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0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上一卷 卷十五•經部十五 下一卷▶

卷十五 經部十五


詩類一[编辑]

《詩》有四家,毛氏獨傳,唐以前無異論,宋以後則眾說爭矣。然攻漢學者意不盡在於經義,務勝漢儒而已。伸漢學者意亦不盡在於經義,憤宋儒之詆漢儒而已。各挾一不相下之心,而又濟以不平之氣,激而過當,亦其勢然歟!夫解《春秋》者惟《公羊》多駁,其中高子、沈子之說,殆轉相附益。要其大義數十,傳自聖門者,不能廢也。《詩序》稱子夏,而所引高子、孟仲子乃戰國時人,固後來攙續之明證。即成伯璵等所指篇首一句經師口授,亦未必不失其真。然去古未遠,必有所受。意其真贗相半,亦近似《公羊》。全信全疑,均為偏見。今參稽眾說,務協其平。苟不至程大昌之妄改舊文,王柏之橫刪聖籍者,論有可采,並錄存之以消融數百年之門戶。至於鳥獸草木之名,訓詁聲音之學,皆事須考證,非可空談。今所采輯,則尊漢學者居多焉。


詩序》•二卷內府藏本[编辑]

案《詩序》之說,紛如聚訟。以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者,鄭玄《詩譜》也。以為子夏所序《詩》即今《毛詩序》者,王肅《家語注》也。以為衛宏受學謝曼卿、作《詩序》者,《後漢書•儒林傳》也。以為子夏所創,毛公及衛宏又加潤益者,《隋書•經籍志》也。以為子夏不序《詩》者,韓愈也。以為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於毛公者,成伯璵也。以為詩人所自製者,王安石也。以《小序》為國史之舊文,以《大序》為孔子作者,明道程子也。以首句即為孔子所題者,王得臣也。以為毛《傳》初行尚未有《序》,其後門人互相傳授,各記其師說者,曹粹中也。以為村野妄人所作,昌言排擊而不顧者,則倡之者鄭樵、王質,和之者朱子也。然樵所作《詩辨妄》一出,周孚即作《非鄭樵詩辨妄》一卷,摘其四十二事攻之。質所作《詩總聞》,亦不甚行於世。朱子同時如呂祖謙、陳傅良、葉適皆以同志之交,各持異議。黃震篤信朱學,而所作《日鈔》,亦申《序》說。馬端臨作《經籍考》,於他書無所考辨,惟《詩序》一事,反覆攻詰至數千言。自元明以至今日,越數百年,儒者尚各分左右袒也。豈非說經之家第一爭詬之端乎?考鄭玄之釋《南陔》曰:“子夏序《詩》,篇義各編,遭戰國至秦而《南陔》六詩亡。毛公作《傳》,各引其《序》冠之篇首,故《詩》雖亡而義猶在也。”程大昌《考古編》亦曰:“今六《序》兩語之下,明言有義無辭,知其為秦火之後見《序》而不見《詩》者所為。”朱鶴齡《毛詩通義序》,又舉《宛丘篇序》首句與毛《傳》異辭,其說皆足為《小序》首句原在毛前之明證。邱光庭《兼明書》舉《鄭風•出其東門篇》,謂毛《傳》與《序》不符。曹粹中《放齋詩說》亦舉《召南•羔羊》、《曹風•鳲鳩》、《衛風•君子偕老》三篇,謂《傳》意《序》意不相應。《序》若出於毛,安得自相違戾?其說尤足為續申之語出於毛後之明證。觀蔡邕本治《魯詩》,而所作《獨斷》,載《周頌》三十一篇之《序》,皆只有首二句,與《毛序》文有詳略,而大旨略同。蓋子夏五傳至孫卿,孫卿授毛亨,毛亨授毛萇,是《毛詩》距孫卿再傳。申培師浮邱伯,浮邱伯師孫卿,是《魯詩》距孫卿亦再傳。故二家之《序》大同小異,其為孫卿以來遞相授受者可知。其所授受只首二句,而以下出於各家之演說,亦可知也。且《唐書•藝文志》稱“《韓詩》,卜商序,韓嬰注,二十二卷”,是《韓詩》亦有《序》,其《序》亦稱出子夏矣。而《韓》詩遺說之傳於今者往往與毛迥異,豈非傳其學者遞有增改之故哉?今參考諸說,定《序》首二語為毛萇以前經師所傳,以下續申之詞為毛萇以下弟子所附,仍錄冠《詩》部之首,明淵源之有自。並錄朱子之《辨說》,著門戶所由分。蓋數百年朋黨之爭,茲其發端矣。《隋志》有顧歡《毛詩集解敘義》一卷,雷次宗《毛詩序義》二卷,劉炫《毛詩集小序》一卷,劉巘《毛詩序義疏》一卷,(案序敘二字互見,蓋史之駁文,今仍其舊)《唐志》則作卜商《詩序》二卷。今以朱子所辨,其文較繁,仍析為二卷。若其得失,則諸家之論詳矣,各具本書,茲不復贅焉。


