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岡先生文集/卷十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四 寒岡先生文集
卷十五
作者:鄭逑
1680年

年譜[编辑]

寒暄堂金先生年譜[编辑]

皇明恭宗景皇帝景泰五年我魯山二年甲戌五月二十五日乙亥戊寅時。先生生于漢京貞陵洞之私第。小字孝童。與先生同乳而生。先男子一人不育。先生同産凡十二。而唯先生成長云。

六年我世祖惠莊大王元年乙亥先生二歲

七年我世祖二年丙子先生三歲

英宗睿皇帝天順元年我世祖三年丁丑先生四歲

二年我世祖四年戊寅先生五歲

三年我世祖五年己卯先生六歲

四年我世祖六年庚辰。先生七歲先生六七歲時。豪邁跌宕。英氣發越。遊嬉市街。羣兒畏避。見有無禮嘲傲者。輒用捶楚。鞭扑其所售魚泡之類。人用恐怖。聞先生之至。各自藏匿其物。人頗異之。

五年我世祖七年辛巳先生八歲

六年我世祖八年壬午先生九歲

七年我世祖九年癸未先生十歲

八年我世祖十年甲申先生十一歲

憲宗純皇帝成化元年我世祖十一年乙酉先生十二歲

二年我世祖十二年丙戌先生十三歲

三年我世祖十三年丁亥先生十四歲

四年我世祖十四年戊子先生十五歲

五年我睿宗襄悼大王元年己丑先生十六歲

六年我成宗康靖大王元年庚寅先生十七歲

七年我成宗二年辛卯先生十八歲

八年我成宗三年壬辰。先生十九歲是歲。先生聘于陜川郡冶爐縣末谷藍橋洞居順天朴氏之家。○先生外舅司猛朴府君。節制柳星之子。檢判尹可權之孫。世居星州伽川。夫人亦生長於其家。故先生時或往來。與止止堂先生之居。相與接隣。○先生旣娶。未歸之前。築小齋于朴氏家傍隔溪小巖巖名地東之下。寓以寒暄堂之號。先生詩所謂數頃煙波數疊山者。蓋此也。旣棲遯於斯。而又往來讀書於伽耶山。在內院寺最久。金慕齋詩所謂聞說金公棲築處。倻山應是武夷山者。眞不誣矣。堂後爲回祿所燬

九年我成宗四年癸巳。先生二十歲是歲。女子子生。長適南部參奉晉州河珀。無子

十年我成宗五年甲午。先生二十一歲是歲暮春間。佔畢齋有答金,郭二秀才詩。金卽先生郭名承華有曰窮荒何幸遇斯人云。則蓋是先生初就畢齋之門也。

十一年我成宗六年乙未。先生二十二歲是歲。女子子生。長適訓鍊院正星州李長培。先生執友承彦之子。生子男雲南。女適由順美。○暮春間。佔畢齋有贈無比師詩序云。師年七十有五。與吾黨金大猷申挺之。共登頭流。宿天王峯。脚力甚壯。挺之等亦不及焉云。其後丁未。南秋江智異錄。天王峯堂內。友人金大猷等名字。書在板上云。

十二年我成宗七年丙申先生二十三歲

十三年我成宗八年丁酉。先生二十四歲是歲仲夏間。先生與李生員承彦元,參奉槩,李生員鐵均,郭進士承華,周秀才允昌。會于善山鄕校。討論墳典。時佔畢齋金先生宰善山。時就問辨者數月。當罷。佔畢齋有詩。七月間作也。

十四年我成宗九年戊戌。先生二十五歲十二月。子彦塾生。字士訓補展力副尉。生子男曰岱。東部參奉。女適權績。○有呈止止堂兩絶句。蓋先生詩文之幸存者。皆少作也。晩年德立之後。則其不復致意於文章之作乎。

十五年我成宗十年己亥先生二十六歲

十六年我成宗十一年庚子。先生二十七歲是歲。生員試三等。第三十二人入格。○是歲。圓覺寺僧。潛轉佛像。謂佛自回立。士女奔波。臺諫交章請罪。不許。先生上疏乞窮覈姦狀。肆諸市朝。是六月十六日也。竟不報。○子彦庠生。生員。蔭補官至司憲府監察。生子立。生員。蔭補官至繕工監副正。後以老加階通政。壽至八十七。

