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頖宫禮樂疏 (四庫全書本)/卷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巻三 頖宫禮樂疏 卷四 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頖宫禮樂疏卷四
  明 李之藻 撰
  樂律疏
  殷薦之用樂也以聲感也聲出乎氣氣盈乎天地之間虚豁而不見其形是謂至陽有物坱軋則發而為聲人與鬼神形不接而氣接氣之寥廓其接也莫或通之故樂之為道以聲音號謼感召於天地之間庶幾神明聞焉因而來格乎所以祭必求諸陽商人之祭先奏樂以求神於陽也次灌地求神於隂達於淵泉也周人尚臭祭先灌地則先求之於隂然而成均之教祭祀之禮其於樂制綦備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隂陽之聲以為樂器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為之劑量大司樂以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王制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宣八風之氣順五行之軌其效則聲和氣和而天地之和應焉五聲者宫主周覆聲宏以舒徵主合驗聲貶以疾商主商度聲徹以明羽主翕張聲散以虚角主善觸聲防以約宫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智羽動腎而和正禮萬籟之聲不越五者五聲之變不可勝窮於是乎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鍾磬取其燥濕之不改琴瑟取其繁簡之不雜壎篪取其温柔而不焦簫管取其從容而不迫籥篴取其同聲而相合笙竽取其同類而相和革木無當於律吕律吕不得則不節故八物者備而後謂之大合樂夫此八物者或堅或脆或勁或韌或實或虚或沈或浮皆天地間至相戾之物而聖人調之以五音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宫匏竹尚議大不踰宫細不踰羽俾之倡和清濁迭相為經而細大不踰聲應相保純然出於至和而絶無凌犯之迹惉懘之音八者既和而天地間固無一物之不和然後太和洋溢而天神地示人鬼可得而禮也然而和出於中不中則不和爰命神瞽考中聲吹律以求黄鍾而損益相生六律六吕出焉六律謂之六始六吕謂之六間隂陽取其相配故律娶妻其義有合母子取其相生故吕生子其禪不窮而總之以隂陽消長升降之機叶律吕髙下清濁之度是故律之成也則以聲召氣律之肇也則因氣審聲黄鍾陽氣始踵於黄泉也大吕隂氣旅助陽也太蔟萬物湊地生也夾鍾隂夾助陽出種物也姑洗陽氣洗物辜潔之也仲吕隂徵始起未成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也蕤賓蕤繼也賓導也陽始導隂使繼養物也林鍾隂氣受任種物使茂盛也夷則陽氣正法度而使隂氣夷當傷之物也南吕南任也隂氣旅助夷則任成萬物也無射陽氣無餘也應鍾隂氣應陽種物也以律應氣以器肇聲凡十二正律之聲雖清濁有差皆合隂陽冲和之氣所謂中聲者也倍律則過濁半律則過清然有時而用之則旋宫之法亦隂陽老少自然之變所寓不可得而廢者也律隔八而後諧故均以七而成調七始之說肇於帝舜非必有周受命自鶉及駟而後以七列七同為之證也是隂陽賡和自然之文也聖人本隂陽别風聲審清濁而不可以文載口傳是故鑄金而作鍾以主十二月之聲又以鍾難分别故截竹為筦謂之律律也者清濁之率法也律具而聲該又恐律失而聲忒故以律生度生量生衡因而借度量權之三物以訂律而又為秬黍為算數為璧羡為泉布為龠為鬴為斛多方以傳其度量衡之制而律亦賴以俱傳是故無形之聲音寄之乎有形之法物而倫夔曠摯其人雖逝樂理尚可知也後世儒者知持論不知制器知究度數不知審音律絫黍吹灰八風卦氣之説甚辨而可味而聲音之道茫然聲失而求尺尺失而論算泥於三分損益隔八相生之語苐知二因三歸四因三歸之法至於仲吕而其算窮焉則以為往而不返因而妄増六十律自執始至於南事竟復不合彌益其疎錢樂之又演京房之律為三百六十强附嵗周然而於律終無當也豈知三分損益乃約畧之辭八十一分亦㨗取之算精宻推求惟河圖用十之數可以乗除損益周轉皆通仲吕何嘗不生黄鍾黄鍾亦可逆推仲吕試取黄鍾正律化數十億長生短五億乘之短生長十億乗之從母求子則以仲吕之率除之從子求母則以蕤賓之率除之仲吕之率七億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三千五百三十八蕤賓之率七億 七百一十萬 六千七百八十一又自黄鍾循大吕而左皆以長生短五億乘之以應鍾之率除之自黄鍾半律循應鍾而右皆以短生長十億乘之以大吕之率除之應鍾之率五億二千九百七十三萬一千五百四十七大吕之率九億四千三百八十七萬四千三百一十二而上生下生逆取順取無不合焉者不離三分損益不泥三分損益不離隔八相生不拘隔八相生求徑求周亦復如是元聲元韻固可坐而得焉惟算術之鹵莽致音律之無慿即度以軒轅之律確乎不差猶懼得之黄鍾或失之他律何況所用之尺率非古制蔡元定襲劉歆荀朂王朴之舊葢用新莽泉貨之尺而以夾鍾為黄鍾則髙三律矣李照之樂范鎮邢昺魏漢津大抵因之而所用者宋太府之鐵尺所謂黄鍾乃古無射之倍律也則下二律矣今太常律乃國初冷謙所定顧其黄鍾類古南吕倍聲而微髙則較之李照之律或恐無以相非而所云聲氣之元亦不在是也故曰因聲定尺庶幾協律任尺定聲無自而可所以虞書周禮皆有聽律之官而無算律之法樂由音生詎度算之謂哉自古樂既逺而談鍾律者大抵知音而不知樂則有謂四清為鄭聲者有謂二變為夷音者有以喉牙齒舌唇定五音為譜者有以黄林太南姑應相生之序為譜者有謂黄鍾以下無濁聲應鍾以上無清聲者有謂黄鍾三寸九分妄為隂陽増損之法者原夫四清之設専為旋宫令無四清則無射應鍾之均商與宫犯夷則南吕之均角與宫犯所以子律清聲適濟其窮俾細大無奪倫臣民無凌僭而乃以鄭衛擬之何也變宫變徵之聲亦為隔位而設如宫與商商與角徵與羽皆隔一律而羽與宫角與徵則隔二律逺則不諧須以近宫稍髙近徵稍下者諧屬其間而况宫為君君不可執以一方徴為事事不可滯以一隅變亦何妨於義而必欲去之乎以喉牙齒舌唇定五音者是不知切韻之五音有定而律吕之五音固無定也如必切字而譜其音或將數字而連一律而何以謂之和聲以律吕相生之序為譜者不知旋宫有每章換調之法譜曲無逐句換宫之理如必宫次徵而徵次商將稱誰調宫而誰調角是凡詩皆共一譜而風雅頌不復可辨尚可謂之樂否乎以黄鍾為最濁應鍾為最清葢不知宫音雖濁而半律則清羽音本清而倍律則濁以應黄為清濁之極則倍半無安頓之所滯於不變之常而不能諧於無常之變試之歌聲將必不可通矣以黄鍾為三寸九分妄意増損盡變古法者不知全律十二總為百二十分吕覽原文乃謂就全數内斷去三寸九分則餘八十一分為黄鍾而非以三寸九分為黄鍾也且明謂三分損一以下生三分益一以上生矣果如三寸九分之說則算至應鍾止長一寸八分有竒而何以成律漫謂隂陽進退増損於九分六分之間豈不亦杜撰可哂之甚乎而又有謂孔庭之樂不宜用清黄之六者不知工與合音不相諧則黄正必受南倍而南正必禪黄清第取和聲豈惟黄清之六即濁工小五何嘗不入黄鍾之調而又奚正半之為拘焉彼泥仲吕黄鍾之宫正律已足七均至於倍半變化律協聲諧思議未及則亦何恠乎其談之易也紛紜衆論病在乎不制器不審音而雜能旁魄角勝於議論文字之間以自是嘗試與之考鍾擊石吹竽比竹而後乃信學士大夫之說良不足以服伶人賤工之心辨之固不可勝辯耳今世學者視鍾律為極難不復講究乃古者成均養士此為正業夫令人人習樂𡢃鏗鏘舞蹈之節躬中和秖庸孝友之範毋論變化氣質涵養性情反情以和志廣樂以成教其裨益治化者何若要以實究聲容精解器數㳺六藝之途以綴六經之闕安有實體之而不得其音曹習之而可欺以誕者漫曰筦弦綴兆為觀而已矣聽和視正為適而已矣登雅頌之壇騁雲韺之辨為博而已矣談性命則禮樂為粗習詞章則㲈武為贅然則樂徳樂語樂舞之教真迂濶而無當而司徒大司樂之屬設官二十皆贅員也周公之志已荒而反魯正樂吾夫子又汲汲焉謂之何哉士所習聞惟孔庭之大成樂舍此無可窺古樂者聊著其㮣於此俾初學有考焉律始截竹故首竹樂貴人聲故竹之後匏土繼之樂理莫備於絲而金石為始終條理革木者苐所以節也故次絲次金石而以革木終焉
  十二律配嵗月八風八卦圖
  黄鍾其建其月其𠉀冬至其嵗困敦其風廣漠其卦乾初九 下生林鍾
  大吕 丑 涂 大寒 赤奮     坤六四 下生夷則太蔟  寅 陬 雨水 攝提 條  乾九二 下生南吕夾鍾  卯 如 春分 單閼 明庶 坤六五 下生無射
  姑洗  辰 寎 榖雨 執徐    乾九三 下生應鍾仲吕 已 余 小滿 荒落 清明 坤上六 上生黄鍾蕤賓  午 臯 夏至 敦䍧 景 乾九四 上生大吕林鍾  未 且 大暑 協合   坤初六 上生太蔟夷則 申 相 處暑 涒灘 凉  乾九五 上生夾鍾南吕 酉 壯 秋分 作噩 閶闔 坤六二 上生姑洗無射  戌 𤣥 霜降 閹茂   乾上九 上生仲吕應鍾 亥 陽 小雪 大淵 不周 坤六三 上生蕤賓

















