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經解鉤沉 (四庫全書本)/卷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二 古經解鉤沉 卷十三 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鈎沈卷十三
  長洲余蕭客撰
  禮記三
  文王世子
  凡學世子
  凡諸侯之子入學之法亦以十年而出就外傅學書計入學之時祭先聖先師釋奠之法如王子之事崔靈恩通典五十三
  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
  四事之中有文有武故得分之義宗宋本御覽十八
  則以其喪服之精麤
  喪服以麤為精故鄭注雜記云臣為君三升半微細焉則屬於麤是知斬為精齊為麤皇疏校宋疏二十八
  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
  公族諸侯同族也磬麗繫也郊外曰甸去天子城百里内也不與國人同慮兄弟故繫于甸人盧注
  為之變如其倫之喪
  變飲食終其月如其等之喪也同並通典一百一
  遂設三老五更
  選三公老者為三老卿大夫之中老者為五更亦參五之也盧注 漢初或云三老荅天子拜遭王莽之亂法度殘缺漢中興定儀禮羣臣欲令三老荅拜城門校尉董鈞駁曰養三老所以教事父之道也若荅拜是使天子荅子拜也詔從鈞儀譙周論之曰禮尸服上服猶以非親之故荅子拜士見異國君亦荅拜是皆不得視猶子也譙周五經然否論並注補後漢書四
  州里𩥉於邑
  𩥉音冀皇侃音釋文十二
  禮運
  典於蜡賓
  三代名臘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總謂之臘五經要義世説注上之上
  我欲觀夏道
  疏脱字觀此夏禮堪成與否
  徵成也
  疏脱字徵驗之義故為成
  及其死也升屋而號
  疏闕文前文云燔黍捭豚謂中古之時次云及其死也似還論中古之死但中古神農未有宫室上棟下宇及在五帝以來此及其死也而云升屋則非神農時也故熊氏云及其死也以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以為及其死也還論中古時
  未有宫室
  疏闕文既云未有宫室則總是五帝之前
  則居營窟
  疏闕文營累其土而為窟地髙則穴於地地下則窟於地上謂於地上累土而為窟
  則居橧巢
  疏脱字謂橧聚其薪以為巢
  未有火化
  疏闕文則唯為伏犧之前以上文中古神農有火故也
  茹其毛
  疏闕文雖食鳥獸之肉若不能飽者則茹食其毛以助飽也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是其類也並校宋本三十
  衣其羽皮
  太古之時未有布帛食獸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後五經要義北堂書鈔百二十八
  然後修火之利
  疏闕文謂神農也火利言修者火利先有用之簡少至神農更修益使多故云修知者以世本云燧人出火案六萟論云燧人在伏犧之前凡六紀九十一代廣雅云一紀二十六萬七千年六紀計百六十萬二千年也校宋本三十
  隂陽之交
  聖人之生必資於隂陽隂陽之理即聖人所盡但盡隂陽之理而𤣥照之本自見此謂不求於自知而理盡自然知者五經鈎沈初學記十七
  還相為宫也
  十二月三管流轉用事盧注隋書十九 五管同冊府元龜五百六十八
  龜
  神龜之象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丘山𤣥文交錯以成列宿五光昭若𤣥錦文運轉應四時長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禮統初學記三十
  分而為天地
  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同經典釋文二十七 萬物之所自同宋本御覽一
  皆在郊棷
  棷祖外切徐音影宋本集韵七
  禮器
  天子之席五重
