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012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11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錄於《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前行,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态势、延续了好趋势、形成了好气势。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05.5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1.6倍,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0.8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2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2.2亿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63元,分别增长86.5%、102.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更趋优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第20位跃居第10位。

  ——产业转型加速推进,现代工业乘势崛起。两大新型工业基地不断壮大提升。在区内实施了小秦岭金矿田深部整装勘查,先后申报国家和省接替资源找矿项目10个;在区外建设勘查开发项目60余个,建立探采基地2500平方公里,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按照循环经济模式,集中实施了金源股份公司硫铁化工改扩建、黄金股份公司废渣回收、博源矿业贵金属回收等一批多金属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由单一黄金生产向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的转变。建成了华鑫公司万吨高档铜箔项目,万吨压延铜箔、800万平方米电子覆铜板项目正在实施,铜产业高端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建了海升果业、宝励浩芦笋深加工等企业,扩大了景源果业、鑫源果业生产规模,果蔬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达40万吨,年消化果蔬能力达180万吨以上,被确定为中国果菜加工十强县市。新型接续产业蓬勃发展。先后实施了豫西轴承扩建、汇中金属炉料加工、金尧电站装备制造、孟成药业色氨酸等一批接续产业项目,新型接续产业正在兴起,新的竞争优势加快形成。项目建设成效突出。持续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五年累计新上、续建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46个,完成投资356.2亿元,项目开工率、完成投资额、建成个数稳居三门峡市首位。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坚持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和项目入驻等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高地。累计投资71.61亿元,完成了路网、供水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化厂房10.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67家,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作用日渐显现。