  陽律歸乾始於内卦隂律從坤始於外卦依次列之舊說黄鍾乾之初九下生林鍾為坤初六林鍾下生太蔟為乾九二太蔟下生南吕為坤六二南吕上生姑洗為乾九三姑洗下生應鍾為坤六三應鍾上生蕤賓為乾九四蕤賓下生大吕為坤六四大吕上生夷則為乾九五夷則下生夾鍾為坤六五夾鍾上生無射為乾上九無射下生仲吕為坤上六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所謂律娶妻而吕生子也此雖附㑹然亦近理一說黄鍾在子大吕在丑子與丑合太蔟在寅應鍾在亥寅與亥合姑洗在辰南吕在酉酉與辰合蕤賓在午林鍾在未午與未合夷則在申仲吕在己申與巳合無射在戌夾鍾在卯戌與卯合葢取斗與月合今以厯法考之固未見其合也牽合無義然自漢有此二說儒者恒言故附於此

















  下規係律吕相生次第上規係五音相生次第以五音小規與六律六吕大規同心以考樂章是屬某調其法將小輪旋於大輪之上以求五音在於某律要見譜内所用之律於此五音俱備否如或不合則不係此調更推至一位求之但備五音即其所屬本調
  律尺詁
  昔者聖王作樂首定黄鍾謂之萬事根本其長為度其容為量其重為衡其聲則人之中聲合乎天地之正氣亘古不變故名曰律而副之以六吕吕也者侣此者也度量衡失當以黄鍾校之黄鍾失亦以度量衡求之而其要先於審度黄帝之度取黄鍾之律均而九之九九八十一分九分為寸九寸為尺舜同律度量衡更而十之十分為寸十寸為尺而夏后氏因焉𫝊曰夏禹十寸為尺即此尺也八十一分之尺縱黍為之者也百分之尺横黍為之者也而其為黄鍾之度則未之有改也葢尺可改黄鍾不可改因而九之則為律因而十之則為尺也聖人無改於律而或改于尺何哉數究於九協於十顯乎河圖洛書乃天地自然之數書數九故黄鍾律長九寸九九八十一分與縱黍之長相合圖數十故黄鍾度長十寸十之得百分與横黍之廣相合河圖洛書太和之氣所呈也黄鍾太和之聲所寓也竒偶錯綜呈竒著瑞二數合而律度於是乎備矣朱子所謂與先天圖一般者此也理有自然聖人雖欲不然而不可得班氏漢書乃謂黄鍾九寸加一寸為一尺夫度量權衡所以取法黄鍾以其出於自然與天地之正氣相應耳必加一寸以為尺而何取於黄鍾此尺一謬而千數百年無復正律正聲今為考定斷以舜律為準立算損益黄鍾協而衆律無所不協焉厯代尺度不同大都五種商尺四其黄鍾之度而益其一當夏禹尺之一十二寸五分周尺五其黄鍾之度而損其一當夏禹尺之八寸至如九其黄鍾之度外益一者漢尺也八其黄鍾之度外益二者唐尺也八十一其黄鍾而益之以一十九者宋尺也唐尺即商尺也宋尺之分即黄帝之尺之分也而寸則異焉漢尺之寸即黄帝之尺之寸也而分則異焉後世尺度之長也掊克巧取者之為也三代則不然隨時損益姑以示改革之義云爾夏之尺商之咫也夏之咫周之尺也用夏之尺商之咫用周尺而加之以其四之一皆黄鍾之度也然則舜律安據必絫黍乎哉曰難言之地有肥瘠時有水旱農有勤惰則黍生大小自不得齊而於度當不盡合合於度未必合於量與衡也胡瑗定樂用羊頭山黍取其中等用之律不可成或曰秬黍中者謂選其中式者非中等之中也繹秬黍之義黍宜取巨巨則尺長而聲濁細則尺短而聲清黄鍾宫音最長最濁故黍當用巨然須參求古律尺疑似之間多截律管先以人聲審定然後絫黍參伍復以量衡相較乃得其真古璧羡及大小泉錯刀契刀開通錢世多有之可以參驗今世寳鈔尺度尤為合古鄭世子以今營造尺絜寳鈔之外墨邉而又以古錢及絫黍相與考較以為工部營造尺去二寸當大泉九枚當開元錢十枚當縱黍八十一當横黍百為真黄鍾而李照以大泉十枚為黄鍾冷謙從之所失者長劉歆荀朂以貨泉九枚為黄鍾王朴蔡元定從之所失者短語多不載今取所定黄鍾尺用九用十凡兩式列圖於左其算法諸家不同大畧四種以黄鍾為九寸每寸十分者京房律準及後漢志也以八十一分為八寸一分不作九寸者淮南子及晉宋二書也以八十一分為九寸每寸九分者周禮註疏律吕新書也惟史記則生鍾分用十寸為尺共百分者為算其律數用九寸每寸十分者為算葢兼用二法其文古其義顯較勝諸家生鍾分之分字去聲所云子一分者全得一尺也丑三分二者子乗母除以生諸律之法二為子三為母也而註皆誤解致晦其義然亦未為精密以算至仲吕皆不能生黄鍾故也故今専取律吕精義推定者以為律凖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頖宮禮樂疏,卷四>
  三十六律横黍定算每律十寸每寸十分
  倍律         正律       半律
  黄鍾長二尺        長一尺      長五寸林鍾長一尺三寸三分四釐八毫長六寸六分七釐四毫長三寸三分三釐七毫太蔟長一尺七寸八分一釐七毫長八寸九分 八毫 長四寸四分五釐四毫南吕長一尺一寸八分九釐二毫長五寸九分四釐六毫長二寸九分七釐三毫姑洗長一尺五寸八分七釐四毫長七寸九分三釐七毫長三寸九分六釐八毫應鍾 長一尺 五分九釐四毫長五寸二分九釐七毫長二寸六分四釐八毫蕤賓長一尺四寸一分四釐二毫 長七寸七釐一毫 長三寸五分三釐九毫大吕長一尺八寸八分七釐七毫長九寸四分三釐八毫長四寸七分一釐九毫夷則長一尺二寸五分九釐九毫長六寸二分九釐九毫長三寸一分四釐九毫夾鍾長一尺六寸八分一釐七毫 長八寸四分 八毫 長四寸二分 四毫無射長一尺一寸二分二釐四毫 長五寸六分一釐二毫 長二寸八分六毫仲吕長一尺四寸九分八釐三毫長七寸四分九釐二毫長三寸七分四釐五毫右算皆止於毫其自毫以下除黄鍾外皆有竒零不盡之算棄之以目力所及至毫而止也然依此
  制律足矣後倣此
  算法從倍律起黄鍾倍律通長二尺容黍二合稱重二兩律度量衡皆從倍起故算法當從黄鍾倍律起手若夫正律於度雖足一尺於量秖容半合於衡秖重半兩非全數也然用之於樂則以正律為主
  律吕周徑詁
  古稱黄鍾空圍為九分其長之一葢取黄鍾之管九分之一以為内周而鄭康成謂凡律空圍九分蔡邕月令章句亦曰律雖有大小圍徑無増减孟康註漢志則曰黄鍾圍九分林鍾圍六分太蔟圍八分彷彿得之而隋志不以為然唐宋諸議律者悉從隋志胡瑗更定林鍾以下諸律圍徑而蔡元定又譏其失今依蔡說為之大抵聲調不協試取黄鍾一律較之截取半律林鍾以與黄鍾同吹音宜相合然半律之音雖清反下與正律聲不相應推尋其故清由管短下縁氣寛其聲自宜有異衆律皆然固未有圍徑相同而正半諧音母子互應者今依古法推之凡律九分其律之長以其一為之内周用句股求弦之術即得外周二十分其律之長以其一為之外徑用弦求句股之術即得内徑圓中取方方中取圓内外周徑皆出自然之數律有定度而清濁髙下咸應焉不惟正倍半相應凡相生者皆相和使一人吹黄鍾又一人吹林鍾其聲相合又吹林鍾與太蔟應吹太蔟與夷則應其諸正律半律聲亦俱協諸儒漫謂圍徑相同抑何舛也然吹律氣欲極細聲欲極微方得其妙太史公曰細若氣微若聲其言可味若軒昻掩抑氣猛聲焦即乖正音非所以調律也
  三十六律内外周定算
  倍律外周 正律外周 正律内周倍律内周 半律外周 半律内周
  黄鍾寸分釐毫 寸分釐毫 寸分釐毫 分釐毫二二二二 一五七一 一一一一 七八五大吕二一五八 一五二六 一 七九 七六三太蔟二 九七 一四八三 一 四八 七四一夾鍾二 三七 一四四  一 一八 七二姑洗一九七九 一三九九  九八九 六九九仲吕一九二三 一三六   九六一 六八蕤賓一八六八 一三二一  九三四 六六林鍾寸分釐毫 寸分釐毫  分釐毫 分釐毫一八一五 一二八三  九 七 六四一夷則一七六三 一二四七  八八一 六二三南吕一七一三 一二一一  八五六 六 五無射一六六四 一一七七  八三二 五八八應鍾一六一七 一一四三  八 八 五七一三十六律内外徑定算
  倍律外徑 正律外徑 正律内徑倍律内徑 半律外徑 半律内徑
  黄鍾 分釐毫 分釐毫  分釐毫  分釐毫七 七 五    三五三  二五大吕 六八六 四八五  三四三  二四二太蔟 六六七 四七一  三三三  二三五夾鍾 六四八 四五八  三二四  二二九姑洗 六二九 四四五  三一四  二二二仲吕 六一二 四三二  三 六  二一六蕤賓 五九四 四二   二九七  二一林鍾 五七七 四 八  二八八  二 四夷則 五六一 三九六  二八   一九八南吕 五四五 三八五  二七二  一九二無射 五二九 三七四  二六四  一八七應鍾 五一四 三六三  二五七  一八一徑求周者徑自乗得數折半為實開平方除之得數以四十乗之九歸得周
  周求徑者九因周數以四十除之得數自乗加倍為實開平方除之得徑周徑互求還原
  以周徑求面羃者内周折半内徑折半相乗得面羃以面羃求實積者以本律通長乗面羃得積此有舊法今不詳載
  竹音疏其器鳯簫 篴 横笛 篪 凡四種
  學樂先絲造樂先竹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學歌必先琴瑟故曰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弦在詩前相須為用故學樂先絲音也然弦有緩急非管莫定管之長短大小而十一律吕賴焉黄帝使伶倫取竹嶰谷以生而空竅厚薄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制十二筩以聽鳯鳴其雄鳴六雌鳴亦六以比黄鍾之宫五音正變由此而生是謂律本故知造樂之先竹也編竹而比之律長者聲濁短者聲清其狀鳯翼其音鳯聲名曰鳯簫即律管也吹之以候氣奏之以和聲舜典所謂律和聲月令所謂律中某皆指律管而言律形而上者也管形而下者也律猶法律易曰師出以律管則所以攝之俾毋相凌亂而樂音樂理胥於是乎寄焉詩言磬管將將嘒嘒管聲禮言下管新宫下而管象與夫孤竹孫竹隂竹之管皆是物也八音之中惟竹與匏土用口吹之餘五者則否朱子曰音律只是氣人亦只是氣故相關氣之感通六馬秣而㳺魚聽風雨至而鳯凰儀然而不有律管孰肇其先有律而後度量權衡由此乎生而可忽乎哉周禮笙師掌教吹籥簫篪篴管皆竹音也凡竹單吹無孔謂之管編吹無孔謂之簫吹處類簫謂之籥吹處類楚謂之笛四器周徑長短皆同惟篪不同吹法亦異管以協律畢一律則更一管大音雅淡非有繁管促節可適於聽也故後世失傳其洞簫篪篴鑽竅成聲以比諸律繁聲易逐故世俗騖焉要於審音正律必以簫管為本