  天子祫席五重此文是也禘則宜四重也時祭三重司几筵職是也受神酢席亦然祭天則蒲越稾鞂郊特牲云是也自天地以外日月山川五祀則鬼神之祭單席是也熊疏禮書四十七
  天子冕朱緑藻十有二旒
  冕制奈何禮器曰冕冠長六寸廣八寸員前冕緇布在上五采組十二冕夏殷之冕如周制矣其旒色異夏冕黑白赤組旒殷冕黒黄青組旒五經義御覽六百八十六
  夫奥者老婦之祭也
  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也祀以為竈神五經異義宗懔荆楚歳時記
  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
  疏闕文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者既設禮大小隨於萬體不可不備故周公制禮遂有三千三百之多也其致一也者致至也一誠也雖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須至誠故云一也若損大益小揜顯之微皆其至誠也
  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疏闕文室猶禮也户猶誠也入室必由户行禮必由誠故云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行禮不由誠者言皆由誠也
  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
  疏闕文此經覆明上以少小下素為貴之義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者謂所以少小下素為貴者當求諸於内有所求竭已情盡其戒慎致其恭敬而行至誠和順
  有美而文而誠若
  疏闕文此一經明多大髙文為貴之義有美而文者謂有威儀之美而文章顯著 言内行誠順則以少小下素求諸内也外行誠順則以多大髙文章之外也並校宋疏三十二
  周旅酬六尸
  毁廟無尸但有主也王注校宋疏三十三
  必先有事于配林
  配林小山林麓配泰山者也謂諸侯不郊天泰山巡省所考五嶽之宗故有事將祀之先即其漸天子則否矣泰山廟在博縣盧注注補後漢書七
  因名山升中于天
  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于天也同注補後漢書五 自周以前封者皆封土為壇至秦皇漢武皆用石撿崔靈恩通典五十四
  郊特牲
  存二代之後
  二王之後不考功有誅無絶五經通義注補後漢書二十八
  孔子朝服立于阼
  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庾疏校宋疏三十五
  社祭土
  今人謂社神為公社位上公非地祗也五經異義北堂書鈔八十七 五行之主能吐生百榖者也王注注補後漢書九
  荅隂之義也
  隂氣北向故君南向以荅之同南齊書九
  以達天地之氣也
  謂無屋盧注
  家主中霤
  諸主祭以土地為本也中霤其神后土即勾龍也既祀於社又祀中霤同並注補後漢書九
  迎長日之至也
  夏正在冬至後盧注南齊書九
  郊之用辛也
  辛之為言自新潔也同南齊書九 王者所以祭天何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故以子道也祭日以丁與辛何丁者反覆丁寧也辛者自克辛也五經通義萟文類聚三十八
  天子大蜡八
  蜡祭用少牢行一獻之禮崔靈恩通典四十四
  饗農
  先農立壇於田所祠之其制度如社之壇五經要義通典四十六
  醆酒涗于清汁獻涗于醆酒
  五齊三酒皆供祭祀之用五齊尊而三酒卑所以名齊者酒人和合分劑之名也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一名醆酒四曰醍齊五曰陳齊一名澄酒三酒者列于堂下臣下相酌酬酢之用一曰事酒一名醳酒酌飲有事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外傳御覽八百四十三
  内則
  縏袠
  袠刺也刺袠而為縏囊故云縏袠熊疏禮書二十二
  
  堥土釜也今以木為器象土釜之形隠義校宋疏三十七
  
