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17
卷十七
[编辑]西夏稱大安八年
梁氏與仁多族分據東、西廂兵馬。
秉常被囚,人心離貳。國母梁氏之族與仁多族分據東、西廂兵馬,勢力相敵,疑阻日深,侵宋之謀,自此漸止矣。(《欒城集·論西事狀》)春正月,上書於遼,求與宋和。
梁氏欲與宋和,恐宋不答,乃上書於遼,請探宋帝意。遼旋貽書於宋云:「夏國來稱,宋兵起無名,不測事端。」宋帝報以「夏國主受宋封爵,昨邊臣言,秉常見為母黨囚辱,比令移問事端,同惡不報。既又引兵數萬,侵犯我邊界,義當有征。今彼以屢遭敗衄,故遣使詭情陳露,意在間貳,想彼必以悉察。」梁氏聞此,遂不遣使至宋。(《宋史·夏國傳》)
宋再議西討,以熙河經制李憲為涇原、熙河、蘭會經略安撫製置使,知蘭州李浩權安撫副使。
宋帝既釋憲弗誅,憲復上再舉之策,兼陳進築五利,將從之。會李舜舉入奏,具陳師老民困狀,乃罷兵,趣憲赴闕。已而再議西討,道賜憲銀、帛四千,以為經略安撫製置使,給衛三百,進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使復還熙河,仍兼秦鳳軍馬。(《宋史·神宗本紀》及《李憲傳》)
修南牟城。
南牟倚天都山、葫蘆河形勝,自李憲殘破,宮殿皆毀,蕃部族帳遷徙無依。梁氏使乙埋修復之,近天都創立七堡,量兵為守。已,聞秦鳳副總管張守約引兵出塞,乃撤役還。(《宋史·張守約傳》及《西夏書事》)
二月,以所獲宋將張天一,遣使獻於遼。(《遼史·道宗本紀》)掠宋定西城。
定西即夏西市城,宋帝賜名,屬蘭州。梁氏令衙頭首領縱人馬入界,掠商人及戍卒。熙河經略安撫司以聞,宋帝詔李憲:「羌人之性,畏強淩弱。若不令守將相度機便,卻往酬殺,將為憚怯,啟侮不已,則賊計得逞,道路愈致艱虞。可速與指揮。」又詔陝西諸路經略司:「嚴誡城守,遇有西人入犯,密伺賊馬所在,悉行討戮,毋為輕易致落奸便。」(《長編》三百二十三)
屯兵宥州,謀援山界降戶。
中國五路兵入界,蕃部降者不下數萬帳,所失義合、吳堡、塞門、浮圖諸寨,並據橫山界分。梁氏悉放降部家屬入內地,使煽惑之。又於宥州屯兵數萬,謀入塞門、保安軍界接應。諜者以告,宋帝詔沈括於元管新附屬羌中多方羈察,勿令疏逸,於是降人不敢動。(《長編》三百二十三)
禹臧花麻請投附於宋,不果。
初,花麻棄西市城入興州,以覘兵勢。已,五路兵還,花麻不能內達。久之,遣使送蕃字文,自陳情款,期於三月辛卯由堅博坡投附,請中國發兵接應。宋帝令李憲經劃之。會以三月四日孫晞渡河被獲,遂不果。(《長編》三百二十四)
遣兵襲西蕃,不果行。
梁氏見董氈不肯與和,起兵將襲之。董氈知其謀,遣使以蕃字文告中國曰:「夏人通好,前經拒絕,已訓練甲兵,俟從進討。」宋帝詔苗授、李憲等,師行有期,即預以告。梁氏懼而止。(《長編》三百二十四)
三月,截歸漢蕃落於黃河渡,殺蘭州供奉官孫晞。
黃河北有馬淩(一作嘛)親家翁努卜密桑(一作移親哩那沒桑)一家十五口,約內投。新順部落馬淩等言於知蘭州李浩,乞發船取接。浩差孫晞應之。夏人計誘晞過河,殺之水中,並執馬淩兵士十餘人。(《長編》三百二十四及三百二十七)
與宋鄜延副總管曲珍戰於金湯,敗績。
初,宋軍還自五原。夏人以宋師既老,乃保金湯,以窺鄜州。沈括使珍將步騎二萬,治師於東川,言欲襲葭蘆,出鄜延東道,夏人悉眾備東方,師行數里,反旆而西,三日至金湯,拔之,斬首千五百級,俘宥州觀察使,格眾數千人而還。(《宋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三百二十五)
