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四庫全書本)/全覽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全覽4 魏書 全覽5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八之三
  齊    魏    收    撰
  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
  魏自太祖至於武泰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崩悉依漢魏既𦵏公除唯高祖太和十四年文明太后崩将營山陵九月安定王休齊郡王簡咸陽王禧河南王幹廣陵王羽潁川王雍始平王勰北海王詳侍中太尉錄尚書事東陽王丕侍中司徒淮陽王尉元侍中司空長樂王穆亮侍中尚書左僕射平原王陸叡等率百寮詣闕表曰上靈不弔大行太皇太后崩背溥天率土痛慕斷絶伏惟陛下孝思烝烝攀號罔極臣等聞先王制禮必有隨世之變前賢剏法亦務適時之宜良以世代不同古今異致故也三年之䘮雖則自古然中代已後未之能行先朝成式事在可準聖后終制刋之金冊伏惟陛下至孝發衷哀毁過禮欲依上古䘮終三年誠協大舜孝慕之徳實非俯遵濟世之道今雖中夏穆清庶邦康静然萬幾事殷不可暫曠春秋烝嘗事難廢闕伏願天鑒抑至孝之深誠副億兆之企望䘮期禮數一従終制則天下幸甚日月有期山陵将就請展安兆域以備奉終之禮詔曰凶禍甫爾未忍所請休等又表曰臣等聞五帝已前䘮期無數三代相因禮制始立名雖虛置行之者寡髙宗徒有諒闇之言而無可遵之式康王既廢初䘮之儀先行即位之禮於是無改之道或虧三年之䘮有缺夫豈無至孝之君賢明之子皆以理貴隨時義存百姓是以君薨而即位不暇改年踰月而即𦵏豈待同軌𦵏而即吉不必終䘮此乃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晋所以綱理政術伏惟陛下以至孝之性遭罔極之艱永慕崩號哀過虞舜誠是萬古之髙徳曠世之絶軌然天下至廣萬幾至殷曠之一朝庶政必滯又聖后終制已有成典宗社廢禮其事尤大伏願天鑒抑哀毁之至誠思在予之深責仰遵先志典冊之文俯哀百辟元元之請詔曰自遭禍罰慌惚如昨奉侍梓宫猶怖髣髴山陵遷厝所未忍聞十月休等又表曰臣等頻煩上聞仰申誠欵聖慕惟逺未垂昭亮伏讀哀灼憂心如焚臣等聞承乾統極者宜以濟世為務經綸天下者特以百姓為心故萬幾在躬周康弗獲申其慕漢文作戒孝景不得終其禮此乃先代之成軌近世所不易伏惟太皇太后叡聖淵識慮及始終明誥垂於典䇿遺訓備於末命聿修厥徳聖人所重遵承先式臣子攸尚陛下雖欲終上逹之禮其如黎元何臣等不勝憂懼之誠敢冐重陳乞垂聼訪以副億兆之望詔曰仰尋遺㫖俯聞所奏信增號絶山陵可依典冊如公卿所議衰服之宜情所未忍别當備敘在心既𦵏休又表曰奉被癸酉詔書述遺誠之㫖昭違従之義遵儉𦵏之重式稱孝思之深誠伏讀未周悲感交切日月有期山陵即就伏惟陛下永慕崩號倍增摧絶臣等具位在官與國休戚庇心之至不敢不陳咸以為天下之至尊莫尊於王業皇極之至重莫重於萬㡬至尊故不得以常禮任已至重亦弗獲以世典申情是以二漢已降逮于魏晋𦵏不過踰月服不淹三旬良以叔世事廣禮隨時變不可以無為之法行之於有為之辰文質不同古今異制其來久矣自皇代革命多歴年祀四祖三宗相繼纂業上承數代之故實俯副兆民之企望豈伊不懐理宜然也文明太皇太后欽明稽古聖思淵深所造終制事合世典送終之禮既明遺誥之文載備奉而行之足以垂風百王軌儀萬葉陛下以至孝之誠哀毁過禮三御不充半溢晝夜不釋絰帶永思纒綿滅姓㡬及百姓所以憂懼失守臣等所以肝腦塗地王者之尊躬行一日固可以感徹上靈貫被幽顯况今山陵告終闕二字咸畢日已淹月仍不卜練比之前世理為過矣願陛下思大孝終始之義愍億兆悲惶之心抑思割哀遵奉終制以時即吉一日萬㡬則天下蒙恩率土仰賴謹依前式求定練日以備祔禫之禮詔曰比當别敘在心既而帝引見太尉丕及羣臣等於太和殿前哭拜盡哀出幸思賢門右詔尚書李沖宣旨於王等仰惟先后平日近集羣官共論政治平秩民務何圖一旦禍酷奄鍾獨見公卿言及䘮事追惟荼毒五内崩摧丕對曰伏奉明詔羣情圯絶臣與元等不識古義以老朽之年歴奉累聖國家舊事頗所知聞伏惟逺祖重光世襲至有大諱之日唯侍送梓宫者凶服左右盡皆従吉四祖三宗因而無改世祖髙宗臣所目見唯先帝升遐臣受任長安不在侍送之列竊聞所𫝊無異前式伏惟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毁過禮伏聞所御三食不滿半溢臣等叩心絶氣坐不安席願暫抑至慕之情遵先朝成事思金冊遺令奉行前式無失舊典詔曰追惟慈恩昊天罔極哀毁常事豈足闗言既不能待没而朝夕食粥粗亦支任二公何足以至憂怖所奏先朝成事亦所具聞祖宗情專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稟聖訓庶習古道論時比事又與先世不同太尉等國老政之所寄於典記舊式或所未悉且可知朕大意其餘䘮禮之儀古今異同漢魏成事及先儒所論朕雖在衰服之中以䘮禮事重情在必行故暫抑哀慕躬自尋覧今且以所懐别問尚書㳺明根髙閭等公且可聽之髙祖謂明根曰朕丁罹酷罰日月推移山陵已過公卿又依金冊據案魏晋請除衰服重聞所奏倍増號哽前者事逼山陵哀疚頓敝未得論敘今故相引欲具通所懐卿前所表除釋衰麻聞之實用悲恨于時親侍梓宫匍匐筵几哀號痛慕情未暫闋而公卿何忍便有此言何於人情之不足夫聖人制卒哭之禮授練之變皆奪情以漸又聞君子不奪人之䘮亦不可奪䘮今則旬日之間言及即吉特成傷理明根對曰臣等伏尋金冊遺㫖踰月而𦵏𦵏而即吉故於卜𦵏之初因奏練除之事仰傷聖心伏增悲悚髙祖曰卿等咸稱三年之䘮雖則自古然中代以後未之能行朕謂中代所以不遂三年之䘮葢由君上違世繼主初立故身襲衮冕以行即位之禮又従儲宫而登極者君徳未沇臣義不洽天下顒顒未知所傒故頒備朝儀示皇極之尊及后之䘮也因父在不遂即生惰易之情踵以為法諒知敦厚之化不易遵也朕少蒙鞠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備誨雖自蒙昧粗解告㫖庶望量行以免咎戾朕誠不徳在位過紀雖未能恩洽四方化行萬國仰禀聖訓足令億兆知有君矣於此之日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禮俱損䘮紀圯壊者深可痛恨髙閭對曰太古既逺事難襲用漢魏以来據有成事漢文繼髙恵之蹤斷獄四百㡬致刑措猶垂三旬之禮孝景承平遵而不變以此言之不為即位之際有所逼懼也良是君臣之道理自宜然又漢稱文景雖非聖君亦中代明主今遺冊之㫖同於前式伏願陛下述遵遺令以副羣庶之情杜預晋之碩學論自古天子無有行三年之䘮者以為漢文之制闇與古合雖叔世所行事可承踵是以臣等慺慺干謁髙祖曰漢魏之事與今不同備如向說孝景雖承昇平之基然由嫡子即位君徳未顯無異前古又父子之親誠是天屬之重然聖母之徳昊天莫報思自殞滅豈従衰服而已竊尋金冊之㫖所以告奪臣子之心令早即吉者慮遺絶萬幾荒廢政事羣臣所以慺慺亦懼機務之不理矣今仰奉冊令俯順羣心不敢闇黙不言以荒庶政唯欲存衰麻廢吉禮朔望盡哀寫泄悲慕上無失導誨之志下不乖衆官所請情在可許故專欲行之公卿宜審思朕懐不當固執至如杜預之論雖暫適時事於孺慕之君諒闇之主葢亦誣矣孔聖稱䘮與其易也寧戚而預於孝道簡略朕無取焉袐書丞李彪對曰漢明徳馬后保養章帝母子之道無可問然及后之崩𦵏不淹旬尋以従吉然漢章不受譏於前代明徳不損名於往史雖論功比徳事有殊絶然母子之親抑亦可擬願陛下覽前世之成規遵金冊之遺令割哀従議以親萬機斯誠臣下至心兆庶所願髙祖曰既言事殊固不宜仰匹至徳復稱孝章従吉不受譏前代朕所以眷戀衰絰不従所議者仰感慈恩情不能忍故也葢聞孝子之居䘮見羙麗則感親故釋錦而服麤衰内外相稱非虛加也今者豈徒顧禮違議茍免嗤嫌而已抑亦情發於衷而欲肆之於外金冊之意已具前答故不復重論又卒日奉㫖不忍片言後事遂非嘿嘿在念不顯所懐今奉終之事一以仰遵遺冊於令不敢有乖但痛慕之心事繋於予雖無丁蘭之感庻聖靈不奪至願是以謂無違㫖嫌諸公所表稱先朝成式事在可準朕仰惟太祖龍飛九五初定中原及太宗承基世祖纂歴皆以四方未一羣雄競起故銳意武功未修文徳髙宗顯祖亦心存武烈因循無改朕承累世之資仰聖善之訓撫和内外上下輯諧稽参古式憲章舊典四海移風要荒革俗仰遵明軌庶無愆違而方於禍酷之辰引末朝因循之則以為前準非是所喻髙閭對曰臣等以先朝所行頗同魏晋又適於時故敢仍請髙祖曰卿等又稱今雖中夏穆清庶邦康静然萬機事廣不可暫曠朕以卿苦見逼奪情不自勝尋覽䘮儀見前賢論者稱卒哭之後王者得理庶事依據此文又従遺冊之㫖雖存衰服不廢萬幾無闕庶政得展罔極之思於情差申髙閭對曰君不除服於上臣則釋衰於下従服之義有違為臣之道不足又親御衰麻復聽朝政吉凶事雜臣竊為疑髙祖曰卿等猶以朕之未除於上不忍專釋於下奈何令朕獨忍於親舊論云王者不遂三年之服者屈已以寛羣下也先后之撫羣下也念之若子視之猶傷卿等哀慕之思既不求寛朕欲盡罔極之慕何為不可但逼遺冊不遂乃心將欲居廬服衰寫朝夕之慕升堂襲素理日昃之勤使大政不荒哀情獲遂吉不害於凶凶無妨於吉以心處之謂為可爾遺㫖之文公卿所議皆服終三旬釋衰襲吉従此而行情實未忍遂服三年重違㫖誥今處二理之際唯望至期使四氣一周寒暑代易雖不盡三年之心得一終忌日情結差申案禮卒哭之後将受變服於朕受日庶民及小官皆命即吉内職羽林中郎已下虎賁郎已上及外職五品已上無衰服者素服以終三月内職及外臣衰服者變従練禮外臣三月而除諸王三都駙馬及内職至來年三月晦朕之練也除凶即吉侍臣君服斯服隨朕所降比雖非舊式推情即理有貴賤之差遠近之别明根對曰聖慕深逺孝情彌至臣等所奏已不蒙許願得踰年即吉既歴冬正嵗序改易且足申至慕之情又近遺誥之意何待期年髙祖曰冊㫖速除之意慮廣及百官久曠衆務豈於朕一人獨有違奪今既依次降除各不廢王政復何妨於事而猶奪期年之心髙閭對曰昔王孫倮𦵏士安去棺其子皆従而不違不為不孝此雖貴賤非倫事頗相似臣敢借以為諭今親奉遺令而有所不従臣等所以頻煩于奏李彪亦曰三年不改其父之道可謂大孝今不遵冊令恐渉改道之嫌髙祖曰王孫士安皆誨子以儉送終之事及其遵也豈異今日改父之道者葢謂慢孝忘禮肆情違度今梓宫之儉𤣥房之約明器幃帳一無所陳如斯之事卿等所悉衰服之告乃至聖心卑己申下之意寧可茍順沖約之㫖而頓絶創巨之痛縱有所渉甘受後代之譏未忍今日之請又表稱春秋蒸嘗事難廢闕朕聞諸夫子吾不與祭如不祭自先朝以来有司行事不必躬親比之聖言於事殆闕賴蒙慈訓之恩自行致敬之禮今昊天降罰殃禍上延人神䘮恃幽顯同切想宗廟之靈亦輟歆祀脫行饗薦恐乖㝠㫖仰思成訓倍增痛絶豈忍身襲衮冕親行吉事髙閭對曰古者郊天越紼行事宗廟之重次於郊祀今山陵已畢不可久廢廟饗髙祖曰祭祀之典事由聖經未忍之心具如前告脫至廟庭號慕自纒終恐廢禮公卿如能獨行事在言外李彪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壊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今欲廢禮闕樂臣等未敢髙祖曰此乃宰予不仁之說已受責於孔子不足復言羣官前表稱髙宗徒有諒闇之言而無可遵之式朕惟信闇黙之難周公禮制自兹以降莫能⿱口亰 -- 景行言無可遵之式良可怪矣復云康王既廢初䘮之儀先行即位之禮於是無改之道式虧三年之䘮有缺朕謂服羙不安先賢有諭禮畢居䘮著在前典或虧之言有缺之義深乖理衷髙閭對曰臣等據案成事依附杜預多有未允至乃推校古今量考衆議實如明㫖臣等切惟曾参匹夫七日不食夫子以為非禮及錄其事唯書七日不稱三年葢重其初慕之心伏惟陛下以萬乗之尊不食竟於五日既御則三食不充半溢臣等伏用悲惶肝腦塗地躬行一日足以貫被幽顯豈宜衰服三年以曠機務夫聖人制禮不及者企而及之過之者俯而就之伏願陛下抑至慕之情俯就典禮之重誠是臣等慺慺之願髙祖曰恩隆徳厚則思戀自深雖非至情由所感發然曾参之孝曠代而有豈朕今日所足論也又前表稱古者𦵏而即吉不必終禮此乃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晋所以綱理庶政朕以為既𦵏即吉盖其季俗多亂權宜救世耳諒非光治興邦之化二漢之盛魏晋之興豈由簡略䘮禮遺忘仁孝哉公卿偏執一隅便謂經治之要皆在於斯殆非義也昔平日之時公卿每奏稱當今四海晏安諸夏清泰禮樂日新政和民恱蹤侔軒唐事等虞禹漢魏已下固不足仰止聖治及至今日便欲苦奪朕志使不踰於魏晋如此之意未解所由昔文母上承聖主之資下有賢子之化唯助徳宣政因風致穆而已當今衆事草剏萬務惟始朕以不徳沖年踐祚而聖母匡訓以義方詔誨以政事經綸内外憂勤億兆使君臣協和天下輯穆上代以来何后之功得以仰比如有可擬則従衆議堯雖棄子禪舜而舜自有聖徳不假堯成及其徂也猶四海遏宻終於三年今慈育之恩詔教之徳尋之曠代未有匹擬既受非常之恩寧忍従其常式况未殊一時而公卿欲令即吉冠冕黼黻行禮廟庭臨軒設懸饗㑹萬國尋事求心實所未忍髙閭對曰臣等遵承冊令因循前典惟願除衰即吉親理萬幾至徳所在陛下欽明稽古周覽墳籍孝性發於聖質至情出於自然斟酌古今事非臣等所及李彪曰當今雖治風緝穆民庶晏然江南有未賔之吴朔北有不臣之虜東西二蕃雖文表稱順情尚難測是以臣等猶懐不虞之慮髙祖曰魯公帶絰従師晋侯墨衰敗寇往聖無譏前典所許如有不虞雖越紼無嫌而况衰麻乎豈可於晏安之辰豫念戎旅之事以廢䘮紀哉李彪對曰昔太伯父死適越不失至徳之名夫豈不懐有由然也伏願抑至慕之心従遺告之重臣聞知子莫若父母聖后知陛下至孝之性也難奪故豫造金冊明著遺禮今陛下孝慕深逺果不可奪臣等常辭知何所啟髙祖曰太伯之言有乖今事諸情備如前論更不重敘古義亦有稱王者除衰而諒闇終䘮者若不許朕衰朕則當除衰闇黙委政冡宰二事之中惟公卿所擇明根對曰陛下孝侔髙宗慕同大舜服衰麻以申至痛理萬幾以従遺㫖興曠世之廢禮制一代之髙則臣等伏尋淵黙不言則代政将曠仰順聖慕之心請従衰服之㫖東陽王丕曰臣與尉元歴事五帝雖衰老無識敢奏所聞自聖世以来大諱之後三月必須迎神於西攘惡於北具行吉禮自皇始以来未之或易髙祖曰太尉國老言先朝舊事誠如所陳但聰眀正直唯徳是依若能以道不召自至茍失仁義雖請弗来大禍三月而備行吉禮深在難忍縱即吉之後猶所不行况數旬之中而有此理恐是先朝萬得之一失未可以為常式朕在不言之地不應如此但公卿執奪朕情未忍従遂成往復追用悲絶上遂號慟羣官亦哭而辭出壬午詔曰公卿屢上啓事依據金冊遺㫖中代成式求過𦵏即吉朕仰惟恩重不勝罔極之痛思遵逺古終三年之禮比見羣官具論所懐今依禮既虞卒哭剋此月二十日受服以葛易麻既衰服在上公卿不得獨釋於下故於朕之授變従練已下復為節降斷度今古以情制𠂻但取遺㫖速除之一節粗申臣子哀慕之深情欲令百官同知此意故用宣示便及變禮感痛彌深
  十五年四月癸亥朔設薦於太和廟是日髙祖及従服者仍朝夕臨始進蔬食上哀哭追感不飯侍中南平王馮誕等諌經宿乃膳甲子罷朝夕哭九月丙戌有司上言求卜祥日詔曰便及此期覽以摧絶敬祭卜祥乃古之成典但世失其義筮曰永吉既乖敬事之志又違永慕之心今将屈禮厲衆不訪龜兆已企及此晦寧敢重違冊㫖以異羣議尋惟永往言増崩裂丁亥髙祖宿於廟至夜一刻引諸王三都大官駙馬三公令僕已下奏事中散已上及刺史鎮将立哭於廟庭三公令僕升廟既出監御令陳服笥於廟陛南近侍者奉而升列於堊室前席侍中南平王馮誕跽奏請易服進縞冠皂朝服革帶黒屨侍臣各易以黒介幘白絹單衣革帶烏履遂哀哭至乙夜盡戊子質明薦羞奏事中散已上冠服如侍臣刺史已下無變髙祖薦酌神部尚書王諶讃祝訖哭拜遂出有司陽祥服如前侍中跽奏請易祭服進縞冠素紕白布深衣麻繩履侍臣去幘易幍羣官易服如侍臣又引入如前儀曹尚書㳺明根升廟跽慰復位哭遂出引太守外臣及諸部渠帥入哭次引蕭賾使幷雜客入至甲夜四刻侍御散騎常侍司衛監以上升廟哭既而出帝出廟停立哀哭久而乃還十月太尉丕奏曰竊聞太廟已就眀堂功畢然享祀之禮不可久曠至於移廟之日湏得國之大姓遷主安廟神部尚書王諶既是庶姓不宜参豫臣昔以皇室宗屬遷世祖之主先朝舊式不敢不聞詔曰具聞所奏尋惟平日倍增痛絶今遵述先㫖營建寢廟既而粗就先王制禮職司有分移廟之日遷奉神主皆太尉之事朕亦親自行事不得越局専委大姓王諶所司惟賛板而已時運流速奄及縞制復不得哀哭於明堂後當親拜山陵寫泄哀慕是年髙麗王死十二月詔曰髙麗王璉守蕃東隅累朝貢職年踰期頥勤徳彌著今既不幸其赴使垂至将為之舉哀而古者同姓哭廟異姓隨其方皆有服制今既久廢不可卒為之衰且欲素委貌白布深衣於城東為盡一哀以見其使也朕雖不嘗識此人甚悼惜之有司可申敕備辦事如别儀
  十六年九月辛未髙祖哭於文明太后陵左終日不絶聲幕越席為次侍臣侍哭壬申髙祖以忌日哭於陵左哀至則哭侍哭如昨帝二日不御膳癸酉朝中夕三時哭拜於陵前夜宿監𤣥殿是夜徹次甲戌帝拜哭辭陵還永樂宫
  十九年太師馮熙薨有數子尚幼議者以為童子之節事降成人謂為衰而不裳免而不絰又無腰麻繆垂唯有絞帶時博士孫恵蔚上書言臣雖識謝古人然微渉傳記近取諸身逺取諸禮驗情以求理尋理以推制竊謂童子在幼之儀居䘮之節冠杖之制有降成人衰麻之服略為不異以玉藻二簡㣲足眀之曰童子之節錦紳并細錦即大帶既有佩觹之革又有錦紐之紳此眀童子雖幼已備二帶以凶類吉則腰絰存焉又曰童子無緦服鄭注曰雖不服緦猶免深衣是許其有裳但不殊上下又深衣之制長㓜俱服童子為服之緦猶免深衣况居有服之斬而反無裳乎臣又聞先師舊說童子常服類深衣衰裳所施理或取象但典無成言故未敢孤斷又曰聽事則不麻則知不聽事麻矣故注曰無麻往給事此眀族人之䘮童子有事貫絰帶麻執事不易故暫聽去之以便其使往則不麻不往則絰如使童子本自無麻禮腰首聽與不聽俱闕兩絰唯舉無麻足眀不備豈得言聽事則不麻乎以此論之有絰明矣且童子不杖不廬之節理儉於責不裳不絰之制未覩其說又臣竊解童子不衣裳之記是有聞之言將謂童子時甫稚齡未就外傅出則不交族人内則事殊長者餕㫖父母之前往来慈乳之手故許其無裳以便易之若在志學之後将冠之初年居二九質並成人受道成均之學釋菜上庠之内将命孔氏之門執燭曾参之室而唯有掩身之衣無蔽下之裳臣愚未之安矣又女子未許嫁二十則䈂觀祭祀納酒漿助奠廟堂之中視禮至敬之處其於婉容之服寧無其備以此推之則男女雖幼理應有裳但男女未冠禮謝三加女子未出衣殊狄褖無名之服禮文罕見童子雖不當室茍以成人之心則許其人服緦之絰輕猶有絰斬重無麻是為與輕而奪重非禮之意此臣之所以深疑也又衰傍有袵以掩裳際如使無裳袵便徒設若復去袵衰又不備設有齊斬之故而便成童男女唯服無袵之衰去其裳絰此必識禮之所不行亦以眀矣若不行於已而立制於人是為違制以為法従制以誤人恕禮而行理将異此詔従其議






