩畿按察使二十年曰採訪處置使分十五道天寶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 通鑑開元十五年五月癸酉上悉以諸子慶王潭等領州牧刺史都督節度大使大都䕶經畧使實不出外十七年五月壬辰復置十道及京都兩畿按察使
唐十五道
志景雲二年〈六月壬午〉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既而以權重罷之〈㑹要景雲二年五月分山南為東西兩道又自黄河已西分河西道〉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採訪使檢察如漢刺史之職闗内道蓋古雍州之域為府二都䕶府二州二十七縣百三十五京畿採訪使治京城内〈京兆至邠州〉闗内採訪使以京官領〈隴州至鎮北〉河南道蓋古豫兖青徐之域為府一州二十九縣百九十六都畿採訪使治東都城内〈東都至汝州〉河南採訪使治汴州〈陜州至宻州〉河東道蓋古冀州之域為府二州十九縣百一十採訪使治蒲州〈河中至澤州〉河北道蓋古幽冀二州之域為州二十九都䕶府一縣百七十四採訪使治魏州〈孟州至安東〉山南道蓋古梁荆二州之域為府二州三十三縣百六十一東道採訪使治襄州〈江陵至金州〉西道採訪使治梁州〈興元至渠州〉隴右道蓋古雍梁二州之境為州十九都䕶府二縣六十採訪使治鄯州〈秦州至安西〉淮南道蓋古揚州之域為州十二縣五十三採訪使治揚州〈揚州至申州〉江南道蓋古揚州南境為州五十一縣二百四十七東道採訪使治蘇州〈潤州至漳州〉西道採訪使治洪州〈宣州至邵州〉黔中採訪使治黔州〈黔州至溱州〉劍南道蓋古梁州之域為府一都䕶府一州三十八縣百八十九採訪使治益州〈成都至瀘州〉嶺南道古揚州南境為州七十有三都䕶府一縣三百一十四採訪使治廣州〈廣州至武安〉 通典開元二十一年〈通鑑同〉分為十五道置採訪使以檢察非法京畿〈治西京城内〉闗内〈多以京官遙領〉都畿〈治東都城内〉河南〈治陳留郡〉河東〈治河東郡〉河北〈治魏郡〉隴右〈治西平郡〉山南東〈治襄陽郡〉山南西〈治漢中郡〉劒南〈治蜀郡〉淮南〈治廣陵郡〉江南東〈治呉郡〉江南西〈治章郡〉黔中〈治黔中郡〉嶺南〈治南海郡〉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畧使式遏四夷〈節度使十經畧守捉使三〉大凡鎮兵四十九萬人戎馬八萬餘疋 㑹要開元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辛亥〉初置十五道採訪處置使以盧絢等為之〈張九齡奏置 李尚隠𫝊二十二年置京畿用中丞盧奐大夫不充使永泰後大夫王翊崔渙等乃為之 通鑑乾元元年五月壬午停採訪使改黜陟使為觀察〉 武徳令三萬户已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户以上為上州顯慶元年九月十二日勅户三萬以上為上州二萬以上為中州開元十八年三月七日勅户四萬以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户為中州不滿二萬為下州縁邊州三萬户以上為上二萬户以上為中其親王任中下州刺史亦為上州去任仍舊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後併省迄于天寶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羈縻之州八百尹京之府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府有五〈潞揚益荆幽〉都䕶府有六〈單于安西安北為大安南安東北庭為中〉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有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㑹要〉 