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百論/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破塵品第六 百論
破因中有果品第七
作者:提婆菩薩
破因中無果品第八

破因中有果品第七

提婆菩薩造 婆藪開士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外曰。諸法非不住。有不失故。無不生故修妬路。有相諸法如泥團。從團底。從底腹。從腹咽。從咽口。前後為因果。種種果生時。種種因不失。若因中無果。果則不生。但因變為果。是故有諸法。內曰。若果生故有不失。因失故有失修妬路。汝言瓶果生時泥團不失。瓶即是泥團。若瓶果生。是時失泥團因故。是則無因。若泥團不失。不應分別泥團瓶有異。今實見形.時.力.知.名等有異故有應失。外曰。如指屈申修妬路。指雖屈申形異。實是一指。如是泥團形瓶形雖異。而泥不異。內曰。不然業能異故修妬路。屈申是指業。指是能。若業即是能者。屈時應失指。復次屈申應是一。如汝經泥團即是瓶故。指喻非也。外曰。如少壯老修妬路。如一人身亦少亦壯亦老。因果亦如是。內曰。不一故修妬路。少不作壯。壯不作老。是故汝喻非也。復次若有不失。無失修妬路。若有不失者。泥團不應變為瓶。是則無瓶。若有不失者。無無故亦不應失。然則都無失。外曰。無失有何咎修妬路。若常故無失。泥團不應變為瓶。無無常有何過。內曰。若無無常。無罪福等修妬路。若無無常。罪福等悉亦當無。何以故。罪人常為罪人。不應為福。福人常無福人。不應為罪。罪福等者。布施竊盜。持戒犯戒等。如是皆無。外曰。因中先有果。因有故修妬路。若泥中先無瓶。泥不應為瓶因。內曰。若因先有果故有果。果無故因無果修妬路。若泥團作瓶。泥不失故。因中有果。是瓶若破。應因中無果。外曰。因果一故修妬路。如土因泥果。泥因瓶果。因變為果。更無異法。是故不應因中無果。內曰。若因果一。無未來修妬路。如泥團現在。瓶為未來。若因果一。則無未來。無未來故。亦無現在。無現在故亦無過去。如是三世亂。外曰。名等失名等生故修妬路。更無新法。而故法不失。但名隨時異。如一泥團為瓶。瓶破為瓫瓫破還為泥。如是都無去來。瓶瓫安在。但隨時得名。其實無異。內曰。若爾因無果修妬路。若名失名生者。此名先無後有故因中無果。若名先有泥即是瓶。是故知非先有果。外曰。不定故修妬路。泥團中不定出一器。是故泥中不定有名。內曰若泥不定果亦不定修妬路。若泥團中瓶不定。汝言因中先有果亦不定。外曰。微形有故修妬路。泥團中瓶形微故難知。陶師力故。是時明了。泥中瓶雖不可知。當知泥中必有微形。有二種不可知。或無故不知。或有以因緣故不知。因緣有八。何等八。遠故不知。如遠國土。近故不知。如眼睫。根壞故不知。如聾盲。心不住故不知。如人意亂。細故不知。如微塵。障故不知。如壁外事。勝故不知。如大水少鹽。相似故不知。如一粒米投大聚中。如是泥團中瓶。眼雖不見。要不從蒲出。是故微瓶定在泥中。內曰。若先有微形因無果修妬路。若瓶未生時。泥中有微形。後麁時可知者。是則因中無果。何以故。本無麁相後乃生故。是以因中無果。外曰。因中應有果。各取因故修妬路。因中應先有果。何以故。作瓶取泥不取蒲。若因中無果者。亦可取蒲。而人定知泥能生瓶。埏埴成器。堪受燒故。是以因中有果。內曰。若當有有。若當無無修妬路。汝言。泥中當出瓶故。因中先有果。今瓶破故應當無果。是以因中無果。外曰。生住壞次第有故無過修妬路。瓶中雖有破相。要先生次住後破。何以故。未生無破故。內曰。若先生非後無果同修妬路。若泥中有瓶生便壞者。何故要先生後壞。不先壞後生。汝言。未生故無破。如是瓶未生時。無住無壞。此二先無後有故。因中無果。外曰。汝破有果故。有斷過修妬路。若因中有果為非者。應因中無果。若因中無果。則墮斷滅。內曰。續故不斷。壞故不常修妬路。汝不知耶。從穀子牙等相續故不斷。穀子等因壞故不常。如是諸佛說十二分因緣生法。離因中有果。無果故不著斷常。行中道入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