毛詩正義》•四十卷內府藏本[编辑]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案《漢書•藝文志》《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然但稱毛公,不著其名。《後漢書•儒林傳》始雲:“趙人毛長傳《詩》,是為《毛詩》。”其長字不從“”。《隋書•經籍志》載《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守毛萇傳,鄭氏箋。於是《詩傳》始稱毛萇。然鄭玄《詩譜》曰:“魯人大毛公為訓詁,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亦雲:“孔子刪《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據是二書,則作《傳》者乃毛亨,非毛萇,故孔氏《正義》亦雲大毛公為其《傳》,由小毛公而題毛也。《隋志》所雲,殊為舛誤。而流俗沿襲,莫之能更。朱彝尊《經義考》乃以《毛詩》二十九卷題毛亨撰,注曰“佚”。《毛詩訓故傳》三十卷題毛萇撰,注曰“存”。意主調停,尤為於古無據。今參稽眾說,定作《傳》者為毛亨。以鄭氏後漢人,陸氏三國吳人,並傳授《毛詩》,淵源有自,所言必不誣也。鄭氏發明毛義,自命曰《箋》。《博物志》曰:“毛公嘗為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為敬。”推張華所言,蓋以為公府用記,郡將用箋之意。然康成生於漢末,乃修敬於四百年前之太守,殊無所取。案《說文》曰:“箋,表識書也。”鄭氏《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案此論今佚,此據《正義》所引)。”然則康成特因《毛傳》而表識其傍,如今人之簽記,積而成帙,故謂之《箋》,無庸別曲說也。自鄭《箋》既行,齊、魯、韓三家遂廢(案此陸德明《經典釋文》之說)。然《箋》與《傳》義亦時有異同。魏王肅作《毛詩注》、《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諸書,以申毛難鄭。歐陽修引其釋《衛風•擊鼓》五章,謂“鄭不如王”(見《詩本義》)。王基又作《毛詩駁》,以申鄭難王。王應麟引其駁《芣苡》一條,謂“王不及鄭”(見《困學紀聞》,亦載《經典釋文》)。晉孫毓作《毛詩異同評》,複申王說。陳統作《難孫氏毛詩評》,又明鄭義(並見《經典釋文》)。袒分左右,垂數百年。至唐貞觀十六年,命孔穎達等因鄭箋為正義,乃論歸一定,無複歧途。毛傳二十九卷,《隋志》附以鄭箋作二十卷,疑為康成所並。穎達等以疏文繁重,又析為四十卷。其書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為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惟王讜《唐語林》記劉禹錫聽施士匄講《毛詩》所說“維鵜在梁”、“陟彼岵兮”、“勿翦勿拜”、“維北有鬥”四義,稱毛未注,然未嘗有所詆排也。至宋鄭樵,恃其才辨,無故而發難端,南渡諸儒始以掊擊毛、鄭為能事。元延祐科舉條制,《詩》雖兼用古注疏,其時門戶已成,講學者迄不遵用。沿及明代,胡廣等竊劉瑾之書作《詩經大全》,著為令典,於是專宗朱《傳》,漢學遂亡。然朱子從鄭樵之說,不過攻《小序》耳。至於《詩》中訓詁,用毛、鄭者居多。後儒不考古書,不知《小序》自《小序》,《傳》、《箋》自《傳》、《箋》,哄然佐鬥,遂並毛鄭而棄之。是非惟不知毛、鄭為何語,殆並朱子之《傳》亦不辨為何語矣。我國家經學昌明,一洗前明之固陋。乾隆四年皇上特命校刊《十三經注疏》,頒佈學宮,鼓篋之儒,皆駸駸乎研求古學。今特錄其書與《小序》同冠《詩類》之首,以昭六義淵源,其來有自;孔門師授,端緒炳然,終不能以他說掩也。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通行本[编辑]

吳陸璣撰。明北監本《詩正義》全部所引,皆作陸機。考《隋書•經籍志》,《毛詩草木蟲魚疏》二卷,注雲:“烏程令吳郡陸璣撰。”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注雲:“字元恪,吳郡人。吳太子中庶子、烏程令。”《資暇集》亦辨璣字從玉,則監本為誤。又毛晉《津逮秘書》所刻,援陳振孫之言,謂其書引《爾雅》郭璞注,當在郭後,未必吳人,因而題曰唐陸璣。夫唐代之書,《隋志》烏能著錄?且書中所引《爾雅注》,僅及漢犍為文學樊光,實無一字涉郭璞,不知陳氏何以雲然。姚士粦《跋》已辨之,或晉未見士粦《跋》歟?原本久佚。此本不知何人所輯,大抵從《詩正義》中錄出。然《正義•衛風•淇澳篇》引陸璣《疏》:“淇、澳,二水名。”今本乃無此條。知由采摭未周,故有所漏,非璣之舊帙矣。又《衛風》“椅桐梓漆”一條,稱“今雲南牂牁人績以為布。”考《漢書•地理志》益州郡有雲南縣。《後漢書•郡國志》,永昌郡有雲南縣。皆一邑之名。《唐書•地理志》,姚州雲南郡,武德四年以漢雲南縣地置。蓋至是始升為大郡,而袁滋《雲南記》、竇滂《雲南別錄》諸書作焉。璣在三國,即以雲南配牂牁,似乎諸家傳寫,又有所竄亂,非盡原文。然勘驗諸書所引,一一符合,要非依託之本也。末附四家《詩》源流四篇,而《毛詩》特詳。考王柏《詩疑》已詆璣所敘與《經典釋文》不合,王應麟《困學紀聞》亦議其誤以曾申為申公。則宋本已有之,非後人所附益矣。蟲魚草木,今昔異名。年代迢遙,傳疑彌甚。璣去古未遠,所言猶不甚失真。《詩正義》全用其說,陳啟源作《毛詩稽古編》,其駁正諸家,亦多以璣說為據。講多識之學者,固當以此為最古焉。


毛詩陸疏廣要》•二卷內府藏本[编辑]