  共王及后與世子食後所進之六飲水居其上其次曰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醴六曰酏外傳御覽八百六十一
  芝栭
  芝木芝也盧注校宋疏三十七爾雅翼十 芝水芝也同疏二十七芝木也同離騷草木疏一 無華而實者名栭皆芝屬王
  注 無華葉而生者曰芝栭庾疏 芝木椹栭軟棗賀疏並校宋疏三十七
  若將
  注誤字將當為䍧䍧牝羊也校宋注疏本注三十八
  餌筋腱也
  腱筋之大者禮記隠影宋本釋文十二隠義釋文十二
  玉藻
  而朝日
  朝日以立春之日盧注南齊書九
  皮弁
  皮弁冠前後玉飾五經通義御覽六百八十六
  𤣥端以祭
  端當為冕𤣥冕祭服之下也其祭先君亦裨冕矣孫注盧辯大戴禮注十
  史進象笏
  笏者臣見於君以書思對命五經要義北堂書鈔百二十八笏所以記事防忽忘同
  天子搢珽
  天子笏曰珽珽直無所屈也五經異義並隋書十二五經要義御覽六百九十二
  𤣥冠朱組纓
  諸侯朝服之𤣥冠士之𤣥端之𤣥冠諸侯之冠弁此三冠與周天子委皃形制相同張鎰三禮圖聶崇義圖三
  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諸侯黼裘以誓田雜羔狐為黼文也五經要義初學記二十六
  大裘
  大裘不覆反本以質也同御覽六百九十四
  君衣狐白裘
  天子狐白諸侯狐黄大夫狐蒼士羔皇疏校宋疏四十
  羔裘
  凡六冕之裘皆黒羔裘也故司服云祭昊天大裘而冕以下冕皆不云裘是皆用羔裘也劉氏校宋疏四十
  大夫以魚須文竹
  以魚須及文竹為笏盧注校宋疏四十 文眉貧切劉音影宋本集韵一 用文竹及魚班也崔疏影宋本釋文十二 及魚須同注疏本音義 及魚頒同錢希白南部新書辛 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隠義影宋本釋文十二 以魚頒同南部新書辛
  其中博三寸
  博二寸禮圖隋書十二
  
  舜之所制裳前之蔽也五經要義北堂書鈔百二十八
  肩革帶
  有章印則於革帯佩之阮圖通鑑音注百七十四
  於大夫所有公諱無私諱
  但為公家諱不得為私家諱也盧注通典一百四 謂士與大夫言有音字同巳祖禰名字皆不得諱辟敬大夫故不重敬庾氏校宋疏四十
  廟中不諱
  不諱新君厭於祖禰也盧注
  教學臨文不諱
  教詩書典籍教訓也臨文謂禮文也詩書執禮皆雅言故不諱禮執文行事故言文也同並通典一百四
  有衝牙
  衝居中央牙是兩邊之璜皇疏禮書十九
  立容徳
  徳音置徐音釋文十二 盖如有所置物於前也同影宋本集韵七
  明堂位
  朝諸侯於明堂之位
  明堂即太廟也天子太廟上可以望氣故謂之靈臺中可以序昭穆故謂之太廟圓之以水似璧故謂之辟廱古法皆同一處近世殊異分為三耳盧注詩疏十六之五 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在國南十里之内七里之外黄帝享百神於明庭是也唐虞為五府夏謂太廟為世室殷人謂路寢為重屋周人謂五府為明堂夏后氏一堂殷人為五室南面三階五室者象地載五行也五行生於四明故每室四達一室八窻周人有圓屋九月大享五帝於明堂心為天子明堂或以明獨以一室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三
  脯鬼侯
  鄴西有九侯城盖鬼侯國是司馬彪注寰宇記五十六 九與鬼聲相近庾氏校宋疏四十一
  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王者樂有先後各尚其徳也以文得之衣繡衣持羽毛而舞五經通義北堂書鈔一百七 以武得之先武樂持朱干玉戚而舞同萟文類聚四十一 朱干玉戚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楯也玉取其徳干取其仁明當尚徳行仁以斷斬也同通典百四十五
  犧象
  犠尊飾以牛象尊飾以象於尊腹之上畫為牛象之形阮圖禮書九十五
  叔之離磬
  無句叔之别名皇疏禮書百二十
  喪服小記
  斬衰
  凡言斬衰者以六寸之布廣四寸為衰帖於心前剪而不緝也外傳
  齊衰
  齊之言齊也同並御覽五百四十七
  男子免而婦人髽
