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五柳先生傳
添加话题小弟發現這篇文章原來的版本與坊間各版有著微妙的通同與差異,因此以清代吳楚材編纂、民國謝冰瑩勘訂的版本暫代之。這裡面有些文字看起來像是簡繁轉換不當所造成的別字,例如「閑靖少言」當為「靜」、「頗示己誌」當為「志」等,在此皆做修正。原文的標點應該是援中國用法轉換而來,但很奇怪的事情是:這標點的斷法既沒有沿用清代考據的通例,也不符合中國或台灣的習慣,讀起來不甚通順,其中又以分號最為奇怪;個人先暫時援引民初的讀法,有疑義者請在此討論。其他少數文字有異於吳版者,例如近期台灣地區國民教育教材中,「黔婁有言」乃作「黔婁之妻有言」、「其言茲若人之儔乎」乃作「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而民間各版之「銜觴賦詩」或作「酬」、或作「酣」、或作「啣」等,在此皆暫返清代版本,以待來者考據追訂。--Kingsmile 2009年2月18日 (三) 20:17 (UTC)
在下又重複審視了一下本文各版本間的差異,發現直到 2008 年 2 月 11 日的 Hallcnt 版為止,大致上沒有太大的謬誤,但到了 2008 年 9 月 5 日的 Wmrwiki 版本,卻換成了一個非常陌生的版本,在下可以確定這個版本並非任何一個詳細考據過的版本。例如「閑靖少言」的「靖」,這並不是簡繁轉換所造成的錯誤,而是大陸地區文革後的某個修訂版;研究古文必同小學一起研讀,根據訓詁學的資料,「靖」與「靜」互訓只在漢代之前才有,新莽以後以靖代靜者絕少,因此〈五柳先生傳〉中當作「閑靜少言」而非「閑靖少言」。此外「慼戚互考」雖然各朝代都有,但民前各刻版善本〈五柳先生傳〉皆作「戚」,主張「慼」的人在修改前應該要主動提出相關的考據資料。小弟建議治古文時,應當優先採用「歷史考據詳實、來龍去脈分明」的版本,但在中國有很多為了推行簡化字而修改的通同字版,或是文革後由鄉里耆老口述復原的重編版,這些版本都應該要盡量避免。關於閱讀標示方面,民國以前的標點只有句讀兩種,民國後乃將「讀」分為「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四種,為了表示語氣,又追加了「問號」與「驚嘆號」;從以上沿革來看,清代善本文章裡出現「讀」的地方,在新編標點下斷不可能出現「句號」,如果要提出其他的標法,也應該說明所主張的文意分節與考證依據,茍若隨性而讀則文意亂矣。最後,像是「贊曰:(斷行)黔婁云云…」這樣的斷法,是清末民初士人常用的眉批方式,但這個「贊曰」乃是本文的一部分,用眉批的分段法就錯得太離譜了。以上考據方式是中國大學以上古文相關科系所用的方式,而台灣地區自初中以上治古文也是應用相同的方法,在下建議在修改或覆蓋原始內容前,應盡量從此法反覆思考,否則易流於反覆刪改、毫無定論。--不笑的老K 2009年2月18日 (三) 23:14 (UTC)
我现在根据《四库全书》的原版,以前的标点符号重新作了修订。--wmrwiki 2009年2月19日 (四) 11:10 (UTC)
- (!)意見 看到那個「閒」字,小弟就在猜是不是《四庫全書》了(文津閣版?),不過小弟猜不出您並參的是哪版譯註。直錄《四庫全書》原文會有四個毛病:
- 一、《四庫全書》好用通同字,這裡的例子是「閒」字,「閒、閑」古來互通,但「閒靜」一詞並不存在。
- 二、《四庫全書》好用異體字,這邊的例子就是您改的那些,有相當的比例是清朝學者為了某些忌諱而修改。
- 三、《四庫全書》多用訛誤字,例如這裡「吝」原本並不是這樣寫,經考證是錯字;「己(已、巳)」字也是。
- 四、《四庫全書》為了某些政治目的,會竄改古文內容以符合當時的「時代需求」。
- 直錄四庫古本而不使用新編本所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字打不出來;其次是異體字、通字的部份需要異體字對照表才方便閱讀,且如果照搬古文則〈五柳先生傳〉應作〈五栁先生傳〉,不過這樣子一般人就很難檢索了;其三是需要譯註以標示出錯誤與竄改處,才不至於被誤導;根據以上三點理由,在下認為「四庫全書」古本比較適合收錄「影印本」而非數位化版本,不過很遺憾的事情是,Wikisource 目前並不收錄影印版。
- 關於〈五柳先生傳〉,在台灣地區小弟推薦謝冰瑩等六位前輩所譯註的版本,在大陸地區小弟則推薦由中華書局收纂民初學者譯註的版本;其他如遼寧出版社早期刊印的版本,不僅錯誤龐雜,而且標點凌亂,例如您此次修改的「…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就有個大陸版常出現的錯誤,經考據已確定此處標點為「…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以下附上四庫古本〈五柳先生傳〉影本以供參考:右頁、左頁。--不笑的老K 2009年2月19日 (四) 16:28 (UTC)
- 我用的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不知道是怎么错了。--wmrwiki 2009年2月19日 (四) 16:29 (UTC)
- 錯得比較明顯的地方有二,第一是小弟上面提到的「不汲汲於富貴」的標點;第二是「頗示已志」的「己」字;這兩個地方是很多前輩都考據過了的東西,您手邊若有中華書局版古文觀止,參閱裡頭譯註處便有說明。老實說,小弟認為「直錄古文」這做法應該要再三考量,如果您堅持收錄四庫版本,那麼您應該將相關的譯註一起附上來,不然連四庫全書的錯誤處也一起收錄了;同時,請小心版權問題,譯註部份的版權與古文部份並不相同。--不笑的老K 2009年2月19日 (四) 16:40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