吳陸璣撰,明毛晉注。晉原名鳳苞,字子晉,常熟人。家富圖籍,世所傳影宋精本,多所藏收。又喜傳刻古書,汲古閣版至今流布天下。故在明季,以博雅好事名一時。嘗刻《津逮秘書》十五集,皆宋元以前舊帙,惟此書為晉所自編。陸璣原書二卷,每卷又分二子卷。蓋儲藏本富,故徵引易繁;采摭既多,故異同滋甚。辨難考訂,其說不能不長也。其中如“南山有台”一條,則引韻書證其佚脫。“有集維鷮”一條,則引《詩緝》證其同異。其考訂亦頗不苟。至於嗜異貪多,每傷支蔓。如“鶴鳴於九皋”一條,後附《焦山瘞鶴銘考》一篇,蔓延及於石刻,於經義渺無所關。核以詁經之古法,殊乖體例。然雖傷冗碎,究勝空疏。明季說《詩》之家,往往簸弄聰明,變聖經為小品。晉獨言言徵實,固宜過而存之,是亦所謂論其世矣。


毛詩指說》•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编辑]

唐成伯璵撰。伯璵爵裏無考。書凡四篇。一曰《興述》,明先王陳《詩》觀風之旨,孔子刪《詩》正雅之由。二曰《解說》,先釋《詩》義,而《風》、《雅》、《頌》次之,《周南》又次之,詁《傳》、《序》又次之,篇章又次之,後妃又次之,終以《鵲巢》、《騶虞》。大略即舉《周南》一篇,隱括論列,引申以及其餘。三曰《傳受》,備詳齊、魯、毛、韓四家授受世次,及後儒訓釋源流。四曰《文體》,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長短,篇章之多寡,措辭之異同,用字之體例,皆臚舉而詳之,頗似劉氏《文心雕龍》之體。蓋說經之餘論也。然定《詩序》首句為子夏所傳,其下為毛萇所續,實伯璵此書發其端,則決別疑似,於說《詩》亦深有功矣。伯璵尚有《毛詩斷章》二卷,見《崇文總目》,稱其取《春秋》斷章之義,鈔取《詩》語,匯而出之。蓋即李石《詩如例》之類。宋熊克嘗與毗陵沈必豫欲合二書刻之,而《斷章》一書,竟求之不獲,乃先刻《指說》。此本末有克《跋》,蓋即從宋本傳刻也。克嘗著《中興小曆》,別見《史部•編年類》中。其刻此書時,方分教於京口,故《跋》稱刻之泮林雲。


毛詩本義》•十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编辑]

宋歐陽修撰。是書凡為《說》一百十有四篇,《統解》十篇,《時世》、《本末》二論,《豳、魯、序三問》,而《補亡鄭譜》及《詩圖總序》附於卷末。修文章名一世,而經術亦複湛深。王宏撰《山志》,記嘉靖時欲以修從祀孔子廟,眾論靡定。世宗諭大學士楊一清曰:“朕閱《書•武成篇》,有引用歐陽修語,豈得謂修於《六經》無羽翼,於聖門無功乎?”一清對以“修之論說見於《武成》,蓋僅有者耳。其從祀一節,未敢輕議”云云。蓋均不知修有此書也。自唐以來,說《詩》者莫敢議毛、鄭。雖老師宿儒,亦謹守《小序》。至宋而新義日增,舊說俱廢。推原所始,實發於修。然修之言曰:“後之學者,因跡先世之所傳而較得失,或有之矣。使徒抱焚餘殘脫之經,倀倀於去聖人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之說,而欲特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又曰:“先儒於經不能無失,而所得固已多矣。盡其說而理有不通,然後以論正之。”是修作是書,本出於和氣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論未嘗輕議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訓釋,往往得詩人之本志。後之學者,或務立新奇,自矜神解。至於王柏之流,乃並疑及聖經,使《周南》、《召南》俱遭刪竄。則變本加厲之過,固不得以濫觴之始歸咎於修矣。林光朝《艾軒集》有《與趙子直書》曰:“《詩本義》初得之如洗腸,讀之三歲,覺有未穩處。大率歐陽、二蘇及劉貢父談經多如此。”又一書駁《本義》《關雎》、《樛木》、《兔罝》、《麟趾》諸解,辨難甚力。蓋文士之說《詩》,多求其意。講學者之說《詩》,則務繩以理,互相掊擊,其勢則然,然不必盡為定論也。


詩集傳》•二十卷內府藏本[编辑]

宋蘇轍撰。其說以《詩》之《小序》反復繁重,類非一人之詞,疑為毛公之學,衛宏之所集錄。因惟存其發端一言,而以下餘文悉從刪汰。案《禮記》曰:“《騶虞》者,樂官備也。《貍首》者,樂會時也。《采蘋》者,樂循法也。”是足見古人言《詩》,率以一語括其旨。《小序》之體,實肇於斯。王應麟《韓詩考》所載,如“《關雎》,刺時也。《芣莒》,傷夫有惡疾也。《漢廣》,悅人也。《汝墳》辭家也。《蝃蝀》,刺奔女也。《黍離》,伯封作也。《賓之初筵》,衛武公飲酒悔過也。”劉安世《元城語錄》亦曰“少年嘗記讀《韓詩》(案《崇文總目》,《韓詩》北宋尚存,範處義《逸齋詩補傳》謂《韓詩》世罕有之,此語不可信,蓋偶未考),有《雨無極篇》,《序》雲,正大夫刺幽王也。首雲‘雨無其極,傷我稼穡。’”云云,是《韓詩》《序》亦括以一語也。又蔡邕書《石經》,悉本《魯詩》,所作《獨斷》,載《周頌》《序》三十一章,大致皆與《毛詩》同,而但有其首句。是《魯詩》《序》亦括以一語也。轍取《小序》首句為毛公之學,不為無見。史傳言《詩序》者以《後漢書》為近古,而《儒林傳》稱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衛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轍以為衛宏所集錄,亦不為無徵。唐成伯璵作《毛詩指說》,雖亦以《小序》為出子夏,然其言曰“眾篇之《小序》,子夏惟裁初句耳。《葛覃》,後妃之本也。《鴻雁》,美宣王也。如此之類是也。其下皆大毛公自以《詩》中之意而系其詞”云云,然則惟取《序》首,伯璵已先言之,不自轍創矣。厥後王得臣、程大昌、李樗皆以轍說為祖,良有由也。轍《自序》又曰:“獨采其可者見於今傳,其尤不可者皆明著其失。”則轍於毛氏之學亦不激不隨,務持其平者。而朱翌《猗覺寮雜記》乃曰:“蘇子由解《詩》不用《詩序》。”亦未識轍之本志矣。


