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 (四庫全書本)/卷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 大戴禮記 卷五 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大戴禮記卷五
  漢 戴德 撰
  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曾子制言下第五十六
  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曾子天圓第五十八
  曾子制言上
  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此禮也行之則行也立之則義也今之所謂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彊立之
  衡横也
  天下無道故若
  且自如也
  天下有道則有司之所求也
  言為法吏所收誅也
  故君子不貴興道之士而貴有恥之士也若由富貴興道者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
  或猶惑也
  若由貧賤興道者與富貴吾恐其贏驕也夫有恥之士富而不以道則恥之貧而不以道則恥之弟子無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婦相會于廧隂可謂密矣明日則或揚其言矣
  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故士執仁與義而明行之未篤故也胡為其莫之聞也殺六畜不當及親吾信之矣
  凡殺有時禮也
  使民不時失國吾信之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古語云言扶化之者衆
  是故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已先則援之彼先則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土非土不髙水非水不流君子之為弟也行則為人負
  分重合輕斑白不任弟達于道路也
  無席則寢其趾
  寢猶止也言裁自容也
  使之為夫人則否
  夫人行無禮也
  近市無賈
  無廛邸也
  在田無野
  田無廬也
  行無據依案依各本訛作旅今從劉本
  守直道無所私
  茍若此則夫杖可因篤焉
  言行如此則其所杖者皆可因厚焉
  富以茍不如貧以譽
  貧則常也義不可無
  生以辱不如死以榮
  見危致命死之榮也
  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不茍免也
  父母之讎不與同生
  生辱之不可避也曲禮曰父之讎弗與共戴天
  兄弟之讎不與聚國
  檀弓曰昆弟之讎仕不與共國其從父兄弟則不為魁也
  朋友之讎不與聚鄉
  曲禮曰朋友之讎不同國失厚矣
  族人之讎不與聚鄰
  族人者謂絶屬者
  良賈深藏如虚君子有盛教如無
  言珍寳深藏若虚君子懐德若愚也
  弟子問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矣曾子曰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
  好責於人而不知自反也
  欲作則其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也曾子門弟子或將之晉曰吾無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謂之友
  曰友之也
  無知焉謂之主
  且客之而已
  且夫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後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故曰君子何患乎無兄弟
  茍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庸用也孰誰也
  曾子制言中
  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夫惟進之何功退之何守
  問君子進退其功守如何
  是故君子進退有二觀焉
  言有二等可觀
  故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
  謂其功也
  不得志不安貴位不懐厚禄案懷各本訛作博今從永樂大典本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
  謂其守也案此四字各本訛作正文今訂正
  則君子之義也其功守之義有知之則願也莫之知茍吾自知也吾不仁其人雖獨也吾弗親也
  人而不仁不足友也故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與處損我者也與我等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吾所與處者必賢于我
  故君子不假貴而取寵
  不因人之貴茍求寵愛也
  不比譽而取食
  不校名譽以求禄也
  直行而取禮
  行正則見禮也
  比説而取友案取下舊注一作交乃校書者語非盧氏注文
  言修己以事人
  有説我則願也莫我説茍吾自説也
  説讀為悦字
  故君子無悒悒于貧無忽忽于賤案忽忽各本訛作勿勿據立事篇君子終身守此勿勿注云勿勿猶勉勉今從方本無憚憚于不聞
  憚憚憂惶也
  布衣不完疏食不飽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案孜孜下舊注一作孳孳乃校書者語非盧氏注文知我吾無訢訢不知我吾無悒悒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仁之見逐案仁各本訛作畏今從方本智之見殺固不難詘身而為不仁宛言而為不智則君子弗為也
  小人在朝多逐害于仁智者君子之仁不枉言行而懐其禄也
  君子雖言不受必忠曰道雖行不受必忠曰仁
  謂發施言行于君之前實善而君不納然猶忠誠勉行可謂仁道也
  雖諫不受必忠曰智
  猶忠誠而詳之
  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塗而僨
  衡横也僨僵也
  手足不揜四支不被
  手足即四支説者申慇懃耳詩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案此二十一字各本訛作正文今訂正
  此則非士之罪也案此則各本訛作則此今從永樂大典本有土者之羞也案土各本訛作士今從方本是故君子以仁為尊天下之為富何為富則仁為富也天下之為貴何為貴則仁為貴也案是故下舊注一作君子天下之為仁則以仁為尊也天下之為富則以仁為富也天下之為貴則以仁為貴也凡三十七字乃校書者語非盧氏注文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則得而有之人徒之衆則得而使之舜惟仁得之也案仁各本訛作以今從永樂大典本是故君子將説富貴必勉于仁也昔者伯夷叔齊死于溝澮之間其仁成名于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濟之間非有土地之厚貨粟之富也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子初因父命交讓其國遂退北海之濵而終死于首陽
  言為文章行為表綴于天下是故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殁其身案殁各本訛作役今從方本亦可謂守業矣
  曾子制言下
  曾子曰天下有道則君子訢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
  衡平也言不茍合也
  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土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案人各本訛作入今從方本
  及郊問禁請命案此六字各本訛作正文今訂正
  不避患而出危邑案各本避訛作通邑訛作色今從方本
  師敗不茍免也
  則秉德之士不讇矣故君子不讇富貴以為已説不乘貧賤以居已尊凡行不義則吾不事不仁則吾不長奉相仁義則吾與之聚羣
  相助也
  嚮爾宼盜則吾不與慮案各本脱不字今從方本國有道則鴪若入焉案鴪疾飛貌各本訛作突今從方本
  詩鴪彼晨風鬱彼北林也
  國無道則鴪若出焉
