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雲宮法語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雲宮法語

  經名:雲宮法語。元汪可孫慕。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雲宮法語序

  萬形皆有弊,惟道獨不朽。人之在天地間,斯道之寄也。有命焉,有性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也。天下無二道,豈有二性命哉。危微精一,見於大舜之戒禹,恒性、習性、明性、節性,見於湯尹、周公之格言。夫子贊《易》曰:各正性命。則性與命並言之矣。然觀夫子罕言命與仁,而性與天道不可得聞。性命之學,非深造者不能貫通也。至曾、思、孟之相傳,性命之學愈著而愈詳。儒者以養性率性為先,知命立命為務,故功極於贊化育,參天地。彼道釋明心見性,修命復命,至於妙有真空,與道合真。道釋性命之學,亦不能泯滅也。後世流弊,儒以文章沽爵禄,道釋以禍福誘愚庸,躬行踐履之間,鮮有出於性命之正者。況三綱五常,道之大原,天命民彝,庸有未盡,豈所以為道哉。聖明之朝,作之君師,吾儒之道尊勸益加,道釋二氏不廢崇獎,期天下咸歸於道。泰和盛治,家稷契而人臯陶,無上等正覺,釋老中之功用,於是談性命者多矣。然而未得其歸一之要。余倣之經傳,類而編之。吾儒之道由正心誠意而得,佛老之道亦由正心誠意而得也。人欲盡浄,天理流行,即一念不生,全體自見之大機括。大而化聖而神,捨是非吾所謂道,非吾所謂性命。名其集曰《雲宮法語》。道書謂偃息雲宮黃房之內,即心齋坐忘之時,究竟斯道,庶乎瞻前忽後,無時不然,仲不愧而俯不怍,豈徒虛無空寂之謂性命云。大德戊戌秋,績水虛夷子靜安汪可孫序。

  雲宮法語卷上

  績水虛夷子靜安汪可孫纂

  先天品第一

  原天地未判之始,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者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乃謂之混沌。混沌既判,乃開天地。《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經曰:太上至真,無極大道。《度人經》曰:上無復祖,唯道為身。又曰:元始祖炁。周濂溪曰:無極而太極。又曰:無極之真。康節曰:若論先天一事無。程子曰:人生而靜已上不容說,無極則不容言,亦無體段之可名,才說已不是。

  彼天品第一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乾為天稱父,坤為地稱母,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曰:精氣為物。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穀梁》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參合而生。《素問》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陰陽者血氣之男女,生育者人倫之本。故陽內陰外,陰含陽胎,而男形成;陽外陰內,陽含陰胎而女形成。《九章經》曰:人之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育養,九炁結形,九月神布,炁滿能聲,聲尚神具,九天稱慶,於是而生。《般若經》曰:色身又曰: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祖曰:卵生迷性,胎生習性,濕生隨邪性,化生趣性。子夏曰:商聞易之生,論及萬物,烏獸昆蟲,各有奇偶,氣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達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陽從奇,故日數十,甲至癸。八九七十二,偶以從奇,奇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斗次日月,故以主斗。四九三十六,六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星二十八宿,為四方,方有七度,七主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為蟲,故蟲八月而生。風之類盡於八九,蟲為風,風為蟲。其餘各從其類。烏魚生陰而屬於陽,故皆卵生。魚游於水,烏游於雲,故立冬則燕雀入海,化為蛤。蠶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萬物之所以不同,介鱗夏食而冬墊,介,甲蟲也。齕吞者八竅而卵生烏屬,齟齬者九竅而胎生。九竅,人及獸屬。四足者無羽翼,載角者無上齒。無角無前齒者膏,無角無齒者脂。《淮南》取此。又曰:無角者膏而無前,有角者脂而無後。

  晝生者類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陰主牝,至陽主牡。敢問其然乎?孔子曰:吾昔聞老聃,亦如汝之言。子夏曰:商聞《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形,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谿谷為牝,蚌蛤龜珠,與日月而盛虛。月盈則蚌珠之屬滿,月虧則虛。是故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土之人醜。□,耗字。息土細微,□土麤疏者也。食水者善遊而耐寒,食土者無心而不息。蟥屬,不氣息也。食木者多力而不治。血氣不治。《 淮南子》 曰:多力而弗戾,亦不治之貌。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緒而蛾,食肉者勇毅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智慧而巧,不食者不死而神。故曰:羽蟲三百有六十而鳳為之長,毛蟲三百有六十而麟為之長,甲蟲三百有六十而龜為之長,鱗蟲三百有六十而龍為之長,倮蟲三百有六十而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策也。乾天坤地。

  魯哀公問於孔子。孔子曰: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瞳人也。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三年顋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而生齒,八歲而齠;女子七月而生齒,七歲而齔,十有四而化。一陰一陽,奇耦相配,然後合道,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則可以生矣。