理道要訣唐郡府三百二十八縣千五百七十三折衝府五百九十三鎮二百四戍三百九十三寺五千一百八十五驛千三百八十八觀千八百五闗二十七〈通典同〉 通鑑開元二年閏二月丁卯復置十道按察使以益州長史陸象先等為之四年閏十二月辛丑罷
晉傅咸上言曰舊都督有四今并監軍乃盈於十夏禹敷土分為九州今之刺史幾向一倍户口比漢十分之一而置郡縣更多空校牙門無益宿衛而虛立軍府動有百數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以為當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
唐依漢法於四邊立都䕶府以鎮重邊陲招懷憬俗開元時安東都䕶府在營州東界至洛陽二千九百里安南都䕶府在交阯至洛陽七千二百里安西都䕶府在龜兹至洛陽八千三百里安北都護府在中受降城至洛陽二千二百里〈制㫖兵法〉
唐嶺南五府
六典廣循至瓊振〈廣府管内〉桂昭至古嚴〈桂府〉容藤至平琴〈容府〉邕賓至環澄〈邕府〉安南驩愛至福祿龎〈安南管内〉凡七十州其五府又管羈縻州 通典嶺南五府經畧使理南海郡統經畧軍〈南海〉清海軍〈恩平〉桂管容管鎮南〈安南〉邕管經畧使〈通鑑云統桂容邕交四管治廣州〉
唐十節度經畧使〈又見兵制〉
通典節度使十鎮西〈治安西〉北庭〈都䕶府〉河西〈武威〉朔方〈靈武〉河東〈太原〉范陽〈范陽〉平盧〈柳城〉隴右〈西平〉劒南〈蜀郡〉嶺南〈南海〉五府經畧使又有經畧守捉使三以防海宼〈長樂郡經畧使東萊東牟郡守捉〉通鑑天寶元年正月壬子分平盧别為節度是時天下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畧使以備邊安西節度撫寜西域治龜兹城兵二萬四千北庭節度防制突騎施堅昆治北庭都䕶府兵二萬人河西節度斷隔吐蕃突厥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捍禦突厥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河東節度與朔方犄角以禦突厥治太原府兵五萬五千人范陽節度臨制奚契丹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隴右節度備禦吐蕃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劒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治益州兵三萬九百人嶺南五府經畧綏静夷獠治廣州兵萬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長樂經畧福州領之兵千五百人東萊守捉萊州領之東牟守捉登州領之兵各千人凢鎮兵四十九萬人馬八萬餘匹開元之前每歲供邊兵衣糧費不過二百萬天寶之後邊將奏益兵浸多每歲用衣千二十萬匹糧百九十萬斛〈四載二月己酉以朔方王忠嗣兼河東自朔方至雲中邊□數千里要害之地悉列置城堡斥地各數百里〉
唐開元户部帳
