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9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湖垸 共隄一萬二千六百四十丈

東湖垸 共隄一千五百九十一丈五尺。蓼湖垸 共隄二千九百八十丈。

糜家攝 共隄一千六百零二丈。

竹筒河 、共隄一千一百二十丈。

石心壋 共隄一千三百六十一丈。以上俱坐落雞鳴里。

太安垸 共隄六百三十丈。

《匾擔》垸 共隄五百三十丈。

寧家垸 共隄四千五百丈。與沔屬合修。白雲賽 共隄一千二百七十丈。

湘洋壋 共隄一千六百三十丈。蓮子洑 共隄二千四百丈。

朱龍湖 共隄一千五百六十丈。

打鴈湖 共隄一千一百三十丈;

細魚湖 共隄一千零四十丈。以上俱坐落一里。

教子臺垸 共隄一千七十丈五尺。

《老實垸 》共隄一千五百零四丈。

德豐垸 共隄一千二百丈。

太實垸 共隄七百四十丈六尺。以上俱坐落周陂里。

《刁汊垸 》共隄七千四百六十一丈零。

夏,魏垸 共隄七百四十八丈。

郝城垸 共隄八百九十丈。

長興鋪《垸 共隄》一千零九十丈。以上俱坐落長城里。

劉家隔後湖垸 共隄一千八百四十三丈六尺。

十八里垸 共隄八百六十四丈五尺。

郭家垸 共隄一千丈,以三分為率,應城一分,漢川二分,以上俱坐落大赤里。

葉家垸   、蔡家垸 、河南岸垸 俱在劉家隔。

永固垸   、但家垸 、方家垸  、張家垸、李家垸 俱在周陂鄉。

按:《水經》云:「江水左逕上烏林南,東逕大軍山南,左逕百人山南,又東逕魯山南。」

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湖,及東合灄口。水上承沔水於安陸縣東,逕灄陽縣北,東南注於江。江水又東,湖自北南注,謂之「嘉吳江。」

漢水又東,逕沌陽縣北。

大江郡城與武昌對峙。「大江環抱東南,漢江合灄水、沔水、沌水與大江會於郡北,漲則瀰溢於諸湖,為卑窪田地之害。」

舊《志》,臨江郡邑多水患,獨漢川為甚。漢川水患有二:其一則南水,嘉靖三十九年、四十四年已稱泛溢,萬曆三十六年,僅有仙女諸山浮於水面。其一則西水,自襄陽直至承天,南北俱有隄障,中流頗狹,水漲多旁溢而南。又江陵公因水勢逼近莊田,沙陽一帶,為隄如岡如阜,隄以北因有讖曰:「作了沙陽隄北邊,好」 作養魚池,自是茅草嶺、七林洲一帶,無歲不有衝決之患,傾注而下,然猶二三年一見。今則承天而下,有永鎮觀,衝決五六里餘,已成大河,不可復築。十餘年間,橫波逆流,歲歲滔天。雞鳴,周陂大赤,長城一帶,房屋蕩洗,人民流竄,盡為魚鱉之區矣。

漢陽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漢陽縣附郭。

漢陽府城 舊《志》云:漢陽古城,其門有八,東曰迎春,南曰沙洲,西曰孝感,北曰漢廣,而東南為朝天,西北為漢南,東北為慶賀,西北為下議。環城一千七十二丈,東南枕大江,北控陂湖,即今月湖。《水經》云:「翼際山上有吳時江夏大守陸渙所治城。」 《註》云:「翼際山即魯山。」 唐《元和郡志》云:「即漢陽軍城。」 宋宣和三年四月,水漲城毀,郡守具奏修築。按《趙志》,則漢陽古已有城,但所著八門,代更遠耳。明初,跨鳳棲山築之,東南臨大江,周圍七百五十六丈,為門三:東曰朝宗,南曰南紀,西曰鳳山。先時,北有門曰「朝天」 ,在府後,今塞。嘉靖三年,致仕千戶朱鳳奏築裏城,下工部尚書趙璜題覆,得旨。時巡撫張琮等估計修築。天啟元年,知府周三錫以郡無內附,乃伐《禹梁山》之石,督義民胡遵義等周砌陴牆。崇禎十五年,知府王燮元因城內外漸圮,捐貲重修,周圍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