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鐘傳/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金鐘傳
◀上一回 第三十七回 崇正教引邪歸正 放生靈起死回生 下一回▶

  話說李金華與那老者言論之際,那老者一怒致死。在坐眾人無不驚惶,就有要將那老者抬起的,就有在那老首耳邊呼喚的。

  李金華道:「眾位不必如此,他這是元神出竅,一時就回來了。」眾人同道:「李先生還取笑哩,他這大年紀倘不甦醒如何是好?」李金華道:「不能回來便是道業不高。」

  眾人依然扶起那老者,將他後心拍了一回,那老者方才睜眼。定了半晌,起的身來向李金華道:「你有甚麼勢利,滿口胡說,就是仗恃著個舉人哪?但以道德服人,豈挾功名壓眾。要是得了官又將如何?」李金華笑道:「請問你老先生,這修道也有點戒律否?」老者道:「戒的甚多,不暇備舉,約而言之,不過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而已。」顏淵問仁章,必曾熟讀。李金華道:「這是道之用也。吾嘗聽得人說,那修道之人所戒者在貪、嗔、癡:不必酷於求財,方算是貪,就是一舉念頭,想著益已,便是貪;那嗔,也不必打仗鬧活,即是一點不平,便是嗔;那癡,也不是憨呆呆傻,即有一點妄想便是癡。妄想,為益己之魔關,益己,為不平之萌芽。三者一也。得一而得三。若說及非禮勿視四句,寬滿之極,況人非哲良,亦難照顧。老先生既言及此,果能遵行麼?第一先存一個得道念頭,便是無窮妄想。有此妄想,便覺可以昇天,又為莫大益己。既想益己,凡有不如己意處,焉得坦然?」老者道:「有甚麼不坦然?」李金華道:「你老先生坦然的好幾幾乎沒有坦死。若非得道,這個氣還不能這麼壯哩。」老者道:「你直說氣也氣的,你說這氣該怎樣養法?」李金華道:「孟夫子善養其浩然之氣,吾區不能養,又焉敢妄談?」笑者道:「何為浩然?」李金華道:「至大至剛,就是浩然。」老者道:「怎麼著是大,怎麼是剛呢?」李金華道:「是拆字講,是不拆字講呢?」老者道:「拆字怎講,不拆字是怎講?全都要領教。」李金華道:「我未學拆字,但知這大,是大而無外;剛是剛而不拆。至於拆字講法,還得求教。」老者道:「大是一人,非一人不能為大。剛是怎麼寫法?先寫上一個四字,下加一個山字,這是四座山也。酒色財氣,即是這四座山,須用刀將他劈開。以一刀而劈四山,非剛不能。可笑之極。須知這一人在那裡。這刀是甚麼?常言說的好,講道不離身,離身便非道。你說這一人在那裡,刀是甚麼呢?」李金華道:「一人,一人而己。你說在那裡?他走到那裡,就在那裡。那刀,是刀而已。你說是麼?麼正是把刀。」老者道:「人而為人也,有胳膊,也有腿,怎麼是個人?」李金華道:「湊成一個就是人。」人能湊成一個則一如矣,是學正道而立論也。老者道:「甚麼是一個呢?」李金華道:「孤孤單單就是一個。」老者笑道:「你盡說了些糊塗話!糊塗人反說人糊塗。