  魏書卷一百八之三
  魏書卷一百八之三考證
  禮志敘日已淹月仍不卜練○日監本訛作自今改正臨軒設懸饗㑹萬國○軒監本訛作宜今改正












  魏書卷一百八之三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八之四
  齊     魏   收     撰
  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
  世宗永平四年冬十二月員外將軍兼尚書都令史陳終德有祖母之喪欲服齊衰三年以無世爵之重不可陵諸父若下同衆孫恐違後祖之義請求詳正國子博士孫景邕劉懷義封軌高綽太學博士袁昇四門博士陽寧居等議嫡孫後祖持重三年不為品庶生二終德宜先諸父太常卿劉芳議案喪服乃士之正禮含有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事其中時復下同庶人者皆别標顯至如傳重自士以上古者卿士咸多世位又士以上乃有宗廟世儒多云嫡孫傳重下通庶人以為差謬何以明之禮稽命徴曰天子之元士二廟諸侯之上士亦二廟中下士一廟一廟者祖禰共廟祭法又云庶人無廟既如此分明豈得通於庶人也傳重者主宗廟非謂庶人祭於寢也兼累世承嫡方得為嫡子嫡孫耳不爾者不得繼祖也又鄭𤣥别變除云為五世長子服斬也魏晉以來不復行此禮矣案喪服經無嫡孫為祖持重三年正文唯有為長子三年嫡孫朞𫝊及注因說嫡孫𫝊重之義今世既不復為嫡子服斬卑位之嫡孫不陵諸叔而持重則可知也且準終德資階方之於古未登下士庶人在官復無斯禮考之舊典驗之今世則兹範罕行且諸叔見存喪主有寄宜依諸孫服朞為允景邕等又議云喪服雖以士為主而必下包庶人何以論之自大夫以下每條標列逮於庶人含而不述比同士制起後疑也唯有庶人為國君此則明義服之輕重不渉於孫祖且受國於曾祖廢疾之祖父亦無重可傳而猶三年不必由世重也夫霜感露濡異識咸感承重主嗣寧甄寢廟嫡孫之制固不同殊又古自卿以下皆不殊承襲末代僭妄不可以語通典是以春秋譏於世卿王制稱大夫不世此明訓也喪服經雖無嫡孫為祖三年正文而有祖為嫡孫者豈祖以嫡服己巳與庻孫同為祖服朞於義可乎服祖三年此則近世未嘗變也準古士官不過二百石已上終德即古之廟士也假令終德未班朝次茍曰志仁必也斯遂況乃官歴士流當訓章之運而以庶叔之嫌替其嫡重之位未是成人之善也芳又議國子所云喪服雖以士為主而必下包庶人本亦不謂一篇之内全不下同庶人正言嫡孫𫝊重專士以上此經𫝊之正文不及庶人明矣戴德喪服變除云父為長子斬自天子達於士此皆士以上乃有嫡子之明據也且承重者以其將代已為宗廟主廟主了不云寢又其證也所引大夫不世者此公羊穀梁近儒小道之書至如左氏詩易尚書論語皆有典證或是未寤許叔重五經異義云今春秋公羊穀梁説卿大夫世位則權幷一姓謂周尹氏齊崔氏也而古春秋左氏說卿大夫皆得世禄傳曰官族易曰食舊德舊德謂食父故禄也尚書曰世選爾勞予不絶爾善詩云惟周之士不顯奕世論語曰興滅國繼絶世國謂諸侯世謂卿大夫也斯皆正經及論語士以上世位之明證也士皆世禄也八品者一命斯乃信然但觀此據可謂覩其綱未照其目也案晉官品令所制九品皆正無從故以第八品準古下士今皇朝官令皆有正從若以其員外之資為第十六品也豈得為正八品之士哉推考古今謹如前議景邕等又議喪服正文大夫以上每事顯列唯有庶人含而不言此通下之義了然無惑且官族者謂世為其功食舊德者謂德侯者世位興滅國繼絶世主謂諸侯卿大夫無罪誅絶者耳且金貂七毦楊氏四公雖以位相承豈得言世禄乎晉太康中令史殷遂以父祥不及所繼求還為祖母三年時政以禮無代父追服之文亦無不許三年之制此即晉世之成規也尚書邢巒奏依芳議詔曰嫡孫為祖母禮令者處士人通行何勞方致疑請也可如國子所議
  延昌二年春偏將軍乙龍虎喪父給假二十七月而虎幷數閏月詣府求上領軍元珍上言案違制律居三年之喪而冒哀求仕五歳刑龍虎未盡二十七月而請宿衞依律結刑五歳三公郎中崔鴻駮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大祥諸儒或言祥月下旬而禫或言二十七月各有其義未知何者會聖人之㫖龍虎居喪已二十六月若依王杜之義便是過禫即吉之月如其依鄭𤣥二十七月禫中復可以從御職事禮云祥之日鼔素琴然則大祥之後喪事終矣既可以從御職事求上何為不可若如府判禫中鼔琴復有罪乎求之經律理實未允下更詳辨珍又上言案士虞禮三年之喪朞而小祥又朞而大祥中月而禫鄭𤣥云中猶閒也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又禮言祥之日鼓素琴鄭云鼔琴者存樂也孔子祥後五日彈琴而不成十日而成笙歌鄭注與鄭志及踰月可以歌皆身自逾月可為此謂存樂也非所謂樂樂者使工為之晋博士許猛解三驗曰案黍離麥秀之歌小雅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魏詩曰心之憂矣我歌且謡若斯之類豈可謂之金石之樂哉是以徒歌謂之謡徒吹謂之和記曰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毛謂之樂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者此乃所謂樂也至於素琴以示終笙歌以省哀者則非樂矣閒傳云大祥除衰杖而素縞麻衣大祥之服也雜記注云衣黃裳則是禫祭黄者未大吉也檀弓云祥而縞是月禫徙月樂鄭志趙商問鄭𤣥荅云祥謂大祥二十五月是月禫謂二十七月非謂上祥之月也徙月而樂許猛釋六徴曰樂者自謂八音克諧之樂也謂在二十八月工奏金石之樂耳而駮云大祥之後喪事終矣脫如此駮禫復焉施又駮云禫中鼓琴復有罪乎然禫則黃裳未大吉也鼓琴存樂在禮所許若使工奏八音融然成韻既未徙月不罪伊何又駮云禫中既得從御職事求上何為不可檢龍虎居喪二十六月始是素縞麻衣大祥之中何謂禫乎三年沒閏理無可疑麻衣在體冒仕求榮寔為大尤罪其焉捨又省依王杜禫祥同月全乖鄭義喪凶尚逺而欲速除何怱怱者哉下府愚量鄭為得之何者禮記云吉事尚近日凶事尚逺日又論語云喪與其易寧戚而服限三年痛盡終身中月之解雖容二義尚逺寧戚又檢王杜之義起於魏末晉初及越騎校尉程猗贊成王肅駮鄭禫二十七月之失為六徴三驗上言於晋武帝曰夫禮國之大典兆民所日用豈可二哉今服禫者各各不同非聖世一統之謂鄭𤣥說二十七月禫甚乖大義臣每難鄭失六有徴三有驗初未能破臣難而通𤣥說者如猗之意謂鄭義廢矣太康中許猛上言扶鄭釋六禫解三驗以鄭禫二十七月為得猗及王肅為失而博士宋昌等議猛扶鄭為衷晉武從之王杜之義於是敗矣王杜之義見敗者晉武知其不可行故也而上省同猗而贊王欲虧鄭之成軌竊所未寧更無異義還從前處鴻又駮曰案三年之喪沒閏之義儒生學士猶或病諸龍虎生自戎馬之鄉不蒙稽古之訓數月成年便懼違緩原其本非貪榮求位而欲責以義方未可便爾也且三年之喪再朞而大祥中月而禫鄭元以中為間王杜以為是月之中鄭亦未為必會經㫖王杜豈於必乖聖意既諸儒探賾先聖後賢見有不同晉武後雖從宋昌許猛之駮同鄭禫議然初亦從程猗贊成王杜之言二論得否未可知也聖人大祥之後鼔素琴成笙歌者以喪事既終餘哀之中可以存樂故也而樂府必以干戚羽毛施之金石然後為樂樂必使工為之庶民凡品於祥前鼔琴可無罪乎律之所防豈必為貴士亦及凡庶府之此義彌不通矣魯人朝祥而暮歌孔子以為踰月則可矣爾則大祥之後喪事已終鼔琴笙歌經禮所許龍虎欲宿衛皇宫豈欲合刑五歳就如鄭義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六月十五升布深衣素冠縞紕及黃裳綵纓以居者此則三年之餘哀不在服數之内也衰絰則埋之於地杖則棄之隱處此非喪事終乎府以大祥之後不為喪事之終何得復言素琴以示終也喪事尚逺日誠如鄭義龍虎未盡二十七月而請宿衞實為怱怱於戚之理合在情責便以深衣素縞之時而罪同杖絰苫凷之日於禮憲未允詳之律意冒喪求仕謂在斬焉草土之中不謂除衰杖之後也又龍虎具列居喪日月無所隱冒府應告之以禮遣還終月便幸彼昧識欲加之罪豈是遵禮敦風愛民之致乎正如鄭義龍虎罪亦不合刑怱怱之失宜科鞭五十
  三年七月司空清河王懌第七叔母北海王妃劉氏薨司徒平原郡開國公高肇兄子太子洗馬員外亡竝上言未知出入猶作鼓吹不請下禮官議決太學博士封祖胄議喪大記云朞九月之喪旣葬飲酒食肉不與人樂之五月三月之喪比葬飲酒食肉不與人樂之世叔母故主宗子直云飲酒食肉不言不與人樂之鄭𤣥云義服恩輕以此推之明義服葬容有樂理又禮大功言而不議小功議而不及樂言論之間尚自不及其於聲作明不得也雖復功德樂在宜止四門博士蔣雅哲議凡三司之尊開國之重其於王服皆有厭絶若尊同體敵雖疏尚宜徹樂如或不同子姓之喪非嫡者既殯之後義不闕樂國子助教韓神固議可以展耳目之適絲竹可以肆遊宴之娛故於樂貴縣有哀則廢至若德儉如禮升降有數文物昭旂旗之明錫鸞為行動之響列明貴賤非措哀樂於其間矣謂威儀鼔吹依舊為允兼儀曹郎中房景先駮曰案祖胄議以功德有喪鼔吹不作雅哲議齊衰卒哭簫管必陳準之輕重理用未安聖人推情以制服據服以副心何容拜虞生之奠於神宫襲衰麻而奏樂大燧一移哀情頓盡反心以求豈制禮之意也就如所言義服恩輕既虞而樂正服一朞何以為斷或義服尊正服卑如此之比復何品節雅哲所議公子之喪非嫡者既殯之後義不闕樂案古雖有尊降不見作樂之文未詳此據竟在何典然君之於臣本無服體但恩誠相感致存惻隐是以仲遂卒垂笙籥不入智悼在殯杜蕢明言豈大倫之痛既殯而樂乎又神固等所議以為笳鼔不在樂限鳴鐃以警衆聲笳而清路者所以辨等列明貴賤耳雖居哀恤施而不廢粗而言之似如可通考諸正典未為符合案詩云鍾鼔既設鼔鍾伐鼛又云於論鼓鍾於樂辟雍言則相連豈非樂乎八音之數本無笳名推而類之簫管之比豈可以名稱小殊而不為樂若以王公位重威飾宜崇鼔吹公給不可私辭者魏絳和戎受金石之賞鍾公勲茂蒙五熟之賜若審功膺賞君命必行豈可陳嘉牢於齊殯之時擊鍾磬於袝之後尋究二三未有依據國子職兼文學令問所歸宜明據典謨曲盡斟酌率由必衷以辨深惑何容總議竝申無所析剖更詳得失據典正議祕書監國子祭酒孫惠蔚太學博士封祖胄等重議司空體服衰麻心懷慘切其於聲樂本無作理但以鼔吹公儀致有疑論耳案鼔吹之制蓋古之軍聲獻㨗之樂不常用也有重位茂勳乃得備作方之金石準之管絃其為音奏雖曰小殊然其大體與樂無異是以禮云鼔無當於五聲五聲不得不和竊惟今者如台司之儀蓋欲兼廣威華若有哀用之無變於吉便是一人之年悲樂竝用求之禮情於理未盡二公雖受之於公用之非私出入聲作亦以娛已今既有喪心不在樂笳鼓之事明非欲聞其從寧戚之義廢而勿作但禮崇公卿出入之儀至有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和鑾之聲佩玉之飾者所以顯槐鼎之至貴彰宰輔之為重今二公地處尊親儀殊百辟鼔吹之用無容全去禮有懸而不樂今陳之以備威儀不作以示哀痛述理節情愚謂為允詔曰可從國子後議
  清河王懌所生母羅太妃薨表求申齊衰三年詔禮官博議侍中中書監太子少傅崔光議喪服大功章云公之庶昆弟為母傳曰先君餘尊之所厭不得過大功記公子為其母練冠麻衣縓縁既葬除之傳曰何以不在五服中也君之厭不得申其罔極依禮大功據喪服厭降之例竝無從厭之文今太妃既捨六宮之稱如太妃之號為封君之母尊崇一國臣下固宜服朞不得以王服厭屈而更有降禮有從輕而重義包於此太學博士封偉伯等十人議案臣從君服降君一等君為母三年臣則朞今司空以仰厭先帝俯就大功臣之從服不容有過但禮文殘缺制無正條竊附情理謂宜小功庶君臣之服不失其序升降之差頗會禮意清河國郎中令韓子熙議謹案喪服大功章云公之庶昆弟為其母妻傳曰何以大功先君餘尊之所厭不敢過大功也夫以一國之貴子猶見厭況四海之尊固無申理頃國王遭太妃憂議者援引斯條降王之服尋究義例頗有一途但公之庶昆弟或為士或為大夫士之卑賤不得仰匹親王正以餘厭共同可以奪情相擬然士非列土無臣從服今王有臣復不得一準諸士矣議者仍令國臣從服以朞嚚昧所見未曉高趣案不杖章云為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傳曰父母長子君服斬妻則小君父卒然後為祖後者服斬傳所以深釋父卒為祖服斬者蓋恐君為祖朞臣亦同朞也明臣之後朞由君服斬若由君服斬然後朞則君服大功安得亦朞也若依公之庶昆弟不云有臣從朞若依為君之父母則出應申三年此之二章殊不相干引彼則須去此引此則須去彼終不得兩服功朞渾雜一圖也議者見餘尊之厭不得過大功則令王依庶昆弟見不杖章有為君之父母便令臣從服以朞此乃據殘文守一隅恐非先聖之情達禮之喪矣且從服之體自有倫貫雖秩微閽寺位卑室老未有君服細絰裁踰三時臣著疏衰獨渉兩歳案禮天子諸侯之大臣唯服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其餘不服也唯近臣閽寺隨君而服耳若大夫之室老君之所服無所不從而降一等此三條是從服之通旨較然之明例雖近臣之賤不過隨君之服未有君輕而臣服重者也議者云禮有從輕而重臣之從君義包於此愚謂服問所云有從輕而重公子之妻為其皇姑直是禮記之異獨此一條耳何以知其然案服問經云有從輕而重公子之妻為其皇姑而大傳云從服有六其六曰有從輕而重注曰公子之妻為其皇姑若從輕而重不獨公子之妻者則鄭君宜更見流輩廣論所及不應還用服問之文以釋大傳之義明從輕而重唯公子之妻臣之從君不得包於此矣若復有君為母大功臣從服朞當云有從輕而重公子之妻為其皇姑為母大功臣從服朞何為不備書兩條以杜將来之惑而偏著一事彌結今日之疑且臣為君毋乃是徒從徒從之體君亡則已妻為皇姑既非徒從雖公子早没可得不制服乎為君之父母妻子君已除喪而後聞喪則不税蓋以恩輕不能追服假令妻在逺方姑没遥域過朞而後聞喪復可不税服乎若姑亡必不闗公子有否聞喪則税不許日月逺近者則與臣之從君聊自不同矣又案臣服君黨不過五人悉是三年其餘不服妻服夫黨可直五人乎朞功以降可得無服乎臣妻事殊邈然胡越茍欲引之恐非通例也愚謂臣有合離三諫待決妻無去就一醮終身親義既有參差喪服固宜不等故見厭之婦可得申其本服君屈大功不可過從以朞所以從麻而齊專屬公子之妻隨輕而重何闗從服之臣尋理求途儻或在此必以臣妻相準未覩其津也子熙誠不能逺探墳籍曲論長智請以情理校其得失君遭母憂巨創之痛臣之為服從君之義如何君至九月便蕭然而即吉臣猶朞年仍衰哭於君第創巨而反輕從義而反重縁之人情豈曰是哉侍中崔光學洞今古逹禮之宗頃探幽立義申三年之服雖經典無文前儒未辨然推例求㫖理亦難奪若臣服從朞宜依侍中之論脫君仍九月不得如議者之談耳嬴氏焚坑禮經殘缺故今追訪靡據臨事多惑愚謂律無正條須準傍以定罪禮闕舊文定準類以作憲禮有朞同緦功而服如齊疏者蓋以在心實輕於義乃重故也今欲一依喪服不可從君九月而服周年如欲降一等兄弟之服不可以服君母詳諸二途以取折衷謂宜麻布可如齊衰除限則同小功所以然者重其衰麻尊君母蹙其日月隨君降如此衰麻猶重不奪君母之嚴日月隨降可塞從輕之責矣尚書李平奏以謂禮臣謂君黨妻為夫黨俱為從服各降君夫一等故君服三年臣服一朞今司空臣懌自以尊厭之禮奪其罔極之心國臣厭所不及當無隨降之理禮記大傳云從輕而重鄭𤣥注云公子之妻為其皇姑既舅不厭婦明不厭者還應服其本服此則是其例詔曰禮有從無服而有服何但從輕而重乎懌今自以厭故不得申其過隙衆臣古無疑厭之論而有從輕之據曷為不得申其本制也可從尚書及景林等議尋詔曰比決清河國臣為君母服朞以禮事至重故追而審之今更無正據不可背章生條但君服既促而臣服仍遠禮縁人情遇厭須變服可還從前判既葬除之
  四年春正月丁巳夜世宗崩于式乾殿侍中中書監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領軍將軍于忠與詹事王顯中庶子侯剛奉迎肅宗於東宫入自萬歳門至顯陽殿哭踊久之乃復王顯欲須明乃行即位之禮崔光謂顯曰天位不可暫曠何待至明顯曰須奏中宮光曰帝崩而太子立國之常典何須中宮令也光與于忠使小黄門曲集奏置兼官行事於是光兼太尉黃門郎元昭兼侍中顯兼吏部尚書中庶子裴儁兼吏部郎中書舍人穆弼兼謁者僕射光等請肅宗止哭立于東序于忠元昭扶肅宗西向哭十數聲止服太子之服太尉光奉䇿進璽綬肅宗跽受服皇帝用衮冕服御太極前殿太尉光等降自西階夜直羣官於庭中北面稽首稱萬歳
  熙平二年十一月乙丑太尉清河王懌表曰臣聞百王所尚莫尚於禮於禮之重喪紀斯極世代㳂革損益不同遺風餘烈景行終在至如前賢往喆商確有異或竝證經文而論情别緒或各言所見而討事共端雖憲章祖述人自名家而論議紛綸理歸羣正莫不隨時所宗各為一代之典自上達下罔不遵用是使叔孫之儀專擅於漢朝王肅之禮獨行於晋世所謂共同軌文四海畫一者也至乃折旋俯仰之儀哭泣升降之節去來閫巷之容出入閨門之度尚須疇諮禮官博訪儒士載之翰紙著在通法辯答乖殊證據不明即詆訶疵謬糾劾成罪此乃簡牒成文可具閱而知者也未聞有皇王垂範國無一定之章英賢贊治家制異同之式而欲流風作則永貽來世比學官雖建庠序未修稽考古今莫專其任暨乎宗室喪禮百竂凶事冠服制裁日月輕重率令博士一人輕爾議之廣陵王恭北海王顥同為庻母服恭則治重居廬顥則齊期堊室論親則恭顥倶是帝孫語貴則二人竝為蕃國不知兩服之證據何經典俄為舛駮莫有裁正懿王昵戚尚或如斯自兹已降何可紀極歴觀漢魏喪禮諸儀卷盈數百或當時名士往復成規或一代詞宗較然為則况堂堂四海藹藹如林而令喪禮參差始於帝族非所以儀刑萬國綴旒四海臣忝官台傅備位喉脣不能秉國之鈞致斯爽缺具瞻所誚無所逃罪謹略舉恭顥二國不同之狀以明喪紀乖異之失乞集公卿樞納内外儒學博議定制班行天下使禮無異準得失有歸并因事而廣永為條例庶塵岳沾河微酬萬一靈太后令曰禮者為政之本何得不同如此可依表定議事在張普惠𫝊
  神龜元年九月尼高皇太后崩於瑶光寺肅宗詔曰崇憲皇太后德協坤儀徴符月晷方融壼化奄至崩殂朕幼集荼蓼夙慿徳訓及翕虣定難是賴謨謀夫禮㳂情制義循事立可特為齊衰三月以申追仰之心有司奏案舊事皇太后崩儀自復魄斂葬百官哭臨其禮甚多今尼太后既存委俗尊慿居道法凶事簡速不依配極之典庭局狹隘非容百官之位但昔經奉接義成君臣終始情禮理無廢絶輒準故式立儀如别内外羣官權改常服單衣邪巾奉送至墓列位哭拜事訖而除止在京師更不宣下詔可
  十一月侍中國子祭酒儀同三司崔光上言被臺祠部曹符文昭皇太后改葬議至尊皇太后羣臣服制輕重四門博士劉季明議云案喪服記雖云改葬總文無指據至於注解乖異不同馬融王肅云本有三年之服者鄭及三重然而後來諸儒符融者多與𤣥者少今請依馬王諸儒之議至尊宜服緦案記外宗為君夫人猶内宗鄭注云為君服斬夫人齊衰不敢以親服至尊也今皇太后雖上奉宗廟下臨朝臣至於為姑不得過朞計應無服其清河汝南二王母服三年亦宜有緦自餘王公百官為君之母妻唯朞而已竝應不服又太常博士鄭六議云謹檢喪服并中代雜論記云改葬緦鄭注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親見屍柩不可以無服故服緦三年者緦則朞已下無服竊謂鄭氏得服緦之㫖謬三月之言如臣所見請依康成之服緦既葬而除愚以為允詔可
  二年正月二日元會高陽王雍以靈太后臨朝太上秦公喪制未畢欲罷百戲絲竹之樂清河王懌以為萬國慶集天子臨享宜應備設太后訪之於侍中崔光光從雍所執懌謂光曰宜以經典為證光據禮記縞冠𤣥武子姓之冠父母有重喪子不純吉安定公親為外祖又有師恩太后不許公除衰麻在體正月朔日還家哭臨至尊輿駕奉慰記云朋友之墓有宿草焉而不哭是則朋友有朞年之哀子貢云夫子喪顔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顔淵之喪饋練肉夫子受之彈琴而後食之若子之哀則容一朞不舉樂也孔子既大練五日彈琴父母之喪也由是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心喪三年由此而制雖古義難追比來發詔每言師祖之尊是則一朞之内猶有餘哀且禮母有喪服聲之所聞子不舉樂今太后更無别宮所居嘉福去太極不為大逺鼔鍾于宮聲聞于外况在内密邇也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智悼子喪未葬杜簣所以諫晉平公也今相國雖已安厝裁三月爾陵墳未乾懌以理證為然乃從雍議
  孝靜武定五年正月齊獻武王薨時祕凶問六日孝靜皇帝舉哀於太極東堂服齊衰三月及將窆中練齊文襄王請自發喪之月帝使侍中陸子彰舉詔三往敦喻王固執詔不許乃從薨月
  太祖天賜三年十月占授著作郎王宜弟造兵法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因歳除大儺之禮遂燿兵示武更為制令歩兵陳於南騎士陳於北各擊鍾鼔以為節度其歩兵所衣青赤黃黑别為部隊楯矟矛㦸相次周回轉易以相赴就有飛龍騰蛇之變為函箱魚鱗四門之陳凡十餘法跽起前却莫不應節陳畢南北二軍皆鳴鼔角衆盡大譟各令騎將六人去來挑戰歩兵更進退以相拒擊南敗北㨗以為盛觀自後踵以為常高祖太和十九年五月甲午冠皇太子恂於廟丙申高祖臨光極堂太子入見帝親詔之事在恂傳六月高祖臨光極堂引見羣官詔曰比冠子恂禮有所闕當思往失更順將來禮古今殊制三代異章近冠恂之禮有三失一朕與諸儒同誤二諸儒違朕故令有三誤今中原兆建百禮惟新而有此三失殊以愧歎春秋襄公將至衞以同姓之國問其秊幾而行冠禮古者皆灌地降神或有作樂以迎神昨失作樂至廟庭朕以意而行拜禮雖不得降神於理猶差完司馬彪云漢帝有四冠一緇布二進賢三武弁四通天冠朕見家語冠頌篇四加冠公也家語雖非正經孔子之言與經何異諸儒忽司馬彪志致使天子之子而行士冠禮此朝廷之失冠禮朕以為有賓諸儒皆以為無賓朕既從之復令有失孔所云斐然成章其斯之謂太子太傅穆亮等拜謝高祖曰昔裴頠作冠儀不知有四裴頠尚不知卿等復何愧正光元年秋肅宗加元服時年十一既冠拜太廟大赦改元官有其注
  輿服之制秦漢已降損益可知矣魏氏居百王之末接分崩之後典禮之用故有闕焉太祖世所制車輦雖參采古式多違舊章今案而書之以存一代之迹
  乗輿輦輅龍輈十六四衡轂朱班繡輪有雕虬文虎盤螭之飾龍首銜扼鸞爵立衡圓蓋華蟲金雞樹羽蛟龍游蘇建太常十有二斿畫日月升龍郊天祭廟則乗之乾象輦羽葆圓蓋華蟲金雞樹羽二十八宿天階雲䍐山林雲氣仙聖賢明忠孝節義遊龍飛鳳朱雀𤣥武白虎青龍竒禽異獸可以為飾者皆亦圖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廟則乗之
  大樓輦輈十二加以玉飾衡輪雕綵與輦輅同駕牛一十
  小樓輦輈八衡輪色數與大樓輦同駕牛十二天子太皇太后皇太后郊廟亦乗之
  象輦左右鳳凰白馬仙人前却飛行駕二象羽葆旒蘇龍旂旍麾其飾與乾象同太皇太后皇太后助祭郊廟之副乗也
  馬輦重級其飾皆如之繢漆直輈六左右騑駕天子籍田小祀時則乗之
  臥輦其飾皆如之丹漆駕六馬
  遊觀輦其飾亦如之駕馬十五匹皆白馬朱髦尾天子法駕行幸廵狩小祀時則乗之
  七寳旃檀刻鏤輦金薄隱起
  馬輦天子三駕所乗或為副乗
  緇漆蜀馬車金薄華蟲隱起
  軺軒駕駟金銀隱起出挽解合
  歩挽天子小駕遊宴所乗亦為副乗
  金根車羽葆旒畫輈輪華首綵軒交落左右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廟籍田先蠶則乗之長公主大貴公主封君諸王妃皆得乗但右騑而已太祖初皇太子皇子皆鸞輅立乗畫輈龍首朱輪繡轂䋛蓋朱裏龍旂九斿𦘕雲楱皇子封則賜之皆駕駟又有軺車緇漆紫幰朱裏駕一馬為副乗
  公安車緇漆紫蓋朱裏𦘕輈朱雀青龍白虎龍旂八斿駕三馬軺車與王同
  侯車與公同七斿紫蓋青裏駕二馬副車亦如之子車緇漆草蠡文六斿皂蓋青裏駕一馬副車亦如之及公侯子陪列郊天則乗之宗廟小祀乘軺軒而已至高祖太和中詔儀曹令李韶監造車輅一遵古式焉太祖天興二年命禮官捃採古事制三駕鹵簿一曰大駕設五輅建太常屬車八十一乗平城令代尹司𨽻校尉丞相奉引太尉陪乗太僕御從輕車介士千乗萬騎魚麗鴈行前驅皮軒闒㦸芝蓋雲䍐指南後殿豹尾鳴葭唱上下作鼔吹軍戎大祠則設之二曰法駕屬車三十六乗平城令代尹太尉奉引侍中陪乗奉車都尉御廵狩小祠則設之三曰小駕屬車十二乗平城令太僕奉引常侍陪乗奉車郎御遊宴離宮則設之二至郊天地四節祠五帝或公卿行事唯四月郊天帝常親行樂加鍾懸以為迎送之節焉
  天賜二年初改大駕魚麗鴈行更為方陳鹵簿列歩騎内外為四重列檦建旌通門四達五色車旗各處其方諸王導從在鉀騎内公在幢内侯在歩矟内子在刀楯内五品朝臣使列乗輿前兩廂官卑者先引王公侯子車旒麾蓋信幡及散官構服一皆純黑
  肅宗熙平元年六月中侍中劉騰等奏中宮僕刺列車輿朽敗自昔舊都禮物頗異遷京已來未復更造請集禮官以裁其制靈太后令曰付尚書量議太常卿穆紹少卿元端博士鄭六劉臺龍等議案周禮王后之五輅重翟錫面朱總厭翟勒面繢總安車彫面鷖總皆有容蓋翟車貝面組總有握輦車組輓有翣羽蓋重翟后從王祭祀所乗厭翟后從王賓饗諸侯所乘安車后朝見於王所乘翟車后出桑則乘輦車后宮中所乗謹以周禮聖制不刋之典其禮文尤備孔子云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以其法不可踰以此言之後王輿服典章多放周式雖文質時變輅名宜存彫飾雖異理無全捨當今聖后臨朝親覽庶政輿駕之式宜備典禮臣等學缺通經叨參議末輒率短見宜準周禮備造五輅彫飾之制隨時增減太學博士王延業議案周禮王后有五輅重翟以從王祠厭翟以從王饗賓客安車以朝見于王翟車以親桑輦車宮中所乗又漢輿服志云秦并天下閲三代之禮或曰殷瑞山車金根之色殷人以為大輅於是始皇作金根之車漢承秦制御為乘輿太皇太后皇太后皆御金根車加交絡帷裳非法駕則乘紫罽軿車雲𣝛文畫輈黃金塗五末蓋瓜在右騑駕三馬阮諶禮圖并載秦漢已來輿服亦云金根輅皇后法駕乗之以禮婚見廟乗輅后法駕乗之以親桑安車后小駕乗之以助祭山軿車后行則乗之紺罽軿車后小行則乗之以哭公主邑君王妃公侯夫人入閤輿后出入閤宫中小遊則乗之晉先蠶儀注皇后乗雲母安車駕六騩案周秦漢晉車輿儀式互見圖書雖名號小異其大較略相依擬金根車雖起自秦造即殷之遺制今之乗輿五輅是其象也華飾典麗容觀莊美司馬彪以為孔子所謂乗殷之輅即此之謂也案阮氏圖桑車亦飾以雲母晉之雲母車即是一與周之翟車其用正同安車既名同周制又用同重翟山軿車案圖飾之以紫紺罽軿車雖制用異於厭翟而實同用於今入閤輿與輦其用又同案圖今之黑漆畫扇輦與周之輦車其形相似竊以為秦減周制百事剏革官名軌式莫不殊異漢魏因循繼踵仍舊雖時有損益而莫能反古良由去聖久逺典儀殊缺時移俗易物隨事變雖經賢哲祖襲無改伏惟皇太后叡聖淵凝照臨萬物動循典故貽則後王今輒竭管見稽之周禮考之漢晋採諸圖史驗之時事以為宜依漢晉法駕則御金根車駕四馬加交絡帷裳御雲母車駕四馬以親桑其非法駕則御紫罽軿車駕三馬小駕則御安車駕三馬以助祭小行則御紺罽軿車駕三馬以哭公主王妃公侯夫人宮中出入則御畫扇輦車案舊事比之周禮唯闕從王饗賓客及朝見於王之乗竊以為古者諸侯有朝會之禮故有從饗之儀今無其事宜從省略又今之皇居宮掖相逼就有朝見理無結駟即事考實亦宜闕廢又哭公主及王妃周禮所無施之於今寔合事要損益不同用捨隨時三代異制其道然也又金根及雲母駕馬或三或六訪之經禮無駕六之文今之乗輿又皆駕四義符古典宜仍駕四其餘小駕宜從駕三其制用形飾備見圖志司空領尚書令任城王澄尚書左僕射元暉尚書右僕射李平尚書齊王蕭寳夤尚書元欽尚書元昭尚書左丞盧同右丞元洪超考功郎中劉懋北主客郎中源子恭南主客郎中游思進三公郎中崔鴻長兼駕部郎中薛悦起部郎中杜遇左主客郎中元韡騎兵郎中房景先外兵郎中石士基長兼右外兵郎中鄭幼儒都官郎中李秀之兼尚書左士郎中朱元旭度支郎中谷頴左民郎中張均金部郎中李仲東庫部郎中賈思同國子博士薛禎邢晏高諒奚延太學博士邢湛崔瓚韋朏鄭季期國子助敎韓神固四門博士楊那羅唐荆寳王令儁吳珍之宋婆羅劉燮高顯邕杜靈儁張文和陳智顯楊渴侯趙安慶賈天度艾僧㯹呂太保王當百槐貴等五十人議以為皇太后稱制臨朝躬親庶政郊天祭地宗廟之禮所乗之車宜同至尊不應更有製造周禮魏晋雖有文辭不辨形制假令欲作恐未合古制而不可以為一代典臣以太常國子二議為疑重集羣官竝從今議唯恩裁決靈太后令曰羣官以後議折中者便可如奏太祖天興元年冬詔儀曹郎董謐撰朝覲饗宴郊廟社稷之儀六年又詔有司制冠服隨品秩各有差時事未暇多失古禮世祖經營四方未能留意仍世以武力為事取於便習而已至高祖太和中始考舊典以制冠服百竂六宫各有差次早世升遐猶未周洽肅宗時又詔侍中崔光安豐王延明及在朝名學更議之條章粗備焉
  熙平元年九月侍中儀同三司崔光表奉詔定五時朝服案北京及遷都以來未有斯制輒勤禮官詳據太學博士崔瓚議云周禮及禮記三冠六冕承用區分璅玉五綵配飾亦别都無隨氣春夏之異唯月令有青旂赤玉黑衣白輅隨四時而變復不列弁冕改用之𤣥黃以此而推五時之冠禮既無文若求諸正典難以經證案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及祭祀志云迎氣五郊自永平中以禮讖并月令迎氣服色因采元始故事兆五郊於洛陽又云五郊衣幘各如方色又續漢禮儀志立春京都百官皆著青衣服青幘秋夏悉如其色自漢逮於魏晋迎氣五郊用幘從服改色隨氣斯制因循相承不革冠冕仍舊未聞有變今皇魏憲章前代損益從宜五時之冠愚謂如漢晋用幘為允靈太后令曰太傅博學洽通多識前載既綜朝儀彌悉其事便可諮訪以決所疑二年九月太傅清河王懌給事黄門侍郎韋延祥奏謹案前勅制五時朝服嘗訪國子議其舊式太學博士崔瓚等議自漢逮于魏晋迎氣五郊用幘從服改色隨氣斯制因循相承不革冠冕仍舊未聞有變今皇魏憲章前代損益從宜五時之冠謂如漢晋用幘為允尚書以禮式不經請訪議事奉勅付臣令加考決臣以為帝王服章方為萬世則不可輕裁請更集禮官下省定議蒙勅聽許謹集門下及學官以上四十三人尋考史傳量古校今一同國子前議幘隨服變冠冕弗改又四門博士臣王僧竒蔣雅哲二人以為五時冠冕宜從衣變臣等謂從國子前議為允靈太后令曰依議










  魏書卷一百八之四
  魏書卷一百八之四考證
  世宗永平四年且金貂七毦○毦監本訛作眊今改正高祖太和十九年問其秊幾而行冠禮○秊監本訛作季今改正
  輿服之制大樓輦駕牛一十○南監本作駕牛十二觀下文小樓輦駕牛十二則知此大樓輦駕牛一十之為訛矣








