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0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四卷目錄

 真定府部彙考十二

  真定府古蹟考墳墓附

職方典第一百四卷

真定府部彙考十二[编辑]

真定府古蹟考墳墓附   府志[编辑]

春風亭 ,在真定北安豐里,元蘇天爵任侍郎時構為別墅,學士蜀郡虞集題名。元陳旅記。步樂亭 ,在真定治北,元丞相史天澤建。滋溪書堂 ,在真定滋河北新市,元參政蘇天爵幼讀書之所。宋本作「記。」

喜雨堂 在真定治內,元鈒納錫璋記。

《藏書室 》,在真定,元蘇天爵所建,以藏經籍子史之室。

神女樓 在府城北。《元志》:「舊有臺,俗呼神女樓。」 舒嘯臺 ,在真定古城東,元蘇天爵先世隱居讀書之所。至正中,天爵因高為臺,結欄構屋其上,扁曰「舒嘯。」

華塔 在府治南三里許寺之右有塔,𤥨虎、豹、獅象之形,飾五彩之色,巍然高聳,勢逼蒼穹。《風動古碑 》,在真定察院之側。唐代宗永泰二年,成德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恆州刺史李寶臣紀功載政,因樹此碑。高三尺許,剝落不全,風起輒搖動,若顯靈異,故名。

趙佗先冢 在真定北一十三里許。漢初為龍川令,後僭稱南越王。文帝為佗先人置守冢,復使陸賈賜佗書,佗遂稱臣。元傅興礪詩:「殊方欠識漢庭尊,異代能忘聖主恩。南越若逢人借問,尉佗先冢至今存。」

元石冢 在恆山上。《中山記》:「昔有元石者,中山酒家。與之千日酒,語其節,以歸數百里可至於醉。」 元石如其言飲之,至家而醉,其家以為死棺,殮葬之。酒家計其期,憶必醉而解也,往問之,其鄰人曰:「元石死三年矣。」 與之至其冢,掘而開棺,元石醉始解,起於棺中。

龍興寺 ,在府治東南。隋開皇六年建。初為龍藏寺。刱基之日,天降異香。恆州刺史鄂國公王孝《記》:「宋興,太祖幸之,繪像於閣西。」牧莊三塚, 在真定北十里許,相傳趙廉頗、藺相如、李牧並葬於此。然頗、牧故塚在靈壽。查《魏書》,「藺相如塚在新樂。」又《趙志》頗墓在趙州東二十里郭里村。並存之。

井陘縣

獵臺 在井陘鉶山上。周穆王嘗獵於鉶山,燕、趙謂山脊為鉶,即今井陘。《穆王傳》曰:「天子北征,乃絕漳水於鉶山之下,癸未,雨雪,穆天子獵於鉶山之西河。」

《妬神祠碑 》在井陘西南故關。昔介之推從文公出國,有割股之恩,後文公求之,乃隱於綿山,遂自焚死。而後人於此日不敢舉火,因號「寒食。」 其妺於冬至之後,日積一薪,列火焚之,以易其俗。兄則禁火以示誠,妺則焚柴以見志,謂之「妬神。」 大唐大曆十三年,遊擊將軍、上柱國李謹撰《祠頌》并序其銘。

龍窩石閣 在井陘寺中。大學士石珤詩:「石磴嵯峨偶一登,塵埃身到白雲層。萬山舒盡平生眼,欲把閒心付老僧。」

鎬厲王陵 。在井陘東北十五里,有《北魏太和七年墓碑》,題「開府儀同三司鎬厲王之墓」 ,獲鹿縣。

石邑城 在獲鹿縣北八里許。漢置縣。

白鹿泉亭 在獲鹿。元邑宰張淵因白鹿泉,遂覆以亭。邑人周儀《記》。

龍泉院 在獲鹿封龍鄉北山之麓,有元學士王思廉《記》。

老君洞 ,在獲鹿韓侯寨之陽。內有老君石像,相傳老君所棲。

連珠洞 在獲鹿靈巖寺之右。其洞竅闊而狹,狹而復闊,莫知所止,纍纍然如貫珠之狀。金世宗賜額曰「靈巖洞。」 刻石見存。

趙王冢 在獲鹿東三十里趙陵鋪東。冢大者六,小者二十三,相傳為戰國趙王之墓。

石娘娘棺 ,在獲鹿西北一里許。世傳昔有老人自刻其夫婦像於石壁,就以石為廟,又作石

棺於廟側,既成,作《機》文。其蓋夫婦俱入機中,蓋合而終。後人於棺上立廟祀之。神甚靈異,祈禱多應,迨今猶然。

元氏縣

韓臺 在元氏南三里,泜水之陽,纍纍相屬。相傳為韓信出井陘攻趙時虛糧冢。近日有臺下穿發得墓甓者,蓋趙氏公族大臣之遺冢,韓信建墓於其上,故因以名其臺。

石中寶劍 在元氏封龍山獅子峰。唐郭元振遊學於此山。一日聞霹靂聲,其石中裂出五色雲氣,因得石罅中寶劍。左丞史彬書「試劍石」 三大字於上。

吳橋古冢 在元氏南左村西北橋南西塔有古冢,山水漲溢衝激,略不騫移,若有陰為封擁者,相傳為「梁山伯墓,不然必有異人所藏蛻骨。」 靈壽縣。

狗臺 ,在靈壽西北八里。俗傳梁王醉臥草野火起,狗以身濡水洒臥處,王得免。

紀信臺 ,在靈壽東八里,上有紀信廟。

槁城縣

肥纍城 ,在槁城西南七里。《漢書》註:「古肥子國」 ,漢立肥纍縣。

九門城 在槁城西北二十五里。本戰國時趙邑。漢置九門縣,北齊省。隋、唐復置。宋省入槁城,即常山太守顏杲卿恥著安祿山衣處。有示衣坂。宜安城 ,在槁城西南二十五里。戰國時屬趙。漢立宜安縣。唐貞觀初,省入槁城。《史記》:「趙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師,復取宜安。」 即此。大學士石珤《記》:「宜安,漢舊縣也。」 漢以前為趙地。考之《史記》,「李牧拔宜安,走秦將桓錡」 者是也。《括地志》云:「在槁城縣西南二十五里。」 今其地有宜安社、宜安村,故知此地為舊址無疑。但其城池為陂陁桑田,不可復識矣。