  鳯簫詁
  釋名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清也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參差以象鳯翼簫然清亮以象鳯鳴原本黄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宣揚六氣而成天道是謂律管管有長短周徑有大小而聲之清濁髙下因焉編集衆律一管一聲又名排簫朱子云今呼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乃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排簫有二爾雅釋樂云大簫謂之䇾小簫謂之筊而管之多寡諸家說異郭璞曰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一名籟又引風俗通云簫參差象鳯翼十管長二尺今本風俗通作一尺隋書樂志亦言簫十六管長二尺而無二十三管之簫竊謂長二尺者倍律也䇾也一尺者正律也筊也大小皆十六管大簫用倍律十二而以黄大太夾四正律配之小簫用正律十二管而以黄大太夾四半律配之長短周徑皆如前算古稱孤竹之竒禮天神孫竹之衆禮地示隂竹之幽禮人鬼今不可别苐用紫竹斑竹或天門山竹江浙筆竹皆佳擇取天生兩端圓匀合外徑之數者用之而内徑或稍按度修治上開吹口一一試之令於律合然後編之編法黄鍾居左餘以次列除左右編管外餘管兩傍畧削使平加鰾粘聨上加二束束用象牙隨器大小狀類腰帶銅釘間之口用朱漆竹之佳者勿傷其皮而存其本質文選所謂帶以象牙掍其㑹合絳唇錯雜羅鱗捷獵者也若無佳竹則以金漆塗之元史樂志排簫有牘黒漆搶金鸞鳯今用朱漆其狀類□葢簫字竒篆作□象形籥字從□㑹意廟祀之簫崇飾無害苐用之於燕賓飲射則傷雅耳劉濓曰簫乃十二律之本體虞廷最重之器故曰簫韶長短並列有似鳯翼故曰鳯簫一管一音無事假借其十二管長短俱如本律或用加倍此言是矣而又曰或長俱如黄鍾以蠟次第實之則又何以似鳯翼耶蔡邕亦謂簫有底以蠟實之増損則和陳暘簫圖長短一般而蠟塞以分清濁謂之底簫大抵襲邕之謬又一種通底洞簫十二律皆清聲自夷則以上至夾鍾即次第開竅此與底簫參用而皆從右起葢宋太常樂也大明集禮所載用之然非古制













  大簫用十二倍律加四正律小簫用十二正律加四半律各二架長短周徑悉照前本律之算其吹口縱横俱廣一分七釐六毫乃黄鍾正律内徑之半也律有長短廣狹吹口無異勿過不及不及則濁過則清矣凡算律長連吹口在内有謂黄鍾吹口在九寸正數外者非是鳯簫編竹按律次序譜色
  大簫      小簫
  第一管 黄鍾倍 濁合   黄鍾正 合
  第二管 大吕倍 濁亞四 大吕正 亞四亞亦云下第三管 太蔟倍 濁四  太蔟正 正四正亦云上第四管 夾鍾倍 濁亞一 夾鍾正 亞一
  第五管 姑洗倍 濁一  姑洗正 正一
  第六管 仲吕倍 濁上  仲吕正 上
  第七管 蕤賓倍 濁勾凡 蕤賓正 勾
  第八管 林鍾倍 濁尺  林鍾正 清尺
  第九管 夷則倍 濁亞工 夷則正 亞工
  第十管  南吕倍 濁工   南吕正 清工第十一管 無射倍 濁亞凡  無射正 亞凡第十二管 應鍾倍 濁凡   應鍾正 清凡
  第十三管 黄鍾正 合    黄鍾半 六第十四管 大吕正 亞四   大吕半 亞五第十五管 太蔟正 正四   太蔟半 正五第十六管 夾鍾正 亞一   夾鍾半 緊五琴瑟鍾磬塤篪笙簫管籥皆分大小二等或加半律為三等李文察論備器曰備也者合大與小之謂也小者合律吕之本數大者合律吕之倍數本數聲清倍數聲濁單清失之輕單濁失之重輕重之間乃天地之所以合徳四象之所以合氣中聲之所以妙用故必合大小器而並奏之合於律吕之和而不見其乖戾此樂之大成所以為妙若夫單器者小成之用也今製鳯簫二架一倍一正吹者兩手捧之按律次第輕吹以調衆音大成樂所用只合四上尺工六共五字云張鶚改作十五管左八音右八音而中為黄鍾其管獨長吹之為合左右比者為四為一為上為尺為工為凡為六為五皆兩兩相應杜撰可哂抑不知吹時何以能一口兩音左右相應耶
  篴詁自唐以來通名長簫共横笛附
  今之簫古之篴也通作笛音義並同風俗通曰笛者滌也所以蕩滌邪穢納之於雅正也周禮笙師掌之經傳自笙師條外不多見故儒者疑篴非雅器因指横笛為篴不知雅音之篴與籥同類古人通呼為籥廣雅曰籥七孔謂之笛毛詩傳曰籥六孔其或曰七孔者連吹孔而言也然籥制自是三孔所謂三竅成籥三才之和寓焉註疏解籥者曰如笛三孔而短然則如籥六孔而長者非笛也耶古無横笛馬融云羌人所造翰註笛本四孔京君加一為商音而許慎云羌笛三孔則又似與今笛異也風俗通云笛七孔漢丘仲造其於古者笙師所習未知合否今太常樂以横吹之笛為篴而呼篴為長簫誤也其器納氣發聲度與律合以孔逺近分音清濁按律翕氣八十一分為黄鍾宫又上翕氣七十二分為太蔟商次上翕氣六十四分為姑洗角次上翕氣五十四分為林鍾徵下三分為蕤賓變徵次上四十八分為南吕羽四十二分為應鍾變宫此依古法九分為寸推之義當如是而俗以三竅為仲吕四竅為林鍾五竅為南吕背竅為應鍾者葢自宋以來認無射倍聲為黄鍾故仲吕為徵林鍾為羽南吕為變宫應鍾為變徵知音者審協正聲而又不敢明指黄鍾為商故遷就兩均而兼用之其變徵迫徵則背竅移近以取子聲所謂變宫比於正音為和變徵不比於正音為謬者也若論黄鍾均主則變徵乃蕤賓也而曰應鍾宫徵不易位乎然六竅俱啓低吹亦得蕤賓大抵旋宫之法宫商原無定位又在隨管審定以諧各調也晉荀朂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宫之法制十二笛其說曰周禮調樂金石有一定之聲造鍾磬者先依律調之然後施於廂垂諸音受鍾磬之均即為悉應至於燕享無廂垂鍾磬諸弦歌從笛為正笛猶鍾磬宜合律吕是則鑽孔以盡旋宫與古之管籥畧同也今鄭世子樂圖亦有此器又有三孔者六孔者但今孔廟樂無旋宫不備可耳正義云簫是樂器之小者一器而具十二律謂即篴者是亦名洞簫洞與筩其音相近原本截竹為筩而或謂以其形如洞門故名洞簫其義逺矣今長簫遵制存用而正其名曰篴若横笛則漢唐以來用之已久亦備其器不敢輒廢制竹音者須擇圓徑合度竅厚適均之管而以合徑圓鑽修治其内之周徑令圓中規直中繩竅中律度其聲乃協不則流入别調難合雅音矣所以算取倍律之長者竹音清激配以倍律然後協於中正竹尚議葢謂是也吹篴法
  紫竹長二尺五分以二尺合黄鍾倍律此際横鑽兩孔相通以達黄鍾之聲而繫之以紅縧自此而上俱照算定倍律分中鑽孔前五孔後一孔共六孔各徑二分口開半竅名山口直吹之其法在口脣之俯仰吹氣之緩急脣仰急吹則聲清脣俯緩吹則聲濁
  最下相通之孔乃黄鍾律凡吹黄鍾六孔皆閉調氣俯脣而輕吹之則合字應仰而急吹則為清黄鍾六字應全閉低吹濁尺亦合林鍾倍聲所謂下徵黄生林也
  自下而上第一孔太蔟律俯脣輕吹則四字應仰而急吹則五字乃清太蔟也凡吹四字五字只開此孔餘皆閉其半竅為大吕低吹濁工亦合南吕倍聲所謂下羽太生南也
  次第二孔姑洗律以一字應凡吹一字開此孔及下一孔餘皆閉其半竅為夾鍾低吹濁凡亦合應鍾倍聲姑生應也
  次第三孔仲吕律以上字應凡吹上字開此孔併下二孔餘皆閉低吹則濁亞凡無射倍聲是仲吕之母
  第四孔為林鍾以尺字應凡吹尺字開此孔并下三孔餘皆閉其半竅為蕤賓低吹則四字亦太正葢林生太
  第五孔為南吕以工字應凡吹工字開此孔并下四孔餘皆閉其半竅為夷則低吹一字亦姑正葢南生姑
  後一孔兼應鍾清大二律輕吹之為應鍾以凡字應重吹之為清大吕以亞五應如吹凡字開此孔并尾上第二與第三孔餘皆閉如吹亞五只開此一孔餘皆閉一云此孔為黄清葢黄清止下應正一律其聲相近故誤認之其實非也此竅與仲吕雙發為應鍾
  六孔俱開低吹勾字亦蕤賓凡協律必自下而上象陽氣之自下升也凡藝是者宜平其氣緩取其音雖清激而不失悠徐之韵乃為雅樂若促拍弄巧則淫哇俗樂而已古賦云剪雲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協律雅篴可和琴瑟之弦也然竹之伐取率以期嵗為候過期不伐則音窒未期而伐則音浮





















  凡四管長二尺外加五分制法如前吹口徑二分深一分餘孔皆徑二分
  吹横笛法
  漢制雅笛七竅以五聲加二變也蔡邕曰形長尺圍寸無底有穴唐制尺有八寸亦取黄鍾倍律為義雖非古樂然而近於正矣紫竹為之共七孔上一大孔徑三分乃吹竅也下六孔徑各二分横而右輕吹之譜法大抵與長簫同六孔皆閉為黄鍾律以合字應低吹濁尺為林倍尾第一孔太蔟律輕吹之以四字應重吹為清太蔟五字也凡吹四字五字只開此孔惟以輕重别之餘皆閉低吹濁工為南倍
  次第二孔姑洗律以一字應凡吹一字開此孔及下孔餘皆閉低吹濁凡為應倍
  次第三孔仲吕律以上字應凡吹上字開此孔并下一孔餘皆閉低吹濁亞凡為無倍
  第四孔林鍾律以尺字應凡吹尺字開此孔併下二孔餘皆閉低吹四字亦太正
