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 (四庫全書本)/卷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 大戴禮記 卷八 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大戴禮記卷八
  漢 戴德 撰
  子張問入官第六十五
  盛徳第六十六
  子張問入官
  子張問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也子張曰安身取譽如何孔子曰有善勿專
  專謂自納于己
  教不能勿搢
  勿搢家語為勿怠也進或聲誤為搢勿進嫌其倦也
  已過勿發失言勿踦
  踦邪也出言既失勿為邪途以成之
  不善辭勿遂
  人言不中勿貳遂之
  行事勿留
  凡行政事勿稽留之
  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上六者可以自通故稱路也
  且夫忿數者獄之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惰怠者案惰各本作墮今從方本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
  儉則有餘奢則不足
  專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厯者獄之所由生也
  厯厯亂也
  君子入官除七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七者亦致亡之道
  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城而公治之
  大城列國公無私也
  精知而略行之
  精知者當先是二路略行者謂度時而施
  合是忠信攷是大倫存是美惡而進是利而除是害而無求其報焉而民情可得也
  能合是六路之忠信及進除六路之利害施焉而不求報則民情不失矣
  故臨之無抗民之志勝之無犯民之言
  勝謂民辭情短
  量之無狡民之辭
  狡害也猶言無害也
  養之無擾于時愛之勿寛于刑若此案若各本訛作言今從方本則身安譽至而民自得也故君子南面臨官所見邇故明不可蔽也案蔽各本作弊今從方本
  言所見先求于近者中庸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也
  所求邇故不勞而得也
  言所求自近始故詩曰無田甫田勞心忉忉
  所以治者約故不用衆而譽至也法象在内故不遠言内有法象則百姓亦有禮度
  源泉不竭故天下積也
  積謂歸湊也
  如木不寡案如各本作而今從方本短長人得其量
  量而用之以泉木二用諭君子之政
  故治而不亂故六者貫乎心藏乎志
  志者心之府也
  形乎色𤼵乎聲
  聲言也
  若此則身安譽至而民自得也故君子南面臨官不治則亂至
  民錯亂也
  亂至則爭爭之至又反于亂
  亂反亂也
  是故寛裕以容其民慈愛以優柔之而民自得也已故躬行者政之始也
  身行之也
  調悦者情之道也
  言調悦者治人情之道也
  善政行易則民不怨
  先王善政能躬行之使平易則民悦
  言調悦則民不辨法
  謂不爭也周禮曰凡辨法者攷焉
  仁在身則民顯以佚之也財利之生微矣案微各本訛作徴今從楊本貪以不得善政必簡矣
  初聞善政必記之
  茍以亂之善言必聽矣
  聞善言始亦聽之也
  詳以失之案詳佯古通用
  後政不行詳為漏失
  規諫日至煩以不聽矣
  詩曰老夫灌灌小子蹻蹻也
  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
  君子言之善者在于終日言之君子行之善者在其能躬行記聽而失之則無益于言行也
  故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案各本脱者字今從楊本民之表也邇臣便辟者羣臣僕之倫也
  倫理也言是羣臣羣僕之綱理也
  故儀不正則民失誓表弊則百姓亂邇臣便辟不正亷而羣臣服汙矣
  誓勑也服事也汙濫也言私謁也
  故不可不慎乎三倫矣故君子修身反道察説而邇道之服存焉
  修身當本于道而省其説則近道之事存
  是故夫工女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齎材
  周禮巾車職曰毁折入齎于職幣家語為完材也
  賢君良上必自擇左右是故佚于取人案是各本訛作始于作諸今從方本勞于治事勞于取人佚于治事
  郭象曰主上無為于親事而有為于用臣也
  故君子欲譽則謹其所便
  便所便習
  欲名則謹于左右故上者辟如緣木者務高而畏下者滋甚
  言在民上者譬若此淮南子曰君子之居民上也譬以腐索御良馬
  六馬之離必于四面之衢
  衢四達道
  民之離道必于上之佚政也故上者尊嚴而絶百姓者卑賤而神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
  民而愛之則存惡之則亡也故君子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恭有本能圖
  本謂身也謂能謀其身也
  修業居乆而譚
  譚誕也謂安縱也
  情邇暢而及乎遠察一而闗于多一物治而萬物不亂者以身為本者也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
  性謂仁義禮智之等情謂喜怒愛惡之屬性者生之質情者人之欲詩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既知其已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
  生謂性也習調節也
  故世舉則民親之
  世舉言治
  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莅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則民嚴而不迎也明王之民比屋可封茍欲齊之則憚而不能迎致王命
  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
  使成數年之業則民困矣
  疾則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𪎽絖塞耳案𪎽各本訛作統今從玉篇所引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禮緯含文嘉以懸絖垂旒為閑姦聲弇亂色令不惑視聽則繅瑱之設兼此二事也𪎽莊子為黈黄也按此記與莊説及著詩之義則人君以黄絖充耳大夫以素皆尚以玉也然毛王之徒以為石飾玉及鄭謂充耳為玉名義乖錯故未詳
