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傳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孫中山先生傳略
作者:傅緯平 民國
中華民國17年(1928年)

目錄[编辑]

略傳生先山中孫

孫中山先生傳略[编辑]

生世[编辑]

孫中山先生,名,字逸仙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香山縣以先生故,今已易名曰中山,而中山者,先生避地日本時所假川之姓氏,世人因以稱先生也。中山生於民國紀元前四十六年,即西元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丙寅十月初六日。父諱道川,母氏,父嘗爲縫工於澳門,旋歸鄉營田野工作。中山幼時,自入塾外,亦習勞焉。翠亨雖鄉僻,風景甚佳,且地近海港,舶載貨出入,邑人多營業海外以致富,耳目見聞,自然開拓。中山幼時思想之深遠,其受地理環境之影響者蓋亦不尠也。書叢眾民代時新

出洋就學[编辑]

中山有兄名,字德彰,開墾於檀香山,頗順利,所獲甚豐。歸家備述其地之多美景,與食物之豐富,居處之安樂。中山時年十四,聞而嚮往,卒隨兄赴檀香山,是爲離家出洋之始。時民國紀元前三十三年,即西元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己卯也。中山在其兄商店中習業,至爲勤苦,遂精通檀香山土人方言。繼欲學英語,兄因送入教會學校。中山在校中,猶長袍乘辮,屢爲同學所侮辱,中山終忍而不較。三年卒業,英語第一,檀香山王親授一論中國之書以獎之。旋又入檀香山聖魯易學校,後又入檀香山大學。旋奉兄命回翠亭,時年十七歲。

中山歸故鄉,娶夫人氏。是時中山感於外國政治之修明,交通之便利,人民之樂業,學術之進步。而返顧中國,則盜賊橫行,官吏需索,人民不安其生;而人民智略傳生先山中孫

識又皆錮陋,迷信神權,狃於故俗,不知自振。中山乃向鄉民宣傳政之腐敗;並盡力以反對古俗破除迷信爲己任。有北帝廟者,祀眞武大帝,一鄉奉之最虔,廟年久圮壞,鄉人欲重修之。中山入廟拉折神像之手以示人,曰:『此保護一鄉之神,今手指爲我折,而彼笑容猶如故,有如是之神耶!』鄉人大譁。中山之父不得已,斥中山使離翠亨

始有革命之志[编辑]

中山旣第二次離鄉,遂赴香港,入皇家學校肄業。中山初往檀香山,其地在美國勢力之下,所受者,美國教育也;後赴香港,其地在英國勢力之下,所受者,英國教育也,於此等大資本大帝國兩主義薰陶誘掖之中,卒不爲所惑。惟覺中國此時有兩大敵焉,一爲佔有中國土地主權專制守舊之滿清,一爲壓迫中國英美德法書叢眾民代時新

日本諸外國,革命之思想由此萌動矣。

中山之赴香港也,年十八歲,時在民國紀元前二十九年,即西元一八八三年,清光緒九年癸未也翌年,中法戰事起,國人猶虛憍自大,妄謂夷狄不足滅,市肆日騰戰勝之傳聞。中山輒從而糾正之,雖受疑謗爲奸細,不顧也。蓋滿清兵備之窳劣,中山知之已審,而欲倚此求強,謂可與外國爭衡,豈可得哉。因此,中山革命之思想乃愈不可遏矣。民國前二十七年,中山年二十歲,是年在皇家學校畢業,中法戰爭結果,廷失敗,與人訂和約,棄安南以與法國中山目擊國事日非,決意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乃擇定學習醫業,以爲將來可藉醫爲名,得與同志往來,不爲人疑,遠邇無阻,爲長時期革命計,莫善於此。於是入廣州博濟醫學校,識三合會首領鄭士良於校中,組織秘密革命機關,輸革命思想於草野豪傑。又識陳少白尤少紈楊鶴齡香港,四人相聚,輒談革命,港澳間親友,呼爲四大寇。民國前二十五年轉入略傳生先山中孫