襲荒堆三泉。
宋鄜延之兵與戰具,悉為保安、囉兀二將所分據。自延州龍安以北,諸寨無屯備,延安帥趙卨患之,權管勾機宜文字遊師雄為謀,發義勇以守,且聚石於城上以待寇。夏人聞其有備,乃引兵入麟州,襲荒堆三泉而歸。(張舜民《畫墁集·遊公墓誌銘》)
侵宋延安。
宋將種誼知鄜州,夏人犯延安,宋帥以誼統軍禦之。夏人聞誼至,皆潰去。延人謂得誼勝精兵二十萬。(《宋史·種誼傳》)復因遼人請和於董氈。
梁氏慮西蕃與中國合,累使請和,不獲。邀遼國使者同至青唐說之。董氈以荷宋厚恩,義不敢負辭。(《長編》三百二十五)夏四月,宋取葭蘆寨。
曲珍既拔金湯,乃移軍討葭蘆,以綏德兵來擊,夏兵塞明堂川以拒珍。沈括陰遣別將李儀自河東客台津,夜絕河以襲葭蘆,河東將訾虎率麟、豐之甲會之,夏兵回救葭蘆,還,得地二百里,控弦四千人,以守河梁。(《宋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三百二十五)
礓砟寨蕃官香都舉寨附宋。
梁氏遣人追礓砟寨兵三千餘人入衛,香都乘戍卒單弱,盡焚本寨樓櫓,與妻屈名舉寨內附。環慶經略司令副將傅諫收其地,遣兵戍之。(《長編》三百十九)
五月,宋遣給事中徐禧治鄜延邊事。(《宋史·神宗本紀》)
六月,都統軍嵬名妹精嵬(一作威明墨沁威)、副統軍訛勃遇(一作阿布雅)掠宋淮安鎮,敗死。
梁氏自三月中點集河內、西涼府、囉龐嶺及甘、肅、瓜、沙州民,十人發九,齊赴興州,議大舉。令妹精嵬、訛勃遇將兵數萬入環慶,掠淮安鎮。蕃官訛臍(一作阿齊)偵知以報,守將張守約合諸路兵掩擊,兩人戰敗,皆死,酋首沒者三十八人,失鋼印及兵符、軍書、器械無算。(《宋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三百二十六至二十七。按《張守約墓銘》:西賊犯淮安寨,守約出他道,斬二統軍、蕃兵四十六級,生擒八人,發兵符契二,甲馬六個四,銅印六,即此役也,見《長編》小注。)
遣使貢於遼。(《遼史·道宗本紀》)諜者策木多伊克(一作移都)入宋被獲。
策木多伊克本鄜延弓箭手,熙寧中被俘,隸衙頭祗候殿直屈埋部下,遣入鄜延偵事,戍兵執訊之,稱衙頭復集十二監軍司兵欲往鄜延。經略司以聞,宋帝令究實以報。(《長編》三百二十八)
秋七月,大舉犯宋鎮戎軍,與三川寨巡檢使王貴戰,敗之。
梁氏憤淮安之敗,集十二監軍司兵及諸州僧道,會於鐵牟(一作鐵毛)、天都二山沒煙峽、葫蘆河諸處,各齎五月糧入犯。至鎮戎,故逡巡不進。三川寨巡檢王貴視為怯,率眾過壕索鬥。夏兵張兩翼擊之,貴大敗走。(《長編》三百二十八)
分掠熨鬥平。
梁氏分鐵牟山眾五千入入熙河,至熨鬥乎新堡外,殺掠漢、蕃人口,驅掩士馬而回。(《長編》三百二十九)誘蕃族奔雅(一作巴雅爾)等降。
奔雅乃甘穀城歸順首領悼聚馬移(一作卜聚瑪伊克)部下軍使,梁氏數使人招誘,奔雅與其屬二十九人、馬二十三匹走回西界。(《長編》二百三十九)
八月,宋城永樂。