十七年我成宗十二年辛丑先生二十八歲

十八年我成宗十三年壬寅。先生二十九歲佔畢齋有和先生詩五首。是年四月也。○九月。女子子生。長歸我先祖考司憲府監察贈承政院左承旨諱應祥。生子男二人。長我先君諱思中。次思誠。次思敬

十九年我成宗十四年癸卯。先生三十歲先生自受小學書於佔畢齋之門。一以律身。未嘗釋手。人問國家事。必曰小學童子。何知大義。年三十歲後。始讀他書。訓後進不倦。執灑掃之禮。修六藝之學者。滿於前後。見冷話,師友錄

二十年我成宗十五年甲辰。先生三十一歲子彦序生。端秀淸敏。早卒。

二十一年我成宗十六年乙巳。先生三十二歲是歲四月。南秋江遊金剛山。有錄曰。松蘿菴壁上。有故人大猷名字及絶句一首云。蓋先生已於前此遊歷金剛矣。○秋江又於九月遊松都靈鷲山玄化寺前有石塔塔有故人大猷德優名云。先生松都之遊。亦已在此歲前矣。

二十二年我成宗十七年丙午先生三十三歲佔畢齋爲吏曹參判。亦無建立事。先生上詩諷之。畢齋不悅。其和詩頗不平。自是貳於畢齋

二十三年我成宗十八年丁未先生三十四歲十一月女子子生長適士人晉州姜文叔。先生門人進士訴之子也。未幾而寡。懿德淑行。滿於家庭。人謂婦人而傳先生之風者也。壽八十六。有遺腹子漑。業儒未成。○十二月十二日。先生丁司勇府君憂。饘粥哭泣。絶而復蘇。躬卜地于烏舌里甫老洞之原葬焉。廬于墓次。一遵家禮。孝誠純至。感化鄕閭。

孝宗敬皇帝弘治元年我成宗十九年戊申先生三十五歲

二年我成宗二十年己酉。先生三十六歲先生服闋。事大夫人。每鷄鳴。必櫛盥整衣冠。先拜家廟。次省大夫人。出就書齋。危坐如泥塑人。講論不怠。及昏定如儀。夜深。講論而罷。

三年我成宗二十一年庚戌。先生三十七歲奉大夫人入京。當在此年。

四年我成宗二十二年辛亥先生三十八歲六月。子彦學生。有子二人。曰翊曰昱。○朱溪君與南秋江訪先生。讀書城南別墅。當在此年。

五年我成宗二十三年壬子。先生三十九歲曾與秋江絶交。及聞其病重。馳往問之。秋江拒不欲見。先生卽排門直入其臥內。秋江轉身向壁。則先生手自開衾。撫其肌膚。羸敗已甚。先生深加嗟惜。從容告訣而退。秋江終無一語酬答。未幾。秋江下世。

六年我成宗二十四年癸丑。先生四十歲成廟命擧遺逸。○女子子生。長適忠義衛東萊鄭成璘。生四女。長適李讓。次適河仁範。次適宋瓘。次適河啓沃。○鳴陽副正賢孫送先生奉大夫人歸玄風詩。有曰醒狂老丘壑。秋江長已矣。先生奉還玄風。當在此年。

七年我成宗二十五年甲寅先生四十一歲夏。慶尙監司上先生行義。授南部參奉。○是年十二月。成廟賓天。○鄭文獻公之爲安陰。在是年非。汝川之相會。亦當在此年以後。而此時先生方在玄風。則其自玄風來會兩半之地也歟。