尊經堂 在槁城西管鎮。元處士安熙建,有袁福《記》。

李牧臺 在槁城西南十五里土山、宜安之間,臺高數仞。《史記》:「趙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復取宜安,走其將桓錡。」 此則李牧駐兵遺址。示衣坂 ,在槁城西北三十里,大路側。《唐書》:「安祿山陷槁城,常山太守顏杲卿力不能拒,與長史袁履謙至槁城,迎見祿山,賜杲卿金紫衣,仍守常山。杲卿歸至中途,少駐坂側,顧履謙」 曰:「何為著此衣?」 履謙悟,遂相與起兵討祿山、杲卿,竟以節死。後人名其坂以示不忘。耿鄉 在槁城西,相傳漢耿氏宗族所居。光武封耿純為耿鄉侯,蓋取此。

平將軍營 ,在槁城北十餘里。洪武間,真定守臣平都司曾此屯兵,至今沙磧中猶往往得殘兵鏃。

《遺愛碑 》:在槁城西門外。元初董文炳以蔭補槁城令,值歲薦饑,府徵日暴,民不聊生。文炳出私穀數千石賑之,民賴以寬迨。文炳沒,邑人思之,立碑以紀其事。

石井戲井 在槁城肥纍故城。東西即肥子國東西郭,今以為村。

櫟陽 在槁城。《史》有「櫟陽」 ,今失其處。縣西三十五里有櫟鄉,恐是其地。

新豐、柏肆 二縣名,在槁城。唐暫置,尋省入槁城。

塌子口 在槁城西三十五里。相傳馮異輔光武巡河北,曾渡此。

郭主墓 在槁城西南。真定恭王女下嫁郡功曹槁人郭昌,生子況,為綿曼侯,女為光武皇后,及薨,光武親臨送葬。今墓旁高阜甚多,疑為郭主子孫附葬云。

楊伯雄墓 ,在槁城東廓莊村,為金學士其弟侍郎伯仁附葬於此。

王善墓 在槁城西北南孟村,學士李治撰碑。王慶端墓 在槁城西北南孟村,學士閆復、程鉅夫俱撰碑。

董俊墓 ,在槁城西北二十五里。學士李治撰碑。

董文炳墓 在槁城董村。學士王磐撰碑,其弟文用墓有學士閆復撰碑。文忠墓有學士姚燧撰碑。文直墓有學士虞集撰碑,其子姪士元墓有學士閆復撰碑。士珍墓有學士歐陽元撰碑。守簡墓有學士黃溍撰碑。士選墓有學士吳澄撰碑,守忠墓有學士揭經撰碑。守仁墓有學士虞集撰碑,俱附葬於此。

趙迪墓 ,在槁城西四里許。

趙民望墓 ,在槁城西四里許,歷官「四輔。」 安熙墓 在槁城西武家莊西北隅。元處士有「會稽袁桷撰碑。」

石珤墓 ,在槁城西南徐村,有少師楊一清撰碑,其父石玉、兄石玠墓,有「大學士謝遷撰碑」 ,俱葬於此。

張子麟墓 ,在槁城西五里武家莊。

皇全墓 在槁城東南白婁村,元學士虞集撰碑。

欒城縣

欒武臺 在欒城,相傳晉大夫欒武子所築。浪頭丘 ,在欒城東八里,高二丈餘,上有五嶽四瀆廟。

「彪塚丘 」 ,在欒城西三里,高二丈餘,勢甚巍然。《南客村丘 》,在欒城,有三丘,俱高四丈餘,巍然並峙,古建四瀆廟於上。

《董保丘 》,在欒城鋪東,高三丈餘,登之可以見城垣。

死狐山 在欒城北,一名「殺狐村。」 昔村民於林中射殺一狐,因名。

善眾寺 在欒城,創自隋唐。

無極縣

無極城 在無極西二十五里,新城村有遺址。苦陘城 ,在無極東北二十八里。戰國魏李克為中山相。苦陘之吏上計而入,多其前,克執而免之。漢為縣,屬中山,章帝改曰漢昌。

安鄉城 ,在無極南六里。魏明帝封外祖甄逸為安鄉侯,即此。

《天花樓 》在無極北城,其樓高聳。

《空谷齋 》:在無極西南隅。元隱士何體仁讀書處。

虛糧塚 ,在無極西二十五里。有阜數十,俱高丈餘,周圍廣數十步。農夫耕其旁,多得武械。相傳為虛糧塚。蓋檀道濟唱《籌量沙》之故地。思民堂 在無極治東北,不知何時建,今遺址尚存。