宋師五路既無功,種諤言:「賊巢雖未覆滅,若據有橫山,則興、靈將無恃以食河南之地,可不戰自屈。」遣子樸上其策,會沈括請城古烏延城(沈括《奏議》:烏延土地膏腴,去鹽池不遠,東望夏州且八十里,西望宥州不過四十里,最為衝要)以包橫山,使夏人不得絕沙漠。遂遣侍中徐禧、內侍押班李舜舉往議。諤又言:「橫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禦。今之興功,當白銀州始,其次遷宥州於烏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鹽州,以據兩池之利。如此,則橫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巢穴。」徐禧等至鄜延,已定議城永樂,上言:「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不如永樂之形勢險扼,請先城永樂。」宋帝從禧議,詔禧護諸將往城之。永樂依山無水泉,種諤極言其不可。不聽。築寨堡各六:寨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用工計二十一萬,十四日而成,距銀州五十里,米脂五十里,賜名「銀川寨」。當版築方興,夏數十騎濟無定河覘役,曲珍將追殺之,禧不許。(《宋史》種諤、徐禧、曲珍等傳)
侵神木堡,殺宋巡檢使高素。
梁氏復於衙頭選募蕃部敢戰者,使為酋領,率兵入麟州,圍新築神木堡。高素與監押賈默出戰,默眾先潰,素被殺。(《長編》三百二十九)九月,攻宋永樂,陷之。
永樂接宥州,附橫山,夏人必爭之地。徐禧等既城,去九日,夏兵二十萬屯涇原北,聞城永樂,即來爭。邊人馳告者十數,禧等不之信。曰:「彼若即來,是吾立功取富貴之秋也。」禧即挾李舜舉、李稷往援,大將高永亨曰:「城小人寡,又無水,不可守。」禧以為沮眾,欲斬之,既而械送延州獄。比至,夏兵傾國而至,號三十萬,禧登城四望,不見其際。永亨兄永能曰:「羌性輕率,出不意而輒加笞叱,則氣折不能害人。若遲疑不斷,縱其跳梁,將無所不至。今先至者皆精兵,急與戰,破之則駭散。後雖有重兵,亦不敢進,此常勢也。塵埃漲天,必數十萬之眾,使俱集則眾寡不支,大事去矣。」禧岸然捋其髯,謂永能曰:「爾何知?王師不鼓不成列。」禧執刀自率士卒拒戰,夏人至者益眾。
丁亥,夏人漸逼,永能請及其未陣擊之,又不聽。乃以萬人陣城下,坐譙門,執黃旗令眾曰:「視吾旗進止!」夏人分陣迭攻,抵城下。曲珍兵陣於水際,軍不利,將士皆有懼色。遂白禧曰:「今眾心已搖,不可戰,戰必敗。請收兵入城。」禧曰:「君為大將,奈何遇賊不戰,先自退耶」乃以七萬人陣於城下。俄夏人縱鐵騎渡河。珍曰:「此鐵鷂子軍也,當其半濟擊之,乃可以逞。得地則其鋒不可當也。」禧不從。鐵騎既濟,震蕩衝突,大軍繼之。時鄜延選鋒軍最為驍銳,皆一當百,銀槍錦襖,光彩耀日,先接戰,敗奔入城,蹂後陣,夏人乘之,師大潰。將校寇偉、李思古、高世才、夏儼、程博古及使臣十餘輩、士卒八百餘人盡沒。曲珍與殘兵入城,崖峻徑窄,騎緣崖而上,喪馬八千匹,夏人遂圍城。
初,沈括奏:「夏人逼永樂,見官兵整乃還。」帝曰:「括料敵疏矣!彼來未出戰,豈肯遽退耶?必有大兵在後。」已而果然。乙未,詔李憲、張世矩將兵救永樂,又令沈括遣人與夏約退軍,當還永樂地。夏人圍永樂城厚數里,遊騎掠米脂,且據其水寨。珍士卒晝夜血戰,城中乏水已數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絞馬糞汁飲之,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格鬥。括與李憲援兵及饋餉皆為夏人所隔,不得前。種諤怨禧,不遣救師。