毛詩名物解》•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编辑]

宋蔡卞撰。卞字元度,興化仙遊人。熙甯三年與兄京同舉進士第,官至觀文殿學士。事蹟具《宋史》本傳。自王安石《新義》及《字說》行,而宋之士風一變。其為名物訓詁之學者,僅卞與陸佃二家。佃,安石客。卞,安石壻也。故佃作《埤雅》,卞作此書,大旨皆以《字說》為宗。陳振孫稱卞書議論穿鑿,徵引瑣碎,無裨於《經》義,詆之甚力。蓋佃雖學術本安石,而力沮新法,齗齗異議,君子猶或取之。卞則傾邪奸憸,犯天下之公惡,因其人以及其書,群相排斥,亦自取也。然其書雖王氏之學,而徵引發明,亦有出於孔穎達《正義》、陸璣《草木蟲魚疏》外者。寸有所長,不以人廢言也。且以邢昺之僉邪,而《爾雅疏》列在學官。則卞書亦安得竟棄乎?書凡十一類,曰《釋天》、《釋百穀》、《釋草》、《釋木》、《釋鳥》、《釋獸》、《釋蟲》、《釋魚》、《釋馬》、《雜釋》、《雜解》。陳氏《書錄解題》稱分十類,蓋傳寫誤脫“一”字也。


毛詩集解》•四十二卷內府藏本[编辑]

不著編錄人名氏。集宋李樗、黃櫄兩家《詩》解為一編,而附以李泳所訂呂祖謙《釋音》。樗字若林,閩縣人。嘗領鄉貢。著《毛詩詳解》三十六卷。櫄字實夫,龍溪人。淳熙中以舍選入對,升進士兩科。調南劍州教授,終宣教郎。著《詩解》二十卷,《總論》一卷。泳字深卿,始末未詳,與樗、櫄皆閩人。疑是書為建陽書肆所合編也。樗為林之奇外兄(見《書錄解題》),又為呂本中門人(見何喬遠《閩書》),人其學問具有淵源。《書錄解題》稱其書博取諸家訓釋名物文義,末用己意為論斷。今觀櫄解,體例亦同。似乎相繼而作,而稍稍補苴其罅漏。不相攻擊,亦不相附合。如論《詩序》,樗取蘇轍之說,以為毛公作而衛宏續。櫄則用王安石、程子之說,以為非聖人不能作。所見迥為不同。其學雖似少亞於樗,而其說實足以相輔。編是書者惟音釋取呂祖謙,而訓釋之文則置《讀詩記》而取樗、櫄。殆亦以二書相續,如驂有靳,故不欲參以他說歟?


詩補傳》•三十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编辑]

舊本題曰“逸齋撰”,不著名氏。朱彝尊《經義考》雲:“《宋史•藝文志》有範處義《詩補傳》三十卷,卷數與逸齋本相符。明朱睦《聚樂堂書目》直書處義名,當有證據。處義,金華人,紹興中登張孝祥榜進士”云云,則此書為處義所作,逸齋蓋其自號也。大旨病諸儒說《詩》,好廢《序》以就己說,故《自序》稱:“以《序》為據,兼取諸家之長,揆之性情,參之物理,以平易求古詩人之意。”又稱:“文義有闕,補以《六經》史傳。詁訓有闕,補以《說文》、《篇》、《韻》。”蓋南宋之初,最攻《序》者鄭樵,最尊《序》者則處義矣。考先儒學問,大抵淳實謹嚴,不敢放言高論。宋人學不逮古,而欲以識勝之,遂各以新意說《詩》。其間剔抉疏通,亦未嘗無所闡發。而末流所極,至於王柏《詩疑》,乃並舉二《南》而刪改之。儒者不肯信《傳》,其弊至於誣《經》,其究乃至於非聖,所由來者漸矣。處義篤信舊文,務求實證,可不謂古之學者歟?至《詩序》本經師之傳,而學者又有所附益,中間得失,蓋亦相參。處義必以為尼山之筆,引據《孔叢子》,既屬偽書;牽合《春秋》,尤為旁義。矯枉過直,是亦一瑕。取其補偏救弊之心可也。


詩總聞》•二十卷內府藏本[编辑]

宋王質撰。質字景文,興國人。紹興三十年進士。官至樞密院編修,出通判荊南府,改吉州。周亮工《書影》以為宋末人,蓋考之未審也。亮工又稱是書世久無傳,謝肇淛始錄本於秘府。後肇淛諸子盡賣藏書,為陳開仲購得,乃歸諸亮工。則其不佚者僅矣。其書取《詩》三百篇,每篇說其大義,複有《聞音》、《聞訓》、《聞章》、《聞句》、《聞字》、《聞物》、《聞用》、《聞跡》、《聞事》、《聞人》,凡十門。每篇為《總聞》,又有《聞風》、《聞雅》、《聞頌》冠於“四始”之首。南宋之初,廢《詩序》者三家,鄭樵、朱子及質也。鄭朱之說最著,亦最與當代相辨難。質說不字字詆《小序》,故攻之者亦稀。然其毅然自用,別出新裁,堅銳之氣,乃視二家為加倍。自稱覃精研思幾三十年,始成是書。淳祐癸卯,吳興陳日強始為鋟板於富川。日強《跋》稱其“以意逆志,自成一家”,其品題最允。又稱其“刪除《小序》,實與文公朱先生合”,則不儘然。質廢《序》與朱子同,而其為說則各異。黃震《日鈔》曰“雪山王質、夾漈鄭樵始皆去《序》言《詩》,與諸家之說不同。晦庵先生因鄭公之說,盡去美刺,探求古始,其說頗驚俗。雖東萊先生不能無疑”云云,言因鄭而不言因王,知其趣有不同矣。然其冥思研索,務造幽深,穿鑿者固多,懸解者亦複不少。故雖不可訓,而終不可廢焉。