甄妃墓 ,在無極北十五里許堠村。魏主妃杜茂墓 ,在無極東北三十里陘邑村前。甄琛墓 ,在無極東北南劉村。為晉侍中,有石刻存。

賈惟貞墓 ,在無極西南三十里陳村,為元中書省參知政事,有《神道碑》。

何體仁墓 ,在無極西四里,為元處士。

平山縣

嘉陽城 在平山東一十八里,即春秋晉之蒲邑。漢於此置蒲吾縣,屬恆山。隋省入井陘縣。西平州城 在平山西門外,相傳昔為西平州,遺址尚存。

白鹿臺 在平山西四十里。漢武帝嘗登憩於此,有白鹿躍出,故名。

望京樓 在平山二十里東林山。俗傳趙武靈王建,今故址尚存。

王母臺 :在平山西北八里。巍然高臺,上建王母祠,雅致可觀。騷人墨客多遊於此。

仙棋盤 在平山西林。山頂有一巨石,高聳數丈,有棋跡存焉,故名。千佛堂、百佛堂俱在西林。山頂有石室,刻「百佛」 、「千佛」 於內。

試心石 在平山西林山。有石橫出丈許,下視百餘丈。俗云:「相傳古有善心,緣至嶺處膜拜,不善者自退,或強登輒墜之」 ,因名焉。

定州

新處城 在定州。漢置縣,屬中山國。光武封陳俊為新處侯,即此。

固城 ,在定州東三十里,相傳禹治水時所築焉。卿城 ,在定州。

樂陽城 在定州

唐城 ,在定州城北一十里。堯自唐侯而升為天子,此即其故都也。

雞鳴臺 在定州東南二十五里,按《圖經》,「漢光武自薊而南,舍宿於此。因地卑,築臺以居,雞鳴而去,因以為名。」

聞雞臺 在定州。《南道志》云:「中山郡南有北臺,蓋即燕太子丹聞雞處。」

廉臺 在定州南七十里。廉頗為將時築以練兵者,今因以名其村。

「閱古堂 」 ,在定州治後圃,魏公建,以繪古良守將之可法者六十條於壁,乃自為記與詩。「陋室 在定州」 ,唐詩人劉禹錫所築者。

喜雨亭 ,在定州城上,基址已廢,有李之瀚《記》。「養真亭 」 ,在定州。慶曆八年,王則叛真定,既誅,河北大名、定武、真定、高陽,為四路置帥,更命儒

臣以輯邊備,魏公自鄆州徙鎮,各大興方略,事無不自親。嘗有《題養真亭》詩:「所期清策應,不是愛精神。」 又云:「吏民還解否,吾豈苟安人。」 其志可見矣。

龍馬池 在定州城南牧馬廠。「宣德初,軍人趙牛牧馬其間,後產一駒,骨相奇異,時潛入水,良久方出,視其毛,下有鱗甲狀,人皆異之。有司以聞,貯木匣,馳進,中道而斃,因瘞道左。」 金定興城北有龍馬塚槐隄是也。

近塚村 在定州。昔光武為王莽所逐,至定州,忽遇耕夫,令伏於溝內,以土覆之,得免。後即位訪之,而耕夫已沒,遂培土於塚以識焉。故今之近塚村,必曰「陵南陵北」 云。

眾春園 在定州華塔寺。韓魏公為守時,嘗為臺池而園囿之,歲時與民同樂,故名。仍自為《記》與詩。

《雪浪齋 》在定州。蘇文忠建,今在文廟後。《新城宮 》在定州。魏世祖置。

料敵塔 ,有二:華塔,定州治東;大塔,定州治南。開元寺中。僧令能創於宋真宗咸平四年,成於仁宗宣和二年。高十三級,圍六十四步,洞門八面,鐵幢四落,飛竇懸梯,俯眺百里。宋知州宋祁嘗紀歲月於巔。洪武末,都督平安毀華塔,甃城堞,去幢為戎器,而獨留大塔,以便防守。考諸《傳》曰:「宋陰築以望契丹者。」 其在真定、景州者,亦此故耳。今以「料敵」 名。正德己卯秋,武宗南征,駐蹕於上,因灑宸翰於壁,過客往往登覽,間有題詠焉。

《松醪賦》,草書 ,在定州。蘇文忠於曲陽得松膏釀酒,自為賦,有石刻。

杜牧之詩,刻 《蘇東坡書》,在定州。

《南香子詞》,刻 。東坡著在定州。

王維《陰陽竹刻 》,「在定州。」

蘇子美《千文草》,刻 在定州。

米芾書《淮南避暑詩》,刻 在定州。

《雪峰溥光》,字楷 ,在定州。

靖王塚 在定州永豐倉西,已為郡民蔬圃。知州倪璣開神道,仍樹匾於前以志之。

陽城墓 ,在定州治東。

滕安上墓 ,在定州城外崔丘村。為元國子司業。

新樂縣

「伏羲臺 」 ,在新樂西十五里,碑字剝落,不可讀識。

鮮虞亭 在新樂

春露亭 在新樂南四十里孔村。元祭酒蘇天爵先隴在焉,因建亭為祭祀之所。

杜姑村 在新樂東十五里。宋太祖母生於此。今有遺址,故名其村。

洗兒池 在新樂伏羲臺後,俗傳伏羲生洗身之處,故名。至今流水紅艷,草有赤光,名人遊觀,多留題詠云。

馬謹墓 在新樂西四十里壁頭村。歷官都御史。

曲陽縣

宕城 ,在曲陽西北十里,未審廢置於何代,僅有遺址存焉。

「望嶽亭 」 在曲陽北嶽廟中,新晴氣清,登之可望見大茂山云。

觀稼亭 在曲陽北城上。金大定中,不朮魯端仁建,有記。

賈島洞 ,在曲陽縣北六十里,世傳島隱於此,有石刻。

孟良寨 ,在曲陽嘉山絕頂。石磴岩嶢,攀緣乃到。世傳宋將孟良避兵之處,石磴井臼猶存。「四土山 」 在曲陽北嶽,廟垣四隅,高三丈,基圍百步許,當時樓臺也,今廢而基址存焉。