曲珍度不可支,請禧乘兵氣未竭,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將而奔,眾心搖矣。」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於此,懼辱國耳。」高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城中無水,惟禧、舜舉有水兩壺。一日,忽有於城下呼曰:「漢人何不降?聞無水已三日矣。」禧以壺水揚於外,以示人曰:「無水?此何物也?」虜笑曰:「止於此矣。」夏人呼珍來講和,呂整、景思義相繼而行,夏人髡思義(一作誼)囚之(《長編》:賊圍城浹日,遣使呼城上人求和。禧知勢不敵,乃遣呂文惠應之。文惠至敵帳,敵帥坐文惠於地曰:「爾小將,不可議約,當令曲太尉來。」即遣文惠還。禧以曲珍總軍政不可遣,而景思誼自請行,禧曰:「萬一蹉跌,恐傷國體。」思誼曰:「今勢已逼,倘能以口舌說之,使緩攻以待外援,不亦可乎?欲活數萬人命,豈顧一身耶。」敵帥見思誼言:「若還吾蘭會、米脂,即當解去。」思誼曰:「此係朝廷,非邊臣所得專也。」敵囚之。)
戊戌,夜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城遂陷。高永能之孫昌裔勸永能從間道出,永能歎曰:「吾結髮從事西戎,戰未嘗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願易一卒敝衣,戰而死。」徐禧、李舜舉、李稷皆莫知所為。城既陷,舜舉以敗紙半幅,筆摘略數十百字,以燭蠟固之,付有司以上,實遺奏也。云:「臣舜舉死無所恨,但願陛下勿輕此賊。」李稷將死,亦書紙後云:「臣稷幹苦萬屈。」上得之,不勝悲涕者累日。是時,敵人雖入月城而未逼,左右以馬禦舜舉,舜舉以鞭揮擊,不肯上馬。少頃僵躪,人猶見之。李復上馬,將出門,失轡。或云面上中箭,在甕城內夜黑沸濤中,面上中箭,恐非敵人也。獨徐禧不知所終,或云有還人見之夏國者。惟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走免。蕃部指揮馬貴,獨持刀殺數十人而死。是役也,死者將校數百人,士卒、役夫二十餘萬。夏人乃耀兵於米脂城下而還。宋自熙寧用兵以來,凡得葭蘆、吳保、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堡;而靈州、永樂之役,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帝臨朝痛悼,而夏人亦困敝。(《宋史·夏國傳》、徐禧、高永能、曲珍、李稷等傳及《長編》三百二十九。按濟南先生《師友談記》載,李錞希聲言:「禧經制西事,日與沈括議入居永樂。括不欲入,禧以不同其計,自以數萬人守焉。禧自守,虜大縱兵圍之,四面不見其際。禧節制諸將不許出戰,城中兵相殘殺,禧命曲珍內平之。守既久,城中無水,兵皆渴,至有殺人而吮睛飲血者。禧命掘井,井數十尺方及泉。既汲,禧命以軍額高下次第飲之,眾兵怨怒,凡汲一罌,眾兵皆以衣漬而吮之。眾渴不已,請開城飲於壕,雖死不憾。城開,外兵遂入,而屠焉。」)
是月,襲綏德。沈括援之,夏人引還。