  第五孔南吕律以工字應凡吹工字開此孔併下三孔餘皆閉低吹一字亦姑正
  第六孔應鍾律以凡字應凡吹凡字開此孔併尾上第二第三孔餘皆閉若重吹則為清黄鍾只開此孔俗以六字應低吹勾字亦蕤賓凡聲過則淫中則和實像鳯簫故吹簫必以笛和之
  太常譜云按上五孔得四空下五孔得工按上二孔得上按下二孔得六上下俱合得合























  吹簫篴減字譜
  □六孔俱按俯而輕吹  □六孔俱按仰而急吹  □啓後一孔
  啓下第一孔輕吹  □啓一急吹    □啓下二孔
  啓下三孔    □啓下四孔    □啓下五孔
  啓第六孔
  簫篴樂章譜横笛同惟清黄之六則輕吹啓後一孔與簫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
  大篴異 哉太四 孔南工 聖林尺 □仲上 徳太四 尊仲上林尺□  □ □ □ □ □ □ □
  南工 持林尺 王仲上 化太四 斯林尺 民仲上 是黄合 宗太四□  □ □ □ □ □ □ □
  黄合 祀太四 有仲上 常林尺 精南工 純林尺 並太四 隆仲上□  □ □ □ □ □ □ □
  黄六 其南工林尺 格仲上 於林尺 昭仲上 聖黄合 容太四□  □ □ □ □ □ □ □
  奠帛初獻樂奏寜和之曲有舞
  太四 生仲上 民林尺 來仲上 誰太四 底黄合仲上 盛太四□  □ □ □ □ □ □ □
  南工 師林尺 神仲上 明太四 度黄合太四 前仲上 聖太四□  □ □ □ □ □ □ □
  仲上 帛太四仲上 成林尺 禮黄合 容太四 斯林尺 穪仲上□  □ □ □ □ □ □ □
  太四 稷南工 非黄合 馨林尺 維南工 神林尺 之仲上 聽太四□  □ □ □ □ □ □ □
  亞獻樂奏安和之曲有舞
  太四 哉仲上 聖黄合 師太四 實南工 天林尺 生仲上 徳太四□  □ □ □ □ □ □ □
  仲上 樂太四 以仲上 崇林尺 時仲上 祀太四 無林尺 斁仲上□  □ □ □ □ □ □ □
  黄六 酤南工 維林尺 馨仲上林尺 牲仲上 孔黄合 碩太四□  □ □ □ □ □ □ □
  太四 羞南工 神黄六 明林尺 庶南工 幾林尺 昭仲上 格太四□  □ □ □ □ □ □ □
  終獻樂奏景和之曲有舞
  仲上 王南工 宗林尺 師仲上 生林尺 民仲上 物太四 軌黄合□  □ □ □ □ □ □ □
  黄六 之南工 洋林尺 洋仲上 神林尺 其仲上 寜太四 止黄合□  □ □ □ □ □ □ □
  太四 彼黄合 金林尺 罍仲上 維南工 清林尺 且太四 㫖仲上□  □ □ □ □  □ □ □
  仲上 獻太四 維林尺 三仲上 於黄六南工 成林尺 禮仲上□  □ □ □ □ □ □ □
  徹饌樂奏咸和之曲
  犧仲上 象太四 在仲上 前林尺 豆太四 籩仲上 在黄合 列太四□  □ □ □ □ □ □ □
  太四 享南工 以林尺 薦仲上 既仲上 芬林尺 既太四 潔仲上□  □ □ □ □ □ □ □
  黄合 成太四 樂仲上 備太四 人南工 和林尺 神仲上 悅太四□  □ □ □ □ □ □ □
  黄合 則太四 受仲上 福林尺 率黄六南工 無林尺 越仲上□  □ □ □ □ □ □ □
  送神樂奏咸和之曲
  有太四 嚴南工 學林尺 宫仲上 四黄合 方太四 來仲上 宗太四□  □ □ □ □ □ □ □
  黄六 恭南工 祀林尺仲上 威南工 儀林尺 雍仲上 雍太四□  □ □ □ □  □ □ □
  仲上 兹林尺 維南工 馨林尺 神仲上 馭大四 還林尺 復仲上□  □ □ □ □ □ □ □
  黄六 禋南工 斯林尺 畢仲上 咸南工 膺林尺 百仲上 福太四□  □ □ □ □ □ □ □
  朢瘞與送神同
  篪詁
  庖犧氏竅竹為篪帝嚳命柞卜制笭管塤篪周官笙師教之説文作䶵注管樂也從龠虒聲或從竹作篪吹類横笛而吹口從右與塤相和聲似爾雅大篪謂之沂音銀其聲清辨孫炎曰篪聲悲沂悲也釋名曰篪啼也聲如嬰兒啼以竹為之其長尺有四寸隂數也其圍三寸陽數也小者尺有二寸似全乎隂數矣要皆有翹以通氣翹也者正面近尾二小孔是也黄鍾之聲寄此大則過濁小則過清必大小適中僅容粒米而後中聲出焉廣雅謂篪八孔晦菴因之又謂篪一孔上出徑三分似指翹為上出然爾雅謂沂一孔而先儒言篪有六孔七孔及十孔之說葢古制之失久矣以意揆之六孔六律之正聲也併吹口而七矣其八之十之何居陳氏以鄭司農七孔之論為泥於七音之失而又曰八孔八音正聲也十孔五音正倍之聲也不穿鑿歟自宋以來太常篪用六孔横吹今從之鄭世子謂吹孔居中上出前面左右各三孔共六孔後面及底無孔引古銅器為證苐左右均平安分律吕或聲與塤和而製亦與塤類耶詩有之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釋詩者以塤篪異器而同聲以況伯仲異體而同氣也然八音孰不同聲獨以塤篪為況葢塤篪俱以五竅取聲十二律始於黄鍾終於應鍾二器五竅盡閉則為黄鍾五竅盡啓則為應鍾餘樂不然故惟塤篪有應和之義耳
  吹篪法
  此器聲大宜輕吹以和其聲乃合衆樂吹口在上前四孔後一孔底一孔通六孔
  六孔俱閉調氣輕吹為黄鍾律譜以合應若重吹之即清太蔟以五應
  底一孔為太蔟律譜以四應凡吹四只開此孔餘皆閉半竅大吕
  底上第一孔為姑洗律譜以一應凡吹一只開此孔併底一孔餘皆閉半竅夾鍾
  次二孔為仲吕律譜以上應凡吹上只開此孔併下二孔餘皆閉半竅蕤生
  第三孔為林鍾譜以尺應凡吹尺只開此孔併下三孔餘皆閉
  第四孔為南吕譜以工應凡吹工字只開此孔併下四孔餘皆閉半竅夷則
  後一孔為應鍾譜以凡應若吹凡字開此孔併前五孔輕吹取音若獨啓此孔重吹則為清黄鍾譜以六應五竅半啓為無射其黄鍾大吕太蔟夾鍾哨之皆有清聲
  李文察曰周官笙師掌教吹籥簫篪篴管五者皆出於笙師所教無非竹音之雅樂也今太常之所謂單簫即古之籥也所謂排簫即古之䇾簫筊簫也篴即横笛也管即律吕管也惟排簫最易吹一管一音無事假借而籥篪笛管皆一孔兼三音吹之極難分曉全在口脣之俯仰吹氣之緩急脣仰則清一律脣俯則濁一律仰而急者則為本律之半聲如第一孔太蔟也俯則兼大吕仰則兼夾鍾仰而急則為太蔟之半聲二孔姑洗也仰則兼仲吕仰而急則為姑洗之半聲三孔林鍾也仰則兼夷則仰而急則為林鍾之半聲四孔南吕也仰則兼無射仰而急則為南吕之半聲五孔應鍾也仰則兼乎黄鍾之半聲欲全乎律吕者其妙處在兼音也鄭世子謂文察所論俯仰緩急一孔三音者則然但指某孔為某律則未必然今集諸家律譜各有小異如張鶚則更異大抵清濁疑似之間原不易辨巧由熟生者自能不拘死法然非認定某律審音定字則初學無入門之路









  以竹為之長一尺四寸圍五寸三分上一大孔徑三分形如酸𬃷横而左吹前四孔後一孔底一孔通六孔吹竅距後一孔二寸五分後一孔距前一孔一寸一分餘三孔皆同孔皆徑二分半正面尾上開二小孔繫以紅絨縧眼距第六孔九分髹以朱亦用黄布為囊吹時用左手無名指挽其縧
  吹篪減字譜
  □六孔盡閉輕吹   □啓底一小孔   □近底第一孔
  啓第二孔    □啓第三孔    □啓第四孔
  單啓後孔
  篪樂章譜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
  太四 哉南工 孔林尺 聖仲上 道太四 徳仲上 尊林尺 崇仲上□  □ □ □ □ □ □ □
  南工 持林尺 王仲上 化太四 斯林尺 民仲上黄合 宗太四□  □ □ □ □ □ □ □
  黄合 祀太四 有仲上 常林尺 精南工 純林尺 並太四 隆仲上□  □ □ □ □ □ □ □
  黄六 其南工 來林尺 格仲上 於林尺 昭仲上 聖黄合太四□  □ □ □ □ □ □ □
  奠帛初獻樂奏寜和之曲有舞
  太四 生仲上 民林尺仲上 誰太四 底黄合 其仲上 盛太四□  □ □ □ □ □ □ □
  南工 師林尺 神仲上 明太四 度黄合 越太四 前仲上 聖太四□  □ □ □ □ □ □ □
  仲上 帛太四 具仲上 成林尺 禮黄合 容太四 斯林尺 稱仲上□  □ □ □ □ □ □ □
  太四 稷南工 非黄六林尺 維南工 神林尺 之仲上 聽太四□  □ □ □ □ □ □ □
  亞獻樂奏安和之曲有舞
  太四 哉仲上 聖黄合 師太四 實南工 天林尺 生仲上 徳太四□  □ □ □ □ □ □ □
  仲上 樂太四 以仲上 崇林尺 時仲上 祀太四 無林尺 斁仲上□  □ □  □  □  □ □ □
  黄六 酤南工 維林尺 馨仲上 嘉林尺 牲仲上 孔黄合 碩太四□  □ □ □ □ □ □ □
  太四 羞南工 神黄六 明林尺 庶南工 幾林尺 昭仲上 格太四□  □ □ □ □ □ □ □
  終獻樂奏景和之曲有舞
  仲上 王南工 宗林尺 師仲上 生林尺 民仲上 物太四 軌黄合□  □ □ □ □ □ □ □
  黄六 之南工 洋林尺 洋仲上 神林尺 其仲上 寜太四 止黄合□  □ □ □ □ □ □ □
  太四 彼黄合 金林尺 罍仲上 維南工 清林尺 且太四 㫖仲上□  □ □ □ □ □ □ □
  仲上 獻太四 維林尺 三仲上 於黄六 嘻南工 成林尺 禮仲上□  □ □ □ □ □ □ □
