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31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三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百十八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三百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三百十八卷目錄

 冠服部彙考二

  漢高祖一則 景帝二則 宣帝一則

  後漢明帝永平一則

  魏明帝一則

  晉總一則 成帝一則 哀帝一則 孝武帝太元一則

  宋總一則 文帝元嘉一則 明帝秦始二則 後廢帝元徽一則

禮儀典第三百十八卷

冠服部彙考二[编辑]

[编辑]

高祖八年令嚴冠服之制[编辑]

按《漢書高祖本紀》,「八年春三月,令爵非公乘以上毋 得冠劉氏冠,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絺紵罽。」

《劉氏冠,文穎》曰:「即竹皮冠也。」 師古曰:「賈人坐販賣者也。綺,文繒也,即今之細綾也。絺,細葛也。紵,織紵為布及疏也。罽,織毛,若今毼及氍毹之類也。」

景帝中六年詔吏服各稱其官[编辑]

按:《漢書景帝本紀》,「中六年夏五月詔曰:『夫吏者,民之 師也。車駕衣服宜稱吏,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亡度 者或不吏服,出入閭里,與民亡異。令長吏二千石,車 朱兩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車騎從者不稱其官 衣服。下吏出入閭巷,亡吏體者,二千石上其官屬。三 輔舉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請之』。」先是,吏多軍 功,車服尚輕,故為設禁。

景帝後二年,定徒隸服制。

按《史記景帝本紀》:「後二年正月,令徒隸衣七緵布。」

《正義》曰:「緵,八十縷也」 ,與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縫。

宣帝 年定四時服制[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宣帝時。魏相 采易陰陽及《明堂月令》奏曰:「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 地而觀於先聖。高皇帝所述書天子所服。第八曰:大 謁者臣章受詔長樂宮,曰令群臣議天子所服。以安 治天下。相國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謹與將軍臣陵、太 子太傅臣通等議。春夏秋冬。天子所服。當法天地之 數。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 法天地,順四時,以治國家,身亡禍殃,年壽永究,是奉 宗廟安天下之大禮也,臣請法之。」中謁者趙堯舉春, 李舜;夏,兒湯;秋,貢禹冬,四人各職一時。大謁者襄章 奏。制曰:「可。」

按:西漢服章之制,於史無所攷,見班固《敘傳》言「漢初定,與民無禁。」 師古注謂「漢不設車旗衣服之禁」 ,觀賈誼所言可見。然魏相奏謂高皇帝書有「天子所服第八」 ,則服制未嘗無其書。相所奏既不詳備,而《史記》無傳焉。蓋周之經制,歷春秋、戰國數百年,典籍湮沒不存,及七雄僭王,國自為政尢,無所究詰。秦出自西戎,不習禮文之事,而其立意大概欲是今而非古,尊己而卑人。故滅六國之後,獲其君之冠,則以賜侍人;獲其君之車,則以為副車。又烏能參攷損益,以復先王車旗衣服之制?

後漢[编辑]

明帝永平二年始定冠服之制[编辑]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 武皇帝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 絇屨以行事。 按《輿服志》: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 冒皮,未有制度。後世聖人易之以絲麻,觀翬翟之文, 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為服。見鳥 獸有冠角𩑺胡之制,遂作冠冕纓蕤以為首飾,凡十 二章。故《易》曰:「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觀 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黃帝、 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 衣元,下裳黃,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 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天子備章,公 自山以下,侯伯自華蟲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 夫自粉米以下。至周而變之,以三辰為旂旗。王祭上 帝,則大裘而冕,公侯卿大夫之服,用九章」以下。秦以 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元。漢承 秦故。至世祖踐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顯 宗遂就大業,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屨,以祠天 地,養三老、五更於三雍,於時致治平矣。天子三公九 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元上 纁下。

《東觀書》曰: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議春南北郊。東平王蒼議曰:「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為漢制法。高皇帝始受命創業,制長冠以入宗廟,光武受命中興,建明堂,立辟雍,陛下以聖明奉遵,以禮服龍袞,祭五帝,禮缺樂崩,久無祭天地冕服之制。按尊事神祗,潔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

山龍華蟲,天王袞冕,十有二旒,以則天數,旂有龍章,日月以備其文。今祭明堂宗廟,圓以法天,方以則地,服以華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肅雍備思,博其類也。天地之禮,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

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 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 承大祭。百官執事者,冠長冠,皆祗服。五嶽、四瀆、山川、 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袀元長冠。五郊各如方色云。 百官不執事,各服常冠,袀元以從。 冕冠垂旒,前後 邃延。

邃,垂也。「延冕上覆。」

《玉藻》:

《周禮》曰:「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 鄭元注曰:「繅,雜文之名也。合五采絲為之繩,垂於延之前後各十二,所謂邃延也。就,成也。繩之每一帀,而貫五采玉,十有二旒,則十二玉也。每就間蓋一寸。朱紘,以朱組為紘也。紘一條屬兩端於武。」 此為袞衣之冕。十二旒,則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繅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旒,用玉百六十八;《絺衣》之冕,五旒,用玉百二十;元衣之冕,三旒,用玉七十二。

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皋 陶篇》,「乘輿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 說。」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裡。元上前 垂四寸,後垂三寸。係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 為組纓。

《說文》曰:「組,綬屬也。小者以為冕纓焉。」 《禮記》曰:「元冠朱組纓,天子之服」 是也。

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

《獨斷》曰:「三公諸侯九旒,卿七旒。」 與此不同。

皆有前無後,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

呂忱曰:「黈,黃色也,黃綿為之。」 《禮緯》曰:「旒垂目,纊塞耳。王者示不聽讒,不視非也。」 薛綜曰:「以珩玉為充耳也。」 《詩》云:「充耳琇瑩。」 《毛萇傳》曰:「充耳謂之瑱。天子玉瑱琇瑩,美石也,諸侯以石。」

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

《蔡邕》曰:「鄙人不識,謂之平天冠。」

衣裳玉佩,備章采。乘輿,刺史公侯九卿以下,皆織成。 陳留襄邑獻之,云 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 促膝,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裡。初,高祖微時,以竹皮 為之,謂之「劉氏冠」,楚冠制也。民謂之「鵲尾冠」,非也。祀 宗廟諸祀則冠之,皆服。《元》:

《獨斷》曰:「礿,紺繒也。」《吳都賦》曰:皁服也,

絳緣領袖為中衣,絳絝、襪,示其赤心奉神也。五郊,衣、 幘、絝、襪,各如其色。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尊敬 之至也。 委貌冠,皮弁冠,周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 覆杯,前高廣,後卑銳,所謂「夏之毋追,殷之章甫」也。委 貌以皁絹為之,皮弁以鹿皮為之。行大射禮於辟雍, 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冠委貌衣,元端素裳。

鄭眾《周禮傳》曰:「衣有襦裳者為端。」 鄭元曰:「謂之端,取其正也。」 正者,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屬幅,是廣袤等也。其袪尺二寸,大夫以上侈之,侈之者,蓋半而益一焉。半而益一,則其袂三尺三寸,袪尺八寸。

執事者冠皮弁,衣緇麻衣,皁領袖,下素裳,所謂「皮弁 素積」者也。

皮弁,質也。石渠論元冠朝服。戴聖曰:「元冠,委貌也。朝服,布上素下,緇帛帶,素韋韠。」 《白虎通》曰:「三王共皮弁素積。」 素積者,積素以為裳也。言要中辟積也。

《爵弁》,一名冕,廣八寸,長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後大,繒 其上似爵頭色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

《獨斷》曰:殷黑而微白,前大而後小;夏純黑,前小而後大,皆以三十六升漆布為之。《詩》云:「常服黼冔。」 《書》曰:「王與大夫盡弁。」 上古皆以布,中古以絲。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

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舞》,樂人服之。《禮》曰:「朱干玉鏚, 冕而舞《大夏》」,此之謂也。

鄭元曰:「朱干,赤大盾也;鏚,斧也。」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卻乃直下,為鐵卷梁,前 有山,展筩為述,乘輿所常服。

《獨斷》曰:「漢受之,秦禮無文。」

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 宴居,故施袍。《禮記》:孔子衣逢掖之衣,縫掖其袖,合而 縫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賤更小史,皆通制袍,單 衣,皁緣領袖中衣,為朝服云。 遠遊冠,制如通天,有 展筩橫之于前,無山述,諸王所服也。