永樂之始圍也,括僅有卒萬人,不足以戰,方命濟師於延州。夏首領淩結阿約勒以八萬人南襲綏德,屬羌三百人欲翻城應之。阿約勒之弟興嫩以告括,括集將佐議曰:「永樂之勝敗,未係邊勢之重輕。綏德國之門戶。失綏德則延州為敵所逼,勝敗未可知,關中必震,此大機會也。寧釋永樂而救緩德。」先期之一日,括入綏德,取反者三百戶屍諸城。阿約勒以眾退。延州之師未至,有詔括退保綏德,無得輒救永樂,以待援兵之集。(《長編》三百二十九)
攻宋德順軍靜邊、隆德兩寨。
夏人過壕,擄掠老幼千人。宋帝慮西人自為得計,因此頻入為寇,詔經略司:「嚴切戒約,先覘賊馬屯聚近遠虛實,度兵力可以取勝,乘隙掩殺,務要萬全,不得輕易遠出。」(《長編》三百三十)
冬十月,西蕃首領董氈來攻斫龍城。
董氈聞夏國兵東出,令其養子阿裏骨、首領鬼章等領兵攻斫龍、齪移等城,破之,盡俘其眾,遣使入熙河獻捷。經略司以聞,宋帝令具有功首領姓名,賜銀、絹有差。(《長編》三百三十一)
西蕃益麻黨征來降。
黨征,董氈弟。初,梁氏以官爵啖董氈父子,拒不受。黨征心慕之。乘間走投夏國,梁氏使居於懷德軍。(《西夏書事》)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移書宋邊臣劉昌祚請平。
書曰:「中國者,禮樂之所存,恩信之所出,動止猷為,必適於正。若乃聽誣受間,肆詐窮兵,侵入之土疆,殘人之黎庶,是乖中國之體,為外邦之羞。昨者朝廷暴興甲兵,大窮侵討,蓋天子與邊臣之議,為夏國方守先誓,宜出不虞,五路進兵,一舉可定,故去年有靈州之役,今秋有永樂之戰。然較其勝負,與前日之議,為如何哉?朝廷於夏國,非不經營之,五路進討之策,諸邊肆撓之謀,皆嘗用之矣。知徼幸之無成,故終於樂天事小之道。況夏國提封一萬里,帶甲數十萬,南有于闐作我歡鄰,北有大燕為我強援,若乘間伺便,角力競鬥,雖十年豈得休哉!即念天民無辜,受此塗炭之苦,國主自見伐之後,夙夜思念:為自祖宗之世,事中國之禮無或虧,貢聘不敢怠,而邊吏幸功,上聰至惑,祖宗之盟既阻,君臣之分不交。存亡之機,發不旋踵,朝廷豈不恤哉!至於 『魯國之憂,不在顓臾;隋室之變,生於楊感』,此皆明公得於胸中,不待言而後喻。今天下倒垂之望,正在英才。何不進讜言、辟邪議,使朝廷與夏國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夏國之幸?乃天下之幸也!」昌祚上其書,帝諭答之。(《宋史·夏國傳》。按《長編》作遺書盧秉,文全同,惟字句小異。)
盜縛羌酋移名昌獻於宋。
移名昌將侵宋,詭稱送幣慶州。知慶州趙卨知蕃主白信可使,信適以罪繫獄,破械出之,告以故,約期日。使往,果縛取移名昌以獻。(《宋史·趙卨傳》。)
西夏稱大安九年
春正月,遣使如鄜延。
夏人佯遵涇原經略司諭,遣人齎文字於鄜延,請入貢。知延州趙卨不敢受。(《長編》三百三十二)夏人犯邊,將官楊定死之。(《九朝編年備要》)
二月,侵蘭州。
先是,梁乙埋遣數十騎至蘭州境北,隔河呼曰:「我夏國已勝鄜延路兵,俟河凍即至蘭州。」繼令千人哨探,直抵城下。至是,突以數十萬眾趨皋蘭,已奪西關門。知蘭州李浩閉城拒守,鈐轄王文鬱請擊之,浩曰:「城中騎兵不滿數百,安可戰?」文鬱曰:「賊眾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眾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全合淝也。」走馬閻仁武曰:「奉詔令守不令戰必欲啟關,當奏劾。」文鬱曰:「今披城而出,以一蘭幹,勢有萬死,豈畏劾哉!況守則無必固之勢,戰貝有可乘之機。」堅請不已,浩許之,乃慕死士百另(《宋史·夏國傳》作死士七百)夜縋而下,持短兵突之。敵眾驚潰,爭渡河,溺死者甚眾,收其所虜,入城中。時以文鬱仿尉遲敬德云。(《宋史·王文鬱傳》及《長編》三百三十三)