  徹饌樂奏咸和之曲
  犧仲上 象太四 在仲上 前林尺 豆太四 籩仲上 在黄合 列太四□  □ □ □ □ □ □ □
  太四 享南工 以林尺 薦仲上 既仲上 芬林尺 既太四 潔仲上□  □ □ □ □ □ □ □
  黄合 成太四 樂仲上 備太四 人南工 和林尺 神仲上 悅太四□  □ □ □ □ □ □ □
  黄合 則太四 受仲上 福林尺 率黄六 遵南工 無林尺 越仲上□  □ □ □ □  □ □ □
  送神樂奏咸和之曲
  有太四 嚴南工 學林尺 宫仲上 四黄合 方太四 來仲上 宗太四□  □ □ □ □ □ □ □
  黄六 恭南工 祀林尺 事仲上 威南工 儀林尺 雍仲上 雍太四□  □ □ □ □ □ □ □
  仲上 兹林尺 維南工 馨林尺 神仲上 馭太四 還林尺 復仲上□  □ □ □ □ □ □ □
  黄六 禋南工 斯林尺 畢仲上 咸南工 膺林尺 百仲上 福太四□  □ □ □ □ □ □ □
  朢瘞與送神同
  匏音疏其器笙 竽凡二種
  列管為簫聚管為笙鳯凰於飛簫則象之鳯凰戾止笙則象之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閏餘匏曰九星匏曰七星匏而笙竽之名最古葢自女媧氏作使其臣隨裁匏竹以為竽而周禮笙師教之月令仲夏調笙竽淮南子孟夏吹笙竽大者竽小者笙一類也笙者發萬物始生道達隂陽之氣故有長短之制焉有六合之和焉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汶陽之篠列管匏中施簧管端美在其中鍾而為宫以達冲氣而其用與衆樂相應太射儀樂人宿縣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鍾周官笙師共其鍾笙之樂以教祴虞書曰笙鏞以間是鼓鍾而笙應也眡瞭掌擊笙磬詩曰笙磬同音是擊磬而笙應也鹿鳴鼓瑟鼓琴吹笙鼓簧則笙應琴瑟矣賓之初筵籥舞笙鼓則笙應鼓矣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儀禮歌魚麗笙由庚之類則笙應歌矣詩書儀禮所載有笙無竽而爾雅謂大笙十九簧小笙十三簧又十九簧謂之巢以衆管在匏有巢之象十三管謂之和以大者唱則小者和所謂三笙一和而成聲者也然則大笙即竽即巢而小笙即和乎十三簧以象閏餘九簧以象九星七簧以象七星俗樂率從茍簡乃說文竽管三十六風俗通謂竽二十三簧諸儒以為二十四簧竊恐管多則匏巨而手不易持吹氣難達古有義觜旋宫用之或别有法今旋宫久廢太常所用惟十七管者止吹一調雖有正倍多管亦無所用之矣舊說笙之宫管在左竽之宫管在中今不可攷俗笙苐取順手隂陽錯雜今依鄭世子所定取陽律隂吕分左右列之於義為當黄鍾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陽律悉皆在左而以左手按之大吕夾鍾仲吕林鍾南吕應鍾六隂吕悉皆在右而以右手按之管上各刻律吕正倍如吹合字認取黄鍾正律以左大指按之黄鍾半律以左食指按之林鍾倍律右中指按之林鍾正律右食指按之四簧齊鳴總是黄鍾其餘相生相應悉皆倣此其制刻木代匏牛角為葢鑽孔挿管管以黄楊為脚脚内旁開半竅施簧簧用響銅薄片以方鋼鏟削使合律吕厚薄之辨而清濁分焉過薄則以黄蠟瀝清㸃之依時和調夏秋則蠟少清多冬春則蠟多清少㸃輕則聲清㸃重則聲濁其大凡也詩稱吹笙鼓簧既曰吹又曰鼓者凡竹音之屬吹者按其孔則無聲發其孔則有聲笙獨不然發其孔則無聲惟按其孔則呼吸之氣從山口出鼔動其簧而聲始發耳山口髙下各有定度管圍以竹匏髹以漆堅木為咮挿管處勿使氣漏時置煖處以防浥蛀以上位次如環無端與俗笙右傍留闕不連二孔向内以指入其中而按之者不同此雅笙也其音皆須吹律詳議故曰匏竹尚議竽最難吹故不能者謂之濫竽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頖宮禮樂疏,卷四>








  首三管長一尺九寸次四管長一尺四寸次四管長一尺次四管長七寸次四管長五寸其尺寸定以黄鍾之管其二十四管之竽稍増之首四管長二尺四寸次四管殺六寸次四管殺四寸五分又次四管殺三寸又次四管殺二寸以世俗未習今但用十九十三兩等










  首三管長一尺五寸次四管長九寸次四管長六寸次二管長四寸以十二簧為六律六吕之正聲加一簧為黄鍾半聲閏餘相生循環無際律凖十三弦亦此義也
  十九簧上下相生譜
  黄正生林正俗呼清尺    林正生林倍俗呼濁尺
  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    太正生南正俗呼清工
  南正生南倍俗呼濁工    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
  姑正生應正俗呼清凡     應正生應倍俗呼濁凡
  應倍生蕤正俗呼勾凡     蕤正生蕤倍俗呼濁勾凡
  蕤倍生大正俗呼亞四     大正生夷正俗呼亞工
  夷正生夷倍俗呼濁亞工    夷倍生夾正俗呼亞一
  夾正生無正俗呼亞凡     無正生無倍俗呼濁亞凡
  無倍生仲正俗呼上字     仲正生黄半俗呼六字黄半生黄正俗呼合字
  右十九簧皆以二管成音或用三管四管亦可如吹合字則按黄鍾正半與林鍾正倍四管如吹尺字則按林鍾正倍及黄正三管如吹四字則按林倍蕤倍太正大正四管如吹工字則按南正倍太正三管如吹一字則按南倍姑正夷倍夾正四管如吹凡字則按姑正  應正無正倍四管如吹勾字則按應倍及蕤正倍三管如吹上字則按仲正無正倍三管如吹六字則按仲正黄半二管聲俱相協
  十三簧上下相合譜
  黄正合黄半六 又名清上   黄半合仲吕正上
  仲吕合無射亞凡     無射合夾鍾亞一
  夾鍾合夷則亞工     夷則合大吕亞四
  大吕合蕤賓勾凡     蕤賓合應鍾清凡
  應鍾合姑洗正一     姑洗合南吕清工
  南吕合太蔟正四     太蔟合林鍾清尺
  林鍾合黄正
  右十三簧亦以兩管配音而俗用三管如吹合字則按黄正半及林鍾三管如吹四字則按南吕太蔟大吕三管如吹上字則按仲吕黄半二管如吹凡字則按無射蕤賓應鍾三管如吹勾字則按大吕蕤賓二管如吹一則按夾鍾應鍾姑洗三管如吹工則按姑洗南吕夷則三管如吹尺則按太蔟林鍾二管如吹六則按黄鍾正半二管










  笙竽樂章譜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
  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哉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孔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聖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道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徳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尊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崇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維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持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王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化太四 笙左七  右一二 竽左八十 右二九斯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民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是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宗太四 笙左七  右一二 竽左八十 右二九典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祀太四 笙左七  右一二 竽左八十 右二九有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常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精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純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並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隆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其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來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格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於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昭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聖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容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奠帛初獻樂奏寜和之曲
