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紀數畧 (四庫全書本)/卷13
讀書紀數畧 卷十三 |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十三目録
地部
朝廟𩔖
三朝
三社
二社
王五社
晉二社
梁社稷五壇
王制廟數
夏五廟
商六廟
周七廟
魯二廟
漢七帝廟
唐九廟
宋四祖廟
六聖原廟
狄仁傑留四廟
劉䞇留三廟
唐虞五府
夏五室
周五府
三代明堂制
四代明堂
明堂五名
明堂讀五時令
論明堂二
學制二義
四代學名
帝王五學
周三代學
五學
六學
魯四學
三靈一雍
三臺
漢三雍宫
學校庠序四名
宋四學
唐六學
四子學
宋五學
崇寧四學
宋三舍
大學二十齋
宗學六齋
武學六齋
明太學十八號
京衛武學六齋
宋四書院
二谿書院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十三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地部
朝廟𩔖
三朝〈周制〉
外朝〈在臯門内庫門外三槐九棘詢萬民聽政之朝小司㓂朝士掌焉〉治朝〈在路門外王日聽治之朝宰夫司士掌焉亦曰中朝〉燕朝〈在路門内王國宗人嘉事之朝太僕小臣掌焉亦曰内朝即路寝之朝〉 唐含元殿為大朝即周外朝也宣政殿為正朝即周中朝漢前殿也紫宸殿為上閣即周内朝漢宣室也 通典謂倂雉門外詢事之朝小司㓂掌其政為四朝常言三朝者以非常朝也
三社〈同上天子立三社〉
大社〈庫門内西〉王社〈藉田立之〉亳社〈廟門立之〉 諸侯二社國社〈魯曰周社〉亳社大夫以下一社曰置社 論語夏松殷柏周栗
二社〈孝經説天子社廣五尺諸侯半之〉
社〈土神〉稷〈榖神〉句龍 棄〈配食〉
王五社〈馬融周禮注〉
大社中門外惟松 東社八里惟柏 西社九里惟栗 南社七里惟梓 北社六里惟槐
晉二社〈元帝初立〉
太社〈祝曰地理普施惠存無𭛌乃建太社保祐萬〉帝社〈祝曰坤徳厚載畿是保乃建帝社以神地道〉 漢髙立漢社稷太社也官社配以禹王社也魏以官社為帝社
梁社稷五壇〈隋志 二社一稷凡三壇至梁始加〉
太社 帝社 太稷〈晉建〉官社 官稷〈大同初加〉
王制廟數
三子三昭三穆與太祖廟而七 諸侯二昭二穆與太祖廟而五 大夫一昭一穆與太祖廟而三 士一廟 庶人祭於寝 祭法適士二官師一
夏五廟
禹 二昭 二穆
商六廟〈商書咸有一徳七世之廟可以觀徳〉
契 湯 二昭 二穆
周七廟
后稷 文 武 親廟四
魯二廟〈明堂位注𧰼周有文王武王廟〉
魯公廟〈文世室也〉武公廟〈武世室也〉
漢七帝廟〈謂文景武昭宣元成七帝〉
顧成 徳陽 龍淵 徘徊 樂游 長壽 陽池
唐九廟
始立四廟〈武徳元年〉立七廟〈正觀七年〉增太廟為九室〈開元十年〉終唐之世常為九代十一室
宋四祖廟〈曾氏曰晉定七廟而虛太祖之室自梁以來皆立四廟宋興采張昭任徹之議追尊四祖
用近制也〉
僖 順 翼 宣
六聖原廟〈元豐建於宫之東〉
宣祖曰天元 藝祖曰皇武 太宗曰大定 真宗曰熙文 仁宗曰美成 英宗曰治隆 别殿五其北祀昭憲后曰太始孝明后曰儷極懿徳明徳元徳后曰輝徳章穆章獻章懿后曰衍慶慈聖后曰繼仁
狄仁傑留四廟〈以吳楚多淫祠奏毁一千七百餘所獨留其四〉
夏禹 吳太伯 季札 伍員
劉䞇留三廟〈神宗時罷鬻祠廟〉
閼伯〈遷商丘主祀香火〉微子〈宋始封之君〉許逺張巡〈城殉敵能捍大患〉
唐虞五府〈史記舜受終於文祖堯文徳之祖廟康成云五府之大名猶周之明堂也〉
赤曰文祖〈周明堂赤帝赤熛怒之府〉黄曰神斗〈周太室黄帝含樞紐之府〉白曰顯紀〈周總章白帝白招拒之府〉黒曰𤣥矩〈周𤣥堂黒帝汁光紀之府〉蒼曰靈府〈周青陽蒼帝靈威仰之府〉
夏五室〈冬官注堂上為五室𧰼五行也〉
木室於東北 火室於東南 金室於西南 水室於西北〈其方皆三歩其廣益之以三尺〉土室於中央〈方四歩其廣益之以四尺〉
周五府〈禮外傳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左旋𧰼天〉
内有太室𧰼紫垣 南出明堂𧰼太微 西出總章𧰼五潢 北出𤣥堂𧰼營室 東出青陽𧰼天市
三代明堂制〈考工記〉
夏后氏世室〈即宗廟也〉堂修二七〈其深十四歩〉廣四修一〈益以四分修之一則臺廣十七歩有半〉五室〈以象五行〉三四歩〈言室之修為四歩者三〉四三尺〈言室之廣為三尺者四〉九階〈南面三階東西北各兩階〉四旁兩夾窻〈室四旁皆有戸户各有兩夾窻〉白盛〈以蜃灰堊壁取其明潔也〉門堂三之二〈門側之堂於十七歩中得三分之二〉室三之一〈門堂之側有兩室於十七歩中得三分之一〉殷人重屋〈王宫正堂若大寝也〉堂修七尋〈深五丈六尺〉堂崇三尺〈陛髙三尺〉四阿重屋〈四楹皆有簷〉周人明堂〈明政教之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廣〉南北七筵〈深〉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四代明堂〈宇文愷引帝命驗注〉