志開元天寶之際東至安東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蓋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開元二十八年户部帳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一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應受田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通典同〉 六典開元二十二年數天下之户八百一萬八千七百一十口四千六百二十八萬五千一百六十一
唐來威國
舊紀天寶三載十月丁未改史國為來威國
開寶并省嶺南州縣
開寶五年四月上按嶺南圖籍州縣多而户口少命知廣州潘美轉運使王明度其地里并省以便民甲午初廢白州及常樂州五月乙丑廢澄賓等十三州又廢縣四十九十一月甲戌又廢春勤二州及七縣又廢南義州 開寶二年十月契丹藏才千酋長王甲帥衆來降置豐州以處之〈自是世襲〉三年七月丙辰減州縣官員數太祖禦戎不勤逺畧夏州李彞興河西折御勲朔方馮繼業許以世襲邊圉無事 帝騭下民集大命于藝祖厥既百神受職六服軌道迺惟李唐叔季彊藩畔援五代八姓民生如燬圖所以久長治之䇿肆發宸指召諸鎮以還邸遣廷紳以牧民
開寶較州縣數
開寶九年十二月史官較州縣數元年有州百十一縣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至是州二百九十七縣千八十六户二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六十建隆元年五月詔天下縣除赤畿次赤次畿外重升降地望四千户以上為望三千户以上為緊二千户以上為中不滿千户為中下五百户以下為下每三年一次升降乾徳二年七月己丑詔階成二州並直𨽻京師太平興國二年八月戊辰罷節鎮領支郡之制從右拾遺李瀚之言也七年五月辛亥以涇州直屬京 太祖平湖南始令潭州等属京其後大縣亦有直属者興元之三泉是也太宗即位之初命髙保寅守懐得自奏事〈懐州故𨽻河陽〉至是邠寜涇原等州並屬京節鎮無領支郡者矣建隆元年七月己未始以知州易方鎮十一月乙丑始以朝臣監諸州稅乾徳元年四月乙酉州置通判〈始命賈玭等通判湖南諸州〉六月庚戌始命常參官知縣
淳化十道 至道十五路〈租稅〉
淳化四年十月分十道五年十月罷〈見三司使〉 國初罷節鎮統支郡以轉運使領諸路事其合别未有定制至道三年始定為十五路〈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兩浙福建西川陜西路廣東廣西咸平三年三月戊辰荆湖南北路始置兩使〉凡租稅有穀帛金鐵物産四類穀之品七布帛絲綿之品十金鐵之品四物産之品六至道末歲收穀二千一百七十一萬七千餘石錢四百六十五萬餘緡絹一百六十二萬餘疋紬絁二十七萬三千餘疋絲綿六百五十餘萬兩云後又增三路為十八路〈國初西川路開寶六年始分陜西路咸平四年分川峽為四路益梓利䕫天聖八年分江南為東西路 皇祐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分淮南為東西廬熙寜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分京西為南北十二月十三日分陜西為二永興秦鳯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分河北為東西〉 熙寜五年十月以熙河洮岷通逺軍為熙河路〈王韶取洮河王贍夷青唐王厚復湟鄯遂建熙河一道〉十一月陜西分六路各置經畧司〈永興鄜延環慶涇原秦鳯熙河〉政和中初置珍思承溱播五郡宣和末廢其四紹興
