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白沙先生別集/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白沙先生別集
卷二
作者:李恒福
1629年
卷三

啓辭

[编辑]

啓曰。臣等昨日與該官術官等。往審健元陵新卜三原。反覆泛鐵。商議形勢坐向。與初審時所定。皆無異同。大槩爲山不甚高大。而支分派別。各成堂局。原原平正。面面深邃。朝對環擁。龍虎拱揖。坐而顧眄。如在重掩聯疊之中。四無空缺虗豁之地。眞天作壽山。國初建都之始。旁搜名山。以爲累代玄宮之所意。盖有在俗傳。太祖三年。率神僧無學。親審陵寢。得一山可用累世云云。此說出於太宗朝重臣金敬叔所撰周官六翼之書云。而臣等未及考見。雖未敢定以爲信說。而參以所見。似非浪傳。今所新卜三原。特其無拘忌。今明年可用之地耳。若傳之後世而無拘忌之相値。則可用之原。不止於此。如欲依天朝天壽山例。傳之累代。而次第爲用。則非此難得。臣等所見。不得不幷啓。第其中第五崗。朴尙義以爲三崗之中。形勢當爲第一。而酉金之山水。破於乙地。以胡舜申之說觀之。則乙爲火也。金汝堅所論。似或有邪說云者。盖慮有如前日子羽之說也。術官等皆以爲以天地正位論之。則乙元屬木。而胡舜申獨以從子爲火。其勢不旺。與酉金自不相妨。而况舜申亦不言酉金乙火之忌。子羽所論。創爲類推之說耳。前已攻破。决不可爲拘忌云。故臣等與術官等商議。泛鐵立標。點成單穴之制而來。且李懿信則獨以第二崗爲最吉之地。極其稱讚。故亦爲泛鐵立標矣。第一第二兩岡。則皆成一穴。而兩崗相距。僅四五十步。名雖二崗。實曰一原。亦是奇異之地。或以爲二崗雙穴。勢甚順便。而路從健元陵紅門內丁字閣。迤東欹側而入。下人出入之際。與陵所太近。似爲未安。定以第五崗爲用。爲當。或以爲雖以閭閻私家之制論之。祖子孫同原入葬。則葬時役人出入。勢所必然。而旣祭告其由。則其於安神妥靈之道。似無所妨。况從第二崗靑龍後面。從山腰而開路。其於木石輸運。亦爲便益云。此說亦甚有理。臣等則旣以第五崗定用矣。第一第二兩崗。深邃則優於第五崗。而人之所論。如上所云。故並附于此。以竢睿裁。

答曰。胡舜申之法。天朝已爲革罷云。前日予已令勿爲擧論。更勿擧論。但聞第五崗無樹木。則野中往來。人皆見之云。其言若然。則似爲未盡。第一第二崗。丁字閣前出入。事有何害。但太祖陵逼近云。其當不當。更爲議啓。丁字閣前出入。於義理似無害矣。

再啓。伏承下敎。前日李之芳墓山看審時。望見大路之說。自上明有傳敎。故臣等每於定山之時。常存此念。今此第五崗。若去其樹木。則與前面遠野一角。隱隱遙望。而無突露淺狹之氣。故欲爲定用矣。至於第一第二兩崗。雖近於太祖陵。以山勢論之。則太祖陵當爲主。而第一第二兩崗。支分而成穴。勢順而形便。此則决無所妨。臣等所謂丁字閣前出入未安之言。非指常時因祭祀出入之謂也。赴役之時。輸運木石。經由陵下及丁字閣東邊至近處。呼耶聲震。是甚未安。故欲開路新崗東北邊山腰。以爲輸入木石之路。畢役之後。則旋復防塞。以全山勢。自下已爲議定矣。敢啓。

答曰。大臣某處中議定。後日之計。亦量而爲之。役軍出入事。予前已知見。

三啓曰。第一第二兩岡。最在幽深重疊之中。且天然左右之穴。其於後日之計。亦爲並美難得之地。上敎旣已如此。以此兩崗。順方位而定用宜當。敢啓。

答曰。順方位而定用之言。何謂耶。回啓。

啓曰。穴成左右。男位在右。女位在左。若順方位。則左穴爲今番用矣。

答曰。或云第一岡。不及於第二岡云。此說是乎。神道則尙右矣。必須如是葬乎。察而回啓。

啓曰。兩岡長短坐向。相等而同在一局之內。於彼於此。人之所見。無大差異。於其間强欲優劣則。論議亦相不同。或云以天朝行用之法論之。則第一岡亥來而成壬坐。天朝尤貴於亥龍。第一岡爲優。或云第二岡。形勢比一岡。尤爲明麗。第二岡爲優云。而其中李懿信尤稱之。若點一原。則左右方位。不可移易。今成兩岡。各成一局形。左右之位。似非大關。而第以萬世長遠之慮論之。則雖成兩岡。丁字閣。則當設於一處。旣成一閣。左右之位。與本岡方位交換。則亦似平安。故初以順方位爲便之意。敢爲啓達矣。若有一時之命。則雖與常䂓有異。亦不至於大段妨害。惟在聖斷。

答曰。若無大段優劣。則何必換其方位。予則不知。大臣議定。

啓曰。兩岡優劣。互相異同。諸人所論參錯相等。依前啓辭。今用第二岡。兼順方位。允合情勢。敢啓。

答曰。依啓。

啓曰。臣等曾聞都體察使李元翼年衰弱。勞瘁已甚。不無因素致傷之理。今見金信元狀啓。證勢似重。雖用藥餌。若不開素。必難差復。任事大臣。脫致難救。事極未安。旣有所聞。敢啓。

啓曰。因山覆審時。第二岡之左。又有第三第四兩岡。而小東則又有一岡。李懿信與臣等。移上第三岡。卽爲泛鐵。又欲立標。臣等以爲旣得第一第二兩岡。其第三第四岡。不必又爲立標。只泛鐵而來矣。今旣定用第二岡。則朴尙義,李懿信等相議。以爲第一岡。分於健元陵之脇。而又支豐廣。不及二岡。左右兩脇。形不均平。未見朝山。比於第二岡。不無優劣之差。大抵擇地之法。當以右位爲重。今用第二岡。則其第一岡。猶未若二岡之完備盡美。今番若擇第三第四兩岡之中。則山形坐向水破皆同。而擇日所忌。且無變更。只有補土之功而已。空此第二岡。以爲後日之計。則昨日啓稟。方位亦順。而方爲盡善而盡備。以此來告於臣等。此言果爲有理。而臣等更思。亦爲有理。更爲看審移用宜當。一局之內。穴原甚多。非如他山單穴獨壠之比。推移擇用。地有餘裕。反覆選擇。務要極盡。敢此煩啓。

答曰。予亦聞第二岡勝於第一岡。故前日左右方位與優劣。予固問之矣。不小之事。更爲磨琢爲之。不亦是乎。今番用第三第四岡何妨。

啓曰。冬雷之灾。一月疊現。上天告警。丁寧若是。灾異策免。厥有古典。今當更化之日。想望維新之政。不宜使匪人久此忝竊。以速灾譴。何惜懿斷。以重違天心。伏乞早斥臣等。以開賢路。

答曰。天變疊見。罔非冒居之致。上畏下恤。不任兢惕。宜勿辭。

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啓曰。往在癸巳年冬。大駕自海州。擇日還都。兵曹慮士大夫及侍衛將士冬月入城。栖依無所。預先知委于城中民庶。使之一一許接事啓請。則自上恐有因奪比占之弊。丁寧下敎。故一行侍衛之人。不敢公然據占。私相借貸而已。日久法弛。弊漸橫生。始自三江士大夫。間或占入居民私舍。久而成弊。至於依法據奪。家主不意播遷。在在皆然。其流之弊。漸至於城內閭閻無不同然。小民因此不得安居。而據占之習。甚至如公家依幕之爲。其中或以人情自相借貸者。則已不必論矣。如依勢抑勒。公然奪占。使本主失所者。不得不繩之以法。以爲安全之計也。請令漢城府及五部。隨現繩糾。俾不得如前。橫恣甚者。亦令法官隨所聞擧行事。捧承傳施行何如。

備邊司啓曰。西方一路。困於天兵。鳳山以西。則猶有民居。自鳳山至京城。一帶直路。蕩無人烟。往來公差及商賈行旅。亦無過宿之地。若至明春。盜賊間發。則將有路絶之患。不可不預爲之慮。募民輳集之策。有難以空言招諭。必須勞來優恤。先爲安樂之地。使民爭趍。然後乃可爲也。自京城西至鳳山。南至稷山。又南至竹山。東南至利川一路。俱是通行大路。此等四路。行店新居之民。量限里數。凡田稅徭役。限年一切蠲免。使得來接之意。令該曺磨鍊擧行。且卽下諭于兩道監司。使之着實擧行何如。

答曰。允。

啓曰。前日本司啓辭內。節該丁酉以前各色逋欠。令該曺蕩滌。久役之民。不忍長使勞苦。姑限數年。與民休息之意。別爲下書事。已爲啓下擧行矣。八道之中。京畿爲都城之輔。凡所供給。倍於他道。而天兵雖撤。京師所需。一無倚辦之處。不得不偏責於畿甸者甚多。若不別㨾完恤。以示優異之恩。則恐無以慰其愁苦之心。令該司參酌畿甸所徵之中有可以推移蠲减者。抄出啓下。一切蠲除。似爲宜當。且國家流來之䂓。異於古制。凡有時急取辦之物。一一分徵於市肆。名曰貿易。而實不給價。有司者必曰姑待後日。從輕减價而給之。名雖交易。其實斂之。已非古制。事甚未安。天將在城。猶踵此弊。各衙門徵責名目。日如牛毛。而都監之官。皆責於市民。數年侵擾。有難悉記。今之恒言。皆曰八道俱被天兵之擾。而其中尤甚者。無逾於市民。今天兵已撤。國葬垂畢。正宜另恤市民。特異於外方。俾民知國家憐其無告之情可也。此輩俱是不耕不稅之徒。別無給復之䂓。令戶曹自今非不得已時需難以取辦於外方者外。一切勿行公貿。雖有所貿。勿得待後給價。劃卽准給其價。且令平市署凡所出役之事。務令寬平。勿得如前督責。以示朝廷別加優恤之意。何如。

啓曰。北虜搆釁。憂虞萬端。國家目前之急。尤有大於此者。故今之議者。意不暇及此。而視若尋常小患者然。若在平時。則此爲方今第一要務。而䟽闊至此。不可不及時講究。以爲桑土之計。若屢興大兵。覆其巢穴。則雖快於目前。而在我元氣。先已薾然。若媕婀姑息。苟度目前。則日後之憂。有不可勝言。近日自北道來者及熟諳邊情者。多言虜情無厭。惟利是趨。可以利餌。難以義結。前日胡人之所以奔走聽命。願爲藩蔽者。非必慕義向化而來也。盖利上京。受賜買賣。以利其生。變後上京之䂓一罷。胡人歸順者。一無所利。而惟出沒寇抄間。有分外之利。今之作耗者。雖因結怨之致。未必不由於利絶而然也。上京之路一開。則虜之歸順者。將必聞風而樂趍。因此開諭。懸重賞而購募。則數三叛胡之頭。或可坐而致之。而我無一卒之費。邊事或得以少安云。議者之言。雖未必盡合機宜。而深知北邊之情者。皆主此論。往在丙申年間。李鎰爲北兵使時馳啓。以爲各鎭胡人。未得上京。多有缺望。撫諭似難云云。本司以爲有功胡人抄出。許令封進豹皮。給價慰悅。爲當云云。上年廵察使尹承勳馳啓。以爲各㨾賞物。誇示藩酋。以激其貪得之心。圖之甚易云云。本司以靑藍布各五十疋,大布五十疋,木綿二同。卽爲輸送。以資行計之需。今過一年。未知此計果行與否。若不可行。則所送布物。計匹貿糓。以資軍餉之意。承勳前已馳啓。若已貿糓。開數査報。如未及行計。而事有可緊之機。軍資不足。自此亦可量宜加送。此等事宜。密諭于廵察使。使之商量馳啓。其上京一事。最爲緊要。雖不得一依平時許至都城。兵曹價布。戶曹奴婢身貢。參量輸送。令本道監司。參酌道內便近饒裕之官。收儲待時。抄出藩胡中表表有功者。許令如前進上。量給價物。以慰其心。且諭徐待一路蘇復。漸次上京之意。似爲便當。令各該司。着實擧行。且本道。接隣野人。凡所施爲。務令侈大。以聳觀瞻。經變以後。人民物力。倍减於前。而施爲擧動。猶踵前習。物力之日就凋弊者。良由於此。亦令監司凡軍官及騶從使命供億。務令省約。或有分外濫觴者。隨所聞見。啓聞糾劾。爲當。本道出身武士。皆是正軍。保率之類。一登科第。盡失保率。長年防戍。又無協助之力。因此失業。流離敗家者前後相續。本道父老。戒其子弟。皆以業武爲害身之累。人心如此。極爲寒心。亦令監司抄出出身赴防之類。量宜復戶。以存家業。其中才器卓異表表可稱者。特授邊將。以爲聳動勸勵之方。爲當北鄙之人。專以弓馬爲事。故土俗相傳。以馬爲貴。其有才品者。本道一一推捉。以爲三名日封進之用。旣已封進。只給馬帖。遠道之人。持帖受馬者。百無一二。而其實終歸於無用。極爲未安。凡咸鏡道進上馬價。卽令本道許給本道塲馬。使不失本事。並令該曺參酌定奪施行爲當。且在平時。六鎭各官。有遠馬之䂓。所謂遠馬者。守令赴任之初。官屬等。備立好馬若干匹。有若衙養馬騎卜之例。別養于官中。守令遆來時。以爲騎載之。終不見還。雖多少不等。多則十餘匹。小不下五六匹。此等之弊。實是無窮之害。經席之上。累次陳啓。下令禁止。而猶未盡革。到今蕩敗之極。舊習間或有之。殘弊官屬土兵。不勝其苦。流亡相繼。未必不由於此。以有限之馬。應無窮之費。此弊不禁。數年之內。六鎭戰馬。將至絶種。邊將亦依憑此事。遆來時責立於土兵。此則雖無常行之䂓。亦頗有之云。若不嚴禁。必將成例。平時則驛馬數多。邊方守令邊將。時以驛馬。依法遆把。猶有遠馬責立之弊。今則驛馬不多。且有全闕之處。守令邊將。勢不可徒行。各站驛馬。雖不得依數責立。而務令隨便備立。遆來守令及邊將漸次許騎從馬。責出之弊。一切嚴禁。使六鎭殘氓得以保存。且兩界土兵馬割耳之䂓。其法甚善。依平時例。申明擧行。如有被捉於他道者。一一沒官。犯者治罪。則庶有禁斷之路。令兵曹別成公事。知會兩界。以此意下諭于兩界監兵使處。何如。