  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
  民有邪枉教之使自得也孟子曰匡之直之使自得之
  優而柔之使自求之
  謂寛教之
  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謂量民之材而施教之
  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案此下各本衍其善也三字今從方本刪
  其善也若死而使之復生也
  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故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者莫若先虚其内也
  謂内外相應
  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故不先以身雖行必遴矣案各本訛作必鄰也今從方本
  遴吝
  不以道御之雖服必强矣故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于百姓矣
  此忠信寛于言行相顧也上無此條者以言行不違在忠信之間
  外内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者矣四者治民之統也四者謂以身先之以道御之忠信及外内相應盛徳
  聖王之盛徳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災
  隂陽順序故人物不害也
  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
  國語曰先王耀徳不觀兵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攷徳以觀治亂得失
  辨其法政也
  凡徳盛者治也徳不盛者亂也徳盛者得之也徳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攷徳而天下之治亂得失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也
  言不出户庭而周知海内之善惡也
  徳盛則修法徳不盛則飾政
  法徳法政禁令
  法政而徳不衰故曰王也
  王者往也民所歸也
  凡人民疾六畜疫五榖災者生于天道不順案各本脱此三字今從太平御覽所引天道不順生于明堂不飾故有天災則飾明堂也
  淮南子云明堂之廟行明堂之令以調隂陽之氣而知四時之節以辟疾之災也
  凡民之為姦邪竊盜厯法妄行者生于不足
  亂法者生于不知足
  不足生于無度量也無度量則小者偷惰案各本訛作墮今從方本大者侈靡而不知足
  偷茍且惰懈惰
  故有度量則民足民足則無為姦邪竊盜厯法妄行者故有姦邪竊盜厯法妄行之獄則飾度量也凡不孝生于不仁愛也不仁愛生于喪祭之禮不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致愛故能致喪祭春秋祭祀之不絶致思慕之心也
  孝經曰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也
  夫祭祀致饋養之道也死且思慕饋養況于生而存乎故曰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獄則飾喪祭之禮也
  經解曰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衆
  凡弑上生于義不明義者所以等貴賤明尊卑貴賤有序民尊上敬長矣民尊上敬長而弑者寡有之也朝聘之禮所以明義也故有弑獄則飾朝聘之禮也
  經解曰朝聘之禮廢則君臣之義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
  凡鬭辨生于相侵陵也相侵陵生于長幼無序案此下有脱文而教以敬讓也故有鬭辨之獄則飾鄉飲酒之禮也經解曰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鬭之獄煩
  凡淫亂生于男女無别夫婦無義昏禮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婦之義也
  享謂享婦及召族黨也
  故有淫亂之獄則飾昏禮享聘也
  經解曰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
  故曰刑罰之所從生有源不務塞其源而務刑殺之是為民設䧟以賊之也
  禮察曰禮禁將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也
  刑罰之源生于嗜慾好惡不節
  總言百姓犯刑罰之所由
  故明堂天法也
  天神所在也王者于此則天無私勤施之法
  禮度徳法也
  禮謂三百三千也惟有仁徳也
  所以御民之嗜慾好惡以順天法以成徳法也
  天地不可成順之而已其禮度則使成之
  刑罰者案各本罰訛作法今從方本所以威不行徳法者也
  天道遠不責之徳法不行則罰之
  故季冬聽獄論刑者所以正法也
  嵗終聽不行徳法之刑為正徳法而論也
  法正論吏公行之是故古者天子孟春論吏徳行能功攷羣臣之徳行能功
  能得徳法者為有徳
  謂内外善也
  能行徳法者為有行
  謂能皆行
  能理徳法者為有能
  謂能綜理之而又弗盡行
  能成徳法者為有功
  謂内外成之而未能善也
  故論吏而法行事治而功成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也
  春論班賞冬攷量刑則莫不懲勸矣
  徳法者御民之銜勒也案各本脱勒字今從通典所引吏者轡也刑者筴也天子御者内史太史左右手也
  太史内史皆宗伯之屬太史下大夫二人内史中大夫一人俱親王之官也書曰太史内史云内史太史左右手則太史為左史内史為右史焉
  古者以法為銜勒以官為轡以刑為筴以人為手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懈惰
  史當字誤為人
  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筴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手不摇筴不用而馬為行也善御民者正其徳法飭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故聽言不出于口刑不用而民治是以民徳美之夫民善其徳必稱其人故今之人稱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猶存者其法誠徳
  法天法也
