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左右為「名宦」 、鄉賢二祠。

五鳳書院 :在太寧宮左邊五指山麓。邑令張聯第創建。開爽清幽,占一邑之勝。是年鄉榜中式五人,五鳳之應也。

正學書院 在北關。史義伯講學處。史修大成禮樂,教習諸生,遺響駐屋壁間,扣之輒有琴音。社學 :按舊志,在城隍廟前,左右各三檼。明正德中,知縣王鑑改建,後廢。萬曆中,知縣楊所修葺復。又赤水、城、店、倉頭、下、邽田市、故市、董村、憑信、上漲渡、獨孤莊、盈田坊、果園北、志道諸里各有社學,乃成化中知縣周寧創建,今盡廢矣。富平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明洪武三年主簿陳忠信建。天「順五年知縣王傑修堂五楹。成化十八年知縣張本建,東西齋各五楹。弘治間縣丞司珉、主簿張鳳修。」 倉八楹,廚三楹,號十四楹。「弘治八年知縣李良建。萬曆七年知縣劉兌修。」

文廟在縣治左。洪武三年,主簿陳忠信創建。九年

「縣丞芮弼,天順三年知縣王傑,成化元年知縣凌雲,弘治六年縣丞司珉,正德六年知縣劉藻相繼修。後地震圮,知縣趙桐草創之,史燦重修。萬曆間知縣劉兌甃以甎。明倫堂五楹,弘治五年知縣陳潤增建。」 嘉靖三十五年趙桐重修,後頹敗。萬曆間知縣劉兌增修。堂後即敬一亭,亭後即尊經閣,堂左為魁星樓,啟「聖祠」 在。

文廟北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

社學 在縣迎恩坊,今廢。

學倉 初在明倫堂後,明嘉靖間,知縣趙桐附入「興國寺址。」

醴泉縣儒學 故在舊縣治東南,宋皇祐間,殿中丞薛周創建。明洪武四年,移至今治東。弘治十年,督學楊一清遷於新城南門內,東抵

文廟西北抵民居,南抵大街。知縣王錫買民田建。

東西齋十間,育賢倉三間,號房二十四間,「振教」 、成賢坊一座,道義門一座,學門三間,西有射圃。十五年,知縣李用來繼成其工。嘉靖九年,乾州同知劉茂資增置敬一亭三間,立石碑七座於堂後。大成殿在學東,左右庫房藏祭器。戟門三間,兩廡二十六間,櫺星門三間。舊泮池在櫺星門內,知縣蕭如尹移置大門外,買民地鑿大池,甃以磚石,面作明堂,極其開爽。巽隅有文昌閣,離方有魁星樓、明倫堂五間,知縣王錫所創。

文廟東為啟聖祠,後徙於後戟門外,東西為「名宦。」

鄉賢祠明倫堂東西為教諭、訓導宅。

星聚書院 在新城西北隅,邑人郭玉柱建。社學 舊在城鋪西,知縣張大美移鎮門寺右。學田 舊有六十餘畝,係提學臧捐俸置買,以為貧生婚喪之資。明崇禎六年,邑令借「絕軍變價」 之說,盡行變賣,復奪郭宦地若干畝抵之。商州儒學 在州治西。明洪武年建,成化年參議崔忠修。大成殿五間,兩廡各七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架泮池,有磚橋石欄。明倫堂五間,兩齋各五間,會饌堂五間,俱弘治中知州王瑀修。癸未城破,僅明倫堂存,室後為敬一亭。書籍庫在東齋下。祭器庫在西齋下。啟聖祠舊在櫺星門東,後移大成殿西,殿左為尊經閣。名宦鄉賢祠在啟聖祠舊址。儀門西為學正宅,前為訓導宅,一在櫺星門西,今俱廢。

商山書院 在州城北大雲寺下。明嘉靖間,撫治郗某建。

「社學 明初,城內東文昌祠、大清觀、西文昌祠、大雲寺四處。萬曆以後,東止文昌祠,西止儒學,右壁倉帝祠,各鄉社學俱在寺廟,今盡廢。」 學田 :明萬曆二十四年,學道發缺廩銀二百兩,買君子澗、資峪溝、桃花鋪地。花鋪地五段。除糧站外,徵夏麥、秋租四十六石六斗。三十三年,詳允折價,每年夏秋二稅共銀二十五兩六錢。今除荒蕪外,每年《資峪鋪》取租《石餘》。

鎮安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景泰間建。正德六年,知縣俞鼎重修。按:《鎮安縣志》闕,其詳無考。雒南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建。堂前為儀門,為大門,後為敬一亭,亭左為書房、射圃及觀德亭。舊在學後之北山,久廢。大成殿東西下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櫺星門。知縣洪其道於櫺星門外創「騰蛟」、「起鳳」二坊,展泮池而闊之,橫三橋其上,周以石欄。知縣陳應顯易三橋而一之。自逆闖陷城焚毀,知縣暢體元率眾營建。正殿、櫺星門、戟門兩廡俱成。明倫堂圮,暢令重建。啟聖祠在廟後東北,暢令重修。名宦、鄉賢祠俱縣令洪其道建,堂右為教諭宅,訓導裁,宅廢。社學 舊在東西關,久廢。

學田 在西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