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伊洛瓦底江上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让伊洛瓦底江上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粮食部革命大联合委员会 红粮兵
1967年10月18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伊洛瓦底江在咆哮,掸邦高原在怒吼。黑沉沉的缅甸啊,在暴风雨的闪电中,有红旗飘飘。缅甸共产党正领导着缅甸人民,掀起了武装斗争的大风暴。 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世界闻名的米仓。缅甸的大米是它主要的经济命脉。以大米为主体的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大米的出口,占它全部外汇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五。自本世纪以来,缅甸一直是著名的大米输出国。

伊洛瓦底江,昼夜奔流,依然如故;然而,奈温反动集团的法西斯魔影,却笼罩着缅甸的上空。富饶的缅甸啊,陷入了饥饿、黑暗的深渊。驰名全球的大米之仓,竟一落千丈,变成了饥馑之乡。缅甸反动政府的报纸,公然要求人们勒紧裤带,“一天吃一餐”,“准备挨饿”。许多农村还出现了吃草根、啃树皮的现象。身居米仓饿肚皮,世界出口大米最多的国家没饭吃。这就是奈温的所谓“社会主义”的缩影,也是他暴政的归宿。

这个嗜血成性、反动透顶的奈温集团,为了招摇撞骗,也拚命打起“社会主义”的旗号。把他那套独裁、暴戾、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计划,名之曰“社会主义纲领”;把他那个以反动军官为骨干,代表缅甸封建地主与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法西斯独裁工具,名之曰“社会主义纲领党”。

有人出丑,就有人捧场。缅甸奈温集团伪称自己的国家“走向了社会主义的缅甸道路”,苏修集团便说什么“缅甸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奈温集团吹嘘自己的成绩,苏修集团便跟着肉麻地赞颂奈温上台这五年是缅甸“飞跃的年代”。 好一个“社会主义道路”,好一个“飞跃的年代”!确实,在奈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五年中,缅甸的“飞跃”也可谓多矣。

五年来,作为经济命脉的大米产量由每年七百二十九万吨“飞跃”到去年的六百五十万吨;而今年,百尺竿头,更“跃”为五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大歉收。据估计,今年大米产量,将只及去年的一半。碾出的大米,只能达到一九六四年的出口量,若按那年的数量出口,国内连一个月的口粮也剩不下了。

随着大米产量的“飞跃”,出口量也在“飞跃”。战前一年出口三百万吨,到了一九六三年就降为一百七十万吨,去年又降为一百一十万吨。而今年,又来个大“飞跃”,拚命勒紧裤带,“一天只吃一餐”,也只能挤凑出四十多万吨来应应门面。

二次大战期间,缅甸全国燃遍战火,都从未闹过饥荒。而奈温一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来了个“飞跃”,“跃”到没有饭吃。去年国内只供应九十八万吨大米,今年又“飞跃”到七十一万吨。离年底新米登场尚远,供销售的大米却已大部卖完。现在,连首都仰光,这个世界有名的三大米市之一,每人每天也只能配给一牛奶罐大米(约零点七磅),且还不能保证供应。饭馆里经常不供饭,人们只好忍着饿,品尝着缺油的“奈温菜”。因为依靠进口的食油,其数量也在逐日“飞跃”。

如果说缅甸的“飞跃”都是反话,那也不公道,因为缅甸物价的“飞跃”倒是千真万确的。由于饥饿,工人纷纷离厂,生产停顿,市场混乱,日用必需品奇缺,甚至连食盐也很少。货缺价涨,仰光的米价已“飞跃”了一倍至两倍,自由市场上更大“飞跃”了三十倍。米价一“飞跃”,其它物价也就跟着“飞跃”起来了。在这一片“飞跃”中,奈温集团便趁火打劫,大搞黑市,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弄得连牙刷、肥皂、手纸等也得到黑市上才能买到。

严重的粮荒与经济危机,引起普遍的不满。据缅报透露,集体抢粮事件到处发生,无论仓库、米厂、驳船,“人们到他们认为可以找到大米的地方去挨家抢粮。”每次多至五千余人。反动当局竟开枪弹压,许多人被打死、打伤。事态正在发展。奈温集团被搞得焦头烂额,连他本人也不得不承认:“陷入混乱”了。

经济“混乱”是政治“混乱”的反映。缅甸的经济危机正是奈温政府推行一系列反动政治、经济政策的必然恶果。

政治上,奈温就是缅甸的蒋介石。正如毛主席指出的:“独裁、内战和卖国三位一体,这一贯是蒋介石方针的基本点。”奈温也同样推行了这样“三位一体”的反动政策,使缅甸经济遭到严重摧残。

奈温集团残酷的掠夺,变本加厉的盘剥,再加上苛捐杂税,缅甸人民尤其是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地主、高利贷者、反动军人每年至少从农民手中夺去十三万英亩的土地。广大农村,赤贫如洗,哀鸿遍野。农村经济完全濒于破产。

缅甸人民还能照旧生活下去吗?奈温集团还能照旧统治下去吗?不能!伟大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奈温集团的血腥统治,逼得缅甸农民纷纷起来造反。这个反造得有理,造得好!他们在缅甸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正以武装的革命来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人民战争如火如荼,奈温集团惶惶不可终日,其主子美帝也惊呼,缅甸不久将要成为第二个南越。

然而,惶恐、惊呼又有何用?伊洛瓦底江上缅甸人民武装斗争的暴风雨已经来临,让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些吧!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7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3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