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金晶巖 在張公洞西南二里許。

白雲巖 在縣南五十里⿱𠔿奄畫溪西。白雲巖 ,在龍池山巔,壁立數百仞,登之望震澤波濤,如在足下。當昧晦時,見日所從出,比于泰山《日觀》。巖腰最窄處有憑虛閣。

龍巖 在善權。李曾伯題其門扁曰「龍巖寺。」 張公洞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湖㳇之上。沿傳孫吳赤烏二年,一夕大風雨迅雷,忽洞自開,高六十仞,麓周五里,洞深五十餘仞,三面皆飛崖絕壁,不可躋攀。惟北向一竇,廣踰四尋,嵌空可入。遊者秉炬歷百磴,至燒香臺。宋縣,今趙伯淳築,彝廣高豁,可坐百人,仰視一竅,即雷所震開者。天光透漏,幽谷生白,大石縱橫離立,勢若欲墜,色皆碧綠如抹,乳髓滴瀝如疏雨。有仙人房、元武石、芝田丹竈、錦屏瑤草,奇怪萬狀,時有石燕相飛擊。行約三里許,南望小洞,通徹于外,徑此而出。《道書》謂「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 ,即庚桑楚。《風土記》云:「漢天師張道陵,嘗」 修道于此,故名。俗傳張果老者誤。果老,唐元宗時人。郭璞註《東漢郡國志》云:陽羨有張公洞,在晉已有此名,非果老明矣。宋元符逸士王繹來遊,謂洞以張公名者,非道陵,乃其四代孫輔光也。且紀其詩有「輔光竈冷留香壤」 之句。善權洞 ,在縣西南五十里國山東南,一名龍巖。周幽王二十四年,洞忽自闢。門廣三丈,外峭中孔,麗崎若出鬼斧,行者怵惕。仄足躡二十步,極坦迤,可坐千人。唐張祜詩:「金函崇寶藏,玉柱閟靈根。」 即此。《十道志》云:產丹砂鍾乳。洞凡有三:曰乾洞,乃石室;曰大小水洞,小洞尤深。乾洞與大水洞承跗接萼,望之若重樓然。唐司空李蠙,少肄業山中,嘗見白龍騰驤而出。昔人有將白犬隨入洞,失之,後出廣德軍綏安縣。宋熙寧二年,僧若沖與其徒秉燧裹糧而入,約行三十里,見有石碓石床,若神仙聚會之所。又有石羊石馬,天然精巧。正翫間,大聲忽震,眾懼而返。「權」 當作卷,即《詩卷阿》之義。張正素處士舉有紀行石刻,在天申宮,亦作「卷。」

飛蓋洞 ,在會仙巖上,深踰三丈,僅容一人入,仰視如飛蓋然,故名。

白鶴洞 ,在張公洞北三里。舊有白鶴飛翔,故名。若歲旱有石燕飛出,即雨。洞中水流繞張公洞,北,合白馬洞,出⿱𠔿奄畫溪,入太湖。佛窟洞 ,在張公洞西南三里,玉女潭西。深可數丈,中有流泉,人不得入,忽湧出一石佛識云:「端拱二年造」 ,因名焉。

白馬洞 在張公洞後,金牛潭西。舊曾有白馬見此潭中,故名。其水東注,經洞靈觀南,與白鶴洞二水合流,溉田百餘頃。

天井洞 ,在芙蓉寺前,深峻如井。相傳「洞有三足蝦蟆,每一出洞,歲必大旱。」

川埠洞 即穿石山,一名「洞山。」 其山純石,中空如蓋,水常不涸。口甚低隘,或以小舫入遊,稍進漸高廣,入深則山巔有竅,日光漏下,可騁目焉。但谷深泉泌,雖當盛夏而寒氣逼人,探奇者襲衣而入。宋趙與悊嘗築堂干旁。

大成洞 ,在湖㳇西八里。初入最逼窄,僅容一人,中漸平曠,白石峙如積雪,人號「鹽米堆」 ,有泉瀠繞。

金沙洞 ,在湖㳇金沙寺,俗呼鯰魚洞。君陽洞 ,在君山之陽,兩壁如門,窺天一線,中有石臺,流泉縈繞,幽勝奇絕。唐陸希聲因稱「君陽遁叟」 云。

武陵洞 ,一名「西施洞」 ,在龍山下。洞有石乳凝結,若幢幡羽蓋狀,及泉瀑飛注,但榛莽蒙密,人跡罕到。

善行洞 ,在銅棺山北。其峰最高,右洞左池,巖石如蓋,無雨而滴。上有「杜鵑樹一株,根據盤石。明正德丙子,僧淨空建佛殿。」

「三郎洞 」 ,在芙蓉寺前。

陳公洞 在龍池山麓。舊止一小山,怪石纍纍,泉出其下。明正統甲子秋,風雨大作,水激石墮,有竅如門。土人陳輿命工闢成一大洞,長可二百步,闊二丈餘。人以張公洞擬之,號「陳公洞。」 天窟洞 在玉女潭西南三里許。明萬曆間,溧陽史繼書闢地,構有樓宇亭館,款極幽雅,與玉女潭媲勝。

圍塢 在縣西南十五里。四圍皆山,中有泉石可觀。

薔薇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地多此花,故名。「清流塢 」 ,在縣西南三十里潼渚東南。

梅花塢 在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