備邊司啓曰。傳曰忠淸道舟師所屬及兩南中道以上步兵。若舟師所屬則似難矣。令備邊司察而回啓事傳敎矣。忠淸道舟師所屬沿海各官。其數稍優。而戰艦之數。比兩南似少。調格之事。不至如兩南之艱。雖除步兵。猶可成形。該曹之啓請。意必爲此。全羅道則不獨中道以上爲然。雖在下道。不係於舟師所屬。沿海官步兵。則別無調格之事。一皆作米。以爲天兵之粮。今天兵已撤。全羅內地步兵。則自當有所處置。至於慶尙道。則道內應上番騎步兵。勿論沿海內地。無遺徵價。募立櫓軍。若一朝幷令上番。則調格之事。必多艱窘。敢啓。

傳曰。知道。

秘密啓曰。以戶曹判書柳根秘密啓辭。令備邊司更議處之事。傳曰依啓事傳敎矣。臣等因此參詳。且考都監啓辭辭緣。則當初葉靖國請留本意。則專爲山家之術。而難於措辭。轉爲鍊兵之說。及來施爲。不過前日訓鍊都監所甞布陳操鍊之法而差粗淺爾。此則別無可學之事。而其所縷縷爲言。最稱奇術者。祈祝降神。現附人身。變弱爲强之術耳。聞之荒誕。使人茫然如聞巫覡之說。其大略。不過設爲天地人三壇。上設日月星辰之位。中設名山大川神之位。下設歷代名將神之位。糊紙爲幡。樹立旗槍。列兵四隅。乘夜虔禱。久乃得效。則以爲古之名將之靈。降臨于各兵之身。使弱者變爲雄壯。力擧數百斤。行及奔馬云云。信如此言。則古今武經。其說甚多。而一不及此。天朝名將。何無一言信用此術而得實效者歟。以此言之。則言之無實。不足深辨。而第緣靖國攘臂力言。故施之無效。然後辭而不用。亦非爲晩。故姑從其請矣。今則其術已施之矣。其效已無驗矣。今已技窮而情見。更難餙僞而藏拙。在今若無更問地理之事。則惟當辭而遣之。不宜坐費日月。虗耗餼廩。且使逃兵相率而來聚。以爲逋逃之藪。重貽他日之憂也。但旣以禮請之。又以禮待之。事一不效。便卽罷遣。殊非待客之道。彼自辭歸。則於禮爲宜。一向以更待日暖爲期。似無回去之意。惟當使伺候之人。常隨事措辭曰。敎塲排營操演之事。小邦亦甞承敎於天朝諸將官處。粗知首末。今所欲知者。只是祭鍊之事。而此又無效。遠待天暖。杳然難期。小邦之望。缺矣。此外更無所爲云云。以此措辭。隨事陳說。常使聞知。以竢自處。然猶不還。然後更議施行爲當。經理咨內所錄貟役。多是無籍之徒。分明逃兵。前日陶通判咨內。亦以爲言。在我固當依分付施行。而第恐他日因此。惹得隱匿逃兵之名。重獲罪於天朝之意。善爲措辭。令承文院略及於回咨。似爲宜當。敢啓。

傳曰。依啓。

軍器寺啓曰。天兵住城。凡所興作。皆責於本寺。下人及工匠。奔走不暇。鞭箠狼藉。雖欲有所興作。勢有不暇。故近數年來。本寺實務。置之度外。不復提撕。惟奔走供應是事。而各㨾軍器。因邊將等節續啓請。四散於邊上。故武庫之物。有出而無入。其勢自至於盡無。到今板蕩。良由於此。此則已往事勢之必然而無可爲者矣。今之事勢。與前頓異。百司之中。本寺之事。尤爲緊急。天兵盡撤。事務稍閑。而京城根本之地。武庫軍器。一切蕩然。不可不及時措置。而時勢又有可措之暇。故一自天兵撤去。本寺上下人貟。相與講究。刻意措置。而所納元貢。自來不敷。以此程課。通一年計之。必不能優數措置。方欲啓請別㨾處置。而未及爲之矣。以目下急務言之。各項材料蕩然。勢不能趁期起役。必須相與熟講可措之策。整頓材料。改紀廢政。然後乃可以着手。故近日臣每見銓官。必以精擇寺官。久久責成。十分陳說。而該曹狃於尋常。似無動念傾信之色。差除之際。或有循例苟充之時。與其不得能官而察任。寧闕其窠以竢。頃日。僉正金汝嵂頗能察職。而在任未一朔。便卽補外。其代又得孫景祉。亦能幹於其職。庶有修擧之望。又未一月。旋補三水郡守。邊任亦重。而武庫之事。在今日異於常時。能官之貟。不得已持久責成。乃可以見效。請孫景祉還授本職。今後並與正呂裕吉,判官韓嶠。勿爲遷動。使得完事何如。

傳曰。允。

軍器寺官貟。以都提調意啓曰。舊制。本寺參下官。例以訓鍊院武官隨仕多少。薦狀分差。變後因事浩繁。而官多匪人。本寺提調。廣選武弁參下中可用者。自辟而除之。行之漸久。頗有侵官之議。自上年又復舊䂓。官不得人。猶如舊日。盖變後出身。庸雜不精。仕於本院。不論愚知。名爲出身。皆得來仕。循斯窠臼而欲官之。得人難矣。故唯參上官。或有稱職之人。而參下則只隨行而已。時平無事。則此猶苟度。今方多事。决不可循蹈舊䂓。以爲尸素之地。請自今都目政。除已除拜者外。其餘窠闕。自吏曹極擇一時能幹之人差下。稍待數年之後。事得粗完。無緊急之務。然後還復舊䂓。令本院薦狀何如。

軍器寺官貟。以都提調意啓曰。變後諸陣所用火藥。紛紜啓請。故兵曹定軍起役。使本寺句管劑造。未甞乏絶。近年亦常定軍士三十餘。逐日造藥于舊東平館。自前月。兵曹因傳敎。不得定給役軍。今月初一日爲始。已爲停役。若不定軍。則唯有計給價布。募人爲役。如平日之爲。而兵曺價布。蕩然無存。勢難定給。此外絶無造藥之路。絶其根本而責其用之不窮。難矣。都城亦不可無一斤火藥。今雖有數千餘斤。此則决不可盡散於外方。諸將勿爲啓請。雖或續續啓請。一切勿許輸送。示爲恒式。如曰事係軍器。非他閑漫赴役之比。以軍士造軍物。於事爲宜云爾。則令兵曺只定劑藥軍。以存傳敎之意。亦爲宜當。且壬辰以後。各陣將官。啓請軍器。朝廷一皆許送。盖緣諸陣與賊對壘。朝夕苦戰。費用甚繁。而無暇劑造。故雖知武庫之虗。不得不如是爲之矣。今則寇退三年。營門事簡。繕完器械。此政其時。而京師根本之地。武庫所儲。一皆蕩然。其勢决不可虗內而務外。以貽他日不時之虞。各陣諸將。亦當綢繆於未陰之前。以待燃眉之日。豈宜謂今日姑幸無事而徒事燕樂。不利其器也。請申飭各營。迨我閑時。急修器械。不可如前臨渴仰給。以爲常式。其諸將所在。非警急。勿爲啓請。雖或濫自啓請者。自朝廷一切勿許之意。另爲知委施行何如。

啓曰。凡喪。父在爲主。乃是禮經通行之文。子旣不得主祭。則承立主奠。遣議政之文。似當云。謹遣世子云云。而非惟語未妥。當帝王之禮。自與士喪有別。朱子家禮。大祥之祭。夫亦須素服如吊服云云。則雖在士喪。未甞有無服而主祭者。今自上旣已服除。則此一節。已與士喪不同。而因欲主祭。則必須有素服節次。亦非禮之變者而處置爲難。儀禮有云婦之喪。其父若子主之云云。以此觀之。父在可爲主祭。亦有可據之文。世子直稱哀子某云云。未爲不可。而其於祭奠祝式。事事順便。然此是臣等一時之見。未可以爲定論。此係大禮。更令儒臣博取古禮。詳盡講定。何如。

答曰。依啓。

春秋館郞廳。以領監事堂上意啓曰。得失只行於一時。是非乃定於萬世。自古國家所以重史官。以記一時之得失。以待萬世之是非。故國可亡。史不可闕。雖在搶攘顚沛之日。尤謹於載筆之事。近日就考館上日記。則壬辰一年。全然不記。癸甲乙三年闕錄者。多至十朔。而其時史官姓名。亦無載錄之處。憑考追修。其道無由。至於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四年之史。一年之內。闕而不修者。多者八九朔。小不下四五朔。今若因循放過。則朝鮮終爲無史之國。而後之論者於今日得失成敗之迹。徵之無據。事之寒心。無大於此。而事係秘閣。非外人所得以知者。故悠悠九年。尙不爲朝廷一大擧措。是亦恠事。今欲釐正。茫然散漫。未易就緖。若又悠久。則其勢將至於湮沒而無傳。壬辰一年。左右史不備。或以參上兼春秋人貟。權行史官之事。其時秉筆人貟。一一査考。督令追修。癸甲乙三年間史官姓名職次日月先後。令吏曹査出。或憑他可考文書。本貟雖在外任或閑散哀疚之中。並令追修。丙申以下四年間史官姓名。憑考有據。一一査出。刻期追修何如。

啓曰。傳曰若無可據而自意追述。則非但失實。必有意外之弊。此事甚難事傳敎矣。本館日記。則無可據之處。而其時史官家藏日記。則必有憑據之文。及今督令各其史官。考其日記而追述。則雖未詳備。猶可成史。若過數年。存亡聚散。一皆換易。然後則事如雲鴻。一去無還。雖欲修撰。無憑可考。而終爲無史之國。故欲令及今未盡散亡而催督追述矣。敢啓。

答曰。史者記實。必須憑可據之實。以傳後世。俾不得自意追撰可也。若或失實。所關非輕。

啓曰。變後本監諸具。無一存者。假造小漏。䂓模不精。時刻更點。每相參差。旣無簡儀。脫有天變。無以測候。至於渾象,渾儀,圭表,仰缶之類。皆是有國之不可無者。其他鑄字之剜缺。方書之不秩可補者何限。而以今物力。决難一一修擧。第其造作之具。則監屬工匠以次相傳其制。不失舊䂓。而至於外人。則雖有妙才。茫然不知。變前曉解匠人。次第死亡。今之存者。只有一二人。此人若死。則後雖有妙手良工。財且豐裕。已失其制。傳習無人。祖宗朝費神制造之具。將自此而不傳。思之至此。不勝寒心。今因山陵之役。外方流寓監屬匠人。盡來京中。山陵畢役後。雖未能大擧修造。其中日用最切而材料易辦者如漏刻小簡儀等。爲先造作。徐觀物力。以此修造何如。