《獨斷》曰:「《禮》無文。」

高山冠,一曰「側注」,制如通天,不邪卻,直豎,無《山述》展 筩。

《獨斷》曰:「鐵為卷梁,高九寸。」 《漢書音義》曰:「其體側立而曲」 注

考證
中外官謁者、僕射所服。太傅胡廣說曰:「《高山冠》,蓋齊

王冠也。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近臣謁者服之。」

《史記》:「酈生初見高祖,儒衣而冠側。」 注:「《漢舊儀》曰:乘輿冠高山冠,飛月之纓,幘耳赤丹紈裡,衣帶七尺斬蛇劍,履虎尾絇履。」 案:此則亦通於天子。

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後高 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

胡廣曰:「車駕巡狩幸其國,諸侯衣元端之衣,冠九旒之冕,其盛法服以就位也。今列侯自不奉朝請、侍祠祭者,不得服此,皆當三梁冠、皁單衣,其歸國流黃衣皁云。《晉公卿禮秩》曰:太傅、司空、司徒著進賢三梁冠,黑介幘。」

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 學弟子,皆一梁。宗室劉氏亦兩梁冠,示加服也。

《獨斷》曰:「漢制,禮無文。」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建光中,尚書陳忠以為令史。質堪上言:「太官宜著兩梁。」 尚書孟希奏:「太官職在鼎俎,不列陛位。堪欲令比大夫兩梁冠,不宜許。」 臣伏惟太官令職在典掌王饔,統六清之飲,列八珍之饌,正百品之羞,納四方之貢。所奉尢重,用思又勤明詔,慎口實之御,防有敗之姦,增崇其選。「侍御史主捕案。」 太醫令奉方藥供養,符節令掌幡信金虎,故位從大夫,車有韜沂,冠有兩梁,所以殊親疏,別內外也。太官令以供養言之,為最親近;以職事言之,為最煩多。令又高,選又執法,比太醫令科同,服等而冠,二人殊名,實不副。又博士秩卑,以其傳先王之訓,故尊而異之。令服大夫之冕,猶此言之兩梁冠非必列於陛位也。建初中,太官令:「兩梁冠,春秋之義,大於復古。如堪言合典,可施行,克厭帝心。」 即聽用之。《獻帝起居注》曰:「中平六年,令三府長史兩梁冠,五時衣袍事,位從千石、六百石。」

法冠,一曰「柱後。」

《獨斷》曰:「柱後惠文。」

高五寸,以纚為展筩。

《前書注》曰:「纚,今之縰。」 《通俗文》:「幘裡曰纚。」

《鐵柱》卷。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鐵柱,言其厲直不曲撓。」

執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監,平也。或謂之「獬豸冠。」 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

《異物志》曰:「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 楚執法者所服也。今冠兩角,非豸也。臣昭曰:「或謂獬豸,乃非定名,在兩角未足斷正,安不存其豎飾,令兩為冠平。」

《胡廣說》曰:「《春秋左氏傳》有南冠而縶者,則楚冠也。秦 滅楚,以其君服賜執法近臣、御史服之。 武冠,一曰 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

一云古緇布冠之象也,或曰繁冠。《晉公卿禮秩》曰:「大司馬、將軍尉、驃騎、車騎、衛軍、諸大將軍開府從公者,著武冠,平上幘。」

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 惠文冠》。

又名鵔鸃冠

建武時,匈奴內屬,世祖賜南單于衣服,以中常侍惠 文冠,中黃門童子佩刀云 「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 大銅珠九枚,制似縷鹿。

《獨斷》曰:其狀若婦人縷鹿。薛綜曰:「下輪大,上輪小。」

《記》曰:「知天者冠述,知地者履絇。」《春秋左傳》曰:鄭子臧 好鷸冠前圓,以為此則是也。天地五郊、明堂、育命舞, 樂人服之。

《說文》曰:「鷸,知天將雨鳥也。」

方山冠,似進賢,以五采縠為之。祠宗廟,大子、八佾、四 時、五行樂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巧士冠》,高七寸,要後相通,直豎,不常服。唯郊天,黃門 從官四人冠之,在鹵簿中,次乘輿車前,以備宦者四 星云。

《獨斷》曰:「《禮》無文。」

卻非冠,制似長冠,下促。宮殿門吏僕射冠之。負赤幡, 青翅燕尾,諸僕射幡皆如之。

《獨斷》曰:「《禮》無文。」

卻敵冠,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制似進賢,衛 士服之。

《獨斷》曰:「《禮》無文。」

樊噲冠,漢將樊噲造次所冠,以入項羽軍,廣九寸,高 七寸,前後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馬殿門大難,衛士服 之。或曰:「樊噲常持鐵楯,聞項羽有意殺漢王,噲裂裳 以裹楯,冠之入軍門,立漢王旁,視項羽。」 術氏冠,前 圓,吳制,差池邐迤四重。趙武靈王好服之,今不施用, 官有其圖。注諸冠皆有纓蕤,執事及武吏皆縮纓,垂 五寸。

《淮南子》曰:楚莊王所復讎冠者是。蔡邕曰:「其說未聞。」

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系為緄,加雙鶡尾,

豎左右,為鶡冠云。

《莊子》曰:「縵胡之纓,武士之服是也。」

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皆冠鶡 冠,紗縠單衣。虎賁將,虎文絝,白虎文劍佩刀。虎賁武 騎,皆鶡冠,虎文單衣。襄邑歲獻織成虎文云:「鶡者,勇 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秦施 之焉。

徐廣曰:「鶡似黑雉,出於上黨。」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冠插兩鶡。鷙,鳥之暴疏者也。每所攫撮,應爪摧衄。天子武騎,故以冠焉。」 《傅元賦注》曰:「羽騎,騎者戴鶡。」

安帝立皇太子,太子謁高祖廟、世祖廟,門大夫從,冠 兩梁,進賢洗馬冠。高山罷廟,侍御史任方奏請非乘 從時皆冠一梁,不宜以為常服。事下有司,尚書陳忠 奏:「門大夫職如諫大夫,洗馬職如謁者,故皆服其服, 先帝之舊也。」方言可寢。奏可。謁者,古者一名洗馬。

《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初令令長皆小冠。獨斷曰:「公卿侍中尚書衣皁而入朝者曰朝臣。」 諸營校尉將大夫以下,不為朝臣。

古者有冠無幘,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詩》曰: 「有頍者弁」,此之謂也。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戰國, 文武並用。秦雄諸侯,乃加其武將首飾為絳袙,以表 貴賤。其後稍稍作顏題。漢興,續其顏,卻摞之,施巾連 題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幘者,賾也,頭 首嚴賾也。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為耳崇,其巾為屋 合後施收。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武者短 耳,稱其冠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 顯近職也。迎氣五郊,各如其色,從章服也。皁衣群吏, 春服青幘,立夏乃止,助微順氣,尊其方也。武吏常赤 幘,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幘無屋者,示未成人也。入學 小童幘也。句卷屋者,示尚幼少,未遠冒也。《喪幘》,卻摞 反,本禮也。升數如冠,與冠偕也。期喪起耳有收,素幘 亦如之。禮輕重有制,變除從漸文也。

《獨斷》曰:幘,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董仲舒《止雨書》曰:「執事者皆赤幘。」 知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群臣皆隨焉,然尚無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冠進賢者宜長耳,冠惠文者宜短耳,各隨其宜。《漢舊儀》曰:「凡齋,紺幘;耕,青幘,秋貙劉服緗幘。」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韍。

《徐廣》曰:「韍,如巾蔽膝。」

貴賤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韍所以執事,禮之 共也。故《禮》有其度,威儀之制,三代同之。五霸迭興,戰 兵不息。佩非戰器,韍非兵旗。於是解去韍佩,留其係 璲。

《徐廣》曰:今名璲為「縌。」

以為章表。故《詩》曰:「鞙鞙佩璲。」此之謂也。

鞙鞙,佩玉貌。璲,瑞也。鄭元《箋》曰:「佩璲者,以瑞玉為佩,佩之鞙鞙然。」

韍佩既廢,秦乃以采組連結于璲,光明章表,轉相結 受,故謂之「綬。」漢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雙印佩 刀之飾。至孝明皇帝,乃為大佩,衝牙雙瑀璜皆以白 玉,乘輿落以白珠,公卿諸侯以采絲,其視冕旒為祭 服云。

