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東岡先生文集/卷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一 東岡先生文集
卷十二
作者:金宇顒
1755年
卷十三

經筵講義[编辑]

甲戌正月二十一日。朝接見大臣臺諫承旨玉堂于丕顯閣。特進官不入。地猍也。時上體不平。不接群臣近一月矣。李領相以特進官不入。有違舊規。欲請罷接見。李承旨以爲不可。進講自不慮胡獲止必有爲而發也。因論廢與亂之弊。宇顒啓曰。變亂先王之法。害固大也。廢之爲害。亦不少。不思不爲。安於縱弛。其禍必至於衰亡矣。不可不戒也。講訖。上謂領議政李鐸曰。近來。上則天變非常。下則民生困悴。國家之事。未知所底。而顧予之德。無寸進而有尺退。將何以濟事。恐爲後世子孫之憂矣。如之何則可乎。鐸曰。自上遇災警戄。與成湯無異。方今國家之事。不至甚失。只縁臣等無狀。致此變異也。但白虹之變。古人以爲兵象。當使兵曹備邊司。同議擇將防備之事。以應天戒。副提學柳希春進啓。盛言兵判姜士尙廉謹。宇顒曰。任大事之人。徒能謹愼自守。恐不足有爲也。必包括一時人才。隨才擬用及可。今當責勉其所不及。未可遽以是爲盡美。承旨李珥亦言之。希春言李珥上疏甚好。須詳議施行。宇顒亦贊其命朝臣廣議可否。又使大臣與珥面議可否。珥曰。小臣無所知。只是眷眷不能已。故如是過蒙褒嘉。實出望外。雖然。須有施行之實。方有用言之效。古人曰。死馬且買之。況生者乎。以臣無取之言。殿下尙嘉而用之。則四方有識之士。孰不争來獻言者乎。臣以是爲幸爾。宇顒進啓曰。上敎曰。予德無寸進而有尺退。可見德愈盛而自知不足。推是心以求之。何所不至。願殿下終始此心。益求其進。親賢勉學。接續光明。以成其德。不勝幸甚。又言自上遇災警懼。好賢察言。非不至也。只是欠實事爾。願修其實。宗社臣民。被其實福矣。希春謹元珥等皆言朴漸不合任明川。宇顒亦言用人之道。當隨其才器。

二十二日。晝講于思政殿簷下。自咸有一德初面止爲建丑正也。一德純一之德。不雜不息之義。上謂不雜是惟精。不息是惟一。宇顒曰。不雜之中。精一之義皆在。與察未二者之間而不雜。恐所指不同。此不雜。兼知行說。不息則久而不已之謂也。校理趙廷機曰。恐上敎是。李珥亦云然。惟柳希春以宇顒言爲然。承旨柳㙉等啓請特召成渾。上曰。予實未知其人。所以難也。宇顒曰。聞其人有學問通明之才云。人君不可盡知其人而後召之也。人謂之賢。至誠欲見。見之而後。命之以爵可也。前日鄭逑事。臣亦如此達之矣。上曰。渾是守琛之子乎。趙廷機曰。是也。上問其年。廷機曰。乙未也。臣因李珥。聞其人器量宏遠。似不及守琛。而一動一靜。必以規矩。則守琛又不及也。宇顒啓曰。殿下首擢韓脩爲持平。是好賢之心也。使脩能稱其職。則殿下知人之明也。不幸而不能稱職。殿下亦不可以是自沮。當益求一時之賢。期於必得其人。所貴者。殿下之好賢有誠耳。苟誠矣。雖或有失。終無不得賢之理。脩特拜之時。諸臣皆喜。臣獨恐懼。若脩或不能如所望。則殿下之心。恐因是而遂怠於求賢故也。願以爲戒。時以未出身人。叅擬憲府官。修首拜持平故云。因極論時弊。且言昨日殿下親敎大臣。辭意惻怛。臣意謂殿下與大臣當有所謨畫設施之事。而大臣卒無大段建白事。只言擇將備邊一事而已。邊備固是大事。然豈無根本事乎。且備邊亦有根本。不推其本。徒言何補。昨日入侍。大臣及近臣數人。皆可訪問。殿下何不詳問某事當行。行之當何如。使之相與講究。瞭然明白而行之耶。李珥上疏而自上嘉奬。命大臣商議。此固美矣。然曷若面問極其底藴。自上洞知其意而行之之爲美乎。每入侍。只說一場說話。卒無一箇實用。只此空言。恐不足以救民而答天也。朝廷之禮。固以嚴敬爲主。然君臣之際。必情志相孚。而後可以有爲。自古及今。未有不如是而能有爲之時。今也上不知臣下之心。下不知君上之心。論事揆策。只成空言。無一毫有補。畢竟何爲。如是則忠良不樂仕於朝。而持祿苟容之人。各得其計。恐非國家之利也。