分掠安定堡。擄人、畜無數,延州出兵追之,不及。(《長編》三百三十三)進屯熙河。
聞中國展築定西城,梁氏令諸軍屯聚熙河備之。(《長編》三百三十三至三十四)宋詔李憲募死士,購夏首領仁多丁。
仁多丁多於宋西南邊出入,永樂之役,領兵攻城最為凶黠(《長編》:永樂之役,初總兵至者乃梁默寧淩,逡巡十餘日,每日支分萬餘人,持鍬撅城,為城上官軍擊死者,旋即拽去,或覆以氈,不欲官軍見之。後丁領兵至,驅率蕃丁蟻附而進,死者列布城下,皆不掩屍,晝夜急攻,故新造之城不守)。至是,宋帝詔憲:「密結敢死儕類,謀生致之。或斬首前來,當以團練、蕃部鈐轄及皇城使、蕃兵將官酬之。」(《長編》三百四十一。按仁多丁,《鐵圍山叢談》作青唐將,誤。又仁多丁,《長編》作星多哩鼎。)
侵宋保安軍順寧寨。
夏兵圍之數重,時寨兵少,人心危懼。有娼姥李氏,得梁氏陰事甚詳,乃掀衣登埤,抗聲罵之,盡發其私。夏人皆掩耳,盡力射之,莫能中。李氏言愈醜,夏人度李氏終不可得,恐且得罪,遂托以他故,中夜解去。(《夢溪筆談》)
三月,復攻蘭州。與宋副總管李浩戰,敗走。(《宋史·神宗來紀》。按《長編》注云,三月辛卯,乃賞功解圍,非始入寇也。)曲珍將兵攻鹽、韋。
俘馘千,驅孳畜五千去。(《宋史·趙卨傳》)夏將拽厥嵬名與宋人戰於賀羅平,敗,被擒。
拽厥嵬名宿兵於賀蘭原,時出攻宋邊,知慶州趙禹遣將李照甫、蕃官歸仁各將兵三千左右分擊,耿端彥兵四千趨賀蘭原,卨戒端彥曰:「賀蘭險要,過嶺則沙磧也。使敵入平夏,無由破之。」又遣三蕃官各將輕兵五百,取間道出敵寨後,邀其歸路。端彥與戰賀羅平,敵敗,果趨平夏。千兵伏發,夏人駭潰,斬馘甚眾,生擒嵬名,斬首領六,獲戰馬七百,牛羊、老幼三萬餘。(《宋史·趙卨傳》。按司馬光《日記》:環慶路經略司言:「蕃官貝嵬等將兵討西賊,獲宥州正監軍附馬拽厥嵬名,詔具功狀以聞,拽厥嵬名仍押付閩。」與此異。)
宋河東將薛義敗夏人於葭蘆西嶺。
葭蘆、米脂二城,裏外良田不下一二萬頃,國人謂之「歇頭倉」,又名「真珠山」、「七寶山」,言其出禾黍多也。自為中國收復,梁乙埋日夜圖之,引兵由女萌骨堆駐西嶺,將襲米脂,為河東將薛義所敗。(《宋史·神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宋麟、府州將郭忠紹等敗夏人於乜離抑部。(《宋史·神宗本紀》。按《長編》作密內部)
宋河東將高水翼敗夏人於真卿流部。(《宋史·神宗本紀》。按《長編》作勒珍魯部)夏四月,獲鄜延刺事人伊特凱,殺之。
河東六路,鄜延最近興、靈。經略司遣熟戶蕃官伊特凱入界刺事,監軍司捕得,殺之。(《長編》三百三十四)宋知蘭州、副使李浩,敗夏人於巴義豁。
夏兵聚巴義谿,將攻蘭州。李浩偵知屯駐所在,潛師掩擊,夏兵退走。浩追入界,夏眾自吃囉瓦拱赴援,與浩兵戰,大敗。(《宋史·神宗本紀》及《李浩傳》。按巴義豁,《長編》作巴伊克穀。)
宋涇原軍入水東口,敗之,復圍蘭州,殺右侍禁韋定。
熙寧寨硝坑堡巡檢王世隆領兵入界,至水東口,梁乙埋遣眾拒之,世隆戰死,弓箭手十將王和等中傷走,乙埋縱兵趣皋蘭,破西關堡,殺管勾右侍禁韋定,盡擄所雇于闐運糧人及橐駝等物,相持九日,城下死傷如積。圍既解,蘭州人收積屍為京觀。是役也,有蕃部掄約入告,中國得為備,故不能大入。(《長編》三百三十五)