插箭石 在曲陽插箭嶺城南門外。相傳為楊六郎插箭石翌於祠內,插箭嶺以此得名。飛來石 ,在曲陽北嶽廟內。世傳以為大舜時有一月北巡狩,至曲陽,因阻雪柴望,大石飛墜帝側,遂建祠焉。細玩之,有磨礱形。想此石飛時粗厲,後人磨礱以作美觀爾。

曬甲石 在曲陽北四十里山畔。世傳宋將楊六郎曬甲於此。

王子洞 ,在曲陽北七十里,山嵎間,有《商子碑》存。

《鬼尉像 》,在曲陽北嶽廟昭福門壁,乃唐人劉伯榮筆也。毛骨森奇,神彩飛動,後之畫者,莫能擬圖,蓋極古今之妙也。

「荒塚故丘 」 ,在曲陽,古人瘞玉之地。

考證

「萬人塚 」 ,在曲陽東一里許。

《燕南奇勝 》四字,刻在曲陽少容山北崖高處,每字大數尺。時代及人無考。

「浮休」 字 在曲陽水竇巖石高處,乃張鷟別號,偕東坡遊此而書焉。

藺相如墓 ,在曲陽北二十里,相如封前。邸珍墓 ,在曲陽東二里,有石衛尉,見存。甄順墓 ,在曲陽東南三里。元知中山府。其子孫浹、全、大亨、榮煥,俱附葬於此。

甄果毅墓 ,在曲陽黃山後為唐將。

關王墓 ,在曲陽西南四里,有元張鏞撰碑,其子孫思義、思鏞俱附葬於此。

楊瓊墓 ,在曲陽南二十里,為元弘農伯。有石儀衛,見存。

魏府君墓 在曲陽東南十里魏村,唐名宦魏知古父行覽,贈河陽令,葬於此。有知古《自製誌銘》,見存。

楊謙墓 在瓊墓前,為元學士其弟內宰司空諶附葬於此。

行唐縣

廣武君宅 在行唐二十里史家莊,有《李左車墓》。

洗心亭 在行唐治西北。元時邑宰創為游息之所。夏月綠陰濃郁,士人每游觀於中。有石刻元《孛木魯翀》詩。

左人亭 在《行唐》西北四十里。

中人亭 在行唐西四十里。趙襄子使新穉穆子攻翟左人,即此。

許由隱處 ,在行唐西北三十里。許由畽棄瓢巖、洗耳溪、《巢父答問碑》,俱在箕山。

玉皇降真處 ,在行唐上方村,舊傳為玉皇修真之地。宋時敕修廟宇,白石刻像。後廟毀,像存。古為「上方」 ,今訛為「土房。」

故郡城 ,在行唐北三十里。古泜州以此城聚軍為應援。舊傳城下有石獅子,石牛作妖,掘城之半,將獅牛碎之,今有城基存焉。又謂「誤軍城」 ,因應援失誤故也。未知孰是。

洗墨池 在行唐滋羊村,晉王幾之兄弟三人讀書處。鑿水為井,洗墨有池,井池俱存。今名其鄉曰「甘泉」云。此恐因王羲之訛。羲之在會稽,晉時未聞有王幾之,或古人有此,未必晉人,存疑可也。

飲馬池 在行唐東莊頭村。相傳唐尉遲敬德留守時開鑿飲馬處。今池上有鄂國公廟。玉女塘 在行唐寓處里。漢元帝時有「天淵玉女」 ,即此。

蒲氏塚 在行唐西北三十里,高陵社楊家莊西玉女山上。

許由墓 在行唐箕山上。又河南、平陽二府,皆有箕山,山上亦有由墓。

卻縠墓 ,在行唐西北四十里城寨村前有石刻「晉大夫卻氏之塋。」

邸亨墓 ,在行唐西一里許。

冀州

育縣城 ,在冀州。耿純載「木隨世祖奉迎於育」 ,即此。

信都故城 在冀州東北舊城內,漢為附郭屬縣,歷代因之。洪武六年省入州,遺址見存。扶柳城 ,在冀州西南六十里。漢縣,即劉植據以迎世祖處。其地有扶澤,澤中多柳,因名。辟陽城 ,在冀州西三十五里。漢縣,屬信都國。後漢省入信都縣。