二年欲省珍州後不果廢十四年九月丁酉分利州為東西兩路 司馬光曰上下一千七百餘年天下一統者五百餘年而已 大觀元年十二月癸巳詔東南久安兵勢寡弱人輕易搖當謹不虞之戒可以江寧杭越洪荆南潭福及廣桂為帥府真江潤明䖍靖邵泉封邕為望郡帥府仍兼總管用侍從官望郡以郎官以上為之又詔帥府屯兵二千望郡一千
慶厯省縣邑
慶厯四年五月己丑省河南府潁陽夀安偃師緱氏河清五縣為鎮又析王屋縣𨽻孟州省孟州汜水縣為行慶闗𨽻河南時參政仲淹以天下縣邑多役衆民貧故首自河南府省之未幾悉復
熙寜省州縣
熙寜中省併天下州縣迄八年凡廢州軍監三十一〈儀滑至宣化〉廢縣一百二十七〈晉之趙城至潤之延陵〉 九域志載省廢州軍京東軍一〈廣齊〉京西軍一〈光化〉河北軍二〈通利承天〉陜西州三〈乾儀綏〉河東州二〈沁慈〉軍二〈平晉静樂〉淮南軍二〈天長漣水〉兩浙軍二〈順化江隂〉荆湖州一〈復〉軍二〈漢陽荆門〉利州路州二〈集壁〉軍一〈大安〉廣南路州二十五〈富至崖〉軍一〈太平〉
建炎十九路
建炎元年六月己卯宰臣李綱請以河北地建為藩鎮是以兵力援之而於沿河沿淮沿江置帥府要郡次要郡以備控扼沿河帥府十一沿淮帥府二沿江帥府六大率自川陜廣南外總分為十九路每路文臣為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總一路兵政許便宜行事武臣副之要郡以文臣知州領兵馬鈐轄次要郡以文臣知州領兵馬都監許參軍事皆以武臣為副沿河帥府八軍要郡六軍次要郡三軍非要郡二軍沿淮帥府五軍要郡三軍次要郡二軍非要郡一軍沿江帥府五軍要郡三軍次要郡二軍非要郡半軍軍二千五百人自帥府外要郡三十九次要郡三十八總為兵九十六萬七千五百人非要郡不預又别置水軍帥府兩將要郡一將從之先遣楊觀復往江淮造舟丙戌詔京東西河北東路永興軍江淮荆湖等路皆置帥府要郡屯兵有差〈初綱欲因帥府以㝢方鎮之法〉四年五月京畿東西湖北淮南分為鎮置鎮撫使㳂江分三路置安撫大使〈鄂江池州置司 又詔浙西置司鎮江〉建炎元年五月辛卯趙子崧建三屯之議陜西河東北之兵合六萬人一屯澶淵一屯河中陜華一屯青鄆壬辰胡舜陟言以三京闗陜析為四鎮拱滑潁昌𨽻東京鄭汝河陽𨽻西京恩濮開徳𨽻北京同華陜府𨽻京兆擇人為節帥詔付三省議格
大江七渡
紹興二年八月辛丑司諫呉表臣言大江之南上自荆鄂下至常潤不過十郡之間其要不過七渡上流最急者三荆南之公安石首岳之北津中流最緊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下流最緊者二建康之宣化鎮江之瓜洲此七渡當擇官兵修器械其餘數十處或道路迂曲水陸不便非大軍往來徑捷之處畧為之防足矣詔以付沿江守帥甲辰給事中程瑀言三國東晉雖各保長江實宿重兵於淮南 紹興二年九月乙丑初命沿江岸置烽火臺以為斥堠自當塗之褐山東采石慈湖繁昌三山至建康之馬家渡大城堙池州之鵲頭山凡八所旦舉煙暮舉火各一以為信有警即三之用李綱請也五年李綱言淮甸荆襄東南屏蔽六朝能保守江左以强兵巨鎮盡在淮南荆襄間今當於淮南東西及荆襄置三大帥屯重兵以臨之以揚廬襄陽為帥府分遣偏師進守支郡小築城壘如開新邊淮東以江東路財用淮西以江西荆襄以湖北財用給之徐議營田使自贍養假以歲月藩籬成矣近年以來大將握重兵於江南將吏守空城於江北雖有天險初無戰艦水軍之制故敵人侵伺淮南有藩籬形勢之固然後建康可都四年知建康吕祉上東南防守利便三卷 胡安國曰欲固上流必先保漢沔欲固下流必先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鎮安陸 魏武困於居巢曹丕困於濡須拓跋困於瓜洲苻堅困於淝水皆不得渡 左傳昭十七年楚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注順江而下易用勝敵 呉志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
