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知州胡惟俊重建。天順元年知州楊勝賢重修。正德十三年知州桑溥修,嘉靖三十五年知州朱茹修,按察使喬世寧《記》。有三齋,有東西號舍六十間,在兩廡之後。有會饌堂、官廚。又有學倉、堂廚、倉。有射圃,在學門右。有敬一亭,在教官宅左,文昌祠在

文廟東「明倫堂」 後有尊經閣,左右有名宦、鄉賢祠。

後有學正訓導宅

華山書院 在儒學北街,知州朱茹建,明進士趙儒《記》。

社學 :在州治前之東四十一里。各有社學,設教讀四十一人。

華陰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年,縣丞王文明建。闊三十七步,長一百三十步。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葉舟修。十七年劉瑞遠重修,號。

房翼列各十間,前為儀門。知縣晁盡孝、閻仲宇,今令王九疇繼修。學門二

文廟六楹,東西廡十四間。後有「射圃亭」 ,今久傾圮。

前櫺星門四楹,中為泮池,上為橋,前令李承科葺。又前戟門三座。明倫堂六楹在殿後。學諭張煇書其屏曰:「天之視聽在此,人之表率在此,道之明晦在此,世之隆替在此。」 左右兩齋各四楹。後為敬一亭,直達尊經閣,閣自萬曆中始。殿東上左為啟聖祠,東左為文昌祠。名宦、鄉賢二祠在櫺星門左右。堂之左右為教諭、訓導宅。四知書院 在縣東二十里泉店,王令九疇建。社學 一在城隍廟左,一在西關,今俱廢。學田 明萬曆三十年,督學使臧爾勸發銀一百兩置本縣學田地四十九畝五分四厘八毫,歲輸租麥穀二十九石八斗一升九合二勺,備周恤貧生之需,蓋盛舉也。

蒲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後周廣順三年建。明洪武二年,主簿曹秉彝、教諭劉矩重建。

文廟。正德間,張鍰創戟門、兩廡、明倫堂。嘉靖間,楊

仲瓊置。刻朱子書《易繫辭》。置東西齋及講堂。東西號房二十間,今無。縣尹李全建敬一亭,重飾講堂、倉庫、宰牲神廚、神庫,今俱無。殿東北為啟聖祠,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堂西為教官宅。社學 在縣治前二十步,西向。舊五十五里,各有學,後廢。所存者縣內一區,今為馬房門巷。學田 在浩泉里,先三十八畝四分零。明萬曆丙申督學沈季文置。後四十畝。丙午督學祁光宗置。至戊午督學尹准贖回王立德原地一十一畝。今見在地六十七畝零。歲收夏麥一十三石四斗九升零,秋穀二十三石九斗八升零。耀州儒學 在州治北城下。宋嘉祐時知州史炤建。元祐中知州王瑛修。元末燬。明洪武三年知州魏必興再建。成化十一年知州鄧真、弘治八年知州任奎相繼增修。東西號舍四十四間,倉房、吏舍共六間,今盡廢。中門、左右門前為大門。嘉靖三十三年,知州李廷寶於學前建射圃廳三間。次年,地震圮壞。廷寶修葺兩齋,增高大門。三十九年,知州江從春始大修舉,改建「敬一亭。」 亭後建尊經閣,作泮池。南建石坊於門左右。

文廟前各建石望柱二,石刻「科貢題名。」 復廟學前。

「隙地,改闢學垣。廟係洪武五年知州魏必興重建大殿。」 九年同知陳季鏞「建兩廡三十四間,櫺星門、戟門、庖庫皆備。」 宣德四年知州胡思魯重修。成化十一年知州鄧真復修殿,增至七楹,崇四十尺,增兩廡各二十楹,修故文昌祠三間,創神廚五間。明倫堂居學中,堂後為講堂,堂前西為饌堂各三間。啟聖祠即文昌祠,改建。「名宦祠」 、「鄉賢祠」 俱在廟西南。增號舍為「訓導宅。」

文正書院 在北城外二里步壽原巖下,故明德寺也。今故塔存。明嘉靖二年,知州趙時改建,提學副使唐龍《記》。

社學 明洪武末,知州高永登建。其始在州治南。弘治七年,知州任奎改建北門內東小街。嘉靖九年,知州陳文學乃徙布政司西舊草場地。今社學獨在,市里尚存,各里中者俱廢。

學田 按元至順時《碑陰》載「學田六頃,鞏村三頃,唐家堰二頃,茹家社一頃。」 明時盡廢矣。同官縣儒學 在縣治之東南隅。明洪武八年知縣魯俊重建。前為樂育坊,左義路,右禮門。西偏儒學門三楹。萬曆十八年知縣屠以欽建。

文廟五楹,萬曆四十三年,知縣劉憲「重修。」 前「露臺。」

左右為兩廡,各十楹,萬曆二十一年知縣馬鐸重修。前戟門三楹,萬曆三十年知縣董廷範重修。又前櫺星門石坊三楹。又前泮池,萬曆十八年知縣屠以欽鑿。「二十九年諸士重修,圍以櫺牆。」 三十九年知縣梁善士修。奎星樓在儒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