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金光門,置潭於西市曰「廣通」 ,以貯材木,今廢。渭水 西通材木,東泛商船,是天地間自然之漕運也。而米粟入晉,雖遇凶荒,亦不能閉。糴泥渠 ,在縣南十五里,出鄠縣化羊谷。《十道志》名扈水,上承扈陽池,經釣魚臺入渭。

東泉頭 在縣西十里,灌田二頃五十畝。西泉頭 在縣西十五里,灌田二頃七十五畝。中泉頭 在縣西十里,灌田三頃三畝零。興平縣

成國渠 在縣北一里。魏尚書右僕射衛臻征蜀所開。上承汧水,合韋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田二萬餘頃,俗號為「白渠」 ,言其利與涇、白二水相埒也。

五泉渠 ,在縣西一十二里。隋文帝葬三畤原上,因絕此水。

昇原渠 ,在縣南一十五里,溉田七十餘頃。以其昇原而流,故名之。

普濟渠 在縣南一十里,溉田七十餘頃。清渠 ,在縣南二里。以上諸渠,今俱涸。

湯臺泉 在縣西一十五里。

板橋泉 在縣西一十七里。

馬嵬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溉田二十餘頃。史家泉 ,在縣西三十五里。

徐洪泉 一名「永濟泉」 ,在縣西南二十里,即古清水泉。湮沒久遠,變為桑田。順治十五年,知縣徐開熙、典史洪廷憲開,故名。灌溉七村一十餘里。

朱章隄 在縣東一十五里。明嘉靖年,知縣朱文修。四十二年,知縣章平又修,故名。

宋泊 ,在縣西二十里,周四十里。

百頃泊 ,在縣西二十五里,周四十里。

曲泊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自宋泊而下,並有捕魚之利。隋開皇十五年,各築隄防護,今俱廢。馬牧澤 ,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袤二十一里。

臨潼縣

新豐渠 ,在縣東二十里。灌劉朝宗等田三頃八十餘畝。

清渠 ,在縣西,耀州青野谷水下流。

白渠 ,在縣西北六十里。

五渠 在縣西

「中白渠 」 別見《高陵》。

「中南渠 」 別見《高陵》。

折波渠 ,在《中南渠》北。

「高望渠 」 別見《高陵》。

隅南渠 ,在高望渠南。

戲水 ,在縣東二十五里。出驪山鴻谷中有二,一灌馬聰等田一十三頃餘畝,一灌王居豐等田二十餘頃。

石川河 ,在縣東一百八里,見溉田數千畝。溫泉 ,在縣南驪山下,灌何朝宗等田四頃九十餘畝。

寇公渠 在縣北七十里,自富平繞斷原而南,蓋寇萊公堰漆沮水以灌民田者也。今尚有殘碑。

陳家溝水 灌靳應詔等田四頃二十餘畝。陰盤阿姑泉 灌王十等田一頃餘。

《陰盤》東水 灌許天祐等田五頃餘。

冷水 灌孫現,等田二頃餘。

七里鋪水 灌姜爵等田二頃餘。

斜口水 灌吳現等田三頃餘。

東西行者,橋水 一灌劉三兒等田二頃;餘一灌拜孟現等田二頃二十餘畝。

蒼坡底水 灌喬守忠等田一頃五十餘畝。《清水溝水 》灌范十五等田四頃八十餘畝。《高陵縣》

白渠 ,自涇陽縣界至縣界彭城,兩下分為四渠,井溉民田,名「劉公渠」 、「彭城堰。」

中白渠 自彭城閘東流至櫟陽,北入清河,袤三十里。

中南渠 在中白渠南七里,經孝義坊入清河,袤五十五里。

高望渠 在中南。渠南至臨潼境入渭,袤五十五里。

隅南渠 以上四渠,皆唐高陵令劉仁師開昌連渠 ,即中南渠支流。元至元七年,高陵令王珪引渠入城中。以上諸渠,見資灌溉。

鄠縣

澇水 在縣西二里

栗谷口水 ,在縣南。源出於清涼山,入於澇,又修入白公河。《皂谷口水》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