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7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七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五卷目錄

 汀州府部彙考五

  汀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汀州府驛遞考

  汀州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一千七十五卷

汀州府部彙考五[编辑]

汀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長汀縣附郭。

禪宮寺 在成下里,宋建。

定光寺 在臥龍山麓,宋建。內有祝聖院在焉。永樂寺 ,在青泰里,五代時建。

華嚴寺 在成上里,五代間建。

羅漢寺 ,在城西,有鐵鑄佛像。

同慶寺 ,在寶珠門外,為歲迎春所。

葉花庵 在縣東二十里許,即白雲山。元至正間廢。明成化間,任思明等募建。

麻潭嶺庵 在府城南古貴圓珠山側。宋端平間建。明崇禎十年,邑人募建,改元壇廟。

戒願寺 在戒願嶺,舊名「廨院」 ,明天啟間改今名。

連章寺 在青巖里,宋建。

金雞寺 在宣河里,宋建。

雲霄山庵 在縣東八十五里。後山有巨巖,流出清泉如玉,舊名「玉泉。」

豐和庵 :去縣治七十八里。建此庵後,年豐人和,故名。

善福庵 :去縣治九十里。好善祈福者,每月初六而舉。又名初六庵。

黃仙人庵 在府東,宋時有黃姓者得道於此。翠峰庵 在縣東北二十里。

三聖庵 在歸陽三十里。天順間,民董子厚建。「仙隱觀 」 在登俊坊,唐建。

寶靈庵 在歸陽三十里。元至正間,洪水湧開,有白石三塊如珠,董仁壽以石塑像立庵。東蒼庵 舊在鄞河坊瀕溪。萬曆間,大水衝去。太學生吳希春捐本坊屏山下地,倡眾募建。定應庵 在青泰里劉園,俗呼「百口庵。」

鄺嶺庵 高峻如梯,鄉人依以避寇。

歸性林 在南寨,鄉官鄧于蘇等開建。

萬魁塔 在南城霹靂巖山頂。萬曆壬寅年八月,知縣丘民貴諭主簿馬大任、卜基鼎建。寧化縣。

光嚴寺 舊本學宮,今之學宮,乃原寺也。據正統六年《寺碑》云:「寧化光嚴永隆禪寺,在邑治之側。昔元沙禪師開山,基廣八十餘丈。禪師以錫杖周匝卓泉,通成一十三井,記為寺界。」 又云:「寺經幾兵火,碑碣不存,事實不考。」 今按:寺址在邑治之後,非治側也。周匝亦無十三井。元沙開山,別無考據。

慈恩塔寺 在縣治南,舊為寶塔院。宋宣和間,僧禮分募建。見《寺碑》。明永樂十一年,燬。正德三年,典史汪清令僧祖隆創募。成化八年,同知陳熙重修。次年秋,塔災,寺存。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寺燬。四十三年,僧日鼎募建。

慈恩塔 ,建始年代無考,當亦在宣和間。明成化九年秋,塔災。萬曆十六年,漳南道李得陽准呈修整,用費巨千,功已垂成。至二十一年癸巳八月初九日,塔圮傾,其首一級墜磚,有鐫字曰「水南塔」 ,則「慈恩」 或後名也。

金山寺 :在縣治東南金山之下,即知縣盛以進德政祠。因奉文廢祠,權易今名,附像主於寺中。相傳其地為南禪寺。崇禎二年,僧鋤地得甓,鐫「長沙寺」 三字,不知創於何代也。

金山塔 :在城東南二里。

龍門庵 在城東半里,有司迎詔迎春於此,諸生應秋試,孝廉上公車,亦祖餞於此。舊庵燬,萬曆三十八年重建。崇禎七年燬,八年又建。

皇清順治五年,燬於寇。

一柱閣 即「千佛閣」 ,在下東門城外。崇禎十三年,僧密行募創。

靈峰寺 去邑百三十里,即建寧縣界。唐貞觀初建,宋康定間改今額。正德十二年重建。聖水庵 在城東三里。嘉靖四年重建,崇禎七年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僧省超改建叢林。鼎創法堂方丈藏。

「閣塔院」 ,七年七月十五開塔基,掘得斷碣,上鐫

元沙禪師髟,當是髮塔字也。旁鐫「梁開平二年」 ,僧眾咸以為異,今遂於原基仍建髮塔焉。東山庵 即東溪。《舊志》標八景之一,曰東山古渡。

龍山寺 在邑南三里。梁開平間建,舊為地藏院,宋建隆間改今額。祥符間,邑人伍祐重創。《志》列八景之一,曰「龍山蘭若」 ,不知何景也。

鷲峰院 去邑四十里,在黃源鋪。五代天福時,張濠坑張姓建。明正德十年張姓重建。院前有亙石溪流,水草幽潔,蒼樹迴徑,引人自遠。西山庵 在縣西門外半里。宋建炎間建。明永樂間重建,復燬。萬曆三十四年重建。舊志列八景之一,曰「西山遊覽。」

準提閣 ,在西門外桃源坑。舊為「雷氏書堂」 ,燬於寇。康熙五年重建,僧續傳募助成之。

崇福尼院 在縣東二里許。唐乾符間創。明為「崇福堂」 ,道流居之,後改為庵,久之頹圮。

皇清順治戊戌,《僧自欽廣緣》,疏募重建。

瓦莊庵 在縣南三里。宋淳熙間創。明永樂間重建,今燬。

巖頂禪室 去邑六十里,即靈隱洞之巔。「太平山 」 ,去邑七十里。

石裏庵 去邑六十里,即烏村石裏巖之側峰上 去邑七十里,平田突起,巔有精舍,連霧曳雲,住者久習幽遐,鵓鴣山雀,皆就掌取食。地藏庵 去邑九十里,泉下丘姓舊建頹廢。嘉靖二十九年,里人丘桂榮獨力重建。