八年我燕山元年乙卯。先生四十二歲十月。移拜典牲署參奉。未幾。吏曹上稟。特敍六品。

九年我燕山二年丙辰。先生四十三歲春。拜軍資監主簿。俄遷司憲府監察。冬。金浦縣有獄。奉命徃鞫。

十年我燕山三年丁巳。先生四十四歲春。移拜刑曹佐郞。剖決獄訟。一出至誠。咸服公正。進退周旋。動中規炬。判簿升堂。擧止有法。雖甚怱遽。未嘗少違。

十一年我燕山四年戊午。先生四十五歲七月。史獄起。謂先生以佔畢齋門徒。結爲朋黨。互相稱譽。或譏議國政。謗訕時事。決杖八十。熙川郡付處。○修成廟實錄時。李克墩爲堂上。嘗於金濯纓之爲獻納。重被論劾。及見史草。書已惡甚悉。又見書光廟朝事。載佔畢齋弔義帝文。遂謨於柳子光。以爲禍胎。時宰亦有相應者。從差備門告之。燕山常憤爲文士所拘。不能縱惡。欲一施快。而未得其釁。聞子光等所啓大喜。鍛鍊成獄。佔畢論以大逆。卽令剖棺。金馹孫,權景裕。以黨惡相濟寘極刑。李穆,許磐,姜謙。以傳相告語按律。表沿沫洪瀚,鄭汝昌宗室揔。罪犯亂言。姜景敍,李守恭,鄭希良,鄭承祖。知而不告。並論決遠配。李宗準,崔溥,李黿,李胄,朴漢柱,任熙載康伯珍,李繼孟,姜渾與先生。俱以朋黨謗訕。分輕重論決。或極邊或遠方付處。並定烽燧庭爐干之役。

十二年我燕山五年己未先生四十六歲

十三年我燕山六年庚申。先生四十七歲夏。無雨而雷震人于闕門。命決寃獄。又命移配平安道付處朝士于兩南。先生量移順天府。僑寓北門外。時禍機叵測。先生處之晏如。不變常操。

十四年我燕山七年辛酉先生四十八歲

十五年我燕山八年壬戌。先生四十九歲府之西有溪。名玉川。水石淸奇。老樹槎牙。曹梅溪偉亦與同謫。就其岸。累石爲臺。往來爲詩酒之適。先生亦時時獨往徘徊。不事吟詠。

十六年我燕山九年癸亥。先生五十歲冬。曹梅溪下世。先生爲治其喪。又爲文祭之。

十七年我燕山十年甲子。先生五十一歲九月。縉紳禍再起。命加罪戊午黨人。十月初一日。禍及謫所。是日。先生聞有命。卽沐浴冠帶而出。神色不變。偶屨脫還著。以手理其鬚銜之口。從容而就。年五十一。子彦塾,彦庠,彦學。壻河珀,李長培,鄭應祥等奉柩。葬于玄風烏舌里甫老洞先塋東距一里許之岡卯向之原。家被籍沒。諸子皆分配。彦塾河東。彦庠泗川。彦學以幼免。丙寅靖國。皆放還。

武宗毅皇帝正德元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元年丙寅。中廟卽位靖國。○是歲九月初七日。先生母夫人韓氏下世。

二年我中宗二年丁卯。追雪被罪諸人之寃。贈先生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兼經筵參贊官尙瑞院正。

十二年我中宗十二年丁丑八月十二日。領議政鄭光弼等議例贈未足表異。請加贈其爵。廩其妻。搜訪其子孫。錄用。○同日。弘文館副提學金淨等請隆爵尊諡。從祀文廟。以明士趨。○是月。館學儒生上疏請鄭夢周,金某竝從祀文廟。二十一日。議政府議鄭夢周升於從祀之列。金某就平日講道之所。置立祀宇。列於羣祀。官爲致祭何如。啓依允。○二十六日。鄭光弼等議請依前議施行。於是贈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議政兼領經筵事。○禮曹以所居鄕講道之處。置立祠宇。春秋仲月。官爲致祭事。報議政府。○十月二十八日。議政府啓未有聚弟子講道之所。令於家廟春秋仲月。官爲致祭何如。同副承旨柳雲次知啓。依允。穆宗皇帝隆慶二年我今上元年戊辰。館學諸生上疏請金某,鄭汝昌,趙光祖,李彦迪從祀文廟。累月陳請。自是之後。每年陳疏。或新榜入泮之後。率新生員陳疏。逐榜籲懇。以爲常規。