  其徳誠厚
  謂禮度也
  夫民思其徳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于皇天上帝歆焉故永其世而豐其年不能御民者棄其徳法譬猶御馬棄轡勒而專以筴御馬馬必傷車必敗無徳法而專以刑法御民民必走國必亡
  故淮南子曰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
  亡徳法民心無所法循迷惑失道
  謂民
  上必以為亂無道
  謂君
  茍以為亂無道刑罰必不克
  又不能中
  成其無道上下俱無道故今之稱惡者必比之于夏桀殷紂何也曰法誠不徳其徳誠薄夫民惡之必朝夕祝之升聞于皇天上帝不歆焉故水旱竝興災害生焉故曰徳法者御民之本也古之御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徳
  天道發施故為道地理含藏故主徳道徳者包五性内外之稱也天地之官尊故總焉
  宗伯之官以成仁
  木為仁也
  司馬之官以成聖
  聖通也夏氣物充達又征伐者所以平通天下
  司寇之官以成義
  金為義
  司空之官以成禮
  不主智者已兼司馬凡宗社之設城郭之度宫室之量典服之制皆冬官所職也
  故六官以為轡司㑹均入以為軜
  軜在軾前斂六轡之餘詩云鋈以觼軜司㑹冢宰之屬中大夫二人㑹計也主天下之大計王制曰司㑹以嵗之成質于天子也
  故御四馬執六轡御天地與人與事者亦有六政六政謂道徳仁聖禮義也
  是故善御者正身同轡
  詩云六轡既均
  均馬力齊馬心惟其所引而之
  不違于節故任其馳
  以取長道遠行可以之急疾可以御
  言皆從人心也
  天地與人事此四者聖人之所乗也
  四者天地與人與事
  是故天子御者太史内史左右手也六官亦六轡也天子三公合以執六官
  三公無官佐王論道而已
  均五政齊五法
  五政謂天子公卿大夫士五法謂仁義禮智信
  以御四者故亦惟其所引而之以之道則國治
  治典經邦國
  以之徳則國安
  教典安邦國
  以之仁則國和
  禮典和邦國
  以之聖則國平
  政典平邦國
  以之義則國成
  刑典詰邦國
  以之體則國定
  體國經野事官之職
  此御政之體也過失也人情莫不有過過而改之是不過也是故官屬不理分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曰亂也亂則飭冢宰地宜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飢寒教訓失道風俗淫僻百姓流亡人民散敗曰危也危則飭司徒父子不親長幼無序君臣上下相乖曰不和也不和則飭宗伯賢能失官爵功勞失賞禄爵禄失則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也不平則飭司馬刑罰不中暴亂姦邪不勝曰不成也不成則飭司寇百度不審立事失理財物失量曰貧也貧則飭司空
  冢宰掌六典司徒掌十二教宗伯掌五禮司馬掌九伐司寇掌五刑小宰職曰一曰治職以平邦國以均萬民以節財用二曰教職以安邦國以寧萬民以懷賓客三曰禮職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職以服邦國以正萬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職以詰邦國以糾萬民以除盜賊六曰事職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司馬之屬司勲掌六鄉之賞田以等其功又司士之官掌羣吏之數以詔其爵禄凡度量財物攷工猶有其事
  故曰御者同是車馬或以取千里或數百里者所進退緩急異也治者同是法或以治或以亂者亦所進退緩急異也案各本盛徳篇止此别明堂者以下為明堂篇據許慎五經異義魏書李謐傳隋書牛宏傳及劉昭注續漢志杜佑通典所引俱稱盛徳篇今據以訂正仍合為一篇刪去明堂篇之目
  明堂者古有之也
  明堂之作其代未得而詳也按淮南子言神農之世祀于明堂明堂有蓋四方又漢武帝時有獻黄帝明堂圖者四面無壁中有一殿然其由或始于此也
  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蓋屋
  茅取其潔質也
  上圓下方明堂者所以明諸侯尊卑
  明堂非所以朝諸侯于祀也諸侯亦備焉
  外水曰辟雍
  韓詩説辟圓如璧雍以水不言圓言辟者取辟有徳不言辟水言雍雍和也
  南蠻東夷北狄西戎
  言四海之君于祭也各以其方列于水外
  明堂月令
  于明堂之中施十二月之令
  赤綴户也白綴牖也
  綴飾也
  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記用九室謂法龜文故取此數以明其制也
  堂高三尺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圓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淳于登説明堂在國之陽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韓詩説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然三十里無所取也再言方圓及户牖之數亦繁重
  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
  明堂與文王之廟不為同處或説謬也
  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
  孝經援神契曰朱草生蓂莢孳嘉禾成萐莆生蓂莢堯時俠階而生以記朔也朱草可食王者慈仁則生其形無記朔之狀蓋説不詳
  周時徳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宫柱名蒿宫也
  晏子春秋曰明堂之制下之潤濕不及也上之寒暑不入也木工不鏤示民知節也然或以蒿為柱表其儉質也明堂别有圖論不復詳焉
  此天子之路寢也不齊不居其屋
  路寢亦為此制
  待朝在南宫
  將視朝時
  揖朝出其南門
  周禮司士職曰正朝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向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門之右南面東上太僕太右太僕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西上司士擯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太僕前正視朝位王入内朝皆退也



  大戴禮記卷八
<經部,禮類,禮記之屬,大戴禮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