長潭庵 去邑五十里。賴道《寄書壁》云:「雲合鐘聲濕,潭空鳥夢寒。」

梅山庵 宋淳熙間創。明洪武二年,重建華林禪院 。去邑九十里,去泉下丘坊里許,茂林蓊鬱,田疇衍曠。康熙年間,僧省超創建《叢席》「天真堂 。」 去邑九十里。

茆庵 去邑九十里。崇禎間,僧西然募創佛像,莊嚴妙麗,甲於閩、汀。康熙間,僧道隆開叢席,付法子谷泉。

石上庵 去邑九十里,僧舍。銜石隙中,小溪前瀠,薜蘿環蔭。以上俱在泉下里。

象峰庵 去邑七十里,高曠而僻,竹大如斗。「大乘庵 」 去邑六十里,即天窗巖麓,今稱「新庵。」 「白雲庵 」 去邑八十里。

蓮花庵 在漁鄉,去邑八十里。

南山庵 在鄧坊,去邑八十里。庵前小澗淙琤,奇石錯湧,勢若洶濤然。

新林庵 去邑一百里,在延祥,土名「大庵」 ,左右有藏經閣,酷暑如秋。

龍嶽觀 去邑一百里,在泉上。元延祐四年建。嘉靖間,里人李鳳昇重修。觀後有巖曰「龍嶽」 ,本觀舊住道俗。萬曆初以僧焚修,故列二寺。瑞華庵 去邑一百里,庵後有巖,溪流前繞,左畔古木千章,離奇夭矯,虧蔽天日,皆千年物也。順治甲午,僧檀訐訟寺為官姓拆毀,僅存佛殿,僧舍之廢者百數十間,千年古木,悉樵薪矣。普光巖 寺負懸巖,左峙怪壁巖稱曰「圃光」 ,後因建寺,遂取釋氏義,更名曰「普光」 也。元至正間建,萬曆初燬重建。崇禎間重修佛殿。

寶池寺 「唐會昌間創,宋慶曆間重創。元至正間燬,明洪武間重建。」

皇清順治庚寅燬,僧大鼎重建,去邑六十里。

普覺寺 去邑百二十里。宋寶元初創,明宣德間重建,土名「傅家山。」 其地五山外聳,一山峙中,俗謂「五龍取寶。」 今廢餉存民戶。以上俱在泉上里。

凝真觀 在邑南門外,舊名「上林」 ,唐天成中創,宋大中祥符間重建,天禧間改今額。明洪武十三年重建,後燬,萬曆二十年重建。

皇清順治七年,圮於水。康熙七年,重建。

仙隱觀 在縣北九十里。宋政和間創,今廢。舊《志》云:「在泉上里。」 今無考。

太元真觀 元大德間建,明永樂間重建。崇善堂 舊《志》在泉上里,洪武間重建,今無考。玉龍山真仙堂 ,在縣東郭背。萬曆二十一年合坊建。

三官祠 在城北白馬廟之後,舊為「六一宮。」 康熙年間建。

上杭縣

天王寺 在縣治西南。唐保大間建於鍾寮場,號「天王院。」 宋康定間,僧戒餘重刱。乾道三年,隨縣遷今所。元至大間,僧石溪改建為寺。至正二十五年,僧無盡重建。明洪武九年,僧正明廣建。佛殿五間,藏一輪。十八年,僧永隆建兩廊二十。

年并為叢林所。永樂元年僧廣淳建天王殿於大殿前,又建迴廊山門。正統末,山門燬於寇。成化八年重建。正德間琢石為門,題「杭川第一名山殿」 額曰:「祝聖官行慶賀禮,先習儀於此。」 東竺寺 在縣治東大街。舊在鍾寮場。宋熙寧間建塔一座,號東塔院。宣和間廢。紹興初僧與立重刱。乾道三年隨縣遷今所。淳祐十一年重建,改今額,後燬於寇。元至正元年,僧志觀重建佛殿。明永樂二年,僧覺慧廣而新之。正統六年重建,中為佛殿,左右為廊,後為法堂、僧舍,前為山門。天順七年燬。成化二年琢石為門,護以石欄。嘉靖末山門燬,僧月珍募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里人募修大殿。《府志》:「寺基地為邑。」

人詹山甫所捐。內有《檀越堂》,祀山甫。

上寶林院 在太平里。唐乾符間建。宋大觀間,僧清亮修,後燬於寇。明洪武二十四年,僧紹汶重建。成化十一年僧慧性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僧《海富》重募修之。

義合寺 在來蘇里。唐光化間,僧紹基建,後燬。宋大觀中,僧永崇重建。元至順二年重修,又燬於寇。明洪武二十七年,新建殿宇輪藏。天順間重修。萬曆二年又修。天啟間,里人鍾文智施田三百秤,供佛飯僧。崇禎間,洪水衝決,寺僧鬻其什之一。今存寺田二百七十秤。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後裔鍾《用志》等為文立碑於寺。

水陸院 在鍾寮場,宋乾道間建。元至大間,信官明德修。明成化六年,僧慧燉重修。崇禎十二年僧海億重修。

下寶林院 宋熙寧間建。宣和間,僧道明修。明天順元年僧秉瓊重建。

皇清順治五年,僧照亮修。

西峰寺 在平安里。宋崇寧間建,尋燬,僧立元重建。元至正間修,後圮。明天順六年,重建佛殿。成化八年,僧元瑞重修,并建山門。

皇清順治十三年,僧性楞重修。

禪林寺 在來蘇里。宋紹興間,僧妙傳建。元至正間,僧永顯修。明永樂九年,僧常靖重建。

皇清康熙十六年,僧德嵩重修。

南塔寺 在縣南橫琴岡。宋嘉泰間僧雲谷建,後造浮圖一級。元末燬於寇。明洪武二十三年僧永隆重建。宣德六年僧常靖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蔣廷銓捐俸倡修。僧昔朗