  簡狄吞玄烏遺卵,生契。姜原履巨人跡,悅而踐之,身動如孕,居期生后稷。

  天地初分,一炁生元始,二炁生元皇,三炁生老君,而為化主。在天為萬天之主,降世為百王之師。在星曰天皇大帝,在教曰太上老君。老君之生,其母部左腋而生,頭已白矣。又曰:八十一化出世間。

  《實錄》曰:初,顏氏禱於尼丘山,而生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圬,頂如尼丘山,因名丘,字仲尼,是夕有二龍繞室,五老降庭。五老者,五星之精也。顏氏之房聞奏鈞天之樂,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里。其文曰:水精之子,繫衰周而素王。顏氏異之,以繡紱繫麟角,信宿而麟去。

  《普曜經》曰:釋迦〔自〕兜率天降神於西域迦維國淨飯王宮,摩耶夫人剖右脇而生。

  漢武帝皇子弗陵生沙間,趙倢伃居鉤弋宮妊身,十四月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命曰堯母門。

  《孝經》曰:天地之性人為責。《玄靈經》曰:人身難得。周子曰:人為萬物之靈。

  《玄武經》曰:真武神母夢吞日光,覺而有孕,二十四箇月而生。

  宋楊文公祖,夢有人言武夷君托化,及大年生,乃一卵形,剖之為一鸛雛,紫毛被體,貯而棄之江濱。其叔父異之,追而至於江,化成嬰兒,歸而撫之,後為光禄丞。

  夏后氏之衰,後宮人處室,感龍漦而孕,是生褒姒,以亂天下。

  楚詞曰:女岐無夫,而生九子。九子母也。

  凡此類非一,略舉數端,可以見禀天地之秀氣,宿骨不凡,聖賢之質也。禀惡濁不正之氣,為愚為凶、為妖孽矣。

  宋曹彬,後封武惠王。方一周歲,風俗有試周之事。其家以玩好寶玉飲食之類排列滿前,抱王觀之,王獨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其後為趙太祖平江南。

  夫人自一歲,好惡之情生焉。然於其不能言,不能行之際,所謂好惡,乃赤子純一無偽之真。及其既長也,好惡之情不合於公者多矣。

  養生品第三

  《老子》曰: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素問》曰:男女必當其年,男子二八,精氣溢瀉,必三十而娶。女子二七,天癸至,必二十而嫁。欲其二氣充實,則孕而育,育而壽。古者是以上壽,多百二十歲。

  今人之患,在婚嫁之早。男未二十,女未十五而已嫁娶,真元早喪矣。及其長也,又不知補損之方。譬如一燈,其中所注之油,即賦予之元氣。器之大小,數之短長,然燈於無風之地而又加愛護,則燈可久,盡則滅。然燈於當風,膏油易涸,且致暴滅之患。人之命賦壽夭,亦猶是也。

  哀公問孔子曰:知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曰: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苦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慾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衆,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人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持身有節,動靜有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得壽宜乎。

  廣成子與黃帝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左氏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者,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鄉黨篇》載孔子十不食。孟子曰:食之以時,用之以禮。又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夫飲食起居,養生之大要,故聖人罔有不欽焉。蓋飲食之間,五味不宜過,過則為傷矣。爽口味多,須作疾是也。而勞心勞力者,傷四肢血氣焉。皓齒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鮮,腐腸之藥。故人在戒殺以積德,節飲食,省嗜慾,又省疾延年也。

  修養家瀉五臟之有餘,噓肝、呵心、呬肺、呼脾、吹腎。補五臟之不足,則隨臟吸之。

  《元始太玄經》曰:喜怒損性,哀樂損神,損性則害生,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身,氣全體平,心安神逸,全生之訣也。

  黃帝謂岐伯曰:夫人者受天地之氣,以生之來也謂之精,精之遘謂之靈,靈之發也謂之神,神之化也謂之魂,魂隨神往來謂之識,並精出入謂之魄,主榮積魂謂之心,心有所從謂之情,情有所屬謂之意,意之有所指謂之志,志有所憶謂之思,思之有所遠慕謂之慮,慮而事成謂之智,智者盡此諸見者焉。蓋精神、魂魄、意、情、智,見識之為用。

  孫真人曰:髮宜多擲;齒宜數叩,液宜常咽,氣宜常鍊,精宜常在。

  《抱朴子》曰:天靈一穴,乃萬神朝宗之所,得一而萬事畢。莊子謂之見獨。黃帝謂之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太上謂之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獨者,一也。所謂守一以資神,依神以守一。夫守一者,可與天地相畢,壽命無窮。

  《老子道德經》曰:知其白,守其黑。又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是也。玄一者,是我之元命。真人生而守之,守之極靜,得之守之,不復去矣。