宋朝郡國名
景祐三年正月翰學承㫖章得象等評定三等國名〈今以司封格參訂〉
趙 晉 梁 宋 夀
昇 韓 襄 慶 蜀
寜 光 均 端 嘉
潁 康 恭 定 建
英 延 以上不封
秦〈秦川〉 齊〈臨菑營丘〉 魏〈大名〉 燕〈薊城〉 楚〈彭城〉魯〈曲阜 以上舊大〉 陳〈宛丘〉 呉〈姑蘇〉 越〈㑹稽 於越 以上舊次今升〉 夏〈朔方〉 商〈上洛商於〉 周〈雒陽〉 漢〈廣漢〉唐〈唐城 泌陽 今添〉 徐〈徐方徐土〉 冀〈冀方信都〉 雍〈西河〉揚〈廣陵淮海〉 益〈華陽〉 鎮〈真定〉 鄧〈南陽〉 邠〈豳土新平〉兖〈濟河〉 荆〈荆南〉 鄆〈東平〉 涼〈武威〉 潭〈長沙〉豫〈荆河汝南〉 以上大國
衛〈淇水〉 鄭〈滎陽原武〉 蔡〈上蔡汝南〉 曹〈濟隂〉 許〈許田許昌〉代〈鴈門〉 瀛〈河間〉 岐〈岐陽〉 隨〈漢東〉 邢〈襄國 鉅鹿 以上舊次〉 涇〈涇水〉 廣〈南海番禺〉 福〈閩山長樂〉 華〈華隂〉宿〈符離〉 宻〈髙宻宻須〉 潞〈上黨潞氏〉 蘇〈姑蘇〉 相〈安陽〉婺〈東陽〉 以上次國
江〈尋陽〉 滕〈公丘〉 向〈向城〉 黄〈黄岡齊安〉 紀〈東莞〉譙〈譙城〉 原〈原田〉 祁〈蒲隂〉 鄶〈檜城〉耿 舒〈龍舒〉 介〈膠西〉 道〈舂陵〉 酆〈始平豐水〉蔣〈期思〉 蕭〈蕭邑〉 郕〈成陽郕鄉〉 譚〈平陵〉 霍〈霍邑〉䕫〈䕫門〉 萊〈東萊〉 郇〈又作荀栒栒邑〉 鄅〈開陽〉郯〈東海〉 芮〈芮城〉 薛 鄖〈鄖城〉 莒〈城陽〉鄣 羅〈羅水〉 郜〈郜城〉 鄎 戴〈考城〉桐〈桐城〉 遂〈遂寜〉 管〈京縣管城〉 沈〈平輿〉 虞〈大陽〉應〈城父應鄉〉 息〈新息〉 任〈任城〉 崇〈崇城〉 滎〈滎南〉扈 濮〈濮陽〉 巢 觀 〈以上舊小國〉
安〈安陸〉 申〈義陽申土〉 虢〈𢎞農 虢城 以上舊次今小〉 邾〈鄒邑〉杞〈雍丘〉 賈 鄫〈鄫土〉 䢵 巴〈巴川〉夷 穀〈穀城〉 頓 麇 黎〈漢源〉葛 蓼 項 聃 茅〈茅鄉〉胙〈胙城胙亭〉 庸 畢 滑〈靈河〉 鄀〈商宻鄀縣〉牟〈東牟〉 權〈權城〉 甘〈張掖〉 祭 尹〈尹氏〉温〈河内〉 毛 樊〈樊城〉 成〈同谷〉 單
劉〈劉亭〉 鞏 邵〈召南〉 𨚍 鄘
韋〈豕韋韋城〉 鬲〈有鬲〉 甯 杜〈枉陵〉 吕〈甫侯〉皖〈皖城 以上春秋國名〉 留 邰〈有邰〉 鄠〈扈城〉郿〈郿城〉 焦 宛〈宛城〉 酇〈酇城〉 穰
葉〈方城〉 郢〈石城〉 鄢〈鄢陵宜城〉 緡 劇
費〈武城〉 繒 郚 隴〈汧陽〉 范
程〈安陵程邑〉 鄱〈番陽〉 鄃〈善陸〉 潘 涪〈涪陵〉遼〈遼陽樂平〉 嬴 絳〈絳水〉 汲〈汲城〉 梧〈蒼梧〉軹 營〈柳城〉 翕 秺 藺
易〈上谷〉 鄗〈髙邑〉 洮〈洮陽〉 昌〈昌元〉 翟
陸 淄〈淄川〉 卞〈一作汴〉 綸 〈以上秦漢以來公侯〉
盧 翼〈臨翼翼城〉 鄒〈鄒邑〉 房〈房陵〉 襃
沛〈沛邑〉 邳〈下邳〉 彭〈濛陽大彭〉 竇 鄂〈武昌鄂渚〉鄴〈鄴城〉 薊 汧〈汧陽〉 沔〈沔陽〉 沂〈琅邪〉肅〈酒泉〉 岷〈和政〉 郳〈小邾〉 鄯 莘〈有莘〉順〈順義〉 渝〈渝水〉 郫 蒲〈河東〉 酅〈紀邑安平〉豐〈九原 以上周唐以來封公〉 棣〈樂安〉 儀〈樂平〉 懐〈河内〉永〈零陵〉 盛 濟〈濟陽〉 信〈廣信〉 義
睦〈嚴陵新定〉 丹〈咸寜宜川〉 恩 簡〈簡池陽安〉 忻〈定襄〉
韶〈曲江韶石〉 循〈海豐〉 愿 雅〈盧山〉 通〈通川〉䖍〈贛川〉 資〈資中〉 昭〈平樂〉 欽〈寜越〉 珍〈珍川樂源〉漵〈南溪〉 集 和〈厯陽〉 衡〈衡陽〉 㑹