這人明明是大學之謂明德者。」李金華道:「大學上何不說明人?竟是加一德字,是何說處?」老者道:「因世人不認明人,所以說是明德。」李金華道:「甚麼是個明德?」老者道:「小注裡說的明白,你還不知麼?」又念過大學注。李金華道:「注中所說,即是不昧之虛靈。後氣稟人欲兩相交雜,遂至於昏。然昏其外不能昏其內,故可再明之。且昏是為己錮蔽,克得己,便能復見光明。」老者道:「怎樣克法?」李金華道:「怎樣昏的怎樣克去。」正大高明語。這己是怎樣來的。」李金華道:「人自有生後,但知有己,便是為己所昏。若能處處不想著己,自然漸漸克去。我非不知你老先生那個克法,無非是打坐運氣而已。如說這樣便可克己,我還不知打著坐,運著氣,心裡還想著甚麼哩!不打坐,不運氣的時候,作些甚麼哩!不想著己,方可克己。那明德未昏之時,豈不是皆因想著自己才昏的麼?既然因著自己昏的,不克己必不能明瞭,何況聖經之中,說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莫非你打坐運氣,這家就能齊麼?」老者道:「一人如此,再一家如此,非家齊而何?」李金華道:「一家如此,必然一國如此。一國如此,必須天下如此。莫說是不能如此,就是天下亦如此,這天下也就要沒有個人了。」老者道:「怎麼沒人呢?」李金華道:「都成了神,那裡還有人?老先生你也仔細想想,是誰說的是?」老者道:「依著你說,該當怎樣?」李金華道:「還是孝弟而已。」講道半天,不離這個。老者道:「孝弟就可以明明德麼?」李金華道:「不孝弟就能明明德麼?孝弟為萬善之首。因著不善,所以昏其虛靈。既然孝弟,則可以總萬善而歸一,怎麼不能明明德?」老者道:「不善而昏,既善而明,似是真理。如此說來,那佛老二家,捨家撇業離親間兄,誠為異端了?」李金華道:「佛老二家,亦皆以孝弟為主。如今之學佛老者,捨此不顧,又焉得不為異端?要之,是習佛老者為異端,包掃一切僧道旁門。非佛老為異端也。苟能以佛老之心為心,萬無不孝弟者。」老者道:「雖如此說,總不甚確,尚求略舉真實,方可憑信。」李金華道:「佛老之事,我知不甚清。曾聽得人說,佛出家時,佛父謂佛曰:『我嗣未立,汝須於立嗣之後,方可出家。』佛果立嗣而後出家。尊父命也。即如今之出家者,若是尊命出家,便不為異端,然亦須如佛所說。若出家不尊父命,又焉得不為異端?太上曾為周臣,亦是致仕之後,父母去世,方學道法而立極,肉身昇天,至今不絕。德何其盛,道何其大!謂為孝弟,實無以加,況佛老二家無日不以勸善為心,即無日不以孝弟望天下。使天下之人各成其孝弟,何其忠也。欲徵佛老實修。成道不外乎孝道。夫孝者順也,從一順而造百順之極。大中至正,以順其自然之性。而成其至尊之道耳。倘捨本而求末,以拆字強解為禪語,不明體用,終歸無成,非吾所謂道也。苟不知此,徒在嘴皮上論是非,實異端有所不如矣。」老者道:「李先生所論雖是,我須漫漫審察。倘無疵累,自然拜服。」李金華道:「甚麼服不服,老先生總要細心體會。並非我好佞,正言確論,豈御人以口給。老先生莫怪。」說到這裡,那些人遂告辭。