《詩》云:「雜佩以贈之。」 毛萇曰:「珩璜、琚瑀,衝牙之類。」 《月令章句》曰:「佩上有雙衝,下有雙璜,琚瑀以雜之,衝牙蠙珠,以納其間。」 《玉藻》曰:「右徵角,左宮羽。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瑲鳴焉。」 《纂要》曰:「琚瑀所以納間,在玉之間,今白珠也。」

佩刀,乘輿,黃金通身,貂錯半鮫,魚鱗,金漆錯。雌黃室, 五色罽隱室華。諸侯王,黃金錯環,挾半鮫。黑室。公卿 百官皆純黑,不半鮫。小黃門,雌黃室,中黃門、朱室童 子,皆虎爪文,虎賁黃室,虎文。其將,白虎文,皆以白珠 鮫為。口之飾。

《通俗文》曰:「刀鋒曰。」

乘輿者加翡翠,《山紆》嬰其側。

《左傳》曰:「藻繂鞞鞛。」 杜預曰:「鞞,佩刀,削,上飾;鞛,下飾也。」 鄭元《詩箋》曰:「既爵命賞賜,而加賜容刀有飾,顯其能制斷也。」 《春秋繁露》曰:「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韍之在前,朱雀之象也;冠之在首,元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飾也。」 臣昭案:自天子至於庶人,咸皆帶劍,劍之與刀,形制不同,名稱各異,故蕭何「劍履上殿」 ,不稱為刀,而此《志》言「不及劍」 ,如為未備。

佩雙印,長寸二分,方六分。乘輿諸侯王公列侯以白 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 私學弟子皆以象牙,上合絲。乘輿以縢貫白珠,赤罽 蕤,諸侯王以下以絝,赤絲蕤。縢絝各如其印質,刻書 文曰:「正月剛卯,既決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 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疾日嚴卯, 帝令夔化,慎爾周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凡六十六字。

《前書》注云:「以正月卯日作。」

乘輿黃赤綬,四采,黃、赤、紺、縹、淳黃圭,長丈九尺九寸, 五百首。

《漢舊儀》曰:璽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 、「皇帝之璽」 、「皇帝信璽」 、「天子行璽」 、「天子之璽」 、「天子信璽」 ,凡六璽。「皇帝行璽」 、凡封之璽,賜諸侯王書,信璽發兵徵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天地鬼神。璽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裡,兩端無縫,尺一版中約署皇帝帶綬,黃地六采,不佩璽。璽以金銀縢組,侍中組負以從。秦以前,民皆佩綬,金、玉、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奉璽書,使者乘馳傳。其驛騎也。三騎行,晝夜千里為程。《吳書》曰:「漢室之亂,天子北詣河上,六璽不自隨,掌璽者投井中。孫堅北討董卓,頓軍城南,官署有井,每旦有五色氣從井出。堅使人浚得傳國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方圍四寸,上有紐文,槃五龍,璡七寸,管龍上一角缺。《獻帝起居注》曰:「時六璽不自隨,及還于閣上得。」 《晉陽秋》曰:「冉閣大將軍蔣幹以傳國璽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獻之,百僚皆賀。璽光照洞徹,上蟠螭文隱起,書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秦舊璽也。徐廣曰:『傳國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諸侯王赤綬。

《徐廣》曰:「太子及諸王,金印龜紐,纁朱綬。」

「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皇太子朱綬,三百二十首。」

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綬皆與乘輿同。皇后亦如之。 長公主、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綬者,加特也。諸國貴 人、相國皆綠綬,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一尺,二 百四十首。

《前書》曰: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高帝相國,綠綬。徐廣曰:「金印綠綟綬。綟音戾,草名也,以染似綠。」 又云:似紫紫綬,名緺綬音瓜,其色青紫。綟字亦盭音同也。傳寫者誤作「縶。」 公加殊禮,皆服之。何承天云:「緺音媧,青紫色。綬。綟,紫色也。」

公、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百八十 首。公主、封君服紫綬。

《前書》曰:「太尉,金印紫綬;御史大夫位上卿,銀印青綬。成帝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將軍亦金印。」 《漢官儀》曰:「馬防為車騎將軍,銀印青綬,在卿上。絕席。」 和帝以竇憲為車騎將軍,始加金印,次司空。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 丈七尺,百二十首。

一號青緺綬

自青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 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 之間得施玉環鐍云。

《通俗文》曰:缺環曰鐍。《漢舊儀》曰:「其斷獄者,印為章也。」

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丈六尺,八 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長同。

《漢官》曰:「尚書僕射,銅印青綬。」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淳黃圭,一采,長丈五尺, 六十首。自黑綬以下,縌綬皆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 半之。百石,青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

丁孚《漢儀》載,太僕大中大夫襄言,乘輿綬,黃地,冒白羽,青絳綠,五采,四百首長二丈三尺。詔所下王,綬,冒亦五采,上下無差。諸王綬,四采,絳地,冒白羽,青黃去綠,二百六十首,長二丈二尺。公主綬如王侯,絳地,紺縹三采,百二十首長丈八尺。二千石綬羽青地,桃華縹,三采,百二十首長丈八尺。黑綬羽,青地絳,二采,八十首,長一丈七尺。「黃綬,一采八十首,長丈七尺,以為常式。民織綬不如式,沒入官,犯者為不敬。二千石綬以上,禁民無得織以粉組。」 皇太后詔可,王綬如所下。

凡先合單紡為一系,四系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 為一文,文采淳為一圭首,多者系細,少者系麤,皆廣 尺六寸。

《東觀書》曰:「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九卿、執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長秋、將作大匠、度遼諸將軍、郡太守、國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中郎將、諸郡都尉、諸國行相、中尉、內史,中護軍司直,秩皆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中外官尚書令、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公將軍長史,中二千石丞,正」 平諸司馬,中宮王家僕、雒陽令,秩皆千石。尚書、中謁者、黃門、穴從四僕射,諸都監、中外諸都官令,都候、司農部丞,郡國長史,丞候司馬千人,秩皆六百石。家令、侍僕,秩皆六百石。雒陽市長,秩四百石。王家長,秩皆四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諸署長、楫櫂丞,秩三百石。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石」 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

者。其丞、尉,秩二百石,縣國丞、尉亦如之。縣國三百石,長、丞、尉,亦二百石。明堂靈臺丞、諸陵校長,秩二百石。丞、尉、校長以上,皆銅印黃綬。縣國守宮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長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長、相,皆以銅印黃綬。而有秩者,侍中、中常侍、光祿大夫,秩皆二千石;大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尚書、諫議大夫、侍御史、博士,皆六百石。議郎中謁者,秩皆比六百石。小黃門、黃門侍郎、中黃門,秩皆比四百石。郎中,秩皆比三百石。太子舍人,秩二百石。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皁下,蠶青上縹下,皆 深衣制。

《徐廣》曰:「即單衣。」

隱領、袖,緣以絛。翦氂蔮,簪珥耳璫垂珠簪,以瑇瑁為 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凰鳳爵,以翡翠為毛羽,下 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 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后謁廟,服紺上皁下,蠶 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絛。假結步搖簪珥, 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 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 六珈」者,諸爵獸皆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 翠為華云。

《毛詩傳》曰:「副者,后夫人之首飾,編髮為之。笄,衡笄也。珈,笄飾之最盛者,所以別尊卑。」 鄭元曰:「珈之言加也。副既笄而加飾,如今步搖上飾,古之制所未聞。」

貴人助蠶,服純縹,上下深衣制,大手結,墨瑇瑁,又加 簪珥。 長公主見會,衣服加步搖。公主大手結,皆有 簪珥。衣服同制。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 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 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 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入廟佐祭者,皁絹上 下,助蠶者縹絹上下。皆深衣制緣。自二千石夫人以 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 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綠袍。特進列侯以上, 錦繒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練采九色,禁丹紫紺; 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絳黃紅綠;二百石以上,四采 青黃紅綠。賈人緗縹而已。

