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05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禮儀部四十 太平御覽
卷五百六十二.禮儀部四十一
樂部一 

[编辑]

《釋名》曰:古者諸侯薨時,天子論行以賜謚。惟王者無上,故于南郊稱天以謚之。當春秋時,周室卑微,臣謚其父,故諸侯之謚多不以實也。

《周禮》曰:太師,凡大喪,帥其瞽而,作柩謚。鄭玄注曰:,興也。興言王之行。陳其生時行迹爲作謚。

又曰:太史掌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其讀謚誄,亦以太史賜謚。

《禮》曰:己孤暴貴,不爲父作謚。鄭玄注曰:子事父母,無貴賤等也。

又曰: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謚于其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謚者行之迹也。君曰:「昔者衛國凶饑,夫子爲粥與國之餓者,是不亦惠乎?君,靈公也。昔者衛國有難,夫子以其死衛寡人,不亦貞乎?夫子聽衛國之政,修其班制,以與四鄰交,衛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謂夫子貞惠文子。」

又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

又曰:死而謚,今也。昔者生無爵,死無謚。古謂殷以前也。大夫以上乃謂之爵,無有謚也。

又曰:子曰:「先王謚以尊名,節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名謂聲譽也。先王論行爲謚以尊名者,使聲譽可得而尊言也。惠猶善也。言聲譽雖衆,節以其行一大善者爲謚也。

《傳》曰:無駭卒,無駭始爲卿,未賜族也。羽父請陲褸族。公問于衆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祚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謚,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又曰:鄭人田衲公之亂,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改葬幽公,謚之曰靈。

又曰:楚恭王卒,子囊謀謚。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爲『恭』,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得謂之恭乎?請謚之『恭』。」大夫從之。

又曰:衛侯賜北宮喜謚曰「貞子」,賜析朱鉏諸曰「成子」。

《論語》曰: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耻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漢書》曰:景令諸侯薨、列侯初封及之國,大鴻臚奏謚誄策。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謚,奏誄策。

又曰:賈山奏事曰:「聖王作謚,三四十世耳。雖堯、舜、禹、湯、文、武,累世廣德,以爲子孫基業,無過三四十世也。」

秦始皇帝曰:「死而以謚法,是父子名號有時相襲者。以一至萬,則世世不相復也。」故死而號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欲以一至萬也。

漢書》曰:範丹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吊,累行論謚,曰:「宜爲『貞節先生』。」

又曰:蔡雍嘗至朱穆家寫其書,及穆卒,雍及門人共謚穆曰「忠文」。論曰:夫謚者,上之所贈,非丁之所造。故顔冉至德,不聞有謚。蔡朱二子各以衰代臧否不立,故私議也。

范曄《後漢書》曰:夏侯恭善爲文章,諸儒共謚曰「宣明」。子牙少習家業,著賦頌贊凡四十篇。舉孝廉,早卒。鄉入號曰「文德先生」。

《魏書》曰:有司議謚,以爲鍾繇昔爲廷尉,辨理刑獄,决嫌明疑,民無怨者,猶于張之在漢也。詔曰:「太傅功高德茂,位爲師傅。論行賜謚,當先依此。廉叙廷尉,于張之德耳,乃策謚曰『成侯』。」

干寶《晋記》曰:何曾卒,下禮官謚。博士秦秀議曰:「曾資性驕奢,不修軌則。弈世以來,宰臣輔相未有受詬辱之聲、被有司之劾、父子塵累而蒙恩貸若曾者也。謹按《謚法》:名與實爽曰『繆』,怙威肆行曰『醜』。曾宜謚爲『繆醜』。」

又曰:太尉魯公賈充薨。初,充用韓謐爲賈氏嗣,上特許之。及議謚,博士秦秀曰:「充位冠群俊,惟民之望。而悖禮溺情,以亂大倫。案《謚法》:昏亂紀度曰荒。充宜謚曰荒。」上弗從,賜謚曰武。

《晋書》曰:太康八年,太常上謚。故太常、平陽男郭弈爲景侯,有司奏云︰「晋受命以來,祖宗號謚群下,未有同者。故郭弈與景皇同,不可聽。宜謚曰穆。」

《晋中興書》曰:中宗即尊號也,時賜謚多由封爵,不考德行。王遵上疏曰:「臣聞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名則實稱,不誣而已。近代以來,惟爵得謚,武官牙門有爵必謚,卿校常伯無爵,悉不賜謚,甚失制謚之本。今中興肇建,勛德兼被,宜深體前訓,使行以謚彰,豈可限以有爵?」中宗納焉。自後公卿無爵而謚,自遵始也。