  魏書卷一百八之四考證
<史部,正史類,魏書>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九
  齊     魏    收    撰
  志第十四
  樂五
  氣質初分聲形立矣聖者因天然之有為入用之物縁喜怒之心設哀樂之器蕢桴葦籥其來自久伏羲絃琴農皇制瑟垂鐘和磬女媧之簧隨感而作其用稍廣軒轅桴阮瑜之管定小一之律以成咸池之美次以六莖五英大章韶夏濩武之屬聖人所以移風易俗也故在易之豫義明崇德書云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神人以和周禮圜鐘為宫黃鐘為角太蔟為徴姑洗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奏之六變天神可得而降矣函鐘為宫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吕為羽靈鼓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奏之八變地祇可得而禮矣黃鐘為宫大吕為角太蔟為徵應鐘為羽路鼓路鼗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德之歌九聲之舞奏之九變人鬼可得而禮矣此所以協三才寧萬國也凡音宫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惉懘之音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壊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姦聲感人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滛樂興焉正氣感人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亷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莫不和順閨門之内父子兄弟同聽之莫不和親又有韎昧任禁之樂以娛四夷之民斯蓋立樂之方也三代之衰邪音間起則有爛漫靡靡之樂興焉周之衰也諸侯力爭澆偽萌生滛慝滋甚競其邪忘其正廣其噐蔑其禮或奏之而心疾或撞之而不令晉平公聞清角而顛隕魏文侯聽古雅而眠睡鄭宋齊衞流宕不反於是正樂虧矣大樂感於風化與世推移治國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隨時隆替不常厥聲延陵歴聽諸國盛衰必舉蓋所感者著所識者深也樂之崩矣秦始滅學經亡義絶莫採其真人重協俗世貴順耳則雅聲古器幾將淪絶漢興制氏但識其鏗鏘鼓舞不傳其義而於郊廟朝廷皆協律新變雜以趙代秦楚之曲故王禹宋曄上書切諫丙强景武顯著當時通儒達士所共歎息矣後漢東平王蒼總議樂事頗有增加大扺循前而已及黃巾董卓以後天下喪亂諸樂亡缺魏武既獲杜夔令其考會古樂而柴玉左延年終以新聲寵愛晉世荀朂典樂與郭夏宋識之徒共加研集謂為合古而阮咸譏之金行不永以至亡敗哀思之來便為驗矣夫大樂與天地同和茍非達識至精何以體其妙極自漢以後舞稱歌名代相改易服章之用亦有不同斯則不襲之義也永嘉已下海内分崩伶官樂器皆為劉聰石勒所獲慕容儁平冉閔遂克之王猛平鄴入於闗右苻堅既敗長安紛擾慕容永之東也禮樂噐用多歸長子及垂平永並入中山自始祖内和魏晋二代更致音伎穆帝為代王愍帝又進以樂物金石之器雖有未周而絃管具矣逮太祖定中山獲其樂縣既初撥亂未遑剏改因時所行而用之世歴分崩頗有遺失
  天興元年冬詔尚書吏部郎鄧淵定律呂恊音樂及追尊皇曽祖皇祖皇考諸帝樂用八佾舞皇始之舞皇始舞太祖所作也以明開大始祖之業後更制宗廟皇帝入廟門奏王夏太祝迎神于廟門奏迎神曲猶古降神之樂乾豆上奏登歌猶古清廟之樂曲終下奏神祚嘉神明之饗也皇帝行禮七廟奏陛歩以為行止之節皇帝出門奏總章次奏八佾舞次奏送神曲又舊禮孟秋祀天西郊兆内壇西備列金石樂具皇帝入兆内行禮咸奏舞八佾之舞孟夏有事于東廟用樂略與西郊同太祖初冬至祭天于南郊圜丘樂用皇矣奏雲和之舞事訖奏維皇將燎夏至祭地祇於北郊方澤樂用天祚奏大武之舞正月上日饗羣臣宣布政教備列宫懸正樂兼奏燕趙秦吳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時饗會亦用焉凡樂者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敘祖宗開基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跡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時與絲竹合奏郊廟宴饗亦用之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仙人長虵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髙絙百尺長趫縁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大饗設之於殿庭如漢晋之舊也太宗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為鐘鼓之節世祖破赫連昌獲古雅樂及平涼州得其伶人器服並擇而存之後通西域又以悦般國鼓舞設於樂署
  髙宗顯祖無所改作諸帝意在經營不以聲律為務古樂音制罕復𫝊習舊工更盡聲曲多亡太和初髙祖垂心雅古務正音聲時司樂上書典章有闕求集中祕羣官議定其事并訪吏民有能體解古樂者與之修廣器數甄立名品以諧八音詔可雖經衆議於時卒無洞曉聲律者樂部不能立其事彌缺然方樂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太樂金石羽旄之飾為壯麗於往時矣五年文明太后髙祖並為歌章戒勸上下皆宣之管絃七年秋中書監髙允奏樂府歌詞陳國家王業符瑞及祖宗德美又隨時歌謡不準古舊辨雅鄭也
  十一年春文明太后令曰先王作樂所以和風改俗非雅曲正聲不宜庭奏可集新舊樂章參探音律除去新聲不典之曲禪增鐘縣鏗鏘之韻
  十五年冬髙祖詔曰樂者所以動天地感神祇調陰陽通人鬼故能闗山川之風以播德於無外由此言之治用大矣逮乎末俗陵遲正聲頓廢多好鄭衞之音以悦耳目故使樂章散缺伶官失守今方釐革時弊稽古復禮庶令樂正雅頌各得其宜今置樂官實須任職不得仍令濫吹也遂簡置焉
  十六年春又詔曰禮樂之道自古所先故聖王作樂以和中制禮以防外然音聲之用其致逺矣所以通感人神移風易俗至乃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有周之季斯道崩缺故夫子忘味於聞韶正樂於返魯逮漢魏之間樂章復闕然博採音韻粗有篇條自魏室之興太祖之世尊崇古式舊典無墜但干戈仍用文教未淳故令司樂失治定之雅音習不典之繁曲比太樂奏其職司求與中書參議攬其所請愧感兼懷然心喪在躬未忍闕此但禮樂事大乃為化之本自非通博之才莫能措意中書監高閭器識詳富志量明允每閭陳奏樂典頗體音律可令與太樂詳採古今以備兹典其内外有堪此用者任其參議也閭歴年考度粗以成立遇遷洛不及精盡未得施行尋屬高祖崩未幾閭卒
  先是閭引給事中公孫崇共考音律景明中崇乃上言樂事正始元年秋詔曰太樂令公孫崇更調金石燮理音準其書二卷并表悉付尚書夫禮樂之事有國所重可依其請入座已下四門博士以上此月下旬集太樂署考論同異博採古今以成一代之典也十月尚書李崇奏前被㫖勅以兼太樂令公孫崇更調金石并其書表付外考試登依㫖勅以去八月初詣署集議但六樂該深五聲妙逺至如仲尼淵識故將忘味吳札善聽方可論辨自斯已降莫有詳之今既草剏悉不窮解雖微有詰論略無究悉方欲商㩁淫濫作範將來寧容聊爾一試便垂竹帛今請依前所召之官并博聞通學之士更申一集考其中否研窮音律辨括權衡若可施用别以聞請制可時亦未能考定也
  四年春公孫崇復表言伏惟皇魏龍躍鳳舉配天光宅世祖太武皇帝革静荒嵎廓寧宇内兇醜尚繁戎軒仍動制禮作樂致有闕如髙祖孝文皇帝德鍾後仁之期道協先天之日顧雲門以興言感簫韶而忘味以故中書監髙閭博識明敏文思優洽紹蹤成均實允所寄乃命閭廣程儒林究論古樂依據六經參諸國志錯綜隂陽以制聲律鐘石管絃略以完具八音聲韻事别粗舉值遷邑崧瀍未獲周密五權五量竟不就果自爾迄今率多褫落金石虛懸宫商未會伏惟陛下至聖承天纂戎鴻烈以金石未協詔臣緝理謹即廣搜秬黍選其中形又採梁山之竹更裁律吕制磬造鐘依律並就但權量差謬其來久矣頃蒙付并州民王顯進所獻古銅權稽之古範考以今制鐘律準度與權參合昔造猶新始剏若舊異世同符如合規矩樂府先正聲有王夏肆夏登歌鹿鳴之屬六十餘韻又有皇始五行勺舞太祖初興置皇始之舞復有吳夷東夷西戎之舞樂府之内有此七舞太和初郊廟但用文始五行皇始三舞而已竊惟周之文武頌聲不同漢之祖宗廟樂又别伏惟皇魏四祖三宗道邁隆周功超鴻漢頌聲廟樂宜有表章或文或武以旌功德自非懿望茂親雅量淵逺博識洽聞者其孰能識其得失衞軍將軍尚書右僕射臣高肇器度徽雅神賞入微淹讃大猷聲光海内宜委之監就以成皇代典謨之美昔晋中書監荀勗前代名賢受命成均委以樂務崇述舊章儀刑古典事光前載豈逺乎哉又先帝明詔内外儒林亦任高閭申請今之所須求依前比世宗知肇非才詔曰王者功成治定制禮作樂以宣風化以通明神理萬品賛陰陽光功德治之大本所宜詳之可令太常卿劉芳亦與主之永平二年秋尚書令高肇尚書僕射清河王懌等奏言案太樂令公孫崇所造八音之器并五度五量太常卿劉芳及朝之儒學執諸經傳考辨合否尺寸度數悉與周禮不同問其所以稱必依經文聲則不協以情增減殊無準據竊惟樂者皇朝治定之盛事光賛祖宗之茂功垂之後王不刋之制宜憲章先聖詳依經史且二漢魏晋歴諸儒哲未聞器度依經而聲調差謬臣等參議請使臣芳凖依周禮更造樂器事訖之後集議並呈從其善者詔可芳上尚書言詞樂諧音本非所曉且國之大事亦不可決於數人今請更集朝彦衆辨是非明取典據資決元凱然後營制肇及尚書邢巒等奏許詔可於是芳主修營時揚州民張陽子義陽民兒鳳鳴陳孝孫戴當千吳殿陳文顯陳成等七人頗解雅樂正聲八佾文武二舞鐘聲管絃登歌聲調芳皆請令教習參取是非
  永平三年冬芳上言觀古帝王罔不據功象德而制舞名及諸樂章今欲教文武二舞施之郊廟請參制二舞之名竊觀漢魏已來鼓吹之曲亦不相緑今亦須制新曲以揚皇家之德美詔芳與侍中崔光郭祚黃門游肇孫惠蔚等四人參定舞名并鼓吹諸曲其年冬芳又上言臣聞樂者感物移風諷氓變俗先王所以教化黎元湯武所以闕一版請依京房立凖以調八音神龜二年夏有司問狀仲儒言前被符問京房準定六十之律後雖有存曉之者尠至熹平末張光等猶不能定絃之急緩聲之清濁仲儒授自何師出何典籍而云能曉但仲儒在江左之日頗授琴文嘗覽司馬彪所撰續漢書見京房準術成數昞然而張光等不能定仲儒不量庸昧竊有意焉遂竭愚思鑚研甚久雖未能測其機妙至於聲韻頗有所得度量權歴出自黃鐘雖造管察氣經史備有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自非管應時候聲驗吉凶則是非之原諒亦難定此則非仲儒淺識所敢聞之至於準者本以代律取其分數調校樂器則宫商易辨若尺寸小長則六十宮商相與微濁若分數加短則六十徵羽類皆小清語其大本居然微異至於清濁相宣諧會歌管皆得應合雖積黍驗氣取聲之本清濁諧㑹亦須有方若閑準意則辨五聲清濁之韻若善琴術則知五調調音之體參此二途以均樂器則自然應和不相奪倫如不練此必有乖謬案後漢順帝陽嘉二年冬十月行禮辟雍奏應鐘始復黃鐘作樂器隨月律是為十二之律必須次第為宫而商角徵羽以類從之尋調聲之體宫商宜濁徵羽用清若公孫崇止以十二律聲而云還相為宫清濁悉足非唯未練五調調器之法至於五聲次苐自是不足何者黃鐘為聲氣之元其管最長故以黃鐘為宫太蔟為商林鐘為徵則宫徵相順若均之八音猶須錯採衆聲配成其美若以應鐘為宫大吕為商蕤賓為徵則徵濁而宫清雖有其韻不成音曲若以夷則為宫則十二律中唯得取中吕為徵其商角羽並無其韻若以中吕為宫則十二律内全無所取何者中吕為十二之竅變律之首依京房書中吕為宫乃以去滅為商執始為徵然後方韻而崇乃以中吕猶用林鐘為商黃鐘為徵何由可諧仲儒以調和樂器文飾五聲非準不妙若如嚴嵩父子心賞清濁是則為難若依案見尺作準調絃緩急清濁可以意推耳但音聲精微史傳簡略舊志唯云準形如瑟十三絃隐間九尺以應黃鐘九寸調中一絃令與黃鐘相得案盡以求其聲遂不辨準須柱以不柱有高下絃有粗細餘十二絃復應若為致令攬者望風拱手又案房準九尺之内為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一尺之内為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復十之是為於準一寸之内亦為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則於準一分之内乗為二十分又為小分以辨彊弱中間至促雖復離朱之明猶不能窮而分之雖然仲儒私曾考驗但前却中柱使入準常尺分之内則相生之韻已自應合分數既微器宜精妙其準面平直須如停水其中絃一柱高下須與二頭臨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時不使離絃不得舉絃又中絃粗細須與琴宫相類中絃須施軫如琴以軫調聲令與黃鐘一管相合中絃下依數盡出六十律清濁之節其餘十二絃須施柱如筝又凡絃皆須豫張使臨時不動即於中絃案盡一周之聲度著十二絃上然後依相生之法以次運行取十二律之商徵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調調聲之法以均樂器其瑟調以宫為主清調以商為主平調以宫為主五調各以一聲為主然後錯採衆聲以文飾之方如錦繡上來消息調準之方並史文所略出仲儒所思若事有乖此聲則不和仲儒尋準之分數精微如彼定絃緩急艱難若此而張光等親掌其事尚不知藏中有準既未識其器又焉能施絃也且燧人不師資而習火延壽不束脩以變律故云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茍有一毫所得皆關心抱豈必要經師授然後為竒哉但仲儒自省膚淺才非一足正可粗識音韻纔言其理致耳時尚書蕭寳夤奏言金石律吕制度調均中古已來尠或通曉仲儒雖粗述書文頗有所説而學不師授云出已心又言舊器不任必須更造然後克諧上違成勅用舊之㫖輒持已心輕欲制作臣竊思量不合依許詔曰禮樂之事蓋非常人所明可如所奏
  正光中侍中安豐王延明受詔監修金石博探古今樂事令其門生河間信都芳考算之屬天下多難終無制造芳後乃撰延明所集樂説并諸器物準圖二十餘事而注之不得在樂署考正樂律也
  普泰中前廢帝詔録尚書長孫稚太常卿祖瑩營理金石永熙二年春稚瑩表曰臣聞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徳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書曰戛擊鳴球拊搏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詩言志律和聲敦敘九族平章百姓天神於焉降歆地祇可得而禮故樂以象德舞以象功干戚所以比其形容金石所以發其歌頌薦之宗廟則靈祇饗其和用之朝廷則君臣協其志樂之時義大矣哉雖復㳂革異時晦明殊位周因殷禮百世可知也太祖道武皇帝應圖受命光宅四海義合天經徳符地緯九戎荐舉五禮未詳太宗世祖重輝累耀恭宗顯祖誕隆丕基而猶經營四方匪遑制作高祖孝文皇帝承太平之緒纂無為之運帝圖既逺王度惟新太和中命故中書監高閭草剏古樂閭尋去世未就其功閭亡之後故太樂令公孫崇續修遺事十有餘載崇敷奏其功時太常卿劉芳以崇所作體制差舛不合古義請更修營被㫖聽許芳又釐綜久而申呈時故東平王元匡共相論駁各樹朋黨爭競紛綸竟無底定及孝昌已後世屬艱虞内難孔殷外敵滋甚永安之季胡賊入京燔燒樂庫所有之鐘悉畢賊手其餘磬石咸為灰燼普泰元年臣等奉勅營造樂器責問太樂前來郊丘懸設之方宗廟施安之分太樂令張乾龜答稱芳所造六格北廂黄鐘之均實是夷則之調其餘三廂宫商不和共用一笛施之前殿樂人尚存又有姑洗太蔟二格用之後宫檢其聲韻復是夷則於今尚在而芳一代碩儒斯文攸屬討論之日必應考古深有明證乾龜之辨恐是歴歳稍逺伶官失職芳久殂没遺文銷毁無可遵訪臣等謹詳周禮分樂而序之凡樂圜鐘為宫黄鐘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若樂六變天神可得而禮函鐘為宫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吕為羽若樂八變地祇可得而禮黃鐘為宫大吕為角太蔟為徵應鐘為羽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至於布置不得相生之次兩均異宫並無商聲而同用一徵書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八音克諧神人以和計五音不具則聲豈成文七律不備則理無和韻八音克諧莫曉其㫖聖道幽𤣥微言已絶漢魏以來未能作者案春秋魯昭公二十年晏子言於齊侯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服子慎注云黃鐘之均黃鐘為宫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徵南吕為羽應鐘為變宫蕤賓為變徵一懸十九鐘十二懸二百二十八鐘八十四律即如此義乃可尋究今案周禮小胥之職樂懸之法鄭注云鐘磬編縣之二八十六枚漢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獻呈漢以為瑞復依禮圖編懸十六去正始中徐州薛成送玉磬十六枚亦是一懸之器檢太樂所用鐘磬各一懸十四不知何據魏侍中繆襲云周禮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今之樂官徒知古有此制莫有明者又云樂制既亡漢成謂韶武武德武始大鈞可以備四代之樂奏黃鐘舞文始以祀天地奏太簇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徳廵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賓舞武始大鈞以祀宗廟祀圜丘方澤羣廟祫祭之時則可兼舞四代之樂漢亦有雲翹育命之舞罔識其源漢以祭天魏時又以雲翹兼祀圜丘天郊育命兼祀方澤地郊今二舞久亡無復知者臣等謹依髙祖所制尺周官考工記鳬氏為鐘鼓之分磬氏為磬倨之法禮運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宫之義以律吕為之劑量奏請制度經紀營造依魏晉所用四廂宫懸鐘磬各十六懸塤箎筝筑聲韻區别蓋理三稔於兹始就五聲有節八音無爽笙鏞和合不相奪倫元日備設百僚允矚雖未極萬古之徽蹤實是一時之盛事竊惟古先哲王制禮作樂各有所稱黃帝有咸池之樂顓頊作承雲之舞大章大韶堯舜之異名大夏大濩禹湯之殊稱周言大武秦曰壽人及焚書絶學之後舊章淪滅無可準據漢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迎神廟門奏嘉至皇帝入廟門奏永至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通所作也高祖六年有昭容樂禮容樂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寛備其簫管更名安世樂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徳文始四時五行之舞武徳者高祖四年作也以象天下樂已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舜韶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天下之安和也孝景以武德舞為昭德孝宣以昭德舞為盛徳光武廟奏大武諸帝廟並奏文始五行四時之舞及卯金不祀當塗勃興魏武廟樂改云韶武用虞之大韶周之大武總號大鈞也曹失其鹿典午乗時晋氏之樂更名正德自昔帝王莫不損益相縁徽號殊别者也而皇魏統天百三十載至於樂舞迄未立名非所以聿宣皇風章明功德賛揚懋軌垂範無窮者矣案今后宫饗會及五郊之祭皆用兩懸之樂詳攬先誥大為紕繆古禮天子宫懸諸侯軒懸大夫判懸士特懸皇后禮數德合王者名器所資豈同於大夫哉孝經言嚴父莫大於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即五精之帝也禮記王制庻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論語禹卑宫室盡力於溝洫惡衣服致美於黻冕何有殿庭之樂過於天地乎失禮之差逺於千里昔漢孝武帝東廵狩封禪還祀泰一於甘泉祭后土於汾陰皆盡用眀其無減普泰元年前侍中臣孚及臣瑩等奏求造十二懸六懸裁訖續復營造尋蒙㫖判今六懸既成臣等思鐘磬各四鈲鐏相從十六格宫懸已足今請更營二懸通前為八宫懸兩具矣一具備於太極一具列於顯陽若圜丘方澤上辛四時五郊社稷諸祀雖時日相礙用之無闕孔子曰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傳曰魯有禘樂賓祭用之然則天地宗廟同樂之明證也其升斗權量當時未定請即刋校以為長凖周存六代之樂雲門咸池韶夏濩武用於郊廟各有所施但世運遥緬隨時亡缺漢世唯有虞韶周武魏為武始咸熙錯綜風聲為一代之禮晋無改造易名正德今聖朝樂舞未名舞人冠服無準稱之文武舞而已依魏景初三年以來衣服制其祭天地宗廟武舞執干戚著平冕黑介幘𤣥衣裳白領袖絳領袖中衣絳合幅袴袜黑韋鞮文舞執羽籥冠委貎其服同上其奏於廟庭武舞武弁赤介幘生絳袍單衣練領袖皂領袖中衣虎文𦘕合幅袴白布袜黑韋鞮文舞者進賢冠黒介幘生黃袍單衣白合幅袴服同上其魏晋相因承用不改古之神室方各别所故聲歌各異今之太廟連基接棟樂舞同奏於義得通自中煩喪亂晋室播蕩永嘉已後舊章湮没大武皇帝破平統萬得古雅樂一部正聲歌五十曲工伎相傳間有施用自高祖遷居世宗晏駕内外多事禮物未周今日所有王夏肆夏之屬二十三曲猶得擊奏足以闡累聖之休風宣重光之盛美伏惟陛下仁格上皇義光下武道契𤣥機業隆寳祚思服典章留心軌物反堯舜之淳風復文武之境土飾宇宙之儀刑納生人於福地道德熙泰樂載新聲天成地平於是乎在樂舞之名乞垂㫖判臣等以愚昧參厠問道呈御之日伏增惶懼詔其樂名付尚書博議以聞其年夏集羣官議之瑩復議曰夫樂所以乗靈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石播其風聲絲竹申其歌詠郊天祠地之道雖百世而可知奉神育民之理經千載而不昧是以黃帝作咸池之樂顓頊有承雲之舞堯為大章舜則大韶禹為大夏湯為大濩周曰大武秦曰壽人漢為大予魏名大鈞晋曰正德雖三統互變五運代降莫不述作相因徽號殊别者也皇魏道格三才化清四宇奕世載德累葉重光或以文教興邦或以武功平亂功成治定於是乎在及主上龍飛載造景命惟新書軌自同典刑罔二覆載均於兩儀仁澤被於四海五聲有序八音克諧樂舞之名宜以詳定案周兼六代之樂聲律所施咸有次第滅學以後經禮散亡漢來所存二舞而已請以韶武為崇德武舞為章烈總名曰嘉成漢樂章云髙張四縣神來燕饗宗廟所設宫懸明矣計五郊天神尊於人鬼六宫陰極體同至尊理無減降宜皆用宫懸其舞人冠服制裁咸同舊式庶得以光賛鴻功敷揚大業録尚書事長孫稚已下六十人同議申奏詔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以成為號良無間然又六代之舞者以大為名今可準古為大成也凡音樂以舞為主故干戈羽籥禮亦無别但依舊為文舞武舞而已餘如議
  初侍中崔光臨淮王彧並為郊廟歌詞而迄不施用樂人傳習舊曲加以訛失了無章句後太樂令崔九龍言於太常卿祖瑩曰聲有七聲調有七調以今七調合之七律起於黃鐘終於中吕今古雜曲隨調舉之將五百曲恐諸曲名後致亡失今輒條記存之於樂府瑩依而上之九龍所録或雅或鄭至於滛俗四夷雜歌但記其聲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又名多謬舛莫識所由隨其淫正而取之樂署今見傳習其中復有所遺至於古雅尤多亡矣
  初髙祖討淮漢世宗定夀春收其聲役江左所𫝊中原舊曲明君聖主公莫白鳩之屬及江南吳歌荆楚四聲總謂清商至於殿庭饗宴兼奏之其圜丘方澤上辛地祇五郊四時拜廟三元冬至社稷馬射籍田樂人之數各有差等焉










  魏書卷一百九
  魏書卷一百九考證
  樂志叙軒轅桴阮瑜之管定小一之律○呂氏春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隂是瑜當作隃小一當作十二
  磬氏為磬倨之法○考工記磬有倨句則此所闕當是一句字也









  魏書卷一百九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一十
  齊    魏    收     撰
  志第十五
  食貨六
  夫為國為家者莫不以穀貨為本故洪範八政以食為首其在易曰聚人曰財周禮以九職任萬民以九賦歛財賄是以古先哲王莫不敬授民時務農重穀躬親千畝貢賦九州且一夫不耕一女不織或受其飢寒者飢寒廹身不能保其赤子攘竊而犯法以至於殺身迹其所由王政所陷也夫百畝之内勿奪其時易其田疇薄其稅歛民可使富也既飽且富而仁義禮節生焉亦所謂衣食足識榮辱也晉末天下大亂生民道盡或死於干戈或斃於饑饉其幸而自存者蓋十五焉
  太祖定中原接喪亂之敝兵革並起民廢農業方事雖殷然經略之先以食為本使東平公儀墾闢河北自五原至于棝陽塞外為屯田初登國六年破衞辰收其珍寳畜産名馬三十餘萬牛羊四百餘萬漸增國用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種人工伎巧十萬餘家以充京都各給耕牛計口授田天興初制定京邑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維置八部帥以監之勸課農耕量校收入以為殿最又躬耕藉田率先百姓自後比歳大熟匹中八十餘斛是時戎車不息雖頻有年猶未足以久贍矣
  太宗永興中頻有水旱詔簡宫人非所當御及非執作伎巧自餘出賜鰥民神瑞二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饉帝以飢將遷都於鄴用博士崔浩計乃止於是分簡尤貧者就食山東敕有司勸課留農者曰前志有之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凡庶民之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樹者死無槨不蠶者衣無帛不績者喪無衰敎行三農生殖九穀教行園囿毓長草木教行虞衡山澤作材敎行藪牧養蕃鳥獸敎行百工飭成器用教行商賈阜通貨賄教行嬪婦化治絲枲教行臣妾事勤力役自是民皆力勤故歳數豐穰畜牧滋息
  泰常六年詔六部民羊滿百口調戎馬一匹
  世祖即位開拓四海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納其方貢以充倉廪收其貨物以實庫藏又於歳時取鳥獸之登於爼用者以牣膳府
  先是禁網疏闊民多逃隱天興中詔採諸漏户令輸綸綿自後諸逃户占為細繭羅縠者甚衆於是雜營戸帥遍於天下不隷守宰賦役不周戸口錯亂始光三年詔一切罷之以屬郡縣
  神䴥二年帝親御六軍略地廣漠分命諸將窮追蠕蠕東至瀚海西接張掖北度燕然山大破之虜其種落及馬牛雜畜方物萬計其後復遣成周公萬度歸西伐焉耆其王鳩尸卑那單騎奔龜兹舉國臣民負錢懷貨一時降欵獲其竒寳異玩以巨萬駝馬雜畜不可勝數度歸遂入龜兹復獲其殊方瓌詭之物億萬已上是時方隅未剋帝屢親戎駕而委政於恭宗眞君中恭宗下令修農職之教事在帝紀此後數年之中軍國用足矣高宗時牧守之官頗為貨利太安初遣使者二十餘輩循行天下觀風俗視民所疾苦詔使者察諸州郡墾殖田畝飲食衣服閭里虛實盜賊劫掠貧富彊劣而罰之自此牧守頗改前弊民以安業
  自太祖定中原世祖平方難收獲珍寳府藏盈積和平二年秋詔中尚方作黃金合盤十二具徑二尺二寸鏤以白銀鈿以玫瑰其銘曰九州致貢殊域來賓乃作兹器錯用具珍鍛以紫金鏤以白銀範圍擬載吐燿含真纖文麗質若化若神皇王御之百福惟新其年冬詔出内庫綾綿布帛二十萬匹令内外百官分曹賭射四年春詔賜京師之民年七十已上大官厨食以終其身顯祖即位親行儉素率先公卿思所以賑益黎庶至天安皇興間歳頻大旱絹匹千錢劉彧淮北青冀徐兗司五州告亂請降命將率衆以援之既臨其境青冀懐貳進軍圍之數年乃拔山東之民咸勤於征戍轉運帝深以為念遂因民貧富為租輸三等九品之制千里内納粟千里外納米上三品戸入京師中三品入他州要倉下三品入本州
  先是太安中高宗以常賦之外雜調十五頗為煩重將與除之尚書毛法仁曰此是軍國資用今頓罷之臣愚以為不可帝曰使地利無窮民力不竭百姓有餘吾孰與不足遂免之未幾復調如前至是乃終罷焉於是賦歛稍輕民復贍矣
  舊制民間所織絹布皆幅廣二尺二寸長四十尺為一匹六十尺為一端令任服用後乃漸至濫惡不依尺度髙祖延興三年秋七月更立嚴制令一凖前式違者罪各有差有司不檢察與同罪
  太和八年始凖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戸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至是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為官司之禄後增調外帛滿二匹所調各隨其土所出其司冀雍華定相秦洛豫懷兗陜徐青齊濟南豫東兗東徐十九州貢綿絹及絲幽平幷肆岐涇荆涼梁汾秦安營豳夏光郢東秦司州萬年鴈門上谷靈丘廣寗平涼郡懷州邵郡上郡之長平白水縣青州北海郡之膠東縣平昌郡之東武平昌縣高密郡之昌安高密夷安黔陬縣秦州河東之蒲坂汾陰縣東徐州東莞郡之莒諸東莞縣雍州馮翊郡之連芍縣咸陽郡之寧夷縣北地郡之三原雲陽銅官宜君縣華州華山郡之夏陽縣徐州北濟郡之離狐豐縣東海郡之贛榆襄賁縣皆以麻布充稅九年下詔均給天下民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還受之盈縮諸民年及課則受田老免及身没則還田奴婢牛隨有無以還受諸桑田不在還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於分雖盈没則還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數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餘種桑五十樹棗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給一畝依法課蒔榆棗奴各依良限三年種畢不畢奪其不畢之地於桑榆地分雜蒔餘果及多種桑榆者不禁諸應還之田不得種桑榆棗果種者以違令論地入還分諸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恒從見口有盈者無受無還不足者受種如法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諸麻布之土男夫及課别給麻田十畝婦人五畝奴婢依良皆從還受之法諸有舉戸老小癃殘無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踰七十者不還所受寡婦守志者雖免課亦授婦田諸還受民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賣買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還受諸土廣民稀之處隨力所及官借民種蒔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諸地狹之處有進丁受田而不樂遷者則以其家桑田為正田分又不足不給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減分無桑之鄉凖此為法樂遷者聽逐空荒不限異州他郡唯不聽避勞就逸其地足之處不得無故而移諸民有新居者三口給地一畝以為居室奴婢五口給一畝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課種菜五分畝之一諸一人之分正從正倍從倍不得隔越他畔進丁受田者恒從所近若同時倶受先貧後富再倍之田放此為法諸逺流配讁無子孫及戸絶者墟宅桑榆盡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給其所親未給之間亦借其所親諸宰民之官各隨地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别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更代相付賣者坐如律
  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彊徵斂倍於公賦十年給事中李沖上言宜凖古五家立一隣長五隣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長取鄉人彊謹者隣長復一夫里長二黨長三所復復征戍餘若民三載亡愆則陟用陟之一等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一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績者八口當未娶者四耕牛二十頭當奴婢八其麻布之鄉一夫一婦布一匹下至牛以此為降大率十匹為工調二匹為調外費三匹為内外百官俸此外雜調民年八十以上聽一子不從役孤獨癃老篤疾貧窮不能自存者三長内迭養食之書奏諸官通議稱善者衆高祖從之於是遣使者行其事乃詔曰夫任土錯貢所以通有無井乗定賦所以均勞逸有無通則民財不匱勞逸均則人樂其業此自古之常道也又隣里鄉黨之制所由來久欲使風教易周家至日見以大督小從近及逺如身之使手幹之總條然後口算平均義興訟息是以三典所同隨世洿隆貳監之行從時損益故鄭僑復丘賦之術鄒人獻盍徹之規雖輕重不同而當時倶適自昔以來諸州户口籍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富彊者并兼有餘貧弱者餬口不足賦稅齊等無輕重之殊力役同科無衆寡之别雖建九品之格而豐埆之土未融雖立均輸之楷而蠶績之鄉無異致使淳化未樹民情偷薄朕每思之良懷深慨今改舊從新為里黨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煩即簡之要初百姓咸以為不若循常豪富幷兼者尤弗願也事施行後計省昔十有餘倍於是海内安之十一年大旱京都民飢加以牛疫公私闕乏時有以馬驢及橐駝供駕輓耕載詔聽民就豐行者十五六道路給糧禀至所在三長贍養之遣使者時省察焉留業者皆令主司審覈開倉賑貸其有特不自存者悉檢集為粥於街衢以救其困然主者不明牧察郊甸閒甚多餧死者時承平日久府藏盈積詔盡出御府衣服珍寳太官雜器太僕乗具内庫弓矢刀鉾十分之八外府衣物繒布絲纊諸所供國用者以其大半班齎百司下至工商皁隷逮于六鎮邉戍畿内鰥寡孤獨貧癃者皆有差十二年詔羣臣求安民之術有司上言請析州郡常調九分之二京都度支歳用之餘各立官司豐年糴貯於倉時儉則加私之一糴之於民如此民必力田以買絹積財以取粟官年登則常積歳凶則直給又别立農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為屯民相水陸之宜斷頃畝之數以贓贖雜物市牛科給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歳責六十斛甄其正課幷征戍雜役行此二事數年之中則穀積而民足矣帝覽而善之尋施行焉自此公私豐贍雖時有水旱不為災也
  世祖之平統萬定秦隴以河西水草善乃以為牧地畜産滋息馬至二百餘萬匹橐駝將半之牛羊則無數高祖即位之後復以河陽為牧場恒置戎馬十萬匹以擬京師軍警之備每歳自河西徙牧於并州以漸南轉欲其習水土而無死傷也而河西之牧彌滋矣正光以後天下喪亂遂為羣宼所盜掠焉
  世宗延昌三年春有司奏長安驪山有銀鑛二石得銀七兩其年秋桓州又上言白登山有銀鑛八石得銀七兩錫三百餘斤其色潔白有踰上品詔並置銀官常令採鑄又漢中舊有金户千餘家常於漢水沙淘金年終總輸後臨淮王彧為梁州刺史奏罷之其鑄鐵為農器兵刄在所有之然以相州牽口冶為工故常鍊鍛為刀送於武庫
  自魏徳既廣西域東夷貢其珍物充於王府又於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貨羽毛齒革之屬無逺不至神龜正光之際府藏盈溢靈太后曾令公卿已下任力負物而取之又數賚禁内左右所費無貲而不能一丐百姓也自徐揚内附之後仍世經略江淮於是轉運中州以實邊鎮百姓疲於道路乃令番戍之兵營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資與民和糴積為邊備有司又請於水運之次隨便置倉乃於小平右門白馬津漳涯黑水濟州陳郡大梁凡八所各立邸閣每軍國有須應機漕引自此費役微省三門都將薛欽上言計京西水次汾華二州恒農河北河東正平平陽五郡年常綿絹及貲麻皆折公物雇車牛送京道險人敝費公損私略計華州一車官酬絹八匹三丈九尺别有私民雇價布六十匹河東一車官酬絹五匹二丈别有私民雇價布五十匹自餘州郡雖未練多少推之逺近應不減此今求車取雇絹三匹市材造船不勞採斫計船一艘舉十三車車取三匹合有三十九匹雇作手并匠及船上雜具食直足以成船計一船剰絹七十八匹布七百八十匹又租車一乘官格四十斛成載私民雇價逺者五斗布一匹近者一石布一匹凖其私費一車布逺者八十匹近者四十匹造船一艘計舉七百石凖其雇價應有一千四百匹今取布三百匹造船一艘并船上覆治雜事計一船有剰布一千一百匹又其造船之處皆須鋸材人功并削船茹依功多少即給當州郡門兵不假更召汾州有租調之處去汾不過百里華州去河不滿六十並令計程依舊酬價車送船所船之所運唯達雷陂其陸路從雷陂至倉庫調一車雇絹一匹租一車布五匹則於公私為便尚書度支郎中朱元旭計稱效立於公濟民為本政列於朝潤國是先故大禹疏決以通四載之宜有漢穿引受納百川之用厥績顯於當時嘉聲播於圖史今校薛欽之説雖跡驗未彰而指況甚善所云以船代車是其策之長者若以門兵造舟便為闕彼防禦無容全依宜令取雇車之物市材執作及倉庫所須悉以營辦七月之始十月初旬令州郡綱典各租調於將所然後付之十車之中留車士四人佐其守護粟帛上船之日隨運至京將共監慎如有耗損其倍徵河中闕失專歸運司輸京之時聽其即納不得雜合違失常體必使量上數下謹其受入自餘一如其列計底柱之難號為天險迅驚千里未易其功然既陳便利無容輒抑若效充其説則附例酬庸如其不驗徵填所損今始開剏不可懸生減折且依請營立一年之後須知贏費歳遣御史校其虚實脫有乖越别更裁量尚書崔休以為刳木為舟用興上代鑿渠通運利盡中古是以漕輓河渭留侯以為偉談方舟蜀漢酈生稱為口實豈直張純之奏見美東都陳勰之功事高晋世其為利益所從來久矣案欽所列實允事宜𭅺中之計備盡公理但舟檝所通逺近必至茍利公私不宜止在前件昔人乃逺通襃斜以利闗中之漕南達交廣以增京洛之饒況乃漳洹夷路河濟平流而不均彼省煩同兹巨益且鴻溝之引宋衞史牒具存討虜之通幽冀古迹備在舟車省益理寔相懸水陸難易力用不等昔沗東州親逕驗斯損益不可同年而語請諸通水運之處皆宜率同此式縱復五百三百里車運水次校計利饒猶為不少其欽所列州郡如請興造東路諸州皆先通水運今年租調悉用舟檝若船數有闕且賃假充事比之僦車交成息耗其先未通流宜遣檢行閑月修治使理有可通必無壅滯如此則發召匪多為益實廣一爾蹔勞久安永逸録尚書髙陽王雍尚書僕射李崇等奏曰運漕之利今古攸同舟車息耗實相殊絶欽之所列闗西而已若域内同行足為公私巨益謹輒參量備如前計庶徵召有減勞止小康若此請蒙遂必須溝洫通流即求開興修築或先以開治或古跡仍在舊事可因用功差易此冬閒月令疎通咸訖比春水之時使運漕無滯詔從之而未能盡行也正光後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國用不足預折天下六年租調而徵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有司奏斷百官常給之酒計一歳所省合米五萬三千五十四斛九升孽穀六千九百六十斛麫三十萬五百九十九斤其四時郊廟百神羣祀依式供營逺蕃使客不在斷限爾後宼賊轉衆諸將出征相繼奔敗所亡器械資糧不可勝數而闗西喪失尤甚帑藏益以空竭有司又奏内外百官及諸蕃客稟食及肉悉二分減一計終歳省肉百五十九萬九千八百五十六斤米五萬三千九百三十二石孝昌二年終稅京師田租畝五升借賃公田者畝一斗又税市入者人一錢其店舍又為五等收税有差莊帝初承喪亂之後倉廪甪罄遂班入粟之制輸粟八千石賞散侯六千石散伯四千石散子三千石散男職人輸七百石賞一大階授以實官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一千石加一大階無第者輸五百石聽正九品出身一千石加一大階諸沙門有輸粟四千石入京倉者授本州統若無本州者⿰大州都若不入京倉入外州郡倉者三千石畿郡都統依州格若輸五百石入京倉者授本郡維那其無本郡者授以外郡粟入外州郡倉七百石者京倉三百石者授縣維那
  孝靜天平初以遷民草剏資産未立詔出粟一百三十萬石以賑之三年夏又賑遷民稟各四十日其年秋并肆汾建晉泰陜東雍南汾九州霜旱民飢流散四年春詔所在開倉賑恤之而死者甚衆時諸州調絹不依舊式齊獻武王以其害民興和三年冬請班海内悉以四十尺為度天下利焉
  河東郡有鹽池舊立官司以收税利是時罷之而民有富彊者專擅其用貧弱者不得資益延興末復立監司量其貴賤節其賦入於是公私兼利世宗即位政存寛簡復罷其禁與百姓共之其國用所須别為條制取足而已自後豪貴之家復乗勢占奪近池之民又輒障吝彊弱相陵聞於逺近神龜初太師高陽王雍太傅清河王懌等奏鹽池天藏資育羣生仰惟先朝限者亦不苟與細民競兹贏利但利起天池取用無法或豪貴封護或近者吝守卑賤逺來超然絶望是以因置主司令其裁察彊弱相兼務令得所且十一之税自古及今取輒以次所濟為廣自爾霑洽逺近齊平公私兩宜儲益不少及鼓吹主簿王後興等詞稱請供百官食鹽二萬斛之外歳求輸馬千匹牛五百頭以此而推非可稍計後中尉甄琛啓求罷禁被敕付議尚書執奏稱琛啟坐談則理高行之則事闕請依常禁為允詔依琛計乃為繞池之民尉保光等擅自固護語其障禁倍於官司取與自由貴賤任口若無大宥罪合推斷詳度二三深乖王法臣等商量請依先朝之詔禁之為便防姦息暴斷遣輕重亦凖前㫖所置監司一同往式於是復置監官以監檢焉其後更罷更立以至於永熙自遷鄴後於滄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煑鹽滄州置竈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置竈四百五十二幽州置竈一百八十青州置竈五百四十六又於邯鄲置竈四計終歳合收鹽二十萬九千七百二斛四升軍國所資得以周贍矣
  魏初至於太和錢貨無所周流高祖始詔天下用錢焉十九年冶鑄粗備文曰太和五銖詔京師及諸州鎮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凖絹給錢絹匹為錢二百在所遣錢工備爐冶民有欲鑄聽就鑄之銅必精練無所和雜世宗永平三年冬又鑄五銖錢肅宗初京師及諸州鎮或鑄或否或有止用古錢不行新鑄致商貨不通貿遷頗隔熙平初尚書令任城王澄上言臣聞洪範八政貨居二焉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寳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成養羣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夏殷之政九州貢金以定五品周仍其舊太公立九府之法於是國貨始行定銖兩之楷齊桓循用以覇諸侯降及秦始漢文遂有輕重之異吳濞鄧通之錢收利遍於天下河南之地猶甚多焉逮于孝武乃更造五銖其中毁鑄隨利改易故使錢有大小之品竊尋太和之錢高祖留心剏制後與五銖並行此乃不刋之式但臣竊聞之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因其所宜順而致用太和五銖雖利於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揚之市土貨既殊貿鬻亦異便於荆郢之邦者則礙於兗豫之域致使貧民有重困之切王道貽隔化之訟去永平三年都座奏斷天下用錢不依凖式者時被敕云不行之錢雖有常禁其先用之處權可聽行至年末悉令斷之延昌二年徐州民儉刺史啟奏求行土錢㫖聽權依舊用謹尋不行之錢律有明式指謂雞眼鐶鑿更無餘禁計河南諸州今所行者悉非制限昔來繩禁愚竊惑焉又河北州鎮既無新造五銖設有舊者而復禁斷並不得行專以單絲之縑疎縷之布狹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為尺以濟有無至今徒成杼軸之勞不免飢寒之苦良由分截布帛壅塞錢貨實非救恤凍餒子育黎元謹惟自古以來錢品不一前後累代易變無常且錢之為名欲泉流不已愚意謂今之太和與新鑄五銖及諸古錢方俗所便用者雖有大小之異並得通行貴賤之差自依鄉價庻貨環海内公私無壅其不行之錢及盗鑄毁大為小巧偽不如法者據律罪之詔曰錢行已久今東尚有事且依舊用澄又奏臣猥屬樞衡庻罄心力常願貨物均通書軌一範謹詳周禮外府掌邦布之入出布猶泉也其藏曰泉其流曰布然則錢之興也始於一品欲令世匠均同圜流無極爰暨周景降逮亡新易鑄相尋參差百品遂令接境乖商連邦隔質臣比奏求宣下海内依式行錢登被㫖敕錢行已久且可依舊謹重參量以為太和五銖乃大魏之通貨不朽之恒模寧可專貿於京師不行於天下但今戎馬在郊江疆未一東南之州依舊為便至於京西京北域内州鎮未有錢處行之則不足為難塞之則有乖通典何者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穀則有負擔之難錢之為用貫繦相屬不假斗斛之器不勞秤尺之平濟世之宜謂為深允請並下諸方州鎮其太和及新鑄五銖并古錢内外全好者不限大小悉聽行之雞眼鐶鑿依律而禁河南州鎮先用錢者既聽依舊不在斷限唯太和五銖二錢得用公造新者其餘雜種一用古錢生新之類普同禁約諸方之錢通用京師其聽依舊之處與太和錢及新造五銖並行若盜鑄者罪重常憲既欲均齊物品廛井斯和若不繩以嚴法無以肅兹違犯符㫖一宣仍不遵用者刺史守令依律治罪詔從之而河北諸州舊少錢貨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二年冬尚書崔亮奏恒農郡銅青谷有銅鑛計一斗得銅五兩四銖葦池谷鑛計一斗得銅五兩鸞帳山鑛計一斗得銅四兩河内郡王屋山鑛計一斗得銅八兩南青州苑燭山齊州商山並是往昔銅官舊迹見在謹按鑄錢方興用銅處廣既有冶利並宜開鑄詔從之自後所行之錢民多私鑄稍就小薄價用彌賤建義初重盜鑄之禁開糾賞之格至永安二年秋詔更改鑄文曰永安五銖官自立爐起自九月至三年正月而止官欲貴錢乃出藏絹分遣使人於二市賞之絹匹止錢二百而私市者猶三百利之所在盜鑄彌衆巧偽既多輕重非一四方州鎮用各不同遷鄴之後輕濫尤多武定初齊文襄王奏革其弊於是詔遣使人詣諸州鎮收銅及錢悉更改鑄其文仍舊然姦僥之徒越法趨利未幾之間漸復細薄六年文襄王以錢文五銖名須稱實宜稱錢一文重五銖者聽入市用計百錢重一斤四兩二十銖自餘皆準此為數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鎮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於市門私民所用之稱皆凖市稱以定輕重凡有私鑄悉不禁斷但重五銖然後聽用若入市之錢重不五銖或雖重五銖而多雜鉛鑞並不聽用若有輒以小薄雜錢入市有人紏獲其錢悉入告者其小薄之錢若即禁斷恐人交乏絶畿内五十日外州百日為限羣官參議咸以時穀頗貴請待有年上從之而止













