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平府。金因之。元至元九年,改府為路,縣仍為屬。明初,屬東平府。後隨東平改屬兗州府。

皇清屬兗州府東平州編戶三十九里。

壽張縣

周春秋為良邑。秦東郡地。漢置壽良縣,屬東郡。東漢光武叔父名良,改曰壽張,割屬東平國。晉因之。南北朝劉宋改曰壽昌,屬東平郡。元魏復曰壽張。隋初,屬濟州。大業二年,改屬濟北郡。唐武德四年,以縣置壽州,并置壽良縣。五年州廢,省壽良入壽張,屬鄆州東平郡。宋初因之。宣和元年,改鄆州為東平府,縣仍為屬。金太定七年,河水壞城,遷於竹口鎮。十九年,仍復舊治。元屬東平路。明洪武元年,移治縣南十五里梁山之東。三年,省入須城、陽穀。十四年,復置於王陵店,屬東平州,隸濟寧府。十八年,又隨州改隸兗州府。

皇清屬兗州府東平州編戶一十五里。

沂州

唐、虞《禹貢》「徐州之域。」 《書》云:「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周《職方氏》:「併徐入青。」 春秋、戰國時為齊、魯之境。秦瑯邪郡地。漢東海郡地。東漢為瑯邪國。晉因之。南北朝劉宋為瑯邪郡。元魏因之。後周始改瑯邪郡曰沂州,以城臨沂水,因名之。隋復為瑯邪郡,始治臨沂。唐為沂州瑯邪郡。宋因之,為防禦。金因之。元屬益都路,領臨沂、費二縣。明洪武元年,省臨沂入州,屬濟寧府。五年,改屬濟南府。十八年,改屬兗州府。領縣二:郯城、費。

皇清屬兗州府編戶一百五十里。

郯城縣

周本郯子國。《春秋》魯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即此,為魯附庸,己姓,少昊之後也。戰國屬楚。秦屬薛郡,分置郯郡。漢置郯縣,為東海郡治。東漢因之,置徐州刺史治。晉因之。南北朝劉宋為南徐州刺史治。元魏武定八年,置郯郡於此,屬東徐州。北齊省。後周復置縣。隋開皇初郡廢,以縣屬泗州。大業二年,改屬下邳郡。唐武德四年,屬邳州。貞觀元年,州廢,省郯縣入下邳,屬徐州彭城郡尋復置,復省入臨沂。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元年,置郯城,隸濟寧府。五年,改隸濟南府。十八年,又改隸兗州府。皆隨州遷轉。

皇清屬兗州府沂州,編戶六十二里。

費縣

周魯懿公子大夫費伯邑,後為季氏私邑。漢於此置費縣及南成、武陽屬東海郡。南成即子游作宰魯武城邑也。東漢改屬泰山郡,改武陽曰南武陽。晉費屬瑯邪國,改南城為武城,與南武陽俱屬如舊。南北朝劉宋復改南武陽為武陽,南武城為南城。元魏南城、武陽屬東泰山郡,費屬瑯邪郡,徙治陽山口。後齊復曰南武陽,省南城入。隋初,徙治古祊城,即魯以許田所易鄭之「祊」 也。改「南武陽」 為顓臾,屬瑯邪郡。唐貞觀元年,以顓臾省入。宋屬沂州。金、元俱屬沂州。明洪武元年,隸濟寧府。五年,改隸濟南府。十八年,又改隸兗州府。皆隨州遷轉。

皇清屬兗州府沂州,編戶七十五里。

 兗州府疆域考         通志

兗州府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