桃城 ,在冀州西北四十五里。漢縣,屬信都國。後漢省。

武陽城

安城 在冀州。《後漢書》信都有此二城,今未詳所在。

澤城 在冀州。隋十六年,分長樂置澤城縣,大業初廢。

「思元堂 」 在冀州。金路鐸在臺諫時,言事除名,還鄉置此,今毀不存。

「養正堂 」 :在冀州治內,宋魯有開建。

「細香軒 」 在冀州。金路鐸置,有詩。

「清隱軒 」 在冀州治東,隱士張鳳翔築,學士莆田林文有詩。

百花樓 在冀州治南。《一統志》:「在東北,宋時建,高百餘尺,上置鐘鼓,壁繪百花,因名。」

「華陽亭 」 ,在冀州,稽康夜學琴於此。

辟陽亭 在冀州東南三十里。《水經注》:「漢故瀆東北經辟陽亭」 ,即此。

避暑亭 在冀州西郊,宋州守魯有開建,取河朔「避暑飲」 之義。按:漢袁紹為冀州刺史,光祿劉

松鎮此。紹盛夏與松飲,避一時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飲」 自此始,今廢。

石塔 有四:一在冀州東武安王廟內,宋乾德三年建,上刻石幢子記;三在開元寺。

周德帝陵 ,在冀州城外。帝名肱,宇文周武帝祖平齊之後,改葬於此。

「張耳墓 」 ,在冀州城南門外。

尉遲公墓 ,在冀州城西尉遲堰下。唐鄂國公路伯達墓 ,在冀州城西北十八里南莊村,為金刑部侍郎,其子路鐸附葬於此。

冠中丞墓 ,在冀州南莊村,仕元名不可考。吳澤墓 ,在冀州城西三里。為元渤海郡侯。李沂墓 ,在冀州城西二里,為元隴西公達魯花赤。那海公墓 ,在冀州城西北四十里零藏口村。

南宮縣

「駐蹕亭 」 在南宮。光武巡河,行至南宮,遇大風即止。

南亭 在南宮。漢光武嘗遇大雨,引車入道旁客舍,馮異抱薪,鄧禹對竈,燎衣而去,即此。堂陽城 ,在南宮西南二十里,漢縣,晉改蒲澤縣。宋元豐初,省入南宮。元徙治於新河。

「定覺塔 」 在南宮舊城內,唐貞元所建。

扁鵲村 ,在南宮西三里。《史記》「趙子疾,五日不知人,使扁鵲治之,因賜田四萬畝於此。」 山下有元博士康繼禮碑。

丹朱塚 ,在南宮西北五里,有土塚,俗名「侯塚。」 白圭墓 ,在南宮東南十里白塔村,歷兵部尚書。

張昌齡墓 ,在南宮西北七里,旁有古剎石佛寺內唐進士有碑文可據。

張都督墓 在南宮東南七十里崔村營。宋岳飛有《紫巖張先生北伐詩》,即其人。

晁將軍墓 在南宮東南六十里高莊村,至元庚寅立。今石器碑文俱存。

新河縣

新河廢縣城 在新河西三十里。

孔將軍墓 ,在新河南二十五里,有碑記。顏良墓 ,在新河南二十里。

棗強縣

棘津城 在棗強境內,《左傳》「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 ,即此。見《寰宇記》。

「煮棗」 城 ,在棗強。

廣川故城 ,在棗強治東三十里。漢置縣。復陽故城 ,在棗強西南十八里。漢高帝封陳清為侯,即此。

雍氏耶城 ,在棗強縣東北三十六里,即高隄是也。

索盧故城 ,在棗強。後魏太和十八年,分廣川縣地置索盧縣,即此。

賣漿臺 在棗強北十八里李倉口村,故址存,俗傳「太公賣漿於此。」

鄭元帥祠亭 在棗強。元至元間立,碑文剝落,亭見存。

「董子里 」 ,在棗強東三十里廣川城內,即董子下帷講誦處。

姚弋仲故壘 ,在棗強即縣之外城,乃羌首姚弋仲所築。

武邑縣

觀津城 在武邑東南三十里,即六國趙邑。樂毅封於此,號望諸君。漢為縣,屬信都,後省。馬回臺 ,在武邑城東北五十里本村。昔齊攻魯,至其郊,見一婦人抱姪棄子以避軍。齊將至,問其故,婦曰:「棄子割私愛,抱姪存公義。」 齊將曰:「魯未可伐。」 班師而還。魯君知之,旌為義姑,因築臺以識之。東一里有墓存焉。

竇塚 ,在武邑東三十里。漢文帝竇后父青,隱身漁釣,墜淵而死。景帝立,后為太后,遣死者填父墜處起大墳,民號曰「竇氏青山。」

晉州

舊鼓城 在晉州治西,因改縣為州,空閒其址。洪武四年間,創建城隍廟宇,廟中有前知縣著《遺愛碑》。

臨平城 在晉州

真鄉城 在晉州

曲鄉城 在晉州

京觀 在晉州廢鼓城縣七里。後漢皇甫嵩攻黃巾賊張角弟寶於下曲陽,獲首十餘萬,於此築為京觀。

《留箭》。營 在晉州南五十里。故老相傳,「昔漢光武皇帝為大司馬日,與王郎交戰,師行至晉

境,道遇伏兔,引箭射之,兔帶矢而遁,奔追里許,遽失其蹤。覓至於浮屠,但見其鏷。中於小碑,遂駐營。後以碑刻佛,因號射兔處曰「石佛兔」,其營曰「留箭」營其浮屠曰「留箭寺。」其碑無文,高五尺,廣二尺,其矢鏃入石數寸,動搖不脫,近歲甫朽,其跡如舊焉。按佛法始於漢明帝光武時安得佛寺浮屠俗傳之謬談「昔陽亭」 在晉州。

白果塔 在晉州西三里許。自宋元相傳,塔下有一古井,泉水湧汎,常為民患。時有游僧號「白果道人」 ,駐於井旁,因化磚甃塔而壓其患。塔座四方,高廣約有數丈餘,其中空虛,圓如覆鐘。內鑿一石佛,身長八尺,飾以金碧,立於井上足,鐵鐫道人出處,歲久剝落,莫考其顛末。外臺座上甃以蓮葩三層,高一二尋。常有鸛巢其頂,自生自育,經年如故。宣德八年,知州顧謨捐俸重為修飾,至今居民無患,恆懷道人之德。