六年我今上五年壬申。自是歲以後。請拜李滉五賢從祀。每榜陳疏。

今皇帝萬曆三年我今上八年乙亥。賜贈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議政兼領經筵監春秋館事金宏弼諡文敬公。道德博聞曰文。夙夜警戒曰敬。

四年我今上九年丙子秋七月日。吏曹正郞金誠一奉諡宣賜本家。

寒暄堂金先生師友門人錄[编辑]

佔畢齋金先生諱宗直。字季昷。善山人也。宣德辛亥生。景泰癸酉。魯山元年進士。天順己卯。世祖四年登第。官至刑曹判書。弘治壬子卒。年六十二。諡文簡公。○隆慶丁卯。許,魏兩天使求本國傳孔孟心學者。朝廷書示若干。人有曰金某學問精深。文章高古。爲一代儒宗。誨人不倦。前後名士。多出其門。稱爲佔畢齋先生。

按秋江師友錄云。先生受業於佔畢齋之門。李公勣所撰行狀。則以爲先生之學。得不傳之學。蓋於畢齋之門。雖嘗受業。又受小學之授。而其成德凝道。遠紹往哲。則專是體貼自得之功。不可誣也。

止止堂金先生諱孟性。字善源。海平人也。正統丁巳生。長先生十七載。而先生待之甚敬。其所上諸詩可見。且必自稱訓下。則其尊之者至矣。○曹梅溪序先生詩集曰。家于星山之伽川。好讀書。喜著述。尤嗜於詩。日以吟諷爲事。不事家人生産作業。性不能飮。而客至喜置酒。輒醉醺然。不問有無。於富貴榮利。泊如也。善源先於閥閱。故宰相靖肅公安純之外孫。文肅公崇善之甥。內外孫親黨滿朝。或勸以仕。不屑也。早有重名。慨然有志於世。旣屢屈科第。則築室伽川上。扁以止止。詩酒自娛。將有終焉之志。成廟踐祚之初。命有司擧遺逸。超爲中部參奉。後擢丙申科。歷諫省。躋禁從。華問益遠。俄坐事貶高靈。高靈距伽川十餘里。三年一不往其廬。人皆以爲難。久之還朝。入吏曹爲正郞。丁未春。卒于京師。年纔五十餘。家甚貧。賴僚友鄭子健極力經紀。乃克以喪還鄕。○余幼時得見寒暄金先生上先生詩親筆。其下云訓下金某再拜。敬謹之意。尙見於筆畫之間。世說寒暄先生師事之。今以往復詩文而竊思之。雖未必專奉以師道。而蓋亦師友之也。以寒暄先生而師友之。則先生之所存。亦可想已。敢不敬歟。

已上兩先生。皆先生之所尊師。故皆不敢名而以號。其朋友以下。則難於盡號。皆直書姓名。

鄭汝昌字伯勖。河東人。成化庚子。成宗十一年成廟命成均館擧經明行修。公爲第一。癸卯。進士。弘治庚戌。登第。官至安陰縣監。隆慶丁卯。許,魏兩天使求本國心學者姓名實行。以若干人書示。謂公信古好義。學務踐履。與金某志同道合。時人稱爲金,鄭。自號一蠧。卒贈右議政。鄕人立書院以祀之。○任虎臣所撰行狀曰。公與金斯文某。遊佔畢齋門下。日講說道義。以相磨礱。又曰。公性端重沈靜。不喜交遊。獨以金先生大猷。許以爲知己。論道講書。未嘗相離。嘗爲近侍。出家輒遣乘迎致。告以所奏於上者何如。每引古今商確。以至達曙。

南孝溫字伯恭。宜寧人。自號秋江居士。早喪父。事母以孝聞。爲人沖澹而弘毅。踈曠而典雅。胷次灑落。無一點塵氣。嘗受業於佔畢齋。佔畢公不敢名。必曰吾秋江。其見敬禮如此。與金某,鄭某金時習,安應世諸賢。相推重若弟兄然。在成廟朝。上疏請復昭陵。不聽。遂絶意於斯世。以散漫爲事。凡稱名勝之地。足跡殆將遍焉。以正統甲戌生。沒於成化壬子。年三十九。至燕山甲子。追罪昭陵之疏。禍及泉壤。兪泓跋秋江集