  《黃庭經》曰:玄元上一魂魄鍊,一之為物頗卒見。須得至真乃顧盻,至忌死氣以穢賤。

  論曰:人之生從虛無而有,所以神化氣,氣化精,是有形用之之道。智者不施於外,而施於己,則精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神,鍊神合道,復證虛無之妙。此歸根復命之方,修真養命之術。《孟子》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孔矛曰: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

  《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又曰: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又曰:君子行法以俟命,居易以俟命。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也?子曰:分與道謂之命。

  《內觀經》曰:從道受生謂之命。

  《孟子》曰: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程子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願,是命。此命是言賦予之理。

  雲宮法語卷上竟

  雲宮法語卷下

  績水虛夷子靜安汪可孫纂

  明善品第四

  《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純一無偽之謂也。《大學》曰:正心者,身有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修身在正其心。《孟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唯心之謂歟。又曰:我四十不動心。又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又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斗經釋》曰:人之運心於外,則神遊而逝。定心於內,則神安以和。一切善惡亦存乎心。心者神明之府,行藏動息善惡之事,欲萌悉知之,人之妄心可不息乎。又曰:人之元辰,外寄於目,內藏於心,目則外視於萬物,心則內馳於萬機,心目所馳,神亦奔競,故謂之元辰。釋馬馳事而不息,人能收心復照,存玄靈於一己,則卻走馬以糞。

  《楞嚴經》曰:如來常說,諸法唯心所造,一切因果,因心成體。張無盡曰:了此妄心,即是清淨佛性虛靜心。戒曰: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以其越古今而不壞。故曰:真如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不趨乎善,則趨乎惡。

  《清靜經》曰:既有妄心,則驚其神;既驚其神,則著萬物;既著萬物,則生貪求,既生貪求,則是煩惱。《定觀經》曰:覺心起即滅,滅即除,惟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金剛經》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六祖曰:妄心是真心上影子。經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性中所現之物。知諸心之非心,則知心之體,若妄心則有過現未來真性則寂然不動。

  已上言心

  橫渠曰:心統性情。又曰:虛靈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無少欠闕便是性,隨感而動便是情。義曰:由太虛有氣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靈底是心,實處是性。《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伊尹》曰:習與性成。祖伊曰:不虞天性。孟子道性善。全說理。《中庸》曰:天命之謂性。帶人物而言。有天命須是有此氣,方能承當得此理。無此氣則此理如何頓放?程子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朋。《近思録》言:心一也,有指體而言,寂然不動;有指用而言,感而遂通。朱子曰:靜而常覺,動而常正。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孔子言性近習遠。孟子言盡心知性,存心養性事天。孟子曰: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禮之於賓主,智之於賢者,聖人之於天道,命也,有性也,君子不謂命。

  《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又曰: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也?形於一謂之性。人各受陰陽以剛柔之性,故曰形於一。《內觀經》曰:自一禀形謂之性。朱子曰:性是太極,渾然之體,初不可以名字言。

  已上言心性

  前諸條目,儒家言存心養性,道釋言明心見性。儒以實理為性,見之行事者也。道釋以自然無為為性者也。愚謂道釋之言性,乃未發之中;儒者之言性,發而皆中節之謂。見性之謂道,猶見性之謂見佛也。佛之言訓覺,是殆非以泥木所塑造之謂佛也。

  持用品第五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子曰:知而弗為,不如勿知。《華嚴經》曰: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佛,西方聖人之稱也。六祖曰:不悟者為衆生、為凡夫,悟者名佛。佛訓大覺之稱。

  人受天地之氣而生,同有此善,然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明善而復其初,斯言至矣。聖人生知安行,不倦於學;賢者學而知之,亦欲強行;困而不學,民斯為下。

  曾子三省,忠恕一貫。君子九思、三畏、三戒。顏子克復四勿。孔子絕四,絜矩慎獨。

  皆所當平日持用工夫。

  誠意毋自欺也,一者誠而已,無妄之謂。誠不欺,其次矣。康節曰:先天主乎誠,至誠可以通神明,不誠則不可以得道。誠者,主性之具無端無方者也。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曰:在我無一毫私偽,故常虛明,自能見得。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也。自誠明之謂性,自明誠之謂教。誠則明,明則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又曰: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至誠無息,不息則久,悠久無疆。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大經五品之人倫,大本所性之全體,聖人極識無妄,自然功用,豈有所倚著於物而後能。《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於乎丕顯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又曰:穆穆文王,緝熙敬止。《易》曰:天行徤,君子以自強不息。《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回之為人,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