二十五日。晝講于簷下。自非天私我有商止所以日新也。天佑民歸。皆以一德之故。上曰。此言理之自然耳。非以天佑民歸爲意而修其一德也。後世如漢高帝。亦爲天人所歸。但不能無意於求。此其所以不及古也。宇顒曰。誠如聖敎。修德。自是義理當然。在我所當爲者盡之而已。天佑民歸。是自然之效耳。又曰。一德用工夫處。只終始惟一時乃日新八字甚切。集傳云。新德之要。在乎有常而已。眞箇如此。這道理須是常接續不已。方能日新。不然。間齗不常。何能日新。試於身驗之。志氣淸明。義理明徹時或有之。是其新處。由是而接續不已。則新而又新。方可謂之日新。由其不能有常而間齗時多。故新處復昏窒而依舊茫然。終無有成之理。以其不常故。不能新也。自上試於淸閑之暇驗之。知得日新之味。則自然不能已矣。講訖。鄭惟一進啓曰。祖宗法。固當遵守。亦不可不變通。比之家舎。祖先所造。歲久浸毀。不可不修整。上曰。然。予亦豈不知如此。但人主須有可爲之才。乃可辦也。顧余不才不德。何以做得事。惟一曰。聖上聰明出人。而群臣無能任事者。故上意以爲無可與有爲耳。上曰。不然。朝廷豈無賢人。以三公言之。皆是時望所屬。豈不能做事。只是予不能有爲耳。惟一又言更革却是難事。因引朱子言宋太祖因五代之政而不革。此是作者手段。上然之。宇顒曰。朱子所謂作者手段。恐是謂可損益者損益之。可因人情者因之之謂也。非謂當循其弊習也。然此特言宋祖事耳。若使三代帝王當此時。則不但如是而已也。上因謂宇顒曰。汝資質旣異。其於學問。用工亦多。筵中進說。每眷眷於此學。予甚嘉之。但予學不進。未能行一言。常以爲愧也。學問之事。古人言之已備。然不若今日進言之切已。汝退而爲予製進一箴。開陳爲學之要。予將觀覧焉。宇顒稽首而對曰。臣資性鹵莽。少知爲學。而不能實用其力。作輟無常。辛勤半生。卒無成就。今者叨侍經帷。兄以口耳之學。達其眷眷之意。自上意其或有一分所得。故如是敎之。臣感激雖深。實未知所以仰副也。然螻蟻微情。自不能已。今承明命。敢不對揚。當退而爲之。上曰。如此甚佳矣。宇顒仍啓曰。方今朝綱當立。群策當用。弊政當革。民瘼當祛。所當爲者。不可盡陳。惟在上志先定。然後乃可爲也。殿下謙沖退托。懼不克勝。固盛德也。然謙之爲德。自知不足。益求其進而不已。故曰謙受益。又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若徒自菲薄。以爲予何能爲而已。則非所以進德也。以殿下聖明。決意有爲。則何事不可爲乎。惟在聖志先定於內。則風彩自變於外。自然有佐下風而致力興事之臣矣。況今朝廷不可謂無人。如聖敎所言者乎。伏願加勉焉。遂退。