攻宋麟州神堂寨,知州訾虎敗之。
宋帝詔虎:自今毋得輕易出入,遇有寇邊,止令裨將出兵掩逐。(《長編》三百三十五)使鈐轄香逋詐降於府州。
夏兵與河東將郭忠紹等戰於乜離抑部、真卿流部,不勝。梁氏因使香逋至府州偵事,詐降於知州折克行,盡陳國中虛實,請與信實人入夏招諭近上首領。克行申經略司以聞,宋帝詔以香逋所說兵馬數多與諸處探報不同,慮未可信,令守將密竊防之。(《長編》三百三十五)
宋詔李憲嚴邊備。
詔曰:「近麟府、鄜延、環慶、涇原路探事人言,西人已點集河南、河北諸監軍司人馬,或稱十分中五,或稱九分,並要於十二月十五日葫蘆河取齊。雖作過路分,未知其的,然聚兵去處必是委實,不可不廣為枝備。」(《長編》三百四十一)
六月,犯宋乾興寨。
梁乙埋數犯蘭州不得志,以兵侵鎮戎,攻乾興寨,直過界壕殺掠人畜,守將發兵稽遲,飽掠而還。(《長編》三百三十五)
宋詔,以河北經略司招降西蕃首領二人瑪克密巴勒為內殿崇班,策多克新為三班奉職。(《長編》三百三十五)
閏六月,遣使謨個咩迷乞遇(《長編》作摩格蔑密裕)表請於宋,乞修職貢。
西夏之臣宋也,歲賜、和市得利甚溥。每歲入貢使者至宋,賜與不貲,販易而歸,獲利無算。軍興以來,既絕歲賜,復禁和市,羌中窮困,一絹之直至十餘千。橫山一帶,又為宋沿邊諸將攻討,皆棄而不敢耕。窮守沙漠,衣食並竭,老幼窮餓,不能自存,故復修貢請和。秉常表曰:「夏國累得西蕃征王子(《長編》作木征王子)書稱,南朝與夏國交戰歲久,生靈荼毒,欲擬通和。緣夏國先曾請所侵疆土,不從以來,未便輕許。西蕃再遣使散八昌郡丹星(《長編》作繖巴沁鼐丹新)等到國,稱南朝語言計會,但當遣使齎表,自令引赴南朝。竊念臣自歷世以來,貢奉朝廷,無所虧怠;至於近歲,尤甚歡和。不意憸人誣間,朝廷特起大兵,侵奪疆土城寨,因茲構怨,歲致交兵。今乞朝廷示以大義,特還所侵。倘垂開納,別效忠勤。」乃賜詔曰:「頃以權強敢行廢辱,朕用震驚。令邊臣往問,匿而不報。王師徂征,蓋討有罪。今遣使造庭,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復故常,益用嘉納。已戒邊吏毋輒出兵,爾其堅守先盟。」遂詔陝西、河東經略司:其新復城寨徼循毋出三二里,所有歲貢賚賜,一切如舊。(《宋史·夏國傳》及《欒城集·論西事狀》。按徐氏松輯大典本《宋會要》:元豐六年閏六月四日,詔陝西、河東經略司:「夏國奉表,辭禮恭順。朝廷已降回詔,許通常貢。誡約邊吏,無輒出兵。除自來邊界依舊戍守外,其新收復寨止於三十二里巡綽防拓,毋得深入。」仍詔押伴夏國使人王震,以此意說諭使副。按此作三二十里,與《夏國傳》異。《長編》亦作三二里。)
宋詔劉昌祚謹秋防。
詔:「夏國近雖遣使修好,朝延答詔,許通常貢。然新劃疆土,封守未正。敵之承命逆順,情不可保。漸邇秋防,田稼在野,深慮守臣,安於近詔,以為邊事遂寧,忽於提防,或誤國事。委昌祚詳此施行。」又詔河東經略司:「毋招接西人。其自願投順人口,可說諭約回,若懼殘害,勢不能歸,即義當安存,或界上有人收索,宜勿應答。如首領或用事人,緣內怨願投附,即收留,奏聽旨,候將來已降誓詔,別聽指揮。」(《長編》三百三十六)
秋七月,復使如宋謝恩。
夏國請睦使還,未逾旬,即遣蕃部移莽入熙河探事,為經略司所獲。秉常懼中國生疑,遣使入謝。帝曰:「觀其意頗急遽,必有奸謀,可令陝西、河東經略安撫司指揮緣邊官守,遠設斥堠,勿令少失枝梧。」(《長編》三百三十七)
八月,宋環慶兵來襲。
