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問題應有之新途徑
動盪中之西北大局 ◄ | 塞上行 第五 邊疆問題應有之新途徑 |
► 第二篇 |
|
第五 邊疆問題應有之新途徑
中華民族為幾個民族所組成,漢族生存於中部腹地及沿海各省,為中華民族之中堅。自西南雲貴、經康、藏、陜、甘、寧、青、新疆以至內外蒙古,則為其他民族獨立生活,或與漢族混合生存之區域。故中國除海岸線之外,所謂邊疆問題,其主要內容當為民族問題。
年來政府對於邊疆問題,相當注意。過去如黃紹雄之出巡內蒙,黃慕松之出使新疆、西藏,中央政治學校除在南京附設蒙藏學校,收容各邊地民族青年集中訓練外,並在康定、西寧、酒泉、包頭,設立政治分校,就近訓練各民族兒童。主管邊務之蒙藏委員會,於歸綏、寧夏、酒泉、西寧、康定,曾派出五個調查組。對於邊地教育,特別對於回民教育,中央曾指撥專款,積極提倡。在邊地工作青年,亦多優良之傑士。最近蔣委員長更辭去國民政府委員,轉推章嘉活佛,綏境蒙政會委員長沙克都爾扎布近更應召晉京覲見,日來在京,歡迎甚盛。凡此皆可以表示政府對於邊事之關切。
然而時代演變,國際局勢日趨緊張。國內和平統一大體完成,今後對外關係,勢必漸及於具體化,則實際與外國接壤之邊疆問題,不能不有澈底革新辦法,其理甚明。
中國歷代所謂治邊政策,皆為狹義的民族主義下的消極政策。其實質乃以統治者自己所屬民族為中心,以“威”——武力,或以“德”——羈靡,壓服其他各民族。所謂“威”,乃首先以強力擊碎異民族戰鬭集團,施以猛烈之屠殺,然後隨時將傑出鬥爭人才之存復興觀念者鏟除之,並限制異民族之武裝。所謂“德”,乃施惠於其他民族中之少數領袖,培養一部親外勢力,“以夷制夷”,並用宗教文化等美名,行愚民腐化之實際,消滅各族原有優良之民族性,使之走入被片面同化或退化的道路。漢唐至宋,漢族統治時代,固然如此,蒙古族之元室,與滿族之清室,亦遵循此公式,其使用之程度,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政治思想上對邊境民族問題,有重大之進步者,厥為中山先生民族主義之主張。一方面中華民族要擺脫帝國主義之壓迫,爭取國際間之平等;一方面要扶持國內各弱小民族,給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發展機會之平等。如此消極可免除彼此之懷疑,積極達成澈底之團結。並力前進,集中各民族之特性與力量,構成堅實而偉大之國家。
惜中山先生首造民國,而中山先生之民族主義,卻始終未出口頭與文字宣傳範圍。自北京政府以至現在,治理邊務工作,雖有緊弛之不同,而治邊政策之實質,要為一本傳統狹義的消極的民族政策,其目的只要求國內其他各民族之不叛亂,保持自己邊境之安甯。清以前之歷史,固無論矣。即北京時代之蒙藏院以至現在之蒙藏委員會,其主要工作,要不過羈靡王公喇嘛。其所謂進步之辦法,亦不過羈靡之中帶控制,並以教育方法,加速其同化耳。因此邊務機關人員,往往為國家不甚愛惜之官,蒙藏會假成為宦場人事調劑之場所。邊疆民族問題,實質上愈弄愈糟者,理所必然也。
茍中國尚在孤處東亞之時代,漢族為惟一強大與進步之民族,無更進步更強大之民族在邊疆民族之外,邊疆民族無被人教育挑撥鼓動之機會,則傳統的邊疆政策,或尚可茍存一時。今則邊疆四面,強鄰逼處,思想傳播,速於置郵,矧更有因緣利用、巧肆構煽者,不謀改絃更張,其何能應付時代?
吾人曩在百靈廟戰爭時,曾痛責德王之背棄國家,而盛贊我軍攻擊百靈廟的英勇。然而吾人不能不自責者,國家過去的邊疆政策,果曾實質上予蒙人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社會上之出路否?內蒙照現狀推移,數十百年後,人口將近於消滅。吾人果曾為蒙人謀宗教之革除,腐敗王公制度之改造,衰微經濟之再建否?吾知稍加反省,必有悚然不自安者矣。
百靈廟勝利之後,邊疆危機暫緩,陜北問題大體妥帖,和平統一有望,此時殆為整理邊疆最好之時機,亦為最需要之時機。吾人主張:今後宜變消極的防範政策,為積極的團結政策,變削弱與同化政策,為扶持發展政策。除邊疆各民族之武力、外交與有關國家之經濟,須絕對統一於中央外,當以全力扶助邊民作飛躍的進步。亟須幫助其經濟之發展,培植新興人才,以代替腐敗之王公制度,灌輸科學教育,以減輕宗教的毒害,使邊地民族迎頭趕上近代民族之水準,而為光華燦爛之中華民族作成優秀的成員,如此則各民族與漢族感情融和,外人欲挑撥亦無可能。至於具體方法,則宜從刷新政治制度人手。中央管理邊政之機關,須由邊地民族之代表主持,使與邊人利害關係加緊密接。在已設省而民族複雜之省份,如熱、察、綏、寧、新、甘、陝、青、康、滇等省,則在省縣鄉村等政府之中,令各民族推選代表設立委員會,負責辦理與各該民族有特殊關係之事務。在各級政府作一般政治決定之前,必須此種委員會充分發表各族之意見,以為政治設施之參考,而免扞格難行。
上述方案,固僅為綱要,其優點:第一,不根本變動現行政治區分,而達到中山對國內民族問題之理想。第二,軍事外交及國家經濟絕對統一中央,可以根本免除分裂之虞,比羈靡軍政領袖,可靠得多。第三,各族在中央扶助領導之下,自理其自身之地方事務,自不同於過去越俎代庖,而能對中華民族發生普遍的強烈的向心力,省去許多鎮懾邊疆之兵力與財力。第四,安置各族優秀人才於中央及各級政府之民族委員會,政治上開出一條大道,許多有為人士自不致徬徨無所,而為外人利用。第五,各邊地政治經濟文化逐漸開發,邊地人才漸多,經濟漸裕,可以作國防上人與物之就地準備,且可以補助中央。第六,一般邊地民眾有了光明的生路,邊地前進青年亦有致力之所,則邊地憑藉宗教與民族為號召之封建性的軍事割據,自易整理。
吾人自信對此問題之研究至慎,而對於邊地危機之了解甚深,盼各方人士對此速加注意,並望政府之考慮勵行。
(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