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論
外观
經稱「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陰陽之節在於四時五行,仁義之大體在於三綱六紀。上下咸序,五品有章;淫則荒越,民失其性。於是在上者則天之經,因地之義,立度宣教以制其中,施之當時則為道德,垂之後世則為典經,皆所以總統綱紀,崇立王業。及至末俗,異端並生,諸子造誼,以亂大倫,於是微言絶,羣議繆焉。故仲尼畏而憂之,詠歎斯文,是聖人篤文之至也。
若乃季路之言:「何必讀書,然後為學?」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夫潛地窟者而不覩天明,守冬株者而不識夏榮,非通炤之術也。然博覽之家不知其穢,兼而善之,是大田之莠與苗並興,則良農之所悼也;質樸之士不擇其美,兼而棄之,是崑山之玉與石俱捐,則卞和之所痛也。故孔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
夫孝武皇帝時,董仲舒推崇孔氏,抑絀百家。至劉向父子典校經籍,而新義分方,九流區別,典籍益彰矣。自非至聖之崇,孰能定天下之疑?是以後賢異心,各有損益。中興之後,大司農鄭衆、侍中賈逵,各為《春秋左氏傳》作解注。孝桓帝時,故南郡太守馬融著《易解》,頗生異說。及臣悅叔父故司徒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意。繇是兖、豫之言《易》者,咸傳荀氏學,而馬氏亦頗行於世。爽又著《詩傳》,皆附正義,無他說。又去聖久遠,道義難明,而古之《尚書》、《毛詩》、《左氏春秋》、《周官》,通人學者多好尚之,然希各得立於學官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