啓曰。臣與諸宰會議體察使。衆議以事體。難以議擬。臣欲啓賤見。而旣與廷臣同議。則事體固難以己見排衆議而獨擅。屈從羣議。循例以啓。仍竊自念。無擬議者。爲任莫重。决難自薦。第臣愚意。若曰才局不逮。試之無效。不可再遣云爾則然矣。或以臣爲首相。不可出外。是則不然。名曰三公。任均體適。安有高下。前此首相命往。亦有其例。今之見存大臣。多是老病。臣獨年少而曾忝是任。亦可謂粗知首末矣。以年以勢。臣宜當往。而第恐責重。人望不足。不敢攘臂唐突。旣有愚見。義難終默。伏竢聖旨。

答曰。予知爲國之意。但無左相。來當議處。

啓曰。本寺劑藥。專以上番軍起役。故生變以後。雖節續派送於諸陣。隨竭隨劑。源源不撤。未甞乏絶。今因上敎。兵曹不得定軍爲役。劑藥之事。因以停廢。今已月餘。而所儲僅滿數千斤。脫有警急。如前責辦。雖臨竭頓足。該官唯有一死。更難措備。且其功程甚艱。亦難一朝優備。必須日劑月積。積漸成多。然後臨用。可免缺乏之虞。趁此暇日。政宜措置。而兵罷數月。遂廢此事。極爲悶慮。百爾思之。僅得一計。平時凡有罪者。該曹定配於造紙署。爲擣砧軍。今依此䂓。凡有罪之人。一一定配於本寺。而略變舊䂓。限三年定配者。雇立二人。則滿一年半許放。配二年者。雇立二人。則滿一年許放。若三年之罪。雇立三人。則一年乃放。四人亦如之。計人多少。减其年限。則定配之人。不過十餘。得人可滿數十。以此赴役。則劑藥之事。庶不廢絶。而其於陰雨之備。不無少補。兵曺給價之日。杳然難期。不勝悶慮。如是敢啓。

啓曰。政院啓辭內。詹千總被打云。救療事。處處作挐云。令備邊司議處入啓。傳曰依啓。此事不小之事。若有意外之事。令備邊司速爲處置事傳敎矣。臣等倉卒來會。未詳首末。派送各人。蹤迹驗問。則大槩遼薊逃兵。相聚爲羣。必言傷害李承寵。綁縛而去。初到東大門關王廟監造委官韓守備寓所。卽刻又聞仍縛承寵而去。姑不知置在何地。當其作挐之時。元數僅滿二十餘人。今見葉都司文書。則數至百餘人云。數之多寡。雖不詳知。大槩打破獄門。綁縛差官。公然白日作挐於都中。近日外間。常有此慮。而今果驗矣。臣等之意。亦有異同。或云登時剿捕。或云姑令解散待其散漫。知委列郡。使各措捕云。承寵旣已就縛。而葉都司至於移咨。今若我國全無所爲。則不無因此惹起言端。以亂天朝之耳。此亦不可不慮。令兵曺精抄武士定將約束。又令訓鍊都監別抄精勇。出城待變。使有計慮譯官數人。帶同有智計武將。先往前路。乘機觀變。且見葉都司或李承寵等。商議問計。如有可捕之勢。剿捕。如已解散。尋問蹤迹。乘時撲滅。此在主將臨時處置。其間進退。有難一一指授矣。第其逃兵等。皆乘健馬。兼帶弓箭。作爲一隊。剿捕之際。脫致䟽虞。折損官兵。亦爲可慮。此等曲折。預爲指授而送何如。

傳曰。允。

啓曰。遣擲奸。見東大門外我國結陣之軍。則兵力至爲孤弱云。如此而何事爲之。此意亦言于備邊司事傳敎矣。逃兵時方屯住關王庙監造委官韓守備寓所。欲與和解。若以大兵臨之。事勢急迫。則彼必加害於承寵。故派送精勇之軍。設伏於路傍。蹤迹去處。觀勢進兵。以備逃躱之患而已。今聞通事傳報之言。則逃兵元數。騎兵四名。步兵二十五名云云。若欲勦捕。則雖以此兵。亦非不足。第今所憂者。夜暗不虞之間。潛隱逃脫之弊而已。敢啓。

答曰。知道。

啓曰。卽者。葉都司來到本司。要見臣等。與之講議。則逃兵發憤於李承寵受賂操縱之事。欲問罪洩憤。若不設策急救。徒以兵臨之。則彼必傷害李承寵,韓守備等官。吾亦難保。爲今日之計。不若與之和解。成給票文。初以許給口粮幇■子。使之容接云。則彼欲捨去兵器。解送承寵。入城聽命云。臣等以爲逃兵。雖無作挐之事。我國理難容接。况今綁縛上司差官。明是强賊。我國决難與之和解。若不解釋承寵。釋兵來服。則我國但有廝殺而已。天朝法度至嚴。小邦不敢擅自容貸。自干憲度云。則又曰。若然則今當開諭於逃兵曰。汝若解釋承寵等。則當令汝等爲承寵管下。依例供給。承寵西還。帶同入歸云。則彼必樂從。此可以解出人命。兼息禍患云。此兩策。皆出於葉都司欲捄承寵之意。故臣等更以爲若然。則大人可以此意移咨以送。當議處云。則云吾則不敢爲。使韓李爲之則如何云。此事機關甚重。所言如是。故不敢不達。而臣等之意。决不可輕許和解。以致天朝容隱之疑。今者更令事知通事。招逃兵諭之曰。你等若解送李委官。則我國當饒你死。善爲處置。若執迷不悛。則當遵奉天朝法度。以兵廝殺。具由奏聞天朝。李委官之生死。亦不顧念云云。以此善爲開諭。以觀所答。一邊令兵曺嚴兵結陣。以截歸路。俾無脫逃之患爲當。但若聽言成約。送承寵而散去。則旣已成約之後。不可遽行廝殺。姑待散去。更爲設策措捕爲當。此意敢此並啓。

傳曰。不可。須及此時。圍住盡捕。

啓曰。逃兵中陳天陰者。自言親至城中。備陳曲折。已爲啓稟。開門率來矣。卽刻。天陰來到本司。具陳自中所言。幷爲書啓矣。昨日事出倉卒。未詳曲折。故臣等極其驚駭。且未詳徒衆多寡布置如何矣。今日陸續差送伶俐軍兵與譯官等。往來探審。且見天陰。具問其情。則非惟徒衆數少。殊甚齟齬。原其本意。全爲承寵多行貪暴。以激其變耳。此事若不出於逃兵。而出於管下天兵之中。則斯乃自中尋常之變。在我毫不相干。但當傍觀而已。今則以天朝逃命之人。反縛天朝之差官。在我之道。不可不有所與知。上敎所及須及此時圍住盡捕之策。所當劃卽傳令于將官等。登時擧行矣。承寵旣被拘留。未及脫出。而經行廝殺。則鬨擾之際。玉石難分。承寵及管下天兵。幷被殺死。則事將不測。故遅疑至此。若與渠輩。丁寧成約。脫出承寵。便卽違約。則非惟失信狗鼠。所係未安。事干天朝。將官雖得善捕。必有許多後言。今觀天陰氣色。則渠等亦有騎虎之勢。懇乞全歸。兾得過江。而葉靖國與承寵。俱懇於我國。使之成約解放云。成約之事。專在逃兵與承寵。而在我國。只因承寵之言。不可廝殺而已。嚴勅渠等。使之出境。因差伶俐貟役。隨後觀變。如或不卽過江。到處散漫。如前撓害。則預勑外方將官。使皆勦捕。似爲宜當。敢此再稟。

傳曰。不可。

啓曰。數十光棍。白晝奮臂。城中大驚。以此氣象。亦甚可虞。此等逃兵。旣知我國門禁不嚴。出入自如。打破獄門。縛取天將。若蹈無人之地。旣往之變。姑置不論。而萬一此輩。又入城中。再肆猖獗。以平時守門之䂓。决無呵禁之理。令兵曺申嚴門禁。別爲䂓畫。姑限近日措捕間。常如軍門。以備不虞。且城外散漫之兵。旣已如此矣。近日逃兵之散漫於城中者。不爲不多。皆見聞而所不敢一一捕告者。專由承寵假委官之名。每一捕告。受贈輒放。我國之人。徒勞措捕。而旋捕旋放。終無除盡之理。不惟此也。所捕逃兵。若曰就捕之時。所佩銀子。盡爲鮮人所奪云。則幷徵其銀於所捕之官。事勢如此。故捕盜軍官。各官守令。雖有國法。知而不捕。任其散漫。若守此䂓。則疆域之內。終無乾淨之日。而或相嘯聚。徒衆繁滋。則其所貽害者。未必不有大於此者。今承寵就縛。假令乞命而脫來。其勢必難以號令於逃兵。其爲可憂。甚於前日。趁此機會。申飭左右。捕盜大將。先嚴四大門禁。使無籍唐兵。不得任意出入。多發軍官。蹤迹閭巷。密尋天兵住接處所。其無票文。不係官籍。行止可疑者。一一捕捉。急先解送假遊擊處。使城中先爲寧靜。以鎭人心。且詳具今日逃兵作挐之由。密移諸道。凡道內守令。例視逃兵行過走作。不卽登時勦捕者。一一聞見重治。甚者。依軍令决罰。或拿鞫定罪。

答曰。允。

啓曰。監捕逃兵者。反爲逃兵所縛。此在天朝。亦非小故。萬一李承寵等。匿其實狀。姑擧他事。瞞報天朝。以咎我國。則意外之虞。亦不可不慮。而天朝之人。情態莫測。在我之道。似當先事具陳。急急移咨于經理。使之預知實情。似爲宜當。敢啓。

答曰。允。

甲辰正月遇灾求言啓

[编辑]