鼓聚 在晉州西。《漢書》「晉荀吳滅鼓昔陽亭」 ,即此。

「護國昭惠王墓 」 ,在晉州南三里許。《事跡》不可考。

紀信墓 ,在晉州東一百五十步。故老相傳,「即漢將軍紀信塚。」

魏徵墓 ,在晉州南五里許。

安平縣

劉秀莊 在安平治東北二十五里。西漢光武寓此,遂以是名之。

護駕林 在安平北七里。昔漢光武遇王郎之難於此,諸將擁護得免,遂以名之。

僊臺 在平安北一里。臺上建聖姑廟塑像,座下有井,蓋姑嘗汲水處,人以手探之,即得其井焉。

穀丘亭 在安平治西。漢為縣。王莽為「廣望亭」 ,後又改為「博陵亭。」 晉諸葛恢封陵亭侯,取此。遺址尚存。

廣望亭 在安平城西,即漢舊涿縣。王莽曰「廣望亭。」 高帝六年,封鄂千秋為安平侯,即此。崔實墓 在安平治西。

李百藥墓 ,在安平治東北。為唐散騎常侍張鳳墓 ,在安平東南十里,歷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李賢撰碑。

饒陽縣

光武城 ,在饒陽西南三十里。相傳漢光武征王郎時築。

饒陽故城 ,在饒陽南五里。土城遺蹟猶存。其民之止居者,名曰「故城村。」

魯口城

上方城 ,在饒陽城東十里,其臺高四丈,周圍五里,上有「龍母祠。」

《花臺 》在饒陽西北一十三里,臺高五尺,每春有群花盛開,俗傳其萼異常,因名。

馮母廟址 在饒陽治西。相傳:漢馮異從光武,其母囑之曰:「汝今盡忠,莫思盡孝,我寧死。」 遂自縊。後建廟祀之,今神宇毀而址存。

商王墓 在饒陽南十八里勝史村。昔有掘井者,見其墓門題曰「商王墓」 ,遂廢其井,而終不敢掘。其旁有商王廟。考湯居亳,盤庚後,雖遷徙無常邑,而廢其地。云商王者,未知何代也。

武強縣

武遂城 ,在武強北三十里《沙》。村有遺壘,規模弘敞,乃秦漢時所建。

武強廢城 在武強南五里許。城垣在焉,因名村曰「舊城。」 邑人有崔和者,養擔生蛇而陷其地。弘治間,鄉人田氏穿井數丈,深猶見磚砌八字牆及甬路,而陷城事益信然矣。

狀元舊宅 在武強永固門外,基址磚砌俱存。其地前襟沱水,背負古隄,草木夭喬,甲於他景。今為《山川壇》。

李元帥宅 在武強二十五里,舊名為「五帥村」 ,今遺址尚存。

平都村 在武強縣城東,僅一舍。明成祖靖難師起,與守將指揮平保戰敗於此,故名。

郎子頭村 在武強東北三十里,有村曰郎子頭者,父老相傳,乃漢光武追斬王郎於此,故名。李元帥《英異碑》云:「即劉文叔避王郎之處也。」 未詳孰是。

五帥遺墟 在武強城東北二十五里,即李元帥祖居。

小營 在武強東北三十五里。金末元帥南略,陸太子下山,只得屯營於此,以困河間,即李春元帥納款之地。

「豐盈故倉 」 在武強東南「古隄」 上,山東、河南等。

處運納糧草兌軍。國初因滹沱河水之漲,遷於真定。今瓦礫尚存。

羅城鞈鞳 在武強西門城外里許,有土兵,世皆以此名呼之,其故不可曉矣。又聞前輩長者言,其處即江尚書墓在焉。

古隄 在武強。四面皆有古隄,以護圍城池,雖歷風雨陵谷變遷,而其高闊猶不減數丈。郎君淵 ,在武強。昔有邑人行於途,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 ,長而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繫獄。擔生負而遁,邑淪為湖,縣長及吏悉為魚矣,謂之「郎君淵。」 縣淪之日,其子東奔,又陷於此,故名之。

李春墓 在武強北三十里林東村。生而英勇過人,元皇慶間,為東武州節度使,兼行元帥事,功業可錄。卒葬於此,有碑見存。

皇甫興墓 在武強西北皇甫村。興先人為漢冀州刺史,故為郡人,歷河陰太守,卒於開皇中。葬於咸通之三年。銘陰云:「吾葬後一千三百年,被王洛州發之。」 嘉靖七年,果被王姓小名洛州者發其墓,無所見,止得銘石棄諸野。知縣張相聞而異之,使人收其石,至縣,文字楷書,曉然可讀。及後知縣馬充始返葬故處而封之。尋被水衝出。深州民移置逯村廟前。今尚在云。

