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蘇曼殊之真面目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蘇曼殊之真面目
作者: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革命逸史

同学苏曼殊圆寂后数年,生平友好以曼殊生前关于幼年身世,讳莫如深,因之怀疑莫释,群起为曼殊身世之探讨。甚且有摭拾曼殊所撰《日僧飞锡潮音跋》及说部《断鸿零雁记》,牵强武断为出自倭种。柳君亚子父子所编《曼殊全传》及年谱其最著者也。余与曼殊为总角交,且在日同砚三载,舍曼殊亲属而外,当以余所知为较详。民十七,亚子以曼殊序拙著《三次革命军》有“总角同窗冯懋龙”之言,爰向余详叩曼殊幼年遗事,余举所知告之,更代函询曼殊表兄林君紫垣。林君向任天津中原公司经理,复书述曼殊本生父母及家庭状况綦详。亚子得之,始觉旧著臆断之非,因改撰新传,力证前失,而曼殊倭种之冤乃大白。然及今尚有人误信谬说,而辗转传诸海外者,是不可以无辩也。顾余所知仅为曼殊披剃以前事实。至披剃以后,则余二人天各一方,晤对之机缘极少。民四尝为拙著《三次革命军》作序,乃陈君树人代请。余时居美洲,事后始获知之。曼殊尚有一至亲姊婿杨姓名耀垣,亦横滨大同学校同学,现供职上海苏浙皖统税局。世有欲知曼殊家世者,不妨就杨君请益,谅可一一奉告。兹就余所记忆者依次笔述,更举世人对彼之疑团分别剖解,以见曼殊之真面目。

曼殊之本名苏曼殊幼名子谷,无字,在本家及大同学校、早稻田大学、青年会(留学界最初之革命团体),均用此名。其亲属及学友除此名外,余无所知。“元瑛”之号,乃削发后添制,殆与曼殊二字同,非其本名也。亚子初根据曼殊所撰《潮音跋》及说部《断鸿零雁记》,遽定为始名宗之助,小字三郎。该说部固曼殊之一种游戏笔墨,不足为据。若认虚构为实录,则施耐庵可称宋江,曹雪芹可名宝玉,无是理也。至曼殊于披剃后自号“元瑛”,或谓其取义于《红楼梦》之神瑛侍者,斯言亦有可信,盖余尝见曼殊居东京时,向友借阅《红楼梦》,手不释卷,后有此称,其殆以摆脱尘缘之宝玉自命欤。

曼殊之父母曼殊父名杰生,香山县人,在横滨山下町三十三番英商茶行任买办,性任侠,好施与。甲年中日之战,旅横滨华工多拟归国,而短于资斧,杰生辄解囊力助,人多德之。吾国侨日工商无论挈妇居日与否,大都好与日妇同居。粤语谓之“包日本婆”,其初月给数元为报酬,久之感情日洽,形同配偶,生子后尤为密切,更无权利条件可言,亦无所谓嫁娶,特横滨唐人街之一种习惯而已。有使其本籍妻妾与日妇同寓者,亦有以一人而同时纳数日妇者,均能相安无事,绝少勃谿,远非吾国有妻妾之家庭所企及。杰生居日既久,自难免俗。曼殊之母,即从此种习惯而与杰生同居者也。母曰亚仙,杰生与其戚属咸以此称之。亚子谓其母姓河合,似亦语出说部,实无佐证。亚仙生曼殊后十一年,而中日战起,杰生乃携曼殊母子返粤。逾四年,杰生家道中落,遂使母子东渡,依其亲属林氏以居,时曼殊年仅十四。某氏谓曼殊于十三岁前已披剃为僧,且通欧洲词学及英语,均不足信。又己亥(一八九九年)曼殊十六岁,在横滨大同学校读书时,教员陈荫农尝因某事语乙级学生曰:“汝等谁为相子(Ainoko)者举手?”于是举手者过半,曼殊亦其中之一人。日语相子,即华语混血儿或杂种之谓。旅日华侨咸称华父日母之混血儿曰相子,曼殊固直认不讳。或者不察,妄断曼殊为日再醮妇之油瓶儿,岂不冤哉?

曼殊之亲属曼殊有族兄日维翰,号墨斋,同肄业于横滨大同学校。曼殊负笈东京,墨斋亦专攻师范,故曼殊之于同辈亲属,与墨斋为最昵。墨斋后返粤,数任教职,颇有声于学界,民元后以病身故。又其女兄适同邑杨耀垣。杨亦大同学校学生,现在上海统税局服务。又有表兄曰林北泉及林紫垣,均在横滨经商。北泉以营业失利南游印度,现况不详。紫垣后任上海东亚旅馆经理,旋至天津创设中原公司。今日能详道曼殊家世者,仅林、杨二人耳。