  男子婦人皆吉屨無絇其服皆白布深衣鄭𤣥喪服變除注校宋疏四十二
  祖父卒
  父死未殯而祖父死服祖以周既殯而祖父死三年此謂嫡子為父後者也父未殯服祖以周者父屍尚在人子之義未可以代重也賀循喪服要記通典九十七
  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典禰故也
  此但别庶子而下言不繼祖者謂庶子身不繼禰故其長子為不繼祖合而言之也譙周五經然否論劉智喪服釋疑 庶子父雖没猶不為長子三年以已不繼祖也賀循喪服要記並通典八十八 言不繼祖與禰欲明死者之父不繼祖與禰非據死者之身庾氏校宋疏四十二
  妾從女君而出則不為女君之子服
  謂俱有過而出女君為其子服嫌妾當從服故言不也盧注 非屬從故不服王注並通典八十七
  再期之喪
  三年周喪歳數没閏射慈喪服變除圖
  九月七月之喪
  九月以下數閏同並通典一百
  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
  謂逢變三年後乃葬者虞祔後必行小祥大祥祭也盧注
  不同時而除喪
  不同者異月也謂葬後一月練後一月大祥也除重服宜有漸間一月若異時矣故言不同時者但不同月耳王注並通典一百三
  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而父税喪已則否
  謂父客他所子生服竟乃歸父追服子生所不見恩淺不追服也盧注 謂父與祖離隔子生之時祖父母已死故曰生不及祖父母若至長大父税服已則不服也諸父伯叔也昆弟諸父之昆弟也王注並通典九十八
  降而在緦小功者則税之
  凡屈不得服者皆有心喪之禮小功以下不税服乃無心喪耳劉智喪服釋疑通典八十一
  妾為君之長子與女君同
  與女君喪長子俱三年盧注通典八十九
  夫為人後者其妻為舅姑大功
  從夫而服不論識前舅姑與否熊疏疏三十三
  男子冠而不為殤婦人笄而不為殤
  女年十五笄盧注通典九十一 男子㓜娶必冠女子㓜嫁必笄禮之則從成人不為殤譙周喪服圖御覽五百四十
  唯主喪者不除
  或問蕭太傅久而不葬唯主喪者不除今則或十年葬主喪者除不荅曰所謂主喪者獨謂子耳雖過期不葬子義不可以除石渠禮論通典一百三 其下子孫皆不除也以主喪為正耳餘親者以麻各終其月數除矣盧注校宋疏四十三
  其餘以麻終月數者除喪則已
  蕭太傅云以麻終月數者以其未葬除無文節故不變其服為稍輕也已除喪服未葬者皆至葬反服庶人為國君亦如之宣帝制曰㑹葬服喪衣是也石渠禮議通典一百三
  諸侯弔必皮弁錫衰
  夫王弔三公及三孤弁絰錫衰弔六卿弁絰錫衰弔大夫弁絰疑衰弔士弁絰緦衰弔畿内諸侯弁絰緦衰謝兹喪服圖御覽五百六十一
  大傳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夏正郊天者王者各祭所出帝於南郊即大傳所謂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也義宗舊唐書二十一
  殊徽號
  徽章也號所以書之於綏若夏則書其號為夏也盧注 徽謂旌旗斿也王注並通典五十五
  别子為祖繼别為宗
  天子之子稱王子王子封諸侯若魯衛是也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還自仕食采於其國為卿大夫若魯公子季友者是也則子孫自立此公子之廟謂之别子為祖則嫡嫡相承作大宗百代不絶薛綜述鄭氏禮五宗圖
  繼禰者為小宗
  大宗之庶子則皆為小宗小宗有四五代而遷已身庶也宗禰宗已父庶也宗祖宗已祖庶也宗曽祖宗已曽祖庶也宗髙祖宗已髙祖庶也則遷而唯宗大宗耳同
  有小宗而無大宗者
  謂君無嫡弟以庶弟為小宗王注 謂君之諸弟同庶者君命庶長為衆庶之宗則名小宗則服大功九月者是也范宣禮論難 母妻則無服女公子服宗亦與男同謝徽喪服要記注
  有大宗而無小宗者
  謂大宗一子無小宗王注 謂君有同母弟命以為宗則羣庶昆弟宗之則名大宗服齊衰九月者是也禮論難 母弟雖貴諸弟亦不敢服既為宗主則齊衰九月其母則小君也其妻齊衰三月如大宗也以母弟之貴故也謝徽喪服要記注
  有無宗
  謂君一身也王注 謂公子唯已而已則上不敢宗君下無昆弟宗已者是也禮論難
  亦莫之宗者
  謂君有一弟為宗無宗之者也王注