  ——特色农业持续壮大,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克服干旱、冻害、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实现 “八连增”,被农业部授予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特色产业优势凸显。财政补贴3200万元,新发展苹果、大枣、核桃等53.6万亩,总面积分别达到90万亩、13万亩、20.5万亩。财政补贴320万元,扶持发展50万袋以上食用菌生产基地25个,栽培规模达5200万袋。烟叶面积稳定在5万亩,产量、产值、税收、上等烟比例连创新高。建成了有机蔬菜、高山供港蔬菜基地,蔬菜面积达11.6万亩,产品成功进入香港、深圳市场。农业三化协调发展。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构建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被确定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6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加快推进农业组织化,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家。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五年累计投资6.61亿元,实施了窄口水库除险加固、卫家磨水库复建、白虎潭水库建设、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重点建设工程。累计投资5.49亿元,新发展农村沼气2.6万座,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40个,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24处,解决了18.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4.4公里,提前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 (砼)路目标。林业生态建设卓有成效。完成省级林业生态工程52.88万亩,创建林业生态乡镇12个、生态村319个;投资2.34亿元,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城郊大环境绿化造林5.7万亩, (上接第一版)被评为省级林业生态市和绿化模范市。劳务经济不断壮大。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5.5亿元。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北区,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7.6亿元,实施了63项基础设施工程和152项公共设施、住宅、商贸等工程,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广电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沿弘农涧河两岸建设了风格新颖、文化底蕴深厚的6大开放式游园,北区已成为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城市新区。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围绕弘农涧河生态走廊、长安路景观大道建设,按照 “科学布局、和谐拆迁”的原则,实施城市拆迁60.72万平方米,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完成了城市西出口、北出口改造及弘农涧河市区段治理工程,新增水域面积70万平方米;启动了弘农涧河岳渡段和断密涧河市区段治理项目,完成了黄河路、长安路、环城南路、富士路等城市主次干道升级改造,连霍高速函谷关连接线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品位大幅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发展到20万人,城镇化率由27.5%提高到38.9%。城市西区及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西区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建成了时代特色鲜明、文化品位深厚的客运综合服务大楼和站前游园广场,配套建设了汽车客运站,灵宝西客站成为沿线最美观靓丽的客运站。编制完成了15个乡镇集镇区建设规划和41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催生培育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产业特色的中心城镇、中心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资4.9亿元,建成示范社区住宅楼98栋2739套、小院744座,入住农户1379户,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扎实开展50个重点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基本实现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运,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旅游商贸增势强劲,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旅游业发展实现突破。五年来,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4.87亿元。投资2.89亿元的函谷关景区扩建提升一二期工程建成开放,被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三门峡“大旅游”框架核心组成部分;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获得批复,燕子山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历史文化游、黄金文化游、生态果乡游为主体的特色旅游更加凸显。现代服务业亮点纷呈。引资20.98亿元,建设了中心商业区、购丰生活广场、商贸建材城、汽车商贸城等一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新增商业面积72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集居住、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中心商业区、购丰生活广场,已成为我市现代商业的象征。积极实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初步形成了新型农村流通网络。新成立金融机构4家,金融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市政府工作部门由29个精减为24个,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黄金股份公司、金源股份公司进入国内A股上市辅导期,成功引进湖北宜化完成鑫农化工改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水管体制进一步理顺,组建了市水利建设投资公司,成立了乡镇水利服务中心,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大招商活动深入开展。组建58个招商小分队,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五年来,获国家、省批复项目242个,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6.62亿元;引进外来资金123.9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22亿美元。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五年来,全市实现海关口径出口创汇2.07亿美元,是2002年到2006年的2.3倍,位居全省52个重点开放县市第11位。成功与中航国际、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国电河南电力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到新的层次、新的水平。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协调进步。民生持续改善。五年来,累计投资30余亿元,完成实事项目49项;累计向农民发放各种补贴资金和政策性保险资金3.04亿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84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57万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低保、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均居全省前列。投资8341万元,实施了1109套保障房建设工程,有效缓解了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来,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69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投资7.1亿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市第三小学、实验二中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投资8569.2万元,加强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投资4.6亿元,实施了文化惠农工程、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持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加强和规范国土资源管理,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重点河流、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强力推进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双拥共建工作扎实开展,被命名为河南省双拥模范城。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防震减灾、气象、残疾人事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538件,政协委员提案655件,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 “两转两提”,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持续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高度重视行政监察和效能建设,政府工作效能显著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卓有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应对挑战、共克时艰、历经考验的五年,是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务实前行的五年,是加快发展、惠及民生、成果丰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取得了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面对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们突出科学发展,多策并举,破解难题,圆满完成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面对多种突发事件的严重影响,我们始终沉着应对,积极运作,攻坚克难,努力将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面对周边地区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竞争态势,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举全民之力,奋勇争先,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其不易,是市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在外工作的灵宝同乡,向所有关心、支持灵宝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资源、环境、土地等要素制约逐步加剧,特别是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资源城市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依然繁重,一些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四是个别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作风、工作方法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要求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夯实基础、提升优势、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根据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灵宝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区域中等城市,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支点和开放前沿。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商品销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和三门峡市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传统产业持续提升,新型接续产业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快速壮大,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小城镇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更高层次。

  ——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管理更加科学,人民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政府工作应把握好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一)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主线。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规划布局,以外引内延、整合重组、高端突破、基地支撑为着力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型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规模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带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不动摇,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三化”协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加快产城融合;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更加注重产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坚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改革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矛盾和各种瓶颈制约,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培育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新格局。

  (四)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把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改革发展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工业增加值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完成,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

  牢牢把握建设中原城市群、三门峡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围绕既定城市定位和发展框架,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城市西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坚持扩大规模、改造提升、规范管理并重,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上接第二版)加快推进城市北区填平补齐、功能完善,投资1.1亿元,完成函谷大桥、断密涧河五龙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积极推进48项社会单体工程建设,新增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强力推进城市改造,投资2亿元,完成长安路景观大道改造任务;投资8000万元,加快断密涧河治理,完成两河交汇处至彩虹桥河道治理、道路及后续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弘农涧河生态治理,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建设城区绿色景观长廊;投资1亿元,完成长安路东延工程,做好城东6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建设,促进城区与城东产业园区有机衔接、一体化发展。研究出台城市管理细则,强力推进城市精细管理、规范管理,强化居民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整治,综合治理乱停乱放、私搭滥建、工程车辆管理等突出问题,引导马路市场、流动摊点入市经营,打造管理规范、文明和谐的宜居宜业城市。