唐虞天府 夏世室 殷重屋 周明堂 應劭謂黄帝合宫虞總章殷陽館周明堂 陳子昻謂黄帝合宫堯衢室虞總期夏世室
明堂五名〈蔡邕明堂論明堂天子太廟也人君南面故以明堂為名饗射養老教學選士皆於其中〉取其正堂之貌曰太廟〈取其宗祀之清貎又曰清廟〉取其尊崇曰太室 取其堂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曰太學取其四周水圓如璧曰辟雍
明堂讀五時令〈通典開元禮〉
設幄座〈孟春青陽左个仲青陽太廟季青陽右个孟夏明堂左个仲明堂太廟季明堂右个夏季太廟太室孟秋總章左个仲總章太廟季總章右个孟冬𤣥堂左个仲𤣥堂太廟季𤣥堂右个閏居南門〉設羣臣次〈春璧水東門外夏南秋西冬北〉入門〈春自蒼龍門夏朱雀秋白虎冬𤣥武〉升陛〈春自寅陛夏已陛秋申冬亥〉
論明堂二〈李謐論〉
言五室者〈據考工記〉言九室者〈按大戴禮〉
學制二義〈三禮義宗〉
一東堂東學 南堂南學 西堂西學 北堂北學中央大學〈與明堂同體五室在一基之上〉一東郊東學 南郊南
學 西郊西學 北郊北學 國中大學〈鄭注周四郊之虞庠〉
四代學名〈三禮義宗〉
有虞氏大學為上庠小學為下庠 夏后氏大學為東序小學為西序 殷大學為右學小學為左學周大學為東膠小學為虞庠 王制注虞殷尚質貴物成故大學在西夏周漸文取長養故大學在東
帝王五學〈大戴禮〉
帝入東學上親貴仁〈親疎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貴信〈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貴徳〈聖賢在位而功不遺矣〉帝入北學上貴尊爵〈貴賤有等而下不踰矣〉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則徳智長而治道得矣〉
周三代學〈文王世子鄭注周立四代之學兼周家而言耳〉
學書於虞學〈典謨之教所由興也〉學舞於夏學〈文武中也〉學禮樂於殷學〈功成治定與巳同〉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五學
大學辟雍〈承師問道受告訊馘於此〉東學東序〈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養老乞言於此〉南學成均〈大合樂於此〉西學瞽宗〈秋學禮祀先賢於此〉北學上庠〈冬學書於此〉
六學〈北史劉芳傳自周以上學惟有二爰暨周室學蓋有六〉
師氏居内 大學在國 四小學在郊
魯四學〈禮記〉
米廪〈虞庠以教孝〉序〈夏序以教射〉瞽宗〈殷學以教樂〉頖宫〈周學以頌正教〉
三靈一雍〈詩正義同處在郊〉
靈臺 靈囿 靈沼 辟雍
三臺
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囿臺〈以觀鳥獸〉
漢三雍宫〈漢明帝立〉
明堂〈舉宗祀〉靈臺〈望雲物〉辟雍〈行大射養老之禮〉
學校庠序四名〈漢元始三年〉
郡國曰學 縣道邑侯國曰校〈各置經師一人〉鄉曰庠 聚曰序〈各置孝經師一人〉
宋四學〈南宋文帝置聰明觀四科〉
儒學〈使雷次宗立〉𤣥學〈使何尚之立〉史學〈使何承天立〉文學〈使謝元立〉
唐六學〈國子監領之生徒二千二百一十人州縣生徒各有差〉
國子學〈生徒三百人〉大學〈五百人〉四門學〈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三十人〉算學〈三十人〉 百官志及韓愈集有廣文為七學
四子學〈開元間置崇𤣥館亦曰道舉〉
老 荘 列 文
宋五學
國子學 大學 武學 律學 算學
崇寧四學
書學 畫學 算學 醫學
宋三舍〈生徒各治一經初入外舍月一私試嵗一公試補内舍生間嵗又一試補上舍生月書行藝〉外舍〈二千員〉内舍〈三百員〉上舍〈一百員〉
大學二十齋
服膺 褆身 習是 守約 存心 允蹈 養正持志 率服 誠意〈初建〉觀化 貫道 務本 果
行 謹信 時中 循理〈續建〉節性 經徳 立禮〈増建〉
宗學六齋
貴仁 大雅 明賢 立愛 懷徳 升俊
武學六齋〈紹興間置〉
受成 貴謀 輔文 中古 經逺 閲禮
明太學十八號〈退省號及廣居門之西〉
天 地 人 智 仁 勇 文 行 忠 信規 矩 準 繩 紀 綱 法 度
京衛武學六齋〈始於正統除教授訓導教習勲衛子弟以兵部司官提調之〉
居仁 由義 崇禮 𢎞智 惇信 勸忠
宋四書院〈宋初四書院之名聞天下蓋是時學校未廣也〉
嵩陽書院 嶽𪋤書院〈衡州〉睢陽書院〈應天〉白鹿書院〈南康〉
二谿書院
西谿書院〈龍首峰西唐姚敬隱居之所〉中谿書院〈龍首峰下宋李昉受業之所〉
讀書紀數略卷十三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