《博物記》曰:「交州南有蟲,長減一寸,形似白英,不知其名,視之無色,在陰地多緗,色則赤黃之色也。」

公、列侯以下,皆單綠襈制文繡為祭服。自皇后以下, 皆不得服諸古麗圭襂閨綠加上之服。

司馬相如《夫人賦》曰:「重旬始以為襂。」 注曰:「葆,下旒也。」

建武、《永平》禁絕之,建初、永元又復中重,於是世莫能 有制其裁者,乃遂絕矣。

蔡邕《表志》曰:「永平初,詔書下車服制度,中宮皇太子皇服重繒厚練,浣已復御,率下以儉,化起機。諸侯王以下至於士庶,嫁娶被服,各有秩品,當傳萬世,揚光聖德。臣以為宜集舊事儀注本奏,以成志也。」

凡冠衣諸服,旒冕、長冠、委貌、皮弁、爵弁、建華、方山、巧 士,衣裳文繡,赤舄,服絇履,大佩,皆為祭服。其餘悉為 常用朝服。唯「長冠」,諸王國謁者以為常朝服云。宗廟 以下,祠祀皆冠長冠,皁繒袍單衣,絳緣領袖中衣,絳 絝襪。五郊各從其色焉。

[编辑]

明帝 年始定袞衣黼黻之制[编辑]

按《三國魏志明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輿服志》:「魏明 帝以公卿袞衣黼黻之飾,疑於至尊,多所減損,始制, 天子服刺繡文,公卿服織成文。」

按《文獻通考》:「魏氏多因漢法,其所損益之制無聞。」

[编辑]

晉初,冠服多因舊制,江左服章多闕,而冕飾以翡翠、 珊瑚、雜珠。

按《晉書輿服志》:「《周禮》弁師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自后 王之制,爰及庶人,各有等差。及秦變古制,郊祭之服 皆以袀元舊法掃地盡矣。漢承秦弊,西京二百餘年, 猶未能有所制立。及中興後,明帝乃始採《周官》《禮記》 《尚書》及諸儒記說,還備袞冕之服。天子車乘冠服從 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說,始制天子三 公、九卿特進之服,侍祠天地、明堂,皆冠冕旒兼五冕 之制,一服而已。天子備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 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具五采。」魏明帝以公卿 袞衣黼黻之飾,疑於至尊,多所減損,始制天子服刺 繡文,公卿服織成文。及晉受命,遵而無改。天子郊祀 天地、明堂、宗廟、元會、臨軒,介幘通天冠,平冕。冕皁表, 朱綠裡,廣七寸,長二尺二寸,加於通天冠上。前圓後 方,垂白玉珠十有二旒,以朱組為纓,無緌。佩白玉,垂 珠黃大旒綬,黃、赤、縹、紺四采。衣皁上絳下,前三幅,後 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

黼黻」之象,凡十二章。素帶,廣四寸,朱裡,以朱、綠裨飾
考證
其側。中衣以絳,緣其領袖,赤皮為韍,絳褲襪,赤舄。未

加元服者,空頂介幘。其釋奠先聖,則皁紗袍,絳緣中 衣,絳褲襪,黑舄。其臨軒,亦袞冕也。其朝服,通天冠高 九寸,金博山顏,黑介幘,絳紗袍,皁緣中衣。其拜陵,黑 介幘單衣。其雜服,有青、赤、黃、白、緗、黑色介幘,五色紗 袍,五梁進賢冠,遠遊冠,平上幘,武冠。其素服,白幍單 衣。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 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不改,及過江,服 章多闕,而冕飾以翡翠、珊瑚、雜珠。 通天冠,本秦制, 高九寸,正豎,頂少斜卻,乃直下,鐵為卷梁,前有展筩, 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輿所常服也。 平冕,王公卿助 祭於郊廟服之。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組為纓,色如其 綬。王公衣山龍以下九章,卿衣華蟲以下七章。 遠 遊冠,傅元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筩橫 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 者服之。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 者後常冠焉。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其餘但 青絲而已。 緇布冠,蔡邕云:「即委貌冠也。」太古冠布, 齊則緇之,緇布冠,始冠之冠也。其制有四形,一似武 冠,又一似進賢,其一上方,其下加幘顏,其一刺上而 方下。 行《鄉射禮》,則公卿委貌冠以皁絹為之,形如 覆杯,與皮弁同制,長七寸,高四寸,衣黑而裳素,其中 衣以皁緣領袖。其執事之人皮弁,以鹿皮為之。 進 賢冠,古緇布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後 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 加緇布,則冠五梁。進賢三公及封郡公、縣公、郡侯、縣 侯、鄉亭侯,則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書、關中內侯、二 千石及千石以上,則冠兩梁。中書郎、祕書丞、郎、著作 郎、尚書丞、郎、太子洗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於令史、 門郎、小吏,並冠一梁。漢建初中,太官令冠兩梁,親省 御膳為重也。博士兩梁,崇儒也。宗室劉氏亦得兩梁 冠,示加服也。 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 一名建冠,一名籠冠,即古之惠文冠。或曰趙惠文王 所造,因以為名。亦云:「惠者,蟪也,其冠文輕細如蟬翼, 故名惠文。」或云,齊人見千歲涸澤之神,名曰慶忌,冠 大冠,乘小車,好疾馳,因象其冠而服焉。漢幸臣閎孺 為侍中,皆服大冠。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左右侍臣 及諸將軍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則加金璫,附蟬為 飾,插以貂毛,黃金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應劭《漢 官》云:說者以為金取剛強,百鍊不耗,蟬居高飲清,口 在掖下,貂內勁悍而外柔縟。又以蟬取清高,飲露而 不食。貂則紫蔚柔潤,而毛采不彰,灼金則貴其寶瑩, 於義亦有所取。或以為北土多寒,常以貂皮溫額,後 世效此,遂以附冠。漢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黃貂,各附 服色所尚也。 高山冠,一名側注,高九寸,鐵為卷梁, 制似通天,頂直豎不斜,卻無山述展筩。高山者,《詩》云: 「高山仰止。」取其矜莊賓遠者也。中外官,謁者、謁者僕 射所服。胡廣曰:「高山,齊王冠也。《傳》曰:『桓公好高冠大 帶。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謁者近臣』。」應劬曰:「高山,今法 冠也,秦行人使官亦服之。而《漢官儀》云:『乘輿冠高山 之冠,飛翮之纓』。然則天子亦有時服焉。」《傅子》曰:「魏明 帝以其制似通天遠遊,故改令卑下。 法冠,一名柱 後,或謂」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為展筩,鐵為柱卷,取 其不曲撓也。侍御史、廷尉正監平,凡執法官皆服之。 或謂獬豸神羊,能觸邪佞。《異物志》云:「北荒之中有獸 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 不正者。楚王嘗獲此獸,因象其形以制衣冠。」胡廣曰: 「《春秋左氏傳》,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曰:『南冠而縶者 誰也』?」南冠即楚冠。秦滅楚,以其冠服賜執法臣也。 長冠一名齊冠,高七寸,廣三寸,漆纚為之,間如版,以 竹為裡。漢高祖微時,以竹皮為此冠,其世因謂劉氏 冠,後除竹,用漆纚。司馬彪曰:「長冠蓋楚制,人間或謂 之鵲尾冠」,非也。救日蝕則服長冠,而祠宗廟諸祀冠 之。此高祖所造,後世以為祭服,尊敬之至也。 建華 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古用雜木珠,原憲所 冠華冠是也。又《春秋左氏傳》,鄭子臧好聚鷸冠,謂建 華是也。祀天地五郊明堂,舞人服之。漢《育命舞》,樂人 所服 方山冠,其制似進賢鄧展曰:「方山冠以五采 縠為之,漢天子八佾、五行,樂人所服,冠衣各如其行 方之色而舞焉。」 巧士冠,前高七寸,要後相通,直豎。 此冠不常用,漢氏惟郊天,黃門從官四人冠之,在鹵 簿中,夾乘輿車前,以備宦者四星,或云掃除從官所 服。 卻非冠,高五寸,制似長冠,宮殿門吏僕射冠之。 負赤幡,青翅燕尾,諸僕射幡皆如之。 卻敵冠,前高 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制似進賢,凡當殿門衛士 服之。 樊噲冠,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制似 平冕。昔楚漢會於鴻門,項籍圖危高祖,樊噲常持鐵 楯,聞急,乃裂裳苞楯,戴以為冠,排入羽營,因數羽罪, 漢王乘間得出。後人壯其意,乃制冠象焉。凡殿門司 馬衛士服之。 術氏冠,前圓,吳制,差池四重,趙武靈 王好服之。或曰:楚莊王復讎冠也。 鶡冠加雙鶡尾豎插兩邊。鶡,鳥名也,形類鷂而微黑,性果勇,其鬥至 死乃止。上黨貢之趙武靈王,以表顯壯士。至秦、漢猶 施之。武人 皮弁,以鹿皮淺毛黃白色者為之。《禮》:王 皮弁,會五采玉𤪌,象玉邸玉笄,謂之合為弁。其縫中 名曰會。以采玉朱為𤪌,𤪌結也。天子五采,諸侯三采。 邸冠下扺也象骨為之音帝也天子則縫十二,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孤 四,卿大夫三。韋弁,制似皮弁,頂上尖,韎草染之,色如 淺絳。 爵弁,一名廣冕,高八寸,長二寸,如爵形,前小 後大,增其上似爵頭,色,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也。 祀天地五郊、明堂,翹舞樂人服之。 幘者,古賤人不 冠者之服也。漢元帝額有壯髮,始引幘服之。王莽頂 禿,又加其屋也。《漢注》曰:「冠進賢者宜長耳,今介幘也; 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幘也。」始時各隨所宜,遂因 冠為別。介幘服文吏;平上幘,服武官也。童子幘無屋 者,示不成人也。又有納言幘幘,後收又一,重方三寸。 又有赤幘,騎吏武吏。乘輿鼓吹所服,救日蝕。文武官 皆免冠著幘,對朝服,示武威也。 《漢儀》:立秋日獵,服 緗幘。及江左哀帝從博士曹弘之等議,立秋御讀令, 改用素白幍。按漢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為 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魏武以 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幍,合乎 簡易隨時之義,以色別其貴賤,本施軍飾,非為國容 也。徐爰曰:「俗說幍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觸樹枝 成岐,謂之為善,因而弗改。今通以為慶弔服。 巾以 葛為之,形如幍而橫著之,古尊卑共服也。故漢末妖 賊,以黃為巾,世謂黃巾賊 帽,名猶冠也。義取於蒙 覆其首,其本纚也。古者冠無幘,冠下有纚,以繒為之。 後世施幘於冠,因或裁纓為帽。自乘輿晏居,下至庶 人無爵者,皆服之。成帝咸和九年制:「聽尚書八座承 郎、門下三省侍官乘車,白幍低幃,出入掖門。又二宮 直官著烏紗幍。」然則往往士人晏居皆著幍矣。時江 左時野人已著。「士人亦往往而然,但其頂圓耳,後 乃高其屋」云。 褲褶之制,未詳所起。近世車駕親戎, 中外戒嚴服之。服無定色,冠黑帽,綴紫摽。摽以繒為 之,長四寸,廣一寸。腰有絡帶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 絳摽。又有纂嚴戎服,而不綴摽。行留文武悉同。其畋 獵巡幸,則惟從官戎服,帶鞶革,文官不下纓,武官服 冠。 漢制,一歲五郊,天子與執事者所服各如方色, 百官不執事者,服常服絳衣以從。魏祕書監秦靜曰: 「漢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但元冠、絳衣而已。魏已來,名 為五時朝服,又有四時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以 下,隨官受給。百官雖服五時朝服,據今止給四時朝 服,闕秋服三年一易。 諸假印綬而官不給鞶囊者, 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綬者,不得佩綬。」鞶,古制也。 漢世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 然則以紫囊盛綬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時。 皇太子 金璽龜鈕,朱黃綬四采,赤、黃、縹、紺。給五時朝服,遠遊 冠,介幘,翠緌佩瑜玉垂組,朱衣,絳紗襮皁緣,白紗其 中衣白,曲領,帶劍,火珠素首,革帶,玉鉤燮,獸頭鞶囊。 其大小會、祠宗廟,朔望五日還朝,皆朝服。常還上宮, 則朱服。預上宮正會,則於殿下脫劍舄。又有三梁進 賢冠。其侍祀則平冕九旒,袞衣九章,白紗絳緣中單, 絳繒韠采畫織成袞帶,金辟邪首,紫綠二色,帶采畫。 廣領、曲領各一,赤舄,絳襪。若講則著介幘單衣。釋奠 則遠遊冠。元朝服絳緣中單,絳褲襪,元舄。若未加元 服,則中舍人執冕,從介一。中元、元 諸王,金璽龜鈕, 纁朱綬,四采,朱、黃、縹、紺。五時朝服,遠遊冠、介幘,亦有 三梁進賢冠,朱衣,絳紗襮,皁緣中衣表素,革帶黑舄, 佩《山元》玉,垂組,大帶。若加餘官,則服其加官之服也。 皇后謁廟,其服紺上皁下。親蠶則青上縹下,皆深衣 制,隱領袖,緣以條。首飾則假髻步搖,俗謂之「珠松」是 也。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支相繆,八爵 九華,熊、獸、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 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元康 六年,詔曰:「魏以來,皇后蠶服皆以文繡,非古義也。今 宜純服青,以為永制。」 貴人夫人、貴嬪,是為三夫人, 皆金章紫綬,章文曰「貴人」、夫人、貴嬪之章,佩于闐玉。