募修各志作「元致和元年」 ,誤。

安仁寺 在勝運里。宋景定間,僧普慧建。明正統間,僧常端修。成化七年,佛像為鄉民所燬,僧惠昭迎供南塔寺舊像。隆慶元年重修。

皇清康熙十六年,僧普晉重募修。

豐稔寺 在勝運里。宋咸淳間,僧振輕始建為庵。元至元三年,僧元遇增建殿宇。明洪武十四年,僧永隆重修輪藏。宣德元年,僧月瑩重修。嘉靖末,廢官鬻,其基僅存佛堂三間。

皇清順治十七年,僧道淵重修。

臨江庵 在梅溪寨左。宋末建,元燬於寇。明永樂十二年,邑人郭均保重建。天順元年,邑人游闢等重修。

皇清順治十年,僧本明重募修。

黃巖庵 在勝運里。元至大間,僧志深建。明天順二年,僧以紳修。天啟六年,僧志圖重修。彌陀庵 在縣西北滴麻亭巷,亦名「德慶庵。」 元至正初,邑民周宗貴創建,後圮。明永樂間,其孫永定合族人重建。宣德年燬。成化七年,永定孫鐸等再建之。天啟二年,里人林應策等重修。

皇清順治十七年,丁秉亨重修。

安福寺 在勝運里扶竹嶺。元至正間,僧道宗建。明洪武間,僧惟恆修,後圮。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梁搴倡眾募修。

北山庵 在太平里。元至正間,僧普貴建。明天啟二年,僧非非重修。

東安庵 在勝運里綿村。舊在東安巖。明洪武二十七年,遷今所。成化五年,鄉民何琛等共修。後毀於蟻。隆慶六年,僧道德重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僧靜浪重修。

弘明院 在白砂里。明洪武三十年僧福玩建。成化九年僧慧爙修。崇禎七年僧志賀重修。老觀音堂 在縣北貞字鋪。明洪武間里人募建。萬曆間知縣李自華倡修。舊《志》不載。

禪林庵 在平安里。明成化四年,僧慧燉募修。

皇清順治八年,僧可度重修。

圓通庵 舊在圓通山。明成化六年,僧宗鑑募修,并建輪藏。

皇清順治七年,臨濟宗僧九一重修,開建叢林

崇福庵 在溪南里。明成化十一年,僧宗華重修。

皇清康熙二年,僧無盡重修。

延福寺 在古田里。明弘治元年,合鄉民創建。萬曆四年,僧本仁重修。

南泉庵 在南塔寺之東。庵左有泉,清澈不竭。明弘治三年,邑民溫、廖兩姓募建。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蔣廷銓捐俸倡修「圓通山。」

僧幻庵:同僧常映募修。

崇福寺 在白砂里。明弘治八年,僧道福募建。崇禎七年,僧守才重修。

白雲寺 在白砂里華家亭。明弘治十二年,僧應祥募建。崇禎十六年僧道忠重修。

中峰寺 在金山。舊名「紫金庵。」 明嘉靖三十二年,邑紳丘嘉周及梁亨等募建,祀真武。萬曆四十三年燬於火,獨存真武金像。知縣李自華捐俸重倡建之,緣首丘忠董其事。

五龍寺 在中峰寺之東,舊名「神光宮。」 明嘉靖三十二年,邑紳丘嘉周等募建,亦祀真武。萬曆四十年,僧如輪募構閣於寺之東。天啟六年,巡道朱大典遣僧寂光請《南藏經》四十一函供閣上,因名「藏經閣。」

皇清順治七年,被水衝去。又寺西有「滴露樓」,為山之

幽迥處

飛龍廟 在中峰寺之上。明嘉靖三十四年,邑人丘嘉伊等募建。亦祀真武,殿址斜側。萬曆中,邑人丘敦臨規而正之,改額曰:「金殿。」 崇禎末,邑人高守珍重鑄真武像,施田以供常住。

桃源洞 ,在中峰寺之西。明嘉靖三十六年,邑紳丘嘉周等募建。亦祀「真武。」

麈湖堂 在來蘇上都。明隆慶二年,僧方生募建。萬曆四十年,僧照嵐重修。

盈豐寺 在白砂里。明萬曆二年,僧竹軒募建。

皇清康熙十六年,僧紀軒重修。

報恩寺 在古田里。明萬曆二年,賴貴義募建。崇禎二年,僧慶元重修。

觀音堂 在縣北。明萬曆十四年,雷氏妙雲為其父母構奉。崇禎十七年,里人唐宗傑修之。

皇清順治七年,巡道張嶙然建佛樓於其右,付僧覺。

幻焚修

眾勝庵 在覆籮山。明萬曆四十年,僧香林開建叢林。

福崇寺 在古田里。明天啟三年,鄉民張陳琥倡建,僧弘開募緣。

白衣庵 在縣北迎恩門外。順治五年,巡道張嶙然病中夢感「白衣大士,遊擊賀國相刱建。」 遇慧庵 在縣西通駟門外。順治五年,邑人黃錝構基募建,僧空霽重修。

紫竹庵 在縣北水西渡,順治十七年建。「祗園庵 」 在縣北迎恩門外。康熙十六年僧照采募建。

準提禪院 在白砂里桂竹嶺。康熙十六年邑生鄭維藩捐募「刱建」 ,又構茶亭以飲行者。《普圓庵 》在白砂里。康熙十六年募建。

法雲禪院 :在縣西通駟門外南畔。康熙十九年,臨濟宗僧匪石刱建,名「古怡山。」 知縣蔣廷銓捐俸助成,題今額。

黃仙師廟 「宋乾道時在鍾寮場,石峽間遷縣,改建於縣治西南小街。明洪武二十年,邑民丘勝宗募眾重建。正統末燬於寇。景泰元年,邑民羅震重募建。嘉靖二年毀,二十年,邑民復募建之。萬曆間,改闢廟門向城上。」