  如大鳥奮翼而去也
  如此之謂義夫有世義者哉
  義宜也
  仁者殆恭者不入
  殆危也仁者危之恭又不受也
  慎者不見使正直者則邇于刑弗違則殆于罪
  邇近違去
  是故君子錯在髙山之上深澤之汙聚橡栗藜藿而食之
  藜藋藿豆
  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是故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過十室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焉
  不侮之也
  曾子疾病
  曾子疾病
  疾困曰病
  曾元抑首曾華抱足
  元華其子
  曾子曰微乎吾無夫顔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蓋有之矣案蓋各本訛作盡今從永樂大典本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鶽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魚鼈黿鼉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
  生生之厚動之死地也
  是故君子茍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親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嵗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復者而先施焉案各本脱可字今從永樂大典本親戚既殁雖欲孝誰為孝年既耆艾雖欲弟誰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其此之謂與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矣
  知身是言行之基可謂聞矣案此十一字劉本作注文他本皆誤入正文
  君子尊其所聞則髙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髙明廣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與君子遊苾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與小人遊膩乎如入鮑魚之次案膩各本訛作貸今從永樂大典本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離騷曰經鮑魚之肆而失香也
  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與君子遊如長日加益而不自知也
  如身之長雖日加益而不自知也
  與小人遊如履薄氷每履而下幾何而不陷乎哉吾不見好學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見好教如食疾子者矣案各本脱者字今從永樂大典本
  言未見好教欲人之受如餔疾子也
  吾不見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吾不見孜孜而與來而改者矣
  謂擇善而改非也
  曾子天圓
  單居離問于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
  而猶汝也汝聞則言之也
  單居離曰弟子不察以此敢問也案以此各本作此以今從永樂大典本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
  人首圓足方繫之天地
  上首之謂圓下首之謂方
  因謂天地為方圓也周髀曰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也淮南子曰天之圓不中規地之方不中矩白虎通曰天鎮也其道曰圓地諦也其道曰方一曰圓謂水也
  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道曰方圓耳非形也
  方曰幽而圓曰明
  方者隂義而圓者陽理故以明天地也
  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
  景古通以為影字外景者陽道吐施也
  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内景
  内景者隂道含藏也
  故火日外景
  火氣陽也
  而金水内景
  金質陰也
  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
  施賦也化體生
  是以陽施而隂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
  神為魂靈為魄魂魄者隂陽之精有生之本也及其死也魂氣上升于天為神體魄下降于地為鬼各反其所自出也
  而禮樂仁義之祖也
  樂由陽來禮由隂作仁近樂義近禮故隂陽為祖也
  而善否治亂所興作也隂陽之氣各從其所案從各本訛作盡今從髙安本則靜矣偏則風
  謂氣勝負
  俱則雷交則電
  自仲春至仲秋隂陽交泰故雷電也
  亂則霧和則雨
  偏則風而和則雨此謂一時之氣也至若春多雨則時所宜也
  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隂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隂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陽氣在雨温煖如湯隂氣薄之不相入轉而為雹隂氣在雨凝滯為雪陽氣薄之不相入散而為霰故春秋穀梁説曰雹者隂脅陽之象霰者陽脅隂之符也
  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隂氣之所生也
  言隂陽所生者舉其多也
  惟人為倮匈而後生也
  倮匈謂無毛羽與鱗介也
  隂陽之精也
  人受隂陽純粹之精有生之貴也凡倮蟲則亦竝隂陽氣所生也
  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鳯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
  龜龍麟鳯所謂四靈
  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鳯非梧不棲麟非藪不止案各本脱此十字今從永樂大典本此皆隂陽之際也
  龜龍為隂風火為陽隂陽會也
  兹四者所以聖人役之也案各本訛作役聖人之精也今從方本
  謂為之瑞
  是故聖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鬼神百神也因外祀故在宗廟之上也
  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厯
  審十二月分數于昏旦定辰宿之中見與伏以驗時節之𠎝否
  截十二管以察八音之上下清濁案察各本訛作宗今從永樂大典本謂之律
  八音八卦之音以律定八風之髙下清濁而準配金石絲竹也
  律居隂而治陽
  因地主氣
  厯居陽而治隂
  因天主事
  律厯迭相治也
  厯以治時律以候氣
  其間不容髪
  其致一也
  聖人立五禮以為民望
  五禮其别三十六生民之紀在焉
  制五衰以别親疏和五聲之樂以導民氣
  致樂以治心也
  合五味之調以察民情
  察猶别也
  正五色之位成五穀之名
  五穀黍稷麻麥菽也
  序五牲之先後貴賤
  五牲牛羊豕犬雞先後謂四時所尚也
  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
  天子之大夫亦太牢太牢天子之牲角握諸侯角尺大夫索牛也
  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
  天子之士亦少牢也
  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
  不言特牲其文已著又與大夫互相足也
  無禄者稷饋
  庻人無常牲故以稷為主
  稷饋者無尸無尸者厭也宗廟曰芻豢
  牛羊曰芻犬豕為豢
  山川曰犧牷
  色純曰犧體完曰牷宗廟言豢山川言牷互文也山川謂岳瀆以方色角尺其餘用厖索也
  割列禳瘞
  割割牲也列疈辜也禳面禳也瘞埋也
  是有五牲此之謂品物之本禮樂之祖善否治亂之所由興作也





  大戴禮記卷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