「淑妃」 、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

為九嬪,銀印青綬,佩采。玉。貴人、貴嬪、夫人助蠶,服 純縹為上,輿下,皆深衣制。太平髻,七鈿蔽髻,黑玳瑁, 又加簪珥。九嬪及公主夫人,五鈿,世婦三鈿。助蠶之 義,自古而然矣。 皇太子妃,金璽龜鈕,纁朱綬,佩瑜 玉。 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綬,佩 《山元》玉。 長公主、公主見會,太平髻,七鈿蔽髻。其長 公主得有步搖,皆有簪珥,衣服同制。自公主、封君以 上皆帶綬,以綵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金辟邪首為 帶玦。 郡公、侯、縣公、侯太夫人夫人,銀印青綬,佩水 蒼玉,其特加乃金紫。 公、特進、侯、卿校世婦、中二千 石、二千石夫人,紺繒幗,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 一尺為簪。簪珥。入廟佐祭者,皁絹上下,助蠶者,縹絹 上下,皆深衣制緣。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按《職官志》:「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開府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冠進賢三梁,黑 介幘。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 將軍開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

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特進,漢官也。二 漢及魏、晉以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卒。太僕羊琇遜 位,拜特進,加散騎常侍,無餘官,故給吏卒車服。其餘 加特進者,唯食其祿賜位其班位而已,不別給特進 吏卒車服。《後定令》,「特進品秩第二,位次諸公,在開府、 驃騎上。冠進賢兩梁冠,黑介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 無」章綬。 左右光祿大夫,假金章紫綬。光祿大夫加 金章紫綬者,品秩第二,祿賜、班位、冠幘,車服佩玉,置 吏卒羽林及卒,諸所賜給,皆與特進同。 光祿大夫, 假銀章青綬者,品秩第三,位在金紫將軍下,諸卿上。

光祿大夫,與卿同,秩中二千石,著《進賢》兩梁冠,黑。

介「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 三品將軍,秩中二千石 者,著武冠,平上黑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 尚書令, 秩千石,假銅印墨綬,冠進賢兩梁冠。納言幘,五時朝 服,佩水蒼玉。」

成帝   年始用白璇為冕旒飾[编辑]

按《晉書成帝本紀》,不載。 按《顧和傳》,和遷侍中。初,中 興東遷,舊章多闕,而冕旒飾以翡翠珊瑚及雜珠等。 和奏,「舊冕有十二旒,皆用玉珠。今用雜珠等,非禮。若 不能用玉,可用白璇。」成帝於是始下太常改之。

哀帝   年定立秋御讀令改用素幘[编辑]

按《晉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宋書禮志》,「晉哀帝初,博 士曹弘之等議立秋御讀令不應緗,幘求改用素。詔 從之。」

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定祀明堂車服悉遵漢制[编辑]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太元十三 年正月後辛祀明堂,車服之儀,率遵漢制,出以法駕, 服以袞冕。」

[编辑]