本月初六日。准本府遆到承文院奉聖旨內。稱東西班二品以上。各各書啓所懷者。臣病伏私室。聞命感激。不識聖上所問者何事也。或者元日遇白虹之變。惧諸臣有懷抑塞。寂無諫者。故誘之使言耶。爲人臣而至使人主叩之而後廼言。嗚呼。是誠羣臣之罪也。唯天高高在上。不以言語諄諄戒告人也。臣且不習禎異家數。平居未甞引物指情。推占事應。以驗偶合之妙。今豈敢知上天之灾爲下土某事也。唯見人家父母嗔怒。雖因他事。爲子若婦。恐惧修省。則或寬其怒。若一向安肆。隨事觸瀆。始雖怒甲。終移於乙而逾益甚焉。又如凡人。傷在臟腑。病形於顔。故天文示警。雖尺童。擧皆知人事之失也。比之於物。人事形也。天灾影也。察之於形。昭明而易見。徵之於影。窅遠而難知。然恒人之性。不戒於昭明而常惧於窅遠者。何。良由人事在日用之間。故習狃爲常。因恬而不知恠。天灾或有時而現。故聞見所罕。警動而知戒。臣愚不敏。不詳其影。粗見其形矣。前年計海颶揚浪。渰人覆舟。南藩歲惡。父子不保者何限。近至於國門之外。或盜殺大夫而吏不能得。或禦人搶掠而人不得通。都城之內。或相憎怨。粘牓罵詈。或相煽訛。無故自警者何限。此猶未已。而闕門之內。擲礫警夜。臣愚以爲此非小變也。庶民喣濡於野。小官恬嬉於下。大官因循於上。終至於貴近之家。殘民掠財。誅殺相望。甚至於凌尊而犯分也。匿盜而拒捕也。官司不敢誰何。執法不敢劾正。特以人事之常於日用。故人不以爲變。不以爲變者。固是變也。知而無有言者。尤大變也。雖然。此猶未也。今之㝡大變者。民離也。綱解也。綱解則國弱。民離則君孤。國弱君孤而能久安長治者。臣未之聞也。故聖上以天灾問。愚臣請以人事對。人事易知也。天灾易見也。唯民離綱解。難知而難見。是謂國脉。誰將具眼。眞見此脉。甞考往牒。已可寒心。豈謂今日眞踐斯境。天怒至矣。人事極矣。此外加一分。則唯有所不忍言者耳。而唯幸大勢未盡去耳。及今惕然思所以振作之責。其不在聖上乎。昔司馬光論君德六事於英宗曰。臣獲事三朝。皆以此六事獻。愚臣所懷。亦甞以六事獻之矣。其上二事。責之君德。中二事。責之羣臣。下二事。爲時務之先。臣之平日所學。止此而已。不識聖上其或省記耶。今欲申之。語須更僕。又恐辭蔓則聽倦。先擧二事。二事之中。又不敢備陳。撮要槩論。爲修省應天之實。不過曰開誠心布公道二者而已。而誠則公無不存。面貌名目。雖有兩段。交相發明而兩造其極矣。甞聞天下之事務至廣。人君之所操至約。故治有九經。行之者一也。一者何。亦不過曰不欺也。眞實也。悠久也。三者擧而誠之體備矣。若乃戒惧謹獨之功。中和位育之效。一部中庸。先儒論之詳矣。今不敢遠引古昔。姑以耳目所覩記。私自摶量。淺近易知者言。則推誠當自納諫始。秉公當自用人始。斯乃撮要掛一之論。乃爲聖上開誠心御庶物劈初頭地。非曰誠之用盡於此而已也。古之人君。從諫則聖。拒諫則昏。然而常患於難從者。盖優容嫌於降屈。亢急喜於嚴崇。故驟諫疑犯。風諫疑訕。敢諫疑激。直諫疑狂。幾諫泛而不瑩。切諫疑而難察。違拂近乎不恭。順從近乎愛敬。故上之人。不明乎此。則或餙非務勝於人。護短恥屈於下。騁辯博以折其氣。眩聡明以窮其說。托眞售僞。百種安排。過密於隄防。先情而察隱。則君子憂於見疑。小人幸於迎合。或因喜而逢之市恩。或因怒而激之張勢。殊不知用其諫則德歸於君。黜其說則名專於臣。屈其言而道益伸。誅其身而名益尊。上古聖王之御治世也。憲老不乞言。無事於諫。中世。求言而樂聞之。世降則厭聞而拒之。又降而拒之不足。則誅貶加之。又降而求掩罪諫之名。則陽用其說而陰黜其身。崇以虗禮而中以實禍。吁至是而諫諍道絶矣。自古諫者衆。表君之賢也。諫者稀。彰君之昏也。君過日陳於內。德聲遠聞於外。君頌日諂於前。穢德長垂於後。若居安驕肆。盡斥其犯顔敢諫之臣。臨亂蒼黃。欲求其死義伏節之士。所求非所養。其何能濟也。竊甞論言有順逆。故喜怒隨至。怒幾纔動。遽捨吾私。觀理如何。先執是處。則自然人欲退聽。天理乃見。逆耳者順理。順理者心悅。中心悅則求外色之이訑訑。不可得也。惟明主。設誠於內。來諫於外。則嘉言畢聞。賢邪畢露。事之利病畢陳。民之愁怨畢達。作事而事有着落。用賢而自盡。千條萬緖。必待言路開而後方可下手。不然而乃欲以文具。把持大勢。粉飾治體。則千段事務。都無頓處。萬軸書史。皆爲剩語。此古人所以不貴坐談。唯欲力行。力行功程。自有實頭平直關戶。其唯誠乎。萬事攪擾而誠乃明。萬理錯綜而誠乃通。惟誠可以通天下之故。惟明可以得萬事之情。故程頤曰。君道當以至誠爲本。若論帝王用人之公。富弼一言盡之曰。勿以異同爲喜怒。勿以喜怒爲用舍。臣何敢更容他議。亦不過誠之推耳。至誠至公。而行之悠久。則心和氣和。轉灾爲祥。盖不足致也。昔宋神宗詔舊臣陳邊備。韓琦乃以刱團保甲築城置將爲非計。首以養民力任賢能遠奸進忠爲先務。至高宗朝。詔前宰執議攻戰備禦之方。李綱乃以正心以正朝廷百官爲言。時天下多事。可陳者非一。玆數臣者所言若此。况如臣者。所學非軍旅。豈敢鋪張邊備。專務興作。飾對求售。以新聽聞。時於閑中耿耿自奇者。只此而已。不揆僭妄。冒昧投進。若使愚臣。退無所憂。及今承命。臨紙搆思。如貢士應科之爲。則是進言無誠。若聖上遇灾泛視。遵例下詢。及見臣言。瞥眼流覽。如熱官按簿之爲。則是聽言無誠。惟聖明深察乎此而進退之則幸甚。

己亥

[编辑]

備忘記曰。丁應泰。海東諸國記。得之於定州云。不無我國奸人故爲投贈之理。大抵此事。國家莫大之事。獄體非輕。不可尋常推鞫。當爲闕庭推鞫或三省推鞫。令禁府議大臣以啓。

啓曰。臣奉使在外。其時曲折。未能詳知。今只據禁府公事觀之。白惟諴罪狀。不能節節致察。萬無不知之理。終不啓聞。欺罔天聽。奉使無狀等語。尹禛罪狀。則卽言于惟諴。使之馳啓。又以何不卽啓面詰與否。張禮忠,崔應麟,金汝恭罪狀。則以上曲折。使之直招而已。其不無奸人故爲投贈之理。則果或可疑。而其時此人等聞知之端。終無的據。且李應試來問海東略書有無。在應泰越江翌日。則其未知定州先聞此冊之名。此獄端緖。極難鉤得。今以不無投贈之理。遽欲議獄。則恐有未盡之端。臣之愚意。密諭平安監司。多方聞見於所經各官。或得可明之端。然後處之爲當。

啓曰。惟諴,尹禛等罪狀。若以前招內所問鞫之。則固爲宜當。而今以不無奸人故爲投贈之事鞫之。則一面分䟽之後。更無看證可據之人。獄事極難究竟。今以各人招內所謂應試越江卽時探問冊名之狀。到定州得冊之言。他可疑之端。一一枚擧。密諭本道。使之多方鉤問得實馳啓。恐有可得之端緖。敢啓。

答曰。本道行移問之。豈有知之之理乎。渠之一行。直可推鞫矣。今日夜深。明日爲之。

備忘記曰。此時。應泰適得海東諸國記。以搆陷我國。安知非尹彛,李初之輩潛伏。陰逞其兇謀者乎。渠旣云得之於定州。其所稱李應試所問之辭。出於自中譯官之口。此何足信乎。雖有奸人之所爲。必藏踪秘跡。非他人所得而知。惟一行則凡事無不知之理。今欲行移問於本道。將問於土神乎。將問於行路人乎。恐難以此得其端緖也。白惟諴身爲接伴使。聞尹禛之言。而隱諱不聞。其迹已爲可疑。應泰乃擧國臣子之讐。其兇惡之狀。人無不痛心。而惟諴於呈文之際。諂辭媚悅。其前後情狀。極爲叵測。尹禛以上通事。萬無不知之理。且中路落後。落後之迹。亦爲可疑。此二人當先爲刑推。窮詰大槩。此事乃一國莫大之事。羣臣沐浴請討。期得端緖議啓。

回啓曰。應泰搆陷我國之狀。極其險巧。雖遐氓賤隷。擧切腐心。不待衣冠士夫。而皆不欲戴天。惟諴等日日伺候於衙門。所幹者何事。而如此莫重之事。不能節節致察。又不能卽爲馳啓。乃至於呈文之際。諂辭媚悅。其奉使無狀之罪。决難容貸。尹禛以上通事。似無不知之理。中路落後之迹。又爲可疑。以此鞠之。則足以斷斯獄而無容別議矣。海東記略。乃我國罕有之書。應泰適得於定州云。而今所謂下人以尺布買於鮮民包裹物件云。應泰所言。則海東諸國記。上下各張文字。拈出擧論。而上本所謂得之於下人包裹物件云者。似不過一二張偶然得見之者。此間端緖難究。凡干獄體。或因干證或得可據之端。然後據此推鞫。故易以究竟。今此獄事。以情臆料。則果不無此理。而以獄體論之。則姑未得的據。臣等愚意。以前傳旨推辭斷之。則獄體得宜。而以後傳旨推辭鞫之。則恐於獄體。或有所未安。敢啓。

答曰。尹禛爲先刑推。海東諸國記出處窮問。

啓曰。白惟諴等獄事。只欲問海東記出處。而只有其時伺候應泰衙門接伴使譯官等數人而已。無他見知干證可問之人。故當初直鞫惟諴,尹禛等。而今尹禛經斃於杖下。大槩應泰一行凡所動靜。必差備通事。得以聞見。而傳於接伴使。接伴使因此而有所聞知也。其他年少迷劣。奔走服役。通事則名雖通事。凡係機密之事。或多不知。今尹禛刑問三次。終始一向發明。竟斃於杖下。此獄端緖。益無可得之處。臣等反覆商議。前日議啓之外。不敢別有啓達之辭。敢稟聖斷。

答曰。更以當鞫之人鞫之。

回啓曰。前後傳敎之意。皆以元情頭辭。鞫問於各人等。而其後尹禛刑問時傳敎內。毋但刑推而已。渠雖不納。不有所聞乎。多般窮問事。已爲傳敎。今似當以此傳敎之意。爲先反覆窮問于白惟諴。敢啓。

答曰。依啓。

啓曰。更以傳敎之意。反覆窮問于白惟諴。則其於海東記出處。亦無可憑之端。所當直請刑推。而大凡接伴使於天朝大小官衙門凡所聞見之事。一以譯官爲之喉舌。譯官尹禛。終始以未有所聞。至於嚴刑殞命。而一向發明。爲接伴喉舌者。旣稱未有聞見。則接伴使捨譯官而他無所聞之路。當初鞫問時。事係人神之共憤。急於鉤問端緖。快得罪人而甘心焉。故姑不計干證憑據之有無。而直問于此人等。今尹禛已斃。唯惟諴獨在。又未得端緖。直加刑推。則誠恐獄體終無端緖。而有乖欽恤之意。當初李應試旣已發問。尹禛聞卽傳言。惟諴則不卽馳啓。此則罪所難逃矣。至曰若有一人分明故爲投贈。而此人等分明聞而知之。不爲仰訴於聖明之下云。則恐於獄體。未有明據。臣等愚見。不敢不達。惶恐敢稟。

答曰。不小之事。止此而不可捨之。一行他通事。或問之。更商量爲之。

啓曰。前日傳敎內。不小之事止此而不可捨之一行他通事或問之更商量爲之事傳敎。故其中通事張禮忠反覆究詰事。前已啓下矣。今日更以前傳敎辭緣。反覆窮問于張禮忠。則今其所供如是。此外他無可得端緖之路。大槩凡鞫獄之體。不惟現出於各人供招及文書可據者。或於事干推問之際。察其供辭。參以氣色。鉤情摘伏。稍得可疑端緖。然後因此而嚴加鞫問。期得輸情。不然則又必有或者見知。或者發告。或現於文書者。可據而鞫之。今則不然。在囚者只此數人。更無因此鞫彼多方盤問之路。亦無現出之端。臣等累日環坐。反覆商度。終不能得其端緖。以快國家神人之憤。不勝痛悶。適承商量之敎。敢此幷啓。

答曰。禮忠刑推。

啓曰。張禮忠。刑問一次。不爲直招。所當加刑。而此人原係隨從。比尹禛差似有間。而久囚得病。滿面顯有浮氣。一向加刑。必至經斃。惶恐敢啓。

答曰。然則摘發之端。可議啓。

啓曰。臣等累日齊坐。推辭及罪人所供之外。各以所見。反覆商議。終不能得其可發之端。故欲循常䂓供招。卽時直請刑推。刑推不服。又請加刑。則無干證無憑據。無可執而能摘其隱情者。欲得可發之端而有所啓稟。則反覆思量。終不能得其憑據。此臣等之所以益有所疑。縷縷陳瀆。而聖敎之所以累勤下問者也。盖天朝衙門伺候之事。名曰上通事者。專掌答應。凡所動靜。無不可察。一一記知於接伴使。接伴使伺候於衙門近處依幕。只憑上通事所傳。可啓則啓之。可行則行之。其餘各差備通事。則各有分掌色目。掌支應者。專撿支應之事。掌夫馬者。專檢夫馬之事。東馳西奔。自察己事而已。其於衙門擧動。茫然不知爲何事。故衙門內有擧動。上通事未及聞知。則他差備通事。未有得知之路。上通事不爲傳之。則接伴使又無可知之路。各衙門事體。大槩如此。今尹禛已死。次及禮忠。禛猶一向發明。至於身斃而不服。今雖百分嚴鞫禮忠。有死而已。似無取服之理。如曰若有一人分明投贈衙門。譯官等或見之而知之。初雖容隱。終乃直告。則其身只蒙初不發覺之罪。而不至於死。不服則有斃於杖下而已。利害較然。一向知而不服。似不近情。如曰自中若有投贈者而相爲容隱云爾。則雖一家之人。抵死而相護。亦不近情。或以爲若有一人有意於投贈。則必乘暗密行。不令外人知之。惟恐神鬼之或窺其迹。伺候於衙門者。宜或有不知之理。至於如此大事。身在其地。全然不知。則何得無罪。或以爲若有一人爲唐人所要。初雖無心投贈之事至於此。則畏禍不言。人情之常也。如此則必得干證之人。然後乃可以得罪人矣。或以爲應泰越江翌日。李應試先問海東略書有無。則天朝之官。初到我國地界。衙門凡事。擾擾紛紛。唐人與我國之人。顔面亦未稔熟。一日之內。何由得聞我國有是書乎。况西方一路。書籍素罕。義州之人。得聞是書之名者。亦未必有。其題本所謂買於鮮民包裹物件云者。尤不近理。以是推之。則兇狡不測之人。陰設陷人之穽。托言偶然得之路上而故爲是說也。此等所論。皆出於莫測其端倪。求其歸宿而終不能得。各以臆意斟酌之耳。亦難以是執以爲的論。大槩此事。係國家莫重之擧。而臣等終不得可據之端。只以意見上達。似不可以常䂓處之。將此獄事。詢問于諸大臣。各陳所見。裁在聖斷。然後似無未盡之意。今因議啓之敎。敢此幷啓。