沈約《宋書》曰:江智淵出于北中郎長史。初,上寵姬宣貴妃殷氏卒,使群臣議謚。智淵上謚曰「懷」。上以不盡嘉號,甚銜之。後車駕幸南山,乘馬至殷氏墓,群臣皆騎從,上以馬鞭指石柱,謂智淵曰:「此柱上不容有『懷』字。」智淵益懼。

《宋書》曰:劉康祖出軍未至壽陽數十里,會魏永昌王以長安之衆八萬騎與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結車營而進。魏軍四面來攻,衆分爲三,且休且戰。康祖率厲士將,無不一當百。魏軍死者大半,流血沒踝。矢中頭而死,于是大敗,舉軍淪覆,免者才數十人。魏人傳康祖首示彭城百姓。贈益州刺史,謚曰壯。

又南史曰:蕭𥌃音轢素爲諸暨令,到縣十餘日,挂衣冠于縣門而去。獨居屏事,非親戚不得至其籬門。妻齊太尉王儉女,久與別居,遂無子。卒,親故迹其事行,謚曰「貞文先生」。

又曰:曇首卒,文帝臨、慟,嘆曰:「王詹事所疾不救,國之衰也。」中書舍人周赴侍側,曰:「王家欲衰,賢者先殯。」上曰:「直是我家衰耳。」以預誅羨之等謀,追封預寧縣侯,謚曰文。

又曰:王晏爲吏部尚書令。王儉雖貴而疏晏,旣領選,權行台閣,與儉頗不平。儉卒,禮官欲依王謚爲文獻。晏啓上曰:「乃得此謚,但宋來不加素族。」出謂人曰:「平頭憲事已行矣。」

《後魏書》曰:孝文太和十六年,改謚宣尼曰「大聖尼父」,告謚孔廟。

《齊書》曰:長沙威王晃。武帝嘗幸鍾山,晃從駕,以馬槊刺道邊枯蘖。上令左右數人引之,銀纏皆卷聚而槊不出,乃令晃復馳馬拔之,應手便去。每遠州獻駿馬,上輒令晃于華林中調試之。高帝嘗曰:「此我家任城也。」武帝緣此意,故謚曰威。任城即魏任城王彰也。

《梁書》曰:蕭子顯卒,請謚。手敕曰:「恃才傲物,宜謚曰驕。」

又曰:徐勉卒,武帝聞而流涕,即車駕臨殯。皇太后亦舉哀朝堂。有司奏謚:「居敬行簡曰簡,執心决斷曰肅。」因謚簡肅公。

又曰:蕭機字智通,位湘州刺史,美姿容,善吐納。家旣多書,博學强記。然而好弄尚力,遠士子,近小人。爲州專意聚斂,無政績,頻被案劾。將葬,有司請謚。詔曰:「王好內怠政,宜謚曰煬。」

又曰:蕭曄爲晋陵太守。曄初至,郡屬旱。躬自祈禱,果獲甘潤。郡多猛獸爲害,曄在政六年,此暴遂息。卒於郡。初,曄寢疾歷年,官曹擁滯。有司案謚法:「言行相違曰僭。」乃謚曰僭侯。

《陳書》曰:袁泌爲司徒左長史,卒于官。臨終,戒其子芳華曰:「吾于朝廷素無功績。瞑目之後,斂手足,旋葬,無得受賜謚。」其子述泌遺意,朝廷不許,謚曰質。

《唐書》曰:開元中,贈左丞相程行諶謚曰貞,岐王府長史裴子餘謚曰孝。同時列上。中書令張說省之,曰:「程,裴二謚,可謂謚之無愧也。」

又曰:貞元中,太常奏馬燧謚景武,上改爲莊武,以避太祖謚。

又曰:元和中,賜太子賓客于頔謚曰思。初,有司謚曰厲,至是特易之。右丞張正甫封其敕,請還本謚。補闕高鉞上疏曰:「夫謚者,所以懲惡勸善,激濁揚清,使忠臣義士知勸,亂臣賊子畏罪。孔乎修《春秋》,亂臣賊子懼,蓋爲此也。垂范如此,尚不能救,况又隳其典法乎?」

《大戴禮》曰:周公旦爲太師,相嗣王,作謚法者,行之迹也;號者,功之狀也;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溢,慎也。以人行之始終,悉慎錄之以爲名也。

《禮記外傳》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古謂殷夏之前。謚法,周公所爲也。堯、舜、禹湯皆後追議其功耳。謚者,行之迹也。累積平生所行事善惡而定其名也。有大行,受大名,謂之景行;景,大也。有大善若禹、湯、文武者。小善受小名。若宣若成,其德狹也。文經天地,其德博也;武定禍亂,其功大也。

《五經通義》曰:謚者,死後之稱,累生時之行而謚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謚,所以勸善戒惡也。謚之言列其所行。身雖死,名常存,故謚也。