詩集傳》•八卷通行本[编辑]

宋朱子撰。《宋志》作二十卷。今本八卷,蓋坊刻所並。朱子注《易》,凡兩易稿。其初著之《易傳》,《宋志》著錄。今已散佚,不知其說之同異。注《詩》,亦兩易稿。凡呂祖謙《讀詩記》所稱“朱氏曰”者,皆其初稿,其說全宗《小序》。後乃改從鄭樵之說(案朱子攻《序》用鄭樵說見於《語錄》。朱升以為用歐陽修之說,殆誤也),是為今本。卷首《自序》,作於淳熙四年,中無一語斥《小序》,蓋猶初稿。《序》末稱時方輯《詩傳》,是其證也。其注《孟子》,以《柏舟》為仁人不遇。作《白鹿洞賦》,以《子衿》為刺學校之廢。《周頌•豐年篇小序》,《辨說》極言其誤,而《集傳》乃仍用《小序》說,前後不符。亦舊稿之刪改未盡者也。楊慎《丹鉛錄》,謂文公因呂成公太尊《小序》,遂盡變其說,雖意度之詞,或亦不無所因歟?自是以後,說《詩》者遂分攻《序》、宗《序》兩家,角立相爭,而終不能以偏廢。欽定《詩經匯纂》,雖以《集傳》居先,而《序》說則亦皆附錄,允為持千古之平矣。舊本附《詩序辨說》於後,近時刊本皆刪去。鄭玄稱毛公以《序》分冠諸篇,則毛公以前,《序》本自為一卷。《隋志》、《唐志》亦與《毛詩》各見。今已與《辨說》別著於錄,茲不重載。其間《經》文訛異,馮嗣京所校正者,如《鄘風》“終然允臧”,“然”誤“焉”。《王風》“牛羊下括”,“括”誤“栝”。《齊風》“不能辰夜”,“辰”誤“晨”。《小雅》“求爾新特”,“爾”誤“我”。“胡然厲矣”,“然”誤“為”。“朔月辛卯”,“月”誤“日”。“家伯維宰”,“維”誤“塚”。“如彼泉流”,“泉流”誤“流泉”。“爰其適歸”,“爰”誤“奚”。《大雅》“天降滔德”,“滔”誤“慆”。“如彼泉流”,亦誤“流泉”。《商頌》“降予卿士”,“予”誤“於”。凡十二條。陳啟源所校正者,《召南》“無使尨也吠,”“尨”誤“厖”。《何彼襛矣》。“襛”誤“穠”。《衛風》“遠兄弟父母”,誤“遠父母兄弟”。《小雅》“言歸斯複”,“斯”誤“思”。“昊天大憮”,“大”誤“泰”。《楚茨》“以享以祀”,“享”誤“饗”。“福祿膍之”,“膍”誤“媲”。“畏不能趨”,“趨”誤“趍”。“不皇朝矣”,“皇”誤“遑”(下二章同)。《大雅》“淠彼涇舟”,“淠”誤“渒”。“以篤于周祐”,脫“於”字。《周頌》“既右饗之”,饗誤“享”。《魯頌》“其旂茷々”,誤“茷々”。《商頌》“來格祁祁”,誤“祈祈”。凡十四條。又《傳》文訛異,陳啟源所校正者,《召南•騶虞篇》“豝,牝豕也”,“牝”誤“牡”。《終南篇》“黻之狀亞,象兩弓相背”,“亞”誤“亞”、“弓”誤“己”。《南有嘉魚篇》“鯉質鱒鱗”,“鱗”誤“鯽”,又衍“肌”字。《甫田篇》“或耘或耔”,引《漢書》“苗生葉以上”,脫“生”字。“隤其土”,誤“壝其土”。《頍弁篇》“賦而比也”,誤增“興又”二字(案此輔廣《詩童子問》所增)。《小宛篇》“俗呼青雀”,“雀”誤“觜”。《文王有聲篇》“淢成溝也”,“成”訛“城”。《召旻篇》“池之竭矣”章“比也”,誤作“賦”。《閔予小子篇》引《大招》“三公穆穆”,誤“三公揖讓”。《賚篇》“此頌文王之功”,“王”誤“武”《駉篇》“此言魯侯牧馬之盛”,“魯侯”誤“僖公”。凡十一條。史榮所校正者,《衛風•伯兮篇》,《傳》曰“女為悅己者容”,“己”下脫“者”字。《王風•采葛篇》“蕭,萩也”,“萩”誤“荻”。《唐風•葛生篇》“域,營域也”,“營”誤“塋”。《秦風•蒹葭篇》“小渚曰沚”,“小”誤“水”。《小雅•四牡篇》“今《孚鳥》鳩也”,“《孚鳥》”誤“鵓”。《蓼蕭篇》“在衡曰鸞”,“衡”誤“鑣”。《采芑篇》“即今苦蕒菜”,“蕒”誤“藚”。《正月篇》“申包胥曰:人定則勝天”,“定”誤“眾”。《小弁篇》“江東呼為鵯鳥”,“鵯”誤“鴨”。《巧言篇》“君子不能堲讒”,“堲”誤“塈”。凡十條。蓋《五經》之中,惟《詩》易讀,習者十恒七八。故書坊刊版亦最夥,其輾轉傳訛亦為最甚。今悉厘正,俾不失真。至其音葉,朱子初用吳棫《詩補音》(案棫《詩補音》與所作《韻補》為兩書,《書錄解題》所載甚明。《經義考》合為一書誤也)。其孫鑒又意為增損,頗多舛迕。史榮作《風雅遺音》已詳辨之,茲不具論焉。