二十七日。晝講于簷下。自任官惟賢才止所以任君子也。講訖。宇顒與辛應時啓曰。水原民弑母。綱常之變甚矣。請罷其守革其邑。上曰。不然。唐太宗有言。堯舜之聖。尙不能化其子。守令安能敎其民而比屋可封乎。若如是則爭相揜覆。反有弊矣。言及天人災異之事。上謂宇顒曰。天人之理。予未有知。其細陳之。宇顒啓曰。大抵天人。一理也。人心腔子裏。天道之元亨利貞具焉。脗合無間。流行不息。所以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流通相與。而災祥之應不爽也。上曰。然。大抵作善降祥。作惡降災。自是天理如此而不差也。古人所謂仁愛人君。在人君思之則如此耳。天豈有意而爲之哉。又言隋煬極惡窮凶。上天不顧。故無災。此類。予所未曉。宇顒曰。天人一理。所以有感應。豈有人爲於其間而主張喜怒哉。然古人言高宗與天合德。故纔有失。卽有雉雊之異。隋煬無道之極。與天阻隔。故漠然無應。恐或有是理也。其後筵中。上又問此事。宇顒又言天非有意而有災無災也。但人之有道無道。便有天理流行與阻隔之異。故恐或有此理也。上曰。此終不可曉。若爾則桀非不極惡。而降災于夏。以彰厥罪。何也。宇顒曰。大無道之世。無災云者。此恐別有一道耳。非謂常常如是也。其後承旨李珥入侍。上又問之。珥曰。天人之間。只有福善禍淫之理。大無道之世。無災云者。其說非是。上以爲然。

二十九日。晝講于簷下。自德舞常師止惟此語爲精密。講後。上問戶曹判書成世章曰。家供法已行。便耶否耶。世章曰。大槩好。然微少之官。豈無可悶乎。宇顒曰。大槩立一良法。好件事多。則雖有些少之弊。自不必拘。斷以行之。久當有效。願勿疑也。又言任大臣親儒臣之意。且曰。大臣當令署事。以復祖宗舊法。上不應。

二月一曰。晝講簷下。俾萬姓至有不可掩者如此。副提學柳希春啓曰。大哉王言。物格知止故也。一哉王心。意誠心正故也。宇顒與李珥啓曰。此言非是。由其有格致誠正之功。故其言大。見其言之大。故知其心之一。不可分言與心而兩之也。言。心聲也。心一則言大。猶形影也。故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言有不得處。便是心有不明處故也。希春歷擧前代帝王。自兩漢下至金元云。漢文帝資質極美。後世惟金世宗似之。珥曰。世宗豈及文帝。猶不逮元魏孝文也。說及唐太宗。上曰。太宗心術不正。與曹操何異。希春珥曰。太宗與操有間。宇顒亦曰。知有仁義而假之。所以愈於操。上曰。太宗弑兄殺弟。滅其十子。而外假仁義。心術極不正。每讀史至此。輒掩卷而不欲看。今人所以稱太宗者。只爲其有治天下之才爾。以予觀之。雖或無才。不能治天下。而心路平正。則豈不愈乎。珥曰。論其心。固然。然其長處亦多。曷若兼取其長乎。上曰。雖有長處。亦何足看。二帝三王之事。載在方第。取法於此足矣。何必取太宗長處。然後爲治哉。宇顒曰。聖敎甚當。但當取法聖賢。不須每取漢祖唐宗計較長短也。希春言昭烈才短。上曰。未知昭烈果是才短否。以當時不能成功觀之則似然。然當時事勢不易。如孔明間世之才。亦不能成功。何可以此短之耶。言及漢文不能用賈誼事。上問帝之所以不能用誼者。何故也。宇顒對曰。文帝大槩資質好。而立志則不大。只要遵守當時制度。纔見人高論。便憚其難行。此其所以不能用誼也。誼之學雖不醇。然當時之臣。無有其比。使文帝得用其才。則其效豈止此而已哉。而卒不能用。以爲千古之恨。此人主所當監戒者也。○一日筵中。上謂宇顒曰。若予亦可有爲乎。對曰。聖質高明超詣。若加意篤志。豈有不可爲之理。況氣質之用少。學問之力大。殿下當加意而已。上曰。予質甚鹵莽。似不能有爲。爾言非是。李珥啓曰。宇顒所言。雖是其情。然語太過矣。殿下執德有恒。有可爲之資。若加勉焉。則豈不能有爲乎。是時。上方嚮儒學。經筵官柳希春李珥啓辭。多所採納。然柳博而泛。李果而疏。啓沃之言。殊未親切。故不能開導上意。識者憂之。○承旨鄭惟一乞留朴漸曰。臣與漸義同兄弟。渠多病。北土風氣。不比內地。豈得無私情乎。宇顒啓曰。惟一之言。非是。漸近臣。不習弓馬。而殿下用之邊地。非用人之義。故前日李珥等亦以爲言。豈敢私一朴漸哉。人臣雖有私情於朋友。何敢挾此而達於君父乎。上才極高邁。雖古聖賢事。未嘗遽信。而多所疑問。一曰。上問聯珠詩有朱子七夕詩云云。朱子何爲此怪誕語乎。枊希春曰。此非失子之詩。聯珠誤稱朱文公也。且如不自棄文。亦非朱子所作。而今人誤傳也。或言年譜末所附訓蒙詩。亦非朱子作。宇顒曰。不然。此非朱子。不能作。不可疑也。上喜曰。果然也。七夕詩。予非卿言。終未免疑也。後日筵中。上曰。昨因七夕詩事。有所省悟。凡聖賢不可疑。只當䉆信耳。