  着力加快城市西区和小城镇建设。

  围绕副中心城区定位,加快城市西区道路、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商业街、综合建材市场、商贸中心建设,打造人流、物流集聚高地。围绕建设镇区小城市目标,加大对310国道经济隆起带沿线城镇和朱阳、豫灵等省际边缘城镇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做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有产业、有服务、能就业、适宜人居的镇区小城市。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分批建设、梯次推进”的原则,将社区建设与扶贫开发等项目相结合,向市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周边集中,稳步推进25个试点社区续建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扩大试点覆盖面,实现集中连片推进。全年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农民新居2000套。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

  坚持以“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群体,促进产业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水平持续提升。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坚持“区内深部探矿、区外资源开发”并重,加快推进区内整装勘查和重点深部探矿工程,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加大区外资源开发力度,重点抓好黄金股份公司伊犁300吨冶炼厂和老挝、吉尔吉斯斯坦资源基地建设项目,为长远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坚持资源综合回收循环利用,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有色金属冶炼业,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拉长有色金属产业链条,抓好金源股份公司万吨压延铜箔、鸿宇电子公司电子覆铜板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精深加工业。坚持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新凌、鑫华、志成等铅冶炼企业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新型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围绕打造灵宝果蔬加工知名品牌,以原料基地为支撑、龙头企业为带动、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浓缩果汁主导产品产量,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确保沙大宝果蔬大枣深加工、景源果业10万吨果沙饮品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海升果胶、远山核桃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实现由果品生产大市向果食品加工强市转变。

  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以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接续替代产业,重点抓好投资7.9亿元的金尧电站装备制造、投资3.4亿元的孟成生物药业色氨酸、投资2.2亿元的和意服饰高档皮草等接续产业项目建设。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加快热电联产、新型造纸等项目运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区特色化。按照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和“四集一转”要求,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平台载体功能,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巩固全省产业集聚区第一梯队位次。城东、豫灵产业园,全年分别新入驻项目5个以上。城西产业园,以打造河南省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为方向,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和休闲商贸服务业为主导,加快实施10万吨苏打水、10万吨大枣深加工、大豆深加工等项目,尽快形成集聚效应。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夯实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

  围绕农民增收核心,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农业,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共同繁荣基础。

  壮大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稳定90万亩苹果面积,大力实施果品质量提升、果园改造示范、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工程,全面提升果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新发展大枣1万亩、核桃5万亩、茶叶400亩、食用菌6000万袋,烟、菜、药、笋面积分别达到6.5万亩、11.8万亩、10万亩、4万亩;新发展标准化养殖场30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达到10个。

  深入推进农业三化。坚持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农业,用信息化促进产销对接,通过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保持在60家以上,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进入三门峡市龙头企业上市序列1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发展省级示范社2家、三门峡及灵宝市级示范社13家,总数达到145家;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无公害产品认证、产地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持续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投资6738万元,完成白虎潭水库大坝、灌浆廊道、排沙洞等续建工程以及豫灵上寨、阳平裴张等9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旱涝保收田4000亩、节水灌溉面积7200亩,解决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新发展户用沼气池2000个。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3个村的整村推进和600口人的搬迁扶贫任务。

  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坚持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并举,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

  (四)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竞争新优势

  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拓宽领域,提升层次,加快大旅游、大商贸、大交通、大通关建设,激发第三产业活力,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商贸物流集散地。

  积极推进“大旅游”建设。持续推进函谷关景区扩建后续配套工程建设和古镇开发,加大策划营销宣传力度,启动5A级景区创建,打造可游、可购、可娱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一流龙头景区。整合黄帝铸鼎原、鼎湖湾、窄口龙湖、燕子山、亚洲第一高山果园、大王后地古枣林等旅游资源,整体策划包装,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提升历史文化游、黄金文化游、生态果乡游,建设中原经济区精品旅游热点和黄河沿线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90万人次、境外游客1.3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2亿元。

  积极推进“大商贸”建设。以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为带动,重点抓好东关商贸城、中鑫电子城、瑞通医药物流仓储等后续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购丰批零商城、金都商城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激活各类商业资本,培育壮大商贸物流业,打造黄河金三角商贸物流集散地。继续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村经营网点,健全市乡村商贸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加快改造提升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业,积极发展金融、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健全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积极推进“大交通”建设。抢抓三门峡“大交通”建设机遇,积极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确保连霍高速改扩建、三淅高速公路、三灵快速通道等重点交通枢纽工程顺利推进。结合“三纵四横”大交通战略,统筹规划全市道路交通建设,构建国道、省道、县乡道路有机连接、一体化发展的大交通网络。今年要完成209国道八道河至灵卢交界段升级改造、6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及7条县乡公路改建任务。