  魏書卷一百一十
  魏書卷一百十考證
  十年給事中李冲上言○十年上脱年號今考本書李冲𫝊當是高祖太和十年












  魏書卷一百十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一十一
  齊     魏    收    撰
  志第十六
  刑罰七
  二儀旣判彚品生焉五才兼用廢一不可金木水火土咸相愛惡陰陽所育禀氣呈形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雲雨春夏以生長之秋冬以殺藏之斯則徳刑之設著自神道聖人處天地之間率神祗之意生民有喜怒之性哀樂之心應感而動動而逾變淳化所陶下以惇朴故異章服畫衣冠示恥申禁而不敢犯其流旣銳姦黠萌生是以明法令立刑賞故書曰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敎刑金作贖刑怙終賊刑眚災肆赦舜命咎繇曰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夏刑則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殷因於夏蓋有損益周禮建三典刑邦國以五聽求民情八議以申之三刺以審之左嘉石平罷民右肺石達窮民宥不識宥過失宥遺忘赦幼弱赦耄耋赦憃愚周道旣衰穆王荒耄命呂侯度作祥刑以詰四方五刑之屬増矣夫疑獄氾問與衆共之衆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先王之愛民如此刑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逮於戰國競任威刑以相吞噬商君以法經六篇入說於秦議參夷之誅連相坐之法風俗凋薄號爲虎狼及於始皇遂兼天下毁先王之典制挾書之禁法繁於秋荼網密於凝脂姦僞並生赭衣塞路獄犴淹積囹圄成市於是天下怨叛十室而九漢祖入闗蠲削煩苛致三章之約文帝以仁厚斷獄四百幾致刑措孝武世以姦宄滋甚增律五十餘篇宣帝時路溫舒上書曰夫獄者天下之命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有罪今治獄吏非不慈仁也上下相敺以刻爲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示人吏治者利其然則指導以明之上奏畏郤則鍜鍊而周内之雖咎繇聽之猶以爲死有餘罪何則文致之罪故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宣帝善之痛乎獄吏之害也久矣故曰古之立獄所以求生今之立獄所以求殺人不可不愼也于定國爲廷尉集諸法律凡九百六十卷大辟四百九十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比凡三千四百七十二條諸斷罪當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後漢二百年間律章無大增減魏武帝造甲子科條犯釱左右趾者易以斗械明帝改士民罰金之坐除婦人加笞之制晉武帝以魏制峻密又詔車騎賈充集諸儒學刪定名例爲二十卷并合二千九百餘條晉室喪亂中原蕩然魏氏承百王之末屬崩散之後典刑泯棄禮俗澆薄自太祖撥亂蕩滌華夏至于太和然後吏清政平斷獄省簡所謂百年而後勝殘去殺故𣙜舉行事以著于篇
  魏初禮俗純朴刑禁疎簡宣帝南遷復置四部大人坐王庭決辭訟以言語約束刻契記事無囹圄考訊之法諸犯罪者皆臨時決遣神元因循亡所革易
  穆帝時劉聰石勒傾覆晉室帝將平其亂乃峻刑法每以軍令從事民乘寛政多以違命得罪死者以萬計於是國落騷駭平文承業綏集離散
  昭成建國二年當死者聽其家獻金馬以贖犯大逆者親族男女無少長皆斬男女不以禮交皆死民相殺者聽與死家馬牛四十九頭及送葬器物以平之無繫訊連逮之坐盗官物一備五私則備十法令明白百姓晏然
  太祖㓜遭艱難備嘗險阻具知民之情僞及在位躬行仁厚協和民庶旣定中原患前代刑網峻密乃命三公郞王德除其法之酷切於民者約定科令大崇簡易是時天下民久苦兵亂畏法樂安帝知其若此乃鎮之以𤣥黙罰必從輕兆庶欣戴焉然於大臣持法不捨季年災異屢見太祖不豫網紀禠頓刑罰頗爲濫酷
  太宗卽位修廢官恤民隱命南平公長孫嵩北新侯安同對理民訟庶政復有叙焉帝旣練精庶事爲吏者浸以深文避罪
  世祖卽位以刑禁重神䴥中詔司徒崔浩定律令除五歲四歲刑増一年刑分大辟爲二科死斬死入絞大逆不道腰斬誅其同籍年十四已下腐刑女子沒縣官害其親者轘之爲蠱毒者男女皆斬而焚其家巫蠱者負羖羊抱犬沉諸淵當刑者贖貧則加鞭二百畿内民富者燒炭於山貧者役於圊溷女子入舂稾其固疾不逮于人守苑囿王官階九品得以官爵除刑婦人當刑而孕産後百日乃決年十四已下降刑之半八十及九歲非殺人不坐拷訊不踰四十九論刑者部主具狀公車鞫辭而三都決之當死者部案奏聞以死不可復生懼監官不能平獄成皆呈帝親臨問無異辭怨言乃絶之諸州國之大辟皆先讞報乃施行闕左懸登聞鼓人有窮寃則撾鼓公車上奏其表是後民官瀆貨帝思有以肅之太延三年詔天下吏民得舉告牧守之不法於是凡庶之凶悖者專求牧宰之失迫脅在位取豪於閭閻而長吏咸降心以待之苟免而不恥貪暴猶自若也時輿駕數親征討及行幸四方眞君五年命恭宗總百揆監國少傅游雅上疏曰殿下親覽百揆經營内外昧旦而興諮詢國老臣職忝凝承司是獻替漢武時始啓河右四郡議諸疑罪而讁徙之十數年後邊郡充實並修農戍孝宣因之以服北方此近世之事也帝王之於罪人非怒而誅之欲其徙善而懲惡讁徒之苦其懲亦深自非大逆正刑皆可從徙雖舉家投遠忻喜赴路力役終身不敢言苦且遠流分離心或思善如此姦邪可息邊垂足備恭宗善其言然未之行
  六年春以有司斷法不平詔諸疑獄皆付中書依古經義論決之初盗律贓四十匹致大辟民多慢政峻其法贓三匹皆死正平元年詔曰刑網太密犯者更衆朕甚愍之其詳案律令務求厥中有不便於民者增損之於是游雅與中書侍郞胡方回等改定律制盗律復舊加故縱通情止舍之法及他罪凡三百九十一條門誅四大辟一百四十五刑二百二十一條有司雖增損條章猶未能闡明刑典
  高宗初仍遵舊式太安四年始設酒禁是時年榖屢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訟或議主政帝惡其若此故一切禁之釀沽飲皆斬之吉凶賔親則開禁有日程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諸曹外部州鎮至有微服雜亂於府寺間以求百官疵失其所窮治有司苦加訊惻而多相誣逮輒劾以不敬諸司官贓二丈皆斬又增律七十九章門房之誅十有三大辟三十五刑六十二和平末冀州刺史源賀上言自非大逆手殺人者請原其命讁守邊戍詔從之
  顯祖卽位除口誤開酒禁帝勤於治功百寮内外莫不震肅及傳位高祖猶躬覽萬幾刑政嚴明顯拔淸節沙汰貪鄙牧守之廉潔者往往有聞焉
  延興四年詔自非大逆干紀者皆止其身罷門房之誅自獄付中書覆案後頗上下法遂罷之獄有大疑乃平議焉先是諸曹奏事多有疑請又口傳詔敕或致矯擅於是事無大小皆令據律正名不得疑奏合則制可失𠂻則彈詰之盡從中墨詔自是事咸精詳下莫敢相罔顯祖末年尤重刑罰言及常用惻愴每於獄案必令覆鞫諸有囚繫或積年不斷羣臣頗以爲言帝曰獄滯雖非治體不猶愈乎倉卒而濫也夫人幽苦則思善故囹圄與福堂同居朕欲其改悔而加以輕恕耳由是囚繫雖淹滯而刑罰多得其所又以赦令屢下則狂愚多僥幸故自延興終於季年不復下赦理官鞫囚杖限五十而有司欲免之則以細捶欲陷之則先大杖民多不勝而誣引或絕命於杖下顯祖知其若此乃爲之制其捶用荆平其節訊囚者其本大三分杖背者二分撻脛者一分拷悉依令皆從於輕簡也
  高祖馭宇留心刑法故事斬者皆裸形伏質入死者絞雖有律未之行也太和元年詔曰刑法所以禁暴息姦絕其命不在裸形其參詳舊典務從寛仁司徒元丕等奏言聖心垂仁恕之惠使受戮者免裸骸之恥普天感德莫不幸甚臣等謹議大逆及賊各棄市袒斬盗及吏受賕各絞刑踣諸甸師又詔曰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防之雖峻陷者罙甚今犯法至死同入斬刑去衣裸體男女媟見豈齊之以法示之以禮者也今具爲之制三年下詔曰治因政寛弊由網密今候職千數姦巧弄威重罪受賕不列細𬨨吹毛而舉其一切罷之於是更置謹直者數百人以防諠鬭於街術吏民安其職業先是以律令不具姦吏用法致有輕重詔中書令高閭集中秘官等修改舊文隨例增減又勑羣官參議厥衷經御刋定五年冬訖凡八百三十二章門房之誅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羣行剽劫首謀門誅律重者止梟首時法官及州郡縣不能以情折獄乃爲重枷大幾圍復以縋石懸於囚頸傷内至骨更使壯卒迭搏之囚率不堪因以誣服吏持此以爲能帝聞而傷之乃制非大逆有明證而不款辟者不得大枷律枉法十匹義贓二百匹大辟至八年始班祿制更定義贓一匹枉法無多少皆死是秋遣使者廵行天下糾守宰之不法坐贓死者四十餘人食祿者跼蹐賕謁之路殆絕帝哀矜庶獄至於奏讞率從降恕全命徙邊歲以千計京師决死獄歲竟不過五十州鎮亦簡
  十一年春詔曰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而律不遜父母罪止髠刑於理未衷可更詳改又詔曰前命公卿論定刑典而門房之誅猶在律策違失周書父子異罪推古求情意甚無取可更議之刪除繁酷秋八月詔曰律文刑限三年便入極黙坐無太半之校罪有死生之殊可詳案律條諸有此類更一刋定冬十月復詔公卿令參議之
  十二年詔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無成人子孫又無朞親者仰案後列奏以待報著之令格
  世宗卽位意在寛政正始元年冬詔曰議獄定律有國攸愼輕重損益世或不同先朝垂心典憲刋革令軌但時屬征役未之詳究施於時用猶致疑舛尚書門下可於中書外省論律令諸有疑事斟酌新舊更加思理增減上下必令周備隨有所立别以申聞庶於循變協時永作通制
  永平元年秋七月詔尚書檢枷杖大小違制之由科其罪失尚書令高肇尚書僕射淸河王懌尚書邢巒尚書李平尚書江陽王繼等奏曰臣等聞王者繼天子物爲民父母導之以德化齊之以刑法小大必以情哀矜而勿喜務於三訊五聽不以木石定獄伏惟陛下子愛蒼生恩侔天地疏網改祝仁過商后以枷杖之非度愍民命之或傷爰降慈旨廣垂昭恤雖有虞愼獄之深漢文惻隱之至亦未可共日而言矣謹案獄官令諸察獄先備五聽之理盡求情之意又驗諸證信事多疑似猶不首實者然後加以拷掠諸犯年刑已上枷鎻流徙已上增以杻械迭用不俱非大逆外叛之罪皆不大枷高杻重械又無用石之文而法官州郡因緣增加遂爲恒法進乖五聽退違令文誠宜案劾依旨科處但踵行已久計不推坐檢杖之小大鞕之長短令有定式但枷之輕重先無成制臣等參量造大枷長一丈三尺喉下長一丈通頰木各方五寸以擬大逆外叛杻械以掌流刑已上諸臺寺州郡大枷請悉焚之枷本掌囚非拷訊所用從今斷獄皆依令盡聼訊之理量人彊弱加之拷掠不聽非法拷人兼以拷石自是枷杖之制頗有定凖未幾獄官肆虐稍復重大法例律五等列爵及在官品令從第五以階當刑二歲免官者三載之後聽仕降先階一等延昌二年春尚書邢巒奏竊詳王公已下或析體宸極或著勲當時咸胙土授民維城王室至於五等之爵亦以功錫雖爵秩有異而號擬河山得之至難失之永墜刑典旣同名復殊絕請議所宜附爲永制詔議律之制與八座門下參論皆以爲官人若罪本除名以職當刑猶有餘資復降階而叙至於五等封爵除刑若盡永卽甄削便同之除名於例實爽愚謂自王公以下有封邑罪除名三年之後宜各降本爵一等王及郡公降爲縣公公爲侯侯爲伯伯爲子子爲男至于縣男則降爲鄉男五等爵者亦依此而降至於散男其鄉男無可降授者三年之後聽依其本品之資出身詔從之其年秋符璽郞中高賢弟員外散騎侍郞仲賢叔司徒府主簿六珍等坐弟季賢同元愉逆除名爲民㑹赦之後被旨勿論尚書邢巒奏案季賢旣受逆官爲其𫝊檄規扇幽瀛遘兹禍亂據律凖犯罪當孥戮兄叔坐法法有明典賴蒙大宥身命獲全除名還民於其爲幸然反逆坐重故支屬相及體旣相及事同一科豈有赦前皆從流斬之罪赦後獨除反者之身又緣坐之罪不得以職除流且貨賕小愆宼盜微戾贓狀露驗者會赦猶除其名何有罪極裂冠釁均毁冕父子齊刑兄弟共罰赦前同斬從流赦後有復官之理依律則罪合孥戮凖赦則例皆除名古人議無將之罪者毁其室洿其宮絕其蹤滅其類其宅猶棄而況人乎請依律處除名爲民詔曰死者旣在赦前又員外非在正侍之限便可悉聽復仕三年尚書李平奏冀州阜城民費羊皮母亡家貧無以葬賣七嵗子與同城人張回爲婢回轉賣於鄃縣民梁定之而不言良狀案盜律掠人掠賣人和賣人爲奴婢者死回故買羊皮女謀以轉賣依律處絞刑詔曰律稱和賣人者謂兩人詐取他財今羊皮賣女告回稱良張回利賤知良公買誠於律俱乖而兩各非詐此女雖父賣爲婢體本是良回轉賣之日應有遲疑而賣者旣以有罪買者不得不坐但賣者以天性難奪支屬易遺尊卑不同故罪有異買者知良故買又於彼無親若買同賣者卽理不可何者賣五服内親屬在尊長者死此亦非掠從其眞買曁於致罪刑死大殊明知買者之坐自應一例不得全如鈞議云買者之罪不過賣者之咎也且買者於彼無天性支屬之義何故得有差等之理又案别條知人掠盗之物而故買者以隨從論依此律文知人掠良從其宜買罪止於流然其親屬相賣坐殊凡掠至於買者亦宜不等若處同流坐於法爲深凖律斟降合刑五歲至如買者知是良人決便眞賣不語前人得之由緒前人謂眞奴婢更或轉賣因此流洞罔知所在家人追贖求訪無處永沉賤隷無復良期案其罪狀與掠無異且法嚴而姦易息政寛而民多犯水火之喻先典明文今謂買人親屬而復決賣不告前人良狀由緒處同掠罪太保高陽王雍議曰州處張回專引盜律檢回所犯本非和掠保證明然去盜遠矣今引以盜律之條處以和掠之罪原情究律實爲乖當如臣鈞之議知買掠良人者本無罪文何以言之羣盜彊盜無首從皆同和掠之罪故應不異明此自無正條引類以結罪臣鴻以轉賣流漂罪與掠等可謂罪人斯得案賊律云謀殺人而發覺者流從者五歲刑已傷及殺而還蘇者死從者流已殺者斬從而加功者死不加者流詳沉賤之與身死流漂之與腐骨一存一亡爲害孰甚然賊律殺人有首從之科盜人賣買無唱和差等謀殺之與和掠同是良人應爲凖例所以不引殺人減之降從彊盜之一科縱令謀殺之與彊盜俱得爲例而似從輕其義安在又云知人掠盜之物而故賣者以隨從論此明禁𭧂掠之原遏姦盜之本非謂市之於親尊之手而同之於盜掠之刑竊謂五服相賣俱是良人所以容有差等之罪者明去掠盜理遠故從親疏爲差級尊卑爲輕重依律諸共犯罪皆以發意爲首明賣買之元有由魁末之坐宜定若羊皮不云賣則回無買心則羊皮爲元首張回爲從坐首有沾刑之科從有極黙之戾推之憲律法刑無據買者之罪宜各從賣者之坐又詳臣鴻之議有從他親屬買得良人而復眞賣不語後人由狀者處同掠罪旣一爲婢賣與不賣俱非良人何必以不賣爲可原轉賣爲難恕張回之愆宜鞭一百賣子葬親孝誠可美而表賞之議未聞刑罰之科已降恐非敦風厲俗以德導民之謂請免羊皮之罪公酬賣直詔曰羊皮賣女葬母孝誠可嘉便可特原張回雖買之於父不應轉賣可刑五歲先是皇族有譴皆不持訊時有宗士元顯富犯罪須鞫宗正約以舊制尚書李平奏以帝宗磐固周布於天下其屬籍疎遠蔭官卑末無良犯憲理須推究請立限斷以爲定式詔曰雲來綿逺繁衍世滋植籍宗氏而爲不善量亦多矣先朝旣無不訊之格而空相矯恃以長違暴諸在議請之外可悉依常法其年六月兼廷尉卿元志監王靖等上言檢除名之例依律文獄成謂處罪案成者寺謂犯罪逕彈後使覆檢鞫證定刑罪狀彰露案署分兩獄理是成若使案雖成雖已申省事下廷尉或寺以情狀未盡或邀駕撾鼔或門下立疑更付别使者可從未成之條其家人陳訴信其專辭而阻成斷便是曲遂於私有乖公體何者五詐旣窮六備已立僥倖之軰更起異端進求延罪於漏刻退希不測之恩宥辨以惑正曲以亂直長民姦於下隳國法於上竊所未安大理正崔纂評楊機丞甲休律博士劉安元以爲律文獄已成及決竟經所綰而疑有姦欺不直於法及訴寃枉者得攝訊覆治之檢使處罪者雖已案成御史風彈以痛誣伏或拷不承引依證而科或有私嫌彊逼成罪家人訴枉辭案相背刑憲不輕理須訊鞫旣爲公正豈疑於私如謂規不測之澤抑絕訟端則枉滯之徒終無申理若從其案成便乖覆治之律然未判經赦及覆治理狀眞僞未分承前以來如此例皆得復職愚謂經奏遇赦及已覆治得爲獄成尚書李韶奏使雖結案處上廷尉解送至省及家人訴枉尚書納辭連解下鞫未檢遇宥者不得爲案成之獄推之情理謂崔纂等議爲允詔從之
  熙平中有冀州妖賊延陵王買負罪逃亡赦書斷限之後不自歸首廷尉卿裴延儁上言法例律諸逃亡赦書斷限之後不自歸首者復罪如初依賊律謀反大逆處置梟首其延陵法權等所謂月光童子劉景暉者妖言惑衆事在赦後合死坐正崔纂以爲景暉云能變爲蛇雉此乃傍人之言雖殺暉爲無理恐赦暉復惑衆是以依違不敢專執當今不諱之朝不應行無罪之戮景暉九歲小兒口尚乳臭舉動云爲並不闗己月光之稱不出其口皆姦吏無端横生粉墨所謂爲之者巧殺之者能若以妖言惑衆據律應死然更不破惑衆赦令之後方顯其律令之外更求其罪赦律何以取信於天下天下焉得不疑於赦律乎書曰與殺無辜寧失有罪又案法例律八十已上八歲已下殺傷論坐者上請議者謂悼耄之罪不用此律愚以老智如尚父少惠如甘羅此非常之士可如其議景暉愚小自依凡律靈太后令曰景暉旣經恩宥何得議加橫罪可謫略陽民餘如奏
  時司州表河東郡民李憐生行毒藥案以死坐其母訴稱一身年老更無朞親例合上請檢籍不謬未及判申憐母身䘮州斷三年服終後乃行決司徒曹參軍許琰謂州判爲允主簿李瑒駮曰案法例律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已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朞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飬其親終則從流不在原赦之例檢上請之言非應府州所决毒殺人者斬妻子流計其所犯實重餘憲凖之情律所虧不淺且憐旣懷酖毒之心謂不可參隣人任計其母在猶宜闔門投畀况今死也引以三年之禮乎且給假殯葬足示仁寛今已卒哭不合更延可依法處斬流其妻子實足誡彼氓庶肅是刑章尚書蕭寳夤奏從瑒執詔從之
  舊制直閣直後直齋武官隊主隊副等以比視官至於犯譴不得除罪尚書令任城王澄奏案諸州中正亦非品令所載又無祿恤先朝已來皆得當刑直閣等禁直上下有宿衛之勤理不應異靈太后令凖中正
  神龜中蘭陵公主駙馬都尉劉輝坐與河陰縣民張智壽妹容妃陳慶和妹慧猛姦亂耽惑毆主傷胎輝懼罪逃亡門下處奏各入死刑智壽慶和並以知情不加防限處以流坐詔曰容妃慧猛恕死髠鞭付宮餘如奏尚書三公郞中崔纂執曰伏見旨募若獲劉輝者職人賞二階白民聽出身進一階厮役免役奴婢爲良案輝無叛逆之罪賞同反人劉宣明之格又尋問下處奏以容妃慧猛與輝私姦兩情躭惑令輝俠忿毆主傷胎雖律無正條罪合極法並處入死其智壽等二家配敦煌爲兵天慈廣被不卽施行雖恕其命竊謂未可夫律令高皇帝所以治天下不爲喜怒增減不由親疎改易案鬬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殺子孫者五歲刑毆殺者四歲刑若心有愛憎而故殺者各加一等雖王姬下降貴殊常妻然人婦之孕不得非一夕生永平四年先朝舊格諸刑流及死皆首罪判官後決從者事必因本以求支獄若以輝逃避便應懸處未有捨其首罪而成其未愆流死參差或時末允門下中禁大臣職在敷奏昔邴吉爲相不存鬬斃而問牛喘豈不以司别故也案容妃等罪止於姦私若擒之穢席衆證分明卽律科處不越刑坐何得同宮掖之罪齊奚官之案智壽口訴妹適司士曹參軍羅顯貴已生二女於其夫則他家之母禮云婦人不二夫猶日不二天若私門失度罪在於夫釁非兄弟昔魏晉未除五族之刑有免子戮母之坐何曾諍之謂在室之女從父母之刑已醮之婦從夫家之刑斯乃不刋之令軌古今之通議律朞親相隱之謂凡罪况姦私之醜豈得以同氣相證論刑過其所犯語情又乖律憲案律姦罪無相緣之坐不可借輝之忿加兄弟之刑夫刑人於市與衆棄之爵人於朝與衆共之明不私於天下無欺於耳目何得以非正刑書施行四海刑名一失駟馬不追旣有詔旨依卽行下非律之案理宜更請尚書元脩議以爲昔哀姜悖禮於魯齊侯取而殺之春秋所譏又夏姬罪濫於陳國但責徴舒而不非父母明婦人外成犯禮之愆無闗本屬況出適之妹釁及兄弟乎右僕射游肇奏言臣等謬參樞轄獻替是司門下出納謨明常則至於無良犯法職有司存劾罪結案本非其事容犯等姦狀罪止於刑並處極法凖律未當出適之女坐及其兄推據典憲理實爲猛又輝雖逃刑罪非孥戮募同大逆亦謂加重乖律之案理宜陳請乞付有司重更詳議詔曰輝悖法者之罪不可縱厚賞懸募必望擒獲容妃慧猛與輝私亂因此耽惑主致非常此而不誅將何懲肅且已醮之女不應坐及昆弟但智壽慶和知妹姦情初不防禦招引劉輝共成淫醜敗風穢化理深其罰特敕門下結獄不拘恒司豈得一同常例以爲通凖且古有詔獄寧復一歸大理而尚書治本納言所屬弗究悖理之淺深不詳損化之多少違彼義途茍存執憲殊乖任寄深合罪責崔纂可免郞都坐尚書悉奪祿一時
  孝昌已後天下淆亂法令不恒或寛或猛及尒朱擅權輕重肆意在官者多以深酷爲能至遷鄴京畿羣盗頗起有司奏立嚴制諸彊盜殺人者首從皆斬妻子同籍配爲樂戸其不殺人及贓不滿五匹魁首斬從者死妻子亦爲樂戸小盜贓滿十匹已上魁首死妻子配驛從者流侍中孫騰上言謹詳法若畫一理尚不二不可喜怒由情而致輕重案律公私刼盜罪止流刑而比執事苦違好爲穿鑿律令之外更立餘條通相糺之路班捉獲之賞斯乃刑書徒設獄訟更煩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非所謂不嚴而治遵守典故者矣臣以爲升平之美義在省刑陵遲之弊必由峻法是以漢約三章天下歸德秦酷五刑率土瓦解禮訓君子律禁小人舉罪定名國有常辟至如眚災肆赦怙終賊刑經典垂言國朝成範隨時所用各有司存不宜巨細滋煩令民豫備恐防之彌堅攻之彌甚請諸犯盜之人悉准律令以明恒憲庶使刑殺折𠂻不得棄本從末詔從之
  天平後遷移草剏百司多不奉法貨賄公行興和初齊文襄王入輔朝政以公平肅物大改其風至武定中法令嚴明四海知治矣
  魏書卷一百一十一
  魏書卷一百十一考證
  熙平中事在赦後合死坐○闕一本作亦
  神龜中齊奚官之○闕一本作律