  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適者公子之宗道也
  其士大夫之嫡者此為諸侯别子之後也或母弟之子孫或庶弟之子孫位為大夫者各祖别子為始祖各宗其嫡為大宗嫌庶子小宗之後猶不得為嫡故通稱嫡以明後代皆應同正也曹述初集解並通典七十三
  少儀
  不斥人
  不斥主人南公疏三十五
  不翣也
  翣扇也盧注釋文十二 雖熱不敢搖扇也同
  則擁矢
  尊者委四矢於地一一取以投卑者不敢委於地悉執之也隠義
  加夫襓
  依廣雅夫襓木劍衣謂以木為劍衣者若今刀㯼熊疏並校宋疏四十五
  兎為宛脾
  宛於月翻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學記
  足以謏聞
  謏所六切徐音影宋本集韻九
  其必由學乎
  學者覺也人生也皆稟五常之正性故聖人脩道以教之使其發學不失其性也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三
  家有塾
  三王教化之宫總名為學夏為學校校之言教也殷為庠周為序周家人兼用之故鄉為庠里為序家為塾五經通義御覽五百三十五
  大學始教
  天子諸侯皆有大學小學大學在西有虞氏之學曰庠亦謂之米廩夏曰序殷曰瞽宗周曰辟雍外傳御覽五百三十三
  强而弗抑
  强其良翻沈重音釋文十三
  師尚父西面
  王在賓位師尚父主位故西面王庭之位若尋常師徒之教則師東面弟子西面與此異也皇疏校宋疏四十五
  樂記
  物使之然也
  物事也謂哀樂喜怒和敬之事感人而動見於聲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噍以殺
  噍音樵徐音影宋本集韻三
  宫為君
  居中總四方王注
  商為臣
  秋義斷同
  角為民
  春物並生各以區别民之象也同
  徵為事
  夏物盛故事多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羽為物
  冬物聚故為物同史記索隠八
  清廟之瑟
  於清廟中所鼓之瑟王注史記注二十四
  畫疏之使聲遲也
  瑟兩頭有孔畫疏之疏通也使兩頭孔相連而通孔小則聲急孔大則聲遲故云使聲遲也熊疏
  而俎腥魚
  其牛羊之俎至薦熟之時皆烹之而熟薦腥魚則始末不烹故云而俎腥魚也同並校宋疏四十七
  有遺音者矣
  未盡音之極王注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事至以智知之然後情之好惡見同
  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内無定節智為物所誘於外情從之動而失其天性同
  人為之節
  以人為之節言得其中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人為猶為人也言為人作法節也庾疏校宋疏四十七
  則流
  流遁不能自還王注
  則離
  離析而不親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大樂與天地同和
  樂貴和而上質五經通義北堂書鈔一百五
  故事與時並
  有其時然後得立其事王注
  名與功偕
  有功然後得受其名同
  論倫無患
  言能合道論中倫理而無患也同
  則此所與民同也
  自天子至民人皆貴禮之和樂之和以事鬼神先祖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功成作樂
  所以禁奢侈滌邪志通中和也 樂者所以象徳表功因事之宜五經通義初學記十五
  不相沿樂
  五帝三皇樂所以不同何樂以象徳有優劣故不同同北堂書鈔一百五
  居鬼
  品處人鬼之志孫注
  天地官矣
  各得其位也王注
  樂著大始
  著明也明大始謂法天也同
  而禮居成物
  成物謂地也居亦謂法也同並史記注二十四









  古經解鈎沈卷十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