宋冠服之制,多仍魏、晉之舊。

按《宋書禮志》:「進賢冠,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梁 數隨貴賤,古之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所服。上公、卿初 祭於郊廟,皆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組為纓,色如 其綬。王公衣山龍以下,九章也;卿衣華蟲以下,七章 也。行鄉射禮,則公卿委貌冠,以皁絹為之,形如覆杯, 與皮弁同制,長七寸,高四寸,衣黑而裳素,其中衣以」 皁緣領袖。其執事之人皮弁,以鹿皮為之。 武冠,昔 惠文冠,本趙服也,一名大冠,凡侍臣則加貂蟬。 法 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後,一名獬豸,說者云,「獬豸獸知 曲直,以角觸不正者也。」秦滅楚,以其君冠賜法官 謁者。高山冠,本齊服,一名側注冠,秦滅齊,以其君冠 賜謁者。魏明帝以其形似《通天》《遠遊》,乃毀變之。 樊 噲冠,廣九寸,制似平冕,殿門衛士服之。漢將樊噲,常 持鐵盾。鴻門之會,項羽欲害漢王,乃裂裳以苞盾戴, 入見羽。漢承秦制,冠有十三種,魏晉以來不盡施用, 今志其施用者也。 幘者,古賤人不冠者之服也。漢 元帝額有壯髮,始引幘服之。王莽頂禿,又加其屋也。 《漢注》曰:「冠進賢者宜長耳」,今介幘「也。冠惠文者,宜短 耳,今平上幘也。」始時各隨所宜,後遂因冠為別。介幘 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童子幘無屋者,示未成人也。 又有納言幘,後收又一,重方三寸。又有赤幘,騎吏、武 吏。乘輿鼓吹所服,救日蝕。文武官皆免冠,著赤幘,對 朝服,示威武也。宋乘輿鼓吹,黑幘,武冠。 漢制,祀事 五郊,天子與執事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執事者,自 服常服以從常服,絳衣也。 凡兵事總謂之戎。《尚書》 云:「一戎衣而天下定。」《周禮》:「革路以即戎。」又曰:「兵事韋 弁服。」以𩎟韋為弁,又以為衣裳。《春秋左傳》:「戎服將事。」 又云:「晉郤至衣𩎟韋之跗。」注:先儒云:「韎,絳色。」今時伍 伯衣。說者云,五霸兵戰,猶有綬紱冠纓。近代車駕親 戎,中外戒嚴之服。無定色。冠黑帽,綴紫褾。褾以繒為 之,長四寸,廣一寸,腰有絡帶,以代鞶革。中官紫褾,外 官絳褾。又有纂嚴戎服,而不綴褾,行留文武悉同。其 畋獵巡幸,則唯從官戎服,帶鞶革,文官不下纓,武官 脫冠。宋文帝元嘉中,巡幸蒐狩,皆如之。救宮廟水火, 亦如之。 漢制,太后入廟祭神,服紺上皁下,親蠶青 上縹下,皆深衣。深衣即單衣也。首飾剪氂幗。 漢制, 皇后謁廟,服紺上皁下,親蠶青上縹下,首飾假髻,步 搖,八雀九華,加以翡翠。《晉先蠶儀注》,皇后十二鈿步 搖,大手髻,衣純青之衣,帶綬佩。今皇后謁廟,服褂䙱 大衣,謂之「褘衣。」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鈿蔽髻;九嬪 及公夫人,五鈿,世婦三鈿;公主會見,大手髻。其長公 主得有步搖。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為緄帶,各 如其綬色。公特進列侯夫人、卿校世婦、二千石命婦 年長者紺繒。佐祭則皁絹上下,助蠶則青絹上下。自 皇后至二千石命婦,皆以蠶衣為朝服。 劉向曰:「古者天子至於士,王后至於命婦,必佩玉,尊卑各有其 制。《禮記》曰:『天子佩白玉而元組綬,公侯山元玉而朱 組綬,卿大夫水蒼玉而緇組綬,士佩瓀玫而縕組綬』。」 縕,赤黃色。綬者,所貫佩相承受也。上下施韍如蔽膝, 貴賤亦各有殊。五霸之後,戰兵不息,佩非兵器,韍非 戰儀,於是解去佩韍,留其繫襚而已。秦乃以采組連 結於襚,轉相結受,謂之綬。漢承用之,至明帝始復制 佩,而漢末又亡絕。魏侍中王粲識其形,乃復造焉。今 之佩,粲所制也。皇后至命婦所佩,古制不存,今與外 同制。秦組綬仍又施之。 皇太子金璽龜紐,纁朱綬, 四采,赤黃、縹、紺,給五時朝服;遠遊冠亦有三梁進賢 冠,佩瑜玉。 諸王金璽龜紐,纁朱綬,四采,赤、黃、縹、紺, 給五時朝服;遠遊冠亦有三梁進賢冠,佩山元玉; 郡公,金章,元朱綬,給五時朝服,「進賢三梁冠,佩山元 玉」;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司徒、司空,金章,紫綬,給五時 朝服,「進賢三梁冠,佩山元玉。」國相則綠綟綬,三采,綠、 紫、紺。綟,草名也,其色綠。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凡將軍 位從公者,金章,紫綬,給五時朝服,武冠,佩山元玉。郡 侯,金章,青朱綬,給五時朝服,「進賢」三梁冠,佩水蒼玉。

驃騎車騎將軍。凡諸將軍加大者,「征、鎮、安、平、中軍。」

鎮軍、撫軍、前、左右後將軍,征虜、冠軍、輔國、龍驤將軍, 金章,紫綬。給五時朝服,武冠,佩水蒼玉。 貴嬪、夫人、 貴人,金章,文曰「貴嬪、夫人」、「貴人之章。」紫綬,佩于闐玉。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銀。

印,文曰:「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 華」之印,青綬,佩五采瓊玉。 皇太子妃,金璽,龜紐,纁 朱綬,佩瑜玉。 諸王太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 紫綬,佩山元玉。 諸王太子,金印,紫綬。五時朝服,進 賢兩梁冠,佩《山元》玉。 郡公侯大夫人,銀印,青綬,佩 水蒼玉 ;郡公侯太子,銀印,青綬。給五時朝服,進賢 兩梁冠,佩水「蒼玉。 侍中、散騎常侍及中常侍,給五 時朝服,武冠貂蟬;侍中、左右常侍,皆佩水蒼玉 ;尚 書令、僕射,銅印,墨綬。給五時朝服,納言幘,進賢兩梁 冠,佩水蒼玉。 尚書,給五時朝服,納言幘,進賢兩梁 冠,佩水蒼玉 ;中書監令、祕書監,銅印,墨綟綬。給五 時朝服,《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 光祿大夫、卿、尹、太 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銀章青綬。給五時朝服,進 賢兩梁冠,佩水蒼玉。」 衛尉則武冠。衛尉,江左不置。 宋孝武孝建初始置,不檢晉服制,止以九卿皆文冠 及進賢兩梁冠,非舊也。 司隸校尉、武尉、左右衛、中 堅、中壘、驍騎、游擊、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寧朔、《建威》《振 威》《奮威》《揚威》《廣威》《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左右積 弩、彊弩諸將軍、監軍,銀章,青綬。給五時朝服,武冠。佩 水蒼玉。 領軍、護軍、城門五營校尉、東南西北中郎 將,銀印,青綬。給五時朝服,武冠。佩水蒼玉 ;縣鄉亭 侯,金印,紫綬。朝服,《進賢》三梁冠。 鷹揚、折衝、輕車、揚 烈、威遠、寧遠、虎威、材官、伏波、淩江諸將軍,銀章,青綬。 給五時朝服,武冠。 奮武護軍、安夷、撫軍、護軍、軍、州 郡國都尉,奉車駙馬、騎都尉,諸護軍將兵助郡都尉,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都尉,度支中郎將校尉、都尉,司 監都尉,材官校尉,王國中尉,宜和伊吾都尉、監淮南 津都尉,銀印,青綬。五時朝服,武冠。 州刺史,銅印,墨 綬。給絳朝服,進賢兩梁冠。 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銅 印,墨綬。給五時朝服,《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 ;謁者、 僕射,銅印,墨綬;給四時朝服,高山冠,佩水蒼玉 ;諸 軍司馬,銀章,青綬。朝服,武冠。」 給事中、黃門侍郎、散 騎侍郎、太子中庶子、庶子,「給五時朝服,武冠。 中書 侍郎,給五時朝服,進賢一梁冠。」 穴從僕射、太子衛 率,銅印,墨綬;給五時朝服,武冠。 虎賁中郎將、羽林 監,銅印,墨綬;給四時朝服,武冠。其在陛列及備鹵簿 鶡尾,絳紗縠單衣,復著鶡尾。 北軍中候、殿中監,銅 印,墨綬。給四時朝服,武冠。 護匈奴中郎將、護羌夷、 戎、蠻、越、烏丸、西域戊己校尉,銅印,青綬。朝服,武冠。 郡國太守、相、內史,銀章,青綬。朝服,進賢兩梁冠。江左 止單衣幘。其加中二千石者,依卿尹、 牙門將,銀章, 青綬,朝服,武冠。 騎都督、守,銀印,青綬。朝服,武冠。 尚書左右丞、祕書丞,銅印,黃綬。朝服,《進賢》一梁冠。 尚書、祕書郎、太子中舍人、洗馬、舍人,朝服,《進賢》一梁 冠。 黃沙。治書侍御史,銀印,墨綬。朝服,法冠。 侍御 史,朝服,法冠。 關內侯,金印,紫綬。朝服,《進賢》兩梁冠。

