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第十一卷
← | 黃帝內經/靈樞第十卷 | 黃帝內經 靈樞第十一卷 佚名 |
黃帝內經/靈樞第十二卷 |
官能第七十三
[编辑]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其正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歧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鍼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寫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害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畢矣。
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濇,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寫之。鍼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鍼論畢矣。
用鍼之法,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鍼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麤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蝋。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是故工之用鍼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寫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雷公問於黃帝曰︰鍼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
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
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鍼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嬶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論疾詮尺第七十四
[编辑]黃帝問於歧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
歧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欬,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聡,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濇者,風痹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辦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编辑]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
歧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
歧伯曰︰振埃者,刺外,去陽病也。發矇者,刺府輸,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支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
歧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寉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
歧伯曰︰取之天容。
黃帝曰︰其欬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廉泉。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
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黃帝曰︰善哉。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余不得其意,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輸,去府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
歧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鍼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耳,尚疾於發矇也。
黃帝曰︰善。願卒聞之。
歧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
歧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鍼也。
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腊乾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
歧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
歧伯曰︰寫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鍼若此,疾於解惑。
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
歧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黃帝曰︰刺五邪奈何。
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寫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鍼其邪,肌肉親,視之無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黃帝曰︰官鍼奈何。
歧伯曰︰刺癰者,用鈹鍼。刺大者,用鋒鍼。刺小者,用員利鍼。刺熱者,用鑱鍼。刺寒者,用毫鍼也。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濇。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鍼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用鍼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大熱妛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寫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
歧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
歧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於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衛氣行第七十六
[编辑]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歧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藏。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迴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與陰分,常如是無已,天與地同紀,紛紛蒋蒋,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编辑]立夏 四 巽 陰洛 東南方 |
夏至 九 離 上天 南方 |
立秋 二 坤 玄委 西南方 |
春分 三 震 倉門 東方 |
招搖 五 中央 |
秋分 七 兌 倉果 西方 |
立春 八 艮 天留 東北方 |
冬至 一 坎 葉蟄 北方 |
立冬 六 乾 新洛 西北方 |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狮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狮蟄之宮,曰冬至矣。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狮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占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占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占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貴賤。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恢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
附註
[编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