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6
福建通志 卷六 |
欽定四庫全書
福建通志卷六
城池〈附水利橋梁〉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故易載城隍詩言墉壑城池之重自古已然八閩依山負海三里七里鮮平原廣衍之區然而増陴立雉深溝固壘司土者所不容緩也至於津梁水利則隨地制冝因時起事其當為鄭白之渠而無蹈溱洧之政歟志城池福州府〈閩侯二縣附郭〉
府城〈自漢閩越王無諸開建以都冶曰冶城在今府治北晉太康四年郡守嚴高以舊城隘不足以廣聚乃圖山川形勢以咨郭璞璞指越王山南之小山阜曰是冝城五百年當大盛遂遷焉是為子城唐中和間觀察使鄭鎰脩拓其東南隅文徳元年陳巖恢其形勢甃以磚石王氏國閩外築羅城四十里五代梁開平三年復築南北夾城謂之南月城北月城後歸吳越錢氏更築東南夾城以益之宋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詔盡墮其城皇祐三年復詔郡守曹頴叔漸次興築始築百五十丈熙寧二年郡守程師孟乃據子城舊基脩築復增築西南隅八年郡守元積中甃以重甓宻置候樓咸淳九年詔増築外城元初復漸墮廢至正十四年平章陳友定稍繕完之明洪武四年命駙馬都尉王恭因址修築北跨為樓曰様樓南則因故外城遶九仙烏石之麓廣袤方十里高二丈一尺有竒厚一丈七尺周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城上敵樓六十有二堞樓二千六百八十有四女墻四千八百有五警舖九十有八為戰屋以間之表裏闢夾道各二丈許形家謂郡城為鳯穴登山俯眺首尾兩翼形勢宛然成化十九年閩大風雨敵樓戰屋併守宿之舖摧毁殆盡巡按汪奎及方岳重臣規畫繕理悉復其舊嘉靖三十八年防倭增置外敵臺三十有六環城三面塹壕深七尺五寸廣十丈延袤三千三百四十六丈有竒萬厯十年重修舊子城之門七南虎節門門外還珠門東南定安門東康泰門西豐樂門門内宜興門西南清泰門羅城之門七南利渉門東南通津門東海宴門東北延逺門北永安門西北安善門西南清逺門夾城之門七南寧越門東南美化門門内水部門東北井樓門北嚴勝門西北遺愛門西迎仙門外城之門六南合沙門東南通仙門東行春門東北湯井門船塲門西怡山門明時城門七曰南門曰北門曰東門曰西門曰水部門曰湯門曰井樓門城中水闗四一在水部門東引南䑓江潮由水闗入城凡三十有六曲𢎞治中鎮守内臣議鑿新港而三十六灣始廢形家以為非冝郡人給事謝蕡奏復不果一在西門之南引洪塘江潮由西水闗入城亦三十有六曲城中河數十丈瀠洄民居前後舟航隨潮汐往來其在北門湯門二闗則但以蓄洩潦水而已 國朝順治十八年總督李率泰折換城屋増築垣墉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九尺窩舗二百六十有四砲臺九十有三垜口三千有竒馬道五千五百三十丈康熙三十四年總督郭世隆重建西南二城樓雍正五年重修七門城垣九年增築女墻繕葺雉堞丹堊煥然屹若金湯云〉
長樂縣城〈明𢎞治間創築廣僅里餘嘉靖三十一年為防倭故拓而大之廣五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一千四十五丈有竒闢門五南曰陽春北曰拱極東曰鎮海西曰清江西南曰平政水闗五警舗五十有七三十七年増置敵臺十有三鑿壕若干丈崇禎末知縣夏允彜復擴城垣二百八十丈 國朝因之〉
福清縣城〈明正徳八年始為四門東曰文興北曰玉屏南曰龍江西曰雙旌嘉靖三十三年防倭更築垣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四丈周九百九十三丈女墻一千三百警舗二十有四水闗二三十七年復築敵臺三增高城垣四尺環垣上為堞樓表裏闢夾道濬壕深廣各二丈是年陷於倭萬厯二十二年知縣丁永祚以城北傅高山西跨岡巒東凌阜賊登阜而攻若對壘然乃徙其北之卑者於山徙其西之高者於山之半三十年復移舊城四百餘丈新増城二百丈益以月城天啓崇禎間兩次增修 國朝雍正十一年廵撫趙國麟撥項修葺〉
連江縣城〈明嘉靖二十年創築廣四里許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九百丈有竒雉堞一千六百闢門四東曰鎮定南曰廣化西曰承恩北曰懷寧又小門三水闗三嘉靖三十六年分廵僉事盛唐增高三尺建窩舗三十有六三十七年署印都司斷事王汝竒開城外壕自東至西延袤四百餘丈廣一丈二尺又自東嶽觀至鄭家園計二十餘丈廣八尺四十一年邑令熊尹臣復建敵樓十有一窩舖十 國朝雍正三四兩年相繼被水傾圮十之七八五年奉 㫖重修〉
羅源縣城〈舊無城明𢎞治中始列柵為十門越數年知縣徐珪請築土堡二百丈毁舊門建新門六正徳十四年知縣黄相垣東西二門嘉靖三十七年推官徐必進奉檄拓之以備倭萬歴七年僉事李樂改砌以石延袤四里許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三尺周八百三十一丈闢門五東曰恬波西曰歳成南曰阜薫北曰迎恩西北曰小西敵樓六水闗二涵闗二垾闗一 國朝順治六年增築東甕城一座康熙二十一年增建戰樓一座四十年知縣陳于宣重修雍正十年奉文修葺〉
古田縣城〈明𢎞治十三年創築西北跨山東南濱溪廣袤七里許高一丈七尺厚一丈周一千三百丈有竒為門四東曰萬安今改澄清西曰永豐南曰迎恩今改太和北曰望闕今改節鎮水門五曰威武門金井門朝陽門鳴玊門觀瀾門萬厯二十五年增葺復造敵臺十城堡六十有七 國朝因之〉
屛南縣城〈城周圍三里許長六百七十五丈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一尺東西南北敵樓四座炮臺四座雙溪合抱四山環拱雍正十二年總督郝玊麟 題請增設一縣創築城垣〉
閩清縣城〈舊無城惟東南北面創三敵樓置柵為門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姜良性始造小城周五百一十丈高二丈厚八尺闢門五曰永寧門拱辰門宣政門光化門水門雍正十一年廵撫趙國麟撥項修葺〉
永福縣城〈明嘉靖三年知縣何謙創築後令文惠陳克侯相繼修葺城高一丈五尺厚丈許周六百九十二丈有竒為門樓四串樓一百二十敵臺十萬歴十七年山冦起士民以東北城垣環於山灣不便守禦請移入山項周七百十丈城屋七百七十一間闢門四東曰永泰西曰平西南曰雙清北曰瞻京又水門一 國朝康熙三年七年十九年三次被水知縣于昌孕李景明董治國節次倡修雍正五年知縣張宣張廷球馮紹立相繼修葺雍正十年重修〉