  到了次日早晨,李金華到了墳上。祭奠了一回,回到家中。剛吩咐李忠叫他回家看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這時,那老者又叩門而來。李金華迎進落座。老者道:「昨承高諭如夢初醒。」一棒打醒。李金華道:「言語之間,多有得罪。正議負荊,又承左顧。」老者道:「彼此彼此。李先生總是救世苦心,老朽甚是不及,仍有不明,尚求指教。」李金華道:「昨日老先生回到家中,也曾仔細審察否?」老者道:「到家之時,將三教諸書詳加考核,總是李先生所解之話周備圓通。」說畢,又深深一揖。辟邪歸正,誰不拜服。李金華慌忙拉住道:「你老先生如何折罪起我來?」說著二人大笑。這也不在話下。

  且說申孝思自從送李金華去後,回至家中,恰遇申應鑄前來。申孝思道:「你到此為何?」應鑄道:「給叔叔報喜來了。」果自天上來,喜出望外乎。還自心地生,而在在歡喜乎。申孝思道:「喜從何來?」應鑄道:「咋日三更時候,姪偶得一夢。夢中見一官長,紗帽紅袍,好似文昌帝君氣象。姪慌忙施禮,那官長道:「爾壽數不永,當遭惡報。今有放生一舉,可以折過。然放生須將生字放在心頭,不但生物,實可生己。」敬聆賓訓確乎仁人至言。刻諸心板放生信念,益篤矣。以為我與物荷天地生成,同一性命耳。我欲求生,物甘就死乎。我若傷生,慘不忍顧。非戕生物,實自促其生也。今而後從其言而效其行,滿腔仁慈,一點殺機不萌。將一言也生物,一行也生物,則念念自無不生物,既無不合天地好生之心。說到這裡姪一夢遂覺。醒來見是一夢,半信半疑。不料五更多天,尚未天明。忽聽外面叩門之聲,甚是不祥。聽了一聽,那叫門之聲好似屠戶劉小兒。隔門問他為的甚麼,他卻是為的年節將近,打不開急荒,聽說姪子立了放生會,故來』詐。姪子想了一想,說是送到他縣衙,他家中老母,何人奉養?念及其親,所不忍究。說是不送他,又解說不開。總不若隨他心願,萬事皆休。他惡自惡,姪子不能懲其惡,自有報其惡者。看下回便知惡報分明。想到這裡,遂叫人到了外頭,與他講了些好話,給了他十數弔京錢,方才無事。被咢者無事矣,咢人者能保不生凶事乎。姪子也未見他,聽說他拿著明晃晃的刀,不用說,咢詐不遂,定起歹意。他一個屠戶,甚麼事不可做呢?姪子看來,這就是那夢的確證。若不給他錢,難免不遭其毒手。如此辦了,豈非生人而實生己麼?姪子這也算死而復生,故來報喜。」據此一節,今而知禍福轉移,在人心一念之頃耳。彼放生會。善念才興,吉神隨之,眾邪遠之,倏憂倏喜,神靈其莫測處。閱者欲求福報,先盡孝道;欲求壽永,先學放生。利物即益己,人何不勇為乎。

  申孝思道:「若非有此一舉,及有此一警,你也不肯好好拿錢。要知道,若不有此一舉,斷不能有此一警。你可看見了,這善惡之報,就是這樣明顯。前申孝思因夢而病癒,茲申應鑄因夢而脫死。豈神之好托夢警人耶,全在人之孝心善心,默相感通耳。

  二人說話之間,忽聽大街亂嚷。申孝思急忙出去看時,但見有無數人的跑著亂說:「快著走,快著走!這個事真奇真怪,到底看看是真是假。」申孝思問是甚麼事,那些人聽不見的聽不見,聽見的也顧不的說。不知是怎樣奇怪,下回分解。

  注解:

  且夫邪說之背於吾道者。其初亦只毫釐之差耳,歧之無多,去之愈遠,正道之不明。皆此輩階之厲也,稽其行蹤造偽書以廣施送。買生靈以救物命,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自以為是,究不可號與堯舜之道。昔陸象山不道問學,後儒猶且議之。況此輩顯與吾道相抵牾哉,今試即其相違者並衡之。吾道不過盡其所當為彼則具一得道之心。泥一成神之望,誤談四書,謬謂真諦。妄拆字面,不免強合。一人倡之,眾人和之。一時慕之,數世效之,此其感人為易入,入人為最深也。一經名世者,發其覆而揭其弊,則厭然消阻矣。噫,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不過幾希耳,苟聽此輩驅人泯此幾希,盡入禽獸之路,豈復尚有世道人心哉。吾故為天下萬世正告之曰,丹者赤心也。煉丹者,篤行孝弟也,將此心純然煉成一個孝弟之心。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清淨具焉,慈悲生焉。孝光發現,照破乾坤矣。豈第如放生者起死回生,得一時之感召已哉。究之放生社,大善事也,實天下處處當行者也。倘再能敦行孝弟,極之於純善而無惡,雖太上造就最高。佛祖法力無邊,亦當設一座以並列於天地之間焉。又何必沾沾於立關一竅而膠執夫不經之談也耶。

  理注:

  話說李金華於那老者辯論邪正,非真智慧不能斷除邪忘。以喻太初回家,細察三教經典,究竟李金華說的不錯二人才能情投意合,不覺大笑,喻老者原是阿懶識。是識未轉智故有偏解於金華,印證,即轉大圓鏡智。又言申應鑄,善感神夢,逢凶化吉,心無嗔毒自然化吉矣。

  偈云:

  真慧邪妄兩相衝,理欲交會有所諍。

  心行處滅意淨定,逢凶化吉得太平。

◀上一回 下一回▶
金鐘傳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