醫學校,往來香港澳門,鼓吹革命。民國前二十年,在香港醫學校畢業,設醫局於廣州澳門,開始革命運動,令鄭士良結納會黨,聯絡防營。翌年,偕陸皓東北遊京津,南入武漢,以窺虛實而觀形勝。

興中會時代[编辑]

中山習醫之時,已從有志革命,進而爲談論鼓吹革命,更進而開始革命運動矣。惟尚未有正式之組織,雖在醫校中會與鄭士良組織機關,此不過爲後來立會之先聲耳。民國紀元前十八年,中山年二十九歲,即西元一八九四年,清光緒二十年甲午也。時中日朝鮮事宜戰,中山以爲有機可乘,乃赴檀香山美洲。出洋後,自郵上書相國李鴻章,建議富國強兵之方略,以人晝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四者爲綱。旋於海外創立興中會,雖糾合華僑以爲助,乃募捐時,應者寥寥,書叢眾民代時新

僅兄德彰鄧蔭南傾家助款,及親友數十人贊同而已。翌年,與鄧蔭南等返國,欲襲取廣州以爲根據,遂開乾亨行於香港爲幹部,設農學會於廣州,命鄧蔭南陸皓東等分主其事,中山則往來指導之。經營半載有餘,旋以運械不慎,手槍六百餘桿爲海關搜獲,事遂洩。陸皓東死之,爲從中山革命殉難者第一人,亦卽中國有史以來爲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也,此爲中山第一次革命之失敗。事後,中山問道至香港,隨與鄭士良日本橫濱,始翦辮改裝。重遊檀香山美洲,推廣興中會,應者仍少。然華僑多入洪門會,其會以反爲號,固爲民族老革命黨也,第歲久而自忘之耳。中山因遊倫敦廷駐外公使與總理衙門急電相馳,謀捕中山中山遂爲駐使館中人所誘拘,錮之一室欲解回中國。其師康德黎竭力營救,乃得免,於是中外皆知有中山其人者爲排滿革命黨之首領矣。然中山倫敦時,向多忌諱,未敢自承爲創設興中會者,又未敢表示興中會之本旨為傾覆滿洲者。略傳生先山中孫

觀於赴時上李相書,蓋尚欲有所利用;而興中會,亦但以振興中國爲名義也。正式楬櫫革命排滿之本旨,實以後之事耳。

中山雖免於難,仍留歐洲,考察政治風俗,結交其朝野賢豪,兩年之間,殊多心得。知歐洲各國雖號富強,人民仍多困苦,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中山欲爲中國一勞永逸計,乃採取民生主義,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卽三民主義之發端也。並爲菲律濱獨立黨首領購買子彈,中途被沉,又爲代購,此爲實行扶助弱小民族革命之始。中山亟欲促成中國革命,遂由歐洲日本,與日本民黨領袖犬養毅等及在野諸志士交好,且得諸志士資助。因與同志往來各地,鼓吹革命主義,顧華僑仍多畏懼不前,閱排滿革命之說而來歸者不過百分之一耳。且其時康有爲方倡保皇黨於海外,反對革命,反對共和,從者甚盛,中山之事業,愈益艱困。乃分遣陳少白史堅如鄭士良等於香港長江等處,或刊行中國報,或聯絡會黨,或設招待書叢眾民代時新

機關,於是長江閩粵之會黨,皆合於興中會,聲勢頓張焉。

既而庚子年八國聯軍之禍起,中山以爲機不可失,命鄭士良入惠州,謀發動;史堅如廣州,謀響應。中山亦擬由香港潛入,中途事洩,香港不許登岸。乃由日本臺灣,擬入內地,又爲日本政府所破壞。惠州廣州之起事,遂皆歸於失敗,史堅如死之,此爲中山第二次革命之失敗也。然較第一次之失敗,則大有進步。方第一次失敗,人皆斥中山爲大逆,視中山如毒蛇猛獸而不敢近;第二次失敗,則鮮聞人以惡聲相加,且有扼腕嘆息者,蓋國人之迷夢漸醒矣。

同盟會時代[编辑]

