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9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胡來進改建東門。崇禎六年,知縣張引禎以流寇充斥,浚濠引水,較昔益加深闊。明季寇陷城,焚燬殆半。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劉駿聲重修。順治十六年,知縣

張鼎《新葺北門敵樓》。

確山縣城池 ,即《春秋》道國地。明成化丙午,知縣丁璉增築。周圍六里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二尺,廣八尺,池深一丈,闊二丈五尺。正德七年,流寇破城。八年,知縣吳照甃以磚石。十二年,知縣宋良臣重修,建三門樓。正德末,知縣李順孫重修門樓。嘉靖間,知縣梁翰建東北角樓一,增警鋪六。

真陽縣城池 ,即漢慎陽城,洪武初廢。正德元年置縣。六年,知縣郭仲臣始築土城,周圍八百丈,高二丈五尺,廣半之,池深一丈,闊二丈。正德八年,流寇陷城,知縣張璽甃以磚石,建四門樓,又增置角樓及警鋪。明季,同知劉附鳳署縣篆,浚池深一丈,闊三丈,城久頹圯。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遲焞重修築之。十五年,霖雨壞。

城二百餘丈。十六年,知縣劉必壽重修。

「光州城池 ,即漢弋陽城。宋慶元初,知州梁季泌創建。週圍九里十三步,高一丈,池深七尺,門四,中貫小黃河。城分南北,皆為土城。明正德六年,流寇陷城。七年,知州李鏜重修兩城,甃以磚石,闢北城五門。南城六門,上各建樓。沿城為警鋪,環十四里許。北城週圍一千零七十六丈八尺,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四丈。」 南城週圍八百五十四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二丈。萬曆壬子,知州陳錫爵南闢拱辰門。明季知州李時芳、姜銓「相繼修築,復於城外增置女牆。」

皇清順治六年,知州徐化成重修。十六年,知州莊泰

弘重修

光山縣城池 ,即春秋弦國地。明洪武初,築土為城,週圍六里,高一丈五尺,廣一丈,池深一丈四尺,闊二丈。正統十四年,知縣郭寧修四門,建樓其上。正德十二年,水災城圯,知縣李昌始甃以石,拓為七里,高二丈二尺,廣一丈五尺。明季流寇陷城,門樓盡燬。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管聲駿重建樓三間。

固始縣城池 ,創於漢代高帝時。周圍六里,闢三門。明景泰間,知縣馬良重建,周圍仍六里,高一丈六尺,廣一丈,池深一丈,闊如之。天順、正德、嘉靖間,知縣任義、薛良、盧瓊、張「悌相繼修築。崇禎十一年,知縣王昌引浚西關舊濠,深四丈,闊五丈,又修建城樓、敵臺。」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包鞅重修。康熙二十九年知

縣楊汝楫新建南、北、東城樓。

「息縣城池 ,即古息國城。元泰定十九年增築。明洪武六年,知縣潘顯章重建,周圍五里,高一丈二尺,廣八尺,池深九尺,闊二丈五尺。弘治五年,知縣康恭增置角樓四,警鋪一十有七。正德七年,知縣喬彪始甃以磚石。」 嘉靖三十六年,知縣滕霽增修敵臺一十有二。隆慶五年,知縣趙如崑復浚內外兩濠。萬曆六年,知縣王用賓重修。十五年,知縣劉庭蕙復修之。崇禎六年,知縣劉純慶增高三尺。

皇清順治七年,巡道陳聯璧、知縣劉養明重修。十五

年知縣邵光引重修

商城縣城池 ,自宋至道三年省入固始,規制湮廢無考。明成化十一年,復置,知縣張俊重建。周圍六里,高一丈三尺,廣一丈,池深八尺,闊二丈五尺。正德辛未,知縣李允恭重修,甃以磚石。崇禎十四年,知縣馮祖望重修。

信陽州城池 ,即古申國地。明洪武元年重建,設「信陽衛守之。十三年,千戶張用拓為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廣半之,池深一丈三尺,闊六丈五尺,門樓五,警鋪四十有三。成化十四年,守備李槿於各門外增護垣弔橋。」 正德八年,兵備僉事甯河始甃以磚石,僉事閻欽繼之。萬曆二年,副使王任、知州朱家法闢小南門以便樵汲。崇禎十四年,流寇陷城,拆毀垣堞,高不及肩。汝陽主簿吳士紳署州篆,不數月,修築如故。

皇清順治十五年,副使管起鳳、知州高天爵始建四

門樓十六年,知州王廷伊重修。

羅山縣城池 即漢鄳縣城,久廢。明景泰元年,知縣劉恆始建,內外悉甃以磚。週圍五里二百四十步,高二丈五尺,廣九尺,池深一丈,闊三丈,四門各建以樓。天啟元年大水,城盡圮,知縣許讓重修。崇禎七年,流寇倡亂,知縣周運泰增高城堞,環城置敵樓三十餘所,浚池深闊倍昔。歲久城圮,池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