四月十三日。朝講于思政殿。說命中初面止政治無不休美矣。宇顒啓曰。皇天爲民立君。非以天下奉一人。惟以一人治天下耳。人君不知此義。而以位爲樂。則逸豫之念生。而危亡之禍至矣。古之帝王知此義。故兢業戒懼。以終其身。而不敢自暇逸。桀紂幽厲。由不知此義。故爲惡至於如彼。故言桀之惡曰。不克庸德。慢神虐民。數紂之惡曰。不敬上天。降災下民。桀紂之惡滔天。而原其至此。則由不知天人之寄。而安於逸豫故也。師曠曰云云。人君於此。可以悚然懼矣。講畢。修撰尹晛啓曰。金宇顒獻箴。自上嘉納。而又下玉堂使觀之。此樂善而能廣之意也。幸甚幸甚。上曰。予不知文。然箴意甚好觀也。又曰。敬身與克己。有以異乎。恐敬身可以包克己也。晛曰。上敎甚當。臣固亦疑之。曾以語宇顒矣。宇顒對曰。固然。但臣意以爲但言敬身。則可以包克己在中。若幷言之。則敬身只是戒懼操持。存天理底意思。克己則就私欲萌動處。便下勇猛工夫。遏人欲底意思。譬之。敬身如將息。克己如服藥去病。將息至到。自可無病。然意外病作。又須服藥。要有兩項工夫。故各擧言之。上曰。如是言之。則意思亦好矣。宇顒又曰。臣學術荒淺。無他所知。所上六箴。雖其陳舊無足觀。然環顧更無他有。自上若賜觀覧而納用焉。則臣死有餘榮矣。又曰。小臣平生羸病。分甘廢棄。無意於陳力就列之事。承命上來。只爲拜思。不意聖眷非常。臣雖筋力不堪。而義難言去。黽勉扶曳。塵穢侍從久矣。入春以來。患大病。垂死而甦。自後精神耗憊。元氣極敗。雖欲黽勉。而勢不可得。竊恐不得久侍淸閑之讌。御恩瞻戀。不知所言。上曰。爾雖有病。自可在此調理。何可人人皆欲去耶。宇顒起而對曰。小臣蒙恩特甚。雖其疾病不堪。而心豈敢忘君臣之義耶。今臣不敢言去國。只願暫歸故山。調理孱病。庶保區區之性命。若在此則病軀不堪酬應。頓無蘇醒之望。況玉堂非養病之地耶。臣欲受由下鄕。而近日臣僚無受由之路。故敢此仰達。上曰。爾病。予固知之。暫休故山。若又不許。則太悶人也。所當依請。且爾服何藥。予當賜爾藥也。宇顒起拜曰。臣患脾胃證。服養胃進食丸矣。上又曰。爾當歸休。但毋久滯也。

十月十三日。朝講洪範論聰明之理。宇顒曰。此二字。尤急於人君之用。然是道也。心循天理公一心。乃可以憲天聰明而無不見聞。自古人君固有資性聰明。而或以人爲作之。故反爲私意所蔽。而歸於不聰不明。如唐德宗是也。殿下聰明之德。性之於天。惟能防一己之偏。憲天而不作。虛己受言。任賢使能。合天下之善。則聰明之德全。而皇極之道建矣。宇顒及承旨鄭琢進啓楊州書院賜額事。其後經筵官屢以爲言。上終不許。宇顒又啓軍民困苦。兵籍不成頭緒。轉徙相望。盜賊橫行之狀。又啓僧人交通內司。密奉慈旨。宮闈不肅。莫此爲大。臣竊恐殿下積誠正己之道。容有未至而然也。伏願加念。又啓頃日疏通之事。眩惑觀聽。隳損紀綱。往者不可諫。而來者猶可戒。又啓家供之法。請行之勿疑。