深源。秋江師友錄。字伯淵。號醒狂。又號默齋。大平眞逸。太宗之玄孫。與余同年生。月日後於余。經明有行。兼通醫術。性忠孝。不喜巫佛。平居冠帶。手不釋卷。殿講。通四書五經。進階明善大夫行朱溪副正。年二十五。凡前後五上書論治道。或允或不允。又廷論叔母夫任士洪不道異心。失意於祖父。謫長湍。又謫伊川。上書請見病父母。言語懇至。得允。丁未年。宗親科試講經史。擢第一人。賜藥賜酒賜階二品而不封。以前有忤祖父之過也。成廟感悟。竄士洪於外。燕山亂政。誣構于公。倂其二子而殺之。用事十年。魚肉士林。人皆服公先見。中廟特贈爵一品。仍旌其門。

辛永禧。師友錄。字德優。靈山人。宰臣碩祖之孫。倜儻不羈。磊磊多大節。不喜科名。詩名播聞中外。成參議俔。以其詩爲出入蘇,黃。癸卯年。進士。自後不應擧。○公號安亭。先生欲絶。事見上曹先生所錄。

李承彦,字士雅。星州人。▣▣魁生員。與先生同遊學佔畢齋之門。沈洪有量。雄勇絶倫。淹貫經史。放意湖山。以遺逸薦。官至漢城府兼參軍。子長吉,長坤。學於先生。長培聘于先生女。

元槩字▣▣。原州人。以高行薦授參奉。不赴。與先生同遊學佔畢齋之門。

李鐵均字▣▣。星州人。景泰庚午生。乙酉。進士。丙辰。登第。官至大司成。與先生同遊學於佔畢齋之門。

郭承華字▣▣。玄風人。丁酉。進士。與先生同遊學佔畢齋之門。以淸介爲士友所推。知有士林之禍。沈冥鄕曲間。不自表異於凡人。先生或相調戲。以爲如此避禍。豈合道理。

周允昌字▣▣。尙州人。與先生同遊學。

申挺之。先生與之同遊頭流之人也。挺之其字也。名則不傳。

兪好仁。字克己。高靈人。正統乙丑生。壬午。生員進士。甲午。登第。官至陜川郡守。年五十卒。魚得江銘墓碣。序略曰。忠孝淸儉。沈重簡嚴。詩文古高。筆力遒勁。人稱三絶。家世淸貧。又不營業。佔畢公文行冠一世。公不讓焉。嗚呼。以德望遇知聖明。可試素蘊。而屢屈府檄。養又不終。止於知命。痛哉。臨終語子瑍曰。君子要須不欺君。汝若得一官。當思我言。家于雷溪。因以爲號。有稾數卷。

曹偉。與先生同年生。曹伸諛聞瑣錄。公字大虛。自童穉時。人皆期以遠到。旣筮仕。大被成廟之知。奬愛特甚。爲親乞郡。特賜一級陞四品。守咸陽。時下書褒諭曰。爾以文章致身。陪侍帷幄。爲予所器者久矣。以親老辭職求侍。得除近郡守令。以資奉養。蓋出於不得已也。予以侍從之故。下諭監司令。略致餼于爾親。使鄕里知爾以稽古之力。榮及其親。爾其知悉。公上箋陳謝。前此。上令歲抄所製詩稱旨。命賜父母米豆。在郡秩滿而丁憂。又賜賻祭米豆。外官賻典。前所無也。官至參判。燕山朝。以修撰佔畢齋詩稾。定罪謫義州。移配順天。弘治癸亥。感疾而卒。享年五十。所結交皆一時名流鉅公。相與講論朝典。切磨文史。亹亹不倦。雖以文事廢謫。猶手不釋卷。著述頗多。嘗草梅溪叢話十餘。事未成稾而卒。

