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嘔吐 傷寒明理論
卷中/悸
 

傷寒悸者,何以明之,悸者心松是也,築築踢踢然動,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氣虛也,二者停飲也,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氣虛而悸者也,飲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飲而悸者也,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為火而惡水,水既內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又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邪氣交擊,而令悸者,與氣虛而悸者,則又甚焉,太陽病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陽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發汗,少陽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是數者,皆汗後挾邪者,與其氣虛而悸者,有以異也,或鎮固,或化散之,皆須定其氣浮也,又飲水過多,水飲不為宣布,留心下,甚者則悸,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飲之為悸,甚於他邪,雖有餘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氣散,則無所不之,浸於肺則為喘為咳,傳於胃則為噦為噎,溢於皮膚,則為腫,漬於腸間,則為利下,不可緩之也,經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與茯苓甘草湯,後治其厥,不爾水漬於胃,必作利也,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其邪氣淺者乎,醫者可不深究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