撫〈臨川〉 岳〈巴陵岳陽〉 袁〈宜春〉 桂〈桂林〉 蘄〈蘄水〉澧〈澧浦〉 深〈饒陽〉 洋〈洋川〉 鄜〈洛交〉 瓊〈瓊山〉茂〈汶山通化〉 衢〈信安姑蔑〉 澶〈澧淵〉 徳〈平原〉 吉〈廬陵〉景〈景城〉 郴〈桂陽郴山〉 博〈博平〉 賀〈臨賀〉 恵〈恵陽 以上唐及五代王封〉 潤〈丹陽 朱方本朝封王〉 秀〈嘉禾 秀水以上小國〉
邘〈邘城〉 郃〈洽陽郃陽〉 潛〈𤅬山〉 廬〈合肥〉 澤〈晉城高平〉 以上小國〈見司封格〉
郡名
紹興司封格防禦州自琅邪以下凡三十五軍事州自淄至滁凡〈闕〉百有七
夀春 淮陽 延安 遂寜 京兆
黄平 普安 平陽 鉅鹿 已上不封河南〈西京 雒邑 洛陽〉 河内〈懐 懐水〉河池〈鳯 梁泉〉西河〈汾介休汾水〉 清河〈恩貝甘陵〉睢陽〈南京 宋城 商丘〉 濟陽〈濟鉅野〉
饒陽〈深 鹿城〉汧陽〈隴 汧源 隴東〉 歴陽〈和 當利〉濮陽〈濮鄄城〉
滏陽〈磁 滏水〉山陽〈楚 淮隂 東楚〉 池陽〈池 秋浦〉鄱陽〈饒番江〉
桂陽〈郴 郴江〉衡陽〈衡 蒸湘 衡山〉 澧陽〈澧澧浦 涔陽〉
潭陽〈沅 沅陵〉濛陽〈彭 彭門〉徳陽〈漢 廣漢 綿竹〉永陽〈滁滁陽〉
資陽〈資 資川 資中〉 潮陽〈潮 掲陽〉真陽〈英徳英山〉邵陽〈寶慶邵陵〉
陽安〈簡 簡池〉東牟〈登 文登〉東萊〈萊 膠水 萊陽〉 東海〈海朐山〉
巴東〈歸 建平 秭歸〉 南充〈果順慶 果山 宕渠〉 南溪〈叙僰道〉
南賔〈忠 忠南〉南浦〈萬 萬川〉隴西〈渭 渭源 襄武〉 巴西〈綿左綿〉平原〈徳 安徳〉平涼〈原 彭陽〉平樂〈昭〉 髙平〈澤 晉城〉恩平〈南恩陽江〉
廣平〈洺 洺水〉博平〈博 聊城〉樂平〈遼 遼陽 遼山〉 西平〈西寜令居
湟水〉 江華〈道 舂陵〉江油〈龍 龍門 涪關〉 清江〈施夜郎〉
潯江〈潯 潯水〉海豐〈循 循陽 龍川〉 海康〈雷 雷陽〉海陵〈泰海陽〉
臨海〈台 天台 赤城〉 淮安〈唐泌陽 方城 泌水 唐城〉
臨淮〈泗 下邳〉安化〈慶 順化 慶陽〉 安鄉〈河安昌 枹罕〉
安岳〈普 普康〉安城〈賔 南賔〉齊安〈黄 黄岡 邾城〉 新安〈徽紫陽
歙水〉 信安〈衢 太末 姑蔑〉 咸安〈蓬 蓬池〉樂安〈棣厭次〉文安〈莫 任丘〉寧浦〈横 横浦〉寧越〈欽 欽水〉咸寧〈丹丹陽 汾川 義川〉 大寧〈隰 隰川〉㑹寧〈㑹〉 巴川〈合石照 銅梁〉
通川〈達 賨城〉維川〈威 維城 冉駹〉 淄川〈淄 淄水〉臨川〈撫〉
廬陵〈吉 吉水 螺川〉 零陵〈永 浯溪〉景陵〈復 沔陽〉毗陵〈常延陵〉
夷陵〈峽 西陵 峽山〉 涪陵〈涪 涪江〉陵水〈化 羅川〉昌元〈昌永昌〉昌化〈石 離石〉盛山〈開 開江〉連山〈連 陽山〉盧山〈雅 嚴道〉隣山〈渠隣水流江〉 同谷〈成 西康〉富水〈鄂 石城〉上洛〈商商洛 洛南〉
上饒〈信 廣信〉臨汀〈汀 平沙 長汀〉 臨賀〈賀 賀江〉臨封〈封封川〉
臨卭〈卭 卭峽〉和義〈榮 榮南 榮徳〉 通義〈眉峨眉 眉山〉感義〈藤 鐔江〉和政〈西和岷山〉順政〈興 沔水〉新興〈新〉 始興〈韶曲江〉漳浦〈漳 臨漳〉劍浦〈南劍延平〉合浦〈廉 廉江〉盧溪〈辰 辰陽〉彭原〈寜興寧〉
漢源〈黎 沈黎 莋都〉 樂源〈珍〉 通化〈茂汶山 汶川〉
清化〈巴 巴江 巴□〉 龍城〈柳 栁江〉金城〈蘭臯蘭 允吾〉
永嘉〈温 東嘉 東甌〉 蘄春〈蘄 蘄水〉宜春〈袁宜陽 袁山〉
魏〈北京大名〉 汲〈衛 淇水〉 虢〈虢 𢎞農 虢畧〉 絳〈絳新田 曲沃〉
鴈門〈代 代郡〉蒲隂〈祁 鼓城〉鍾離〈濠 濠水 濠梁〉 定襄〈忻秀容〉
武都〈階 武川 福津〉 縉雲〈處 括蒼〉蒼梧〈梧〉 懷澤〈貴義山〉高涼〈高〉 鬱林〈州同鬱平〉樓煩〈嵐 合河〉仁夀〈隆陵陽〉