〈附〉塘頭城〈明嘉靖間里人董世道捐造萬厯四十年拓而大之〉中州砲城 羅星塔城 金牌寨城 圓山寨城 崇新寨城 登高寨城〈六城俱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廵撫陳璸布政司石沙木哈捐葺〉閩安鎮城 〈國朝順治十五年造 以上閩縣〉梅花所城〈明洪武二十年造周六百四十丈高一丈八尺濶六尺女墻一千一百二十有四戰樓二十有四窩舖二十東西南三面各闢門一外環以壕〉石梁蕉山司城〈明嘉靖三十八年造〉松下司城〈明嘉靖三十九年造〉小祉司城〈明嘉靖四十一年造 以上長樂縣〉鎮東衛城〈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造周八百八十三丈有竒高二丈濶一丈女墻一千三百四十有九窩舗四十有三城四隅各闢一門建樓其上永樂十六年增建戰樓三十有一併築四門月城〉海口鎮城〈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冦犯鎮民多死者御史吉澄請帑金七千七百餘兩賑之鎮民願以所賑築城其後島冦屢犯鎮以有城可守〉萬安所城〈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造周二百二十五丈八尺高一丈八尺濶一丈二尺女墻八百二十有七窩舖十有三戰樓十有八東西南三面各為門皆建樓其上〉化南城〈明嘉靖間造〉沙塘城〈隆慶間造 以上福清縣〉定海所城〈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造周八百丈高一丈五尺窩舗十有六西南各闢門一城外壕濶六尺深二尺〉北茭司城 蛤沙司城〈俱明初江夏侯周徳興造〉東岱寨城 〈國朝康熙八年展界復造 以上連江縣〉
興化府〈莆田縣附郭〉
府城〈宋太平興國八年築内為子城周二里許覆以屋環以通衢外築土垣茅覆而已宣和三年始更築甃以磚甓周七里有竒引北澗水為濠繞城而達於東南與西南溝塹合為門五東曰望海南曰望仙西曰肅清北曰望京東北曰寧真各建樓其上歳乆寖廢紹定間盗起郡人學士陳宓創議修築知軍趙汝固疏於朝賜祠牒五千助役未至而汝固去知軍曾用虎繼成之崇袤稍加於舊表裏石砌覆之以磚郡人尚書劉克莊為記元至正間兵亂城圯同知闗保因舊址重修明洪武初衞指揮李春繕治十二年指揮程昇以增設軍士城隘難容奏闢之乃越舊壕跨烏石山東下歴前埭後埭與舊城合延袤一十一里周二千八百三十丈基廣一丈六尺墻高二丈四尺表裏砌以石為女墻二千九百六十有二窩舖四十有九敵樓二十有七廢寜真為門四東西仍舊名南改迎仙北改拱辰水闗二東通舟楫西低小欄以石盾僅容水入而已城外壕池左起東北隅折而南引夀溪水注之右起西南隅折而東引木蘭溪水注之二水交合共長一千七百七十丈廣二丈六尺深一丈西北負山鑿為旱壕長五百九十三丈廣二丈六尺深二丈成化七年廵撫張瑄檄知府潘琴重修嘉靖三十七年倭冦薄城下參政萬衣增腰墻砌垜子稍濶之四十一年倭大集城䧟知府易道談新至急城其東北南三面力不給郡人御史林潤奏乞帑金三萬佐之四十三年總兵戚繼光請於廵撫譚綸令城外西北築墻高七尺北門至西水闗築土墻四百五十丈西水闗至西門築石墻六百三十四丈五尺添設敵樓六隆慶元年知縣徐執䇿設垜口副堦以便立守五年分守隂武卿重修東北二門改東曰鎮海西曰永清南曰迎和北仍拱辰萬歴九年知府陸通霄以城西北一隅跨山腰之半而遺其高者於外倭冦昔乘此越入乃申請院道重拓西北城垣將高岡圍入城内長八十五丈五尺高二丈厚一丈建敵樓一窩舖二方門二垜子一百八十有二以新城為外險以舊城為内闗 國朝因之〉
仙遊縣城〈宋紹興十五年縣令陳致一創築以禦山冦寇退工遂止乾道中令趙公綢建四門東曰九仙西曰甘澤南曰流慶北曰横翔明正徳元年冦攘界中邑人尚書鄭紀請於御史韓廉築土城尋圮八年知縣范珪砌以磚亡何亦壞嘉靖二年知縣蕭𢎞魯更用石砌環以敵臺居七年始成周一千九十五丈高一丈二尺六寸厚二丈六尺垜高五尺厚二尺改東門曰賔曦西曰愛曉南曰迎薫北曰拱極國朝順治十二年䧟於冦守道蘇𢎞祖倡輸修復增高五尺〉
〈附〉平海衛城〈明洪武二十一年衛指揮僉事吕謙奉檄創造周八百六丈七尺高二丈四尺濶一丈四尺女墻一千三百有十窩舖三十門四東西各一南二各建樓其上城北地勢高峻故不置門惟築臺以瞭海洋而已正統八年指揮同知王茂奉檄増築敵臺十〉莆禧所城〈明洪武二十一年造周五百九十丈高一丈九尺濶二尺女墻一千四十有九窩舖二十闢門四各建樓其上東南北三面濵海西則有壕長一百十丈濶二丈深八尺〉迎仙司城 冲心司城 嵌頭司城 青山司城 小㠘司城 吉了司城〈俱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造各周一百五十丈南北門建樓其上 以上莆田縣〉楓亭寨城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廵撫陳璸布政使石沙木哈捐修在仙遊縣〉
泉州府〈晉江縣附郭〉
府城〈郡舊有子城有衙城有羅城有翼城子城唐天祐間王審知命築周三里許高一丈門凡四東曰行春南曰崇陽西曰肅清北曰泉山衙城在子城内羅城在子城外俱留從効所築羅城周二十餘里高丈八尺門凡六東曰仁風南曰鎮南西曰義成北曰朝天西南曰臨潭曰通津别有水門曰通淮宋宣和二年郡守陸藻增築外磚内石基横二丈髙過之翼城在羅城外東自浯浦西抵甘棠橋為石城四百三十八丈高一丈厚八尺則宋紹定三年守游九功所築也歳乆諸城先後傾圮元至正十二年以淮西盗起命州郡修濬城池於是監郡偰玉立會僚屬議東西北仍羅城南仍翼城舊址役僧道編氓分築周三十里高二丈一尺城東西北基各廣二丈四尺外甃以石南基廣二丈内外皆石為門七廢通淮門而於徳濟仁風之間建門曰南薫門上各有樓外環以濠濶三丈七尺深一丈八尺潮汐通自西南至東北盤石而止明洪武初衞指揮同知李山增高舊城五尺基俱廣二丈四尺内外皆甃以石建月城六戰樓五窩舖百四十壕加濬治𢎞治十三年臨漳門東半里許水齧城下路數丈且及城知府張濓築二壩障之嘉靖末徳濟門災知府熊汝達重建改南薫門曰迎春萬厯三十二年地大震城多圯副使姚尚徳知府姜志禮修治之 國朝順治十五年照依闗東式改造築砌為垜子二千三百有十月城垜子二百有五毎垜長七尺厚三尺寛一丈五尺垜口寛一尺八寸康熙三年六月被水垣塌四年重修城上窩舗一百四十改為高厰九十有四十一十二年復加修葺十七年海冦圍攻自南門連東門一帶垜子被砲壞八月大兵解圍知府張仲舉知縣沈朝聘重修雍正九年奉 㫖修葺〉
南安縣城〈舊無城明嘉靖三十七年被倭知縣夏汝礪始甃石城為門四上各有樓有月城南月城覆以營房周七百七十四丈有竒堞二千二十有四敵樓七窩舗三十有六旋闢城壕二百餘丈引萬石陂水環城萬歴間知縣袁崇友增高三尺四隅添設灣角樓其後地震雉堞多圮知縣周紹祚修之崇禎三年知縣李九華重修十四年知縣韋克濟增高三尺 國朝順治十一年墮于海寇十三年知縣祖澤茂即舊基重建堞併二為一康熙四年知縣劉翊漢八年知縣劉佑相繼繕治雍正九年邑諸生陳士鈵捐田十一畝零為修理城垣費〉
惠安縣城〈舊無城明嘉靖末都御史王忬檄知縣俞文進築以防倭鄉紳李愷佐役甚力周九百八十六丈五尺基廣一丈二尺高一丈九尺堞一千七百有竒内外甃以石為門四設上下水闗通蓮花山下水以入龍津陂尋倭冦來攻知縣林咸固守城得全署令李時芳復築月城建樓增高三尺設敵樓二敵臺三其後知縣符良佶陳玉成蕭繼美劉一陽署令潘璘各有増修 國朝順治十一年被海冦剗平十二年知縣楊鶴齡修築康熙十七年䧟於寇尋 大兵克復知縣胡雲龍照舊址重修〉
同安縣城〈宋紹興十五年邑令王軾創築令劉寛踵而成之紹定二年令韓木以山寇竊發加繕葺元至正十四年冦攻䧟十五年達嚕噶齊瑪哈瑪迪沙修之内外皆砌以石明正統十四年復為沙尤冦䧟景泰元年泉州指揮使楊海同主簿蔡遴重建其後知縣張伋徐宗奭洪世俊王世徳鮑際明各有增修國朝順治五年四月䧟于冦八月 大兵恢復十一年冦又躪入十二年重修周八百四十六丈有竒〉
〈基濶一丈一尺九寸頂濶一丈高一丈九尺九寸門樓四垜子六百七十有五窩舗三十有三砲䑓四城外短墻八百六十九丈高七尺壕溝一千九十六丈康熙十七年署令齊宗孔增修〉
安溪縣城〈舊無城明嘉靖末知縣陳綵蔡常毓先後興築周六百二十六丈高二丈一尺基廣一丈八尺門四水門二萬厯間知縣廖同春闢子城於南門後令高金體任守翰相繼修治 國朝順治十二年墮於冦知縣韓曉依舊址重造併盖串樓〉