  太極老君與傅先生木鑽在焦山石室,使穿一石盤,可五尺積,四十九年而石穿。

  《孟子》曰: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

  先儒曰:敬之一字,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程子以主一無適言敬。又曰:至誠無息,誠者真實無妄也。蓋人心易於散慢,若不立箇規矩維持之,常常提警,則放逸而無所歸。惟主一,惟至誠,所以成始成終。愚謂人患於作輟,佛教亦謂之斷常,譬如蒸砂終不成飯。禪家之常惺惺法,必念念相續。故云:勇猛精進不退轉,亦說得好與儒者之主一無息,同此機也,誠敬不可,斯須去身。

  造微品第六

  《華嚴頌》曰: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身,見佛神通力。《莊子》曰:君子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

  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浄必清。《密多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昇玄經》曰:清掙六根,斷除邪障。《得道經》曰:心目內觀,真炁所有,清淨光明,虛白晃耀。又頌曰:杳杳冥冥清淨道,昏昏默默太虛空。體性湛然無所住,色心都寂一真宗。《本行經》曰:諸念不生,萬緣頓息。塵沙惡業,隨念消散,一切天魔,自然殄滅。《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又曰: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常應常靜,常清靜矣。《道德經》曰:衆人熙熙,如登春臺,如享太牢,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又曰:專炁致柔,能嬰兒。又曰:復歸於嬰兒。

  張無盡曰:無得之得名真得,無說之說乃真說。虛卞禪師曰:大乘之法,心無罣得。得大自在,作而無作,為而無為,此所以為聖明賢。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川老頌曰:見色聞聲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見黃頭老,走入摩耶腹內藏。

  此返本還元之學,迴光返照之機,深入於忘光絕照至矣。

  神化品第七

  《洪範》九五福曰考終命。《易》曰:易與天地準,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知死生之說。

  截魯哀公問於孔子。子曰:化終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生化無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樂天曰:死者數之終。孟子曰: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書》曰:玆殷多先哲王在天。解曰:商家多有在先明哲之王,精爽在天。《易》曰:遊魂為變。《易》曰:知鬼神之情狀。《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

  先儒引《禮書》曰:諸侯因國之祭,祭其國之無主後者,如齊大公封於齊便是。祭爽鳩氏、季蒯、逢伯陵、蒲姑氏之屬,蓋他· 先主此國,來禮合祭也。如衛侯夢康叔云:相奪予饗。蓋衛後都帝丘,夏后相亦都帝丘,則都其國自合當祭,不祭者冥其如此。如晉侯夢黃熊入其寢門,以為鯀之神,亦是此類。不成說有子孫底,方有感格之理,便使其無子孫,其氣亦未嘗亡也。如今祭勾芒,他更是遠,然既合當祭他、便有此氣。要之,通天地人只是這一氣,所以說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左右。虛空偪塞,無非此理,自要人看得活。

  晦庵朱文公曰:口鼻之噓吸為魂,耳目之精明為魄。陽魂為神,陰魄為鬼。其在人也,陰陽合則魄凝魂聚而有生,陰陽判則魂升為神,魄降為鬼。以往來言,則來者方伸而為神,往者既屈而為鬼。二氣之分,一氣之運。故孔子《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鄭,氏注曰:氣,呼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聰明為魄,然則陰陽未可言鬼神,陰陽之靈乃鬼神也。魄者形之神,魂者氣之神。魂魄是形氣之精,爽謂之靈。前夜因說箇修養人,死時衝突,知得焄蒿之意甚切;謂其氣襲人,知得悽愴之意分明。漢武李夫人祠云:其風肅然。今鄉村有衆戶,還賽祭享,或有肅然如陣風,俗呼為旋風,即此意。今時惡氣中人,使人恐懼悽愴,此為物之精爽也。天道流行,發育萬物,人得之以有生。氣之清者為氣,氣之燭者為質,知覺運動,陽之為也,形體陰之為也。氣為魂,體為魄。釋氏以性為魂,幻為魄。高誘《淮南子注》曰: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以其主乎形氣,故曰神,人所以生,精聚氣也。人只有許多氣,須有箇盡時,盡則神氣歸天,形魄歸地。今釋氏以性為本,幻為命,誠如是也。凡人將死,熱氣漸微,所謂魂升;下體漸冷,眼光落,所謂魄降。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聚散者氣也。若夫妖孽者,是不得其死之人,其氣未散,鬱結而成妖。

  晦庵釋屈子《遠遊篇》曰:魄不受魂,魂不載魄,則魂遊魄降而死。又曰:魂魄者,譬如燒香,燒出來汁子,便是魄,那成煙後香底,便是魂。魂者,魄之光焰,魄者,魂之根蒂。修鍊之士,必使魂常附魄,如日光載月質;魄常檢魂,如月質受日光。則神不馳而魄不死,遂能登仙遠去而上征。

  《易》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神無方,而易無體。

  雲宮法語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