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二十三 文獻通考
卷二百二十四 經籍考五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房中 神僊[编辑]

《漢·藝文志》: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漢志》: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右房中

《漢·藝文志》:神僊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泳於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漢志神僊家》二百五卷

《隋·經籍志》曰: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聊虛凝遠,莫知其極。所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而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閒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說之經,亦稟元一之炁,自然而有,非所造為,亦與天尊常在不滅。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常開,其文自見。凡八字,盡道體之奧,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天尊之開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辯析之。自天尊以下至於諸仙,輾轉節級,以次相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年天尊經歷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秘,亦有年限,方始傳授。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故今受道者,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蓋亦歸於仁愛清凈,積而修習,漸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元籙》,次《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受者必先潔齋,然後齋金環一,並諸贄幣,以見於師。師受其贄,以籙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云以為約。弟子得籙,緘而佩之。其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塗炭等齋。為壇三成,每成皆置緜蕝,以為限域。傍各開門,皆有法象。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於緜蕝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祗,晝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而齋數之外有人者,並在緜蕝之外,謂之齋客,但拜謝而已,不面糸專焉。而有有消災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人年命書之,如章表之儀,並具贄幣,燒香陳讀。云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之上章。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醮脯,餅餌、幣物,歷記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又以木為印,刻星辰日月於其上,吸氣執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又能登刀、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能害,火不能熱。而又有諸服餌、闢穀、金丹、玉漿、雲英,蠲除滓穢之法,不可殫記。云自上古皇帝,帝嚳、夏禹之儔,並遇神人,咸受道籙,年代既遠,經史無聞焉。推詳事跡,漢時諸子,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羨,處沖虛而已,無上天官符籙之事。其《黃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故言陶弘景者,隱於句容,好陰陽五行、風角星算,修闢穀導引之法,受道經符籙,武帝素與之游。及禪代之際,弘景取圖讖之文,合成「景梁」字以獻之,由是恩遇甚厚。又撰《登真隱訣》,以證古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則能長生,與天地永畢。帝令弘景試合神丹,竟不成就,乃言中原隔絕,藥物不精故也。帝以為然,敬之尤甚。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朝士受道者眾,三吳及邊海之際,信之逾甚。陳武世居吳興,故亦奉焉。後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謙之,自云嘗遇真人成公興,後遇太上老君,授謙之為天師,而又賜之《雲中音誦科誡》二十卷。又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遂得闢穀,氣盛體輕,顏色鮮麗。弟子二十餘人,皆得其術。其後又遇神人李譜,云是老君元孫,授其圖籙真經,劾召百神,六十餘卷,及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太武始光之初,奉其書而獻之。帝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岳,迎致其餘弟子,於代都東南起壇宇,給道士百二十人,顯揚其法,宣布天下。太武親備法駕,而受符籙焉。自是道業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籙,以為故事。刻天尊及諸仙之象而供養焉。遷洛已後,置道效於南郊之旁,方二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並有道士等人百六人,拜而祠焉。後齊武帝遷鄴,遂罷之。文襄之世,更置館宇,選其精志者使居焉。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皇初又興,高宗雅信佛法,於道士篾如也。大業中,道士以術進者甚眾。其所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昇元》之屬。其餘眾經,或言傳之神人,篇卷非一。自云天尊姓樂名靜信,例皆淺俗,故世甚疑之。其術業優者,行諸符禁,往往神驗。而金丹玉液長生之事,歷代糜費,不可勝紀,竟無效焉。今考其經目之數,附之於此。

《隋志》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唐志》:三十五家,五十部三百四十一卷失姓名十三家。自《道藏音義》以下不著錄六十二家,二百六十五卷

