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穴高一尺一寸五分,開深九尺,即無水石。」臣嘗詳考 二人之言,反復計度,新穴比之舊穴,只高一尺一寸 五分。是新穴開至六尺一寸五分,與舊穴五尺之下 有水石處高低齊等,如何開至九尺,而其下二尺八 寸五分者無水石耶?且大聲既「知有此吉穴,當時便 當指定,何故卻定土肉淺薄,下有水石之處,以為神 穴?直至今日,前說漏露,無地可葬,然後乃言之耶?」其 反覆謬妄,小人常態,雖若不足深責,然其姦心,乃欲 奉壽皇梓宮置之水中,而略不顧忌,則其罔上迷國, 大逆無道之罪,不容誅矣。脫使其言別有曲折,然一 坂之地,其廣幾「何,而昭慈聖獻皇后已用之,徽宗一 帝二后又用之,高宗一帝一后又用之,計其地氣,已 發洩而無餘,行圍巡路下宮之屬,又已迫狹之甚,不 可移減。」今但就其空處,即以為穴,東西趲那,或遠或 近,初無定論。蓋地理之法,譬如針灸,自有一定之穴, 而不可有毫釐之差。使醫者之施砭艾,皆如今日臺 史之定宅兆,則攻一穴而遍身皆創矣,又安能得其 穴道之正乎?若果此外別無可求,則亦無可奈何。而 今兩浙數州,皆為近甸,三二百里,豈無一處可備選 擇,而獨遷就偪仄於此數步之間耶?政使必欲求得 離山坐南向北之地,當先泛求壯厚高平可葬之處, 然後擇其合於此法者。況其謬妄不經之說,初不足 信也耶?臣自南來,經由嚴州富陽縣,見其江山之勝, 雄偉非常,蓋富陽乃孫氏所起之處,而嚴州乃高宗 受命之邦也。說者又言臨安縣乃錢氏故鄉,山川形 勢,寬平邃密,而臣未之見也。凡此數處,臣雖未敢斷 其必為可用,然以臣之所已見聞者逆推其未見未 聞,安知不更有佳處?「萬萬于此,而灼然可用者乎?但 今偏信臺史之言,固執紹興之說而不肯求耳。若欲 求之,則臣竊見近年地理之學,出於江西、福建者為 尤盛,政使未必皆精,然亦豈無一人粗知梗概,大略 平穩,優於一二臺史者?欲望聖明深察此理,斥去荊 大聲,置之於法,即日行下兩浙帥臣、監司,疾速搜訪, 量支路費,多差人兵轎馬,津遣赴闕。令于近甸廣行 相視,得五七處,然後遣官按行,命使覆按,不拘官品, 但取通曉地理之人,參互考校,擇一最吉之處,以奉 壽皇神靈萬世之安。」雖迫近七月之期,然事大體重, 不容苟簡。其孫逢吉所謂「少寬日月,別求吉兆為上」, 此十字者,實為至論,唯陛下采而用之,庶「幾有以少 慰天下臣子之心,用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臣本儒 生,不曉術數,非敢以淫巫瞽史之言,眩惑聖聽,自速 譏誚,蓋誠不忍以壽皇聖體之重,委之水泉沙礫之 中,殘破浮淺之地,是以痛憤激切,一為陛下言之。惟 陛下詳賜省察,斷然行之,則天下萬世,不勝幸甚。

《弔茂陵文》
明·方孝孺

祗明祀而言旋兮,指槐里以西征。停策憩於道傍兮, 睹高丘之崢嶸。即故老而訊之兮,惟漢武皇之茂陵。 整冠裳而疾趨兮,瞻遺廟以屏營。凄風起於《叢棘》兮, 《鼪鼯》嘯于幽塋。慨雄心之靡託兮,悲「志之無成。」惟 君皇之御極兮,適炎靈之方熾。陋堯禹為未足遵兮, 卑祖武而弗肯繼。內瘠民以自殖兮,外窮兵乎遐裔。 騁車轍於八荒兮,候神人於海澨。建千門與萬戶兮, 殫土木之奢麗。希軒轅之騰化兮,永傲睨乎斯世。何 盛業之易隳兮,洪謀鬱而難宣。雖終悔於輪臺兮,生 民疲敝而不痊。倚禍機於巫蠱兮,婦子「丁毒而銜冤。 諒逞心於屠滅兮,抑天道之致然。闢土疆之宏廓兮, 會元宮之莫固。赫兵革之繁庶兮,委守衛於草露。城 闕之崇敞兮,永斷礎而無所。後宮之《韶》冶兮,僅或傳 其塚墓。像祁連以旌武兮,想壯魄之已腐。嗚呼哀哉! 形必有盡兮,孰不有亡。匪君皇之獨然兮,尚奚為隱 憫而迴遑。惟祈生之已」甚兮,或妖誑而過望。謂長年 而卒老死兮,斯足垂戒於昏荒。明固有所不達兮,智 固有所短。偉才略之英邁兮,哲與愚其相半。賴聖表 而默運兮,兼善悔而能斷。雖人恫而財竭兮,終克免 乎危亂。悼往者之無知兮,尚來者之可諫。感盛衰而 相襲兮,仰昊天而永嘆。

《舜陵記》
曾鶴齡

有虞氏為萬世所宗之聖,而其卒與葬皆有可疑。《書》 言「歲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則南嶽者,巡狩所不過 也。今舜陵乃在九疑,去南嶽千有餘里。此其可疑一 也。史言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今蒼梧在廣西域內, 去九疑又數百里。此其可疑二也。《孟子》言舜卒於鳴 條,鳴條在東方彝服,今不聞有舜塚。夫孟子去古尚 未遠,而傳聞未免謬誤,何況後代。此其可疑三也。《書》 言「舜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則其在 位通八十年,未嘗釋去。而《零陵郡志》載道家書,言舜 厭治天下,修道於九疑,後遂僊去。此其可疑四也。《藝 文志》又載蔡邕《九疑山碑銘》,言舜尸解升天。夫他人 妄誕之說,猶不足怪,邕號知言,而亦為之,此其可疑 五也。疑者既多,而解之者卒無的論。以余觀之,舜南 巡狩至于南嶽,其或又幸九疑,遂崩而葬其地,故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