答曰。依啓。

啓曰。臣等伏見平安監司狀啓。則丁應泰海東諸國記得之之由。凡係伺候之人。悉皆尋究。百般訪詰。端緖所在。無從得知云。當初下書於本道者。欲得其端緖。而今此狀啓如是。何以爲之。

答曰。白惟諴。前有臺諫啓辭。又有傳敎。以此斟酌照斷。其餘通事放送。

啓曰。白惟諴等獄事。旣不得端緖。而不成獄體。故但以前者臺諫啓辭。又以傳敎。斟酌照斷事下敎。不必三省交坐而照斷。令禁府照斷施行。未爲不可。伏惟上裁。

答曰。依啓。

啓曰。備忘記。李汝讓等及朱夢龍等事狀。如何。窮刑當否。且如何。而可以得賊魁乎。凡有所懷。大臣以下。各各書啓悉陳。臣愚不識重獄大體。唯以意見。妄自揣量。凡訊鞫之際。察其氣色。詰其言端。則間有眞情實態闖發於其中而自不可隱者。有難以文字盡詳於供案。可以意會。難以言傳。臣參鞫旣久。熟察賊情。則似是獷悍大黨。積年逋誅。徒黨漸熾放溢。爲肆恣爲亂言。自相煽動之事。則分明有之。而非有老兇宿慝謀深機秘部分成隊作如許布置也。以此言之。訊鞫之際。亂引嫌怨。實隱眞黨。乃是獷賊常態。支黨脫漏者。必多有之。而至於巨猾眞魁。則固不可謂必無。而亦難必其的有也。凡跟尋蹤迹之事。必有名號形㨾之可據。然後乃可以行計。此賊終始所引眞魁者。其數非一。而率因嫌怨。至於朱夢龍者。非惟結嫌已久。統制使禁府都事及一陣諸將公會之中。明示謀陷之意。而反至鞫庭。乃敢援引。則此非隱微難見之事。衆目齊覩。預憂其然。而終乃如此。擧此一人。他可類推。今惟和愁所親韓每介等數人。而尙未就捕。若得此賊。尋其端緖。則或有眞魁之可得。不然而求之於窅茫有無之間。臣亦不知所以爲計也。

戊申二月。啓曰。臣職帶訓鍊都監都提調。初一日。從大臣之後。出自內寢。行召下吏。令大將傳令聚兵。添合宮墻四營。以待本兵處分。俄有旨戒嚴大將趙儆來言欲結營宮外數處。出遊軍廵宮儆備。臣意初欲如是。故聞言卽可。翌日詣闕。軍士列立墻外。如上年十月之爲。臣私訝曰。昨日約束不如是。兵曺亦知是意。今何如是耶。先年先后之喪。兵曺圍抱宮城。其時多以爲非宜。去冬之事。踵前排布人。亦以爲上敎只言勒兵闕下。不曰發卒圍宮。今何又如是耶。臣卽問兵曺。欲如初約束。兵曺遅佪不行。後數日又問之。又後數日。令把捴官言於兵曺判書盧稷曰。兵少墻闊。段段列立。不成軍容。西北東南。俱有隙地。各分兵數百。箚爲大營。出餘軍把守四門。廵警往來。徹夜循墻。軍容略成。廵警亦嚴。且令箚營之軍。分休眠息。乃爲長久之道。今列立晝夜。雨不得庇。飢不得食。已過十日。號苦亦甚。恐非其宜。盧稷勉從臣言。卽許入啓。今聞稷因此劾遞。孽由臣作。橫嫁於稷。料事昏謬。專是臣罪。稷獨坐免。臣乃幸脫。臣不自劾。言官何由得實而罪之以正乎。臣極知非喪事不言。而恐彈辭終不得正。敢自待罪。

啓曰。臣往觀山陵役事。功鉅力綿。事多不逮。極爲可慮。然他役自可及期。唯石役必致延緩。此甚可慮。其諸事中可以擅斷者。與提調等相議措處矣。其中如不敢擅便者。別單以啓。伏竢聖斷。臣於陵事。除禮文所載外。或多可往之日。而往返之間。煩瀆肅拜。及畿邑供頓。弊亦不貲。甞觀文宗朝故事。諸宰臣等。或任自往陵。看審役處。有不煩啓聞肅拜之時。且都監事目內。亦云堂上郞廳頻數出入之際。續續肅拜。似爲煩擾。依前例除肅拜。往來云云。陵所去京。朝往夕返之地。今後如遇數日留宿陵所之事。依例肅拜。若只看役而已。早往則暮當返。除肅拜。一日內往還。則可除各官供給之弊。甚爲便當。敢啓。

啓曰。都監諸事。計日準擬。幾及期限。而唯石役。已無所及。非工役不及。大石則輸致之際。用軍千人。數日僅致一石。自至延緩矣。其陵上所排如地臺,博石,攔干,魂遊,引滿等石附於墳壙者。可及爲之。其餘外面排列者如文武,羊馬,望柱,童子等石。决不能及。古亦有如此。而追設於成墳之後者。自可依例督役矣。但役軍赴役者。若到來十九日。則限日已盡。應放還之數。多至二千四百五十餘名。後無繼到之軍。其放還之數。雖不可準數責立。不得已須用八百名。然後可能補缺而運石無欠。農時八百名。調發亦是大役。必須數日內。急發近地之民。着令該官今明內商處爲當。

○一。工役日久。怠緩已甚。不可純用刑罰。舊來償役。價布幾盡。無以董役。如別得留衛軍百名價布。可得勸督之意。諸提調等力言之。令該曺參酌下送爲當。

○一。舊制。靈幄殿內。用油芚以覆之。外用草芚以盖之。今番該司。油芚不足。故依平家例。內面專用仰土沙壁之意。已爲狀啓矣。今則油芚足用。內面當用油芚。至於仰土沙壁之役。理應停罷。但已狀啓事。難於擅停。仍將爲之。臣以爲旣得油芚。自當依舊例爲之。不必別生䂓外之事。卽使停罷。此則不必煩啓。而已狀啓事。故仰土沙壁停罷之意。敢啓。

○一。故事。靈幄殿下玄宮後。卽撤以爲齋室獻官廳。今則臣見其材木宏大。十倍於前。驚問其故。則云宮闕都監。以龍山所置材木移送。因而用之。故如此云。當初該官。不能參酌。至送有用大木之失。則遂事不說矣。今若以此大木。段段裁截。虗棄其半。而用之於小處。則極爲可惜。臣意康泰陵丁字閣。俱未完成。每當祀時。設幄行事。事甚苟簡。臣適與諸工匠計之。一閣之建。該用木綿千餘匹。役夫百餘名。須銷三四朔。乃得畢役。而以此移造。則不過十夫旬月之役云。其與後日別建者。功相萬也。不然則或浮江順下。就於新造闕內。委建一衙門。可省他日一分之力。亦爲便益。第慮今之論議。迂曲橫生。如曰靈幄殿用餘材木。移用於陵所及闕內未安云。則或許外各司。使自取用。因成一衙門廳事。亦爲便當。百年長養。得之不易。雖得於深山遠谷之中。一木之致。當費數百夫之力。故營建屋宇。自古以爲難。今此一事。本不係陵役。而物力可惜。敢此幷啓。

○一。術官等皆言陵下水口。當爲築堤之意。當初定山時。已爲啓下矣。陵上與顯陵典祀廳相望。且龍虎外面有斷原。橫亘於案山之下。政與陵上相對。此等兩處。俱植樹木。使之遮蔽。然後其於術家。極爲合宜。故敢啓。

殯殿都監。以捴護使意。啓曰。初喪將斂。玉堂上箚。以爲斂殯莫重之禮。只令內侍行事。揆諸情理。極爲未安。况大臣,総護使,禮曺判書,都監堂上,承旨入侍。明有祖宗朝已行之䂓。卽蒙允許。臣時在賓廳。意謂聖旨旣許涖斂。當有勾當之臣。執事之官。其於必誠必愼之禮。無有一毫未盡未便。及內史召入。使大臣等伏在西庭。斂畢而將擧尸入棺。乃始陞殿。一度臨哭而出。顧與儒臣箚論之意。名實相戾。諸臣相顧懣然而退。臣目見其事。繼有総護之命。今當勘撰謄錄。此當爲後世稽式之成憲。五禮儀。雖不詳載斂殯節次。先朝已行之例。必有流傳可爲取式者。故大臣以下至於承旨入侍。明有前事可徵。而皆非禮文所載。則衣衾之序。絞結之謹。必當有親涖之者。亂離以後。各司謄錄。散失無餘。國有大事。無所考式。草率如此。臣敢略陳愚見。以竢裁擇。臣按經曰。喪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愼。勿之有悔焉。喪禮繁殷。而獨以是爲言者。豈不以附身附棺之節。尤爲切近。而孝子之情。不容不謹者歟。又扶君。卜人師扶右。射人師扶左。君薨以是擧。卜射二師。俱係外庭之臣。則初終遷尸。外臣入而執事可知。禮又曰。小臣二人。抗衾而浴。又按周禮春官小宗伯。大肆以拒鬯渳。其下又曰。涖小斂大斂。帥異姓而佐。以此參看。則如今禮曹參判。專涖沐浴之事。而內侍執事。外庭之臣。亦得佐之也。禮又曰。太祝是斂。衆胥佐。解之者曰。太祝爵爲下大夫。非能親執斂役者。又曰。君將大斂。卿大夫卽位于堂廉楹西。北面東上。以此觀之。至大斂時然後。卿大夫以下序立於外頭。斂畢而哭。如家禮所謂主人以下哭盡哀之爲者。諸侯喪禮。孟子猶未之學。今難遽議矣。猶此一節見於禮經者如是。參之前事。又復如是。五禮儀。獨漏此一節。前代謄錄。又無可考。今若承訛襲謬。行之萬世。只令內侍數人。專管大禮。羣臣不得與焉。使臣子攀號之情。不得少有所伸。則殊欠古意。乞下臣言。令禮官講議。如有可採。遂事則已矣。追附於初喪條下。使後人有所考據。不勝幸甚。凡謄錄有夾註。以便後日憑閱。有舊例敢啓。

啓曰。云云事傳敎矣。臣等之意。相見本無所妨。只以未受吊前先臨客館爲未安。此一節。時方講定。期於使客先吊矣。若終以先往行弔爲不可。則繼以昨日議臣之策。竢大駕到客館然後行弔。而相會之事周旋矣。至於月蝕之說。與古禮似不同。盖古者諸侯相見。入門而因月蝕罷云。古無內外篇法。故凡日月之蝕。皆不能前知。雖以老子之博。葬靷至于堩。始見月蝕。因孔子問而乃言處變之道。其不能前知。可見矣。故諸侯無心相會。忽有月蝕之變。則旣以嘉服方行吉禮。而猝遇殺禮之變。不得已罷會之謂也。今則天將旣以凶服相會許之。則其會也。旣非嘉禮。自無相妨。事勢至此。不得不■見則便卽見之。令彼釋然可也。何可又爲退托。至於見臨海一款。臣等方爲講究矣。從當商確覆啓。敢啓。