〈附〉安海城〈古名灣海唐安金蔵之後連濟徙居於此因易灣為安宋為安海市東曰舊市西曰新市客舟自海到者州遣吏𣙜稅於此號石井津建炎四年創石井鎮以廸功郎任紹興二十六年海冦奄至鎮官方某築土城壘石為門備之明為安平鎮嘉靖三十七年泉患倭晉江令盧仲佃與鄉紳柯實卿甃石拓之萬歴三十四年設駐鎮舘移郡卒蒞焉 國朝為安海汛雍正七年總督高其倬以其地逼近海口要區僅設廵檢把總各一員不足以資彈壓奏請添設守備一員併將泉州糧捕通判移駐於此〉永寧衛城〈舊永寧里地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徳興以衛瀕海冝防倭賊乃遣衛指揮僉事童鼎築城於此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廣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窩舖三十有一為門九各建樓其上城外壕廣一丈六尺間礙大石深淺不同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城壁三尺門各増築月城高與城稱正統八年增修成化八年門樓俱圯指揮使楊晟重建〉福全所城〈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造周六百五十丈有竒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窩舖十有六四方各闢一門建樓其上永樂十五年增高城壁四尺正統八年增修〉祥芝司城 烏潯司城 深滬司城圍頭司城〈俱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造各周一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一丈八尺至二丈不等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廵撫陳璸布政司石沙木哈捐修永寧福全祥芝深滬圍頭五城 以上晉江縣〉崇武所城〈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造周七百三十七丈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四方各闢門一建樓其上永樂十五年重修〉小岞司城 獺窟司城 峯尾司城 黄﨑司城〈俱明洪武間江夏侯周徳興建周各一百五十丈廣各一丈高一丈八尺至二丈不等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廵撫陳璸布政司石沙木哈捐修崇武黄﨑二城 以上惠安縣〉中左所城〈明洪武十七年建周四百二十五丈九尺高一丈九尺窩舗二十有二東西南北闢四門各建樓其上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城垣三尺四門增砌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復增築四門敵臺〉金門所城〈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建周六百三十丈高一丈七尺窩舖二十有六東西南北闢四門各建樓其上永樂十五年増高城垣三尺并砌西北二月城正統八年增築四門敵臺今為駐防鎮城〉高浦所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建周四百五十丈高一丈七尺東西南北闢四門俱砌月城并建樓其上永樂十五年增高城垣三尺正統八年增築四門敵臺〉塔頭司城〈周一百四十丈高一丈八尺〉官澚司城〈周一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廵撫陳璸布政司石沙木哈捐修〉田浦司城〈周一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陳坑司城〈周一百八十丈高一丈七尺〉峯上司城〈周一百九十三丈高一丈八尺〉烈㠘司城〈周一百八十丈高一丈七尺六城俱明洪武間江夏侯周徳興建〉厦門石城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造周六百丈東西南北為門四各建樓其上為水師提督駐劄 以上同安縣〉
漳州府〈龍溪縣附郭〉
府城〈郡舊築土為子城周四里為門六東曰名第曰清漳西曰登仙曰朝真南曰雲霄北曰慶豐宋咸平二年始浚壕環抱子城外大中祥符六年郡守王冕加浚西河又於西南隅鑿水門接潮汐通舟楫其外城惟𥪡木柵周十五里紹興間守張成大毁子城撤外城東西北三面木柵築以土獨南一面阻溪而子城之壕在城内矣嘉定四年守趙汝讜砌東門以石高十級長五百餘丈紹定三年倅林有宗復砌西南北三面長二千五百餘丈高一丈七尺建樓櫓浚河湟闢門七東曰朝天西曰安豐南曰通津北曰貢珠西北曰小闗門西南曰龍溪門東南曰朝宗門城上建堠亭二下為閘三守江模成之淳祐九年守章大任重建東西北門增築城背併砌石路與城相周匝元至正二十六年省丞陳友定改築東西北三面而縮入之獨南一面仍舊周二千一百七十三丈高三丈五尺西北一隅依山高二丈三尺月城各周五十丈浚壕三百五十九丈東深二丈廣五丈西深一丈八尺廣四丈南臨大溪北依山而壑之為乾壕門惟以東西南北為稱其南偏作東西二水闗明洪武初四門置月城各建樓其上正統七年重建西北内外樓天順五年東門内外樓為颶風所㧞明年重建外樓成化五年重建内樓城東南角址溪流衝射舊築土堤捍之然潦至輙壞九年廵撫張瑄作石堤址始固十八年知府姜諒復築外堤作亭其上匾曰保安𢎞治十四年指揮同知侯汴於西北建威鎮亭踞登高山上歳乆城壞正徳嘉靖年間逓有修治隆慶元年以城北芝山後地僻修窩舗三間守之五年修各城垣敵臺及四門月城又於巽方撤舊樓改建八角樓扁曰威鎮閣以配威鎮亭萬歴十九年城南樓災尋重修三十七年改名南門曰三台東曰文昌西曰太平北曰太初 國朝順治十二年海冦䧟城悉沉砌石於海中是年世子王恢復從新興築周一千九百七十一丈垜子一千二十有四窩舗七十有七康熙八年副將袁如桂於城上増設火藥局十八間改南門曰時阜十年廵海道陳啓泰修築東門樓三十六年龍溪令田廣英修築南門樓五十年重修廢窩舗及諸雉堞五十三年知府魏荔彤因威鎮亭故址築萬夀亭先是嘉靖間因防倭閉塞東西二水闗城内河道淤遏潮水不通隆慶六年始行挑濬嵗乆復壅每遇洪潦輙有昏壅之患雍正七年知府李治國大加疏濬由東閘至西閘一帶舟行無阻水不為灾商民便之九年郡人𠉀選通判郭元龍捐修四門内外樓雍正十一年廵撫趙國麟修葺〉
漳浦縣城〈宋乾道間邑令薛世清始立三門西曰應龍北曰永豐東北一門無名後令高稷又建東門曰東溪改永豐為拱辰南門尚缺淳祐初因冦警令趙與淯議建四門樓未果元至正十二年達嚕噶齊馬薩都拉始城之周七里砌以石高一丈二尺為門四建樓其上環城浚壕西北倚山為塹明正徳五年知縣胥文相建城上窩舗二十有三重建北門樓改名朝天七年知縣劉桐增卑為高嘉靖六年又於城内築上馬道疏城壕三十八年知縣劉欽復増築設舖二十有四扁東門曰將印西曰仰徳南曰迎薫北曰拱極為月城周一千一百九十八丈四十二年知縣龍雨復創敵樓一十六座南北郭外中逵各為高樓南曰鎮南北曰仰北萬厯七年重葺城中馬道易土為灰間砌以石 國朝順治十二年䧟于冦是年世子王遣總兵官楊㨗築新城周一千七百九十八丈垜一千九百五十有二減窩舖三增敵樓二復築臺於城之西北扁曰千秋保障十五年總兵王進功加建女城於城之四隅三十八年開東西二水門四十六年知縣陳汝咸重修〉