《白虎通》曰:謚者何謂也?謚之爲言引也,引列行之迹也。所以進勸威德,使上務禮節,死乃謚之。《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始終不能若一,故據其終後可知也。今世所以臨葬而謚之何?因衆會,欲顯揚之也。謚或一言,或兩言何?文者一言爲謚,質者兩言爲謚。故湯死後稱成湯,是明二言爲謚也。謚七十二品。

《禮·法謚》曰: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慈惠愛民曰文,剛德理直曰武。天子崩,大臣至郊謚之者何?以爲臣子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美者,故之郊,明不得欺天也。

又曰:卿大夫老歸,死有謚何?謚者,別尊卑,彰有德。卿大夫歸,無過,猶有祿位,故有謚也。夫人無謚者何?無爵,故無謚。或曰:夫人有謚。夫人,國之母,修閨門之內,即下亦化之,故設謚以彰其善惡。

《春秋傳》曰:「葬宋恭姬。」《公羊傳》曰:「其稱謚何?賢也。」

《傳》曰:「哀者何?莊公大夫也。卿大夫妻無謚者何?賤也。八妾所以無謚何?卑賤無所能豫,猶士卑小,不得有謚。太子夫人無謚何?本婦人,隨夫,太子無謚,則夫人不得有謚。天子太子,元士也,士無謚,知太子亦無謚也。附庸所以無謚何?卑小無爵也。」

《王制》曰:古者之制爵祿凡五等,附庸不在其中,明附庸無爵也。號謚何法?生稱火,死稱灰也。

《抱朴子》曰:上古無謚,始于周家耳。黃帝謚,蓋後人追爲之。謚取其治世時行迹而已,非黃帝群臣之作也。俗人通自不信仙,寧肯追以仙謚黃帝乎?

《穆天子傳》曰:爲盛姬謚曰哀淑人。

《荀氏家傳》曰:荀爽對象策曰:」臣聞火生于木,故其德孝。漢之謚帝稱孝者,其義取此。故漢制使天下皆誦《孝經》,選吏則舉孝廉,以孝爲務也。

《列女傳》曰:魯黔婁先生死,曾子與門人往吊焉,曰:「何以爲謚?」其妻曰:「以康爲謚。昔先君嘗賜之粟三十鍾,先生辭而不受,是其餘富也;君嘗欲授之以國相,先生辭而弗爲,是其餘貴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其謚爲康,不亦宜乎?」

崔駰《章帝謚議》曰:「臣聞號者,功之表;謚者,行之迹。據德錄功,各當其實。《孝經》曰:『天地明察,神明章矣。』」

《唐書》數堯之德曰:平章百姓,言天之常德也。《詩》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文王,綱紀四方。」

又曰:「倬彼雲漢,爲章于天。」喻文王聖德,有金玉之質,猶云漢之在天也。舉表折義,四方德附矣。《易》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臣愚以宜上尊號曰章。唐獨孤及謚呂諲曰「肅」嚴郢駁曰:國家故事,宰臣之陲襇二字,以彰善旌德焉。夫以呂公文能無害,武能禁暴,貞則幹事,忠則利人,盛烈宏規,不可備舉。傳叙八元之德曰忠肅恭懿。若以美謚,擬于形容,請曰忠肅。」及重議曰:「謚法在懲惡勸善,不在字多,必稱其大而略其細。故言文不言武,言武不言文。三代以下,樸散禮壞,乃有二字之謚,非古也。其源生于衰周。漢興,蕭何、張良、霍去病、霍光俱以文武大略,佐漢致太平。其事業不一,謂一文不足以紀其善,于是有文、成、景、桓、成之謚。雖黷禮甚矣,然猶褒不失人。唐興,參用周秦之制,以魏征爲文貞,蕭瑀爲貞褊。其杜如晦封彝,陳叔達、溫彥博、岑文本、唐休璟、魏知古、崔日用,幷當時赫赫以功名居宰相者,謚不過一字,不聞子孫佐吏有以字少稱屈。由此言之,二字不必爲褒,一字不必爲貶。若褒貶果在乎字數,則是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慎靚也,齊桓、晋文不如趙武靈、魏安里也。杜如晦、王珪以下或成、或明、或懿、或憲,不如蕭瑀之貞褊也。然肅者,威德克就之名,以諲之從政,威能閑邪,德可濟衆,故以肅易名,而忠在其中矣。亦猶隨會寧俞之不稱文,豈必因而重之然後爲美?魏晋以來,賈許之籌算,賈逵之忠莊,張旣之政能,程普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恢之鑒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方之東平,宜無慚德,死之日,幷謚曰肅。當代不以爲貶,何當征一字二字以爲之升降乎?」

[编辑]