啓曰。昨因臺諫所啓棺衣。當該官今當詔獄矣。初喪棺衣之製。殯殿都監郞官。專管爲之。旣製而進御之後。則自殯至葬。非其郞所敢與知。及至山陵。自大輿入靈幄時。周視上下。猶自若也。及安於幄殿欑宮之後。始見有拆裂處。意者。自大輿移入幄殿之時。扶策別監。以身附着梓宮。手鉤結紼。用力挽擧。推轉而上輪輿。至欑宮亦然。棺重力綿。衆夫齊致其力。惟務能運。勢不得精察而審執。推挽之際。或牽磨而裂。或鉤引而裂。必不出二者之間。而紛擾之中。人不得的知矣。大槩當其挽擧輿上之時。則他人皆不得與。而獨臣舁梓宮官二貟。率別監而行事。別監專於挽擧。舁官專於推轉。而監檢之責。專在於臣。今將現告就獄之人。欲因臺諫啓意。以殯殿官現告。則所任之實。甚爲遼遠。且責專在於臣。而罪推於人。事雖微小。於心未安。必欲以實狀現告。則不能檢飭之罪。專在於臣。次以在傍與事者言。則舁梓宮官。差爲近似。臣先席藁待命。敢以舁梓宮官現告之意。昧死以啓。

啓曰。臣等馳到穆陵奉審。則陵上申酉巳午未地莎草枯損處。起立信看。果似枯損。而卽之而手披。則舊草已枯。新芽繼抽。攔干石外辰巳等地。亦與此同。若到明春。勢當一時抽靑。今不必改莎。三階砌莎草。則依他排布。別無不爲莎草之處。唯三階砌外剩地所排莎草。似不如階上之精細。曲墻外巳午戌亥等地。莎草果爲枯損。而亦有抽芽之漸。姑待明春爲當。曲墻外未申酉戌等地。果不爲修掃。故今方修掃矣。曲墻後面十三庫穿穴處。則墻內外汰痕。至今分明。當初築墻時。墻後地勢。向下偏頗。除地不精。使水勢壅蓄于墻底。自然呑噬墻根。臺內面則鍊石爲基。外臺則雜築碎礫。內外異勢。水之滲洩。自至於此。今當撤去後面百尺。仍取陵下散置用餘熟石。補築墻臺。使內外勢均。然後依法改築。兼除墻後左右地勢。使之中高傍下。則主峰之水。左右散流而永絶水患矣。丁字閣後面山水衝破處。則時方䟽導。神路月廊左右。則自古充石着莎。至於閣內正室香爐左邊。則自下仰視。迤北第五椽間。果有滲漏之迹。東北間月廊合閣處第四椽雨漏云。而天晴已久。並無漫渙之迹。今此丁字閣內外並三處。則雖非大段。似當修改。而霖雨之晴。已過一十餘日。埏土椽瓦。俱已乾燥。今雖撤瓦。尋見漏的處。必難指

一。旣改之後。漏勢如前。則神御重地。勢難續續修理。姑待後日雨下。更爲奉審。隨卽改之爲當。大槩役處甚大。用軍必多。該官今以五十役夫。决難就功。必須加定軍數。又加日數。然後似無未盡之處。敢此並啓。

己酉正月十八日。備邊司郞廳。以都體察使意。啓曰。白翎設鎭之議。朝廷論之已久。本道奉使之臣。節續啓請。近因海賊出沒。尤爲頻數。自上年春初。黃海兵舡。相替留屯於本島。以迄于冬。果無一賊妄相驚人者。其效已驗。盖白翎爲島。政當西大洋。海浪之賊作耗我國者。必潛泊此島。樵於斯。汲於斯。候風於斯後。始入內洋。竊發於海西。或得正西風。向南而下。轉入忠淸,全羅等道。則此島爲賊入我國門䦨之限。而自前年留舡屯戍之後。海防無虞。益知前議之可驗。臣猶未敢率爾獻議者。心欲詳探本道人心與本島形勢。然後乃始上聞。差人往審。反覆商議。盖其爲島。自東而西。延可五十餘里。自南而北。袤可四十餘里。周走而廻。三日乃盡。地方比巨濟略同。中有巨港。曰深隱浦。港長幾二十里。可安鹽盆數十窩。又有鹽水浦。亦且數里而宜鹽盆。合此兩港。列鋪煑鹽。其用無窮。土極肥饒。港東有古邑基倉基。港南有古驛基。島之形勢。中陷而高。設墩相望。四無所碍。東連江華。西對椒島。西北與長山串政對。巨木蔽天。嘉草不盛。正夏葉長。馬齕木皮。艱於豐草。不宜馬塲而宜於置鎭。但越海置鎭。以禦外侮。雖當全盛之日。尙或難之。今値瘡殘之後。若不大加布置。以壯其勢。則事難就緖。今計廣巖,阿郞兩鎭。隱在重浦之內。其與外洋。聲勢窅敻。合此兩浦。作一大鎭。添助他軍。爲堂上僉使鎭。以重其威。趁此早春。先入設柵。且耕且守。資鹽儲粮。甚合事宜。臣謹條便宜八事于左。恭竢睿裁。

一。廣巖水軍。見存三百二十四戶。阿郞浦二百八十八戶。分作三番。當屯戍之數。甚是單弱。必須添助客軍。亂前。本道黃州,豐川,海州,康翎,瓮津,長淵等邑留鎭。騎步兵頗多。亂後不復留鎭。無所屬處。兵營占入五鎭軍。監營占入一鎭軍。以爲使令雇立之用。或捧價布及軍粮。屑越無常。然兵營若全去此軍。難以成形。宜令今往救荒御史。割監營入番一鎭軍。割兵營入番一鎭軍。合此兩鎭軍。添助白翎之戍。而鎭軍入豐川,海州者。其數頗優。道里且近。割此二鎭之軍。尤爲便當。

一。領兵屯戍。雖是僉使之責。至於經營布置。俱係肇創之䂓。且割兩主鎭久占之軍。勢尤不便。凡百施爲。必須御史專管。然後事體尤重。而有難輕搖。宜令救荒御史。兼管此事。

一。旣置巨鎭。則宜以堂上鎭爲號。以重體面。略如平安道滿浦之爲。必以才堪本道兵使者差送。竢其成效。或陞爲兵使。以重其威爲當。

一。新建之鎭。守備未完。精抄都監炮手十名。限風高帶去。敎習所領鎭兵。以爲操鍊之基爲當。

一。新僉使。初欲以堂上官差送。見今堂上中絶無可當人貟。唯訓鍊都監千総金立信。曾爲豐川。甞戍此島。備諳形勢。且有幹局。以此人差送爲當。而姑以守僉使差往。唯觀才器以待成效。

一。長淵吾叉浦,瓮津所江等處。去本島㝡近。宜於此一處。設烽相準。以備非常。

一。議者宜置一鎭於長山串。又添一小堡於本島。移茄乙浦於登山串。移龍媒於延坪云。若此無漸。事涉紛更。姑以白翎爲務。竢其力專事完。然後另議可否爲當。

一。廣巖阿郞浦。旣入本島。則兩鎭見任萬戶。無故作散之貟。宜令有司。待他闕卽差。免致失職。此雖少事。亦係䂓畫中一節。

一。此外未盡之條。隨所思量。另啓施行。

答曰。允。海西水賊。每每作梗。必有後患。依此啓辭。着實爲之。

己酉正月二十二日。備邊司郞廳。以都體察使意。啓曰。白翎僉使。已爲差下。今當農月。必須急急整頓。趁時入島。料理排置。前啓辭中追後思量啓下之條。一一開坐于後。

一。前因防海。以豐川府使爲舟師大將。管轄沿海以西。如阿郞浦,長淵,許沙,廣巖等官。所江僉使。爲舟師大將。管轄沿海以東。如茄乙浦,龍媒,海州等官。以備海賊。今白翎爲僉使大鎭。又在賊來初面。㝡爲防海之衝。秩居所江之上。宜以所江及白翎。爲東西管轄獨陣之將。遞領豐川舊所管之鎭。與所江爲對。且島在長淵之地。居民賦役。當屬長淵。限措置間。其新入民戶。勿令長淵官侵擾爲當。

一。本島。土沃閑曠。民必湊集。凡島田。只許新入之民。隨所開墾。便許立案。勿得豪民遙爲冒占。仍令新入之民。一依山城例存恤。所墾之田。限三年勿稅。限十年家戶田結。幷復勿役。且島內鹽塲。甲於一道。而民畏海賊。不敢妄入煑鹽。今聞設鎭。必當爭相䦨入。結箭捕魚。安盆煑鹽。處處紛然。今宜只令新入之民。結箭煑鹽。本鎭收其地稅。以爲本鎭軍粮。如各衙門差人結箭煑鹽等事。切勿許入事。捧承傳施行。且鎭在島中。民多使舡。今於該曺案付舡外。凡島中新入之民。新造舟舡。許令各塡字號。往來興利。令本鎭責入舡稅。以補本鎭軍粮。如諸島搜討時及不時警急。皆聽本鎭節制。以助公戰。則雖不別募官軍。而一島新入之民。擧皆爲公戰之兵矣。

一。鎭將及軍官等。令本道限成就間。依江邊例。朔料題給。

一。火器諸具。令軍器寺題給。鳥銃則軍器寺元無所儲。令訓鍊都監題給。

一。僉使所帶軍官。無過五貟。

一。印信兵符。急急造送。

一。新設之鎭。限五年。凡干本道出役貢物及京刈草等事。一切勿定事。捧承傳施行。

依啓。

己酉四月初十日。備邊司郞廳。以都體察使意。啓曰。近日諸道邑城山城。方議修築。或方起役。或幾完功。或方令役。而未及着手者。皆以器械爲虞。盖守城之具。專以大砲爲重。本國大炮如天地字銃。則制度過大。藏藥過多。火力激猛。箭發不直。水戰城守。俱不中用。唯玄字銃及新制五號佛狼機炮。㝡關於用。諸道請之者。不勝其紛紛。而武庫所儲極略。不能應副。緣銃材銅鐵非本國所産。日本絶和幾二十年。銅鐵之貴。比平時倍之。無力可辦。以至於此。伏見頃日宣慰使李志完狀啓。日本商物中。生銅萬斤。弓角二千桶。以平時倭館貿直計之。則生銅萬斤。直綿布八十同。弓角則體有大小。故價有輕重。雖難定價。亦不過數十同。如得百同木綿。則銅角兩材。可以全致之。每銅百斤。鑄銃二位。則通用萬斤。可得二百位銃。以是起冶鑄造。不過爲時月間功程。而其利用於守禦之備。至緊至重。機不可失。無計辦此。臣近考兵曹步兵價布上年三月所捧之數。一百十六同。凡步兵價布名曰軍需木者。正謂軍事所需也。而經亂以後。皆爲雇人之需。已失本意。又考宮闕都監一月所費。亦且百同。逐朔如是。已經一年。誠能除兵曺一朔之捧。或捐宮闕一月之費。或於戶曹减取一物之價。雖不準百同。可貿其半。此猶不易。則輳合三官之力。添以備邊司所儲。差人貿來。委責武庫。刻日鑄成。爲用至緊。而時適允當。敢啓。

答曰。依啓。

己酉七月初三日。啓曰。頃日。瑞興新府使沈日休。來辭於臣。臣語及山城修繕之事。以觀其意。則邈然以爲難。惟以鎭靜爲先務。鎭靜固牧民之要。而有所興作。則又難一於鎭靜也。鎭靜爲政。前府使黃致誠。有裕。而且有廉簡之稱。唯以年衰。短於興作爲嫌。本道有遞之之意。若以老易老。無所損益。則益一官弊。殊非當初啓遞之意。伏見李榏爲豐川府使。榏之才局。臣未詳親知。屢見褒啓。如是能幹之臣。乞以榏與日休相換。使之入京。相議後赴任。專責其事。何如。以邊方守令。乞換內地。知政體不妥也。遽薦別人。又臣所不敢爲者。故惶恐敢啓。

答曰。啓意是矣。李榏移授。沈日休遞差。豐川可合人。薦擧以啓。

啓曰。云云事傳敎矣。當初臣之意。則欲以尹守謙。差送瑞興。而以其出入臺諫。且遽爾薦人爲未安有意而不敢矣。今沈日休旣命遞之。則李榏不必移入內地。仍前差送豐川。以尹守謙差爲瑞興。則似爲宜當。敢啓。