海澄縣城〈明嘉靖三十六年築土堡隆慶元年設縣分為二堡東北一帶仍舊垣葺之西溪亦垣以灰上連亘於舊南一帶為草坂堡附焉四年知府羅青霄以南北相距丈數倍於東西有乖形勝且不便防禦乃撤草坂堡縮之又於東邊拓民地砌以石周五百二十二丈高二丈一尺月城二重窩舖十二垜口二千四十有五門四東曰青波西曰環橋南曰揚威北曰拱極萬歴六年知縣周祚改西為通津南為耀徳北為承恩十年又改南曰萬峯雄峙北曰大海朝宗後令毛鳴鳯増高三尺改大東門為小門名曰觀海小東門為大門名曰迎陽復築觀海樓跨城上天啓二年知縣劉斯徠築東北闗中為複壁上通馬道連江口堡 國朝順治九年叛將誘海冦入據更舊制斷龍脉冦平康熙二十七年知縣胡鼎請於督撫重修〉
南靖縣城〈元至正十六年尹韓景晦初築土城西南瀕雙溪東北濬城壕周六百六十三丈高一丈五尺為門四明嘉靖六年知縣傅銓砌以石高二丈餘門東曰迎恩西曰豐泰南曰豐濟北曰望闕各建城樓東北西三面為壕西南延帶溪水窩舗十有二二十八年重修四十四年因饒冦之變撤舊甃垜移築於大㡌山之麓離舊城里許周五百四十丈新營拓落民不適居萬厯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乃移建於元故址廣六百二十七丈有竒高二丈四尺有竒敵臺十有四敵樓四窩舖十有二女墻逾千改名門東曰惠徳西曰和義南曰保極北曰禔福築水闗以洩漲潦復濬濠環之 國朝順治十二年䧟於冦知縣鄭宰仍前址砌築更名門東曰環珠西曰卧龍南曰懷來北曰玊映視舊為堅固云〉
長泰縣城〈舊惟土墻周二百五十三丈高一丈宋端平間令鄭師申增築土城為四門東曰武勝西曰順成南曰登科北曰良岡元至正間簿陳又積廣基千三百餘丈明初砌以石建樓鑿壕嵗乆而壞正徳十年列木柵以補其缺十三年知縣朱紘重砌石城九百九十一丈瀕溪者高一丈五尺負山者一丈三尺鑿山為壕馬道窩舖悉備嘉靖三十五年知縣蕭廷宣增高三尺改建四門樓名東曰賓陽西曰旺金南曰迎薫北曰閱武又増置窩舖一十有七敵樓一十有六浚城濠西南門外為通濟接武二石橋萬歴甲戌壬午間兩遭水衝並加修築庚寅𩗗風大作癸夘又風敵樓舖垜盡壞知縣管橘復修以西郊地勢衍曠樓舖尚缺乃建樓高可瞭逺扁曰金湯永固 國朝順治十二年重修〉
平和縣城〈明正徳十四年知縣徐鳯岐建高一丈八尺内城五百六十三丈四尺外城五百九十六丈二尺城四門上為敵樓下設二水門旁列窩舖二十雉堞一千二百八十有四萬厯三年知縣楊守一以東門在東北隅横衝縣署不利乃改東門於正東街又塞水門開小水門於東門舊址増城垣高四尺崇禎六年知縣王立凖重建四城門樓 國朝順治六年署令孫之翰駐防張光榮增修十二年冦䧟知縣劉一蛟仍前址修築名門東曰朝天南曰迎薫西曰挹爽北曰拱極〉
詔安縣城〈宋為南詔塲又為廵檢寨元至正間右丞羅良命屯營陳君用砌石城之周六百四十五丈高一丈二尺東臨溪西南北依山鑿乾壕明𢎞治十七年詔置南詔守禦千户所始拓城西偏而廣之砌以石周一千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六尺嘉靖九年設縣遂為縣治城十二年二十八年節次重修三十七年知縣龔有成增高城垣三尺築南門月城四隅各築敵臺浚壕四十二年知縣梁士楚增築外城周一千二百丈有竒又築西闗城周三百餘丈 國朝順治十二年冦䧟十三年知縣歐陽明憲新建周六百八十三丈垜子三百六十有六高二丈七尺炮臺四窩舖八康熙六十年署令郭愚重修〉
〈附〉石美城〈舊址土堡明嘉靖間建城拒倭周一千四百五十丈有竒高一丈八尺有竒設海防同知行署 國朝順治三年為海寇所據六年義師恢復墮其城康熙九年更築防海廣視舊制四之一十七年復䧟寇日乆圮壞今惟存舊址〉鎮門南北二城〈南在十一都北在二十七都隔水對峙明季郡人吏部陳天定築垣防海崇禎間郡守施邦曜易以石 國朝康熙元年折移外建三乂河及石碼鎮城〉長橋土城〈明郡人尚書林士章築〉江東南北二城 〈國朝康熙二年建〉龍江城 〈國朝康熙二年建 以上龍溪縣〉鎮海衛城〈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徳興築以備倭周八百七十三丈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二尺皆砌以石為女墻一千六百六十窩舖二十垜口七百二十東西南北分四門後以東門失險閉之别開一水門凡五門各有樓城下以海為濠歳乆傾圮正統間指揮同知桂福修之𢎞治間指揮袁信重修嘉靖四十年䧟于饒賊隆慶三年總兵張元勲重修 國朝順治十八年遷界城廢康熙二十年再修今復頺壞〉雲霄鎮城〈唐為故州地明正徳間冦起當事議築城不果鄉民吳子霖鳩衆自設城塹以備捍禦未幾毁嘉靖五年知縣周仲從義民吳子濡等請築城周八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址累層石末甃以磚三十九年饒賊襲䧟倭寇相繼蹂躪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同知羅拱辰増卑為高更於東西南三門各築甕城為週樓其上穴其垣通矢石為守戰備甚具移通判駐其中 國朝順治元年山寇徐連葉積繼亂城圮十七年總督李率泰調九縣丁夫修築制視舊稍狹約八百丈城樓四座窩舖一百間歳乆復圮康熙四十年知縣陳汝咸捐俸修葺四十六年大水城崩四十餘丈五十年知縣汪紳文重修〉陸鼇所城〈周五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二丈砌以石女墻八百六十有五窩舖十有五東西南北分四門又闢水門各建樓其上城外以海為壕明洪武間江夏侯周徳興造國朝順治十八年遷界城遂廢〉銅山所城〈明洪武二十五年江夏侯周徳興築周五百五十一丈廣一丈高二丈一尺基砌以石女墻八百五十窩舖十有二東西南北為四門又闢水門一各建樓其上嘉靖十年增甕城三十六年倭警衆議東北城圮且卑具呈漳南道王時槐願自修築遂委詔安令龔有成勘修益卑以髙易土以石東北始為崇墉城環海為壕 國朝康熙三年焚圯十八年重築今為駐防鎮城〉懸鐘所城〈明洪武間江夏侯周徳興築周五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二丈砌以條石女墻八百六十有一窩舗十有五東西南北各為門建樓其上東北闢水門外環海為壕嘉靖四十一年䧟於倭隆慶六年重修 國朝順治十八年遷界城廢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廵撫陳璸布政司石沙木哈捐修鎮海雲霄陸鼇銅山懸鐘五城〉青山司城東沉赤山司城 井尾司城 後葛司城〈俱明洪武間江〉
〈夏侯周徳興建各周一百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古雷司城 盤陀司城〈俱明時建〉馬口城 〈國朝康熙二年總督李率泰建刻記於石下俯溪橋〉八尺門銃城〈國朝康熙二十年建以上漳浦縣〉九都港口二城〈舊築土堡歳乆傾圮萬厯間謀防海知縣姚應龍節羡重修天啓間恐紅毛入冦而墻復傾頺知縣劉斯徠銳意更始邑人太史李世竒時為孝廉贊襄之以港口東北面海為敵衝易灰而石中為複壁上週馬道高一丈數尺周三百五十丈九都則學宫在焉四面環砌皆石覆垣高廣畧與縣城等 國朝順治九年海寇圍漳州不克九月遁還毁九都城惟港口城與邑治並存云〉濠門司城〈周一百五十丈六尺〉島尾司城〈周一百十五丈高一丈五尺二城俱明時建〉天妃宫銃城〈周數十丈中有鎮逺樓崔嵬逺眺明崇禎間知縣梁兆陽建 國朝順治十五年總督李率泰重修〉圭㠘城〈明萬厯初同知羅拱辰建今廢府志以此城砥柱海口為郡城門户所當議復者 以上海澄縣〉漳潮司城 洪淡司城 金石司城〈俱明時建〉八尺門銃城 〈國朝康熙二十年建與漳浦八尺門銃城對峙 以上詔安縣〉