十四日。晝講洪範。上問天之形體與天之所以爲天。以及天地六合之外。無慮十餘條。侍臣多不能對。正字洪廸啓曰。人君典學。當就平實處着力。不可窮高極遠也。上曰。此言似是而非也。天道之微。豈可不窮。然則太極圖。何以序於近思之首。宇顒曰。顯微一理。皆所當竆。但人事尤切。爲學須先於下學處下工。則上達在其中。帝王之學。尤須切己思惟。體之於身。而施之於用。廸言是也。因氣數之說。論康節國祚之說。上又言前人有言。黨錮之時。漠祚將亡。非人力可支。而諸賢不知幾微云。如何。宇顒曰。此非君子之言。當是時。群賢竝生。上之人。苟能振而用之。漢氏之祚。未可量也。乃禁錮殺戮。自取滅亡。是豈天數。實人自取之爾。大抵君相造命。不可言命。

十五日。朝講。領事盧守愼啓曰。心者。萬化之主也。一心澄明。然後萬理可窮。萬事可做。一爲物漬而不得其正。則學問處事都是虛了。故澄心乃本源事也。宇顒曰。澄心固是本源。然心不能自澄。必日用之間。念念省察。克己存理。久之澄然淸明矣。廸曰。澄心之說。太高而不切實。

十一月四日。晝講洪範。宇顒進啓曰。殿下非不好善。而誠或未至。如李珥久在帷幄。殿下亦知其人矣。有學有才。雖有疏處。其材具自合大用。今日群臣。罕有其比。若用之不盡其才。臣恐遺後世之恨矣。其以監司來拜命也。意謂殿下必賜召對。而竟不一見而去。臣之於君。固不敢一時忘。而君之於臣。亦豈可恝視而無情也。臣於此竊恐好賢之不誠也。賢者。國家之利器。人君當急親賢之爲務。洪範曰。人之有猷有爲有守。汝則念之。言當念念不忘也。明道爲神宗言曰。陛下奈何輕天下士。神宗俯身拱手曰。朕何敢如是。願殿下以爲戒。且殿下聞成渾學行。思欲一見。渾以羸病不能犯寒上道。而至於暄熱之後。更不收召。雖殿下至仁。愍其情悃。然恐好之之誠。或未至也。臣非爲珥渾言。誠恐衆賢進退。由於此等擧措也。又言國朝寶鑑。祖宗家法云云。

五日。朝講洪範。因論休咎係乎人主一心之義。極陳戒懼愼獨持敬之說。上患動處多易致擾亂。盧守愼曰。淸心最要。心不汨於慾。則雖日接事物。不至擾亂。若徒玩心章句。豈有淸明時節。宇顒曰。淸心固要。須是審幾愼獨。常使天理存在。心乃淸也。且世事盡是人事。切不可惡。所貴乎心淸者。只欲義理昭著。應得事宜爾。若要屛絶事物。使心淸淨。則流於異學也。伹初學才接人事。便覺工夫渙散。以其內外未能合一故也。須是着緊把捉。專用心於內。方好。大抵講學修己之外。聲色臭味種種外事。都不置胸中。方得專精。有下手處也。有言明廟時頻命題以試太學生者。守愼曰。勸士之道。不專在課製。須使漸知禮義。生員齒坐。比聞學中頗行。而非上所命。人多異論云。伏乞自上示以當行之意。因言願勿惑衆言。行之十年。必有效矣。宇顒進曰。此言甚善。上曰。亦有言不可行者。宇顒曰。爲此言者。未知何意。恐只是庸人習非之見爾。願上勿惑此等言。以義理斷之。上曰。言此者。謂太學是小朝廷。守愼言小朝廷之說。非是。宇顒又敷衍之。因力贊其決。而不聞聖語矣。上見趙憲所上質正錄言薛文淸事。謂宇顒曰。薛公文集。可刊行也。對曰。文集。臣未及見。見其讀書錄。甚親切有益學者。上曰。文集在本館矣。宇顒退而取閱。後於筵中。啓請刊行。且曰。有行實錄一冊。紀其行蹟。踐履篤實。眞可爲學者師。請附文集後刊行。又曰。南軒文集。有益學者。請竝刊出。上皆從之。