賢孫。師友錄。字世昌。神堯之後。官至鳴陽副正。年後余十三歲。動以法律身。篤行亞於大猷。嘗欲行冠禮。大猷止之。丁母憂。一從家禮。

洪貴孫。字寵叟。南陽人。以生員薦爲義禁府都事。官至石城縣監。年未及四十而卒。先生約與同卜迷原。

成某。生員成慱之祖父也。先生約與同卜迷原。

李長吉。字子賀。仲氏問曰。謹按李長吉。先生同門友李承彦之子。世家昌寧。距先生居。纔半日程。與其弟長坤。執弟子禮甚謹。爲人俊邁多材幹。少以學行聞。秋江錄。至以堅貞不雜稱之。其有時譽可知。然後極狼狽。竟以弓馬發身。締結燕山嬖姬。事多麤鄙。又附權姦。悖戾無狀。以是爲士林所擯。有後黷之譏云。當長吉以儒爲業。時秋江著師友錄。故云非別有他人也。如何如何。李先生曰。李長吉前後如二人如此。豈獨程門有邢恕邪。可歎可畏。○亦見曹先生所錄。

李勣。師友錄。字仲栗。工於詩。後攻庸學。味其道。自是不專攻詩道。志尙高遠。不事窠臼中事。尙友古人。平居冠帶。澹澹如也。師事大猷伯淵。

崔忠成。師友錄。字弼卿。

朴漢參。順天人。先生婦弟。

尹信。師友錄。字任之。坡州之世家。文肅公之後。行同世昌。而深沈和緩過之。師事大猷。世昌。鳴陽副正賢孫字

李坋。師友錄。字子野。居長安。好賢樂善。恬於勢利。詩學甚富。大猷服其機軸遠。

盧祖同。師友錄。字公緖。好讀小學。不喜躐等之學。嘲弄之文。科擧之才。持身守法。略與大猷同。居父喪。廬墓三年。一依家禮。與時叔同學於佔畢齋之門。先生敬之。時叔,安遇字○金慕齋訪盧處士詩序曰。盧公有高行。不求聞達。少與金先生某同遊學。其詩曰。人間軒冕自殊途。顔巷窮居味道腴。眼底牢籠閑宇宙。胷中蘊蓄一唐虞。學追濂洛淵源正。行篤曾萊踐履俱。爲訪林丘應有意。欲將高範表南隅。○摭言云。盧逸士㻶。固城人。按公改名㻶。不知何時緣何而改。○己卯補錄。遺逸盧某。別科薦目。友愛著於鄕黨。學識醇正。且有才行。落第。累轉爲慶尙都事。遞拜正郞。十二月。言官以爲別無操行。不可初授參上職。請降資。遂還田里而終。

許磐。師友錄。字文炳。癸卯年。進士。志於性學。恬於進取。欲事事師古。師友大猷。大猷服其端雅。出於天性。蔭補調社稷參奉。時左相洪應爲提調。文炳說之曰。王世子。國之儲君也。他日東方萬姓之所仰賴者。今與䆠寺居處。進見書筵之時少。遊玩狎昵之時多。請云云。○戊午。登第。權知承文院副正字。是年士禍起。被殺。

閔龜孫。師友錄。字瑞卿。驪州人。故僉正粹之子。子挺婦弟。嘗學詩於子挺。少焉卽工。又從正中貞之仲栗遊。師事大猷。爲人端雅無累。

姜訢。師友錄。字時可。晉州人。觀察使子平之末子。始從餘慶于密陽。受杜詩於佔畢齋。次從德優學詩。次從大猷攻小學。次從時叔公緖。讀詩於兪克已廬幕。後中進士。

趙光祖。字孝直。自號靜庵。正德庚午。中宗五年魁進士。乙亥。以孝廉拜司紙。是秋。登乙科第一人。官至大司憲。己卯十一月十五日。獄作決配綾城。十二月二十日。後命至。仁廟初。命復職秩如初。隆慶己巳。今上二年賜諡文正公。道德博聞曰文。以正服人曰正。隆慶初。許,魏兩使問傳孔孟心學之人。答以公天資異甚。絶出等夷。師金宏弼。篤信力學。志在明道術。淑人心一世。不幸早卒。○退溪李先生撰行狀曰。公天分異甚。絶出等夷。鸞停而鵠峙也。玉潤而金精也。又如猗籣播芬而皓月揚輝也。年十七八。慨然有求道之志。時參判公爲魚川察訪。而寒暄先生謫在熙川。公素聞寒暄學有淵源。因趨庭于彼。而往從之遊。得聞爲學之大方。蓋我東國先正之於道學。雖有不待文王而興者。然其歸終在於節義章句文辭之間。求其專事爲己。直以眞踐實履爲學者。惟寒暄爲然。公乃能當亂世。冒險難而師事之。雖其當日講論授受之旨。有不可得而聞者。觀公後來嚮道之誠。志業之卓如彼。其發端寔在於此矣。○盧蘇齋守愼撰碑銘曰。戊午秋。寒暄先生謫熙川。先生旣趨庭。遂往從之遊。得聞爲學大方。久而歸。目送之曰。吾道東矣。自是篤信敏求。脫世習灑如也。