延平府〈南平縣附郭〉
府城〈築自宋周九里一百八十歩為門十有一曰鐔津曰開平曰延安曰崇化曰延平曰延清曰披雲曰建安曰將順曰通福曰延泰至明城仍舊門則更而為九曰建寧曰壚坑曰建寧小水門曰福州小水門曰延福曰西水今為南門曰西鶴今為西門曰大北曰小北今塞自建寧門抵延福門臨建溪自延福門抵西水門臨樵川自西水門抵大北門臨山磵自大北門抵建寧門城壁延袤環高岡之巔為窩舗六十有四 國朝因之〉
順昌縣城〈舊無城明正徳元年廵按御史饒榶檄通判羅環剏造大門五曰東安曰西寧曰南平曰北定曰通津小門四曰朝天曰安静曰神祐曰得勝周八百八十三丈窩舖五垜一千三百四十有二國朝順治五年總督陳錦臨閱令依山一帶兩垜砌成一垜增高二尺康熙二十年大水城東西南俱圮知縣高宗修葺四十五年知縣劉徳亮四十八年知縣郭鍈相繼重修〉
將樂縣城〈元至正四年漳寇李志甫侵縣縣人吳文譲募義兵滅之文譲子克忠因地勢高下築土為城廣袤九里設為四門東曰攀龍南曰金谿西曰萬安北曰安福又為橋門以通往來水門以便汲引十二年臨川冦鄧忠侵境卲武路總管吳阿勒坦布哈加以木柵二十一年陳友定據延邵復加修築周五里四十餘歩門仍舊名自東門抵南門臨溪流自西門抵北門據山麓壕塹延袤二百五十九丈明洪武元年汀冦金子隆䧟城武臣朱平章克復置守禦千户所時千户李濟韋淮以西南隅山谷空虚縮進城垣五百歩又以舊城勢弱加磚重甃於外東北羅以月城復建甕城樓其後屢經修葺高二丈濶一丈二尺垜二千有五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宋可發増築垜連三為一窩舖三十有八雍正六年知縣馮景曾重修〉
沙縣城〈舊無城明𢎞治四年因禮科給事中李孟暘陳地方事知府蘇章親臨相度剏築前臨溪後枕山甃石為址陶甃為堵堵上加雉高二丈一尺厚一丈有竒周一千四百一丈有竒雉堞二千八百有竒門四東迎恩西永安南延福北昌樂又為小水門四以通汲道小北門以便樵採嘉靖間知縣何亦尹搆窩舗十有五後令石中美稍縮其地更築三十餘丈崇禎間知縣程紹儒復增高之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林采重修〉
尤溪縣城〈舊無城明𢎞治四年知府蘇章奉勘合委通判應元徵剏築廣泛迂畀嘉靖二年為汀冦所破六年廵按劉廷簠力主更造計舊城一千五百五十五丈新城改入二百九十丈門六曰東溪曰西津曰南薫曰北平曰玉溪曰沈福其後知縣錢貞戴朝恩陸觀徳鄧一鼒各有修葺 國朝康熙四十九年西北隅壞知縣劉宗樞重修周一千二百九丈四尺高一丈五尺水闗四水門九窩舖二十有五敵臺一百四十垜一千五百七十有九〉
永安縣城〈明正統十四年沙寇鄧茂七平都督范雄請於沙尤二縣界築城調邵武衛後千户所軍置永安守禦千户所於此景泰四年始置縣遂為縣城周五里三十二歩為門四東徳化西清流南通漳北延平窩舗十有六自東門抵北門又自北門抵西門壕塹延袤七百一十一丈自東門抵南門又自南門抵西門負山阻溪巖險天成壕塹無事開鑿 國朝因之〉
建寧府〈建安甌寧二縣附郭〉
府城〈自漢景耀三年吳以王蕃為建安郡守始築於溪南覆船山下劉宋元嘉初遷於黄華山麓梁末為長沙侯蕭基所焚陳刺史駱文廣復徙覆船山下唐天寳中有張刺史者始建樓閣建中元年刺史陸長源復築城於黄華山麓延袤九里三百九十歩髙一丈廣一丈二尺為門九南曰建溪東南曰資化西南曰建安東曰寧逺西曰水西水西之東曰西津西津之南曰臨江東南隅曰通安北曰朝天天祐中刺史孟威築南羅城五代晉天福中偽閩王延政又増築宋改水西門曰平政建炎間盗葉儂范汝為相繼作亂城遂壞紹興十四年復圮於水明年守張銖修築重建寧逺門二十年守黄軺重建朝天門淳熙元年守傅自得重建通安門端平二年守姚瑶重建建溪資化建安水西臨江萬石六門元罷守禦城日圯至正十二年紅巾入冦守趙節因舊址修築周九里三十歩改門寧逺曰高門萬石曰西門通安曰捲秋建溪曰南門資化曰長橋建安曰市門又改為管門其臨江平政朝天三門仍舊二十年陳友諒入冦參政阮徳柔擊敗之復加修築明洪武二年指揮沭英又拓其西南隅改高門仍為寧逺捲秋為政和長橋為通僊南門為廣徳管門為通濟西門為威武其臨江平政朝天三門仍依舊十九年指揮時禹復增廣之自威武門抵朝天之北包黄華山于城中增闢二門曰拱北曰朝陽周二千七十九丈三尺有竒高一丈九尺為樓二十有四窩舖七十有六女墻三千一百三十有八塹壕長五百三十一丈一尺深一丈五尺濶五丈五尺正北依山西溪濵大溪永樂間以正北朝陽二門僻寂閉之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余光魯章可程二十五年知縣王崇道鄧其文五十年知縣崔銑各有修建城垣高二丈八尺女墻高六尺城樓八垜三千八百城内壕水導自黄華泉至水街頭而分歳乆湮塞康熙元年重疏〉
建陽縣城〈閩越王即大潭山築城以拒漢名大潭城山凹為開福禪寺閩王審知築城於此西北倚山東南瞰溪元陳友定即故址作四門東曰景陽西曰景肅南曰景舒北曰駐節明永樂間洪水齧毁僅存西北二門𢎞治元年令張津甃以磚石高二丈五寸周一千一百二十八丈更置永安永寧二門以便汲嘉靖二十四年知縣余爌於西北二門増高二丈三十年知縣洪繼科重修扁景陽曰東陽覽勝景肅曰西陸竒觀景舒曰潭陽保障駐節曰閩海上游乆之流賊入境知縣鄒可忠鑿西北二河備之萬厯間知縣魏時應增築 國朝因之〉
崇安縣城〈舊無城明隆慶二年知縣余乾貞始築廣袤千丈有竒高二丈四尺厚半之門四東曰朝宗西曰慶豐南曰景陽北曰拱極水門四 國朝順治五年駐防曹天夀設四門月城十五年知縣韓士望修葺康熙二年四年相繼重修〉
浦城縣城〈自漢閩越王築城臨浦後廢元至正二十三年守將岳承祖因舊址復築東距越王臺西包皇華山南瀕大溪北塹深壕廣袤七里闢為四門二十六年明兵下福建先克浦城指揮張某鎮守是邑以城太寛減東向一半更築之洪武二年罷守禦兵城復廢十二年知縣張宗顔平其故址以廓民居正統十四年處州賊犯境縣丞何俊築土城為保障成化六年廵撫都御史滕昭以土城不固奏請更築踰年告成周千八百丈高一丈九尺濶倍之門五東曰金鳯南曰南浦西曰迎逺曰徳星北曰拱北各建樓櫓又附小門五以通水利窩舖二十學士錢溥為記 國朝順治四年重修〉
松溪縣城〈舊無城明成化元年知縣徐以貞奉部文經度三年通判龔球主簿王俊奉檄董築值歳饑輟工粗立基址而已嘉靖六年坑冦猖獗廵按劉廷簠檄知縣閔魯崇安丞袁大統理其役周九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門四東曰寅賔西曰迎恩南曰平政北曰永寧水門二 國朝順治初更闢二水門十六年知縣伍達康熙二年知縣董良檟二十五年知縣沈煥節次重修〉
政和縣城〈舊無城明𢎞治元年築後毁於倭萬厯四年知縣張應圖移置半山之麓周八百四十三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敵樓五女墻一千八百有四門五東曰和陽南曰南薫西南曰順令西曰尚義北曰合吹水門四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馬之彦重修緣溪城垜〉