庚子年爲中山三十五歲。時在民國紀元前十二年,即西元一千九百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也,廷與八國聯軍和議成,賠款四百五十兆兩,合本利須九萬八千略傳生先山中孫

萬兩,使國民肩此重負,以求苟容於帝國主義之下。因之,民生日蹙,國勢日危,有志之士,遂多傾向於革命矣。當時各省學生留學日本者日衆,主張革命者亦日熱烈,國內外著書,辦報,演說,以研究革命問題者,相望也。廣東湖南且有舉義之事,僑亦漸感動。中山於此時會往安南,又從日本檀香山歐美各國,以結納同志,宣傳主義。留學各國諸生,漸皆景仰中山,於比利時京都布魯塞爾開第一會,加盟者三十餘人,於柏林開第二會,加盟者二十餘人,於巴黎開第三會,加盟者十餘人,於日本東京開第四會,加盟者數百人;除甘肅無留學生外,十七省皆有人加盟,此卽革命同盟會之開始也。然其時猶諱言革命,故僅稱曰同盟會。時中山年四十歲,即民國前九年,西元一九〇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也。同盟會與興中會相異之點:興中會僅以「聯絡中外有志華人,講求富強之學,振興中華,維持團體」立言,尚無具體的主張。此由革命權輿,人生疑畏,不得不慎重以免駭俗。同盟書叢眾民代時新

會雖仍諱加革命之名稱,然已昌革命列於黨網。蓋自是中山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也。同盟會黨綱,爲中山黃興宋教仁所擬定,凡六條:一、推翻滿清政府;二、建設共和民國;三、維持世界真正平和;四、主張土地國有;五、主張中日兩國國民的聯合;六、要求世界列邦,贊成中國革命事業。其總括之口號有四;卽一、驅除韃虜,二、恢復中華,爲民族主義;三、建立民國,爲民權主義;四、平均地權,爲民生主義。由是三民主義,亦於同盟會始宣布之。又有同盟會軍政府之宣言,揭明前代爲英雄革命,今日爲國民革命,以立革命之標準,而使進行不入於歧途,中山革命之真精神,更完全顯露。從此排滿革命之名詞,遂喧傅全國,震驚虜庭矣。

同盟會既成立,是年,中山卽派黨員赴各省調查。胡漢民汪精衛等在東京發刊民報,鼓吹主義。國内加入同盟會者萬餘人,且有萍澧之役,劉道一等死之。廷益懼,要求日本驅逐中山中山復往安南,設機關於河内。民國前五年,益進行革命略傳生先山中孫

初發動於潮州黃岡,師不利 ,(第三次失敗。)其年夏,命鄧子瑜發難於惠州,又失敗 ,( 第四次失敗 。)秋,擬由欽廉進取兩粤,先遣人往日本購械,而使革命軍破防城,乃購械之計破壞,全軍敗退十萬大山,(第五次失敗。)中山親率黃興等百餘人,襲取鎮南關,佔領要塞,與兵戰七晝夜,退入安南,(第六次失敗。)中山因此又爲安南法官所放逐,改赴新嘉坡,仍命黃興籌再舉,黃興乃率二百餘人,橫行欽廉上思一帶,轉戰數月,卒以彈盡援絕而退,(第七次失敗。)其時同盟會外,別有革命團體,爲秋瑾徐錫麟諸人所組織。錫麟刺殺安徽巡撫,謀據安慶,無援死之;秋瑾亦於浙江被殺。正中山黃興經略邊之際也。翌年,即民國前四年,中山既不得志於,改謀邊。命黃明堂襲取河口,收其降衆,命黃興往指揮,中途爲官所執,指揮無人,衆遂退出,(第八次失敗。)·中山連遭失敗,安南日本香港皆不能居,乃漫游美洲,專事籌款,而以進行計畫交黃興胡漢民。民國前二年,黃興胡漢民書叢衆民代時新

