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十三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五

  兗州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職方典第二百十三卷

兗州府部彙考五

兗州府山川考四

水利附

西漢文帝十二年冬十二月,河決酸棗,東潰金隄,于是東郡大興卒塞之。今曹州正南二十五里,有《金隄集》。

武帝元光三年春,河決瓠子,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其後二十年,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天子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令群臣從官負薪寘河,乃作《瓠子之歌》。于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 瓠子河在曹州東北六十里。成帝建始四年,河決東郡金隄,灌四郡三十二縣,居地十五萬頃,壞官亭廬舍「且四萬所。」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修汴渠隄。初,平帝時,河、汴決壞,久而不修。其後汴渠東侵,日月彌廣,兗、豫怨嗟。會有薦王景能治水者,於是詔景與將作謁者王吳修之,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每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泂注,無復潰漏之患。汴渠隄,即漢文帝時所壞金隄也。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復其故跡。唐文宗開成二年夏,河決曹、濮等州。

後唐同光二年,塞楊劉決河。先是,梁攻楊劉,決河水以限晉兵,為曹、濮患。至是,發滑、汴兵塞之。未幾,復壞楊劉鎮名,在今東阿境內。

後晉天福三年冬十月,河決鄆州。開運元年,滑州河決,浸注曹、單、濮、鄆五州之境,詔大發丁夫塞之。三年,河決楊劉,西入莘縣,自朝城北流。周世宗顯德初年,河決東平楊劉口,宰相李穀監治隄,自陽穀扺張秋以遏之,水患少息。然決河不復故道,離而為赤河。

宋太祖乾德二年,赤河決東平之竹村。三年,河決陽武及孟梁鄆澶發州兵治之。

開寶六年六月,鄆州河決楊劉口。七月,河決單、濮州。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河大漲,蹙清河,凌鄆州,城幾陷。八年五月,河決滑州之韓村,汎澶、濮、曹、濟諸州,東南流,至彭城,入于淮。塞之弗就,乃遣張齊賢以太牢加璧祭白馬津。

真宗咸平三年,河決鄆州王陵埽,浮鉅野入淮、泗,水勢悍急,凌逼州城。

天禧三年,河決滑州,泛澶、曹、鄆入淮,發九萬兵治之。

神宗熙寧十年,河決澶州之曹村,北流斷絕,河道南徙,東匯于梁山張澤濼,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縣四十五。逾年,從文彥博之議,決口塞,改曹村埽曰「靈平。」

元文宗至順元年,河決曹州濟陰,新舊諸隄一時盡壞,有蛇出沒于中。

順帝至正四年,河決曹州,漂沒濟、曹、豐、沛郡邑十八。遣工部尚書賈魯發丁夫十五萬,挽河東行,使復故道,由淮入海。二十五年春,河徙曹、濮。先是,河決小流口,達于清河。至是復北徙,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民皆被害。

明洪武元年,河決曹州雙河口,流入魚臺。命大將軍徐達開塌場口入于泗,以通漕運。此即牛頭河永通閘河道也。二十四年,河決原武縣黑陽山,由舊曹州鄆城兩河口漫過安山,而會通河淤,乃自濟寧以北,陸運至德州下河。

永樂九年開會通河,遣侍郎金純從汴城金龍口下達塌場口,築隄導河,南入淮漕,以接運道。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自開封城北經曹、濮,北衝張秋,潰沙灣東隄以達於海。命工部尚書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相繼塞之,弗績。景泰四年命都御史徐有貞治之,沙灣始塞。乃於開封金龍口筩瓦廂開渠三十里,引黃河水東北入漕河以濟運。

弘治二年,河徙汴城東北。過沁水,溢流為二:一經蘭陽、歸德,至徐、邳入淮。一自金龍口黃陵岡,東經曹、濮,決張秋運河。命刑部侍郎白昂治之,役夫三十五萬。遂塞金龍口於滎澤,開渠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