邵武府〈邵武縣附郭〉
府城〈郡舊有烏坂城在今城東三里許越王所築也宋太平興國四年置邵武軍治今所乃别築土城於紫雲溪南西跨熙春山三靣臨溪周十里有竒闢門七建炎後兩遭兵燬紹定中守趙以夫倅王埜因舊高之元初盡隳江南城壁至正十二年盗據其區總管吳阿勒坦布哈復之十九年總管魏劉家奴修築壘以陶甓自西之南視舊址收入里許東北仍舊為門四東曰行春西曰鎮安南曰武寧後改通泰北曰樵溪二十四年守常瓚更築之基用石上用陶甓明洪武初因舊而修濬焉周一千三百三十八丈八尺高二丈八尺壕東西南深一丈五尺有竒廣倍之北臨大溪深二丈許廣四十二丈五年指揮蔡玊建門樓四敵樓四十有六九年指揮車濟建城上廊房以間計之凡一千一百一十有二又建窩舗五十永樂十四年大水圯其半尋修築成化十二年知府馮孜奏請依宋城舊址更築跨熙春山不特可避水患外寇亦不得據熙春之險以瞰城中不果 國朝順治五年山寇竊發增高環城垜口二尺康熙六年又增高三尺造砲臺四十有二十五年燬於冦重建周九里十三歩高二丈五尺濶一丈八尺垜口一千有竒敵臺二十有七雍正九年署府王徳純重修〉
光澤縣城〈舊有戰城建廢無考宋太平興國四年即其地為縣治城周垣依民居明洪武十九年知縣林孔孫建門二東曰朝宗西曰宣徳嘉靖三十九年知府邵悳乆知縣吳國器始築城東南依山西北濵溪周六百四十一丈一尺二寸門四水門亦四國朝順治十二年増四門城樓康熙五年更繕城垜高五尺十年水圮數百丈知縣王吉捐募築造十六年知縣金鳴鳯二十五年知縣張彭節次重修〉
建寧縣城〈宋咸淳二年令宋秉孫創築砌以磚石闢門四東曰朝天南曰迎薫西曰慶豐北曰拱辰皆建樓其上便門二東南曰小南東北曰小北四年圮于水六年秉孫倅本郡以餘鹽錢重修元至正四年復圮于水惟迎薫門尚存明𢎞治四年循址拓建三面臨溪西依大嶺諸山周七百九十三丈高二丈女墻二千六百四十有竒名門東曰朝陽餘三門仍舊又為水門四正徳十二年知縣周必復增高之仍名朝陽曰朝天 國朝順治六年又加崇三尺増女墻五百一十垜康熙十年水圮百餘丈知縣陳于達捐募修葺二十二年知縣檀光璜四十三年知縣梁夢劍節次重修〉
泰寧縣城〈舊無城明嘉靖間知府邵悳乆知縣熊鶚創建西北依山東南濵溪周七百九丈高一丈六尺厚八尺為門四東曰左聖後改長春西曰右義南曰至仁北曰朝京為樓四曰來鳯曰鎮逺曰菽仁曰青雲 國朝順治十二年增高五尺康熙十年圮於水知縣洪濟修築十八年復圮于水知縣王肅重修〉
汀州府〈長汀縣附郭〉
府城〈唐大厯四年刺史陳劍遷築西北負山東瀕河南據山麓大中初創敵樓宋治平三年守劉均拓而廣之周五里二百五十四歩高一丈八尺濬三壕深一丈五尺西引南㧞陂水東流以遶之闢門六東曰濟川西曰秋成南曰頒條曰鄞江東南曰通逺東北曰興賢紹興間贑卒叛守黄武増修隆興元年守吳南老增建敵樓明洪武四年衛指揮同知王珪塞頒條門改濟川為麗春秋成為通濟通逺為鎮南鄞江為廣儲興賢為朝天周城包以磚石城北臥龍山巔創總舗一窩舖八十一女墻一千一百九十五箭眼八百一十四𢎞治間知府吳文度以郡城内大半皆山縣治民居環列城外議自通津門西去數百丈逶迤而南東訖濟川一帶立城圍之以秩滿去嘉靖間知府楊世芳始因前議築土為縣城列七門東曰㑹川後改挹清南曰五通曰惠吉曰富有曰常豐後改寳珠曰西瑞曰通金周六百一十九丈堞二千一百八十有竒崇禎四年增修縣城自挹清門至通津門俱加崇濶撤郡城鎮南廣儲二門之横贅縣治者盖合郡縣為一矣八年増修東西北三面十年築寳珠門月城增擴惠吉門 國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王廷掄重濬舊壕〉
寧化縣城〈舊城周二百八十歩門四東曰連岡西曰通贑南曰遺愛北曰朝宗宋端平間令趙時錧累石砌之改連岡為迎春遺愛為端平通贑為通聖朝宗為朝天寳祐二年圮於水開慶元年令林公玊以磚砌北門架木其上使民得避水焉明正統間兩遭沙尤贑冦垣墉剗平正徳五年知縣周楹請築土城九年邑民雷文琳等狀言甓甎已乆知縣何鑑以聞得請郡丞唐淳與鑑成之周八百一十二丈七尺五寸水門四樓五窩舗六十北負山三面臨溪常為洪水衝害其後修築不一 國朝順治七年重修〉
清流縣城〈宋止有子城周二百丈外為門四東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波北曰拱辰紹興間縣令鄭思誠始興版築歳乆湮圯明正徳四年知縣陳湜運石築造沿河城四百四十四丈寨上城四百二十餘丈毎丈築垜子三為門五南二東西北各一七年署令戴旦疏通馬道甃砌垜眼以便守禦又增設窩舗十有二敵樓一萬厯間知縣蔣育馨增修崇禎間邑人光禄丞莢華光捐資修砌馬道龍川縣令伍儀捐資以鐡褁五門 國朝因之〉
歸化縣城〈明正徳九年知縣楊縉創建周七百六十餘丈高一丈三尺厚七尺為門四東曰東樂西曰西清南曰南安北曰北泰南北水闗二敵樓三窩舖二十有四垜眼一千六百有竒嘉靖三十七年増高五尺三十九年山寇攻圍數旬知縣章宗實築四門月城濬月池以捍之萬歴間知縣陳光耀周憲章相繼修葺崇禎間増高二尺建東西敵臺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王國脉重修〉
連城縣城〈宋紹興間令邱欽若剏築周一百四十歩外有壕池乾道中令楊仲立作三門東曰朝京西曰騰驤南曰龍川嵗乆頺圯端平間寇亂令米巨宏復築淳祐間令羅應可重修併作甕城改門朝京為通京騰驤為秋成龍川為薫風後復廢明正徳四年流賊竊發知縣蔣璣築土城捍之周七百餘丈邑人知府童璽時為郎疏請作堅城焉九年僉事胡璉募富民用磚瓦分城之璽亦捐資為倡十四年僉事周期雍命縣丞黄鍾壘石為址甃磚為垣高一丈七尺為門四東曰寅賔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水門二曰福汲曰清泰嘉靖間建城樓六窩舗三十崇禎間增高三尺 國朝因之〉
上杭縣城〈宋端平元年令趙時鉞創築周一百六十歩覆以茅竹轉車激水注為壕池尋燬淳祐間令趙希譝修築更縮其址而小之復圮於水寳祐間令潘景丑乃址以石甃以磚覆以瓦元至正間頺圮殆盡攝尹鄭從吉拓舊址復築之周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為門四各建樓其上後亦圮明洪武十八年邑人鍾子仁作亂知縣鄧致中修築甫畢而賊至民頼以全乆復圮景泰三年知縣黄希禮復拓舊址更築天順六年溪南闕永華亂乃調汀州衞右千户所官軍捍禦其地成化二年廵按朱賢以城狹不足以居軍檄知縣胡鉞斥而大之繼而廵按凃斐又委成於同知程熙通判吳桓而以邑民唐紀等佐之八年始訖工周一千四百二十四丈六尺南臨大溪砌以石高三丈有竒東西北並砌以磚高減以南三之一壕廣二丈深半之為門七東曰昭陽西曰通駟南曰通濟北曰迎恩上南曰興文中南曰陽明下南曰太平各建敵樓其上窩舗三十有三萬厯間知縣李自華修葺崇禎間知縣盧躍龍增城垜五尺東西北三門俱築郭䕶之 國朝康熙初知縣寗維邦蔣廷銓先後重修〉
武平縣城〈宋紹興間使相張浚遣官創築端平間令趙汝讘重修周二里八十歩為門三東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後廢明𢎞治間邑人兵部主事王瓊奏拓舊址更築砌以磚周七百六十二丈六尺高二丈有竒垜一千五百三十門四東曰迎春西曰秋成南曰南平北曰北高窩舗十有六又開水門於東西以洩洪潦崇禎間知縣巢之梁增高三尺 國朝順治間知縣朱之焜康熙初知縣劉昈署令趙良生先後修葺〉