靈嶽廟 在縣治大街。俗呼「蛇嶽,靈蟄侯王。」 元末攝縣事鄭從吉於長汀何田奉神建廟今所。明洪武二十九年重建。正統末燬於寇,景泰三年重建。嘉靖二年毀,二十年邑民復建。

皇清康熙十八年,邑民重修,擴基深之。

夫人宮 在昭陽門內。其神有三,禱輒應,遂蓋庵於此。明永樂十三年,邑民林參等拓為宮宇,雀不敢巢。景泰間廢。成化二年,孔文昌等重建。今呼「天妃宮。」 一在所東北,呼「臨水仙宮。」

赤岡廟 在縣東大忠廟右。舊在迎恩門外赤土岡,明嘉靖二年毀,末年復建。萬曆二十一年遷建今所。併祀唐許遠、宋岳忠武。

真君廟 在縣東街。神姓,或曰「吳」 ,或曰「許」 ,代著顯靈。明洪武九年,知縣劉亨刱建。嘉靖二十一年,丘伊嘉等復募建之。

皇清順治十七年,里民丘克和「簷建」,甫重募建。

洪山廟 在勝運里。相傳祀洪山神。明永樂五年,鄉民吳益富等重建。又里民龔濟甫施義田四秤以供香火。

皇清康熙十七年,鄉民李得輝《重募》修。

南臺宮 在縣治西溪水南。相傳祀關、那、康三元帥。明宣德間,邑民朱旻等建。嘉靖二年毀。三十年,朱湖等復建。

將軍廟 在縣前溪水南。相傳祀白兔趙將軍。明宣德間合鄉人刱建。嘉靖四十二年重建。一在縣北「貞」 字鋪。

天仙宮 在縣北所後。舊祀碧霞元君,萬曆五年,合所軍士重修。

高第塔 在縣東南相公潭上。明萬曆四十三年建,知縣李自華主之,因地而命名。

三元嶺塔 在縣南三層嶺。明天啟七年,巡道朱大典相地形勝,捐俸倡建。

琴岡塔 在縣東南,明崇禎末建。

皇清康熙四年,「《徇形》家言」,撤去塔頂。

龍翔塔 :在縣治西南之東龍翔溪。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蔣廷銓捐俸倡建,以《迴抱》。

「三摺之水」 ,立書院,祀文昌。

文峰塔 ,在橫岡。元致和元年,僧雲谷建南塔院,為浮屠一級。末年燬於寇。明御史謫縣丞王獻臣成之,名以「文峰。」

武平縣

南山寺 在所南,明洪武間建,今重建。

禪果寺 在縣治東。宋淳熙間,為定光佛立。先是天順間,祝聖於三官廟。後因僧舍塑《三寶》等佛,始改祝於此。今為祝聖寺。

綿洋寺 在縣南,宋時建,明永樂間修。天啟丁卯,知縣巢之梁重建。

梁山寺 在縣北五十里。絕頂東西古石仙巖異蹟。有銅鼓一,為世俗珍。

東嶽行宮 在縣西。淳熙間刱,燬於兵。正統丁卯重建,嘉靖丙辰復修。

古山寺 在縣東五里。明洪武間創,名「古木堂。」 嘉靖癸巳,壽民鍾岳等修。

均慶寺 在巖前里。祥符四年,敕賜均慶寺護國禪師。轉運王贄行部過巖,以雪請,果大雪,迺奏「福州開元寺所得太宗皇帝御書百二十幅,奉安巖中。」 詔可,仍命郡守躬護至寺。

靈洞天福院 在縣西十里。明嘉靖間,孫勳重建。有二泉,派出葛仙翁煉丹井,清徹可愛。四峰寺 在丘留東里,已廢,僅存故址。

洞元觀 在靈洞山下。宋政和間建。紹興初毀,明成化間復建。

伏虎庵 在巖前里。定光佛削木書偈斃虎處。聖水庵 在盈塘里,舊號「清涼磜。」 屯營庵 在何屯岡下。相傳五代時有統軍吏何姓者,屯軍於此,築城周圍二里許,故址尚存。《清流縣》。