謀以廣州新軍舉事,軍人先期而發,爲敵所破,倪映典死之,(第九次失敗。)而汪精衛河口失敗後,徑赴北京,謀刺攝政王,是年亦事敗被獲,下獄。中山乃自美洲日本行登陸,爲警所阻。遂渡檳榔嶼,約趙聲黃與胡漢民來晤,商略重起計畫,衆皆憂默,中山勗勵之。並召集僑籌款,數日得五六萬元。中山又親赴南洋各屬,及暹邏,所至輒爲當地官吏所禁制,乃復赴美洲。民國前一年,陰曆三月二 十九日,黃興趙聲等,在廣州舉事,死者七十二人,事後叢葬於黃花岡,是爲中山滿清奮闘最後一次之失敗。此役死者,多閩粵留學外國之青年,皆革命黨之精英。故黃興事後致人書,猶深自咎痛。然此役也,實已震動中外,且死者之義烈,尤足動國民之同情,不期然而皆傾向於革命黨,是則中山末次之失敗,實即中山革命之成功也,故逾年而民國卽成立矣。且黃花岡諸烈士皆同盟會員,亦可證同盟會之成績甚優矣。略際生先山中部

臨時總統時代[编辑]

中山進行革命以來,內地之宣傳,軍隊之聯結,已徧於全國,隨時隨地皆可爆裂。廣州一役,尤影響人心,黨人進行革命益急。是年陰曆八月十九日,即陽曆十月十日,武昌軍隊遂起義,一舉而收復武昌漢陽夏口,各省紛紛響應。黃興回國,親率鄂湘之衆,抵抗兵。

武昌起義時,楬櫫中山之名,謂奉其命令以發難。法領事首稱詐革黨,領事團因決議宣布中立。中山聞耗,決意致力外交,以斷庭外援,首至國,與政府約:一、止絕清庭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庭;三、取銷放逐令以便回國,皆得允許。乃由回國,既抵上海,市人喧傳中山挾軍艦及巨款以歸。或以詢中山中山笑曰:「吾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書叢衆民代時新

當是時,南京已歸革命軍,各地脫離庭而附革命者,已有十餘省。各省代表乃開選舉會於南京,舉中山爲臨時大總統。中山於中華民國元年陽曆一月一日就職,並布告全國,改用陽曆,是年中山四十七歲也,就職後,親率諸軍將士祀明孝陵以告排滿之成功。迨二月十二日,溥儀退位,次日,中山提出辭職書於臨時參議院,讓政權於袁世凱中山任職未久,而遽辭之者,實因革命方略不行之故。中山曩分革命進行時期爲三:第一、軍政時期,第二、訓政時期,第三、憲政時期;及就職後,欲施行之以達建設之目的。同人以中山理想過高,贊成者寡,雖再三曉諭而終不聽從。中山因同志多自謂革命成功,不復守革命信誓,不服從領袖主張,不過成爲新官僚,無裨於國。且財政支絀,擬借款而議院反對,士夫詬病,在在掣肘。故萌退志,甘讓總統於氏焉。然中山對於氏亦有最要之主張,一、氏須就職南京,二、民國須遷都南京,三、不能以帝退位之詔,全權授氏組織共和政府。乃此三略傳生先山中孫

事同志亦不注重,竟聽氏食言,以演成後患。由此觀之,當日之環境,何其不利於中山耶。

鐵路督辦時代[编辑]

中山既退職,欲率同志爲純粹在野黨,專從事擴張教育,振興實業,以立民國國家百年根本之大計。然同人又反對之,是時政黨蜂起,宋教仁等亦改組同盟會爲國民黨,且以他團體加入,廣招黨員,欲擴大黨勢以握政權。氏授中山全國鐵路督辦,中山周遊各省,宜傳主義。時國民黨人勢甚盛,與氏惡感日深。中山欲泯除猜疑,親赴北京,晤氏,通電表信任之意。然氏與黨人政爭益劇,遂有刺殺宋教仁之事。證據既彰,中山氏必將叛國,欲利用人心忿激,外聯日本,速舉討之師,同志則欲待法律解決,遷延失機;氏遂不經國會承認而進行五國借款矣。

1996年1月1日,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53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7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