十二月二日。晝講書大誥。至敷賁。敷前人受命。玆不忘大功。宇顒因進啓守成之世。非晏然無爲而已。必曰修明其典章法度。必曰增益開大前人之基業。是之謂能守成。若因循玩愒。不思不爲。而曰守先王之法而已。則其不至於廢墮不振者鮮矣。上曰。固是。但與其妄作而覆墜。不若循舊而小過爾。宇顒復啓妄作與修明增大之異。特進官李俊民進曰。上敎誠是。況今紀綱大壞。官司墮廢。祖宗法亦不能守。何可議他。○一日。夕講大學衍義。賈誼廉級之言。宇顒因極言伏節死儀之士所當崇奬。非人臣之利。乃國家之福。又言國家理財之道。在厚民節用。若屑屑於末。徒足以敗之而已。○一日夜對。講大學衍義精一執中之說。因啓曰。帝王心法。所宜究心。願毋專意章句。上曰。但予文義不通。何能及此。

乙亥六月八日。宇顒上疏辭修撰。上命召入對曰。省疏。知汝至誠。玆依所辭遞免矣。比來久不相見。故召入矣。宇顒再拜謝。仍啓曰。臣孱病餘生。絶無寸長。忝在帷幄。未有補塞。又不能恪勤職事。左授學職。庶幾黽勉。小效臣職。才能淺薄。懼不克堪。不意法外復授本職於都目之前。臣懼用法不一。不但一身之計而已。仰荷天鑑。諒其誠而許免。不勝感幸。又曰。臣久在外職。不得瞻望天顔。今承召對。又震慴天威。不敢審察玉候。竊觀群臣悶迫之情。皆謂聖候毁極。將不能支勝。臣不勝憂悶之至。雖以閭閻匹夫。居喪之禮。亦在全身保體。終始盡禮。而不專在於飮食之節也。況人主負荷之大乎。且飮食一節。若以爲帝王居喪之禮與匹夫異。此一節不可行。則固非禮之正也。但我殿下受氣淸臞。絶異平人。臣久侍帷幄。以平日玉候料之。竊恐於此一節。不可固執也。且殿下聖孝天至。見識超出。其於送終大事。極其誠意。如望哭禮白布衣冠視事之類。皆近世所未有。固知聖主作爲。超出尋常。推是心以往。不惟盡禮於喪事。擴而充之。又是大有爲之根基也。朝野顒望。皆謂殿下將興三代之理矣。臣願殿下開廣德意。日新聖志。毋拘於一節。而益進乎大德。益保聖躬。益親儒士。常以典學修身。興道致治。大濟生靈爲念。則臣民幸甚。且天下事不爲則已。爲則必得其人乃可也。聚集今日第一流輩。於本根之地。日夕切磋。論難都兪。聽用言計。始可有爲也。今日草野賢才。殿下亦已聞之。盡力招致。使之用力於根本之地可也。且二三大臣者。人主所與共天職也。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古之所謂太師太保也。此必聖賢之人。始可稱職矣。故曰官不必備。帷其人。苟非其人而處於此地。則國事非矣。故人主之職。在論相而已。孟子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蓋以親者尊者未必賢。則當進疏且卑者。惟以得人爲貴也。