萬壽寺 在縣南山。宋淳祐五年,縣令趙必達建。元至正六年燬於寇。明洪武二十年重建,為祝聖之所,始題今額。萬曆七年災。二十九年,知縣翟廷策建,塔山頂。

皇清順治四年,災舊為縣八景之一,名《鴈塔曉鐘》。

福壽寺 在倉盈里,宋端平間建,明洪武間改今名。成化間重建。

靈山寺 在鐵石,唐貞觀間建,明永樂元年重修,嘉靖二十六年災,隆慶五年重建。

登貞觀 在縣西二里。舊名「上生」 ,宋崇寧間建,宣和間改今額。明洪武二十六年,清理道教,立為道會司。成化間重建。萬曆癸未年王姓重建。

皇清康熙三十九年復修。

西峰庵 在縣西。宋賴氏故宅。邑人請其宅為寺,從之。明洪武五年建,十九年立為「僧會司。」 景泰間,邑人巫應良、賴政重建。今存。

西靈庵 在縣西,宋紹興間建。明成化九年重建,知縣凌寀改今名。原《湯氏宗祠》。

皇清康熙四十年,其子孫復重修。

高城庵 在高地。宋乾道四年建,明弘治三年重建,今存。

新城庵 在永得里。元至正二十年建,今廢。盈山庵 在北團里。宋咸淳間建,羅真人修煉於此。鄉人祀之,靈異擬於豐山歐陽仙。

福智庵 在倉盈里。元至正十三年建,今存。新豐庵 在余朋。元至治三年建,成化十一年重建,今存。

皈真宮 在夢溪里。天啟元年重建,今存。東山堂 ,在縣東。正統間建,弘治十六年重修。嘉靖年間變賣廢寺。邑人伍會承買,即於本山建伍氏祠,仍名「東山堂。」

真君堂 即慈濟宮,在縣北通貞道院故址。宋淳祐間,縣令林奕建,燬於連城寇。洪武初,祀慈

考證

《濟真君》天順七年,邑人重建。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湯傳矩重修。

法海堂 在縣迎春坊。元至正二年建,明弘治間修。

皇清康熙四十一年,本坊眾姓重建。

龍峰靜室 ,在倉盈里。群巒竦立,溪流環繞,有屋數楹,牆垣傾圮,相傳為倉龍眾姓檀越。《松林靜室 》,在龍峰南里許。康熙癸卯年,僧我靜原建普同塔,名曰「松林。」

《鶴山靜室 》在龍峰對岸。

道人山 ,在鶴山東北三里許。順治年間,天寶《藻鑑》開闢,慈風還照嬾牧,建塔於此。

《祗園靜室 》:在倉盈里南山坪。順治年間,普印開闢,今克心居焉。栽松種竹,頗饒韻趣。

《觀音山靜室 》在縣羅村里南山下。松林積翠,路徑幽雅。康熙丁卯,奇木開創於此。

「鳳山靜室 」 在下《藥范》。順治庚寅年間,僧普樂種樹藝穀,一望長松茂柏,若圖繪然。

龍吟靜室 夢溪里東坑。高山峻嶺,至巔有五里許,地平寬衍,廣臺曲榭,池水四時不涸,蓮花馥郁。僧人是岸建。

龍華靜室 在倉盈里,《上藥范》。松竹交加,溪流環繞。康熙辛巳,僧冰鑑創建。

萬壽塔 在縣龍津橋首。萬曆間,邑人裴應章重修。

連城縣

東塔寺 在縣東郊外。舊名「報恩塔院。」 宋乾道間建塔,改今名。明洪武間重建。今又建為迎春福地。邑人王大振好義樂施,捐田四頃入寺,計租三千八百秤。經院道旌獎寺僧,建檀越祠於佛殿左,每歲孟春三日,辦豬羊報享。南六、五甲僧崇焜納寺租銀三十五兩四錢六分八釐。石門巖 在東門外,係在三七甲江羅通散佃蔡仁老等納租銀一十五兩九錢二分二釐。童子巖 在西門外住巖姚榮納租銀三錢四分五釐。