柳藕。字養淸。號西峯。成化癸巳生。嘉靖丁酉終。年六十五。○其門人成東洲悌元撰墓表曰。先生始學於金先生宏弼。勵志勤苦。燕山朝史禍作。害延先正。心喪三年。自是玩心性命之學。窮探六籍。泝沿濂洛。蹈實地而避虛名。人無知者。及其學益老而德逾高。俯仰今古。嘯詠乾坤。明天運之變化。察世道之推移。浩然嘉遯。翛然自樂。雖優游城市中。巖壑之士所不可及也。早孤貧。僦屋而居。躬㸑而養母。裕如也。母有宿痾。推究醫術。手自劑藥。供奉不怠。講學于家。未嘗强以語人。就問則答之。雖髫穉之學。必親自句釋以敎之。先生德器純粹。人無賢不肖。望之知尊敬焉。然不事表襮。淸夷莊重。不甚取異。樂道人之善。而惡未嘗出諸口。實於己而及人。人亦樂從。妻子不免飢寒。處之怡然。淨掃端坐。唯以訓誨後生爲務。培植人材。功實多焉。天文卜筮音律書畵。亦各極其妙。是則游藝之一事。東方自箕子後。雖粗識文字。於聖人心法。若矇瞽。然麗季牧隱,圃隱。出入中朝。聞濂洛之學於殫殘之餘。來倡于東。然得其門者蓋寡。況後二百餘年。師道寥寥。知學者鮮。而學之者。又莫知其從來。獨先生之學。得之於金先生。爲有淵源。然先正遇害之年。先生纔弱冠。則大經大法。雖有所傳。其精微要妙。未及得聞。槩可見矣。而先生從事於博文約禮之誨。竟有所就。其所自悟者多矣。

李長坤。字希剛。號琴軒。乙卯。魁生員。壬戌。登第。官至右贊成兼兵曹判書。星州人。甲午生也。○公少與兄長吉。俱受學於先生之門。○己卯補錄。公狀貌魁偉。才兼文武。燕山朝。以弘文校理謫巨濟。懼燕山疑己。逃竄至咸興。託迹於水尺。聞反正始出。豪邁淸介。備嘗疾苦。出入將相。咸稱其職。己卯冬十一月十五日夕。南袞馳書曰。國有大事。走馬入來。時公以兵判兼判義禁。將擧事。不可無兵判也。公蒼黃馳到。袞曰。有密旨。洪判書待命神武門外。先時。袞使景舟潛啓曰。欲上變告。近侍之臣。皆其腹心。事機急迫。請開神武門。乘夜入對。蓋不欲政院知也。與景舟,金詮,高荊山。會于神武門外。袞則退坐不入諸宰旣入闕。都摠管沈貞參知成雲亦自直所來會。共坐于閤門外。請上御便殿。景舟奉書啓入對。乃趙光祖等罪目。且令內庫戎器。陳列陛前。蓋爲拿致格殺計也景舟入啓曰。事急。請速命囚入直近侍。於是。政院始覺之。直宿承旨尹自任等。詣閤門外。進問曰。宰相入闕。不使政院知。果是何事。左右相目不語。公獨且立且坐。欲言而不敢發。俄而。內䆠申順剛出召成雲。雲輒佩劍趨入。未幾還出。以袖中小紙授公曰。御筆也。此人等亟下獄。以公判義禁也公以授都事黃世獻送獄。承旨尹自任,孔瑞麟注書安挺,檢閱李構應敎奇遵,修撰沈達源皆下獄。漏鼓三下矣。於是。閤門外諸宰皆入侍。以可怖可愕之事。大恐動之。勸上速令宣傳官金吾郞。逮捕黨人。拿致闕下以誅之。公始知當夜格殺之議。愕然進啓曰。人君不可以行盜賊之謀。亦不可諱首相而行國家大事。與大臣共議罪之。猶未晩矣。反覆極諫。景舟欲啓。事請上速決或作起動之勢。公輒揮手却之曰。公何爲若是。使不得離席以售其姦謀。天威少霽。乃命招領議政鄭光弼。由是。事得寬緩。領相請推鞫定罪。公與金銓,洪淑臺諫,承旨。同推入啓。命以時推照律。趙光祖,金淨,金湜,金球四人。擬死律。尹自任,奇遵,朴世熹,朴薰四人。杖流爲奴。柳仁淑,孔瑞麟,洪彦弼,沈達源,安挺,李構,李耔七人。以參議以上多官。敎先放。領相與右相安瑭。面對極諫。乃命減死杖配。未幾。公辭遞禁府。臺諫論公前日推鞫時。不嚴正鞫問。致罪人呼字呼名。請罷。退寓昌寧而終。