諸博士,給皁朝服,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 。公府

長史、諸卿尹丞諸縣署令,秩千石者,銅印墨綬,朝服, 進賢兩梁冠。江左公府長史無朝服,縣令止單衣幘。

諸軍長史諸卿尹丞,獄丞,太子保傅詹事丞,郡國

太守、相、內史、丞、長史、諸縣署令、長、相、關谷長,王公侯 諸署令、長、司理、治書、公主家僕,銅印,墨綬,朝服,《進賢》 一梁冠。江左太子保傅、卿、尹、詹事丞,皁朝服;郡丞、縣 令、長,止單衣。幘。 公車司馬、太史、太醫、太官、御府、內 省令、太子諸署令、僕、門大夫、陵令,銅印,墨綬,朝服,《進 賢》一梁冠。太子率更、家令、僕,銅印,墨綬。給五時朝服,

《進賢兩梁冠。 黃門諸署令、僕、長,銅印,墨綬。四時朝
考證
服,進賢一梁冠。」 黃門穴從僕射監、太子寺人監,銅

印,墨綬。給四時朝服,武冠。 公府司馬、諸軍城門五 營校尉、司馬、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烏丸戊 己校尉、長史、司馬,銅印,墨綬。朝服,武冠。江左公府司 馬,無朝服,餘止單衣幘。 廷尉正、監、平,銅印,墨綬。給 皁零辟朝服,法冠。 王、郡公、侯、郎中令,大農,銅印,青 綬。朝服,「〈進賢〉》兩梁冠。 北軍中候丞,銅印,黃綬。朝服, 《進賢》一梁冠。 太子常從虎賁督、督、校督、司馬、虎賁 督,銅印,墨綬。朝服,武冠。 殿中將軍,銀章,青綬。四時 朝服,武冠。宋末不復給章綬。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 材官,州郡國都尉司馬,銅印,墨綬。朝服,武冠。 諸謁 者,朝服,高山冠。 門下、中書通事舍人令史、門下主 事令史,給四時朝服,武冠。 尚書典事、都水使者、參 事,散騎、集書、中書尚書令史、門下散騎、中書尚書令 史、錄尚書、中書監令僕、省事史,祕書著作、治書、主書、 主璽、主譜令史,蘭臺、殿中蘭臺謁者、都水使者令史、 書令史,朝服,進賢一梁冠。江左凡令史,無朝服。 節 騎郎,朝服,武冠。其在陛列及備鹵簿,著鶡尾,絳紗縠 單衣。 殿中中郎將、校尉、都尉、黃門中郎將、校尉、殿 中太醫校尉、都尉,銀印,青綬。四時朝服,武冠。 關外 侯,銀印,青綬。朝服,《進賢》兩梁冠。 左右都候、閶闔司 馬、城門候,銅印,墨綬。朝服,武冠。 王、郡公、侯、中尉,銅 印,墨綬。朝服,武冠。 部曲督、護、司馬史、部曲將,銅印, 朝服,武冠。司馬史,假墨綬。 大中、中散、諫議大夫、議 郎、郎中、舍人,朝服,進賢一梁冠。秩一千石者、兩梁 城門令史,朝服,武冠。江左凡令史,無朝服。 諸門僕 射佐史、東宮門吏,皁零辟朝服。僕射、東宮門吏,卻非 冠。佐史,進賢冠。 宮內游徼亭長,皁零辟朝服,武冠。

「《太醫校尉》、都尉,總章,《協律中郎將》、校尉、都尉」 ,銀印。

青綬朝服,武冠。 小黃門,給四時朝服,武冠。 黃門 謁者,給四時朝服,《進賢》一梁冠。朝賀通謁時,著高山 冠。 黃門諸署史,給四時朝服,武冠。 中黃門、黃門 諸署從官寺人,給四時科單衣,武冠。 殿中司馬及 守陵者、殿中太醫司馬,銅印,墨綬。給四時朝服,武冠。

太醫司馬,銅印,朝服,武冠 。總章監鼓吹監司律。

司馬,銅印,墨綬。朝服。鼓吹監總章、協律司馬,武冠。總 章監司律司馬,進賢一梁冠。 諸縣署丞、太子諸署 丞、王公侯諸署及公主家丞,銅印,黃綬。朝服,進賢一 梁冠。 太醫丞,銅印,朝服,進賢一梁冠。 黃門諸署 丞,銅印,黃綬。給四時朝服,進賢一梁冠。 黃門稱長 園監,銅印,黃綬。給四時朝服,武冠。 諸縣尉、關谷塞 護道尉,銅印,黃綬,朝服,武冠。江左止單衣幘。 洛陽 卿有秩十,銅印,青綬,朝服,《進賢》一梁冠。 宣威將軍 以下至裨將軍,銅印,朝服,武冠。其以此官為刺史、郡 守若萬人司馬、虎賁督以上及司馬史者,皆假青綬。

平虜武猛中郎將、校尉、都尉,銀印,朝服,武冠。其以此。

官為千人司馬虎賁督以上及司馬史者,皆假青綬。

「別部司馬軍,假司馬」 ,銀印,朝服,武冠 ,圖像都匠。

行水中郎將、校尉、都尉,銀印,青綬。朝服,武冠。若非以 工伎巧能特加此官者,羽林長郎,佩武猛都尉以上 印者,假青綬。別部司馬以下,假墨綬。朝服,武冠。其長 郎、壯士,武弁冠,在陛列及鹵簿,服絳縠單衣, 陛下 甲。僕射、主事、吏將,騎。廷上五牛旗,假使虎賁在陛列 及備鹵簿,服錦文衣,武冠,鶡尾。陛長,假銅印,墨綬,旄 頭。 《羽林》,在陛列及備鹵簿,服絳科單衣,上著韋畫 要襦,假旄頭。 舉輦跡禽,前驅,田基彊弩司馬,守陵 虎賁,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綬。別部司馬以下, 假墨綬。守陵虎賁,給絳科單衣,武冠。 殿中穴從虎 賁,殿中虎賁及守陵者,持鈒戟。冗從虎賁,佩武猛都 尉以下印者,假青綬。別部司馬以下,假墨綬,絳科單 衣,武冠, 持椎斧。武騎。虎賁、五騎、傳詔虎賁,殿中羽 林及守陵者、太官尚食虎賁,稱飯宰人,諸宮尚食虎 賁,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綬。別部司馬以下,假 墨綬,給絳褠武冠。其在陛列及備鹵簿,五騎虎賁,服 錦文衣,鶡尾。宰人,服離支衣。 黃門鼓吹及釘官僕 射,黃門鼓吹史、主事、諸官鼓吹尚書,廊下都坐門下 守閤殿中威儀騶,虎賁常直殿黃雲龍門者、門下左 右部虎賁羽林騶,給傳事者諸導騶,門下中書守閤, 給絳褠,武冠。南書門下虎賁羽林騶,蘭臺五曹節藏 射廊下守閤威儀、發符騶,都水使者黃沙廊下守閤 謁者錄事威儀騶,河隄謁者騶,諸官謁者騶,絳褠,武 冠,給其衣服,自如故事。大誰士皁科單衣,樊噲冠,衛 士墨布褠,卻敵冠。凡此前眾職,江左多不備,又多闕 朝服。諸應給朝服佩玉而不在京都者,朝服,非護烏 丸、羌夷戎蠻諸校尉以上,及刺史、西域戊己校尉,皆 不給佩玉。其來朝會,權時假給,會罷輸還。凡應朝服 者而官不給,聽自具之。諸假印綬而官不給鞶囊者, 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綬者,不得佩綬。」 朝服一 具,冠、幘各一,絳緋袍,皁緣,中單衣、領、袖各一領,革帶、 袷、褲各一,舄、襪各一,量簪導餉自副。四時朝服者,加 絳絹、黃、緋、青、緋、皁緋袍單衣各一領;五時朝服者,加給白絹袍單衣一領。 諸受朝服,單衣七丈二尺,科 單衣及褠五丈二尺;中衣絹五丈,緣皁一丈八尺,領、 袖練一疋一尺,絹七尺五寸;給褲練一丈四尺,縑二 丈,襪布三尺;單衣及褠、袷、帶、縑各一段,長七尺。江左 止給絹各有差。宋元嘉末,斷不復給,至今山鹿豽柱, 豽白豽施毛,狐白領黃豹斑白鼲子,渠搜裘,步搖,八 鈿蔽結,多服蟬明中欋白。又諸織成衣帽、錦帳,純金 銀器雲母,從廣一寸以上物者,皆為「禁物。」諸在《官品, 令》第二品以上,其非禁物皆得服之。第三品以下,加 不得服三鈿以上蔽結爵,又假真珠翡翠,校飾纓佩, 雜采衣桮文綺齊繡黼。離褂袍,第六品以下加不 得服金鈿綾錦、錦繡、七緣綺貂、豽裘、金叉鐶鉺,及以 金校飾器物,張絳帳;第八品以下加不得服羅紈綺 縠,雜色真文,騎士卒百工人加不得服大絳紫襈假 結,真珠璫珥,犀瑇瑁越疊,以銀飾器物。張帳,乘犢車, 履色無過綠、青白;奴婢衣食客,加不得服白幘蒨絳, 金黃銀叉鐶鈴。鉺履,色無過純青。諸去官及薨卒 不祿物,故家人所服,皆得從故官之例。諸王皆不得 私作禁物,及罽碧校鞍,珠玉金銀錯刻鏤彫飾無用 之物。