《周禮》曰: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志謂記也。先生死爲忌,名爲諱。

《禮》曰: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遠不及也。謂幼孤不及識父母,不至于祖名也。孝子聞名心懼,諱之由心也。謂庶人也。適士以廟事祖,雖不逮父母,猶諱祖也。大夫之所有公諱。避君諱也。《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謂有事于高祖則不諱。曾祖以下尊無二也。《大》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臣于夫人之家恩遠也。質,獨對也。婦諱不出門。婦親近于宮中,言避之耳。大功小功不諱。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又曰:二名不偏諱。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稱征,言征不稱在。稱,舉也。

又曰:過而舉君之諱則起,舉猶言也。起立者,失言而變自新。與君之諱同則稱字。謂諸臣之名也。

又曰:卒哭而諱。自此而鬼神事之,尊而諱其名。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與父同諱。父爲其親諱,則子不敢不從諱也。諸王父母以不之親諱,是謂士也。天子諸侯諱群祖。母之諱,宮中諱。妻之諱,不舉諸其側。與從祖昆弟同名,則諱之。

《傳》曰: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君父之臣,固非臣子所斥。然禮媽卒哭,以大譯徇曰舍,故而諱新曰舍。親盡乏祖而諱新死者,故言以大諱事神名絲將諱之。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

蕭子顯《齊書》曰:始安貞王道生字孝伯,太祖次兄也。子鳳字景慈,卒于宋。明帝贈始安靖王,改華林鳳莊門,爲望賢門,太極東堂畫鳳鳥,題爲神鳥,而鸞鳥爲神雀。

《南史》曰:王琨避諱過甚,父名懌,母名恭,心不得犯焉。時咸謂矯枉過正。

又曰:王亮,王攸之子,爲晋陵太守。在職清公,有美政。時有晋陵令沈瓚之,性粗疏,好犯亮諱。亮不堪,遂啓代之。瓚之怏怏,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諱被代,未知明府諱。若爲攸字,當作無尊旁,旁爲犬旁無尊。若是有心悠、無心攸,乞告示。」亮不履下床,跣而走。瓚之拊掌大笑而去。

《唐書》曰:賈曾除中書舍人,固辭,以父忠同音。識者以爲中書是曹司名,語耠曾父音同字異,于禮無嫌,曾乃就職。

《顔氏家訓》曰:近世謝舉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爲世所譏。

《世說》曰:桓玄呼人溫酒,自道其父名,旣而曰:「英雄正自粗疏。」

《語林》曰:王藍田作會稽令,人問諱,答曰:「惟祖惟考,四海所知,過無復諱。徐邈表不諱太子名,義興太守褚爽上表稱皇太子名,尚書下之禮官,以時議其可否?禮官議疑,無適准王,聊率所見,以論之曰:《禮記》曰: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案:夫人,國之小君,君之一體,太子之母也,而尚不諱,則太子何嫌乎?又《禮》:君前臣名,又周公告文王皆稱武王名,可益明矣。」

忌日[编辑]

《禮》曰: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忌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私。忌日,親亡之日。忌日者不用舉他事,爲有時日之禁也。祥,善也。志有所至,至于親,以此日忘其哀心如喪時。

《續漢書》曰:申徒與屠字同。蟠字子龍,父母卒,蟠思慕,不飲酒食肉十餘年。忌日哀戚,輒三日不食。

《晋書》曰:穆帝納後,欲用九月九日,是忌月。范汪問王彪之,答云︰「《禮》無忌月,不敢以所不見便謂無之。」博士曹耽、荀納等幷謂無忌月之文,不應有妨。王洽曰:「若有忌月,當復有忌歲。」

《唐書》曰:萬歲通天中,建安王攸宜平契丹,凱旋,欲詣闕獻俘。內史王及善以爲將軍將入城,例有軍樂,今屬孝明高皇帝忌月,請備而不奏。鸞台侍郎王方慶奏:「案禮經但有忌日,而無忌月。晋穆帝納後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疑不定,下太常,禮官荀納議,稱:「《禮》只有忌日,無忌月語。若有忌月,即有忌時、忌歲。軍樂是軍容,與常不同。請振作,于事無嫌。」

《孔叢子》曰:季節見于子順,子順賜之酒,辭,問其故,對曰:「今家之忌日也。」故子順曰:「飲也。禮,雖衰麻見于君、先生,君及先生與之粱肉,無辭。所以敬尊長而不敢遂其私也。忌日方于有服輕矣。」

蕭廣濟《孝子傳》:王修字叔治,北海人。年十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年社日,修哀感悲號,鄰人爲之罷社

《世說》曰:前輩人忌日,惟不飲酒作樂。王世將以忌日送客,至新亭,主人須臾欲作音聲,王便去,時單往衛洗馬墓下彈馬。

《語林》曰:桓玄不立忌日,政有忌時。每至日,弦觴無廢。

 禮儀部四十 ↑返回頂部 樂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