臣以爲殿下今日之所愼。莫大於此。恐不可以循資之例處之也。上曰。甚是。予於今日。益知汝見識之高矣。但云必聖賢可稱此職則似太過。後世那得聖賢底人。對曰。求其能盡是職者。非聖賢不可。但後世聖賢不常有。而相位不可闕。則須得一世第一人物。始可了得一世事。厭服一世人心矣。上曰。然。今日朝廷。不可謂無人。何故不治耶。對曰。今日不可謂專無人。但大臣雖賢。任之不重。用之不專。則不能有爲也。侍從雖賢。親近切磨。言聽計從之道未盡。則不能展其才也。此在殿下推誠而責任之耳。上曰。今日之務。當何先。對曰。臣本迂愚。徒知掇拾古人之糟粕。何足以知當世之務耶。但今日之事。上自朝廷。下至四方。無一不受病者。百孔千瘡。東補西傾。欲一一救之。勞而無益。此事自有根本。在人主一心而已。誠能日新聖志。無少怠間。而日親儒臣。日念民瘼。唯以大濟生靈。増光前烈爲心。則賢才樂爲之用。而嘉謨善策。日陳於前。天下事乃可爲矣。其施措之方。則臣不暇及。但此根本旣立。然後擧而措之耳。孟子曰。堯舜之知而不徧物。急親賢之爲務。賢才者。國家致治之具也。古今天下。未有不得賢才而能致治者也。殿下若欲有爲。必自得賢士始。上曰。汝近讀何書。作何工夫。對曰。臣疾病廢墜。常時亦不能勤讀書。自來作官。又有官事之擾。不能開卷。學業荒塞。無以仰對聖問。偶或開卷。只得溫習舊讀近思錄朱書節要而已。因言二書甚切學者。上曰。近思錄固切。但亦難讀耳。因問數處云云。又問朱書云云。宇顒因啓曰。聖賢之言。廣大精微。無所不備。在學者切己求之耳。人主自有人主作用。學者自有學者作用。卿士大夫亦自有其用。各自着己求之。始可謂學問耳。因言及學校荒廢。士習不美之弊。且曰。近日大學生。相與爲齒坐。是長幼倫理所當然也。諸生輩樂於新舊間餔啜鄙陋之習。不樂於此。譁然攻之。大司成許曄招諸生曉諭之。諸生不服。幾至作亂。士習如此。誠可寒心。上曰。此事則不難也。只是未有上命。故敢如此。若自上命爲。則何敢然乎。但未知中原如何爲之。對曰。中原未有生員進士科。又豈有新舊之規哉。承旨趙溥曰。古有增廣生員云云。恐中國亦有之。宇顒曰。生員。只是生徒耳。非科目也。其後。亦無行齒坐之命。又言學職不擇人。唯以閑散置之。不足以儀表士子。作新學風。世人見識。不能及遠。視學校鮮不爲閑漫之地。臣以爲選擇學職。使士風少變。養育十年。庶幾爲他日國家之用。其爲長遠之計。莫急於此。臣欲乞玉堂官員。當如祖宗朝。濟濟備員。勿許他轉。而常使兼帶學職。入番則進講於人主。出番則與士子論說爲宜。上問祖宗朝有此否。對曰。臣不曉典故。不知有此與否。但思之。此非如兼他職之比。同是學問之事。似可兼治也。上曰。旣無前規。似難矣。又言軍籍事。嶺南頗以騷擾。民不樂業。恐傷根本。朝廷政令。當以惻怛慈愛爲本云云。