文帝元嘉六年議改素幘不果[编辑]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禮志》,漢儀,立秋日,獵服 緗幘。晉哀帝初,博士曹弘之等議,立秋御讀令不應 緗幘,求改用素。詔從之。宋文帝元嘉六年,奉朝請徐 道娛表不應素幘,詔門下詳議,常執宜如舊,遂不改。

明帝泰始四年詔定冠服[编辑]

按《宋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禮志》,泰始四年八月甲 寅詔曰:「車服之飾。象數是遵。故盛皇留範。列聖垂制。 朕近改定五輅,酌古代今,修成六服。沿時變禮,所施 之事,各有條敘。便可付外,載之典章。朕以大冕純玉 繅,元衣黃裳、乘玉輅;郊祀天、宗祀明堂,又以法冕五 綵繅,元衣絳裳,乘金輅;祀太廟、元正大會諸侯,又以 飾」冠冕,四綵繅,紫衣紅裳,乘象輅。小會、宴饗、餞送諸 侯、臨軒會王公,又以肅冕,三綵繅,朱衣裳,乘革輅。征 伐不賓、講武校獵,又以宏冕,二綵繒,青衣裳,乘木輅。 耕稼饗國子,又以通天冠,朱紗袍,為聽政之服。 泰始六年,定皇太子元正朝賀服袞冕九章。

按《宋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禮志》,泰始六年正月戊 辰,有司奏:「被敕,皇太子元正朝賀,合著袞冕九章衣 不。」儀曹郎丘仲起議:「『按《周禮》,公自袞冕以下』。鄭注:『袞 冕以至卿大夫之元冕,皆其朝聘天子之服也。伏尋 古之上公,尚得服袞以朝,皇太子以儲副之尊,率土 瞻仰,愚謂宜式遵盛典,服袞冕九旒以朝賀』。」兼左丞 陸澄議:「服冕以朝,實著經典。秦除六冕之制,至漢明 帝始與諸儒還備古章。自魏、晉以來,宗廟行禮之外, 不欲令臣下服袞冕,故位公者每加侍官。今皇太子 承乾作副,禮絕群后,宜遵聖王之盛典,革近代之陋 制。臣等參議:依《禮》,皇太子元正朝賀,應服袞冕九章 衣,以仲起議為允,撰載《儀注》。」詔可。

後廢帝元徽四年議冠服之制[编辑]

按《宋書後廢帝本紀》,不載。 按《禮志》,元徽四年,司徒 右長史王儉議公府長史應服朝服,曰:「《春秋國語》云: 『貌者情之華,服者心之文。巖廊盛禮,衣冠為大。是故 軍國異容,內外殊序。而自頃承用,每有乖違。府職掌 人教,四方,是則臣居毗佐,志在當官,永言先典,載懷 夕惕。按《晉令》,公府長史官品第六,銅印墨綬,朝服進 賢兩梁冠,掾屬官品第七朝服,進賢一梁冠。《晉官表 注》,亦與令同,而今長史掾屬,但著朱服而已』。」此則公 違明文,積習成謬。謂宜依舊制,長史兩梁冠,掾屬一 梁冠,並同備朝服,中單韋舄,率由舊章。若所上蒙允, 并請班司徒二府,及諸儀同三府,通為永準。又尋舊 事,司徒公府領步兵者,職僚悉同降朝不領兵者。主 簿、祭酒、中單韋舄並備,令史以下,唯著元衣。今府既 開公,謹遵此制。其或有署臺位者,元服為宜。按《令稱》, 「諸有兼官,皆從重官之例。」尋內官為重,其署臺位者, 悉宜著位之服,不在元服之例。若署諸卿寺,位兼府 職者,雖三品而卿寺為卑,則宜依公府元衣之制。服 章事重,禮儀所先。請臺「詳服。」議曹郎中沈俁之議曰: 「制珪象德,損朁因時,裁服象功,施用隨代。車旗變於 商周,冠佩革於秦漢,豈必殊代襲容,改尚沿物哉?夫 邊貂假幸侍之首,賤幘登尊極之顏,一適時用,便隆 後制。況朱裳以朝,緬傾百祀,韋舄不加,浩然惟舊。服 為定,章事成永則。其儉之所秉,會非古訓,青素相因, 代有損益,何事棄盛宋之興法,追往晉之頹典,變改 空煩,謂不宜革。」儉又上議曰:「自頃服章多闕,有違前 準。近議依令文被報,不宜改革。」又稱:「左丞劉議:按《令 文》凡有朝服,今多闕亡。然則文存服損,非唯鉉佐,用 捨既久,即為舊章。」如下旨,「伏尋皇宋受終,每因晉舊 制,律令條章,同規在昔。若事有宜,必合懲改,則當上 關詔書,下由朝議,縣諸日月,垂則後昆。豈得因外府 之乖謬,以為盛宋之興典,用晉氏之律令,而謂其儀為頹法哉!順違從失,非所望於高議;申明舊典,何改 革之可論。又左丞引令史之闕服,以為鉉佐之明比 夫名位不同,禮數異等,令史從省,或有權宜;達官簡 略,為失彌重。又主簿祭酒,備服於王庭;長史掾屬,朱 衣以就列。於是倫比,自成矛盾。此而可忍,孰不可安? 將引令以遵舊,臺據失以為例,研詳符旨,良所未譬。 當官而行,何彊之有?制令昭然,守以無貳。」俁之又議 雲:「火從物,沿損異儀,帝樂五殊,王禮三變。豈獨大宋 造命,必咸仍於晉舊哉?夫宗社疑文,庭廟闕典,或上 降制書,下協」朝議。何乃鉉府佐屬,裳黻稍改,《白虎》之 詔斷,宣室之疇咨乎?又許令史之從省,咎達官之簡 略,律苟可遵,固無辨於貴賤;規若必等,亦何關於權 宜?一用一舍,彌增其滯。且佐非韋舄之職,吏本朝服 之官,凡在班列,罔不如一。此蓋前令違而遂改,今制 允而長用也。爵異服殊,寧會矛盾之譬?討論疑制,「焉 取彊弱之辨。府執既革之餘文,臺據永行之成典。良 有期於無固,非所望於行迷。參詳並同」,儉議遂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