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於此直開支河以達南旺,似拂水之性,洩漕以病民已。何家口、馬家口、王堂口。按:南旺,會通河之脊也,元人遏汶奉符以達任城,每至此而舟膠焉。自宋司空分汶於此,而漕始利矣。然汶之裨於漕者,八十有八之泉,非潦也,故壩於戴村以防其洩,而坎河歲築沙壩以聽潦之決焉。蓋以潦水汨濁,性復湍悍,勢惟分「洩,則力之所衝始微,淤之所挾始寡。堤不歲潰,淺不歲填,民田亦不歲沒,厥利溥矣。」 萬曆戊子間,歲旱泉涸,疏濬復廢,而漕艘始梗。行水者見「四汶河身,漸以淺狹,上流之勢,佹欲西趨。石壩聿築,潦始為害。畚鍤之役,無歲不勤。夫額弗充,漸及里甲。崇原平壟,變為沮洳。結茅積稼,或隨浮苴。」 舒司空開渠河口之下,蓋深知前人之非,而重毀其功也。然汶水挾潦而注,西觸於石,驟折以南,其勢彌怒,故患終不免耳。或疑潦盡洩則湖水或減,不知沙壩之潦,非盡西也。若今之氾濫,則盡啟諸閘及斗門洩之,猶襄隄沒岸,舟禁不行,豈湖之所能蓄耶?願司水衡者,濬泉防湖,監臨閘座,復於四汶河身,務求深廣,如宋司空時,則南注之勢駛矣。若流潦是需,待命於天,脫值亢旱,將何以濟?詎所以為國長計哉?

東阿縣

碻磝山 ,在縣南七里。其相連屬者有鏵山、聚寶山,劉宋檀道濟與後魏交兵於此。今縣南三土丘,即道濟唱《籌量沙》處。

魚山 在縣西八里大清河西岸,一名吾山。漢武帝瓠子歌曰:「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 《楚辭》注云:「吾山疑即東阿魚山也。」 《五代史》載:梁太祖與兗、鄆兵大戰於此。魚山有東阿王墓,其下有祠。

堂子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迤南五里有北臘山。

狼山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一名「黃崖山」 ,狼溪發源於此。其相連脤者有龍頭山。金左丞嚴實建別業於上。

子路山 ,有子路讀書處。宋嘉祐四年,里人劉秩、劉可隱等糾眾建子路祠堂三楹,世遠俱廢。又其西為鳳凰山。鳳凰者,形如舞鳳。自此以西至張秋,皆平地小山,其名有鐵山、銀山、米山、豆山、麻山、油山、錫臺山、琵琶山,多至不可紀,皆不甚高大,視東南諸山不啻培塿。而張秋又有戊己山。戊己山者,故通政韓公築以鎮河所決口。山上有亭,為「張秋《名勝》」 云。

龍山 :在城之西南十五里,大清河西岸,與鵝山相對。

狼溪 水從南來注之,又東北逕艾山滑口而入平陰境,又東北由長清齊河過濟南之北,至利津入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來者少,則蘆泉諸水獨行大清之渠,以會沙灣諸流。故今所謂「大清河」 者,第得汶之首尾,而實以東平諸泉由濟故瀆入海,蓋亦不得專謂之汶矣。海上諸鬻鹽者,至濼口放關,由大清河而上,泊於魚山。又南則由河渠至於東平,西則由小鹽河至於張秋。故大清河謂之「鹽河。」

小鹽河 ,古之馬頰故道也。馬頰,濟之支津。《水經注》曰:「濟水至壽張,分為二水,其支津西北出,謂之馬頰。馬頰水首受濟,西北流,歷安民山北,又逕桃城東,又東北逕魚山南,東注於濟,謂之馬頰口。」 又曰:「濟水至魚山南,左與馬頰水合。」 今小鹽河龐家口在魚山南,入大清,而上流壽張界中,有馬頰故道,故以為小鹽河也。按宋《河渠志》:「沿河州郡,各於要害下埽鄆州有六埽,關山子路張秋居其三。」 此三埽者,皆小鹽河所經,則小鹽河故宋時河道也。明正統、弘治之間,河決張秋,皆由小鹽河入大清。張秋東堤既塞,其地湧泉如線,南流數百步,匯而為淵,方數十畝,謂之黑龍潭。通政韓公築山其上,命曰「戊己隄。」 黑龍潭之水,絕之於渠,其稍東出,由決河故道東流至陳琦口北,而與沙灣五空橋之水合。而北流,逕李連關山,至魚山之南,入大清河。其水涵浸浟湙,平時不通舟楫,雨水泛漲,則魚山鹽舟稍上。至於張秋不能上,則至魚山而止,故謂之「小鹽河。」 黑龍潭者,一名河平泉。往郎中楊旦常欲涸其水,以廣顯《惠廟》,風雨大至,舟皆覆沒不敢涸。故俗以為海口龍淵,其實河水所軋而成耳。

會通河 在縣西六十里。按《元史》,「海運之法,自任城會源閘導汶水北流入清濟故瀆,由東阿舊城至於利津入海。」 已,以海口沙壅,江淮糧運皆東阿起,陸運至臨清,下御漳北上,其後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