  魏書卷一百十一考證
<史部,正史類,魏書>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一十二上
  齊     魏   收     撰
  志第十七
  靈徵八上
  帝王者配徳天地協契陰陽發號施令動闗幽顯是以克躬脩政畏天敬神雖休勿休而不敢怠也化之所感其徵必至善惡之來報應如響斯蓋神祗眷顧告示禍福人主所以仰瞻俯察戒德愼行弭譴咎致休禎圓首之類咸納於仁壽然則治世之符亂邦之孽隨方而作厥迹不同眇自百王不可得而勝數矣今錄皇始之後災祥小大總爲靈徵志
  地震
  洪範論曰地陰類大臣之象陰静而不當動動者臣下彊盛將動而爲害之應也
  太宗泰常四年二月甲子司州地震屋室盡搖動世祖太延二年十一月丁卯幷州地震
  四年三月乙未京師地震
  十一月丁亥幽兗二州地震
  眞君元年五月丙午河東地震
  高祖延興四年五月鴈門崎城有聲如雷自上西引十餘聲聲止地震
  十月己亥京師地震
  太和元年四月辛酉京師地震
  五月統萬鎭地震有聲如雷
  閏月秦州地震殷殷有聲四年正月雍州氐民齊男王反
  二年二月丙子兗州地震四年十月蘭陵民桓富反殺其縣令
  七月丁卯幷州地震有聲
  三年三月戊辰平州地震有聲如雷野雉皆雊
  十月丁卯京師地震五年二月沙門法秀謀反
  四年五月己酉幷州地震
  五年二月戊戍秦州地震
  六年五月癸未秦州地震有聲
  八月甲午秦州地震有聲如雷乙未又震
  七年三月甲子秦州地震有聲
  四月丁卯肆州地震有聲
  六月甲子東雍州地震有聲
  八年十一月丙申幷州地震
  十年正月辛未幷州地震殷殷有聲
  閏月丙午秦州地震
  二月甲子京師地震丙寅又震
  丙午秦州地震有聲
  三月壬子京師及營州地震十二年三月中散梁衆保謀反
  十九年二月己未光州地震東萊之牟平虞丘山陷五所一處有水
  二十年正月辛未幷州地震
  四月乙未營州地震十二月桓州刺史穆泰等在州謀反誅
  二十二年三月癸未營州地震
  八月戊子兗州地震
  九月辛卯幷州地震
  二十三年六月乙未京師地震
  世宗景明元年六月庚午秦州地震
  四年正月辛酉涼州地震
  壬申幷州地震
  六月丁亥秦州地震
  十二月辛巳秦州地震正始三年正月秦州民王智等聚衆二千自號王公㝷推秦州主簿呂茍兒爲主正始元年四月庚辰京師地震
  六月乙巳京師地震
  二年九月己丑恒州地震
  三年七月己丑涼州地震殷殷有聲城門崩
  八月庚申秦州地震九月夏州長史曹明謀反
  永平元年春正月庚寅秦州地震三年二月泰州沙門劉光秀謀反
  九月壬辰靑州地震殷殷有聲
  二年正月壬寅靑州地震
  四年五月庚戌恒定二州地震殷殷有聲
  十月己巳恒州地震有聲如雷
  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師及幷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畤桑乾靈丘肆州之秀容鴈門地震陷裂山崩泉湧殺五千三百一十人傷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馬雜畜死傷者三千餘後尒朱榮彊擅之徵也十月壬申秦州地震有聲
  十一月己酉定肆二州地震
  十二月辛未京師地震東北有聲
  二年三月己未濟州地震有聲
  月丙戌京師地震
  三年正月辛亥有司奏肆州上言秀容郡敷城縣自延昌二年四月地震於今不止尒朱榮徵也
  四年正月癸丑華州地震
  十一月甲午地震從西北來殷殷有聲丁酉又地震從東北來
  肅宗熙平二年十二月乙巳秦州地震有聲
  正光二年六月秦州地震有聲東北引五年莫折念生反
  三年六月庚辰徐州地震孝昌元年元法僧反
  孝靜武定三年冬幷州地震
  七年夏幷州鄉郡地震
  山崩
  鴻範論曰山陽君也水陰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壞百姓將失其所也
  太祖天賜六年春三月恒山崩
  世祖太延四年四月己酉華山崩其占曰山嶽配天猶諸侯之係天子山嶽崩諸侯有亡者沮渠牧犍將滅之應
  世宗景明元年五月乙丑齊州山茌縣太隂山崩飛泉湧出殺一百五十九人
  四年十一月丁巳恒山崩
  正始元年十一月癸亥恒山崩
  延昌三年八月辛巳兗州上言泰山崩頽石湧泉十七處泰山帝王告成封禪之所也而山崩泉湧陽黜而隂盛岱又齊地也天意若曰當有繼齊而興受禪讓者齊代魏之徵也
  大風
  京房易傳曰衆逆同志至德乃濳厥異風
  太宗永興三年二月甲午京師大風五月己巳昌黎王慕容伯兒謀反伏誅
  十一月丙午又大風五年河西叛胡曹龍張大頭等各領部衆二萬入蒲子
  四年正月癸卯元㑹而大風晦冥乃罷
  五年十一月庚寅京師大風起自西方
  神瑞元年四月京師大風
  二年正月京師大風三月河西飢胡反屯聚上黨推白亞栗斯爲盟主
  世祖太延二年四月甲申京師𭧂風宮牆倒殺數十人三年十二月京師大風揚沙折樹
  眞君元年二月京師有黑風竟天廣五丈餘四月庚辰沮渠無諱宼張掖秃髮保周屯于删丹嶺
  高宗和平二年三月壬午京師大風晦暝
  高祖延興五年五月京師赤風
  太和二年七月庚申武川鎭大風吹失六家羊角而上不知所在
  壬戌雍州赤風
  三年六月壬辰相州大風從酉上來發屋折樹
  七年四月相豫二州大風
  八年三月冀定相三州暴風
  四月濟光幽肆雍齊六州暴風
  九年六月庚戌濟洛肆相四州及靈丘廣昌鎭暴風折木
  十二年五月壬寅京師連日大風甲辰尤甚發屋㧞樹六月壬申京師大風
  十四年七月丁酉朔京師大風㧞樹發屋
  二十三年八月徐州自甲寅至己未大風㧞樹
  閏月庚申河州暴風大雨雹
  世宗景明元年二月癸巳幽州暴風殺一百六十一人三年閏月甲午京師大風㧞樹發屋吹折閶闔門關九月丙辰幽岐梁東秦州暴風昏霧㧞樹發屋
  四年三月己未司州之河北河東正平平陽大風拔樹正始元年七月戊辰東秦州暴風㧞樹發屋
  二年二月癸卯有黑風羊角而上起於柔𤣥鎭蓋地一頃所過㧞樹甲辰至於營州東入於海
  四年五月甲子京師大風
  永平元年四月壬申京師大風㧞樹八月癸亥冀州刺史京兆王愉據州反
  三年五月己亥南秦州廣業仇池郡大風發屋㧞樹延昌四年三月癸亥京師暴風從西北來發屋折樹肅宗熙平二年九月瀛州暴風大雨自辛酉至於乙丑正光三年四月癸酉京師暴風大雨發屋拔樹
  四年四月辛巳京師大風
  孝昌二年五月丙寅京師暴風㧞樹發屋吹平昌門扉壞永寧九層撜折於時天下所在兵亂
  前廢帝普泰元年夏大風雨吹普光寺門屋於地孝靜武定七年三月潁川大風
  大水
  鴻範論曰大水者皆君臣治失而陰氣稸積盛彊生水雨之災也
  太祖天賜三年八月霖雨大震山谷水溢
  太宗泰常三年八月河内大水
  世祖延和元年六月甲戌京師水溢壞民廬舍數百家眞君八年七月平州大水
  高祖太和二年夏四月南豫徐兗州大霖雨
  六年七月靑雍二州大水
  八月徐東徐兗濟平豫光七州平原枋頭廣阿臨濟四鎭大水
  九年九月南豫朔二州各大水殺千餘人
  二十二年戊午兗豫二州大霖雨
  二十三年六月靑齊光南靑徐豫兗東豫八州大水世宗景明元年七月靑齊南靑光徐兗豫東豫司州之潁川汲郡大水平隰一丈五尺民居全者十四五正始二年三月青徐州大雨霖海水溢出於靑州樂陵之隰沃縣流漂一百五十二人
  永平三年七月州郡二十大水
  延昌元年夏京師及四方大水
  二年五月壽春大水
  肅宗熙平元年六月徐州大水
  二年九月冀瀛滄三州大水
  正光二年夏定冀瀛相四州大水
  孝昌三年秋京師大水
  出帝太昌元年六月庚午京師大水榖水汎溢壞三百餘家
  孝靜元象元年定冀瀛滄四州大水
  興和四年滄州大水
  湧泉
  太宗泰常五年十二月壬辰湧泉出于平城
  高宗和平五年十一月鴈門泉水穿石湧出
  前廢帝普泰元年秋司徒府太倉前井並溢占曰民遷流之象永熙一年十月都遷於鄴
  孝靜天平四年七月泰州井溢
  元象元年二月鄴城西南有枯井溢
  雨雹
  鴻範論曰陽之專氣爲雹隂之專氣爲霰此言陽專而隂脅之隂專而陽薄之不能相入則專而爲雹猶臣意不合於君心也
  高祖延興四年四月庚午涇州大雹傷稼
  承明元年四月辛酉青齊徐兗大風雹
  八月庚申幷州鄉郡大雹平地尺草木禾稼皆盡癸未定州大雹殺人大者方圓二尺
  世宗景明元年六月雍靑二州大雨雹殺麞鹿
  四年五月癸酉汾州大雨雹
  六月乙巳汾州大雨雹草木禾稼雉兔皆死
  七月甲戌暴風大雨雹起自汾州經幷相司兗至徐州而止廣十里所過草木無遺
  正始二年三月丁丑齊濟二州大雹雨雪
  永平三年五月庚子南秦廣業郡大雨雹殺鳥獸禾稼雪
  鴻範論曰春秋之大雨雪猶庶徵之恒雨也然尤甚焉夫雨隂也雪又隂也大雪者隂之稸積盛甚也一曰與大水同冬故爲雪耳
  世祖始光二年十月大雪數尺
  眞君八年五月北鎭寒雪人畜凍死是時爲政嚴急高祖太和四年九月甲子朔京師大風雨雪三尺世宗正始元年五月壬戌武川鎭大雨雪
  四年二月乙卯司相二州暴風大雨雪
  九月壬申大雪
  肅宗正光二年四月柔𤣥鎭大雪
  
  京房易傳曰興兵妄誅兹謂亡法厥災霜夏殺五榖冬殺麥誅不原情兹謂不仁夏先大霜
  太祖天賜五年七月冀州霣霜
  世祖太延元年七月庚辰大霣霜殺草木
  高宗和平六年四月乙丑霣霜
  高祖太和三年七月雍朔二州及枹䍐吐京薄骨律敦煌仇池鎭並大霜禾豆盡死
  六年四月潁州郡霣霜
  七年三月肆州風霜殺菽
  九年四月雍青二州霣霜
  六月洛肆相三州及司州靈丘廣昌鎭霣霜
  十四年八月乙未汾州霣霜
  世宗景明元年四月丙子夏州霣霜殺草
  六月丁亥建興郡霣霜殺草
  八月乙亥雍幷朔夏汾五州司州之正平平陽頻暴風霣霜
  二年三月辛亥齊州霣霜殺桑麥
  四年三月壬戍雍州霣霜殺桑麥
  辛巳靑州霣霜殺桑麥
  正始元年五月壬戍武川鎭霣霜
  六月辛卯懷朔鎭霣霜
  七月戊辰東秦州霣霜
  八月庚子河州霣霜殺稼
  二年四月齊州霣霜
  五月壬申恒汾二州霣霜殺稼
  七月辛巳豳岐二州霣霜
  乙未敦煌霣霜
  戊戌恒州霣霜
  三年六月丙申安州霣霜
  四年三月乙丑豳州頻霣霜
  四月乙卯敦煌頻霣霜
  八月河州霣霜
  永平元年三月乙酉岐豳二州霣霜
  己丑幷州霣霜
  四月戊午敦煌霣霜
  二年四月辛亥武州鎭霣霜
  延昌四年三月癸亥河南八州霣霜
  肅宗熙平元年七月河南北十一州霜
  無雲而雷
  鴻範論曰雷陽也雲隂也有雲然後有雷有臣然後有君也雷託於雲君託於臣隂陽之合也故無雲而雷示君獨處無臣民也
  顯祖皇興元年七月東北無雲而雷
  二年七月東北有聲如雷
  世宗延昌元年二月己酉有聲起東北南引殷殷如雷二聲而止
  鼔妖
  世祖太延四年十月辛酉北有聲如大鼔西北行雷
  鴻範論曰陽用事百八十三日而終隂用事亦百八十三日而終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入地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出地是其常經也故雷安萬物安雷害萬物害猶國也君安國亦安君害國亦害不當雷而雷皆失節也
  世祖神䴥元年十月己酉雨雷電
  太延三年十月癸丑雷
  四年十一月丁亥雷
  高祖太和三年十一月庚戌豫州雷雨
  戊申豫州大雷雨平地水三寸
  四年十月戊戌雷
  七年十一月辛巳幽州雷電城内盡赤
  世宗景明二年十一月辛卯涼州雷七發聲
  三年十二月己巳夜雷九發聲
  正始元年十一月甲寅秦齊荆朔四州雷電
  肅宗正光元年正月壬寅雷
  震
  春秋震夷伯之廟左邱明謂展氏有隱慝焉劉向以爲夷伯世大夫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將專事也太祖天賜六年四月震天安殿東序帝惡之令左校以衝車攻殿東西兩序屋毁之帝竟暴崩
  顯祖皇興二年十一月夜震電
  高祖太和三年五月戊午震東廟東中門屋南鴟尾霧
  班固說上不寛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聖位貌言視聽以心爲主四者皆失則區瞀無識故其咎霧
  世祖太延四年正月庚子雨土如霧于洛陽
  高祖太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土霧竟天六日不開到甲夜仍復濃密勃勃如火烟辛慘人鼻
  世宗景明三年二月己丑泰州黃霧雨土覆地
  八月己酉濁氣四塞
  四年八月辛巳涼州雨土覆地亦如霧
  正始二年正月己丑夜隂霧四塞初黒後赤
  三年正月辛丑土霧四塞
  九月壬申黑霧四塞
  延昌元年二月甲戌黃霧蔽塞時高肇以外戚見寵兄弟受封同漢之五侯也
  桃李花
  庶徵之恒燠劉向班固以冬亡冰及霜不殺草之應京房易傅曰夏暑殺人冬則物華實
  世祖眞君五年八月華林園諸果盡花
  高祖延興五年八月中山桃李花
  承明元年九月幽州民齊淵家杜樹結實旣成一朝盡落花葉復生七日之中蔚如春狀
  世宗景明四年十一月齊州東清河郡桃李花
  延昌四年閏十月辛亥京師柰樹花
  火不炎上
  鴻範𫝊曰棄法律逐功臣殺太子以妾爲妻則火不炎上謂火失其性而爲災
  高宗太安五年春三月肥如城内大火官私廬舍焚燒畧盡唯有東西二寺佛圖像舍火獨不及
  高祖太和八年五月戊寅河内沁縣澤自然稍增至百餘歩五日乃滅
  世宗景明元年三月乙巳恒岳祠災
  肅宗正光元年五月鈎盾禁災
  孝昌二年夏幽州遒縣地然
  三年春瀛州城内大火燒三千餘家
  出帝永熙三年二月永寧寺九層佛圖災旣而時人咸言有人見佛圖飛入東海中永寧佛圖靈像所在天意若曰永寧見災魏不寧矣渤海齊獻武王之本封也神靈歸海則齊室將興之驗也
  三月幷州三級寺南門災
  孝靜天平四年秋鄴閶闔門東闕火
  武定三年冬汾州西河北山有火濳行地下熱氣上出黑眚黑祥
  世祖始光二年正月甲寅夜天東南有黑氣廣一丈長十丈占有兵二月慕容渴悉隣反於北平
  顯祖皇興三年正月河濟起黑雲廣數里掩東陽城上昏暗如夜旣而東陽城潰
  世宗景明三年九月己卯黑氣四塞甲辰揚州破蕭衍將張囂之斬級二千
  赤眚
  高祖太和二年十一月丁未夜有三白氣從地出須臾變爲黃赤光明照地
  十六年九月丁巳昏時赤氣見於西北長二十丈廣八九尺食頃乃滅
  世宗延昌元年三月丙申有赤氣見於天自卯至戌肅宗正光元年十一月辛未西北赤氣竟天畔似火氣京師不見涼州以聞
  三年九月甲辰夜西北有赤氣似火爓東西一匹餘北鎭反亂之徵
  五年五月癸酉申時北有赤氣東西竟天如火爓莊帝永安三年十一月己丑有赤氣如霧從顯陽殿階西南角斜屬歩廊高一丈許連地如綘紗幔自未至戌不滅帝見而惡之終有幽崩之禍
  孝靜天平三年正月己亥戌時東方有赤氣可三丈餘三食頃而滅
  靑眚
  莊帝永安三年六月甲子申時辰地有青氣廣四尺東頭緣山西北引至天半止西北戍地有黒赤黃雲如山峯頭有青氣廣四尺許東南引至天半二氣相接東南氣前散西北氣後滅亦帝執崩之徵也
  夜妖
  班固說夜妖者雲風並起而杳㝠故與常風同象也溫而風則生螟螣之孽
  世宗正始元年六月乙巳晦
  八月甲辰晝晦
  人痾
  劉歆說貌之不恭是謂不肅上嫚下暴則隂氣勝水傷百榖衣食不足姦宄並作故其極惡也一曰民多被刑貌醜惡也班固以爲六畜謂之禍言其著也及人謂之痾痾病貌言寢深也
  太宗永興三年民烏蘭喉下生骨狀如羊角長一尺餘高祖太和十六年五月尚書李沖奏定州中山郡毋極縣民李班虎女獻容以去年九月二十日右手大拇指甲下生毛九莖至十月二十日長一尺二寸
  肅宗熙平二年十一月己未幷州表送祁縣民韓儈眞女令姬從母右脇而生靈太后令付掖庭
  正光元年五月戊戌南兗州下蔡郡有大人跡見行七歩跡長一尺八寸廣七寸五分
  高祖延興三年秋秀容郡婦人一産四男四産十六男莊帝永安三年十一月丁卯京師民家妻産男一頭二身四手四脚三耳
  太和十六年十一月乙亥高祖與沙門道登幸侍中省日入六鼓見一鬼衣黃褶袴當戸欲入帝以爲人叱之而退問諸左右咸言不見唯帝與道登見之
  顯祖皇興二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萬
  世宗永平三年四月平陽之禽昌襄陵二縣大疫自正月至是月死者二千七百三十人
  金沴
  太和十九年六月徐州表言丈八銅像汗流於地永安普泰永熙中京師平等寺定光金像每流汗國有事變時咸畏異之
  永安三年二月京師民家有二銅像各長尺餘一頤下生白毫四一頰傍生黑毛一
  龍虵之孽
  鴻範論曰龍鱗蟲也生於水雲亦水之象隂氣盛故其象至也人君下悖人倫上亂天道必有簒殺之禍世祖神䴥三年三月有白龍二見于京師家人井中眞君六年二月丙辰有白龍見于京師家人井中龍神物也而屈於井中皆世祖暴崩之徵也
  肅宗正光元年八月有黑龍如狗南走至宣陽門躍而上穿門樓下而出魏衰之徵也
  莊帝永安二年晉陽龍見於井中久不去莊帝暴崩晉陽之徵也
  前廢帝普泰元年四月甲寅有龍跡自宣陽門西出復入城乙卯羣臣入賀帝曰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但當君臣上下克己爲治未足恃此爲慶
  馬禍
  鴻範論曰馬者兵象也將有宼戎之事故馬爲怪也肅宗熙平二年十一月辛未恒州送馬駒肉尾長一尺騣處不生毛
  正光元年九月沃野鎭官馬爲蟲入耳死者十四五蟲似螝長五寸已下大如櫡
  牛禍
  鴻範論易曰坤爲牛坤土也土氣亂則牛爲怪一曰牛禍其象宗廟將滅一曰轉輸煩則牛生禍
  世宗景明二年五月冀州上言長樂郡牛生犢一頭二面二口三目三耳
  羊禍
  鴻範論曰君不明失政之所致
  高祖太和二十三年三月肆州上言陽曲縣羊生羔一頭二身一牝一牡三耳八足尋高祖崩六輔專事世宗正始元年七月鄯善鎭送羊羔一頭两身八脚二年正月鄯善鎭送八脚羊
  延昌四年五月薄骨律鎭上言羊羔一頭六足两尾豕禍
  京房𫝊曰凡妖象其類足多者所任邪也京房易妖曰豕生人頭豕身者邑且亂亡
  高祖延興元年九月有司奏豫州刺史臨淮公王譲表有䐗生子一頭二身八足
  世宗景明四年九月梁州上言犬豕交
  正始四年八月京師䐗生子一頭四耳两身八足延昌四年七月徐州上言陽平戍䐗生子頭面似人頂有肉髻體無毛靈太后㓜主傾覆之徵也
  鷄禍
  鴻範論曰京房𫝊曰鷄小畜猶小臣也角者兵之象在上君之威也此小臣執事者將秉君之威以生亂不治之害
  高祖太和元年夏五月有司奏京師有雌鷄二頭上生冠如角與衆鷄異是時文明太后臨朝信用羣小之徵世宗正始元年四月河南有鷄雛四足四翼語在崔光𫝊
  八月司州上言河内民席衆家雞雛近尾上復有一頭口目具二頭皆從頸後各有二翼二足旁行是時世宗頗任羣小更有朋黨邪佞干政之驗
  延昌四年十二月洛州上言魏興太守常矯家黃雌鷄頭上肉角大如棗長寸三分角上生聚毛長寸半肅宗正光元年正月虎賁中郞將蘭兠家鷄雄雌二各頭上生兩角其毛雜色上聳過冠時靈太后臨朝專政羽蟲之孽
  鴻範論曰視不明聽不聰之罰也
  太宗泰常三年十一月京師獲白梟
  肅宗正光二年八月己卯獲秃鶖鳥於殿内
  孝昌二年四月民有送死鴨雛一頭兩身四足四翅兩尾
  孝靜天平二年三月雄雉飛入尚書省殿中獲之蝗蟲螟
  鴻範論曰刑罰暴虐取利於下貪饕無懕以興師動衆取邑治城而失衆心則蟲爲害矣
  高祖太和五年七月敦煌鎭蝗秋稼畧盡
  六年七月青雍二州虸蚄害稼
  八月徐東徐兗濟平豫光七州平原枋頭廣阿臨濟四鎭蝗害稼
  七年四月相豫二州蝗害稼
  八年三月冀川相三州虸蚄害稼
  四月濟光幽肆雍齊平七州蝗
  六月乙巳相齊光青四州虸蚄害稼
  十六年十月癸巳枹䍐鎭蝗害稼
  世宗景明元年五月靑齊徐兗光南靑六州虸蚄害稼四年三月壬午河州大螟二麥無遺
  五月光州虸蚄害稼
  六月河州大蝗
  七月東萊郡虸蚄害稼
  正始元年六月夏司二州蝗害稼
  四年四月靑州歩屈蟲害棗花
  八月涇州黃鼠蝗蟲班蟲河州虸蚄班蟲涼州司州恒農郡蝗蟲並爲災
  永平元年六月己巳涼州蝗害稼
  五年五月靑州歩屈蟲害棗花
  七月蝗蟲京師虸蚄
  八月靑齊光三州虸蚄害稼三分食二
  肅宗熙平元年六月靑齊光南靑四州虸蚄害稼顯祖天安元年六月兗州有黑蟻與赤蟻交鬬長六十歩廣四寸赤蟻斷頭而死黑主北赤主南十一月劉彧兗州刺史畢衆敬遣使内屬詔鎭南大將軍尉元納之大破賊將周凱等
  高祖太和十年七月并州治中張萬壽表建興濩澤縣民賈日成以去四月中養蠶有絲網成幕中有卷物似絹帶長四尺廣三寸薄上復得黃繭二狀如履形世宗正始二年三月徐州蠶蛾喫人尫殘者一百一十餘人死者二十二人
  毛蟲之孽
  謂變常而爲異也
  太祖登國中河南有虎七臥於河側三月乃去後一年蚍蜉白鹿盡渡河北後一年河水赤如血此衛辰滅亡之應及誅其族類悉投之河中其地遂空
  孝靜元象元年正月有狼入城至硤石曹獲之武定五年十二月北城銅爵臺上獲豹一
  高祖太和元年五月辛亥有狐魅截人髮時文明太后臨朝行多不正之徵也
  肅宗熙平二年自春京師有狐魅截人髮人相驚恐六月壬辰靈太后召諸截髮者使崇訓衛尉劉騰鞭之於千秋門外事同太和也
  瑞圖外鎭王公刺史二千石令長酷暴百姓人民怨嗟則白鼠至
  太宗永興三年二月京師民趙溫家有白鼠以獻三年春於北苑獲白鼠一尋死割之腹中有三子盡白四年三月上幸西宮獲白鼠一
  八月御府民張安獲白鼠一
  神瑞二年五月帝獵于㯼崘山獲白鼠一平城獲白鼠三
  六月平城獲白鼠二
  八月豫章王夔獲白鼠一
  泰常元年十一月京師民獲白⿺一以獻
  二年六月中山獲白鼠二
  三年三月京師獲白鼠一
  十一月京師獲白鼠一
  世祖始光三年八月相州魏郡獲白鼠
  太延元年八月鴈門獻白鼠
  高祖太和二十三年八月京師獲白鼠
  世宗景明四年五月京師獲白鼠
  正始元年六月京師獲白鼠
  肅宗熙平元年四月肆州表送白鼠




  魏書卷一百一十二上
  魏書卷一百十二上考證
  世宗延昌二年月丙戌京師地震○本書世宗紀延昌二年有閏二月或以爲闕字應爲閏字又下文云自延昌二年四月地震則此闕字應爲四字也
  世宗永平五年七月蝗蟲京師虸蚄○蝗蟲不載地名當有脫字
  孝靜元象元年曹疑獲之○曹下舊注一疑字詩大雅乃造其曹𫝊曹羣也史記平凖書分曹循行郡國注曹輩也則此曹字作羣字輩字解似無可疑者