鄭應祥。字公瑞。淸州人。我先祖考世居京都好賢坊。少學于先生。端飭志學。先生愛之。遂以女歸之。

金正國。字國弼。義城人。號思齋。正德丁卯。生員進士。己巳。擢壯元第。官至兵曹參判。嘉靖辛丑卒。壽五十七。慕齋安國其伯氏也。誌墓曰。吾弟生稟旣異。少受學金先生宏弼。有師友淵源。學問超詣。絶於俗儒。善屬文。贍敏敷暢。晩學詩能。操筆立就。亦淸逸不俗。才尤長於政事。隨事酬應。動合機宜。時望甚遠。及歿。聞者識與不識。無不慟惜。訃聞。上深用驚悼。吾弟孝悌天至。淸簡澹泊。不以外物累其懷。忠以事君。信以交友。愛睦宗族。操履修潔。一世莫不重之。

成世昌。辛丑生。字蕃仲。昌寧人。號遯齋。受業於先生之門。中辛酉司馬試。丁卯。及第。卽授弘文正字。以直提學拜承旨。是時。上雅尙儒術。登進名賢。舊臣側目傍伺。公見幾憂危。嘗與冲庵,陰崖最相善。每以鋒頴太銳爲戒。己卯春。調疾于坡州別業。乃欲避其禍也。及庚辰。以散班家居。沈貞意其與淸流異趣。造公第㗖擬諫長。公恐其浼己。乃曰。庸駑豈堪其職。但前日國家罪白面書生。實涉暗昧。而北門密啓者。不正之甚。有言責者雖在已往。當直諫以糾其失也。貞色變遽起。以是大忤時宰。及南袞死。鄭文翼公復相。戊子。有調停己卯人之議。亞判銓曹。是後。金安老倡輔東宮。假抑沈貞。實濟其姦。而人莫敢議之。公以副提學。乃奮然曰。安老之爲人。余所深知。今若得志。必將誤國。率同僚劾之。大諫權輗,大憲金謹思。聽安老陰囑。反誣公黨附沈貞。構陷非情。請寘重典。命鞫問。公怵於殞命。竟就誣服。遂竄平海。及安老伏辜。乃昭還。乙巳。拜右相。奉使如京。李芑等又深疾之。誣與柳灌等謀不軌。俟事未還。竄長淵。尋卒。嘗在謫所。聞陰崖下世。懷慕不已。乃題詩曰。百疾千愁摠到身。存亡感慨亦相因。遙聞雲路多新輩。每見秋山葬故人。無復舊交思道義。敢期前席爲敷陳。雖存人世終何益。泉路皆歸昔日親。今上丁卯。追雪復官職。孫子濟。官至司藝。曾孫惇。亦登文科。行狀曰。天資英偉。不拘營生。學識超邁。文章典雅。久在詞苑及掌文衡。爲多士所矜式。音律書畵。莫不精曉。筆法亦妙。時稱三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