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9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㶏陽河 在縣西五十里,經儀封鎮,北入汝。流堰河 ,在縣西五十里。發源螺翅坑,經縣南東入汝。

金水河 在縣西北十八里。東經周家泊入汝。雙義河 在縣南二十里,經朱家莊入流堰河。官橋河 在縣城西二十里,東經周家泊入汝。白波河 在縣北十五里。

周家泊 ,在縣北二十五里。水則產魚,旱則生葦。

遂平縣

橫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明萬曆間,有道人過此,指謂居人曰:「此山有玉,何不名為玉山?」 故一名玉山。

麪劑山 在縣西五十里。馬鞍山 ,在縣西六十里。以形似馬鞍得名。土山 ,在縣西七十里。

洪山 ,在縣西六十里。

嶴崍山 在縣西七十里。每天氣清爽,則有彩雲出。又西二里曰平頭垛,平衍可佃,上有真武廟,旁二池水常不竭。昔人常避兵於此。層巒疊嶂,為一邑偉觀。

牛心山 ,在縣西七十里,相連平頭垛。

嵖岈山 在縣西七十里。山勢崚嶒,一名嵯峨山。狀類蓮花,一名「蓮花掌。」 又空洞百孔,風噓則鳴,故又名「玲瓏山。」 唐李愬討吳元濟,戰嵖岈山,以取冶鑪城。黃巢由潁、蔡退保嵖岈山,皆此地。其中有平地可居。明正德間,劉齊倡亂,為邑人避兵之所,蓋地險易守耳。

天磨山 在縣嵖岈山西。其形高聳如磨嵢。峰垛 在縣西七十里,與嶴崍山相連。下有黑龍潭,禱雨輒應,即石洋河之源也。

尖垛山 ,在縣西北,高十餘里。山洞有池,名「白龍池」 ,邑人禱雨恆應。

黃花山 在縣橫山之西,下有烏鎗洞。

蔡岡 在縣城東三十里。相傳孔子自楚返蔡經此。

僊人洞 ,在縣嵖,岈山幽邃,迤𨓦竟抵舞陽縣百餘里。相傳有仙人寓此,故名。

石洋河 在縣北五里。源出黑龍潭,東流入汝。沙河 在縣南門外一里許,源出平頭垛、嵖岈諸山,合流入汝。按沙河每遇水溢,衝決數百里,為害甚大。明萬曆五年,縣令徐世隆築堤捍之,水害少息。今故堤已壞,決口甚多,不可勝築,亦有民社者之憂也。

新河 在縣東七里。明天啟間,縣令胡三省疏通,引石洋河水,使南流入沙河,人呼為「玉帶水。」 菱角湖 在縣東二十五里。周圍五十里。紫花澗 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確山馬鞍山,北流入沙河。

神溝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嶽廟遺址。上渠溝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嵖岈山,東流合陽奉溝入沙河。

確山縣

確山 ,在縣南十里。昔何曾受封於此,出遊其上,睹石臼,石杵自動有聲,令人取之,不出,再往,遂失其所在。

朗陵山 ,在縣南四十里。俗呼為「馬鞍山」 ,下有漢朗陵城。

秀山 在縣西北十里。浮煙積翠,視諸山特秀,故名。

佛光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勢極高峻。春時天氣晴霽,常現圓光,初如明鏡,漸如車輪,故名。「樂山 」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朗山」 ,宋避諱,改今名。上有雙龍泉、皓月池,池生四季蓮花。下有泉,流為馬莊河,又東一泉,流為黃酉河。山麓有陳平廟,及李愬平蔡時所築軍營石壘。今山頂建真武廟,禱祠不絕。

張山 ,在確山縣北三十里,純土無石。

五里山 在確山縣東五里,上有白雲觀、朝陽觀,山勢尖聳如筆,又名「文筆峰。」

黃山 在確山縣東南二十五里,以居民黃氏得名。

驚牛山 在確山縣東南二十五里,上有洞,下產美石。

橫山 在確山縣東南六十里,南北橫亙,故名。「登高山 」 ,在確山縣東南二里。峰巒秀出,為邑人遊賞之地。

蟠龍山 在確山縣南二里,旋繞縣城,如蟠龍之狀。

博山 在確山縣南四十里。

三山 、馬鹿山 、會龍山 ,三峰並峙,俱在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