  魏書卷一百十二上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一十二下
  齊    魏    收    撰
  志第十八
  靈徴八下
  魏氏世居幽朔至獻帝世有神人言應南遷於是傳位於子聖武帝命令南徙山谷阻絶仍欲止焉復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積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
  髙祖延興元年十一月肆州秀容民獲麟以獻王者不刳胎剖卵則至
  世祖神䴥三年七月冀州獻白龜王者不私人以官尊耆任舊無偏黨之應
  髙宗興安二年六月營州進大龜
  髙祖延興元年十二月徐州竹邑戍士邢徳於彭城南一百二十里得蓍一株四十九枝下掘得大龜獻之詔曰龜蓍與經文相合所謂靈物也徳可賜爵五等三年六月京師獲大龜
  肅宗神龜元年二月獲龜於九龍殿靈芝池大赦改元孝靜武定三年十月有司奏南兗州陳留郡民賈興逹於家庭得毛龜一
  天平四年八月有巨象至於南兗州碭郡民陳天愛以告送京師大赦改年王者自養有節則至
  髙祖太和二年十一月徐州獻黑狐周成王時治致太平而黑狐見
  三年五月獲白狐王者仁智則至
  六月撫冥獲白狐以獻
  八年六月徐州獲黑狐以獻
  十年三月冀州獲九尾狐以獻王者六合一統則見周文王時東夷歸之曰王者不傾於色則至徳至鳥獸亦至
  十一年十一月冀州獲九尾狐以獻
  二十三年正月司州河州各獻白狐狸
  十九年六月司州平陽郡獲白狐以獻
  世宗景明三年二月河州獻白狐
  永平三年十月白狐見于汲郡
  延昌四年四月兗州獻白狐
  九月相州獻白狐
  閠月汾州獻白狐二
  肅宗正光二年三月南青州獻白狐二
  三年六月平陽郡獻白狐
  八月光州獻九尾狐
  五年五月平陽郡獻白狐
  孝靜天平四年四月西兗州獻白狐
  六月光州獻九尾狐
  元象元年四月光州獻九尾狐
  二年二月光州獻九尾狐
  興和三年五月司州獻九尾狐
  十二月魏郡獻白狐
  四年四月瀛州獻白狐二
  武定元年七月幽州獲白狐以獻上
  三年七月瀛州獻白狐二牡一牝一
  九月西兗州獻白狐
  太和二年十一月辛未泰州獻五色狗
  三年三月齊州獻五色狗其五色如畵
  太祖天興四年五月魏郡斥丘縣獲白鹿王者惠及下則至
  太宗永興四年九月建興郡獻白鹿
  世祖神䴥元年二月定州獲白䴥白䴥鹿又見于樂陵因以改元
  三年二月白鹿見于代郡倒刺山
  太延四年十二月相州獻白鹿
  眞君八年五月洛州送白鹿
  髙宗太安二年十月白鹿見於京師西苑
  髙祖承明元年六月秦州獻白鹿
  太和元年正月白鹿見於秦州
  三月白鹿見於青州
  四年正月南豫州獻白鹿
  十九年七月司州獲白鹿麑以獻
  二十年六月司州獻白鹿
  世宗景明元年四月荆州獻白鹿
  永平四年八月平州獻白鹿
  延昌二年五月齊州獻白鹿
  四年六月司州獻白鹿
  肅宗熙平元年五月濟州獻白鹿
  二年五月司州獻白鹿
  神龜二年六月徐州獻白鹿
  孝靜元象元年六月齊獻武王獲白鹿以獻
  武定元年六月兗州獻白鹿
  太祖登國六年十二月上獵親獲鹿一角召問羣臣皆曰鹿當二角今一是諸國將并之應也
  髙祖太和三年三月肆州獻一角鹿
  神龜元年七月徐州獻一角鹿
  世宗正始二年九月後軍將軍尒朱新興獻一角獸天下平一則至
  肅宗熙平元年十一月肆州獻一角獸
  神龜二年九月徐州獻一角獸
  髙宗太安三年三月有白狼一見於太平郡議者曰古今瑞應多矣然白狼見於成湯之世故殷道用興太平嘉名也又先帝本封之國而白狼見焉無窮之徵也周宣王得之而犬戎服
  太宗永興四年十二月章安子封懿獻白麞王者刑罰理則至
  髙祖太和二年十二月懐州獻白麞
  三年五月白麞見於豫州
  二十三年正月華州獻白麏
  肅宗熙平二年三月徐州獻白麞
  神龜二年七月徐州獻白麞
  孝静武定七年七月瀛州獻白麞
  髙祖太和七年六月青州獻三足烏王者慈孝天地則至
  十三年十一月滎陽獻三足烏
  十四年六月懐州獻三足烏
  十五年閏月濟州獻三足烏
  十七年五月冀州獻三足烏
  二十年六月豫州獻三足烏
  二十三年六月冀州獻三足烏
  世宗景明元年五月徐州獻三足烏
  三年二月豫州獻三足烏
  四年六月幽州獻四足烏
  正始元年二月冀州獻三足烏
  五月幽州獻三足烏
  是月相州獻三足烏
  六月定州獻三足烏
  二年五月肆州獻三足烏
  三年三月豫州獻三足烏
  是月豫州又獻三足烏
  永平元年四月豫州獻三足烏
  延昌三年二月冀州獻三足烏
  肅宗熙平元年四月汲郡獻三足烏
  二年四月東郡獻三足烏
  是月豫州獻三足烏
  南兗州又獻三足烏
  神龜元年八月雍州獻三足烏
  二年五月潁州郡獻三足烏
  正光元年四月濟州獻三足烏
  是月濟州又獻三足烏
  二年閠月東郡獻三足烏
  三年五月東郡獻三足烏
  潁川郡許昌縣獻三足烏
  肆州獻三足烏
  六月冀州獻三足烏
  四年六月瀛州獻三足烏
  出帝太昌元年五月齊獻武王獲三足烏以獻
  孝静元象二年四月京師獲三足烏
  武定三年五月瀛州獻三足烏
  四年四月潁州獻三足烏
  五月潁州又獻三足烏
  髙祖太和二年七月白烏見於涼州王者宗廟肅敬則至
  九月白烏見於京師
  三年五月白烏見於豫州
  九月白烏見於秦州
  十七年六月兗州獻白烏
  二十三年十二月司州獻白烏
  世宗正始二年五月司州獻白烏
  三年九月潁川郡獻白烏
  四年七月潁川又獻白烏
  永平元年四月潁川獻白烏
  延昌二年八月平陽郡獻白烏
  三年六月冀州獻白烏
  肅宗正光元年十月幽州獻白烏
  孝靜天平二年七月齊獻武王獲白烏以獻
  元象元年五月冀州獲白烏
  二年八月徐州表濟隂郡㕔事前槐樹烏巢於上烏母死有鵲銜食餔烏兒不失其時並皆長大賞太守帛十匹
  興和四年四月魏郡貴鄉縣獲白烏鶵
  五月京師獲白烏是月陽夏郡獻白烏
  七月北豫州獻白烏
  十月瀛州獻白烏
  武定元年六月東郡民獻白烏
  三年五月北豫州獻白烏
  是月廣宗郡獻白烏
  潁州又獻白烏
  六月滄州獻白烏
  四年四月梁州獻白烏
  五月濟州獻白烏
  八月陽夏郡獻白烏
  髙祖太和二年二月涼州獻赤烏周武王時銜麥至而克殷
  肅宗熙平元年二月赤烏見肆州秀容郡
  神龜元年四月赤烏見并州之晉陽縣
  世宗景明二年十二月南青州獻蒼烏君修行孝慈萬姓不好殺生則至
  正始二年五月雍州獻蒼烏
  六月雍州又獻蒼烏
  永平二年四月河内獻蒼烏
  肅宗熙平元年六月冀州獻蒼烏
  前廢帝普泰元年五月河内獻蒼烏
  孝靜興和四年五月濟州獻蒼烏
  七月瀛州又獻蒼烏
  武定元年四月兗州獻蒼烏
  五月濟州又獻蒼烏
  二年五月京師獲蒼烏
  三年六月京師獲蒼烏
  十月光州獻蒼烏
  髙祖延興二年四月幽州獻白鵲
  四年九月白鵲見於中山
  承明元年八月定冀二州俱獻白鵲
  十一月定州又獻白鵲
  太和二年十一月洛州獻白鵲
  肅宗熙平元年正月定州獻白鵲
  正光四年正月京師獲白鵲
  孝靜興平二年五月京師獲白鵲
  武定二年七月林慮獻白鵲
  三年六月京師獲白鵲
  世祖太平眞君二年七月天有黄光洞照議者僉謂榮光也
  髙宗興光元年二月有雲五色所謂景雲太平之應也景明二年六月有雲五色見於申酉之間
  出帝太昌元年六月日初出有大黄氣成抱
  世祖始光四年六月甘露降于太學王者徳至天和氣盛則降又王者敬老則栢受甘露王者尊賢愛老不失細微則竹葦受
  神䴥元年二月甘露降于范陽郡
  二年四月甘露降于鄴
  六月甘露降于平城宮
  三年三月甘露降于鄴
  四年五月甘露降于河西
  太平眞君元年四月甘露降于平原郡
  髙宗太安二年七月甘露降于常山郡
  和平二年七月甘露降于京師
  世宗景明三年八月甘露降于青州新城縣
  永平元年十月甘露降于青州益都縣
  延昌二年九月甘露降于齊州清河郡
  三年十月齊州上言甘露降
  四年七月甘露降于京師
  肅宗正光三年十月甘露降華林園栢樹
  四年八月甘露降顯美縣
  孝静元象二年三月甘露降于京師
  武定五年十月甘露降齊文襄王第門柳樹
  六年三月甘露降于京師
  四月太山郡上言甘露降
  太祖天興二年七月獲嘉禾於平城縣異莖同穎八月廣寗送嘉禾一莖十一穗平城南十里郊嘉禾一莖九穗告于宗廟
  太宗永興二年十月嘉禾生于清河郡
  泰常三年八月嘉禾生于渤海郡東光縣
  世祖神䴥二年七月嘉禾生于魏郡安陽縣三本同穎髙祖承明元年八月齊州獻嘉禾
  太和三年九月齊州獻嘉禾
  五年八月常山獻嘉禾
  七年八月定州獻嘉禾
  世宗景明元年七月齊州獻嘉禾
  三年七月齊州獻嘉禾
  四年八月冀州獻嘉禾
  正始元年八月濟州獻嘉禾
  二年六月齊州獻嘉禾七月魯陽郡獻嘉禾八月司州獻嘉禾
  三年七月冀州獻嘉禾
  永平三年八月滎陽獻嘉禾
  肅宗熙平二年八月幽州獻嘉禾三本同穗
  正光二年七月朔州獻嘉禾
  三年八月肆州獻嘉禾一根生六穗
  孝靜天平三年七月魏郡獻嘉禾
  四年八月并州獻嘉禾
  是月京師又獲嘉禾
  虞曹郎中司馬仲璨又獻嘉禾一莖五穗
  元象元年八月東雍州獻嘉禾
  興和二年八月南青州獻嘉禾
  四年八月京師再獲嘉禾
  武定二年八月京師獲嘉禾
  三年八月并州獻嘉禾
  髙祖太和三年十月徐州獻嘉瓠一蔕兩實
  太祖天興二年七月并州獻白兎一王者敬耆老則見三年五月車駕東廵幸廣寗有白兎見於乗輿前獲之四年正月并州獻白兎
  太宗永興三年上獵於西山獲白兎
  八月京師獲白兎
  泰常元年十一月定州安平縣獻白兎
  二年六月京師獲白兎
  三年六月頓邱郡獲白兎
  世祖始光三年五月洛州獻黑兎
  神䴥元年九月章武郡獻白兎
  四年二月渤海郡獻白兎
  眞君七年二月青州獻白兎二
  髙宗和平三年十月雲中獲白兎
  四年閏月鄴縣獲白兎
  髙祖延興五年四月白兎見于代郡
  承明元年八月白兎見于雲中
  太和元年六月雍州周城縣獻白兎
  三年三月吐京鎭獻白兎
  八年六月徐州獻白兎
  十八年十月瀛州獻白兎
  二十年七月汲郡獻黑兎
  七月京師獲白兎
  二十三年獲黒兎
  世宗景明元年十一月河州獻白兎
  三年四月潁川郡獻白兎
  八月河内郡獻白兎
  四年六月河内郡獻白兎
  七月夏州獻黑兎
  正始元年三月河南郡獻黑兎
  四月魯陽郡獻白兎
  二年八月東郡獻白兎
  九月河内郡獻黑兎
  是月肆州獻白兎東郡又獻白兎
  三年七月薄骨律鎭獻白兎
  九月肆州獻白兎
  四年四月河内郡獻白兎
  永平元年四月濟州獻白兎
  五月河内獻黑兎
  十月樂安郡獲白兎
  二年二月相州獻白兎
  延昌三年七月豫州獻白兎
  四年三月河南獻白兎
  八月河南又獻白兎
  九月河内又獻白兎
  肅宗熙平二年四月豫州獻白兎
  五月東郡獻白兎
  六月京師獲白兎
  十一月鄯善鎭獻白兎
  神龜元年六月京師獲黑兎
  二年八月正平郡獻白兎
  九月正平郡又獻白兎
  十月京師獲黑兎
  正光元年正月徐州獻白兎
  五月冀州獻白兎
  三年五月徐州獻白兎二
  是月冀州獻白兎
  孝靜天平二年八月光州獻白兎
  四年十月光州獻白兎
  元象元年五月徐州獲白兎
  六月齊獻武王獲白兎以獻
  是月濮陽郡獻白兎
  興和二年四月徐州獻白兎
  六月京師獲白兎
  四年正月光州獻白兎
  武定元年三月瀛州獻白兎
  闕字月汲郡獻白兎
  六年十一月武平鎭獻白兎
  太祖天興五年八月上曜軍覽谷見白鷰一
  太宗永興三年六月京師獲白鷰
  四年閠月京師又獲白鷰
  泰常二年六月京師獲白鷰
  髙祖太和二年三月白鷰見于并州
  八年四月白鷰集于京師
  是月代郡獻白鷰
  二十三年八月荆州獻白鷰
  閏月正平郡獻白鷰
  世宗景明三年六月涇州獻白鷰
  肅宗熙平元年七月京師獲白鷰
  孝靜元象元年八月西中府獻白鷰
  興和二年三月京師獲白鷰
  武定三年六月北豫州獻白鷰
  太宗泰常八年五月鴈門獻白雀王者爵祿則白雀至
  世祖神䴥元年九月滄水郡獻白雀
  十月魏郡獻白雀
  眞君八年五月鴈門郡獻白雀
  髙祖延興二年二月白雀見于扶風郡
  三年五月白雀見于代郡
  四年正月青州獻白雀
  太和三年五月白雀見於豫州
  十三年正月清河武城縣獻白雀
  世宗景明三年六月滎陽郡獻白雀
  十月薄骨律鎭獻白雀
  四年三月敦煌鎭獻白雀
  五月京師獲白雀
  六月恒農郡獻白雀
  七月京師獲白雀
  正始二年七月薄骨律鎭獻白雀
  三年四月獲白雀於京師
  十月河州獻白雀
  十二月雍州獻白雀
  四年二月豫州獻白雀
  永平三年七月京師獲白雀
  延昌三年七月河南郡獲白雀
  十一月秦州獻白雀
  四年五月滎陽獻白雀
  八月秦州獻白雀
  是月青州獻白雀
  是月恒州獻白雀
  是月洛陽獲白雀
  十一月荆州獻白雀
  肅宗熙平元年四月京師再獲白雀
  七月宮中獲白雀
  二年四月華州獻白雀
  六月相州獻白雀
  是月薄骨律鎭獻白雀
  七月京師獲白雀
  八月薄骨律鎭又獻白雀
  是月京師獲白雀
  十一月京師獲白雀
  神龜元年五月京師獲白雀
  六月京師獲白雀二
  八月薄骨律鎭獻白雀
  二年五月徐州獻白雀
  是月京師獲白雀
  三年七月京師又獲白雀
  正光元年六月京師獲白雀
  二年六月光州獻白雀
  三年四月京師獲白雀
  六月滎陽郡獻白雀
  八月濟州獻白雀
  是月光州獻白雀
  九月白雀見舍人省
  四年六月京師獲白雀
  七月京師獲白雀
  出帝太昌元年四月京師獲白雀
  孝靜天平二年五月北豫州獻白雀
  三年七月京師獲白雀
  四年七月兗州獻白雀
  元象元年五月京師獲白雀
  六月京師獲白雀
  七月肆州獻白雀
  是月齊獻武王獲白雀
  二年五月京師獲白雀
  六月齊文襄王獲白雀以獻
  是月南兗州獲白雀
  七月京師獲白雀
  興和二年四月京師獲白雀
  閠月京師獲白雀
  六月光州獻白雀
  七月京師獲白雀
  三年五月京師獲白雀
  四年正月京師獲白雀
  六月京師獲白雀
  七月京師獲白雀
  武定元年六月京師獲白雀
  七月京師獲白雀
  三年五月梁州獲白雀
  七月京師獲白雀
  十月兗州獲白雀
  四年六月京師獲白雀
  六年六月京師獲白雀
  世宗景明三年三月濟州獻赤雀周文王時銜書至四年五月獲赤雀於京師
  永平元年四月京師獲赤雀
  肅宗孝昌三年四月河南獲赤雀以獻
  髙宗和平四年三月冀州獻白鳩殷湯時至王者養耆老遵道徳不以新失舊則至
  髙祖承明元年十一月冀州獻白鳩
  太和二十三年七月瀛州獻白鳩
  八月滎陽郡獻白鳩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涇州獻白鳩
  正始元年十月京師獲白鳩
  是月建興郡獻白鳩
  二年四月并州獻白鳩
  七月冀州獻白鳩二
  三年七月夏州獻白鳩
  永平元年六月洛州獻白鳩
  肅宗熙平二年九月汲郡獻白鳩
  太祖天興四年春新興太守上言晉昌民賈相昔年二十二為鴈門郡吏入句注西陘見一老父謂相曰自今以後四十二年當有聖人出於北方時當大樂子孫永長吾不及見之言終而過相顧視之父老化為石人相今七十下檢石人見存至帝破慕容寳之歳四十二年眞君五年二月張掖郡上言往曹氏之世丘池縣大柳谷山石表龍馬之形石馬脊文曰大討曹而晉氏代魏今石文記國家祖宗諱著受命之符乃遣使圖寫其文大石有五皆青質白章間成文字其二石記張呂之前已然之效其三石記國家祖宗以至于今其文記昭成皇帝諱繼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凡十四字次記太祖道武皇帝諱應王載記千歲凡七字次記太宗明元皇帝諱長子二百二十年凡八字次記太平天王繼世主治凡八字次記皇太子諱昌封太山凡五字初上封太平王天文圖錄又授太平眞君之號與石文相應太宗名諱之後有一人象攜一小兒見者皆曰上愛皇孫提𢹂卧起不離左右此即上象靈契眞天授也於是衞大將軍安樂王範輔國大將軍建寧王崇征西大將軍常山王素征南大將軍恒農王奚斤上奏曰臣聞帝王之興必有受命之符故能經緯三才維建皇極三五之盛莫不同之伏羲有河圖八卦夏禹有洛書九疇至乃神功播于往古聖跡顯于來世伏惟陛下徳合乾坤明並日月固天縱聖應運挺生上靈垂顧徴善備集是以始光元年經天師奉天文圖錄授太平眞君之號陛下深執虚沖歴年乃受精誠感于靈物信惠協于天人用能威加四海澤流宇内溥天率土無思不服今張掖郡列言丘池縣大栁谷山大石有青質白章間成文字記國家祖宗之諱著受命歴數之符王公已下羣司百辟覩此圖文莫不感動僉曰自古以來禎祥之驗未有今日之煥炳也斯乃上靈降命國家無窮之徴也臣等幸遭盛化沐浴光寵無以對揚天休増廣天地謹與羣臣參議宜以石文之徴宣告四海令方外僭竊知天命有歸制曰此天地況施乃先祖父之遺徴豈朕一人所能獨致可如所奏
  太和元年冬十月南部尚書安定侯鄧宗慶奏鄉郡民李飛太原民王顯前列稱詣京南山採藥到遊越谷南嶺下見清碧石柱數百枚被詔案檢稱所見青碧柱長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其數既多不可具數請付作曹採用奏可時人神異之顯祖皇興三年六月尉元表臣於彭城遣别將以八月至睢口邀賊將陳顯逹有戰士於營外五里芻牧見一白頭翁乗白馬將軍呼之語稱至十八日辰必來到此語汝將軍領衆從東北臨入我當驅賊令走申時賊必大破宿豫淮揚皆剋無疑我當與汝國家淮畔為斷下邳城我當驅出不勞兵力後十日此人復於彭城南戲馬臺東二里見白頭翁亦乗白馬從東北來呼此人謂曰我與東海四瀆太山北嶽神共行淮北助汝二將蕩除已定汝上下喜不因忽然不見詔元於老人前後見所為壇表記之
  肅宗孝昌二年十月揚州刺史李憲表云門下督周伏興以去七月患假還家至十一日夜夢度肥水行至草堂寺南遥見七人一人乗馬著朱衣籠冠六人從後興路左而立至便再拜問興何人興對曰李公門下督暫使硤石其人語興君可回我是孝文皇帝中書舎人遣語李憲勿憂賊堰此月破矣興行兩步錄興姓字令興速白興寤曉遂還城具言夢状七月二十七日堰破世祖延和三年三月樂安王範獲玉璽一文曰皇帝璽以獻
  太延元年自三月不雨至六月使有司遍請羣神數日大雨是日有婦人持一玉印至潞縣侯孫家賣之孫家得印竒之求訪婦人莫知所在其文曰旱疫平宼天師曰龍文紐書云此神中三字印也
  髙宗和平三年四月河内人張超於壞樓所城北故佛圖處獲玉印以獻印方二寸其文曰富樂日昌永保無疆福祿日臻長享萬年玉色光潤模制精巧百寮咸曰神明所授非人為也詔天下大酺三日
  髙祖承明元年八月上谷郡民獻玉印上有蛟龍文太和元年三月武川鎭獻玉印青質素文其文曰太昌六月雍州獻玉印
  是月長安鎭獻玉印一上有龜紐下有文字色甚鮮白有殊常玉
  三年七月定州鉅鹿民獻玉印一方七分上有文字世宗永平元年四月瀛州民獲玉璧玉印各一以獻肅宗熙平二年十一月京師仍獲玉璽二
  孝靜興和三年二月東郡白馬縣民獻玉印一
  太宗永興三年十二月北塞候人獲玉板二以獻王者慈仁則見
  孝靜天平二年二月員外散騎常侍穆禮得玉板一廣三寸長尺五寸頭有兩孔以獻
  髙祖承明元年九月京兆民獻青玉璧一雙文色炳煥王者賢良美徳則至
  肅宗正光三年六月并州靜林寺僧在陽邑城西橡谷掘藥得玉璧五珪十印一玉柱一玉蓋一並以獻髙祖太和五年六月上邽鎭將上言於鎭城西二百五十里射獵於營南千水中得玉車釧三枚二青一赤制状甚精
  孝靜興和四年七月鄴縣民獻白玉一璞
  肅宗熙平二年正月金出岐州横水縣赤粟谷
  太祖天興三年四月有木連理生于代郡天門關之路左王者徳澤純洽八方為一則生
  八月渤海上言修縣東光縣木連理各一
  十二月豫州上言木連理生于河内之沁縣
  四年春河内郡木連理二
  八月魏郡上言内黄縣木連理
  太宗泰常元年十月范陽郡上言木連理
  十一月常山郡上言木連理
  三年正月渤海上言東光縣木連理
  八月廣寗郡上言木連理
  世祖神䴥四年九月滎陽郡上言木連理
  延和二年三月樓煩南山木連理
  三年九月上谷郡上言木連理
  太延元年二月魏郡上言木連理
  五年二月遼西上言木連理
  髙祖延興元年十一月祕書令楊崇奏鍾律郎李生於京師見長生連理樹
  承明元年九月并州上言木連理相去一丈二尺中有五枝相連
  太和元年三月冀州上言木連理
  十七年六月京師木連理
  十八年十月河南上言鞏縣木連理
  二十三年十月并州上言百節連理生縣甕山濟州上言木連理
  十二月瀛州上言木連理
  世宗景明二年正月瀛州上言平舒縣木連理
  三年正月潁川郡上言木連理
  二月平陽郡上言襄陵縣木連理
  四月荆州上言南陽宛縣木連理
  六月徐州上言東海木連理
  十月秦州上言南稻新興二縣木連理各一
  四年二月趙平郡上言鶉觚縣木連理
  二月齊郡上言臨淄縣木連理
  四月汾州上言五城郡木連理
  五月青州上言莒縣木連理
  六月恒農盧氏縣木連理
  是月徐州上言梁郡下邑縣木連理
  九月秦州上言當亭四縣界各木連理
  正始元年五月司州上言滎陽京縣木連理
  六月京師西苑木連理
  七月河東郡上言聞喜縣木連理
  八月河南郡上言慈水濵木連理
  十月恒農郡上言崤縣木連理
  十二月涼州上言石城縣木連理
  二年正月汾州上言平昌縣木連理
  二月司州上言崤縣木連理
  九月司州上言潁川陽翟縣木連理
  三年六月汾州上言永安縣木連理
  是月京師木連理
  七月潁川陽翟縣上言木連理
  是月建徳郡上言石城縣木連理
  永平元年四月司州上言潁川郡木連理
  二年四月司州上言恒農北陜縣木連理
  三年十一月夏州上言横風山木連理
  延昌二年正月徐州上言建陵戍木連理
  三年正月司州上言軹縣木連理
  四年三月冀州上言信都縣木連理
  六月京師木連理
  九月雍州上言鄠縣木連理
  肅宗熙平元年正月光州上言曲城縣木連理
  二年十一月京師木連理
  十二月敦煌鎭上言晉昌戍木連理
  神龜元年正月汾州上言永安縣木連理
  三月滄州上言饒安縣木連理
  八月燕州上言上谷郡木連理
  九月秦州上言隴西之武陽山木連理
  二年六月夏州上言山鹿縣木連理
  正光元年五月并州上言上黨東山谷中木連理十一月齊州上言濟南郡靈壽山木連理
  二年六月齊州上言魏郡逢陵縣木連理
  二年二月涼州上言榆中縣木連理
  三月青州上言平昌郡木連理
  八月徐州上言龍亢戍東木連理二
  四年二月揚州上言汝陰縣木連理
  八月涼州上言顯美縣木連理
  孝昌元年十月魏郡元城縣木連理
  孝靜天平二年四月臨水郡木連理
  七月魏郡木連理
  三年五月司州上言清河郡木連理
  四年六月廣平郡上言木連理
  八月并州上言木連理
  元象元年二月洛州上言木連理
  五月林慮縣上言木連理
  八月上黨郡上言木連理
  興和元年九月有司奏山西採材司馬張神和上言司空谷木連理
  二年四月光州上言盧鄉縣木連理
  武定元年閠月西兗州上言濟陰郡木連理
  九月齊獻武王上言并州木連理
  三年九月瀛州上言河間郡木連理
  五年十一月汾州上言木連理
  六年五月晉州上言木連理
  八年四月青州上言齊郡木連理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魯陽獻烏芝王者慈仁則生食之令人度世
  太祖天興二年七月并州獻白雉周成王時越裳氏來獻
  四年正月上黨郡獻白雉
  二月并州獻白雉
  五月河内郡獻白雉
  太宗神瑞二年十一月右民尚書周幾獲白雉一於博陵安平以獻
  泰常三年正月渤海郡髙城縣獻白雉
  三月渤海郡南皮縣獻白雉二
  十一月中山行唐縣獻白雉
  四年正月新興郡獻白雉十二月又獻白雉二
  五年二月白雉見于河内郡
  世祖神䴥元年二月相州獻白雉
  二年二月上黨郡獻白雉
  髙祖延興二年正月青州獻白雉
  五年正月白雉見於上谷郡
  太和元年二月秦州獻白雉
  三月白雉見於秦州
  十一月白雉見於安定郡
  二年十一月徐州獻白雉
  三年正月綂萬鎭獻白雉
  四年正月南豫州獻白雉
  六年三月豫州獻白雉
  八年六月齊州青河郡獻白雉
  十七年正月幽州獻白雉
  四月瀛州獻白雉
  二十年三月兗州獻白雉
  世宗景明三年正月徐州獻白雉
  二月冀州獻白雉
  正始三年三月齊州獻白雉
  十月青州獻白雉
  四年十一月秦州獻白雉
  永平二年四月河内郡獻白雉
  六月河南獻白雉
  十二月豫州獻白雉
  延昌四年二月冀州獻白雉
  是月京師獲白雉
  閏月岐州獻白雉
  十二月幽州獻白雉
  肅宗熙平元年二月相州獻白雉
  三月肆州獻白雉
  二年三月徐州獻白雉
  神龜元年三月潁川郡獻白雉
  二年正月豫州獻白雉
  正光三年二月夏州獻白雉
  四年三月光州獻白雉
  孝靜天平三年正月青州獻白雉
  四年二月青州獻白雉十二月梁州獻白雉
  元象二年正月魏郡繁陽縣獻白雉
  武定元年正月廣宗郡獻白雉
  是月兗州獻白雉
  四年三月青州獻白雉
  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溫泉出于𣵠鹿人有風寒之疾入者多愈
  髙祖太和八年正月上谷郡惠化寺醴泉涌醴泉水之精也味甘美王者修治則出
  興和元年冬西兗州濟隂郡宛句縣濮水南岸有泉涌出色清味甘飲者愈疾四遠奔湊齊獻武王令於泉所營立廬舍尚書奏賞刺史粟千石太守粟五百石縣令粟二百石以旌善政所感先列言者依第出身詔可髙宗太和二年九月鼎出於洛州滍水送于京師王者不極滋味則神鼎出也