呼延瓚墓 在武強皇甫村。相傳瓚,宋時武臣,年八十八以壽終,葬於此。

李元帥墓 在武強東北三十里林東村,其名不可考。

劉幽求墓 ,在武強城北石窪。為唐僕射馬待制墓 ,在武強北十二里馬家莊,其名不可考。

牛狀元墓 ,在武強治西,距城里許夾曠村。《趙州》

平棘城 ,在趙州三里。置縣,屬常山國。隋趙州治此。

舊欒城 ,在趙州西北一十六里。春秋時,欒武子所封之地。

宋子城 ,在趙州東二十五里。秦高漸離匿作於宋子,即此。漢為縣。隋省入平棘。

何屯營城 在趙州西北二十里,創始莫考。「寶經堂 」 在趙州城內。元太常院判楊靜適先生所建,歲久傾廢。

馮唐宅 在趙州城南三里故城內,今廢。望漢臺 在趙州治南。漢名將耿純築此以望光武。宋雲騎尉魯百能撰銘。

十萬壘 ,在趙州南一里。《寰宇記》及《唐郡國志》云:「漢安帝永和間,命朱寵將五營兵屯孟津,詔魏郡趙國恆山中繕作塢壘六百一十二處」 ,此其一也。

空明洞 ,在趙州知州公廨北。嶙峻奇怪,孔竅相通。石上古有鐫刻「空明洞」 三字,故名。

李左車墓 ,在趙州西八里宋村西林寺內。及《查定志》在曲陽南牧山之陽,並存之。

廉頗墓 ,在趙州東二十里郭里村。

耿純墓 在趙州東二十五里龍化村。弘治九年,知州張清立祠墓前。

趙總管墓 在趙州西北蘇村,有《記》存。

孫史君墓 ,在趙州東南。馮公卿,號「大師。饒陽王」,名不可考。此條恐多訛字。

王詔墓 在趙州東南五里故城村,歷南京兵部侍郎學士李東陽撰「碑。」

王珩墓 ,在趙州西南三里蔚家莊,歷戶部侍郎、太子太保石珤撰碑。馮唐墓 ,在趙州南二十里沙河店。

柏鄉縣

石人指路 ,在柏鄉縣十五里鋪西。《野史》云:「漢光武夜至趙州南,迷路,聞人語,問而弗應,見二人立於旁,拔劍斬之。其一急走去,熟視之,乃石人也。」

古鄗城 在柏鄉北一十里,《春秋》晉鄗邑。漢光武改高邑縣為冀州治,北齊移縣治房子城東北界。

柏鄉舊城 在柏鄉西南十七里,即漢舊封柏鄉侯處。

「《堅鐔》墓 」 ,在柏鄉北二十里固城鎮西。為漢合肥侯。

焦旭墓 ,在柏鄉東南十里南魯村,為隋內史隆平縣。

象城 ,在隆平北三十五里。按《趙記》「舜弟象嘗居於此。」

廣阿城 ,在隆平東十里。漢縣,後省。

隆平故城 在隆平東。宋大觀間,城為水患,遂

移今治

思賢堂 在隆平治西。宋宣和間,縣令孫易建堂。

任敖墓 ,在隆平東四里。漢高帝時為御史大夫,封廣阿侯,葬於此。

唐祖陵 在隆平南十五里。唐元和十三代祖宣皇帝葬此。隋義寧初,塚上嘗有五色瑞氣。高祖啟運,號曰「建初陵」 ,命官居守。每歲春秋,公卿祭謁。今石器尚存。

高邑縣

房子城 ,在高邑西南一十五里。漢為縣,屬常山郡。今俗呼其地為「倉房。」

《禾成亭 》在高邑。王莽所建。

《觀星臺 》:在高邑,遺址尚存。邑民登玩,為一方之盛跡。

乾日塔 ,在高邑西南隅。僧人懷恭於靖國元年興工,至正三年落成。共十層,高二十餘尋,下壓厚土,上插青霄,鸛鶴飛禽多巢於其上,為一方名塔。「建中靖國」 乃宋徽宗年號,至元之至正,將二百年矣,僧人懷恭或倡之,他人成之耳,當有錯訛。

臨城縣

回車城 在臨城

鵓鴿井 在臨城西北二十里。按《碑記》云:「西楚霸王項羽引兵追漢高祖,高祖避難井中,有雙鴿集井上,追者不疑,遂得免。」

百暢亭 在臨城西一十里。古為侯國建此,今俗名「百暢城」 ,蓋訛也。

贊皇縣

壇山篆巖 在贊皇,有周穆王所篆「吉日癸巳」 四字刻石,有劍拔弩張之狀。

李左車城 ,在贊皇一十里,永豐社回車村所築,遺址尚存。

環山亭 在贊皇治後,有張思梁《束叟石記》。「韓信拜將臺 」 ,在贊皇縣城南永豐社回車村北。世傳韓信解李左車縛,東向坐,師事之,問以伐燕齊之策,遺址尚存。

平泉莊 在贊皇邑一舍許,乃李德裕遊息之所。周圍十里,堂榭百餘楹。奇花異草,珍松異石,靡所不致。嘗自作《記》云:「鬻平泉者,非吾子孫以一石一樹與人者,亦非佳子弟也。」 元末兵毀,址尚存。凌庠詩:「唐相家山屬贊皇,平泉花木競芬芳。遺言不許兒孫鬻,感慨於今舊址荒。」

虎寨 在贊皇,僉事郭從道有詩。

「定花盤 」 ,在贊皇,貴州僉事郭從道有詩。「佛景洞 」 ,在贊皇東王俄村東佛景山,有古人所撰筆跡存焉。

《九女峰 》,在贊皇。相傳有九女修道於此,故名為《善。最樂篆 》,在贊皇明倫堂西壁,惺惺子書。《福壽篆 》,在贊皇戟門東,惺惺子書。

寧晉縣

廮陶城 ,在寧晉南二十九里。漢置縣。

瀝城 在寧晉東,乃小堡。城下藪澤,周迴百餘里,中有魚藕菱茨之利。每歲饑兵荒,土人賴以全活者甚眾。金末,王義率眾保此。

大陸城 在寧晉東南十里魚臺村。本漢廣阿縣,隋改大陸,或曰「封城。」

堯臺 在寧晉東二十里堯臺村,見《隋圖經》。楊城 在寧晉,今城舊址周迴十有餘里,似非邑治。張孟友人朱瑤修垣所獲。隋大業間誌石曰「楊城」 ,與南曹曹都督《魏孝昌間碑誌》楊城相應,此固楊國之故城矣。