  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抓住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和三门峡推进 “大通关”建设机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建设中原经济区西部门户和开放高地。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扶持阿姆斯、宝励浩等出口型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全年实现出口创汇4300万美元。

  (五)突出发展要素保障,持续增强三化协调发展支撑力

  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效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推动“三化”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认真研究国家资源城市转型试点扶持政策,紧紧围绕“四大一高”战略,持续开展“大招商”活动。紧盯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继续发挥招商小分队、骨干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作用,突出定向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推进与中航国际等大企业、大集团的深度合作,力求在招大引强上实现突破。全年引进省外资金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820万美元。加大项目谋划推进力度,充实完善项目库,提高项目策划质量和申报成功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储备项目抓跟踪、促签约,拟建项目抓开工、促落地,在建项目抓进度、促投产,投产项目抓服务、促效益。全年新建、续建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73个,总投资172.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43个,年度完成投资71.29亿元。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积极推动黄金股份公司和金源股份公司运作上市,黄金股份公司完成回归国内A股前期准备,金源股份公司完成上市辅导验收及相关文件申报工作。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支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科技进步创新。深入推进与国内著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科学编制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划和清洁生产方案,推动有色金属产业清洁生产、转型升级。依托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强化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创新人才,积极培养本土人才,不拘一格重用优秀人才,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加强财政金融支撑。继续扶持骨干企业和效益好、潜力大的重点项目,千方百计壮大支柱财源、培育后续财源、发展新型财源;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努力增加政府可用财力。坚持依法治税,健全综合治税机制,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强化个体零散税源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执行财政预算,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保障、社会事业、“三农”和重点项目投入,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强政企、银企合作,规范民间信贷担保,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强化资源环境保障。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和深化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成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科学管控建设用地,统筹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社会承受的良性循环。

  (六)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持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强力实施民生工程。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为群众办好十大民生工程:1、投资1.39亿元,完成长安大道东延及市区解放南路等道路建设工程;

  2、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36亩的五龙果蔬批发市场; (上接第三版)3、投资3000万元,完成市技工学校西校区扩建,创建年培训10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4、投资1.21亿元,实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35所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工程,市实验二中建成投用;

  5、投资3718万元,完成弘农涧河新灵桥至铁路桥段河堤内治理工程;

  6、投资4800万元,改建农村公路60公里;

  7、投资500万元,解决农村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8、投资483万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9、投资1910万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10、投资1500万元,实施社会治安科技防控三期工程。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积极改善就业环境,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0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确保农民住房安全。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各项配套功能设施,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新建达标文化大院32个。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文化信息进基层、流动图书馆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市一院病房楼、公共卫生服务楼、市精神病医院建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做好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防震减灾、双拥共建、残疾人事业、档案史志等工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注重服务为先、依法管理、源头治理、社会参与,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持续推进数字化矿山及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化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公众安全感指数。健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发展,人民期望殷切,政府责任重大。必须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不断解放思想,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瞄准更高目标,坚持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克服粗放式发展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推动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集中各种要素和力量推动发展。科学研判形势,加强战略谋划,善于用改革的方法、创新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创造性。(二)弘扬务实作风,提升政府执行能力。坚持把务实重干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始终,大兴求实务实之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说实话、办实事、重实效,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完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跟踪落实机制,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治庸治懒治散,严格问责问效,确保政令畅通。深入推进“两转两提”,改进工作作风和会风文风,注重科学运作、有效运作,以务实重干谋发展、促转型、求突破。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拓展政务公开广度深度,精简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行政监督问责体系,切实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协调效率和执行效率,促进政府工作提速增效。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加强政务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践行为民宗旨,保持清正廉洁本色。秉承执政为民理念,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办群众急需、便民利民的好事,让广大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狠刹“四乱”等不正之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注重增收节支,规范公务接待,把更多的资源和财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坚持从严治政,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以清廉为民的实际行动保障发展、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灵宝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肩负的使命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新灵宝而努力奋斗!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