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鐵牛河 ,在縣北三十里。皆遶五泉,東入洛。《韓城縣》。

濬水河 在縣南一里。隄為五堰,溉田四十餘頃。

華州

敷水渠 在州東南四十里。唐開元中,姜師度疏鑿以洩水害。刺史樊忱復鑿之,使通渭漕。源出大敷峪,支分灌田,雨澇時,為害亦大。

利俗渠 在州西南二十三里。唐開元四年,詔陝西刺史姜師度開華州鄭縣二渠,曰「利俗」 ,引喬谷水以灌田。

羅汶渠 ,在州東一十五里。引小敷谷水以灌田。

東溪水 旁有泉,以益溪流支分灌田,經灌之村,稱曰「水莊。」

西溪水 分流灌田

石橋河 在州西一十里。

海眼泉 一名「五眼泉。」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見資灌溉,大旱不竭。

白龍渠 在州東

天鵝池水渠 在州西

磨渠 在州東,土人行水磨於沿溪下。

「甘泉 」 在學宮右柳巷街側,深四、五尺。甘洌殊常,古今無盈歉之時,亦地氣之良源也。

華陰縣

磨渠 ,在縣東二十五里,灌定城公莊田近百頃,水分四十一溝,凡四十一日一周。分水多寡,以修廟出金為率。有碑記之民得出券相售,澇則歸於溝河。

靈應泉渠 ,在縣東二十里,灌泉店、定城及花家寨田約五十餘頃,水分三十六渠,凡三十六日一周。

醴泉渠 在縣東南觀北里。水清甘。《古志》稱其「屢招鳳飲」 ,莫可攷也。經華嶽觀馬蹄村北,瀦嶽廟魚池與竇谷之水,計日逓入,餘日則灌民田。敷水渠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大敷谷。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韓應奎開渠經理,民獲其利。水漲則盈溢為害。

蒲谷渠 沿水崖分為二,東渠灌爨家村,北至賀家村;西渠灌蒲谷屯、蔡家村、嚴家池及馬村。段明渠 引潼谷之水,循山麓而西北,由馬頭澗入吳村,分為二渠,西灌義賈段明坡頭,東灌員莊。

惠民渠 明正德壬申華州知州桑漙所開渠有三:第一渠在構谷,自彭村抵孟村入渭;第二渠在方山界,自孫莊至西灘入渭;第三則為縣之蔥谷渠。是二當在州,一乃在縣也。後皆淤塞,州人遂開東西一渠,一遇水潦,直以縣之拖定、普落等里為壑矣。縣令王九疇曰:「權利害之,別修南北渠,州縣並獲其利。」 修東西渠,縣民獨承其害。酌難易之分,修南北渠,是謂因勢利導,理順而易行;修東西渠,是謂壅流激水,逆理而難徇。斯事理之大也。

黃神渠 ,在縣東南十里,上多水磨,下溉民田。《蒲城縣》。

平路渠 ,在縣東南二十里。

常樂渠 ,在縣東南四十里。

半坡塞渠 在縣東南

溫湯泉 在縣東六十里。

白馬泉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以上諸水,見資灌溉。

漫泉 在縣西一十五里。

浩泉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今涸。

蓮子池 在縣西北三十里。

山陽堰 在縣北一十里。舊《圖經》曰:「唐置陵寢,修此堰。」

耀州

漆渠 在州東南

退灘渠 在州東南。以上二渠,明成化時,知州鄧真開灌州城東南,附郭田俱漆水。

「偃武渠  。」 「小白馬渠。」

中渠  大白馬渠 以上四渠,自越城渠至西乳山,皆引梁家泉水,灌富平嶺南橫水田十里。大白馬渠過乳山南,又兼引石川河水,見資灌溉。

煙霧渠 在州西北

甘家渠 在州西北

通城渠 在州西北三十里。明永樂四年修,通澆灌附郭,分其流於城中。

水磨渠 在州西北

越城渠 在州西北,灌城西南附郭田。以上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