  魏書卷一百一十二下
  魏書卷一百十二下考證
  髙祖太和二十三年獲黑兎○獲字上不著地名殆承上二十年七月京師獲白兎而書之也
  肅宗熙平二年六月相州獻白雀○月監本誤年今改正
  世祖眞君五年記昭成皇帝諱繼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凡十四字○帝各本訛作后今改正臣人龍按昭成帝諱什翼犍今以什翼犍三字并下繼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十一字合之恰與十四字之數相符
  次記太宗明元皇帝諱長子二百二十年凡八字○八監本訛六今改正臣人龍按明元帝諱嗣今以嗣字并下長子二百二十年七字合之則六字必係八字之訛矣
  髙祖太和五年得玉車釧三枚○釧監本訛馴今改正魏書卷一百十二下考證
<史部,正史類,魏書>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一十三
  齊    魏    收    撰
  志第十九
  官氏九
  百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可以獨斷乃命臣以佐之然則安海内正國家非一人之力也書契以外其事蔑聞至於羲軒昊頊之間龍火鳥人之職頗可知矣唐虞六十夏商倍之周過三百是為大備而秦漢魏晉代有加減罷置盛衰隨時適務且國異政家殊俗設官命職何常之有帝王為治禮樂不相沿海内作家物色非一用其由來尚矣魏氏世君𤣥朔逺統臣掌事立司各有號秩及交好南夏頗亦改剏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鳳為右長史許謙為郎中令矣餘官雜號多同於晉朝建國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職無常員或至百數侍直禁中𫝊宣詔命皆取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儀貌端嚴機辯才幹者應選又置内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若今之侍中散騎常侍也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分為南北部復置二部大人以統攝之時帝弟觚監北部子寔君監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太祖登國元年因而不改南北猶置大人對治二部是年置都統長又置幢將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統長領殿内之兵直王宮幢將員六人主三郎衞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已下中散已上皆統之外朝大人無常員主受詔命外使出入禁中國有大喪大禮皆與參知隨所典焉
  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備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職則刺史太守令長已下有未備者隨而置之
  天興元年十一月詔吏部郎鄧淵典官制立爵品十二月置八部大人散騎常侍待詔管官其八部大人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常侍待詔侍直左右出入王命
  二年三月分尚書三十六曹及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屬官其有文簿當曹敷奏欲以省彈駮之煩初令五經諸書各置博士國子學生員三十人
  三年十月置受恩蒙養長徳訓士四官受恩職比特進無常員有人則置親貴器望者為之蒙養職比光祿大夫無常員取勤舊休閑者長徳職比中散大夫無常員訓士職比諫議大夫規諷時政匡刺非違又置仙人博士官典煑錬百藥
  四年七月罷匈奴中郎將官令諸部護軍皆屬大將軍府
  九月罷外蘭臺御史總屬内省
  十二月復尚書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譯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
  天賜元年八月初置六謁官準古六卿其秩五品屬官有大夫秩六品大夫屬官有元士秩七品元士屬官有署令長秩八品令長屬官有署丞秩九品
  九月減五等之爵始分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勲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為公諸公降為侯侯子亦以此為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又制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議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諫議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文官五品已下才能秀異者總比之造士亦有五等武官五品已下堪任將帥者亦有五等若百官有闕者則於中擢以補之初帝欲法古純質每於制定官號多不依周漢舊名或取諸身或取諸物或以民事皆擬遠古雲鳥之義諸曹走使謂之鳧鴨取飛之迅疾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自餘之官義皆類此咸有比況又制諸州各置都尉以領兵
  十一月以八國姓族難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辯其宗黨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職分如八國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
  十二月詔始賜王公侯子國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師職比家丞總統羣隸
  二年二月復罷尚書三十六曹别置武歸修勤二職武歸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務
  二年正月置内官員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又制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異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縣置三令長八品者刺史令長各之州縣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長雖置而未臨民自前功臣為州者徴還京師以爵歸第置散騎郎獵郎諸省令史省事典籤等四年五月増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内詔命取八國良家代郡上谷廣甯鴈門四郡民中年長有器望者充之永興元年十一月置騏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郞
  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屬官總理萬機故世號八公云
  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東西南北部皆以諸公為之大人置三屬官
  始光元年正月置右民尚書
  神䴥元年三月置左右僕射左右丞諸曹尚書十餘人各居别寺
  七月詔諸征鎭大將依品開府以置佐吏
  延和元年三月改代尹為萬年尹代令為萬年令後復眞君五年正月侍中中書監宜都王穆壽司徒東郡公崔浩侍中廣平公張黎輔政置通事四人又選諸曹良吏給事東宮
  正平元年七月以諸曹吏多減其員
  興安二年正月置駕部尚書右士尚書
  太安三年五月以諸部護軍各為太守
  延興二年五月詔曰非功無以受爵非能無以受祿凡出外遷者皆引此奏聞求乞假品在職有效聽下附正若無殊稱隨而削之舊制諸鎭將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貢獻而得假爵者皆不得世襲
  四年二月置外牧官
  五年九月置監御曹
  太和二年五月減置侯職四百人司察非違
  四年省二部内部幢將
  十一年八月置散官員一百人朝請員二百人
  十五年七月置司儀官
  十二月置侍中黄門各四人又置散騎常侍侍郞員各四人通直散騎常侍侍郞員外散騎常侍侍郎各六人又置司空主客太倉庫部都牧太樂虞曹宮輿覆育少卿官又置光爵驍游五校中大夫散員士官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改立諸局監羽林虎賁
  舊制諸以勲賜官爵者子孫世襲軍號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襲爵而已
  舊制緣邊皆置鎭都大將統兵備禦與刺史同城隍倉庫皆鎮將主之但不治故為重於刺史
  自太祖至髙祖初其内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如萬騎飛鴻常忠直意將軍之徒是也舊令亡失無所依據太和中髙祖詔羣寮議定百官著於令今列於左勲品流外位卑而不載矣
  太師   太尉   儀同三司
  太保   司徒   都督中外諸軍事
  太傅   司空   特進
  右三師  右三公
  大司馬       諸開府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二將軍加大者位在三司上衞將軍加大者次儀同三司
  右三將軍
  右第一品上  右第一品中  右第一品下太子太師   四征加大者次衞將軍 四鎮加大者次尚書令太子太傅   左右光祿大夫 吏部尚書
  太子太保   尚書左僕射  太常
  右東宮三師  尚書右僕射  光祿勲
  尚書令    中書監    衞尉
  都督府州諸軍事       右三卿
  中軍將軍
  鎮軍將軍
  撫軍將軍
  右三將軍加大者秩次四征下金紫光祿大夫
  右從第一品上 右從第一品中 右從第一品下太子少師   列曹尚書   四安加大者秩次三少下太子少傅   中書令  凡將軍三品已下五品已上加大者
  太子少保   領軍     太子左右詹事右東宮三少  護軍二職若侍臣帶者加中散騎常侍
  中侍中    司州刺史
  都督三州諸軍事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右六卿
  領軍將軍
  護軍將軍二將軍與領護不並置
  右第二品上  右第二品中  右第二品下
  前後左右將軍 祕書監    武衞將軍
  四平加大者秩次護軍下 光祿大夫銀青者 都督一州諸軍事
  大長秋卿          將作大匠
  左衞將軍          右衞將軍
  右從第二品上 右從第二品中 右從第二品下
  駙馬     給事黄門侍郞 通直散騎常侍
  諸王師    太子中庶子  城門校尉
  太子左右衞率 南北東西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御史中尉 護匈奴羌戎夷蠻越中郎將 太中大夫
  中常侍        護羌戎夷蠻越校尉征虜將軍
  輔國將軍
  龍驤將軍
  司衞監
  中尹
  少卿
  光爵
  代尹
  右第三品上  右第三品中  右第三品下
  員外散騎常侍 中給事    鎮遠將軍
  驍騎將軍   射聲校尉   安遠將軍
  太子家令   越騎校尉   建遠將軍
  太子率更令  屯騎校尉   建中將軍
  太子僕    步兵校尉   建節將軍
  太子庶子   長水校尉   立義將軍
  給事中    監軍     立忠將軍
  前後左右軍將軍       立節將軍
  中大夫           恢武將軍
  祕書令           勇武將軍
  給事            曜武將軍
  昭武將軍
  顯武將軍
  直閤將軍
  右從第三品上 右從第三品中 右從第三品下國子祭酒   公府司馬   諫議大夫
  下大夫    尚書右丞   祕書丞
  公府長史   司馬别駕   建武將軍
  尚書左丞   太子中舍人  振武將軍
  太子三校   中黄門令   奮武將軍
  散騎侍郎   令      揚武將軍
  中書侍郎   内署令    廣武將軍
  中謁者大夫  都水使者   廣威將軍
  中散大夫   符節令
  中堅將軍   通直散騎常侍
  中壘將軍   建威將軍
  寧朔將軍   振威將軍
  揚威將軍   奮威將軍
  右第四品上  右第四品中  右第四品下
  元士     諸開府司馬  諸王友
  公府諮議參軍 司州功曹都官 員外散騎侍郎諸開府長史  五局司直   太子門大夫
  尚書吏部郎中 司敗     協律中郎
  太子洗馬   諸局校尉   㦸楯虎賁將軍武騎侍郎   符璽郎中   募員虎賁將軍
  奉車都尉          髙車虎賁將軍
  駙馬都尉          左右積弩射將軍
  騎都尉           强弩將軍
  羽林中郎
  中散庶長
  謁者僕射
  羽林郎將
  髙車羽林郎將
  冗從僕射
  右從第四品上 右從第四品中 右從第四品下中軍鎮軍撫軍長史 中書議郎 皇宗博士
  鷹揚將軍   諸開府從事中郎 歸義侯
  折衝將軍   公府正參軍   率義侯
  寧遠將軍   公府主簿    順義侯
  揚烈將軍   延尉正監評   朝服侯
  諸開府諮議參軍 太子舍人   太常丞
  祕書著作郎  司州主簿
  治書侍御史  中黄門
  中謁者僕射  輕車將軍
  中黄門冗從僕射 威遠將軍
  侍御中散   虎威將軍
  中軍鎮軍撫軍司馬 中散
  公府從事中郎 殿中將軍
  尚書郎中   散臣監
  伏波將軍   太子倉令
  陵江將軍
  平漢將軍
  太子食官令
  太子中盾
  右第五品上  右第五品中  右第五品下
  祕書郎    太子廐長   附義中郎將
  國子博士   諸局監    歸義中郎將
  太學祭酒   尚書郎    率義中郎將
  祕書著作佐郎 侍御史    順義中郎將武士將軍   殿中御史   㦸楯虎賁司馬虎賁司馬   京邑市令   募員虎賁司馬虎賁郎將   典牧都尉   髙車虎賁司馬方舞郎庶長  水衡都尉   㦸楯虎賁將宿衞軍將   司鹽都尉   募員虎賁將
  掖庭監    司竹都尉   髙車虎賁將
  典客監    崇虚都尉   嘗藥監
  典儀監    列卿丞    中謁者
  協律郎    詹事丞    宮門司馬
  太祝令    代尹丞    宗聖士
  小黄門    諸開府正參軍
  謁者     諸門府主簿
  員外將軍   辨章郎
  散員大夫   太宰令
  太樂祭酒   廪犠令
  門下錄事   殿中監
  奉乘郎    翼馭郎
  羽林郎    髙車羽林郎
  瞻人郎
  方者郎
  右從第五品上 右從第五品中 右從第五品下公府行參軍  太學博士   散騎
  宣威將軍   太史博士   奉朝請
  明威將軍   律博士    武烈將軍
  襄武將軍   禮官博士   武毅將軍
  厲威將軍   公府記室督  武奮將軍
  公府掾屬   威烈將軍    太樂博士中軍撫軍鎮軍正參軍 威宼將軍 河隄謁者
  主書郎    威虜將軍
  詹事五官   威戎將軍
  門下主書舍人 威武將軍
  門下通事舍人
  司州司事
  司州從事
  代郡功曹主簿
  右第六品上  右第六品中  右第六品下諸開府行參軍 監淮海津都尉 㦸楯虎賁
  散員士    諸局中校尉  募員虎賁
  中書舍人   方舞郎    髙車虎賁
  領護二衞主薄 諸宮門僕   治禮郎
  主事郎    諸開府記室督 獄丞
  詹事主簿   司馬督
  集書舍人   千人督
  中軍鎮撫行參軍 校尉
  領護功曹掾
  領護五官
  散臣中校
  宿衞統
  太子常從虎賁督
  侍幹
  寺人
  閽人
  掌璽郎
  太子守舍人
  掌服郎
  掌筵郎
  虎賁郎
  諸開府掾屬
  集書校書郎
  祕書校書郎
  祕書鍾律郎
  右從第六品上 右從第六品中 右從第六品下公府舎人   國子學生   祕書舎人
  太子主書舎人 討宼將軍   符史郎
  太子主衣舎人 討虜將軍   盪宼將軍
  都令史    討難將軍   盪虜將軍
  主書令史   討夷將軍   盪難將軍
  門下令史          盪逆將軍
  太子左右衞率主簿      太廟門僕
  司事郎
  司州錄事
  代郡通事
  御屬
  綏遠將軍
  綏虜將軍
  綏邊將軍
  右第七品上  右第七品中  右第七品下
  諸門府舎人  祝史     諸局督事
  祕書令史   太常齋郎   獄掾
  主書令史   王家尉    太學典錄
  集書令史   公主家令   太史博士
  起居注令史         太卜博士
  直事郎           太醫博士
  司州本曹          太常日者
  散臣督事          扶令
  宿衞幢將          太樂典錄
  右從第七品上 右從第七品中 右從第七品下公府令史   太學助教   厲武將軍
  太子典書令史 掃宼將軍   厲鋒將軍
  太子典衣令史 掃虜將軍   虎牙將軍
  司事令史   掃難將軍   虎奮將軍
  諸局通事   掃逆將軍
  殄宼將軍
  殄虜將軍
  殄難將軍
  殄夷將軍
  右第八品上  右第八品中  右第八品下直事令史   尚書筭生   諸寺筭生
  宿衞軍司馬  典客舎人   諸局書令史
  諸局省事   符劵吏    虎賁軍書令史尚書記室令史 公府閤下令史 乘傳使者
  右從第八品上 右從第八品中 右從第八品下諸開府令史  祀官齋郎   白衣臣
  宿衞軍吏   典客參軍
  諸局書吏   太醫太史助教
  書幹
  主書幹
  典書幹
  廣野將軍
  横野將軍
  偏將軍
  禆將軍
  右第九品上  右第九品中  右第九品下
  統史     方驛博士   八書吏
  中校尉           王家吏
  右從第九品上 右從第九品中 右從第九品下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車驃將軍侍中黄門秩依魏晉舊事
  十九年八月初置直齊御仗左右武官
  二十三年髙祖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
  太師     太傅     太保
  右三師上公
  王
  大司馬    大將軍
  右二大
  太尉     司徒     司空
  開國郡公
  右第一品
  儀同三司   開國縣公   都督中外諸軍事
  諸開府    散公
  右從第一品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特進     尚書令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二將軍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 衞將軍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師之上
  四征將軍加大者位次衞大將軍    諸將軍加大者
  左右光祿大夫       開國縣侯
  右第二品
  尚書僕射若並置左右則左居其上右居其下  中書監
  司州牧          四鎮將軍加大者次衞將軍中軍將軍   鎮軍將軍  撫軍將軍
  右三將軍
  金紫光祿大夫 散侯
  右從第二品
  吏部尚書   四安將軍  中領軍
  中護軍二軍加將軍則去中位次撫軍
  太常     光祿     衞尉
  右三卿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中書令    太子詹事   侍中
  列曹尚書   四平將軍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太府
  右六卿
  河南尹    上州刺史   祕書監
  諸王師    左右衞將軍  前左右後將軍光祿大夫銀青者 開國縣伯
  右第三品
  散騎常侍   四方郎將
  護匈奴羌戎夷蠻越中郎將   國子祭酒
  御史中尉   大長秋卿   將作大匠
  征虜將軍 二大二公長史若司徒置二長史左在散騎常侍下右在中庶子下太子左右衞率 武衞將軍   冠軍將軍
  護羌戎夷蠻越校尉      太中大夫
  輔國將軍   中州刺史   龍驤將軍
  散伯
  右從第三品
  二大二公司馬
  太常     光祿     衞尉
  右三少卿
  尚書吏部侍郎 給事黄門侍郎 太子中庶子司空皇子長史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太府
  右六少卿
  中常侍    中尹     城門校尉
  司空皇子司馬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長史
  驍騎將軍   游擊將軍
  以前上階
  鎮遠將軍   安遠將軍   平遠將軍
  建義將軍   建忠將軍   建節將軍
  立義將軍   立忠將軍   立節將軍
  恢武將軍   勇武將軍   曜武將軍
  昭武將軍   顯武將軍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司馬    通直散騎常侍司徒諮議參軍事 中散大夫  下州刺史
  上郡太守内史相 開國縣子
  右第四品
  中堅將軍   中壘將軍   尚書左丞
  二大二公諮議參軍事     司州别駕從事史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長史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  太子僕    中書侍郎
  太子庶子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司馬    前左右後軍將軍
  以前上階
  寧朔將軍   建威將軍   振威將軍
  奮威將軍   揚威將軍   廣威將軍
  諫議大夫   尚書右丞
  司空皇子諮議參軍事     司州治中從事史左右中郎將  建武將軍   振武將軍
  奮武將軍   揚武將軍   廣武將軍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諮議叅軍事
  散子
  右從第四品
  寧遠將軍   鷹揚將軍   折衝將軍
  揚烈將軍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長史
  二大二公從事中郎      祕書丞
  皇子友    國子博士   散騎侍郎
  太子中舎人  員外散騎常侍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司馬
  以前上階
  射聲校尉   越騎校尉   屯騎校尉
  步軍校尉   長水校尉
  司空皇子之開府從事中郎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諮議參軍事
  開府從事中郎 中郡太守内史相
  開國縣男
  右第五品
  伏波將軍   陵江將軍   平漢將軍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長史    二大二公掾屬
  著作郎    通直散騎常侍 太子洗馬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諮議參軍事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司馬    奉車都尉
  以前上階
  太子屯騎校尉 太子步兵校尉 太子翌軍校尉都水使者   司空皇子之開府掾屬
  領護長史司馬 歸義侯    率義侯
  順義侯    朝服侯    輕車將軍
  威遠將軍   開府掾屬   虎威將軍
  洛陽令    中給事中   散男
  右從第五品
  宣威將軍   明威將軍  從第三品將軍長史二大二公主簿 二大二公錄事
  皇子郎中令  司空主簿 司空皇子錄事參軍事從第三品將軍司馬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諮議參軍事
  二大二公功曹記室户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皇子文學   治書侍御史  謁者僕射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錄事參軍
  司空皇子功曹記室户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皇子功曹史
  以前上階
  河南郡丞   虎賁中郎將  羽林監
  冗從僕射   駙馬都尉   廷尉正監評尚書郎中   中書舎人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功曹記室倉曹户曹中兵參軍事功曹史
  下郡太守内史相 上縣令相
  右第六品
  襄威將軍   厲威將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錄事參軍
  二大二公列曹參軍事     給事中
  太子門大夫  皇子大農   騎都尉
  符璽郎
  以前上階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錄事參軍
  皇子主簿   司空皇子列曹參軍事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功曹記室户曹倉曹中兵參軍事功曹史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主簿列曹參軍事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功曹記室户曹倉曹中兵參軍事功曹史
  太子舎人   三卿丞
  右從第六品
  威烈將軍   威宼將軍   威虜將軍
  威戎將軍   威武將軍
  四品正從將軍長史司馬
  二大二公祭酒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錄事參軍
  司空皇子之開府祭酒     武烈將軍
  武毅將軍   武奮將軍   王公國郎中令積弩將軍   積射將軍   員外散騎侍郎皇子中尉   二大二公參軍事
  二大二公列曹行參軍     開府祭酒
  以前上階
  司空皇子參軍事
  司空皇子列曹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錄事參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列曹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功曹記室户曹倉曹中兵參軍功曹史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
  二衞司馬   討宼將軍
  討虜將軍   討難將軍   討夷將軍
  從第三品將軍功曹户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詹事丞    列卿丞    祕書郎中
  著作佐郎   中縣令相
  右第七品
  盪宼將軍   盪虜將軍   盪難將軍
  盪逆將軍   五品正從將軍長史司馬
  强弩將軍   二大二公行參軍
  司空皇子行參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列曹行參軍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
  第一品將軍開府行參軍
  王公國大農
  以前上階
  太學博士   皇子常侍   太常博士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參軍事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列曹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主簿列曹參軍事
  四品正從將軍錄事功曹户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司州主簿   奉朝請    國子助教
  右從第七品
  殄宼將軍   殄虜將軍   殄難將軍
  殄夷將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行參軍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參軍事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列曹行參軍
  四品正從將軍主簿列曹參軍事
  侯伯國郎中令 司州西曹書佐
  殿中將軍   皇子侍郎   大長秋丞
  以前上階
  侍御史    協律郎    辨章郎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參軍事
  從第三品將軍列曹行參軍
  五品正從將軍錄事功曹户曹倉曹中兵參軍事王公國中尉  司州祭酒從事
  下縣令相
  右第八品
  掃宼將軍   掃虜將軍   掃難將軍
  掃逆將軍   司州議曹從事史
  二大二公長兼行參軍     公車令
  符節令    諸署令千石已上者 中黄門令
  門下錄事   尚書都令史  主書令史
  殿中侍御史中謁者僕射 中黄門冗從僕射
  以前上階
  宮門僕射   侯伯國大農
  司空皇子長兼行參軍  二大二公長兼行參軍皇子上中下將軍
  皇子中大夫  二率丞
  四品正從將軍列曹行參軍
  王公國常侍
  厲武將軍   厲鋒將軍   虎牙將軍
  虎奮將軍   五品正從將軍主簿列曹行參軍司州文學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長兼行參軍
  員外將軍
  右從第八品
  曠野將軍   横野將軍   子男國郎中令
  太祝令    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 中黄門
  公主家令   皇子典書令  四門小學博士
  律博士    校書郎
  二大二公參軍督護      檢授御史
  以前上階
  王公國侍郎  侯伯國中尉  謁者
  太子三卿丞  五品正從將軍列曹行參軍
  司空皇子參軍督護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長兼行參軍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參軍督護
  殿中司馬督
  右第九品
  偏將軍     裨將軍   太子廐長
  監淮海津都尉  諸局都尉
  皇子典祠令  皇子學官令
  皇子典衞令  王公國上中下將軍
  王公國中大夫 諸署令不滿六百石者
  以前上階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參軍督護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長兼行參軍
  太常光祿衞尉領護
  詹事功曹五官 治禮郎
  子男國大農  小黄門
  員外司馬督
  右從第九品
  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正始元年十一月罷郡中正
  四年九月詔曰五校昔統營位次於列卿奉車都尉禁侍美官顯加通貴世移時變遂為冗職既典名猶昔宜有定員并殿中二司馬亦須有常數今五校可各二十人奉車都尉二十人騎都尉六十人殿中司馬二百人員外司馬三百人
  永平元年十二月尚書令髙肇尚書僕射清河王懌等奏置小學博士員三千人
  二年正月尚書令髙肇奏都水臺請依舊二使者參軍事謁者并錄事令史亦隨事史立詔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屬司唯須充事耳亦何勞多也參軍錄事並更置一謁者加二令史依舊肇又奏諸州諮議記室户曹刑獄田曹水曹集曹士曹參軍悉併省之
  四年七月詔改宗子羽林為宗士其本秩付尚書計其資集敘從七已下從八已上官
  正光元年七月置左右衞將軍各二人
  十二月罷諸州中正郡縣定姓族後復
  孝昌二年十月詔宗士庶子二官各増二百人置望士隊四百人取肺府之族有武藝者
  孝荘初以尒朱榮有扶翼之功拜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増佐吏又以太尉上黨王天穆為太宰増佐吏
  永安二年各詔復置司直十人視五品隸廷尉覆治御史檢劾事
  普泰初以尒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又侍中黄門武衞將軍並増置六人
  永安已後遠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復立州都督俱總軍人
  天平四年夏罷六州都督悉𨽻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舊制有大將軍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已後天下多事勲賢並軌乃俱置之
  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齊獻武王勲髙徳重禮絶羣辟昔霍光陵邑亦置長丞主陵今請置長一人丞一人錄事一人户曹史一人禁備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舊詔可
  七年三月詔左右光祿大夫各置二人金紫光祿大夫置四人光祿大夫置四人太中中散各置六人五月又詔以四中郎將世宗永平中權隸領軍今還屬護軍自古天子立徳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諡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并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别族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𦙍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
  凡與帝室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國之喪葬祠禮非十族不得與也髙祖革之各以職司從事
  神元皇帝時餘部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
  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
  賀賴氏後改為賀氏
  獨孤氏後改為劉氏
  賀樓氏後改為樓氏
  勿忸于氏後改為于氏
  是連氏後改為連氏
  僕闌氏後改為僕氏
  若干氏後改為苟氏
  拔列氏後改為梁氏
  撥略氏後改為略氏
  若口引氏後改為宼氏
  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普陋茹氏後改為茹氏
  賀葛氏後改為葛氏
  是賁氏後改為封氏
  阿伏于氏後改為阿氏
  可地延氏後改為延氏
  阿鹿桓氏後改為鹿氏
  他駱㧞氏後改為駱氏
  薄奚氏後改為薄氏
  烏丸氏後改為桓氏
  素和氏後改為和氏
  吐谷渾氏依舊吐谷渾氏
  胡古口引氏後改為侯氏
  賀若氏依舊賀若氏
  谷渾氏後改為渾氏
  匹婁氏後改為婁氏
  俟力伐氏後改為鮑氏
  吐伏盧氏後改為盧氏
  牒云氏後改為云氏
  是云氏後改為是氏
  叱利氏後改為利氏
  副呂氏後改為副氏
  那氏依舊那氏
  如羅氏後改為如氏
  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阿單氏後改為單氏
  俟幾氏後改為幾氏
  賀兒氏後改為兒氏
  吐奚氏後改為古氏
  出連氏後改為畢氏
  庾氏依舊庾氏
  賀㧞氏後改為何氏
  叱呂氏後改為呂氏
  莫那婁氏後改為莫氏
  奚斗盧氏後改為索盧氏
  莫蘆氏後改為蘆氏
  出大汙氏後改為韓氏
  沒路眞氏後改為路氏
  扈地于氏後改為扈氏
  莫輿氏後改為輿氏
  紇干氏後改為干氏
  俟伏斤氏後改為伏氏
  是樓氏後改為髙氏
  尸突氏後改為屈氏
  沓盧氏後改為沓氏
  嗢石蘭氏後改為石氏
  解枇氐後改為解氏
  奇斤氏後改為奇氏
  須卜氏後改為卜氏
  丘林氏後改為林氏
  大莫干氏後改為郃氏
  尒綿氏後改為綿氏
  蓋樓氏後改為蓋氏
  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渴單氏後改為單氏
  壹斗眷氏後改為明氏
  叱門氏後改為門氏
  宿六斤氏後改為宿氏
  馝䢴氏後改為䢴氏
  土難氏後改為山氏
  屋引氏後改為房氏
  樹洛干氏後改為樹氏
  乙弗氏後改為乙氏
  東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時東部此二部最為彊盛别自有傳
  南方有茂眷氏後改為茂氏
  宥連氏後改為雲氏
  次南有紇豆陵氏後改為竇氏
  侯莫陳氏後改為陳氏
  厙狄氏後改為狄氏
  太洛稽氏後改為稽氏
  柯㧞氏後改為柯氏
  西方尉遲氏後改為尉氏
  步鹿根氏後改為步氏
  破多羅氏後改為潘氏
  叱干氏後改為薛氏
  俟奴氏後改為俟氏
  輾遲氏後改為展氏
  費連氏後改為費氏
  其連氏後改為綦氏
  去斤氏後改為艾氏
  渴侯氏後改為緱氏
  叱盧氏後改為祝氏
  和稽氏後改為緩氏
  寃賴氏後改為就氏
  嗢盆氏後改為溫氏
  達勃氏後改為襃氏
  獨孤渾氏後改為杜氏
  凡此諸部其渠長皆自統衆而尉遲已下不及賀蘭諸部氏
  北方賀蘭氏後改為賀氏
  郁都甄氏後改為甄氏
  紇奚氏後改為嵇氏
  越勒氏後改為越氏
  叱奴氏後改為狼氏
  渴燭渾氏後改為味氏
  庫褥官氏後改為庫氏
  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一那蔞氏後改為蔞氏
  羽弗氏後改為羽氏
  凡此四方諸部歲時朝貢登國初太祖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
  太和十九年詔曰代人諸胄先無姓族雖功賢之𦙍混然未分故官達者位極公卿其功衰之親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隨時漸銓其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勲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應班士流者尋續别敕原出朔土舊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職官三世尚書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緒亦為姓諸部落大人之後而皇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為副將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為族凡此姓族之支親與其身有緦麻服已内㣲有一二世官者雖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則各自計之不蒙宗人之蔭也雖緦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則入族官無族官則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來直擬姓族以呈聞朕當決姓族之首末其此諸状皆須問宗族列疑明同然後勾其舊籍審其官宦有實則奏不得輕信其言虚長僥偽不實者訴人皆加傳㫖問而詐不以實之坐選官依職事答問不以實之條令司空公穆亮領軍將軍元儼中護軍廣陽王嘉尚書陸琇等詳定北人姓務令平均隨所了者三月一列簿帳送門下以聞於是升降區别矣
  世宗世代人猶以姓族辭訟又使尚書于忠尚書元匡侍中穆詔尚書元長等量定之