慈湖詩傳》•二十卷永樂大典本[编辑]

宋楊簡撰。簡有《慈湖易傳》,已著錄。是書原本二十卷。焦竑《國史•經籍志》及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尚載其名,而朱彝尊《經義考》注曰“已佚”。今海內藏書,咸集秘府,而是書之目闕焉,則彝尊所說為可信。蓋竑之所錄,皆據史志所載,類多虛列。虞稷徵刻《書目》,亦多未見原書,固不足盡據耳。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裒輯成編,仍勒為二十卷。又從《慈湖遺書》內補錄《自序》一篇,《總論》四條,而以《攻媿集》所載褸鑰與簡《論詩解書》一通,附於卷首。其他論辨若干條,各附本解之下,以資考證。至其總論列國《雅》、《頌》之篇,《永樂大典》此卷適闕,無從採錄。其《公劉》以下詩十六篇,則《永樂大典》不載其《傳》。豈亦如呂祖謙之《讀詩記》獨闕《公劉》以下諸篇,抑在明初即已殘闕耶?是書大要,本孔子“無邪”之旨,反覆發明。而據《後漢書》之說,以《小序》為出自衛宏,不足深信。篇中所論,如謂《左傳》不可據,謂《爾雅》亦多誤,謂陸德明多好異音,謂鄭康成不善屬文。甚至《自序》之中,以《大學》之釋《淇澳》為多牽合,而詆子夏為小人儒。蓋簡之學出陸九淵,故高明之過,至於放言自恣,無所畏避。其他箋釋文義,如以“聊樂我員”之“員”為姓,以“六駁”為“赤駁”之訛,以“天子葵之”之“葵”有向日之義,間有附會穿鑿。然其於一名一物一字一句,必斟酌去取,旁徵遠引,曲暢其說。其考核六書則自《說文》、《爾雅》、《釋文》以及史傳之音注,無不悉搜。其訂正訓詁則自齊、魯、毛、韓以下以至方言、雜說,無不博引。可謂折衷同異,自成一家之言,非其所作《易傳》以禪詁經者比也。昔吳棫作《詩補音》十卷,又別為《韻補》五卷。《韻補》明人有刻本,其書采摭《詩》、《騷》以下及歐陽修、蘇軾、蘇轍之作,頗為雜濫,《補音》久佚,惟此書所引尚存十之六七,然往往以漢魏以下之韻牽合古音,其病與《韻補》相等。《朱子語類》謂才老《補音》亦有推不去者,蓋即指此類。顧炎武亦嘗作《韻補正》一書,以糾其失。考古音者,固未可全以為准焉。


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编辑]

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此其說《詩》之作也。朱子與祖謙交最契,其初論《詩》亦最合。此書中所謂“朱氏曰”者,即所采朱子說也。後朱子改從鄭樵之論,自變前說,而祖謙仍堅守毛、鄭。故祖謙沒後,朱子作是書《序》,稱“少時淺陋之說,伯恭父誤有取焉。既久,自知其說有所未安,或不免有所更定,伯恭父反不能不置疑於其間,熹竊惑之。方將相與反覆其說,以求真是之歸,而伯恭父已下世”云云,蓋雖應其弟祖約之請,而夙見深有所不平。然迄今兩說相持,嗜呂氏書者終不絕也。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自‘篤公劉’以下編纂已備,而條例未竟,學者惜之。”此本為陸釴所重刊。釴《序》稱得宋本於友人豐存叔,呂氏書凡二十二卷,《公劉》以後,其門人續成之。與陳氏所說小異,亦不言門人為誰。然《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三十二卷,則當時之本已如此。釴所云云,或因戴溪有《續讀詩記》三卷,遂誤以後十卷當之歟?陳振孫稱其“博采諸家,存其名氏。先列訓詁,後陳文義,翦截貫穿,如出一手。有所發明,則別出之。《詩》學之詳正,未有逾於此書者”。魏了翁作《後序》,則稱其能發明詩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之旨。二人各舉一義,已略儘是書所長矣。了翁《後序》乃為眉山賀春卿重刻是書而作。時去祖謙沒未遠,而版已再新,知宋人絕重是書也。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卷永樂大典本[编辑]

宋戴溪所續呂祖謙之書也。溪,永嘉人。淳熙五年為別頭省試第一,曆官工部尚書,文華閣學士。卒贈端明殿學士。理宗紹定間賜諡文端。事蹟具《宋史•儒林傳》。《傳》稱溪字肖望,黃震《日鈔》亦同。而沈光作溪《春秋講義序》,稱字少望。震為溪同時人,不應有誤。溪子桷,刊父遺書,乞光作《序》,亦不應有誤。或溪有二字歟?溪以呂氏《家塾讀詩記》取毛《傳》為宗,折衷眾說,於名物訓詁最為詳悉,而篇內微旨,詞外寄託,或有未貫,乃作此書以補之,故以《續記》為名。實則自述己意,非盡墨守祖謙之說也。其中如謂《摽梅》為父母之擇壻,《有狐》為國人之憫鰥,《甘棠》非受民訟,《行露》非為侵陵,故《書錄解題》謂其大旨不甚主《小序》。然皆平心靜氣玩索詩人之旨,與預存成見,必欲攻毛、鄭而去之者,固自有殊。《溫州志》稱溪“平實簡易,求聖賢用心,不為新奇可喜之說,而識者服其理到。”於此書可見一斑矣。原本三卷,久佚不傳。散見於《永樂大典》中者,尚得十之七八。謹綴緝成帙,仍釐為三卷。《永樂大典》“詩”字一韻,闕卷獨多。其原《序》、《總綱》無從補錄,則亦姑闕焉。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四卷永樂大典本[编辑]