《宋三朝國史志》曰:班《志·藝文》道家之外,復列神仙,在方伎中。東漢後道教始著,而真仙經誥別出焉。唐開元中,列其書為藏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厥後亂離,或至亡缺。宋朝再遣官校定,事具《道釋志》。嘗求其書,得七千餘卷,命徐鉉等讎校,去其重複,裁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大中祥符中,命王欽若等照舊目刊補,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元部一千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真部一千四百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合為新錄,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又撰篇目上獻,賜名曰《寶文統錄》。《隋志》以道經目附四部之末,唐母照《錄》散在乙、丙部中。今取修煉、服餌、步引、黃治、符籙、章醮之說素藏館閣者,悉錄於此。

《宋三朝志》:九十七部,六百二十五卷。

《宋兩朝志》:四百一十三部。

《宋四朝志》:二十部。

《宋中興志》:三百九十六家,四百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二十一卷。

※《度人經》三卷

鼂氏曰:元始天尊說。《唐志》有其目,古書也。神仙之說,其來尚矣。劉歆《七略》,道家之學與神仙各為錄。其後學神仙者稍稍自附於黃、老,乃云有元始天尊者,生於太元之先,姓樂名靜信,常存不滅。每天地開闢,則以秘道授諸仙,謂之開劫度人。延康、赤明、龍漢、開皇,即其紀年也。授其道者,漸至長生,或白日昇天。其學有授籙之法,名曰「齋」;有拜章之儀,名曰「醮」;又有符祝以攝治鬼神,服餌以蠲穢濁。至於存想之方,導引之訣,烹煉變化之術,其類甚眾。及葛洪、寇謙、陶弘景之徒相望而出,其言益熾於世,富貴者多惑焉,然通人皆疑之。宋朝修《道藏》,共六部,三百一十一帙,而神仙之學如上所陳者居多,與道家絕不類。今於其間取自昔書目所載者錄之,又釐而為二。凡其說出於神仙者,雖題曰老子、黃帝,亦皆附於此,不以名亂實也。若夫容成之術,雖收於歆輩者,以薦紳先生難言之,特削去不錄。

※《大洞真經》一卷

鼂氏曰:題云高上虛皇君等。道書,三十七章。晉永和中,上清紫微元君降授於王夫人,是上清高法。《道藏》書六部:一曰大洞真部,二曰靈寶洞元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李氏《道書志》四類:一曰經誥類,二曰傳錄類,三曰丹藥類,四曰符篆類,皆以此書為之首。然《唐志》不載,故以次《度人經》云。

※《黃庭內景經》一卷

鼂氏曰:題《大帝內書》,藏暘谷陰。三十六章,皆七言韻語。梁邱子敘云:「扶桑大帝命暘谷神主傳魏夫人,一名《東華玉篇》。黃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外指事即天、人、地中,內指事即腦、心、脾中,故曰『黃庭』。」

※《內景中黃經》二卷

鼂氏曰:題九仙君撰,中黃真人注。亦名《胎臟論》。

※《黃庭外景經》三卷

鼂氏曰:叙謂老子所作,與法帖所載晉王羲之所書本正同,而文句頗異。其首有「老子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其末有「吾言畢矣而妄陳」一句,且改「淵」「為「泉」,改「治」為「理」,疑唐人誕者附益之。
《崇文總目》云「記天皇氏至帝嚳受道得仙事」,此本則無之。
陳氏曰:《黃庭外景經》一卷。務成子注。是南嶽魏夫人所受者。魏舒之女也。