鄜延路經略司奏:「據順寧寨言,西界把口小首領冬至訛指說,環慶路兵入西界殺兩溜人馬。」宋帝詔環慶路經略司具析有無兵入西界討殺斬獲。仍詳鄜延路言西人欲來酬報事,選人伺侯,常為預備,兼八月後,本路累以巡防、探事為名,遣兵出界,各有斬獲,並奪到孳畜,顯是不依元降無輒出兵詔旨。慮西人以此為詞,仰常誡約緣邊城寨兵將官等遵守前詔。(《長編》三百三十九)
復因遼人求和於董氈,不許。
宋帝聞遼遣人使夏及青唐,慮西人幹求遼,欲因和解董氈。詔李憲選使臣開諭董氈,以遼與青唐相去極遠,利害不能相及,令堅守前後要約,出兵西討。(《長編》三百三十八)
冬十月,遣使上表於宋,請復修職貢,乞還舊疆。
宋臣安燾言:「地有非要害者,固宜予之。然虜情無厭,當使知吾宥過而罷兵,不可示以厭兵之意。」帝乃賜秉常詔曰:「惟爾祖考,介居邊陲,蒙恩朝廷,享有爵土,拊循倍厚,歷年滋多。昨者王師出征,義存拯患,謂宜委戈而聽命,敵愾以獻功。豈虞靡思,弗喻朕志,殺害吏士,捍拒甲兵。問罪正名,方圖再舉,迨使辭之效順,聞國政之復常,旋納懇誠,祈修貢職。遽披來奏,論請故疆。朕惟藩服不恭,削地示過。谘於故實,匪聯所私。爾其審思厥終,務體至意。其地界已令鄜延路移牒宥州施行。歲賜候地界了日依舊。」未幾,帝復手詔劉昌祚等曰:「永樂失律,賊賊氣憑陵,凡有所求,意在必得。今答詔既拂其意,必無順命之理,於大小遲速之間,須豕突作過。宜夙夜修嚴戰守之具,俾隨方有以待之。卿等各膺重寄,為國虎臣,當體詔告丁寧,寤寐勿怠,寬我西顧,無為子羞。」今特因錄降賜夏國詔書,故有是詔。(《長編》三百四十及《宋史·安燾傳》。又《長編》詔:「近夏國遣使上表謝恩及乞所克復城寨疆土,比已回詔不允。然慮別謀犯順,可錄回詔劄下陝西、河東逐路經略製置使司,令常探伺,隨宜備禦,其詔本仍毋得下司。」)
十一月,使宥州藩戶詐降,不得。追還賀正人使於界上。
秉常倚恃兵力,自謂所求必得,及請故疆不許,大酋仁多丁等皆謀入犯,又慮緣邊壁壘堅固,未能力勝,遣宥州心腹首領各率族帳內投,請居新壘,以為內應。宋帝令置之鄜、坊兩州間,丁等無以為計。故事,賀正人使每於仲冬月入界。是時尚未出境,秉常使人追之。移文保安軍言:「今來賀正旦人使,難議發遣也。」(《長編》三百四十一及三百六十五)
趙卨乞便宜處置邊事。
宋帝詔:「邊鄙有警,事有奏稟不及者,帥臣自當便宜施行。」秉常兄嵬名吉鼐使人以書抵諸帥,倨嫚。他部或拒不受之,或受而諭以當奏朝廷。卨得書,語其使曰:「爾歸諭酋領:國主世受爵命,何敢擅行黜廢。朝廷問罪,猶取倔強。今又狂悖忘作,滅亡無日矣。」叱去之。(《長編》三百四十一)
十二月,宋詔來年歲賜夏國銀並賜經略司,為招納之用。(《長編》三百四十一)宋禁邊人私與西人交易。
樞密院言:「夏國尚未以時入貢,慮緣邊不能禁止邊人私與西界交易。」詔陝西、河東經略司:「申飭法令,毋得私縱。」(《長編》三百四十一)
攻西蕃,敗績,西蕃兵入境大掠。
西蕃首領阿裏骨本于闐人,其母給事董氈,因養為子,嘗從王師西討有功,自肅州團練使進防禦使,及董氈病革,子藺逋比先死,悉以種落付之,遂嗣職。不敢以喪告,故朝廷未之知。秉常屢次請和不得,遣兵攻邈川城,敗還。阿裏骨追逐入境,抄掠寨堡,獲級甚夥。仍以董氈名獻捷中國,並請出兵助討。(《長編》三百四十及《宋史·吐蕃傳》。按《宋史·董氈傳》:哲宗立,加檢校太尉,元祐元年卒。而高永年《隴右日錄》係之元豐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