  魏書卷一百一十三
  魏書卷一百十三考證
  第五品平漢將軍○漢各本訛作漠今改正













  魏書卷一百十三考證



  欽定四庫全書
  魏書卷一百一十四
  齊    魏    收    撰
  志第二十
  釋老十
  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絶故靡得而知焉自羲軒已還至於三代其神言秘策蘊圖緯之文範世率民垂墳典之迹秦肆其毒滅於灰燼漢採遺籍復若丘山司馬遷區别異同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徳六家之義劉歆著七略班固志藝文釋氏之學所未曽紀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臯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衆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夀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後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白光飛行殿庭乃訪羣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遺範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經緘於蘭臺石室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闗西摩騰法蘭咸卒於此寺浮屠正號曰佛陁佛陁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則謂浮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凡其經㫖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歴三世識神常不滅凡為善惡必有報應漸積勝業陶冶麤鄙經無數形藻練神明乃致無生而得佛道其閒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緣淺以至深藉㣲而為著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慾習虚靜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殺盗媱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云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墜鬼畜諸苦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總謂之僧皆胡言也僧譯為和命衆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俗人之信憑道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其為沙門者初修十誡曰沙彌而終於二百五十則具足成大僧婦入道者曰比丘尼其誠至於五百皆以為本隨事増數在於防心攝身正口心去貪忿癡身除殺媱盗口斷妄雜諸非正言總謂之十善道能具此謂之三業清淨凡人修行粗為極云可以逹惡善報漸階聖迹初階聖者有三種人其根業太差謂之三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此三人惡迹已盡但修心盪累濟物進徳初根人為小乗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乗則修六度雖階三乗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長遠乃可登佛境矣所謂佛者本號釋迦文者譯言能仁謂徳克道備堪濟萬物也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刧文言將来有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釋迦即天竺迦維衞國王之子天竺其總稱迦維别名也初釋迦於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生既生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其本起經説之備矣釋迦生時當周荘王九年春秋魯荘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見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云釋迦年三十成佛導化羣生四十九載乃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湼槃湼槃譯云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諸佛法身有二種義一者眞實二者權應眞實身謂至極之體妙絶拘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權應身者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隨時修短應物形由感生體非實有權形雖謝眞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莫得常見耳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佛既謝世香木焚尸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壊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舎利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宮宇謂為塔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於後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舎利於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渭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迹焉釋迦雖般湼槃而留影迹爪齒於天竺於今猶在中土來往並稱見之初釋迦所説教法既湼槃後有聲聞弟子大迦葉阿難等五百人撰集著錄阿難親承囑授多聞總持蓋能綜覈深致無所漏失乃綴文字撰載三藏十二部經如九流之異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經義以破外道摩訶衍大小阿毗曇中論十二門論百法論成實論等是也皆傍諸藏部大義假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漢章帝時楚王英喜為浮屠齋戒遣郎中令奉黄縑白紈三十匹詣國相以贖愆詔報曰楚王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因以班示諸國桓帝時襄楷言佛陁黄老道以諫欲令好生惡殺少嗜慾去奢泰尚無為魏明帝曽欲壊宮西佛圖外國沙門乃金盤盛水置於殿前以佛舎利投之於水乃有五色光起於是帝歎曰自非靈異安得爾乎遂徙於道為作周閣百間佛圖故處鑿為濛汜池種芙蓉於中後有天竺沙門曇柯迦羅入洛宣譯誡律中國誡律之始也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迹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状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晉世洛中佛圖有四十二所矣漢世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色晉元康中有胡沙門支恭明譯佛經維摩法華三本起等微言隠義未之能究後有沙門常山衞道安性聰敏日誦經萬餘言研求幽㫖慨無師匠獨坐静室十二年覃思構精神悟妙賾以前所出經多有舛駮乃正其乖謬石勒時有天竺沙門浮圖澄少於烏萇國就羅漢入道劉曜時到襄國後為石勒所宗信號為大和尚軍國規謨頗訪之所言多驗道安曽至鄴候澄澄見而異之澄卒後中國紛亂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欲令𤣥宗在所流布分遣弟子各趣諸方法汰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陽道安後入苻堅堅素欽徳問既見宗以師禮時西域有胡沙門鳩摩羅什思通法門道安思與講釋每勸堅致羅什什亦承安令問謂之東方聖人或時遥拜致敬道安卒後二十餘載而羅什至長安恨不及安以為深慨道安所正經義與羅什譯出符㑹如一初無乖舛於是法㫖大著中原魏先建國於𤣥朔風俗淳一無為以自守與西域殊絶莫能往來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及神元與魏晉通聘文帝又在洛陽昭成又至襄國乃備究南夏佛法之事太祖平中山經略燕趙所逕郡國佛寺見諸沙門道士皆致精敬禁軍旅無有所犯帝好黄老頗覽佛經但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庻事草剏未建圖宇招延僧衆也然時時旁求先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隠于泰山之琨𭹄谷帝遣使致書以繒素斾罽鉢錫為禮今猶號曰朗公谷焉天興元年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蹤遺軌信可依憑其勑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舎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歲始作五級佛圖耆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别構講堂禪堂及沙門座莫不巖具焉太宗踐位遵太祖之業亦好黄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初皇始中趙郡有沙門法果誡行精至開演法籍太祖聞其名詔以禮徴赴京師後以為道人統綰攝僧徒每與帝言多所惬允供施甚厚至太宗彌加崇敬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號皆固辭帝常親幸其居以門小狹不容輿輦更廣大之年八十餘泰常中卒未殯帝三臨其䘮追贈老夀將軍趙胡靈公初法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来沙門宜應盡禮遂常致拜謂人曰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法果四十始為沙門有子曰猛詔令襲果所加爵帝後幸廣宗有沙門曇澄年且百嵗邀見於路奉致果物帝敬其年老志力不衰亦加以老壽將軍號是時鳩摩羅什為姚興所敬於長安草堂寺集義學八百人重譯經本羅什聰辯有淵思逹東西方言時沙門道彤僧略道恒道⿰僧肇曇影等與羅什共相提挈發明幽致諸深大經論十有餘部更定章句辭義通明至今沙門共所祖習道彤等皆識學洽通僧肇尤為其最羅什之撰譯僧肇常執筆定諸辭義注維摩經又著數論皆有妙㫖學者宗之又沙門法顯慨律藏不具自長安遊天竺歴三十餘國隨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譯而寫之十年乃於南海師子國隨商人汎舟東下晝夜昬迷將二百日乃至青州長廣郡不其勞山南下乃出海焉是嵗神瑞二年也法顯所逕諸國傳記之今行於世其所得律通譯未能盡正至江南更與天竺禪師䟦陁羅辯定之謂之僧祇律大備于前為今沙門所持受先是有沙門法領從揚州入西域得華嚴經本定律後數年䟦陁羅共沙門法業重加譯撰宣行於時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髙徳沙門與共談論於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先是沮渠蒙遜在涼州亦好佛法有罽賔沙門曇摩讖習諸經論於姑臧與沙門智嵩等譯湼槃諸經十餘部又曉術數禁呪歴言他國安危多所中驗蒙遜每以國事諮之神䴥中帝命蒙遜送讖詣京師惜而不遣既而懼魏威責遂使人殺讖讖死之日謂門徒曰今時將有客來可早食以待之食訖而走使至時人謂之知命智嵩亦爽悟篤志經籍後乃以新出經論於涼土教授辯論幽㫖著湼槃義記戒行峻整門人齊肅知涼州將有兵役與門徒數人欲往胡地道路饑饉絶糧積日弟子求得禽獸肉請嵩彊食嵩以戒自誓遂餓死於酒泉之西山弟子積薪焚其屍骸骨灰燼唯舌獨全色状不變時人以為誦説功報涼州自張軌後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太延中涼州平徙其國人於京邑沙門佛事皆俱東象教彌増矣尋以沙門衆多詔罷年五十已下者世祖初平赫連昌得沙門惠始姓張家本清河聞羅什出新經遂詣長安見之觀習經典坐禪於白渠北晝則入城聽講夕則還處静坐三輔有識多宗之劉裕滅姚泓留子義眞鎮長安義眞及寮佐皆敬重焉義眞之去長安也赫連屈丐追敗之道俗少長咸見坑戮惠始身被白刃而體不傷衆大怪異言於屈丐屈丐大怒召惠始於前以所持寶劒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統萬平惠始到京都多所訓導時人莫測其迹世祖甚重之每加禮敬始自習禪至於没世稱五十餘年未嘗寢臥或時跣行雖履泥塵初不汙足色愈鮮白世號之曰白脚師太延中臨終於八角寺齊潔端坐僧徒滿側凝泊而絶停屍十餘日坐既不改容色如一舉世神異之遂瘞寺内至眞君六年制城内不得留瘞乃葬於南郊之外始死十年矣開殯儼然初不傾壊送葬者六千餘人莫不感慟中書監髙允為其傳頌其徳迹惠始冡上立石精舎圖其形像經毁法時猶自全立世祖即位富於春秋既而鋭志武功毎以平定禍亂為先雖歸宗佛法敬重沙門而未存覽經教深求緣報之意及得宼謙之道帝以清浄無為有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時司徒崔浩博學多聞帝每訪以大事浩奉謙之道尤不信佛與帝言數加非毁常謂虚誕為世費害帝以其辯博頗信之㑹蓋呉反杏城闗中騷動帝乃西伐至於長安先是長安沙門種麥寺内御騶牧馬於麥中帝入觀馬沙門飲從官酒從官入其便室見大有弓矢矛楯出以奏聞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呉通謀規害人耳命有司案誅一寺閲其財産大得釀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又為屈室與貴室女私行淫亂帝既忿沙門非法浩時從行因進其説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勑留臺下四方令一依長安行事又詔曰彼沙門者假西戎虚誕妄生妖孽非所以一齊政化布淳徳於天下也自王公已下有私養沙門者皆送官曹不得隠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出沙門身死容止者誅一門時恭宗為太子監國素敬佛道頻上表陳刑殺沙門之濫又非圖像之罪今罷其道杜諸寺門世不修奉土木丹青自然毁滅如是再三不許乃下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偽妄假睡夢事胡妖鬼以亂天常自古九州之中無此也夸誕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闇君亂主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禮義大壊鬼道熾盛視王者之法蔑如也自此以來代經亂禍天罰亟行生民死盡五服之内鞠為邱墟千里蕭條不見人迹皆由於此朕承天緒屬當窮運之敝欲除偽定眞復羲農之治其一切盪除胡神滅其蹤迹庶無謝於風氏矣自今以後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雖言胡神問今胡人共云無有皆是前世漢人無頼子弟劉元眞呂伯彊之徒乞胡之誕言用老莊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眞實至使王法廢而不行蓋大姦之魁也有非常之人然後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歴代之偽物有司宣告征鎮諸軍刺史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是歲眞君七年三月也恭宗言雖不用然猶緩宣詔書遠近皆豫聞知得各為計四方沙門多亡匿獲免在京邑者亦蒙全濟金銀寶像及諸經論大得秘藏而土木宮塔聲教所及莫不畢毁矣始謙之與浩同從車駕苦與浩諍浩不肯謂浩曰卿今促年受戮滅門户矣後四年浩誅備五刑時年七十浩既誅死帝頗悔之業已行難中修復恭宗潛欲興之未敢言也佛淪廢終帝世積七八年然禁稍寛㢮篤信之家得密奉事沙門專至者猶竊法服誦習焉唯不得顯行於京都矣先是沙門曇曜有操尚又為恭宗所知禮佛法之滅沙門多以餘能自效還俗求見曜誓欲守死恭宗親加勸喻至於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暫離身聞者歎重之髙宗踐極下詔曰夫為帝王者必袛奉明靈顯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羣品者雖在古昔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迦如来功濟大千惠流塵境等生死者歎其逹觀覽文義者貴其妙明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羣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世祖太武皇帝開廣邊荒徳澤遐及沙門道士善行純誠惠始之倫無遠不至風義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姦淫之徒得容假託講寺之中致有兇黨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每為慨然値軍國多事未遑修復朕承洪緒君臨萬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諸州郡縣於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任其財用不制㑹限其好樂道法欲為沙門不問長幼出於良家性行素篤無諸嫌穢鄉里所明者聽其出家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遙遠臺者十人各當局分皆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也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毁圖寺仍還修矣佛像經論皆復得顯京師沙門師賢本罽賔國王種人少入道東遊涼城涼平赴京罷佛法時師賢假為醫術還俗而守道不改於修復日即反沙門其同輩五人帝乃親為下髪師賢仍為道人統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顔上足下各有黑石㝠同帝體上下黒子論者以為純誠所感興光元年秋勑有司於五縀大寺内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萬五千斤太安初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陁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備歴西域諸國見佛影迹及肉髻外國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寫其容莫能及難提所造者去十餘步視之炳然轉近轉㣲又沙勒湖沙門赴京師致佛鉢并畫像迹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髙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飾奇偉冠於一世曇曜奏平齊户及諸民有能歲輸穀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祇户粟為僧祇粟至於儉歲賑給飢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户以供諸寺掃洒歲兼營田輸粟髙宗並許之於是僧祇户粟及寺户徧於州鎮矣曇曜又與天竺沙門常那邪舎等譯出新經十四部又有沙門道進僧超法存等並有名於時演唱諸異顯祖即位敦信尤深覽諸經論好老莊毎引諸沙門及能談𤣥之士與論理要初髙宗太安末劉駿於丹陽中興寺設齋有一沙門容止獨秀舉衆往目皆莫識焉沙門惠璩起問之答名惠明又問所往答云從天安寺來語訖忽然不見駿君臣以為靈感改中興為天安寺是後七年而帝踐阼號天安元年是年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始以城地來降明年盡有淮北之地其歲髙祖誕載於時起永寧寺構七級佛圖髙三百餘尺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又於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髙四十三尺用赤金十萬斤黄金六百斤皇興中又構三級石佛圖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髙十丈鎮固巧密為京華壯觀髙祖踐位顯祖移御北苑崇光宮覽習𤣥籍建鹿野佛圖於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巖房禪堂禪僧居其中焉延興二年夏四月詔曰比丘不在寺舎遊涉村落交通姦猾經歴年歲令民間五五相保不得容止無籍之僧精加隠括有者送付州鎮其在畿郡送付本曹若為三寶巡民教化者在外齎州鎮維那文移在臺者齎都維那等印牒然後聽行違者加罪又詔曰内外之人興建福業造立圖寺髙敞顯博亦足以輝隆至教矣然無知之徒各相髙尚貧富相競費竭財産務存髙廣傷殺昆蟲含生之類茍能精致累土聚沙福鍾不朽欲建為福之因未知傷生之業朕為民父母慈養是務自今一切斷之又詔曰夫信誠則應遠行篤則感深歴觀先世靈瑞乃有禽獸易色草木移性濟州東平郡靈像發輝變成金銅之色殊常之事絶於往古熙隆妙法理在當今有司與沙門統曇曜令州送像逹都使道俗咸覩實相之容普告天下皆使聞知三年十二月顯祖因田鷹獲鴛鴦一其偶悲鳴上下不去帝乃惕然問左右曰此飛鳴者為雌為雄左右對曰臣以為雌帝曰何以知對曰陽性剛陰性柔以剛柔推之必是雌矣帝乃慨然而歎曰雖人鳥事别至於資識性情竟何異哉於是下詔禁斷鷙鳥不得畜焉承明元年八月髙祖於永寧寺設太法供度良家男女為僧尼者百有餘人帝為剃髪施以僧服令修道戒資福於顯祖是月又詔起建明寺太和元年二月幸永寧寺設齋赦死罪囚三月又幸永寧寺設㑹行道聽講命中祕二省與僧徒討論佛義施僧衣服寶器有差又於方山太祖營壘之處建思遠寺自正光至此京城内寺新舊且百所僧尼二千餘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四年春詔以鷹師為報徳寺九年秋有司奏上谷郡比丘尼惠香在北山松樹下死屍形不壊爾來三年士女觀者有千百於時人皆異之十年冬有司又奏前被勑以勒籍之初愚民僥倖假稱入道以避輸課其無籍僧尼罷遣還俗重被㫖所檢僧尼寺主維那當寺隠審其有道行精勤者聽仍在道為行凡麤者有籍無籍悉罷歸齊民今依㫖簡遣其諸州還俗者僧尼合一千三百二十七人奏可十六年詔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大州度一百人為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為常準著於令十七年詔立僧制四十七條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顧謂諸王及侍官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受成實論於羅什在此流通後授淵法師淵法師授登紀二法師朕毎翫成實論可以釋人深情故至此寺焉時沙門道登雅有義業為髙祖眷賞恒侍講論曽於禁内與帝夜談同見一鬼二十年卒髙祖甚悼惜之詔施帛一千匹又設一切僧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又詔朕師登法師奄至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己巳比藥治慎䘮未容即赴便準師義哭諸門外繢素之又有西域沙門名跋陁有道業深為髙祖所敬信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二十一年五月詔曰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猶有遺地欽悦修蹤情深遐邇可於舊堂所為建三級浮圖又見逼昬虐為道殄軀既暫同俗禮應有子𦙍可推訪以聞當加敘接先是立監福曹又改為昭𤣥備有官屬以斷僧務髙祖時沙門道順惠覺僧意惠紀僧範道弁惠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並以義行知重世宗即位永平元年秋詔曰緇素既殊法律亦異故道教彰於互顯禁勸各有所宜自今已後衆僧犯殺人已上罪者仍依俗斷餘犯悉付昭𤣥以内律僧制之二年冬沙門統惠深上言僧尼浩曠清濁混流不遵禁典精麤莫别輒與經律法師羣議立制諸州鎮郡維那上坐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若不解律者退其本次又出家之人不應犯法積八不浄物然經律所制通塞有方依律車牛淫人不浄之物不得為己私畜唯有老病年六十以上者限聽一乘又比来僧尼或因三寶出貸私財緣州外又出家捨著本無凶儀不應廢道從俗其父母三師遠聞凶問聽哭三日若在見前限以七日或有不安寺舎遊止民間亂道生過皆由此等若有犯者脱服還民其有造寺者限僧五十以上啟聞聽造若有輒營置者處以違勅之罪其僧寺僧衆擯出外州僧尼之法不得為俗人所用若有犯者還配本屬其外國僧尼來歸化者求精檢有徳行合三藏者聽住若無徳行遣還本國若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詔從之先是於恒農荆山造珉玉丈六像一三年冬迎置於洛濵之報徳寺世宗躬觀致敬四年夏詔曰僧祇之粟本期濟施儉年出貸豐則收入山林僧尼隨以給施民有窘敝亦即賑之但主司冒利規取贏息及其徴責不計水旱或償利過本或翻改券契侵蠧貧下莫知紀極細民嗟毒歲月滋深非所以矜此窮乏宗尚慈拯之本意也自今已後不得傳委維那都尉可令刺史共加監括尚書檢諸有僧祇穀之處州别列其元數出入贏息賑給多少并貸償歲月見在未收上臺錄記若收利過本及翻改初券依律免之勿復徵責或有私債轉施償僧即以丐民不聽收檢後有出貸先盡貧窮徴債之科一凖舊格富有之家不聽輒貸脱仍冒濫依法治罪又尚書令髙肇奏言謹案故沙門統曇曜昔於承明元年奏涼州軍户趙茍子等二百家為僧祇户立課積粟擬濟饑年不限道俗皆以拯施又依内律僧祇户不得别屬一寺而都維那僧暹僧頻等進違成㫖退乖内法肆意任情奏求逼召致使吁嗟之怨盈於行道棄子傷生自縊溺死五十餘人豈是仰贊聖明慈育之意深失陛下歸依之心遂令此等行號巷哭呌訴無所至乃白羽貫耳列訟宮闕悠悠之人尚為哀痛况慈悲之士而可安之請聽茍子等還鄉課輸儉乏之年周給貧寡若有不虞以擬邊捍其暹等違旨背律謬奏之愆請付昭𤣥依僧律推處詔曰暹等特可原之餘如奏世宗篤好佛理每年常於禁中親講經論廣集名僧標明義㫖沙門條錄為内起居焉上既崇之下彌企尚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等積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衆熙平元年詔遣沙門惠生使西域採諸經律正光三年冬還京師所得經論一百七十部行於世二年春靈太后令曰年常度僧依限大州應百人者州郡於前十日解送三百人其中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州統維那與官及精練簡取充數若無精行不得濫採若取非人刺史為首以違㫖論太守縣令綱寮節級連坐統及維那移五百里外異州為僧自今奴婢悉不聽出家諸王及親貴亦不得輒啓請有犯者以違㫖論其僧尼輒度他人奴婢者亦移五百里外為僧僧尼多養親識及他人奴婢子年大私度為弟子自今斷之有犯還俗被養者歸本等寺主聽容一人出寺五百里二人千里私度之僧皆由三長罪不及已容多隠濫自今有一人私度皆以違㫖論隣長為首里黨各相降一等縣滿十五人郡滿三十人州鎮滿三十人免官寮吏節級連坐私度之身配當州下役時法禁寛褫不能改肅也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白整凖代京靈巖寺石窟於洛南伊闕山為髙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斬山二十三丈至大長秋卿王質謂斬山太髙費功難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中尹劉騰奏為世宗復造石窟一凡為三所從景明元年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肅宗熙平中於城内太社西起永寧寺靈太后親率百寮表基立刹佛圖九層髙四十餘丈其諸費用不可勝計景明寺佛圖亦其亞也至於官私寺塔其數甚衆神龜元年冬司空公尚書令任城王澄奏曰仰惟髙祖定鼎嵩瀍卜世悠遠慮括終始制洽天人造物開符垂之萬葉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擬一永寧寺地郭内唯擬尼寺一所餘悉城郭之外欲令永遵此制無敢踰矩逮景明之初㣲有犯禁故世宗仰修先志爰發明㫖城内不造立浮圖僧尼寺舎亦欲絶其希覬文武二帝豈不愛尚佛法蓋以道俗殊歸理無相亂故也但俗眩虚聲僧貪厚潤雖有顯禁猶自冒營至正始三年沙門統惠深有違景明之禁便云營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後更不聽立先㫖含寛抑典從請前班之詔仍卷不行後來私謁彌以奔競永平二年深等復立條制啓云自今已後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聞徹聽造若有輒營置者依俗違勑之罪其寺僧衆擯出外州邇來十年私營轉盛罪擯之事寂爾無聞豈非朝格雖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顧利莫從者也不俗不道務為損法人而無厭其可極乎夫學迹沖妙非浮識所辯𤣥門曠寂豈短辭能究然浄居塵外道家所先功緣㝠深匪尚華遁苟能誠信童子聚沙可邁於道場純陁儉設足薦於雙樹何必縱其盗竊資營寺觀此乃民之多幸非國之福也然比日私造動盈百數或乗請公地輒樹私福或啓得造寺限外廣制如此欺罔非可稍計臣以才劣誠忝工務奉遵成規裁量是總所以披尋舊㫖研究圖格輒遣府司馬陸昶屬崔孝芬都城之中及郭邑之内檢括寺舎數乘五百空地表刹未立塔宇不在其數民不畏法乃至於斯自遷都已來年踰二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髙祖立制非徒欲使緇素殊途抑亦防㣲深慮世宗述之亦不錮禁營福當在杜塞未萌今之僧寺無處不有或比滿城邑之中或連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為一寺梵唱屠音連簷接響像塔纒於腥臊性靈没於嗜慾眞偽混居往來紛雜下司因習而莫非僧曹對制而不問其於汙染眞行塵穢練僧薰蕕同器不亦甚歟往在北代有法秀之謀近日冀州遭大乗之變皆初假神教以惑衆心終設姦誑用逞私悖太和之制因法秀而杜遠景明之禁慮大乘之將亂始知祖宗叡聖防遏處深履霜堅冰不可不慎昔如來闡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戀著城邑豈湫隘是經行所宜浮諠必栖禪之宅當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處者既失其眞造者或損其福乃釋氏之糟糠法中之社鼠内戒所不容王典所應棄矣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鎮僧寺亦然侵奪細民廣占田宅有傷慈矜用長嗟苦且人心不同善惡亦異或有栖心眞趣道業清遠者或外假法服内懐悖徳者如此之徒宜辯涇渭若雷同一貫何以勸善然覩法贊善凡人所知矯俗避嫌物情同趣臣獨何為孤議獨發誠以國典一廢追理至難法網暫失條綱將亂是以冒陳愚見兩願其益臣聞設令在於必行立罰貴能肅物令而不行不如無令罰不能肅孰與亡罰頃明詔屢下而造者更滋嚴限驟施而違犯不息者豈不以假福託善幸罪不加人殉其私吏難茍劾前制無追往之辜後旨開自今之恕悠悠世情遂忽成法今宜加以嚴科特設重禁糾其來違懲其往失脱不峻檢方垂容借恐今㫖雖明復如往日又㫖令所斷標榜禮拜之處悉聽不禁愚以為樹榜無常禮處難驗欲云有造立榜證公須營之辭指言嘗禮如此則徒有禁名實通造路且徙御已後斷詔四行而私造之徒不懼制㫖豈是百官有司怠於奉法將由網漏禁寛容託有他故耳如臣愚意都城之中雖有標榜營造麤功事可改立者請依先制在於郭外任擇所便其地若買得券證分明者聽其轉之若官地盗作即令還官若靈像既成不可移撤請依今勑如舊不禁悉令坊内行止不聽毁坊開門以妨里内通巷若被㫖者不在斷限郭内凖此商量其廟像嚴立而逼近屠沽請斷旁屠殺以潔靈居雖有僧數而事在可移者令就閑敞以避隘陋如今年正月赦後造者求依僧制案法科治若僧不滿五十者共相通容小就大寺必令充限其地賣還一如上式自今外州若欲造寺僧滿五十已上先令本州表列昭𤣥量審奏聽乃立若有違犯悉依前科州郡已下容而不禁罪同違㫖庶仰遵先皇不朽之業俯奉今㫖慈悲之令則繩墨可全聖道不墜矣奏可未幾天下䘮亂加以河陰之酷朝士死者其家多捨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舎略為寺矣前日禁令不復行焉元象元年秋詔曰梵境幽𤣥義歸清曠伽藍浄土理絶囂塵前朝城内先有禁斷自聿來遷鄴率由舊章而百辟士民届都之始城外新城並皆給宅舊城中暫時普借更擬後須非為永久如聞諸人多以二處得地或捨舊城所借之宅擅立為寺知非已有假此一名終恐因習滋甚有虧恒式宜付有司精加隠括且城中舊寺及宅並有定帳其新立之徒悉從毁廢冬又詔天下牧守令長悉不聽造寺若有違者不問財之所出并計所營功庸悉以枉法論興和二年春詔以鄴城舊宮為天平寺世宗以來至武定末沙門知名者有惠猛惠辨惠深僧暹道欽僧獻道晞僧深惠光惠顯法榮道長並見重於當世自魏有天下至於禪讓佛經流通大集中國凡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已後天下多虞工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國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計之僧尼大衆二百萬矣其寺三萬有餘流弊不歸一至於此識者所以歎息也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㣲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徳不徳隨感應物厥迹無常授軒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徳大禹聞長生之訣尹喜受道徳之㫖至於丹書紫字昇𤣥飛步之經玉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説如此之人不可勝紀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徳増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灌龍設壇場而為禮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又稱刼數頗類佛經其延康龍漢赤明開皇之屬皆其名也及其刼終稱天地俱壊其書多有禁祕非其徒也不得輒觀至於化金銷玉行符勑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賔於晉從者務勿塵姿神奇偉登仙於伊闕之山寺識者咸云魏祚之將大太祖好老子之言誦詠不倦天興中儀曹郎董謐因獻服食仙經數十篇於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煑鍊百藥封西山以供其薪蒸令死罪者試服之非其本心多死無驗太祖猶將修焉太醫周澹苦其煎採之役欲廢其事乃陰令妻貨仙人博士張曜妾得曜隠罪曜懼死因請辟穀太祖許之給曜資用為造浄堂於苑中給洒掃民二家而練藥之官仍為不息乆之太祖意少懈乃止世祖時道士宼謙之字輔眞南雍州刺史讃之弟自云宼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絶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歴年無效幽誠上達有仙人成公興不知何許人至謙之從母家傭賃謙之常覲其姨見興形貌甚彊力作不倦請回賃興代已使役乃將還令其開舎南辣田謙之樹下坐算興懇一發致勤時來看算謙之謂曰汝但力作何為看此二三日後復來看之如此不已後謙之算七曜有所不了惘然自失興謂謙之曰先生何為不懌謙之曰我學算累年而近算周髀不合以此自愧且非汝所知何勞問也興曰先生試隨興語布之俄然便決謙之歎伏不測興之淺深請師事之興固辭不肯但求為謙之弟子未幾謂謙之曰先生有意學道豈能與興隠遁謙之欣然從之興乃令謙之絜齋三日共入華山令謙之居一石室自出採藥還與謙之食藥不復飢乃將謙之入嵩山有三重石室令謙之住第二重歴年興謂謙之曰興出後當有人將藥來得但食之莫為疑怪尋有人將藥而至皆是毒蟲臭惡之物謙之大懼出走興還問状謙之具對興歎息曰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興事謙之七年而謂之曰興不得乆留明日中應去興亡後先生幸為沐浴自當有人見迎興乃入第三重石室而卒謙之躬自沐浴明日中有叩石室者謙之出視見兩童子一持法服一持鉢及錫杖謙之引入至興尸所興欻然而起著衣持鉢執杖而去先是有京兆灞城人王胡兒其叔父亡頗有靈異曽將胡兒至嵩髙别嶺同行觀望見金室玉堂有一舘尤珍麗空而無人題曰成公興之舘胡兒怪而問之其叔父曰此是仙人成公興舘坐失火燒七間屋被讁為宼謙之作弟子七年始知謙之精誠遠通興乃仙者讁滿而去謙之守志嵩岳精專不懈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乗雲駕龍導從百靈仙人玉女左右侍衞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鎮靈集仙宮主表天曹稱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地上曠誠修善之人無所師授嵩岳道士上谷宼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軌範首處師位吾故來觀汝授汝天師之位賜汝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號曰並進言吾此經誡自天地開闢以來不傳於世今運數應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税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虚豈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使王九疑人長客之等十二人授謙之服氣導引口訣之法遂得辟穀氣盛體輕顔色殊麗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泰常八年十月戊戍有牧土上師李譜文來臨嵩岳云老君之𤣥孫昔居代郡桑乾以漢武之世得道為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萬里有奇蓋歴術一章之數也其中為方萬里者有三百六十萬遣弟子宣教云嵩岳所統廣漢平土方萬里以授謙之作誥曰吾處天宮敷演眞法處汝道年二十二嵗除十年為竟蒙其餘十二年教化雖無大功且有百授之勞今賜汝遷入内宮太眞太寶九州眞師治鬼師治民師繼天師四錄修勤不懈依勞復遷賜汝天中三眞太文錄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錄有五等一曰陰陽太官二曰正府眞官三曰正房眞官四曰宿宮散官五曰並進錄主壇位禮拜衣冠儀式各有差品凡六十餘卷號曰錄圖眞經付汝奉持轉佐北方泰平眞君出天宮静論之法能興造克就則起眞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難但令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若家有嚴君功及上世其中能修身練藥學長生之術即為眞君種民藥别授方銷練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皆有決要上師李君手筆有數篇其餘皆正眞書曹趙道覆所書古文鳥迹篆隸雜體辭義約辯婉而成章大自與世禮相凖擇賢推徳信者為先勤者次之又言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宮宮有一主最髙者無極至尊次曰大至眞尊次天覆地載陰陽眞尊次洪正眞尊姓趙名道隠以殷時得道牧土之師也牧土之來赤松王喬之倫及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近世仙者並為翼從牧土命謙之為子與羣仙結為徒友幽㝠之事世所不了謙之具問一一告焉經云佛者昔於西胡得道在四十二天為延眞宮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髠形染衣斷絶人道諸天衣服悉然始光初奉其書而獻之世祖乃令謙之止於張曜之所供其食物時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於是上疏讃明其事曰臣聞聖王受命則有天應而河圖洛書皆寄言於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燦然辭㫖深妙自古無比昔漢髙雖復英聖四皓猶或耻之不為屈節今清徳隠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黄應天之符也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世祖欣然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餘弟子在山中者於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浩事天師禮拜甚謹人或譏之浩聞之曰昔張釋之為王生結襪吾雖才非賢哲今奉天師足以不愧於古人矣及嵩髙道士四十餘人至遂起天師道場於京城之東南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齊肅祈請六時禮拜月設厨㑹數千人世祖將討赫連昌太尉長孫嵩難之世祖乃問幽徴於謙之謙之對曰必克陛下神武應期天經下治當以兵定九州後文先武以成太平眞君眞君三年謙之奏曰今陛下以眞君御世建静輪天宮之法開古以來未之有也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徳世祖從之於是親至道壇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家之色也自後諸帝每即位皆如之恭宗見謙之奏造静輪宮必令其髙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經年不成乃言於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髙定分今謙之欲要以無成之期説以不然之事財力費損百姓疲勞無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東山萬仞之上為功差易世宗深然恭宗之言但以崔浩贊成難違其意沉吟者久之乃曰吾亦知其無成事既爾何惜五三百功九年謙之卒葬以道士之禮先於未亡謂諸弟子曰及謙之在汝曹可求遷錄吾去之後天宮眞難就復遇設㑹之日更布二席於上師坐前弟子問其故謙之曰仙官來是夜卒前一日忽言吾氣息不接腹中大痛而行止如常至明旦便終須臾口中氣状若烟雲上出窻中至天半乃消屍體引長弟子量之八尺三寸三日已後稍縮至歛量之長六寸於是諸弟子以為尸解變化而去不死也時有京兆人韋文秀隠於嵩髙徴詣京師世祖曽問方士金丹事多曰可成文秀對曰神道幽昧變化難測可以闇遇難以豫期臣昔者受教於先師曽聞其事未之為也世祖以文秀闗右豪族風操溫雅言對有方遣與尚書崔頤詣王屋山合丹竟不能就時方士至者前後數人河東祁纖好相人世祖賢之拜纖上大夫潁陽絳略聞喜呉劭道引養氣積年百餘歲神氣不衰恒農閻平仙博覽百家之言然不能逹其意辭占應對義旨可聽世祖欲授之官終辭不受扶風魯祈遭赫連屈孑暴虐避地寒山教授弟子數百人好方術少嗜慾河東羅崇之常餌松脂不食五穀自稱受道於中條山世祖令崇還鄉里立壇祈請崇云條山有穴與崐崘蓬萊相屬入穴中得見仙人與之往來詔令河東郡給所須宗入穴行百餘歩遂窮後召至有司以崇誣罔不道奏治之世祖曰崇修道之人豈至欺妄以詐於世或𫝊聞不審而至於此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今治之是傷朕待賢之意遂赦之又有東萊人王道翼少有絶俗之志隠韓信山四十餘年斷粟食麥通逹經章書符錄常隠居深山不交世務年六十餘顯祖聞而召焉青州刺史韓頽遣使就山徵之翼乃赴都顯祖以其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給衣食以終其身太和十五年秋詔曰夫至道無形虚寂為主自有漢以後置立壇祠先朝以其至順可歸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内居舎尚希今者里宅櫛比人神猥湊非所以祇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於都南桑乾之陰岳山之陽永置其所給户五十以供齊祀之用仍名為崇虚寺可召諸州隠士員滿九十人遷洛移鄴踵如故事其道壇在南郊方二百步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壇主道士髙人一百六人以行拜祠之禮諸道士罕能精至又無才術可髙武定六年有司執奏罷之其有道術如河東張遠遊河間趙静通等齊文襄王别置館京師而禮接焉


  魏書卷一百一十四
  魏書卷一百十四考證
  皆以為本○一本作五戒
  其中能修身練藥○練監本訛作縛今改正












  魏書卷一百十四考證
  編修孫人龍謹言魏書一百三十卷國子監舊板歴久漫漶奉
  勅校刋謹與同事陳浩齊召南等各就聞見共錄為考證如干條魏收書貽譏穢史宋以前亡逸不完者三十餘卷後之人取北史等書以補之明所刻二十一史中此書又最為刓敝宋劉恕明馮夢禎等論之綦詳今欲摘謬辯譌不留遺憾此實難矣惟參校各本悉心檢覈信則徵信疑則𫝊疑云爾人龍謹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