※《無仙子刪正黃庭經》

歐陽文忠公序之。意必公所自為,而隱其名耳。其《序》曰:無仙子,不知為何人也,無姓名,無爵里,世莫得而名之。其自號為無仙子者,以警世人之學仙者也。其為言曰:自古有道無仙,而後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無仙而妄學一作「求」仙,此我之所哀也。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不自戕賊夭閼而盡其天年,此自古聖智之所同也。禹走天下,乘四載,治百川,可謂勞其形矣,而壽百年。顏子蕭然坐於陋巷,簞食瓢飲,外不誘於物,內不動於心,可謂至樂矣,而年不及三十。斯二人者,皆古之仁人也,勞其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蓋命有「有」一作「之」長短,稟之於天,非人力之所能為也,惟不自戕賊而各盡其天年,則二人所同也。此所謂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後世貪生之徒為養生之術者,無所不至,至茹草木,服金石,吸日月之精光。又有以謂此外物不足恃,而反求諸內者,於是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其術雖本於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全形而却疾,猶愈於肆欲稱情以害其生者,是謂養內之術。故上智任之自然,其次養內以却疾,最下妄意以貪生。世傳《黃庭經》者,晉、魏間道士養生之書也。其說專於養內,多奇怪,故其傳之久則易為訛舛。今家家異本,莫可考正。無仙子既甚好古,家多集錄古書文字,以為玩好之娛,有《黃庭經》石本者,乃永和十三年晉人所書,其文頗簡,以較今世俗所傳者,獨為有理,於是喟然嘆曰:吾欲曉世以無仙,而止人之學者,吾力顧未能也。吾視世人執奇怪訛舛之書,欲求生而反害其生者,可不哀哉!矧以我玩好之餘,拯世人之謬惑,何惜而不為!故為刪正,諸家之異,一以永和石本為定。其難曉之言,略為注解,庶幾不為訛謬之說惑世以害生,是亦不為無益。若大雅君子,則豈取於此。

※《真誥》十卷

鼂氏曰:梁陶弘景撰。皆真人口授之誥,故以為名。記許邁、楊羲、諸仙受授之說。本七卷:《運題》一,《象甄》二,《命授》三,《協昌期》四,《稽神樞》五,《握真輔》六,《翼真檢》七。後人折第一、第二、第四,各為上、下。
《朱子語錄》曰:道書中《真誥》末後有《道授篇》,却是竊佛家《四十二章經》為之。非特此也,至如地獄、託生妄誕之說,皆是竊他佛教中至鄙至陋者為之。某嘗謂其徒曰,自家有個寶珠,被他竊去了却不照管,亦都不知,却去他墻根壁角,竊得個破瓶破罐用,此甚好笑。

※《周易參同契》三卷

鼂氏曰:漢魏伯陽撰。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辭贍博,修真養志,約《周易》作此書,凡九十篇。徐氏箋注。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於世。彭曉為之解。《隋》、《唐書》皆不載。按唐陸德明解「易」字云:「虞翔注《參同契》,言字從日下月」。今此書有「日月為易」之文,其為古書明矣。

※《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明鏡圖訣》一卷

陳氏曰:真一子彭曉秀川撰。蜀永康人也。《參同契》因《易》以言養生,後世言修煉者祖之。序稱曉丁未,以《參同契》分十九章而為之注,且為圖八環,謂之《明鏡圖》。曩在麻姑山傳錄,其本有秀川《傳》。注綱會稽所刻本,其前題祠部員外郎彭曉,蓋據秘閣本云爾。麻姑本附《傳》亦言仕蜀為此官。

※《張隨注參同契》三卷

鼂氏曰:皇朝張隨皇祐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陽之書,列十數圖於其後。

※《參同契大易圖》一卷

鼂氏曰:不題撰人。論水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並圖。按《崇文總目》云張處撰。而李獻臣以為天老神君撰,雲常子常處序,亦名《至藥丹訣》。未知孰是。

※《參同契考異》一卷

陳氏曰:朱熹撰。以其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讀者淺聞,妄輒更改,比他書尤多舛誤。合諸本更相讎正,其諸同異皆並存之。
《朱子語錄》曰:《參同契》所言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屬,只是互換其名,其實只是精、氣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龍也,汞也;氣,火也,離也,虎也,鉛也。其法以神運精氣,結而為丹。陽氣在下,初成水,以火煉之,則凝神丹。其說甚異,內外異色,如鴨子卵,真個成此物。《參同契》文章極好,蓋後漢之能文者為之,讀得亦不枉。其用字皆根括古書,非今人所能解,以故皆為人妄解。世間本子極多。其中有云:「十周粲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或告人兮,魂靈忽自悟。」言誦之久,則文義要訣自見。又曰:「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二用者,用九、用六。九、六亦坎、離也。六虛者,即乾坤之初、二、三、四、五、上六爻位也。言二用雖無爻位,而常周流乎乾坤六爻之間,猶人之精氣,上下周流乎一身,而無定所也。世有《龍虎經》,云在《參同契》之先,季通亦以為好。及得觀之,不然,乃隱括《參同契》之語而為之也。
又曰:《參同契》為艱深之詞,使人難曉,其中有「千周」「萬遍」之說,欲令熟讀以得之也。大概其說以為,欲明言之,恐洩天機;欲不說來,卻又可惜。