宋袁燮撰。燮有《絜齋家塾書鈔》,已著錄。此書乃其為崇政殿說書時撰進之本。《宋史•藝文志》、《直齋書錄解題》皆不著錄,朱彝尊《經義考》亦不列其名。惟《永樂大典》頗載其文,蓋其失傳亦已久矣。宋代經筵講章,如朱震、范沖《左氏講義》、戴溪《春秋講義》,類多編輯別行。燮此書亦同其例。其中議論和平,頗得風人本旨。於振興恢復之事,尤再三致意。如論《式微篇》,則極稱太王、句踐轉弱為強,而貶黎侯無奮發之心。論《揚之水篇》,則謂平王柔弱為可憐。論《黍離篇》,則直以汴京宗廟宮闕為言。皆深有合於獻納之義。胡安國作《春秋傳》,意主複讎,往往牽《經》以從己。而燮則因《經》文所有而推闡之,故理明詞達,無所矯揉。可謂能以古義資啟沃矣。謹以次編定,釐為四卷,皆《國風》也。其《雅》、《頌》諸篇,則《永樂大典》闕載,或輪番進講燮偶未當直歟?


毛詩講義》•十二卷永樂大典本[编辑]

宋林岊撰。岊字仲山,古田人。紹熙元年特奏名。嘉定間嘗守全州。《宋史》不為立傳。而《福建通志》稱其“在郡九年,頗多惠政。重建清湘書院,與諸生講學,勉敦實行,郡人祀之柳宗元廟”。則亦循吏也。是編皆其講論《毛詩》之語。觀其體例,蓋在郡時所講授,而門人錄之成帙者。大都簡括《箋》、疏,依文訓釋,取裁毛、鄭而折衷其異同。雖範圍不出古人,然融會貫通,要無枝言曲說之病。當光寧之際,廢《序》之說方盛。岊獨力闡古義,以詔後生,亦可謂篤信謹守者矣。《宋史•藝文志》、馬端臨《經籍考》及《文淵閣書目》,此書皆作五卷。自明初以來,久無傳本。故朱彝尊《經義考》以為已佚。今從《永樂大典》各韻所載,次第匯輯,用存其概。《永樂大典》所原軼者,則亦闕焉。因篇帙稍繁,謹釐為一十二卷,不復如其舊目雲。


詩童子問》•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编辑]

宋輔廣撰。廣字漢卿,號潛齋,其父本河朔人。南渡居秀州之崇德縣。初從呂祖謙遊,後複從朱子講學,即世所稱慶源輔氏也。是編大旨,主於羽翼《詩集傳》,以述平日聞於朱子之說,故曰《童子問》。卷首載《大序》、《小序》,採錄《尚書》、《周禮》、《論語》說《詩》之言,各為注釋。又備錄諸儒辨說,以明讀《詩》之法。書中不載《經》文,惟錄其篇目,分章訓詁。末一卷則惟論葉韻。朱彝尊《經義考》載是書二十卷,有胡一中《序》,言閱建陽書市,購得而鋟諸梓。且載文公《傳》於上,《童子問》於下。此本僅十卷,不載朱子《集傳》,亦無一中《序》。蓋一中與《集傳》合編,故卷帙加倍。此則汲古閣所刊廣原本,故卷數減半,非有所闕佚也。其說多掊擊《詩序》,頗為過當。張端義《貴耳集》載陳善《送廣往考亭》詩曰“見說平生輔漢卿,武彝山下吃殘羹”,似頗病其暖暖姝姝,奉一先生。然各尊其所聞,各行其所知,謹守師傳,分門別戶,南宋以後亦不僅廣一人,不足深異。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糾其注《周頌•潛篇》不知“季春薦鮪”為《月令》之文,誤以為《序》說而辨之,則誠為疏舛。蓋義理之學與考證之學分途久矣。廣作是書,意自有在,固不以引經據古為長也。


毛詩集解》•二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编辑]

宋段昌武撰。昌武字子武,廬陵人。焦竑《國史•經籍志》作段文昌,蓋因唐段文昌而誤。朱睦《授經圖》作段武昌,則傳寫倒其文也。其始末無考,惟書首載其從子維清《請給據狀》稱“先叔朝奉昌武以《詩經》而兩魁秋貢,以累舉而擢第春官”而已。其書舊本題《叢桂毛詩集解》,蓋以所居之堂名之。其書首為《學詩總說》,分《作詩之理》、《寓詩之樂》、《讀詩之法》三則。次為《論詩總說》,分《詩之世》、《詩之次》、《詩之序》、《詩之體》、《詩之派》五則。餘皆依章疏解,大致仿呂祖謙《讀詩記》而詞義較為淺顯。原書三十卷。明代惟朱睦萬卷堂有宋槧完本,後沒於汴梁之水。此本為孫承澤家所鈔,僅存二十五卷。其《周頌•清廟之什》以下,並已脫佚。朱彝尊《經義考》載是書三十卷,注曰“闕”。又別載《讀詩總說》一卷,注曰“存”。《讀詩總說》今未見傳本,而卷首《學詩總說》、《論詩總說》今在原目三十卷之外,疑即所謂《讀詩總說》者。或一書而彝尊誤分之,或兩書而傳寫誤合之,則莫可考矣。