二十四日。召對。宇顒與副學李珥承旨鄭彦智等入侍。講尙書康誥王若曰嗚乎封汝念哉止作新民。講訖。宇顒與珥進啓請喪禮從權事曰。自上欲固執行素。如是而萬全無虞。則固善矣。但以聖候料之。恐無安全之理。以是爲悶耳。上曰。居喪有疾。食肉則有之矣。慮其生疾。預防而先食者。未之有也。朝廷何不揆而紛紛若是乎。是時。大臣率百官啓請從權事。珥等仍啓曰。玉堂欲止啓辭。但願自上量氣力。有不安之漸。須卽察幾通變耳。上喜曰。爾等須倡議。令百官退去可也。是後。玉堂先止啓辭。珥等啓曰。近來臺諫所言多不從。人心頗解體。上曰。是予不敏故也。但唐虞之際。亦有吁咈。豈可徒事唯唯也。珥曰。此固然。但可從之事。則速從可也。宇顒曰。我國紀綱所係。專在臺諫。臺諫不能效職。則紀綱隳矣。須有以開納而振作其氣可也。上曰。臺諫之言。亦多不是。近日尹春壽獄事云云。珥曰。此則然矣。臺諫之言有誤。則亦無不可駁正之理。因言臣在黃海時。論崔世瀣事云云。雖然。不可謂臺諫之言每如此而不之信也。珥又啓曰。持平閔純棄官歸田里。賢者去國。此可警省處也。上驚曰。予未聞矣。何故去也。又曰。此人。予聞其賢久矣。欲一見而自然不果也。宇顒曰。其人誠慤有學問。眞賢人也。珥曰。世習滔滔。稍有直己之人。群怪聚罵。使不得容其身。此純所以去也。以今時俗。決無有爲之望。若自上不爲主張。則賢者何所賴焉。且今時至誠憂國者極少。國家事。是人主之憂也。人主不可獨任其憂。須得賢者而共憂之。不亦可乎。上曰。白布衣冠事。聞亦多以爲非云。人心如此。似難有爲。珥曰。不特此一事也。人心時習。不好久矣。殿下若欲有爲。人心必有不悅而沮撓之者。惟在上心堅定不變。則豈有不可成之理。宇顒曰。世習不好。故人心陷溺。是非不明。而不悅於古道。然反而求之。天理民彝。固自若也。自上主張一變。則久自化而之善矣。豈有居得致之位。任君師之責。以人心不淑而不思變移之道乎。上曰。予欲爲親政。而大臣以爲不便。當如何。珥等曰。此事好矣。大臣之意。徒以盛暑。恐傷玉體耳。豈以爲不可乎。上曰。予意親政。則吏曹必不敢循私。而事漸好矣。珥仍啓超遷久任之法。又曰。今生民憔悴。膏澤已渴。朝廷雖欲救之。澤不下究。閭巷嗷嗷。無異往時。小民不知朝廷之淸明。天之立君。以爲民也。民生如此。其可不念乎。然今人心不正。官吏無愛民之心。法令不行。無可如何。此在自上誠心爲民而端原正本。以立紀綱。然後始有可爲之望矣。宇顒曰。自上唯以王道爲心。生靈爲念。則賢才輔而聖德進。紀綱可立而事可爲矣。珥曰。明主若欲有爲。須聚一時第一流輩於根本之地。不拘常規。未出身如純輩者。皆以閑官兼帶經筵職名。使得出入論難。且不須經筵。不時召見。君臣之間。如家人父子情意相接。然後可爲也。未出身兼帶經延事。人或以大典所無爲難。然如備邊使特進官。皆非大典所載也。宇顯曰。天之生才也不偶。一時人才。不能甚多。以不偶之人才。又拘於常規。而不得用於根本之地。不亦可惜乎。上曰。經筵之外。何以數數見群臣乎。珥曰。祖宗朝。承旨常入啓事。侍從之官。無時獨對。論難疑事。成中之朝。亦皆如此。上曰。大臣及玉堂入番。則予欲數數召見。但承旨啓辭則似難矣。上謂珥曰。常讀何書。所最喜者何書乎。對曰。習擧業時所讀。則猶不讀也。向學之後。從小學讀來。以至大學論孟。猶未及中庸。終而復始。尙未能通會。故不及於六經矣。上曰。四書中最喜何書乎。珥曰。亦無不好。別無偏喜。餘暇亦讀近思心經等書。但以疾病公務之故。多不能專云。上曰。少時常習文章否。觀爾文辭甚好。亦嘗學否。珥曰。臣自少未嘗學文詞。少時頗好禪學。泛觀諸經。覺得無着實處。反而求之吾儒之書。亦非爲文章而讀。今爲文詞。粗成文理者。亦別無用工之由。但嘗讀韓文古文眞寶及詩書大文而已。宇顒啓曰。玉堂官兼學職事。臣於前日啓之。自上敎以祖宗朝有此否。臣退而聞之。己卯時玉堂。皆兼學職矣。上曰。如此則經筵似不專一。而講言亦輕矣。宇顒曰。不然。若他事則經筵官決不兼帶。此則一條事。何不可乎。上曰。似難矣。宇顒又啓童蒙敎官當擇。因言朴泂善於其職云云。○嘗啓云。故師傅韓胤明。自上宜加恩眷。時慶山縣令尹希恬卒。上以潛邸師傅。賻恤甚至。特贈承旨。故因是及之。○嘗啓云。今日四境無虞。朝廷別無權奸。但患因循廢墜。下陵上替。民愁兵怨。財屈力殫。將無以爲國爾。自上當慮其所當慮。講學修身。澄源正本。以振頹綱。以圖至治而已。先時筵中。宋公溥泛言今世亦安知無權臣。上問其爲何人。宋不能對。金重叔進曰。聖明御世。豈有是耶。但我國權臣。皆出外戚。當預以爲戒云。重叔意蓋指方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