永定縣城〈自明𢎞治五年知府吳文度請築城至十年功竣周七百七十六丈五寸基廣二丈有竒面基三之一南臨田高一丈九尺有竒北倚山高減南十之一内外馬道廣一丈五尺壕二丈餘深半之為門四東曰太平西曰迎恩南曰興化北曰得勝各建敵樓其上窩舗十有六十七年知縣陳濟以北門岑曠可虞塞之嘉靖間增窩舗十有一隆慶崇禎間知縣陳翡徐承烈相繼修建 國朝因之〉福寧府〈霞浦縣附郭〉
府城〈在龍首山下明洪武二年海冦侵境明年海冦復為亂鎮守駙馬都尉王恭檄百户寗祥先後討平之又明年始築城周三里高一丈九尺厚一丈東北隅穴水門以洩澗水二十年置衛江夏侯周徳興撤東壁拓廣里許增高三尺周四里垜一千五十有二窩舖二十有九永樂五年海冦復熾御史韓瑜都指揮谷祥命増築四門月城復增高城垣三尺四門各有樓城内外有走馬路沿城壕塹濶二丈深六尺嵗乆四門樓圯成化十七年指揮朱珍重修正徳中知州萬廷彩歐陽嵩先後浚壕嘉靖三十四年知州鍾一元以郭西民移在城外數被冦復拓城二里三十六年知州柴應賓依内城造東北敵臺三十七年夏潦城壞分守顧翀拆卸舊城増高四尺厚三尺明年倭逼城又值滛潦城工方新崩塌無完堞都司張漢令軍兵取雜木環城立柵結戰棚為守具倭遁去分廵舒春芳復修築周一千五十八丈高二丈三尺厚一丈三尺東西南北為門四四十一年知州夏汝礪造敵臺八增窩舖三十隆慶二年分守李純命州同王守中毁西城舊址輦其土石築東敵臺號泰平臺知州陸垓建籌邊樓於其上復設東北敵臺并西敵樓萬厯十三年分廵徐用檢令甃城下用石上用磚知州祝永夀高汝梅相繼成之 國朝順治十八年分廵周文華總鎮吳萬福重修城壁増高城三尺併城垜為七百有三窩舖四十有八砲䑓二十有九大城樓角樓各四泰平砲臺東敵臺八角樓水闗樓各一戰樓十有一復浚城壕植栁焉〉
福安縣城〈在扆山下舊未有城惟築土墻立門四東曰瑞應西曰禮賢南曰秦溪北曰衣錦廣袤各二里明正徳元年始累甎為之周八百九十六丈五尺高一丈厚如之増小西門嘉靖六年重修以石三十八年䧟於倭知縣盧仲佃力請改築增小北門周五百六十五丈有竒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三尺垜二百八十有七敵樓二十萬厯九年水夜至全城衝䧟知縣汪美修舊城之南而展其東周八百五十丈有竒高一丈四尺西築𭐏城以遏水高一丈八尺二十一年知縣陸以載改築東仍舊址而增修西𭐏拓南城就壕三十年知縣金汝礪復拓東城於山之巔周七百九十七丈門六崇禎十二年知縣章重增修國朝順治十八年總督李率泰重修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嚴徳泳雍正三年知縣傅植五年知縣趙旭昇先後修葺〉
寜徳縣城〈五代唐長興四年偽閩築土城於白鶴山下立四門嵗乆而圯宋時環以木柵明正徳元年始砌以甎開五門東曰跨鼇西曰憇亭南曰清晏北曰朝天增小東門曰登瀛各建樓其上嘉靖四年䧟於倭四十二年知縣林時芳采石重造改門東曰鎮静西曰崇順南曰永寧北曰遵化塞登瀛門周五百九十二丈高二丈一尺廣一丈二尺城屋六百九十有九敵臺四十内外馬道環以深壕上通水澗下接海潮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張承瑞奉檄重修増高三尺造垜口三百四十葺遊廊六百四十間雍正九年知縣費璜重修〉
壽寧縣城〈明𢎞治三年築東西南北為門四水門二萬厯間塞北門别開小東門 國朝因之周七百七十丈高二丈六尺厚一丈〉
〈附〉大金所城〈明洪武間江夏侯周徳興造周五百八十二丈高二丈二尺濶一丈東西南各闢一門永樂十五年增高三尺復砌三門月城沿城壕塹濶一丈深六尺〉水澚司城 大篔簹司城 青灣司城 高羅司城〈俱明洪武間江夏侯周徳興築各周一百六十丈高一丈五尺〉柘洋司城〈元末袁天禄築明正統六年改為廵檢司周二里高一丈五尺濶一丈〉桐山城〈即桐山堡 國朝康熙八年奉丈修葺〉秦㠘城〈二城俱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廵撫陳璸布政使石沙木哈捐修 以上霞浦縣〉白石司城〈在福安縣北明成化八年叅議陳渤築周二百丈高一丈二尺濶一丈〉麻嶺司城〈在寧徳縣北明宣徳間築周一百六十丈高一丈五尺〉
臺灣府〈臺灣縣附郭〉
府城 〈國朝雍正三年建柵城周二千一百四十七丈設東西南北大門四東南北小門三各建樓臺其上窩舗十有五〉
鳯山縣城 〈國朝康熙六十年始築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門四外植䓶竹開壕〉諸羅縣城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設木柵周六百八十丈東西南北凡四門雍正元年知縣孫魯倡造土城周七百九十五丈四尺基濶二丈四尺城上馬道濶一丈四尺濬溝離城四丈深各一丈濶各三丈水涵六五年知縣劉良璧重建門樓砌水涵扁城門東曰襟山西曰帶海南曰崇陽北曰拱辰〉
彰化縣城〈雍正元年臺灣御史吳達禮以諸羅為臺郡北路袤延千里請於縣北二百八十里半線城方設立縣治名曰彰化〉
〈附〉澎湖新城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廵撫陳璸布政使石沙木哈捐造〉
永春州
州城〈舊無城明嘉靖初汀漳冦至知縣柴鑣始建永輝永豐永薫三門三十九年倭入縣失守始議築城委徳化令張大綱督之砌以石高丈許四十年賊吕尚四攻䧟乃増築周五百十八丈二尺廣八丈高一丈九尺四十一年知縣林萬春始成四門城外浚壕周圍如城數西南隅濵溪水漸齧知縣謝裘甃石𭐏捍其衝又於東南城隅各建敵樓一後令許兼善楊允升各有增築 國朝順治四年被山冦剗平署令歐陽思知縣鄭名王共瞻相繼修完〉
徳化縣城〈舊無城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鄧景武始築東西二門周八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五尺三十九年倭大掠知縣張大綱約之為六百六十八丈萬厯元年知縣秦霑闢北門知縣何謙就城北之龍潯山建北鎮樓設窩舖十八年知縣丁永祚闢南門崇禎間知縣李元龍增高三尺重築北敵樓 國朝順治四年山冦破城四門城樓皆燬康熙十五年四月大雨溪漲衝西南門城址屋宇湮塌甚多尋加修葺二十六年知縣范正輅重修〉
大田縣城〈明嘉靖十四年廵按御史白賁疏請立縣次年六月築城依鳯山巔逶迤而下周六百八十餘丈為門四東寅賓西餞日南太平北拱辰窩舖十有二 國朝因之〉
龍巖州
州城〈初編竹為限後易以土墻宋紹定三年邑令趙性夫作西砦避冦淳祐間令趙崇揆甃以石元至元問尹黄士龍即砦麓築土城縣治乃在城東寇至輙燬至正四年尹趙昱築城包縣治於是有上下二城二十一年達嚕噶齊索珠律聯築為一鑿壕以䕶後尹高璉以西逼山拓大之周八百七十二丈高二丈一尺壕九百五十九丈明洪武八年修濬為門六東曰寅賔西曰西成南曰南門曰南津北曰北門曰北闗城南闢水門各建樓其上正統間沙冦亂官民居皆燼成化八年知縣韋濟伍星奎先後修築周一千九十二丈高二丈一尺為門五各以其方建敵樓設窩舖十水門一壕環之改名門東曰賔陽西曰迎薰南曰留暉北曰拱極西北曰永寧嘉靖四十年復增高城垣五尺鑿壕廣一丈五尺增敵樓四十有一建高亭於西北隅其後數被水患修築不一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王有容重建南門更名丈明康熙二十年知縣左峴增修東門城樓五十二年大水南北西門城垣皆圯知縣陳人文重修雍正九年知縣萬物睹重葺〉