答曰。依啓。

禮曺郞廳。以左議政意。啓曰。今番迎詔時留詔之禮。臣代領相當行。而前此多聞留詔之事。國王當爲。而至丁卯年許魏天使時。頒詔於明廟。而明廟升遐。故其時領議政李浚慶攝政云云。臣只得傳聞。未詳曲折。亦未委其眞的。故頃於習儀時。囁嚅而未敢啓矣。今聞海平府院君尹根壽之言。甞親聞於其亡兄故議政斗壽云。此後凡詔書直頒於殿下者。則殿下當親自請留。不可假辭於議政云云。古今事異。而膠執前例。錯遵而誤行之。非但國家失禮。在臣亦極未安。乞令禮官詳議以定。

答曰。先朝四十年已行之禮。遵而勿失可也。况今儀註。已爲停當。於詔使之前。尤不可改易。依儀註行之。

迎接都監郞廳。以左議政意。啓曰。凡天使時禮單物件。政院專掌次知。迎慰之臣。只謹受而去。自是流來舊例。臣今日詣闕拜辭後。慮有差誤。欲親觀禮物。該司之官。或不來到政院。越視不力。臣獨坐賓廳。無所聞問。日晩。艱難招政院下吏詳問。則禮物諸品中。政院或未看品云。花席一葉。鼠噬其邊。打破處幾至半尺。一葉。彩色黟昧。且有磨痕。似是用餘舊件。臣老眼昬眵。不能詳視。使政院吏諦視。則果似用餘云。致禮王人。何等大事。而事事如此緩緩。來授者只是各司數三奴子。政院不與焉。殊非事體。請色承旨推考。尤甚不到之官。令政院察推。

啓曰。臣本空䟽。尤甚於軍旅。謬膺體察之命。義當陳情乞解。惟念上年議差之時。廷議頗以爲今之防備北鄙㝡急。而體察大臣。開府於本道。則物力殘弊。决難支持。不唯無益。弊甚不貲。若在此料理。自有備邊司。不必別差體察之臣。只緣其時北事方急。無敢言其不便者。及體察之臣。得罪解任。臣適在賓廳。備邊司堂上有來稟本差與否。則羣議如前不以爲急。欲徐議而處其可否。臣備聞其議。受任之後。得見同任。詳問差出之由。則云大臣未及齊會。適有上命。仍前差下云。臣意亦以爲凡受任方面者。必親往察視。隨事策應。猶不如監兵等使久於其任。熟知事情者之審。况一遭往還。何能盡察形便。而旣無軍兵可以成師。徒以紛然一大衙門。贅設於蕩然之地。民甚苦之。又况西北形勢。與南方自別。體察之設。尤似不便。今北道。救荒不暇。西路方待詔使。國喪未過卒哭。欲北上。則無大營爲。而供給無策。欲西往。則儐事方殷。難遽論兵。其勢不得不仍前在京。隨參備邊司會議而已。甚是漫浪。愚意不可虗文塞責。空費一衙門下人俸料而已。其已差副使以下至諸軍官等。姑仍前察事。以待諸大臣同會備邊司。容臣詳議罷仍可否後。進退似當。敢啓。

備忘記。今日國事。西北之虞尤大。其料理䂓畫。宜有主管。卿須留在京城察任可矣。

備邊司郞廳。以都體察使意。啓曰。伏聞臨庶人家奴婢。在京者不下三百餘口。在鄕又且數千餘口。分屬各司。許多衙門所需。因是而裕。爲益多矣。旋聞盡沒司贍。國計亦因是而裕。爲益亦多矣。然臣意均之二者。俱屬不妥。其所以不妥者。今姑勿辨矣。以臣愚意。令臣區處。以換北兵。㝡今日上計也。自北鄙多聳。朝廷盡徵東西南三路之兵。連年戍北。行齎居送。起於負海。虜方安寢而我已坐困矣。非計之得也。聖上已許內奴。團束爲兵。免徵厥貢。甚盛意也。而唯士大夫私賤。未有要領。雖許免貢。我國奴主之分已嚴。誰敢托公不貢。以貽後日之責乎。故爲私賤者。一身兩侵。名雖爲兵。其實非兵也。近日熟諳北事者。皆曰凡干私賤。皆沒入官。定爲正軍。數千精兵。一朝可辦。備北之策。無過於是。此㝡當今第一要務。臣意遲佪。不敢發者。我國私賤。高曾相傳。名分已嚴。情義已熟。此法一亂。人情不便。事難施行。今因不幸。而幸得屬公人口數千之多。若因此時。申勑該官。詳査京外奴數。明着一籍。一面另差詳明才局之官。委往北道。會同監司。刷出私賤。容令本主投牒。自言給帖換給。永定正軍。以及子孫。京奴一人。直當北奴數口。以是參量。別爲事目。以二千之奴。足成三四千之兵。爲益不少。姑以某邑以北爲限。先令換定。此猶不足。則又有一計。經亂以後。各司奴婢漏籍者過半。各官稱爲額外奴婢。別成一籍。私自徵貢。爲官中之用。極是無理。一面一一刷出。以繼不足之數。着實行之。不過數年。北路將盡爲兵。其與南方弱卒不習水土而千里赴遠戍者。功相萬也。臣之此言。猝然聞之者。必將大駭。爭言不便。不一大處置。西北終非國家之有。臣爲此一事。私自料理。貽書往復。與本道通議。已淹時月。今府臣所論末端一款。適與臣合。而但有大小䟽密之差。事機相會。敢此陳啓。

答曰允。

備邊司郞廳。以都體察使意。啓曰。西方救荒御史。今將發行。而非如平日各官有儲之時。空手而往。無粟可賑。雖多方貿糓及移粟。數甚零星。黃海沿邊各官。絶無儲糓之地。唯黃州所儲頗優。除出三千石。令七浦邊將中別定差使貟。舡運于安州。計口分賑。秋成以還上督納。運送本州。則事甚便好。設令舡運有弊。未易運送。仍爲安州之糓。以爲守城之粮。亦無不可矣。且聞黃海兵營入番軍數稍優。收捧代粮之數甚厚。故前日趙儆爲兵使時。簡己奉公。不妄屑越。守職之日。所辦軍粮。多至一千五百石。分置列邑。以待不時之需。至今稱爲趙兵使時軍粮。後無繼者。誠爲可惡。今其軍粮海邊所在者尙多有之云。除出五百石。亦令運送西方。令御史依江華貿糓例。從市直貿布。還移兵營。待秋成貿糓。以充其數。亦爲便當。敢啓。

答曰。允。

啓曰。故事。都監將官差除把総。薦之大將。擇備三望。都提調差之。盖將官當自自中知之。都提調。以一局之長故也。法久而私簡之所擬者。或多不稱。臺諫論之。及臣忝居本局。一日因事會都監。論及此事。臣首言自今諸將。薦之大將。親試才藝及身言。成一薦狀。都提調擇而差之。如何。皆曰可。同官臣盧稷議曰。試藝不可數行。其間若守令邊將遞來者材有可用者。則奈何。大將趙儆曰。此說極是。必須詳處。臣曰。若重來及曾經守令人貟。除試才。大將臨時一以名論附薦可也。僉曰然。以此完議。行之幾十年矣。先前數月。把総連有二闕。臣閱其薦狀。末端附以新薦。臣無心看過。意謂因前議定。大將以聞見薦之矣。卽許差之矣。昨日將官一貟。來致其提調之議曰。一自罷廢薦狀之䂓。私囑紛紜。請加新薦。臣瞿然曰。近無此事。何言罷前䂓耶。對曰。不知。臣曰。然則誰所爲耶。對曰。當初俺等意謂必都提調自家內書出矣。臣曰。我無有是。臣始甚驚愕。意其中間或有詐冒僞着之事。欲窮極査訪。斷然處置矣。旣而。臺諫以風聞指斥。猶不敢行公。况同官以目見指之。何敢偃然行公。若擅廢成法。滑亂軍政則不可。况私伏私室。闇改薦書。是與僞造者同姦。尤不可也。今則聞之。事非大段。自有辨之者矣。大槩身爲千夫長。使人以詐冒疑己。臣亦因此反而內省。則其平日立身行事。可知。臣非全無所私。其所差之人。臣雖不知。甞於諸宰中。飽聞其延譽之說。因其所聞而差之。因人言而擧之。是亦私也。同僚所指。亦豈無說。伏乞聖明俯亮此情。遞臣都提調之任。擇授名望大臣。以鎭羣情。則不唯戎事大幸。新人來涖。公聽衆言。庶有以知臣罪之虗實矣。惶恐敢啓。

答曰。久在都監。備諳本局事情。將官差除。寧有小拂於僉議。末世浮薄之言。固不足介意。而况予委任之意。卿亦已悉。宜勿爲更煩。安心盡職。領右兩相。一時呈告。予罔知有何得罪於大臣而致不安厥位如此。日夜慙靦。卿又以小節末嫌。控辭至再。於予心。盖切瞿然。予適有欠安之候。勞卿久坐。尤用䠞䠞。

啓曰。臣於前月二十日。得侍經筵。猥承聖問。其於五賢之事。眷眷不已。欽仰聖上好賢樂道之盛心也。第於先正臣李彦迪乙巳之事。不能無分毫疑問。臣幸得以實錄総裁之官。得窺秘府芝函。其於此事。考閱頗詳。故略及一二。而緣臣老衰氣弱。猶不能備陳所見。退而思之。不勝欝抑。今幸再近威顔。敢畢前說。以竢聖上裁處。乙巳八月。將治尹任等罪。兩殿同御忠順堂。密旨引見宰臣。時天威震赫。人莫敢少拂。彦迪進曰。人臣之義。當專於所事。當彼時。專心於大行王者。豈宜深罪。且擧事當顯明。不然。恐士林多有橫罹禍者。聞者縮頸。而彦迪無懼色。一日。彦迪以院相入直。啓曰。凡罪人。當取服定罪。近日三省訊鞫。過用刑杖。經殞者多。恐有橫寃。欲望用校正杖得情。然後定罪。翌日。李芑入見啓草。忿然曰。渠恐杖落渠膝故耶。

以上兩條。先正臣李滉及奇大升。因乙巳定難記。參以家狀記聞。而撰成行狀及碑文之辭也。

忠順堂引見時。彦迪曰。事須明正。不然。恐士林之禍作矣。今者。一國大小臣民。皆一心仰戴。無敢有邪念者。罪一尹任。有何所難。而密旨不下于政院而下于他處。事不明白。故人心不安。何必如是。且人臣當專於所事。異時專心於大行王者。到今豈宜深罪。今上於王大妃。有母子之道焉。若事或有未安。其於王大妃何。恐累聖德。因涕泣橫流。聞者縮頸。而彦迪無懼色。及玉堂與獻納白仁傑。交章論密旨之非正。大王大妃命召李芑等。下敎曰。頃日不測之禍。將迫於宗社。不得已有密旨之下。今見玉堂及臺諫所啓。皆言此事之非。反以殉國之人爲不正。論之不已。如此異議之人。不爲痛治。何能爲國事。其以仁傑詔獄。其餘臺諫。皆削奪官爵。鄭順朋以病未來。卽遣史官。密議以來。傳敎之下。左右默然無敢言者。彦迪極力救解。權橃,申光漢等。從而贊之。左右令彦迪草啓。彦迪下筆立草。辭語剴切。事得少弛。芑等旣激上怒。鄭順朋又上䟽。有云彦迪退自經筵。言新君英明。則柳仁淑默然不答。而不悅之色。見於面目。慈殿因此下敎曰。仁淑不悅之色。彦迪之言。則此豈虗事。將以彦迪爲證而加其罪。彦迪卽啓曰。其日臣退自經筵。見仁淑于實錄廳。只言聖質高明。學文亦達矣。實未見仁淑辭色如何。今咫尺之地。臣何敢有隱。事得少沮。及柳灌等賜死。彦迪在闕中。與一二宰相。慘然不語。見者已知其不免於禍矣。明年。因覲親下鄕。遂不入朝。九月。因李芑啓辭。竄江界。

以上一款。皆臣所記聞。而不見於定難記。不登於行狀及碑文者也。

臣按彦迪學問之高下。造詣之淺深。臣以末學。固未敢窺其涯涘矣。唯先正臣李滉撰行狀。以爲有體有用之學。精詣之見。獨得之妙。貫精微徹上下。粹然一出於正。求之東方。鮮有其倫。其所稱揚。若是其崇極。只恨以李滉之邃學。奇大升之博聞。只據家狀及定難記。爲之論撰。使彦迪一時周旋之力。不能無一二泯沒。不免有後人之疑。永爲斯文之恨。故臣謹錄所見如右。以備聖上博觀之萬一。