詩緝》•三十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编辑]

宋嚴粲撰。粲字坦叔,邵武人。官清湘令。是書以呂祖謙《讀詩記》為主,而雜采諸說以發明之。舊說有未安者,則斷以己意。如論《大、小雅》之別,特以其體不同,較《詩序》“政有大小”之說,於理為近。又如《邶》之《柏舟》,舊謂賢人自比,粲則以“柏舟”為喻國,以“汎汎”為喻無維持之人。《幹旌》之“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舊以為良馬之數,粲則以為乘良馬者四五輩,見好善者之多。《中穀有蓷》,舊以蓷之暵乾喻夫婦相棄,粲則以水旱草枯,由此而致離散。凡若此類,皆深得詩人本意。至於音訓疑似,名物異同,考證尤為精核。宋代說《詩》之家,與呂祖謙書並稱善本,其餘莫得而鼎立,良不誣矣。


詩傳遺說》•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编辑]

宋朱鑒編。鑒有《朱文公易說》,已著錄。是編乃理宗端平乙未鑒以承議郎權知興國軍事時所成。蓋因重槧朱子《集傳》,而取《文集》、《語錄》所載論《詩》之語足與《集傳》相發明者,匯而編之,故曰《遺說》。其書首《綱領》,次《序辨》,次《六義》,繼之以《風》、《雅》、《頌》之論斷,終之以《逸詩》、《詩》譜、葉韻之義。以朱子之說,明朱子未竟之義,猶所編《易傳》例也。鑒《自序》有曰:“先文公《詩集傳》,豫章、長沙、後山皆有本,而後山校讎最精。第初脫稿時,音訓間有未備,刻版已竟,不容增益。欲著補脫,終弗克就。仍用舊版,葺為全書,補綴趲那,久將漫漶。朅來富川,郡事餘暇,輒取家本,新加是正,刻寘學宮”云云。國朝寧波史榮撰《風雅遺音》,據鑒此《序》,謂今本《集傳》音葉,多鑒補苴,非朱子所手定。其說似非無因。然則以音葉之誤議朱子,與以朱子之故而委曲回護吳棫書者,殆均失之矣。


詩考》•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编辑]

宋王應麟撰。應麟有《周易鄭康成注》,已著錄。此編則考三家之《詩》說者也。《隋書•經籍志》雲:“《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今三家《詩》惟《韓詩外傳》僅存,所謂《韓故》、《韓內傳》、《韓說》者亦並佚矣。應麟檢諸書所引,集以成帙,以存三家逸文。又旁搜廣討,曰《詩異字異義》,曰《逸詩》,以附綴其後。每條各著其所出。所引《韓詩》較夥,齊、魯二家僅寥寥數條。蓋《韓詩》最後亡,唐以來注書之家引其說者多也。卷末別為《補遺》,以掇拾所闕。其搜輯頗為勤摯。明董斯張嘗摘其遺漏十九條。其中《子華子》“清風婉兮”一條,本北宋偽書,不得謂之疏略。近時會稽範家相,因應麟之書,撰《三家詩拾遺》十卷。其所條錄,又多斯張之所未搜。並摘應麟所錄《逸詩》,如《楚辭》之《駕辨》、夏侯玄《辨樂論》之《網罟》、《豐年》,《穆天子傳》之《黃竹》,《呂氏春秋》之《燕燕》、《破斧》、葛天《八闋》,《尚書大傳》之《晳陽》、《南陽》、《初慮》、《朱於》、《苓落》、《歸來》、《縵縵》,皆子書雜說,且不當錄及殷以前所言。亦不為無理。然古書散佚,搜采為難,後人踵事增修,較創始易於為力。篳路襤縷,終當以應麟為首庸也。


詩地理考》•六卷通行本[编辑]

宋王應麟撰。其書全錄鄭氏《詩譜》,又旁采《爾雅》、《說文》、《地志》、《水經》以及先儒之言,凡涉於詩中地名者,薈萃成編。然皆採錄遺文,案而不斷,故得失往往並存。如《小雅》《六月》之四章“玁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於涇陽”。其五章曰“薄伐玁狁,至於太原”。其地於周為西北,鎬、方在涇陽外,焦獲又在其外,而太原更在焦獲之外。故劉向疏稱千里之鎬,猶以為遠。孔穎達乃引郭璞《爾雅注》池陽之瓠中以釋焦獲。考《漢書》,池陽屬左馮翊,而涇陽屬安定,不應先至焦獲,乃至涇陽。又以太原為晉陽,是玁狁西來,周師東出,尤乖地理之實,殊失訂正。又《大雅•韓奕》首章曰“奕奕梁山”,其六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應麟引《漢志》“夏陽之梁山”、《通典》“同州韓城縣,古韓國”,以存舊說。引王肅“燕,北燕國”,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以備參考。不知漢王符《潛夫論》曰:“昔周宣王時有韓,其國近燕,後遷居海中。”《水經注》亦曰:“高梁水首受酅水於戾陵堰,水北有梁山”。是王肅之說確有明證。應麟兼持兩端,亦失斷制。然如《騶虞》,毛《傳》雲“仁獸”,賈誼《新書》則曰“騶者,天子之囿”。“俟我于著”,毛《傳》雲“門屏之間曰著”,《漢志》則以為濟南著縣。“滮池北流”,毛《傳》雲“滮,流貌”,《水經注》則有滮池水,《十道志》亦名聖女泉。兼采異聞,亦資考證。他如《二子乘舟》,引《左傳》“盜待於莘”之說;秦穆“三良”,引《括地志》“塚在雍縣”之文:皆《經》無明文,而因事以存其人。亦徵引該洽,固說《詩》者所宜考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