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候之者獲一石,潔白如玉,因名「巨合水」 ,出此上下,俗名「雙水泉。」

跖山 縣西南十里。昔柳跖居此,故名,又名「柳將軍山。」

趙山 縣西南六十里,有房彥謙墓,迤南有山,四峰對峙,下可通行,俗呼為「四門山。」

湖山 縣南五十里。《齊乘》曰:「相傳古有仙翁、仙婆修道此山,皆得壽考。今有公婆廟,遇旱禱雨即應。其山高深可避兵,俗目為寨。山腰有洞,人跡不到,有雙鷹巢於上,形高二尺,每年抱二雛,大者飛去,小者仍在。」 山有三麓:南麓、北麓、中麓、中麓即李伯華讀書處。

虎山 縣西南六十里。積石巉巖,類虎踞之狀。山麓有拔注泉,俗傳古有勇士樹槊於此,既而拔槊泉隨湧出,下有漿水泉。

亭山 縣西南五十里。隋置亭山縣,以此名。《齊乘》云:「即桀死處。」 湯放桀於南巢。《書傳》皆謂今廬江巢縣,獨《尸子》云「放之歷山」 ,豈古有巢氏治瑯琊之石婁山,齊地亦有南巢邪?又桀死後,其子淳維妻其眾妾,遁於北野,隨畜轉徙,號曰葷育。若桀死南方,其子豈能北遁,自齊奔漢,則易矣。冶山 縣西南六十里。唐時冶鐵於此,故名太湖山 ,縣東南八十里。《齊乘》曰:「長白西南,又有太湖山,二山並有石室、敗漆船,上有記,皆謂堯時物,今土人謂之青山。」 上有洞,上下左右皆玲瓏萬竅,竟一片太湖石所成者。山後巖際,亦有一小洞,山人言:若斲去其右竅之土,則前後可通云。

杈枒山 縣東五十里。長曰迤南之高峰也,亦名「東陵山。」 山勢巉巖,怪石林立,石多土少,孔竅皆通,一窟著火則遍山生煙。堪輿家為長白龍脈,自泰岱來此,初入長白之第一峰云。山之西有孤石大夫祠,東連玉清山,接淄川界。

黌山 縣東二十五里,淄川、鄒平二界。于欽齊乘云:《三齊記略》曰:「鄭元注詩書,棲遲此山,上有古井,獨生細草,葉似薤,俗謂鄭公書帶草,一名曰黌堂嶺,與長白山相連。」 元遺山《濟南行記》:「顧曰,范文正公學舍在焉,故曰黌堂嶺。」 蓋未見古圖經耳。

四門山 趙山南。四峰對峙,下成十字路,可通行,故名。

虎門山 縣西南六十里,石崖中斷若門,故名。「小荊山 」 ,縣東十里,東為聖泉寺。

平頂山 縣南七十里。出鉛礦處,亦名「四峪山。」 天倉嶺 縣東南七十里,俗傳古有軍士困此,見巨蟻銜粟前過,因隨覘至嶺上,得穴焉。發之,獲粟以濟饑,故名。

黑牛嶺 縣南百餘里。高峻深遠,多產巨木。分水嶺 縣東南三十里,其水自嶺東西流,故名。

長城嶺 縣南九十里,萊蕪縣界。嶺間有古長城,齊宣王所築,以禦楚寇。西接平陰,東距大海。龍堂洞 縣東南六十里,上為四暨山,洞有二:東曰東龍洞,高廣深邃,中有臥龍跡,旁一石卓立如柱,俗呼為「繫龍柱」 ,石壁具神佛四十餘,巧若天造。西曰西龍洞,深可數里許,有泉自上滴下,有盆石盛之,四時不涸。

趙八洞 縣東南七十里,中虛若斗室,外有泉井,相傳古有樵夫趙八居此。

淯河 縣東一里許,即繡江也。會百脈水、兩麻灣諸水,西北至濟陽城,又東北入大清河。徐壁《志》云:「自百脈泉北流而至,衝激碾磑,涵澤萬畝,為利甚溥。」

漯河 縣東七里。一名獺河,一名楊緒水。源自長白山之王村峪,西北流至於柳塘口,經小清河故道,流入鄒平、長山、新城界,會孝婦河東流入海。《禹貢》云:「浮於濟、漯。」 《孟子》云:「瀹濟、漯。」 《穆天子傳》云:「丁卯,天子自五鹿東征,釣於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東征,食馬於漯水之上。」 《水經》云:「河水東北入東武陽縣東」 ,又有漯水出焉。又東北,過高唐縣界。又東北,逕清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右,與黃溝同注。又東逕文鄉城,又東南,逕王城北,黃溝又東北,逕,左與漯水隱覆,勢鎮河陸,東出於高唐縣大河右逓,東注漯水矣。漯水又東北,逕援縣故城,又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漯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東南逕東朝陽縣故城南,又東逕漢徵君伏生墓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按酈道元《注》云:「漯水出東郡武陽縣。」 又云:「武水亦名漯水。」 又云:「濟至古平安為淵渚,謂之平州沉。」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