西城庵 ,在姑田里下堡,姑一七甲。僧桂義納租銀三十四兩三錢七分六釐六毫。

招福寺 洪武初重建。河源里莒溪店。上河一七甲。林啟隆納租銀五十七兩九錢五分三釐三毫。

新福庵 在河源里,河二。一甲。僧海亨納租銀六分。

歸化縣

福林寺 在縣治東三里。元元統年間建,後燬。明成化間,僧文泰重建,又燬。

皇清間重建。

覺林寺 在縣東北五里。元大德元年建。圓覺寺 ,在縣東十五里興善里。元至正十三年建,後燬,明天順七年重建。

西巖寺 在縣東十五里阮坊。

羅漢寺 一在縣治南二十里,宋大觀元年建。元祐初,僧舁定光古佛像募化至此,因建「一羅漢寺」 :在西清街。

皇清順治四年重建。

文塔寺 在縣東五里獅子巖右畔。崇禎七年建,碑以守塔。

興國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瀚溪。元至元二十三年建,天啟七年重建。

豐稔寺 ,在縣東六十里中和里御簾村。《薦福寺 》,在縣七十里李曲岡上。

淳化寺 在縣治東八十里巖前黃楊巖下。宋淳化元年建。宋末燬於兵火,今廢。

中興寺 :在縣治北八十里。下覺。

永隆寺 在縣東八十里,歸下。

雪峰庵 在縣治南後龍山十二里十工塢,其左有元平章陳友定屯軍舊壘。

茶山庵 在南門外半里。

星窟庵 在城西北十里,即北斗巖。

雲臺庵 :在縣治東二十里。石珩梁族施田建為祠。

蟠龍庵 在縣治西楊柳里。

大明庵 在縣治西楊柳里。《雷簡》

白雲庵 在縣治西五十里歸上。

寶慶庵 在縣治西五十五里歸上里陳村。宋嘉熙元年,係陳良建為祠。

樵溪庵 在縣治東四十里歸上常坪。

豐祿庵 :在縣治東六十里夏陽。

大庵 在縣治西八十里,《沂州》。

普濟庵 在縣南歸上里。

均山庵 在紫雲臺均山,宋嘉定十年建。

萬壽庵 在縣治西四十里柳楊里謝地。進龍庵 在縣治東南八十里「下覺。」 沂州。石龍庵 在縣治東南八十里沂州。

寶山庵 在縣治東歸下里。宋丞相文天祥奏封「饒公佑正大師」 ,碑額猶存。僧德顯建。

勝興庵 在縣治東歸上里。元延祐四年建。大嶺頭庵 。元建,祀定光佛、蕭裴二神。

南極堂 在城南二里,賴仕存,是檀越賴仲清施田。

三官堂 在縣東舊白沙橋頭。

福善堂 在城東三里坪埠。

仙人堂 在縣治東七里陳坊,祀仙人晏北海。石泉堂 在縣西二十一里永安鋪山中。「無邊堂 」 在縣西二十五里柳楊里。

遇仙堂 在縣東五十里遙社。

「永興堂 」 在縣治東七十二里,沙陽蕭佈「正覺堂 」 在縣治西。柳楊桃枝。

會龍堂 在縣治西下覺里,住𤲞余公堂 在縣治西一百里下覺。

琉璃堂 在縣治北歸上里長嶺。

福慧堂 在縣治西一百一十里下覺空溪。《東嶽宮 》一在縣治東南二十里小明溪,宋時建。一在縣東二十里龍湖,宋時建。一在縣治東南七十里吉口。

三龍觀 在縣東十三里大焦坪下。後有宋賴編修墓。

鶴遷觀 在瀚溪鶴遷山。

東山塔 又名「靈英」 ,在縣東獅子巖頂。崇禎四年,知縣楊起鰲興工。五年,知縣楊鼎甲捐俸五百金落成之。

永定縣

萬壽寺 在縣治東。成化二十年,知縣王環督龍壽寺僧以崇募緣建之,扁曰「祝聖道場。」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趙廷標督楚僧大梆募緣重修。

正殿增塑羅漢十八尊,改三門為大廳,扁曰「天子萬年。」 東西舊建兩齋,東齋下為文像堂,戴錦重修,又下為靈嶽堂,西齋下為子孫堂,又下為五顯堂。邑人丘萬球建。正殿之後為觀音堂,僧大梆重修。堂後為靜室,僧舍白建。

普陀巖 :在縣東。康熙九年,知縣潘翊清買民地鼎建。

金谷寺 在溪南里金砂村。元中統間,僧寂尚建。

皇清康熙十年重修。

龍壽寺 在溪南里古鎮。

豐稔寺 在勝運里。《舊志》:「奉例拆賣。萬曆間,復置重修。」 甲辰水廢,僧居尚存。

慶清寺 在豐田里。宋德祐間僧了通建。龍歸寺 在太平里。元至順間僧「友因建。明天順間里民簡宗孝、盧惟益等重募修。」

北山寺 在太平里。元至正間,僧普貴建《大院》寺 在溪南里。

梅山寺 在豐田里赤逕鄉。

西霖寺 在金豐里大溪鄉。

大悲閣 :在縣治西山。知縣伍耀孫建,知縣岳鍾淑重修。前堂原為「老姆閣」 ,生員丘與長捐建,因瓦桷頹廢。康熙三十二年鼎新。

廣嗣閣 在豐田里武溪大路。崇禎年間建,中祀大士。鄉人求嗣多靈驗,故名。左有三教堂,養生魚於潭,架亭於上,為「呼鱗臺。」 有《記》,有詩。觀音閣 在豐田里武溪鯉潭上。僧大智募建。將軍庵 在溪南里龍安寨長遠隔中。祀觀音大士,傍祀趙將軍。恤災捍患,常顯靈異。康熙三十六年內,知縣趙良生建。

石圳庵 在縣東石圳潭上。其下為放生潭,遊魚充牣。知縣洪天開構亭於上。

汀州府驛遞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長汀縣附郭。

臨汀驛 在縣治左。後裁改「威遠營」 ,今為守備署。舊設膳夫二十五名,走遞公文等夫三名。《館前》驛 在縣東七十里。一名「歸仁鋪」 ,設膳夫二十五名,走遞公文等夫三名。

三洲驛 在縣南六十里。設膳夫二十五名,走遞公文等夫三名。

「縣前總鋪  」 ,百步鋪   、南田鋪。

新橋鋪   ,鴛鴦鋪   ,大息鋪。

胡坑鋪   歸仁鋪   七良鋪 以上東通寧化、清流者。

《畫眉鋪   》《黃館鋪   》《南段鋪》。

河田鋪   ,三洲鋪   ,大田鋪。

水口鋪   、車田鋪   、長橋鋪。

靖遠鋪   ,𤲞心鋪   ,張屋鋪 ,以上南通上杭者。

牛嶺鋪   ,白雲鋪   ,青山鋪。

觀音鋪   隘嶺鋪 以上西通江西瑞金者。

寧化縣

石牛驛 在縣南一百十里。宋端平間創,元至正間圮。明洪武二年,仍舊址創,成化九年修。弘治六年,知府吳文度於驛東建公館,以便駐節。設膳夫二十五名,走遞公文等夫三名。

縣前鋪 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年建。

魚龍鋪 去縣十五里。成化十四年建。

黃源鋪 去縣三十里

賴𤲞鋪 舊有丘源鋪,去縣四十五里,在安樂界。嘉靖十一年,僉事梁佐命知縣莫大德改此,建有公館。

石逕鋪 隆慶五年,推官吳之儒建。

石牛鋪 去縣九十里,為驛。有公館。

碑嶺鋪   ,羅溪鋪   ,滑石鋪。

張地鋪 俱在縣西,南通府路。

「夏坊鋪   」 ,「《黃柏鋪   》,《黃地鋪》。」

楊梅鋪   、安樂鋪 俱在縣南。

下沙鋪   、楊家鋪 俱在縣北。

沙坪鋪   、安遠鋪 俱有公館。

石溪鋪 舊在寨前。以上俱在縣北,通邵武。柏坑鋪 在縣東,住清流。《邑志》作「北坑。」

上杭縣

平西驛 舊在縣東勝運里小拔湯前。明成化六年,設漳南道,闢路通龍巖,僉事周謨檄通判吳桓營建於此,老人曾璡督工。嘉靖十九年,僉事侯廷訓改路從永定,因移驛於永定縣治之西,其官俸兵徭仍屬本縣。崇禎元年,驛丞裁。藍屋驛 ,在縣北平安里。明成化十「年,巡撫張瑄以縣距府三百餘里,奏徙清流玉華」 驛置此,檄同知程熙規建,以老人郭明德督工。弘治二年,知府黃珵奏「玉華驛不可省」 ,乃另設驛於藍屋。崇禎四年燬於寇,知縣陳正中重修建之。