浙西路府四〈臨安平江鎮江嘉興〉州三〈常嚴安吉〉軍一〈江隂〉浙東路府二〈紹興慶元〉州五〈婺温衢處台〉江東路府二〈建康寜國〉州五〈池徽饒信太平〉軍二〈廣徳南康〉江西路府一〈隆興〉州六〈贛袁吉江撫瑞〉軍四〈興國建昌臨江南安〉淮東路州七〈揚真泰滁通淮安寶應〉軍二〈招信高郵〉淮西路府一〈安慶〉州六〈廬黄和濠光蘄〉軍二〈無為安豐〉湖南路府一〈寶慶〉州六〈潭衡郴道永全〉軍二〈桂陽武岡〉湖北路府三〈江陵常徳徳安〉州九〈鄂岳澧歸峽辰沅靖復〉軍四〈信陽夀昌漢陽荆門〉福建路府一〈建寜〉州五〈福泉汀漳南劍〉軍二〈邵武興化〉京西路府一〈襄陽〉州四〈隨房均郢〉軍二〈棗陽光化〉廣東路府三〈肇慶徳慶英徳〉州十一〈廣潮韶連恵南雄新封梅循南恩〉廣西路府一〈静江〉州二十一〈客賀邕鬱林象亷梧藤融栁宜昭潯貴賓横化髙雷欽瓊〉軍三〈萬安朱崖昌化〉成都路府三〈成都崇慶嘉定〉州十一〈眉漢卭緜彭黎雅簡隆威茂〉軍二〈永康石泉〉潼川路府四〈潼川遂寜順慶紹熙〉州七〈瀘資普昌叙合渠〉軍三〈懐安廣安長寜〉監一〈富順〉利州路府三〈興元隆慶同慶〉州十二〈利金洋沔閬階龍鳯文蓬巴西和〉軍二〈天水大安〉䕫路府二〈紹慶重慶〉州九〈䕫達施思忠開珍萬涪〉軍三〈雲安南平梁山〉監一〈大寜〉 寶祐五年築荆山為懐逺軍〈淮西〉六年築黃平為鎮逺州〈湖北〉景定三年漣水軍陞安東州咸淳七年城五河為安淮軍
理道要訣云顓頊制九州堯遭洪水天下分絶使禹平水土還歸九州舜攝帝位分為十二州夏殷周皆為九州兩漢皆為十三州魏十二州蜀二州呉四州晉十九州宋二十二州齊二十三州梁百七州陳四十二州後魏百十一州北齊九十七州後周二百十州隋置司𨽻刺史分部巡察〈不詳州名〉唐十五部〈諸道則前代州制也〉
玉海卷十八
<子部,類書類,玉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45年 (提及)
- 39年 (提及)
- 72年 (提及)
- 95年 (提及)
- 134年 (提及)
- 65年 (提及)
- 43年 (提及)
- 122年 (提及)
- 188年 (提及)
- 208年 (提及)
- 69年 (提及)
- 4年 (提及)
- 213年 (提及)
- 280年 (提及)
- 282年 (提及)
- 296年 (提及)
- 464年 (提及)
- 429年 (提及)
- 486年 (提及)
- 511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1229年 (提及)
- 740年 (提及)
- 712年 (提及)
- 672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862年 (提及)
- 847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711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727年 (提及)
- 733年 (提及)
- 734年 (提及)
- 656年 (提及)
- 730年 (提及)
- 744年 (提及)
- 972年 (提及)
- 969年 (提及)
- 976年 (提及)
- 960年 (提及)
- 977年 (提及)
- 993年 (提及)
- 997年 (提及)
- 1000年 (提及)
- 973年 (提及)
- 1001年 (提及)
- 1030年 (提及)
- 1051年 (提及)
- 1107年 (提及)
- 1127年 (提及)
- 1036年 (提及)
- 1257年 (提及)
- 1262年 (提及)
- 1271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