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直通漢江。張孝芳《記》:端拱元年,閻文遜奏開東漕渠,自獅子口入於漢,達於襄陽。遂發丁夫治荊南漕河,可勝二百石舟,上遊之人利焉。按故《志》,潛江有里社穴,景陵有獅子河,俱通漕河之名,當以此也。又晉武初,杜預開揚口,通零桂之漕,起夏水達巴陵,則沔之有漕河,自預始也。長夏河 ,在州南四十里,即夏水江之沱也。《爾雅》:「江出為沱。夏水自監利入,東為太馬長川,過沙口,又東北過柴林河,至直步與漢水合。」 《水經》:「夏水出江,流於江陵東南,又東過華容南,又東至雲杜入沔。」 監利,古華容也。《禹貢蔡傳》:「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 《通典》:「復州沔陽有夏水。」 《輿地廣記》:「夏水入沔,謂之曙口。冬竭夏流,謂之」 夏水。《漢志》江夏郡註謂夏水過郡入江也,即今漢口。然夏水至直步即合漢水,不當逆流至漢口入江。若云夏流,則盛夏江漲,亦可漫衍而上也。曙口今亦失其處,豈漢濁易淤,遂致湮塞耶?又按《楚詞》「過夏首而西浮」 ,夏之首也。《左傳》吳伐楚,至於夏汭。沈尹射奔命於夏汭。薳射以繁楊之師會夏汭,夏之尾也。漢以前多言「夏」 ,言漢後多言「沔。」 漢。沔、夏一水異名,故漢口亦曰夏口,又曰沔口。

復車河 在州南百八十里。亦沱也。江自茅埠灌黃蓬湖,湖東為河,逕牛埠,逕三灣逕,平放東出新灘口。又自三灣逕斗湖至陽名,匯於白湖,出沌口入江。

太白湖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水經注》:「沌口通沔陽之太白湖。」 《漢陽志》:「李太白嘗遊於此,因名。一曰九真白湖,一曰土豬。其湖潛自西北注之,西湖、李老、泗港、沙湖諸水匯焉。沱自南注之,直步、黃蓬、陽名諸水匯焉。沔之巨壑也,週二百餘里,達於沌口入江,故屬沔。」 今半屬漢陽。

沙湖 ,去州二百四十里,其湖連太白。

陽名湖 ,去州百七十里。其湖受復車河張家池,逕崇陽潭,入蘆花瀆,匯白湖。

短汀湖 去州二百六十里,受張家壩港,接魯陽潭、逕麻汀,入白湖。

復池湖 在州境。後周武帝置《復州》,取此為名。白鷺湖 ,在州東一十五里。

鼉湖 在州東二十里

黃蓬湖 在州南百八十里。其湖納茅埠口、許家池,連大舍、白螺、上洪湖、蓮子潭,趨復車,達新灘入江,亦入白湖。江溢則溯洄入漢。

千金白螺湖 去州二百里,在監利白螺山下,曰塘陵大舍湖。

烏流湖 、龍巢湖 、雲泛湖 三湖皆距州二百里,俱達於「白湖。」

西湖 距州百五十里。其湖受燕子河,穿柳林合西洋湖入洪湖,逕太洪口,走黃蓬西之旁曰「鄭道」 、白涉、壩潭三湖,俱達於洪。

司馬小陽湖 距州百三十里。其湖合牛頭湖、烏林溝、斗口湖、逕張家池入陽,名湖。

直步湖 去州七十里。其湖受柳口、太馬河,逕明渭口、螺子瀆、逕渣潭、李二湖入陽名湖。百石湖 去州西五里,其湖中為長隄,為驛道,亙十餘里。舊多植柳,人馬往來其上,亦一景也。俗名「中埂。」 知州喬建亭其上,匾曰「止水。」 今遺址猶存。

三陽湖 去州十里。《方輿勝覽》:「東曰東陽,西曰西陽,北曰北陽」 ,故名。

角兒湖 ,去州西南五十里。其湖連枯柴湖、逕荻根、儲龍潭、段下港、達柳口。

官港湖 :去州治四十里。

賽港湖 :去州治五里。

馬骨湖 在州東北三十里。

泛有湖 ,在州東北三十里。

奠石湖 ,去州四十里,其湖磬折。

上下西湖 在州西北。其湖北受剅河,南出月湖口,入於漢。

塘林湖 、深水湖 俱去州百四十里。

下五湖 ,去州東南二百八十里。

西港湖 、鮀公湖 、土橋湖 、旱潭湖。

《沉槎湖 》:潭湖 以上諸湖之水俱入於陽,名湖。

「李老湖 。」 「南灣湖 。」 汝灣湖 。雞頭湖。

圓昌湖 、三墩湖 以上諸湖俱距州治東北一百三十里。其水北流則入於漢,東流則入於白湖。

三澨水 在州東南。《禹貢》:「過三澨」 ,《左傳》有句澨、漳澨、雍澨、遠澨,大率皆水邊地名。

滄浪水 在州北。《禹貢》:「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