皇清驛丞裁驛廢為「空廨。」

縣前鋪 在縣門東。明洪武十年,知縣劉亨設置在縣儀門前。正德十年,知縣謝浩遷置今所。水埔鋪 去縣二十里,舊名捲籠。明成化十年,巡撫張瑄檄凡兩鋪,去遠者中增之。此鋪在本縣巖頭、武平縣黃柏二鋪之中。弘治二年,僉事伍希閔委典史王剛遷置於此。

澗頭鋪 ,去縣三十里。明弘治二年增置。悅洋鋪 ,去縣四十里。有公館兵徭,屬武平,舊名「黃背」 ,在武平界陳坑、袁𤲞二鋪中。明弘治二年遷置。

大灣鋪 去縣五十里,徭屬武平。

山湖鋪 ,去縣六十里,洪武十年置。一作「珊瑚。」 九華鋪 ,去縣七十里,成化十年增置。

藍屋鋪 ,去縣八十里,有公館,洪武十年置。官莊鋪 ,去縣九十里,成化十年增置。

迴龍鋪 去縣一百里,洪武十年置。以上俱在縣西北,通長汀界。

大磜鋪 ,去縣十里。成化十年增置巖頭鋪 ,去縣二十里。洪武十年置。二鋪俱在縣西,通武平界。

便民鋪 去縣十里。明嘉靖十九年,僉事侯廷訓增置。

安鄉鋪 ,去縣二十里。明成化十五年置盧豐鋪 ,去縣三十里,有公館。嘉靖十九年置。鵝嶺鋪 ,去縣四十里。明嘉靖十九年,增置歸仁鋪 ,去縣五十里。公館在官田,成化十五年置。以上俱通永定界。又白沙、箭灘、羅潭湖、雷龍嶺、撫溪六鋪,界屬永定。其《鋪兵徭》屬本縣。梅溪鋪 ,去縣十里。

牛坪鋪 去縣二十里。俱明弘治九年增置。二鋪俱縣東北,通連城界。

縣東舊鋪 去縣九十一里曰方村,二十里曰定塔。三十里曰張慶。四十里曰九泰,有公館。五十里曰茶田。六十里曰跳河。《府志》作「雙溪。」 七十里曰燈籠。八十里曰湯邊。九十里曰石銘。明成化六年,新設漳南道,闢路置鋪,通龍巖界。嘉靖間,僉事侯廷訓改路由永定,九鋪遂廢。又按舊

《志》皆載宋時舊鋪八:縣西北三十里曰濁口,六十里曰茶木,九十里曰鍾地。南三十里曰語口,六十里曰語源,九十里曰劉奢,有驛百二十里曰黃坑。在平安里曰通賢,俱廢。《楊志》則云,「宋置鋪七,無通賢。」 考《元史》,至元二十五年,置汀、梅二州驛。通賢設鋪或在此時也。

巡警鋪 一十二所俱在城內,各坊久廢。明成化九年,知縣蕭宏清舊址而復之,尋又廢。萬曆六年,知縣楊萬春再清復之,今仍廢。

武平縣

縣前鋪 「東通府,南通杭。」

三角鋪 在縣南十里

忠田鋪 在縣南二十里。

賴屋鋪 在縣南三十里。

黃柏鋪 在縣南四十里上杭界,邑令張策刱公館於金雞隘。

黃麖鋪 在縣東十里,通本府。大嶺鋪 ,在縣東二十里。

袁𤲞鋪 在縣東三十里。膠崠鋪 在縣東四十里。

皂角鋪 在縣東五十里。水仙公館。

檀嶺鋪 在縣東六十里,入上杭界。

悅洋鋪 在縣東南八十里,上杭界,有公館。大灣鋪 在縣東南六十里。

武安鋪 在縣西南十里。

《道里亭 》康熙三十八年,署縣趙良生奉本府王檄造各鋪亭共十四處,開載往來里數。貝寨、公館 久廢。

黃柏公館 在縣南四十里金雞隘上。

水仙公館 在縣東四十里。

清流縣

九龍驛 因驛有九龍灘得名,舊名「皇華驛」 ,其故址今建儒學。洪武二年移建於縣西,改今名。永樂間燬,知府許敬軒重建。正德間,通判戴旦遷建儒學射圃空地。

玉華驛 在縣東永得里。以前有玉華洞,故名。洪武三年,知縣朱仲恭建。永樂間,燬於寇。成化十年,都御史張瑄以上杭北平安里距府遠,徙玉華驛置上杭平安里,改此為「玉華公館。」 二十三年,知府黃珵以此地衝要,奏復其驛。嘉靖六年,僉事儲洵鼎建公館於驛旁。