曼殊之学历曼殊十四岁前在何校读书,不详。十五岁时横滨华侨初设大同学校,余及曼殊均于开幕之日入学。校分甲乙二级:甲级所授为中英文二科,乙级所授为中文一科。曼殊属乙级,与五、六、七舍弟同班。己亥余转学东京,曼殊至庚子(一九OO年)春始升学甲级,兼习英文,余戚李自重亦与同班。辛丑(一九○一年)以其亲属林氏之助,与学友张文渭同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因林氏只月助十元,仅敷下宿屋膳宿两费,乃刻苦自励,迁于最低廉之下宿屋,所食白饭和以石灰,日本最穷苦学生始居之。曼殊竟安之若素,不以为苦。每夜为省火油费竟不燃灯。同寓者诘之,则应日:“余之课本,日间即已熟读,燃灯奚为?”其勤俭有如此者。壬寅,林氏津贴忽告中断,曼殊大窘。适清公使汪大燮有许各省优秀学生改充公费生之举,曼殊赖横滨侨商保送,转学于振武学校(成城学校改名),习初级陆军,始得免于废学。是年冬,余因事归国,癸卯(一九O三年)春,始再东渡。时军国民教育会已告解散,曼殊告余谓已决计返粤有所活动。某氏记载谓曼殊十五岁在早稻田习政治三年,及十七岁在成城学校学陆军八月,多与年龄事实不符。证以余说,真相自白。

曼殊之文艺曼殊在大同学校二年,性质鲁钝,文理欠通,绝未显其头角。该校于文学上只间采用《昭明文选》之论文书启为课本,于诗赋辞章概未讲授,以故出身该校鲜有以文学见称者。曼殊转学东京刻苦攻读之年,正留学界翻译东籍风起云涌之日。苦学生稍通文理,即可译书自给。曼殊独以短于国学,既不能争雄士林,复无以取给学费,其困苦可知矣。然其作画之天才,则早已活现于大同学校时代。彼之绘术本无师授,间作小品馈其学友,下笔挺秀,见者咸为称异。彼与舍弟同级,余得其作品于舍弟,始知其能。及后同寓东京,则从未见其执笔作画。迨丙午(一九O六年)《民报》特刊之《天讨》出世,所作《陈元孝题壁》及《石翼王饮马》二图,老练精工,有同名宿,令人惊叹不已,此才谓非出自天授不可也。考曼殊之用力于诗及古文辞,当在壬寅青年会成立以后,盖曼殊初至东京之一年,所往还者不过三数同乡学生,嗣加入青年会,渐与各省豪俊游,于是文思大进,一日千里,迨遁迹佛门,益旁通佛典,思想玄妙,迥非吴下阿蒙之比矣。其文字始见于上海《国民日日报》,寻而诗文并茂,名满天下。谁复知彼于大同学校时代固一混沌未凿之小儿耶。

曼殊与革命党曼殊于壬寅前,尚未萌革命思想,故支那亡国纪念会之发起,余未敢约其署名。及壬寅秋,叶澜、秦毓鎏、张继、董鸿袆、周宏业及余等取少年意大利之义发起组织青年会,宣言以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发起人多属早稻田大学学生,余遂介绍曼殊入会,曼殊至为乐从。是为曼殊与革命团体发生关系之开始。翌年(癸卯)俄占东三省,青年会员乃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留日学界蜂起和之,卒为清使馆干涉而止。时曼殊忽动归思,向余求一介绍书至香港见陈少白,余应之,曼殊莅港,下榻《中国日报》。其父杰生早年在乡已为曼殊聘妇,闻子归自日本,遂至港访之,且欲使其完娶。曼殊竟避而不见。少白以为天性凉薄,力劝其从父归乡,曼殊乃不告而行,莫知所往。数月后至港,则已削发为僧,易名曼殊矣。旋至上海与诸志士游,会《国民日日报》出版,乃在报中任撰小品文字。自是奔走苏州、长沙、芜湖、江宁各地,迭任教职,所往还者类多革命豪俊:江南陆军标统赵声其尤著者也。丙午复至东京,与章太炎及刘申叔夫妇同居。时《民报》增刊纪念号,以天讨为名,属曼殊题画,曼殊因作《陈元孝题壁》及《石翼王饮马》二图以赠。刘申叔刊《天义报》,曼殊亦有作品。余至民元秋始重晤曼殊于上海《太平洋报》,计期不相见已九年矣。

曼殊之轶事曼殊少年轶事甚夥,除上述外,余都忘之。据亡友林广尘所谈,曼殊与刘申叔夫妇同寓东京牛込区新小川町时,偶患精神病。有一夜忽一丝不挂,赤身闯入刘室,手指洋油灯大骂,刘夫妇咸莫名其妙。又居沪时,如遇行囊稍丰,即喜居外国饭店,谓一月不住外国饭店,即觉身体不适。此种癖好,老兴中会员尤列亦有之。

《三次革命军》题词民四,余在美国旧金山《民口》杂志有《三次革命军》之作,爰托陈君树人在东京印刷。时曼殊居日本,树人代余向之索序。曼殊特为题词,以志旧谊,录之如次:

冯君懋龙,余总角同窗也。少有成人之风,与郑君贯一齐名,人称双璧。会戊戌政变,中原鼎沸,贯一主持《清议》于粤五稔,一夕掷笔长叹日:“粤人多言而寡要,吾知其终无成也。”遂绝食而殒。君亦翩然遐征,与余不相见者十有余载(按此语有误,实只九载)。前年于海上遇之,正君仓皇去国之日。余方愿其有迈世之志,用释劳生。比日君自美利坚观巴拿马大会造游记以归,更有撰述,命余作序。余愀然告君日:久病之人,终日解衣觅虱而外,岂能共君作老健语耶?君有澄清天下之志,人但谓广东人有生为乱,而不知君故克己笃学之人。若夫傅嘏所云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者,斯无望已。曼殊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