  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生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民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來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誰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底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其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盛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維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師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神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明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度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越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聖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粢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帛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具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成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禮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容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斯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稱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黍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稷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馨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維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神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之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聽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亞獻樂奏安和之曲
  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哉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聖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師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實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天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生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徳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作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樂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以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崇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時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祀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無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斁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酤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維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馨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嘉林上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牲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孔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碩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薦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羞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明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庶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幾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昭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格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終獻樂奏景和之曲
  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王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宗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師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生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民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物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軌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之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洋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洋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神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其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寜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止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酌太四 笙左七  右一二 竽左八十 右二九彼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金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維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清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且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㫖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登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獻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維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三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嘻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成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禮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徹饌樂奏咸和之曲
  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象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在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豆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籩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在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列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以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享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以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薦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既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芬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既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潔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禮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成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樂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備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人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和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神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恱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祭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則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受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福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遵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無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越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送神樂奏咸和之曲
  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嚴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學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宫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四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方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來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宗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恭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祀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事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威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儀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雍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歆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兹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維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馨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神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馭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還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復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禋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斯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畢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咸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膺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百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福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朢瘞與送神同
  土音疏其器塤
  昔者葛天氏塊⿰瓦缶武喿從之是曰廣樂包犧氏繼之灼土為塤以合天人之和塤之為器瓦缶之器也故曰土土居中央於氣為沖氣於聲為中聲故聖王用之以和八音周官教於小師播於瞽矇吹於笙師樂記以塤為徳音之音其字從員土形圓也一從熏燒土為之也說文曰壎為樂器一作塤風俗通曰塤燒土也圍五寸半長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六孔爾雅大塤謂之嘂註亦云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由是觀之古所謂土即今所謂瓦也國語曰瓦絲尚宫又曰瓦以贊之葢塤以龡缶以擊皆土之屬而必資於火近世泥於土音無用火者陳暘樂書亦苐以為具火之形云耳未知其為缶屬也其說曰塤之為器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虚上銳如秤錘然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合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於義為允而又謂古有雅塤如鴈子頌塤如雞子其聲清濁合乎雅頌復云大者聲合黄鍾大吕小者聲合太蔟夾鍾然則雅無大夾頌無黄大此其說不近贅乎大抵吹一塤而衆律咸備至於脣有頫仰抑揚氣有疾徐輕重則一竅可該數音旋宫具焉巧存乎人而雅頌烏足以拘之其音大抵類篪而周官之教又似詳於塤畧於篪者塤主倡始不得不詳篪則和終而已不得不畧夫亦寓伯仲之誼焉故曰伯氏吹塤仲氏吹篪譙周曰周幽王時暴辛公善塤蘇成公善篪以義相友有兄弟之親而說者又謂篪竹音為仲春塤土音為季夏故稱兄弟其解如此乃世本遂以為暴公作塤蘇公作篪誤也製塤之法最不易過於小則無黄鍾律過於大則無四清聲務求小大適宜而後十二律始全法以米瀋和灰作模俟其燥也乃用磬石屑熟搗成泥水澄極細漆調如𩛿摶塑模上圍七寸五分髙三寸五分底徑二寸四分厚四分上銳處留一竅俟乾從上竅穵去其灰塤腰四隅各開一孔相對透明雖顯四孔只是兩孔之通者耳古云其二通者此也雙孔之下復開一孔形如鼎足寘之前面共上一孔是為六孔所謂前三後二併吹孔為六者也凡孔前後内外徧用生漆磨光更加硃漆戧金雲龍為飾頂竅徑四分餘竅空分許徃來可容粒米要極浄圓乃能協律否則不惟不應字且不成聲矣
  吹塤法
  左右兩手名指屈蟠塤底作環抱狀兩大指按内二孔左中指按外下孔左右食指按外上二孔
  五竅俱閉平氣俯脣輕吹之為黄鍾譜以合應
  畧俯脣微仰吹之為太蔟譜以四應
  俯仰間畧微加氣為姑洗譜以一應以上五竅全閉
  啓右手食指餘閉平脣極重吹為仲吕譜以上應啓後二竅閉前三竅為蕤賓譜以勾應
  啓左手中食二指餘閉為林鍾譜以尺應
  前三竅俱啓餘閉為南吕譜以工應
  五竅俱啓輕吹為應鍾譜以凡應
  五竅俱啓重吹為清黄鍾譜以六應
  左中指閉前下一竅餘皆啓重吹為清太蔟譜以五應此其大畧若夫圍徑有大小體質有厚薄穴竅有髙下疎密差之毫釐則其聲不應妙達其解又當隨器消息


















  前三竅如倒品字上二下一後二竅並列除吹口前後共五竅舊制大塤髙三寸五分圍七寸五分底徑二寸四分吹孔徑三分五釐按孔徑一分七釐 小塤髙與大塤同其圍五寸五分底徑一寸七分五釐吹孔徑三分按孔徑一分五釐 今考按孔不宜太寛只用米許為當
  減字塤譜
  □五孔俱閉俯吹   □五孔俱閉仰吹   □啓前三孔
  啓左手中食二指  □啓右手食指   □五孔俱啓重吹
  塤樂章譜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
  太四 哉南工 孔林尺 聖仲上 道太四 徳仲上 尊林尺 崇仲上□  □ □ □ □ □ □ □
  南工 持林尺 王仲上 化太四 斯林尺 民仲上 是黄合 宗太四□  □ □ □ □ □ □ □
  黄合 祀太四 有仲上 常林尺 精南工 純林尺 並太四 隆仲上□  □  □ □ □ □ □ □
  黄六 其南工 來林尺 格仲上 於林尺 昭仲上 聖黄合 容太四□ □ □ □ □ □ □  □
  奠帛初獻樂奏寜和之曲有舞
  太四 生仲上 民林尺 來仲上 誰太四 底黄合 其仲上 盛太四□ □ □ □ □ □ □  □
  南工 師林尺 神仲上 明太四 度黄合 越太四 前仲上 聖太四□ □ □ □ □ □ □  □
  仲上 帛太四 具仲上 成林尺 禮黄合 容太四 斯林尺 稱仲上□  □ □ □ □ □ □ □
  太四 稷南工 非黄六 馨林尺 維南工 神林尺 之仲上 聽太四□  □ □ □ □ □ □ □
  亞獻樂奏安和之曲有舞
  太四 哉仲上 聖黄合太四 實南工 天林尺 生仲上 徳太四□  □ □ □ □ □ □ □
  仲上 樂太四 以仲上 崇林尺仲上 祀太四 無林尺 斁仲上□  □ □ □ □ □ □ □
  黄六 酤南工 維林尺 馨仲上 嘉林尺 牲仲上 孔黄合 碩太四□  □ □ □ □ □ □ □
  太四 羞南工 神黄六 明林尺 庶南工 幾林尺 昭仲上 格太四□  □ □ □ □ □ □ □
  終獻樂奏景和之曲有舞
  仲上 王南工 宗林尺 師仲上 生林尺 民仲上 物太四 軌黄合□  □  □ □ □ □ □ □
  黄六 之南工 洋林尺 洋仲上 神林尺 其仲上 寜太四 止黄合□ □ □ □ □ □ □ □
  太四 彼黄合 金林尺 罍仲上 維南工 清林尺 且太四 㫖仲上□ □ □ □ □ □ □ □
  仲上 獻太四 維林尺 三仲上 於黄六 嘻南工 成林尺 禮仲上□  □ □ □ □ □ □ □
  徹饌樂奏咸和之曲
  犧仲上 象太四 在仲上 前林尺 豆太四 籩仲上 在黄合 列太四□  □ □ □ □ □ □ □
  太四 享南工 以林尺 薦仲上 既仲上 芬林尺 既太四 潔仲上□  □ □ □ □ □ □ □
  黄合 成太四 樂仲上 備太四 人南工 和林尺 神仲上 悅太四□  □ □ □ □ □ □ □
  黄合 則太四 受仲上 福林尺 率黄六 遵南工 無林尺 越仲上□  □ □ □ □ □ □ □
  送神樂奏咸和之曲
  有太四 嚴南工 學林尺 宫仲上 四黄合 方太四 來仲上 宗太四□  □ □ □ □ □ □ □
  黄六 恭南工 祀林尺 事仲上 威南工 儀林尺 雍仲上 雍太四□  □ □ □ □ □ □ □
  仲上 兹林尺 維南工 馨林尺 神仲上 馭太四 還林尺 復仲上□  □ □ □ □ □ □ □
  黄六 禋南工 斯林尺 畢仲上南工 膺林尺 百仲上 福太四□  □ □ □ □ □ □ □
  朢瘞與送神同






  頖宫禮樂疏卷四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頖宮禮樂疏>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