縣前鋪 舊在縣樓東。洪武間,知縣宋忠移建南街郵亭後。

雷公鋪 去縣東北十里,為往省路。

小嵩鋪 去縣東北二十里。

吳地鋪   ,嵩溪鋪。

玉華鋪 去縣東北五十里。有驛與公館。太平鋪 去縣東北六十里。

子孫鋪 去縣東北七十里。

吳家鋪 去縣南十里,為往府路。

暖水鋪 去縣西二十里,為往寧路。

歸化縣

明溪驛 在縣西門,原屬清流。宋元符間置,成化六年改屬。

縣前鋪 在縣前泰和坊東。成化九年,知縣郭潤重建。

新興鋪 在縣西十里,通府。

永安鋪 去縣二十里,與清流子孫鋪接。興善鋪 ,在縣東十里,通省。

龍湖鋪 在縣西

鐵嶺鋪 嶺上有隘樓,有公館。知府沈應奎建,去縣三十里,為將樂界。

連城縣

縣前鋪 在縣譙樓前左,宋時設,名「縣下鋪。」 北安鋪 去縣北三十五里,路通府。

分水鋪 在縣北五十里。

新添鋪 在縣北六十五里。成化三年設。萬曆甲寅,知縣丘大成改為公館。崇禎八年,知縣陶文彥檄巡簡薛通修。

南柴鋪 在縣西北八十里,接長汀館前驛,除新添一鋪,俱洪武七年知縣劉雍重建。

田心鋪   ,馬山鋪   ,車山鋪。

王城鋪   、新泉鋪 ,俱在縣南,去縣一百二十里,通上杭。弘治九年,設立「臨順公館。嘉靖末,築城五百丈。」 崇禎八年,知縣陶文彥檄巡簡薛通修公館。

永定縣

平西驛 原設於上杭縣東小扳池邊。嘉靖十九年,僉事侯廷訓遷於本縣,改府館為之。本縣編米三千八百零八石四斗。又武平縣編米四百九十一石六斗。十年,通共米四千三百石。舊

規,馬米五年一編,每石先編米五斗,編戶自納。嘉靖四十三年,奉漳南道黎申請明文,即編米一石,追銀三兩八錢給官。當至萬曆三年,奉軍門劉察院孫明文十年一編,遇編每米一石,追銀三兩七錢,解府轉給官。路通汀、贛、漳、泉、潮、惠,甚為衝要。西至上杭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東至適中驛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南至大埔一站,八十里,夫價八分。視他驛為重。按舊驛館廢,其地基分為祠宇民居,北至周宅為界,南至街為界,東至巷街為界,西至廖宅為界。內周君盛小屋一所,又鄭育英一間,又廖景運小店一間,又陽汝奇小店一間,又戴德祠二堂,又孟公祠二堂,又岳公祠二堂,又羅「元盛」 一間,又賴養振房地一棟,又何公祠一堂。何公祠左陳茂青二間,其租俱入學公用。《市西鋪 》在縣西門外。

德化鋪 在縣西北溪南里金砂村。

接敬鋪 舊在金豐里,為大溪鋪,後遷溪南里。《信感》鋪 在縣西北勝運里豐稔公館。

溪口鋪 舊在金豐里,為新村鋪,後遷豐田里。青鋪 舊在金豐里莒溪,為月流鋪,後遷太平里。以上六鋪俱本縣《徭編》。

白沙鋪 、箭灘鋪 俱在縣東二十里。

羅灘鋪 在縣東三十里。

湖雷鋪 在縣東四十里。

龍窟鋪 在縣東五十里。以上五鋪俱上杭縣《徭編》。

汀州府兵制考        府志[编辑]

本府。長汀縣附郭。

汀州府城守中、左、右三營。

中營副將一員,中軍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共一千名。撥桐山營四十名,餉有定額。

左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共一千名,撥桐山營三十名,餉有定額。

右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共一千名,撥桐山營三十名,餉有定額。

《寧化縣志》
[编辑]

本邑寇警無虛日,寨司悉碎為瓦礫。副總提兵駐邑為防禦,丁酉、戊戌而後,始額設駐防兵,以千總統之。民兵盡裁,惟留民壯五十名供直宿、迎送、勾攝之役,裁餉一萬兩有奇。

《上杭縣志》
[编辑]

順治七年,題定「經制。」 汀州設總鎮一員,管轄左、右兩營。以右營遊擊一員、千總二員、百總二員,統兵五百名,駐防上杭。十八年,汀州改設城守中、左、右三營,上杭仍為右營。其千、把總時奉抽調,分防各縣汛。其額兵以次裁汰。康熙二十五年,實在防杭官兵二百六十八名。每年餉銀於本府支給,月糧於本縣秋米內支給。

康熙八年,奉文建塘鋪,分營兵汛守。本縣界內,設塘防二十二所。

《武平縣志》
[编辑]

防「縣汛」 :把總一員、馬兵五名、戰兵二十名,守兵六十二名,營馬五匹。

防所汛:把總一員、馬兵六名、戰兵八名、守兵六十六名,營馬六匹。

《永定縣志》
[编辑]

原編「民壯」 二百零四名、

《皇清》裁革一百五十四名,見存五十名

興化司、三層司、太平司三司巡檢,原編弓兵各三十名,共九十名,無事聽司差遣,有警謹防關隘。

《皇清》裁革三十名,見存共六十名。

汀路分委千總一員,駐劄城內防守。順治十六年,知縣岳鍾淑見金豐古竹鄉人民頑梗,且地近漳、潮,伏莽時聞,特詳加設把總一員,分駐古竹鄉防守。舊例每名兵月食米三斗,原撥武平縣秋糧本色支給。後因永定去武平甚遠,兵丁往返維艱,知縣沈在湄詳院司將武平倉改折餉銀支出,買米給發防兵。每米一石,准銷武平倉折價銀一兩。順治十八年,署縣事同知盧裕礪詳「院司照杭、武留米之例,將防兵月米,照依本邑額徵糧石多寡均平派納,每於秋收之時上倉以應支給,即於本年應納兵餉正項錢糧內開銷。案立定例,兵民便之。」

駐防千總一員,駐劄城內,統領兵丁一百三十七名,內分塘汛一十五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