啓曰。當初西北守令差除。命議于臣者。其意不過塞上守臣。當責體臣之意也。非欲擧西北二面。委之於別人。而勿使銓官不敢與論其政之意也。故北關六鎭及西路沿江之地。則臣猶參議。不以爲嫌。日月旣久。至於內地。幷得與焉。已失初頭本意。銓曺亦不免俗嫌。續續啓請。問臣有若勸令下問者然。至于今日。則蔭官守令。亦令臣議薦。大非當初下敎之意。而於政體。亦大有妨。漸聞物議。頗以爲未安。越俎之嫌。姑不暇論。而蔭官賢否。臣尤昧昧無聞。臨政。掇拾風聞。苟苟塞責。事不着實。政體有妨。物情不便。公私俱害。乞令從今定爲近䂓。六鎭江邊外。專責該掌。使得各自相安。不勝幸甚。

禮曹郞廳。以左議政意。啓曰。今年冬寒不嚴。人之腠理不固。數日猝寒。時令大行。正宜閉藏固護。不可觸冒外氣。以犯天行之時也。伏聞正朝將行永墓殿親祭後。仍爲仁政殿望闕禮。擧動親祭之擧。雖極憂憫。一向抑遏。有所不敢。至於望闕之禮。以大體論之。則令節呼嵩。固是藩邦大慶。然三年之內。則雖或有所不能行者。固無大害。古者歌哭不同日。故吉凶並行。禮家所禁。先慶後弔。古人猶曰不可。况一晨之內。釋衰服冕哀哭。而卽繼以慶。揆之古禮。似涉不便。而只以氣力言之。雖在庶官衛士之賤。有所難堪。况於玉體久在靜攝之中。一朝當此。則雖幸而無事於目前。必爲日後諸病之基。其於下情。不勝悶慮。以彼以此。次難行之。乞令禮官參以禮經。反覆商確。毋令一毫未盡不便。偶有一得。不敢不啓。

答曰。啓意亦然。當從之。

傳曰雨勢如此。卿可停行。待晴往審何晩。予恐致傷也。

啓曰。臣受氣薄弱。方年壯盛之時。猶未堪奔走。及今衰境。値國家多事之日。職事所縻。積勞成熱。伏在肝肺。乘時發作。二年之間。凡五度發痛。今番所患。比前尤酷。勺水不得入口者十餘日。故旣蘇之後。氣力薾然。一語三引。杖而後起。唯是所受封陵之任。稱爲苦役。迹涉辭難。不敢呈告。無端廢仕。亦且一月。名係提調。不赴陵役。又將數旬。狼狽逋負。無所逃罪。今將辭朝。扶曳詣闕。伏承聖敎。慮及虫蟻。猶恐致傷。命使停行。尤不勝惶恐戰灼之至。

答曰。省啓。知卿嬰疾累日。尙未快蘇。深用憂慮。目今暑雨。連日不晴。川流方漲。行路必難。卿可調理。待晴觀勢。往看以來。陵役。自有他提調。不須關念。

啓曰。伏見臺諫所論。以行私塲屋。請罪考官。而臣以奉命頭首之官。獨見漏網。羣居興作。凡百任長。事有可否。先及其長。故無論貴賤。賞罰之及。必曰長官行首者。以此也。至於塲屋。取舍多出上官。一有不稱。下官欲免。上官難原。况據實言之。則所指行私者筠。筠之兄子爲𡧰。而𡧰之對策。卽臣所自拔取者也。則論罪事體。臣宜先坐。而只以與擧子等遠遠路人。無可避之嫌。且忝大臣之列。釋而不擧。益增惶恐待罪。

啓曰。再瀆天聽。揆諸分義。夫極未安。而况一己私事曲折。不避煩瑣。縷縷備陳。尤極惶恐。勢有所狼狽。不得不冒昧支離。臣旣速官謗。理難仍在其任。常時大小之官有辭兼帶之任者。必與本職而呈辭乞遞。今臣誠旣淺薄。不能回天。計欲退而引疾乞解。仍遞是任。則近日國家多事。前頭應行大禮外。大臣隨參議定之事。亦非一二。而領右兩相。相繼呈病。獨臣在耳。臣今引入。則是三公一時乞解。非但瞻聆有駭。其於時意朝議。亦有所大妨。欲强顔冒行。則事勢狼狽。如上所陳。是以區區終不敢悶默而退。今此所陳。俱非臣子所敢明言正告於君上之說。而身忝相位。不敢徇一己之義而妨公家之急務也。且臣粗習文事。專昧武略。其可辭一也。自古無終身於一職者。臣出入都監幾二十年。而忝爲都提調者。又且十年。十年則天運亦大變也。其可辭者二也。近來兼任諸局。皆是劇地。在家之日。文簿塡委。常如坐衙。年已衰耗。筋力不堪。其可辭三也。而重之以廢法亂政之名。身居洶洶之中。不卽聞知。已閱月矣。而今幸得聞。心所不安。人之治事。只以此心。此心旣不能平安。則所號唱而行者。徒軀殼耳。深恐因一小事。致傷事體。伏乞聖慈亮臣此情。特許遞免。使臣安心。祗供本職。不勝幸甚。

啓曰。伏見平安監司崔瓘牒呈。論及江界滿浦事馳啓矣。此事。臣詳知首末。故敢先啓稟。前年冬間。滿浦僉使。瓜期將近。臣難其代。常以爲慮。適諳兩界武將來訪。臣言及之。且問誰人可當。其人曰。高敬民曾在北道。深得虜心。今北藩胡人。皆在老酋營下。必當往來於西邊。彼聞敬民爲滿浦。則必當歸心輸情。凡胡中情形。因此可盡得矣。臣曾聞敬民廉謹㝡著。聞卽爲然。待缺薦進矣。及敬民到任之後。因本道通議。屢聞敬民衰替已甚。凡所施爲。大異於前。不過庸庸一夫耳。緩急難以爲恃云。臣常欲啓達。第以此事曲折甚多。難以盡陳。姑待登對。面陳其由。至今未發矣。及江界瓜滿。例薦武臣。今聞本道監兵使。俱欲將得文官。爲之彈壓。兼爲酬應之助。其意盖以爲地絶聲遠。須間間以文官差送。可鎭邊情。而文官亦或有有名無實者。須得有文官風采者。乃可鎭物云。意非偶然。而邊臣事體。不敢直請改易。略擧爲啓。臣意高敬民遞差。以柳承緖。移送滿浦。而江界則別擇文官以送。則俱合本道之望。而於事體亦便矣。敢啓。

辛亥八月初四日。啓曰。登山串設鎭便否。臣於前日引對時。未敢便斷。請移問于本道監司兵使事。啓下行移矣。今見黃海節度使柳公亮牒呈內。登山串。在康翎縣南。而陸地漫延。迤入於海洋八十餘里。賊舡之自南洋來者。必過登山串。此乃要衝之地。若移設茄乙浦於此處。則其於控扼。實爲便當。自前多有論之者。設鎭便否看審事。公文初不知。本營將欲更爲親審之際。監司令所江僉使朴振宗,康翎縣監李元祥,茄乙浦萬戶河淳等。同往看審矣。朴振宗等回報內。登山串。土地沃饒。有人家六七。有依山作鎭之處。有泉井及大池。又有藏舡之處云。與監司同議。則雖不親審。所報如此。果與所聞相符。可合設鎭。敢此馳稟云云。若移茄乙浦於登山串。則與白翎相對爲聲援。其於水賊控制之策。實爲大益。本道之議。自前有之。而臣未曾親審。沿革重事。未敢輕易爲之。適因下問。請問于本道矣。今監,兵使之意如此。卽令監,兵使急急移茄乙浦於登山串。何如。

答曰允。

啓曰。平安監司崔瓘。將改築義州城。所用鐵物不足。告乞于臣。臣無可備之路。近日軍器寺副正洪耆英。自爲是任。節用儲餘。今至剩餘千餘斤。此乃數外之鐵。不係元額。雖小可助一隅。請以此千斤下送何如。

答曰允。

啓曰。江原嶺東。素有鹽藿之利。臣聞蔚珍萬戶李文薲。素稱能幹。前此令從事官。招文薲管其事。文薲自爲此任。勤於所事。今見所報。則已貿米五百餘石。臣卽令舡運于通川。以爲北路賑救之用。第以今年鹽藿。則須於冬初可辦。而文薲瓜期。適在其時。勢難貿米。當以本色留儲云。請李文薲限明年春夏間仍任。使得畢貿米。添助北道賑救之用。然後許遞何如。

答曰。允。

啓曰。黃海兵使柳公亮牒呈內。廵到登山串。更審形勢。則海賊之自南而西。自西而東者。皆過登山。登山乃要衝之地。其於海防。置鎭甚關。白翎設鎭之後。海賊不得由內洋而行。登山旣設之後。則必不得止泊於其近處。移鎭之事。十分緊急。排置成形間復戶事。一依白翎之例。自朝廷如有水軍調發之事。則白翎,登山計除外。只許沙,吾叉浦,所江,龍煤四浦之軍。其數不多。視前量减云云。姑限數年。登山水軍。依白翎勿許調用事。行移本道何如。

傳曰。允。

啓曰。當議請號之始。得見兩司之啓。有永慶掩蔽等語。臣問左議政臣李德馨曰。當初有是事耶。德馨曰。未聞也。因言曰。論功未半。我以病遞。遞職之後。無所聞知。公以元勳。終始同參。何乃問我。臣言我在賓廳。未甞見如許氣色。故問之耳。俚諺曰。不爨無烟。此言之發。其必有由。抑無乃其時有人往議于私第。永慶始有難色。及到賓廳。羣議齊同。則始乃從之也歟。盖不可知也。俄而。物論益發。人有私問於臣者曰。賓廳兩司之啓。言有異同。何歟。臣應之曰。一人之聞見有限。天下之言語無窮。同是一語而有聞有未聞者。則異同何傷。設令永慶有此掩蔽。隻手障天。不害爲覆燾之大。於聖功何損益焉。及見再昨日兩司啓辭。臣又問曰。厲聲折之云者。何謂耶。德馨曰。余未有是。仍略啓其始末。臣私心以爲出言固難。傳言爲尤難。一傳再傳之間。本領都沒。而枝葉漸茂。故言有枝葉。聖人有戒。終不敢以此一款。置諸啓辭。顧其本意。不過告君以實。不敢强其所不聞以爲聞耳。且念今日之事。尊號爲重。羣臣當戮力一意。期必得請而已。豈宜以薄物細故。別立崖岸。身先自異。以爭其秋毫哉。臣之愚意。决不當如是也。故今日早晨。臣踽踽赴闕。則德馨聞有是議。不敢詣闕。凡與人謀事。敗則獨免。臣所恥也。臣與德馨。抵頂相議。事至於此。德馨竢罪。臣率百官。知非所宜。臣之所見。如上所陳。故不卽還退。强顔公堂。極知未安。因念世道推遷。是非相混。自是衰世之常事。今乃以此。至慮後世之起疑。則無已過慮也。永慶之事。非唯不當惧後世之言也。盖亦不必疑也。唯是臣旣與同議。致此狼狽。區區愚見。雖或如是。至於明日再來。則大非所以敬物議之道也。押班廷請。自有原任大臣。糾率百官。自有本府贊成。懇乞聖明許遞臣職。以安事體。

答曰。兩司惹起擾端。以致卿等各自不安。予心甚惱。難以爲諭。今以此廷請。元非可爲之事。卿可出涖逆獄。毋作退遜之計。

啓曰。朝廷自設措備火藥之令。各官守令中。間有力於官事者。或設法煑取。或用價貿易。多儲焰。將爲合藥。則皆乏硫黃。節續來請於朝廷。故西北四道。則皆報臣處。隨報隨啓。事涉煩瀆。今方來請者。如渭原,富寧,原州等三邑。當用硫黃二十二斤。然後可以足用。請並下送。且臣兼爲軍器寺都提調。每於節使之行。隨便貿來。硫黃已至二千五百餘斤。稍似有裕。請於此中。除出百餘斤。下體察使廳。此後各官如有來請者。不煩啓請。隨報隨送。似有便易。敢此並啓。

啓曰。前因平安監司牒呈。備邊司差遣別將。召募入作之民。設屯於昌城,朔州之境。而其時事目中。只云各官官屬。舘軍時役。軍士時役。公賤外其他入作節居之徒。許募云云。不及元居良民矣。近聞昌,朔土着之人。利於蠲役。爭相應募。兩府之民。將至空虗云。當初設屯本意。盖重關防。而反貽本府巨弊。不可不變通。就備邊司事目中。公賤之下。添入元居良民四字。更爲知會于別將處。兩府居民。則一切勿爲募入。使奠本居。朔州新府使下去時。亦爲謄書付送。使之依此擧行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