※《金碧古文龍虎上經》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麻姑所錄本無「金碧」字。
《朱子語錄》曰:「曾景建謂《參同契》本是《龍虎上經》,果否?」先生曰:不然,蓋是後人見魏伯陽有「龍虎上經」一句,遂偽作此經。大概皆是體《參同契》而為,故其閒有說錯了處。如《參同契》云「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二用者,即《易》中用九、用六也。乾坤六爻,上下皆是有位,惟用九、用六無位,故周流行於六虛。今《龍虎經》却錯說作虛、危去。蓋討頭不見,胡亂牽合一字來說。

※《參同契解》一卷

陳氏曰:題紫陽先生,不知何人。

※《西昇經》四卷

鼂氏曰:題曰太上真人尹君記錄。老子將游西域,既為關令尹喜說五千言,又留秘旨,凡三十六章,喜述之為此經。其首稱老君西昇,聞道竺乾有古先生,是以就有道。說者以古先生,佛也。事見《廣洪明集·辯惑論》。

※《韋注西昇經》三卷

鼂氏曰:梁道士章處元。分上下經:上經三七,法天之陽數,分二十一章,下經四七,法地之陰數,總四十九章,象大衍用數云。《唐志》稱「處元《集解》」,以「聞道竺乾」為「經道竺乾」,以「古先生」為老子自謂。

※《洞元注西昇經》四卷

鼂氏曰:唐洞元子注,其姓名未詳。《唐志》有戴詵注《西昇經》,疑此或詵書也。分三十六章謂竺乾古先生非釋迦之號云。

※《徐注西昇經》二卷

鼂氏曰:徐道邈撰。句曲人,未詳何代。其本以「有古先生善入無為」作「善八泥九」,「古先生者,吾之師也,化乎竺乾」作「吾之身也,化胡竺乾」云。

※《步虛經》一卷

鼂氏曰:太極真人傳左仙翁,其章皆高仙上聖朝元都、玉京,飛巡虛空之所諷詠,故曰「步虛」。

※《定觀經》一卷

鼂氏曰:題云天尊授左元真人,迷定心惠觀等修,故以為名云。

※《內觀經》一卷

鼂氏曰:老子撰。述人胞胚、魂魄眾神之名,當締觀身必,俾不染濁穢,乃可常存云。凡二十二章。

※《老子化胡經》十卷

鼂氏曰:魏明帝為之序。經言老子歸昆侖化胡,次授罽賓,後及天竺。按裴松之《三國志注》言「世稱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說蓋起於此。《議化胡經八狀》附於後。《唐志》云:「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秋官侍郎劉如璿等議狀」。證其非偽,此是也。