漳平縣城〈舊無城明𢎞治辛亥賊温文進亂始立木柵為守後廢正徳四年重立九年知縣徐鳯岐砌以石磚周六百二十餘丈高一丈八尺為門四東曰迎恩西曰偃武南曰朝陽北曰拱辰門上各築城樓為水門三窩舗九東西疏渠南北臨溪積乆傾圮嘉靖中節次修築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鄭琬增建窩舗十九年大水四隅雉堞頺塌知縣查繼純重修〉
寧洋縣城〈明隆慶元年創築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周四百八十丈甃以磚石上為女墻門四東曰翔鳯西曰登雲南曰瑞麟北曰佩玉各有敵樓東門有瀘溝西南北以溪為池萬歴元年增設窩舖四六年濬北城濠達於大溪十四年更城門額東曰瑞應西曰文明南曰清波北曰翔鳯 國朝順治十一年東南二門燬十三年知縣蕭亮重建並架敵樓窩舖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李文然重修二十八年知縣沈荃增修復開舊塞北門改名振玊城稱完固〉
福建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福建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283年 (提及)
- 909年 (提及)
- 978年 (提及)
- 1051年 (提及)
- 1069年 (提及)
- 1273年 (提及)
- 1354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483年 (提及)
- 1559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695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552年 (提及)
- 1554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541年 (提及)
- 1557年 (提及)
- 1519年 (提及)
- 1558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524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717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387年 (提及)
- 1560年 (提及)
- 1562年 (提及)
- 1418年 (提及)
- 1555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983年 (提及)
- 1471年 (提及)
- 1145年 (提及)
- 1523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388年 (提及)
- 1443年 (提及)
- 1230年 (提及)
- 1352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630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229年 (提及)
- 1449年 (提及)
- 1450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130年 (提及)
- 1156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394年 (提及)
- 1417年 (提及)
- 1472年 (提及)
- 1384年 (提及)
- 1390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999年 (提及)
- 1013年 (提及)
- 1211年 (提及)
- 1249年 (提及)
- 1366年 (提及)
- 1442年 (提及)
- 1469年 (提及)
- 1572年 (提及)
- 1527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688年 (提及)
- 1356年 (提及)
- 1515年 (提及)
- 1556年 (提及)
- 1633年 (提及)
- 1530年 (提及)
- 1721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561年 (提及)
- 1681年 (提及)
- 1526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701年 (提及)
- 1392年 (提及)
- 1531年 (提及)
- 1344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699年 (提及)
- 1710年 (提及)
- 1453年 (提及)
- 260年 (提及)
- 1144年 (提及)
- 1174年 (提及)
- 1235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545年 (提及)
- 1363年 (提及)
- 1470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465年 (提及)
- 979年 (提及)
- 1416年 (提及)
- 1476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386年 (提及)
- 1266年 (提及)
- 1517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163年 (提及)
- 1631年 (提及)
- 1697年 (提及)
- 1259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514年 (提及)
- 1234年 (提及)
- 1385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462年 (提及)
- 1466年 (提及)
- 1407年 (提及)
- 1481年 (提及)
- 1639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933年 (提及)
- 1525年 (提及)
- 1441年 (提及)
- 1704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676年 (提及)
- 1535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