薄落亭 在寧晉

縣北鄉 在寧。晉、唐、宋皆曰「堯城」 ,金、元皆曰「唐城。」 以「唐堯」 名鄉,其必有城址可以取義者耳。今時堙沒不可見矣。或云在唐丘村西。

廮遙 在寧晉。李懷仁《記》云:「晉稱楊國,魏曰廮遙。封城舊址,尚帶常山,歷鄉餘基,還分鉅鹿。由是推之,其在廮陶附近,自有二城基址。今時堙沒,不可復見。」 後人不察古碑,移向今治,遂指魚臺者為封城,歷者為歷鄉,恐非。

楊駿墓 ,在寧晉北塔塚村。「武帝楊太后之父曹都督墓 」 ,在寧晉南曹村東。

曹彬祖墓 ,在寧晉三十里延臺村,光獻后之父。

張天翼墓 ,在寧晉西二里谷家莊。前為元節度使,有學士王磐撰碑。

王忱墓 ,在寧晉城北下王村西。為元參知政事。

「《段德隆》墓 」 ,在寧晉北五十里羊丕村。為元總管。

黃錫墓 ,在寧晉西三里東南汪村。嘗為「宋三」

部尚書

董銓墓 ,在寧晉東南汪村。為元京兆尹,其弟郡軍董鉉附葬於此。

陳祐墓 在寧晉北陳村東二里。為元宣慰使。其弟天祥、孫思謙俱附葬於此。

荊國綱墓 ,在寧晉東北十里荊里莊村,為元廉訪使。

張爵墓 ,在寧晉東南十里于薹村,為元總管劉參頭墓 ,在寧晉東八里南曹村東,有碑。宣穆皇后之姪,為魏廮陶令。

孫瓚墓 ,在寧晉西三里,為元戶部尚書曹鼐墓 ,在寧晉東南四里洨水上。歷吏部侍郎,兼內閣學士。

曹瑞墓 在寧晉西北一里曹村。歷僉都御史、深州。

陸澤故城 在深州東北五里許。唐置深州,自饒陽徙置陸澤。五代末,自陸澤徙靜安。永樂間,又徙今治。

博陵故城 在深州,漢桓帝父蠡吾侯所葬地,今在蠡縣治東二里。按《漢史》,桓帝父翼,安帝分蠡吾縣侯之曰都鄉侯,尋改蠡吾侯。後質帝被弒無嗣,桓帝入即帝位,追尊父翼為孝崇皇帝,陵曰博陵,又置蠡吾郡。初屬中山國。漢末,罷還安平。

紫金山 在深州北五十里,即宋人捍水堤。歲久頹廢,惟存二阜,巉然屹立,俗呼「紫金山。」 靜安故城 ,在深州南二十里,宋時置廣陵李村隄 ,在深州。

下博故城 在深州。漢信都國屬邑。五代周移深州治下博,今在治南二十五里。宋廢陸澤,改下博曰靜安,仍隸州,州領靜安、安平、饒陽、束鹿、武強五縣。洪武初,省靜安縣,以州自領其地,領縣一。永樂十年,避漲水,自靜安徙今治。

文瑞堂 在深州陸澤。世傳唐張鷟為兒時,夢紫文大鳥止其庭,大父曰:「吾聞紫文鸑鷟也,若壯,殆以文章瑞朝廷乎?」 遂命名。鷟為學士,果以文名。州刺史匾其堂曰「文瑞。」

清涼境 在深州。《圖經》曰:「在郡之右,茂林修竹,石罅清泉,略無塵暑。舊有寺宇,今存其塔。」 孝義鄉 在深州大馮村。五代時李自倫六世同居,故名其鄉曰孝義鄉。

凌消村 在深州城東北四十里。世傳漢光武追王郎於此,奔馳至滹沱,不得渡。王霸詭言冰堅可渡,渡未畢,其冰復解,因名凌消。有《廣陵石宇》詩:「村落人家起曙煙,凌消危渡至今傳。時清未用追陳跡,禾黍秋風見野田。」

蕪蔞亭 在深州城外滹沱之濱,今隸饒陽縣界,即漢馮異進豆粥於光武處。嘉靖二十三年,巡按御史胡汝輔興復故亭。

吳莊新市 在深州

石象村 在深州西北一十五里,昔傳有石象載佛自五臺浮《滹沱》而來,遠近人力莫能舉。深人迎之建寺,因名「石象村。」 今寺廢。

李自倫墓 在深州「馮村孝義里」 ,累世同居《衡水縣》。

空城 ,在衡水西二十里,遺蹤四十里餘。孔賢莊 在衡水西北七里,有唐孔穎達墓,故名。繼子忠,孫惠元,世稱「三世司業」 ,見《唐史》,有于志寧撰碑。

蓋村 在衡水東南,有唐蓋文達墓,故名曰蓋村。其宗人文懿亦以文學顯達,號「二蓋。」

寶雲塔 在衡水,甎甃高十餘丈。孔穎達墓 ,在衡水西北五里。穎達仕國子祭酒,塚不甚高,但塚前數尺之內,寸草不生,是其異也。有元大德七年縣尹袁緯碑記。又按《唐史》,穎達陪葬昭陵。未知孰是。

蓋文達墓 在衡水縣東南三十里蓋村。達仕至蜀王太傅,有貞觀二十八年于志寧撰《記。寶》雲:「古鐘 在衡水寺中,上造唐貞元六年,今譙樓鐘是也。」

蕭真墓 ,在衡水西北一里,為元總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