※《太清經》一卷

鼂氏曰:《太清護命靈文》,金闕上聖按傳修道之士,可以除邪治病云。

※《大蓬神咒》一卷

鼂氏曰:未詳撰人。《邯鄲書目》載道書最多,已上八種皆有之。

※《混元內外鑒》二卷,《延壽經》一卷,附

鼂氏曰:「混元」謂老子也。亦導引之術。《內篇》八,《外篇》二。

※《太上說魂魄經》二卷

鼂氏曰:題曰老子撰。載三魂七魄名字、形狀、好惡,以咒術存制之。《崇文》題曰《太上靈書》,李氏亦有其目。

※《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

鼂氏曰:天皇人為黃帝說。一行、羅公遠、葉法靜注。論水火龍虎造金丹之術,《崇文》書也。按《九仙經興廢記》云,此經黃帝留峩眉山石壁,漢武帝時得之,大中嘗禁絕。

※《陰符內丹經》一卷

鼂氏曰:題曰老子說。

※《紫陽金碧經》二卷

鼂氏曰:皇元真人撰,廣成子述,河上公修。為六十四章。上明和合習真之法,中有調神理氣之方,下有還丹九鼎上昇之術。《崇文目》有三卷,今逸其一。

※《靈樞金鏡神景內經》十卷

陳氏曰:稱扁鵲注。

※《上清天地宮府圖經》二卷

陳氏曰:唐司馬子微撰。

※《中誡經》一卷

陳氏曰:稱黃帝、赤松子問答,蓋假托也。

※《太上金碧經》一卷

陳氏曰:題魏伯陽注。

※《四十九章經》

李壁季章序曰:隱者劉漫翁,博涉古今,尤邃黃老。一日,某言賈生《惜誓賦》之超絕,如云「黃鵠一舉兮,知山川紆曲,再舉兮,睹天地圓方」,此言居身益高,則所見益遠矣。今人汨於情偽,沈於利欲,猶坎蛙壤蚓,積處窪下,欲幾高明,得乎?東坡稱:「博大古真人,老聃、關尹喜。獨立萬物表,長生乃餘事。」惟其翛然玄覽,却立垢紛之外,不為物所梏,則乘星載雲,揮斥八極,超無有而獨有,又誰禦哉!漫翁曰:「君言善矣。然茲理也,不待賈生、東坡而始著。是在道經《四十九章經》巳云:『學道甚苦,如負重登山,既登絕頂,其苦自息。俯視一世,皆微眇也。』」予始知有是經。亟從羽流訪得讀之,慨然曰:「至言妙道,盡在是矣,虛皇豈欺我哉!」大抵道家貴於眇萬物而不留,離澳渫而化昭融,物之旦夜交於前者,皆不足以為吾病,而去道邇矣。然而為物而眇視之,猶有物也。若盡空諸有,豁然四達,無門無旁,無聲無臭,亶為至極。而聖人之教人,未嘗舉空也。老子言道雖窈冥恍惚,而必有象有物焉。此經所謂圓明具足者,非邪?或謂之誡,或謂之元,或謂之真,或謂之覺,或謂之實際,以至為情為識,為喜為怒,為愛為惡,為聖賢為仙靈,為姦邪為盜賊,大而天下之能化育,微而蠛蠓之能飛鳴,皆是物也。故《易》著感寂之理,而《昇元》、《清靜》二經,雖曰空而實非空。使凡世之善惡皆可舉而空之,則淫、貪、狠、愚、險、忮、讒、媚所植罪,本亦可空矣,則將何所不至乎?味經之三十三章,蓋與《老》、《易》及《清靜》、《昇元》合。雖稱種種因緣均為幻假,當滅除之,而他章顧謂「觸情縱欲,是造諸苦,吾道苦而後樂,眾生樂而後苦」,又云「財者罪之根,聚財為聚孽」,又云「危人還自危,枉彼還自枉」。觀此,則凡奸邪小人聚財以規利,枉彼以陷人,雖快一時,終必自禍,猶影響也。概謂之空,可乎?嘗怪道家言《三洞》、《三太》皆藏玉京,上真猶不得見,而近世張君房所集道書凡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崇、觀閒增至五千三百七十八卷,抑何多邪?黃老宗旨虛無,至《太》、《洞》諸經,昉言諸天奧密、神仙隱秘事,自晉始傳人閒,由隋歷唐,方技符籙,其說益以誕漫,去本滋遠。以是知道家之書,真者絕少,而俗師附益假托者多。如世所傳《斗經》,乃以北辰為北斗,豈有天人至尊不辨星文,誤引《論語》者乎?若此經之元妙精微,明白切至,其為先聖至人所說無疑。惟卓識殫洽者,無惑乎古書之王偽;彼方士羽人,茍非研精教典,獨會於心,烏能斷其書之純駁哉!

△右神仙

 卷二百二十三 ↑返回頂部 卷二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