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宋尚恩再浚泮池,繚以土垣。十四年,知縣鍾鑾以講堂圮壞,改建啟聖宮。十六年,知府陸垹重修廟廡並明倫堂。萬曆三十八年,署縣事同知張世卿重修射圃於學西。四十二年,知府胡大年、同知錢夢松等盡加重修。萬曆四十七年,主簿林喬椿精於堪輿,以玉帶河水過濁,不可入泮池,乃於泮池外迴環玉帶水,繞學宮左纏。始出秀水斗門,而科第隆盛。崇禎三年,知縣宋學顯又復重修。十二年,知縣甘大綬又行修葺。嗣後尊經閣民居輳集,宮室、臺閣至後益實,遂有「泮水擁祥、鼓鳴七日」 之瑞。兵燹迭經焚塌殆盡,枳棘叢生,玉帶水塞,泮池泥淤。

皇清康熙五年,教諭閔才獨力建「啟聖」、「靈聰」二祠八。

年,知縣黎上材鼎建大殿,廣袤如舊址,高較昔加二尺。知府胡向華捐貲佐修,教諭吳瑾亦捐己俸,鼎建衙舍。八年,知縣黎上材復行鼎建櫺星門三間。諸生陸鶴鳴、陳慶泰等各捐助修浚玉帶河水如林主簿舊道焉。

射圃 在學右

社學 在縣學前,今廢。

學田 五處,共弓口二百八十一畝。每畝租不等,該額租八十九石八斗。除完正賦在外,山地一段,額課銀二兩四錢五分。冊載:《萬金》、趙塘、進溪、東岡、雁門五村中。

學倉 在射圃旁,今廢。

外州縣

桃源縣學 在縣南一百步。宋慶曆間建。元祐六年,權學事、常德路儒學學錄張燾、達魯花赤禿等重修。因臨大江建,置石櫃,高二丈餘,上建川上亭。元末兵燹廢。明洪武六年,知縣徐天驥修,永樂二十二年燬。宣德三年,署縣事縣丞徐祥建。

文廟三間。後知縣嵇郁修葺,及建明倫堂。正統十

三年,知縣丘繼建饌堂及修櫺星門。天順五年,分巡副使沈慶以明倫堂地狹隘,乃市民間地而擴充之。成化三年,通判徐璟重修兩廡、櫺星門。五年,知府楊宣甃石為基,分守副使應欽改建兩齋:東曰《博文》,西曰《約禮》。弘治六年,知縣朱穀重修。十四年,水衝前岸,巡撫閻仲宇遷淥蘿水驛於東門外,闢其地以廣學宮。知縣李文顯繕治完備,移兩齋於堂右,前為儀門,門外兩旁為號舍,前為大門,後為牲房。正德十一年知縣高昂、嘉靖七年知縣黃鳳翔俱修。八年知縣汪洋奉制建「敬一亭」 、四箴亭於戟門外。九年奉制去號、改制俱同府學。是年冬,訓導傅溥改櫺星門。十三年教諭彭參申請重修。二十五年知縣吳琰、教諭蔣尚恩重建「川上亭。」 三十二年,知府黃日敬、知縣陳坦重修。四十四年,知府葉應春、知縣鄭延年申請院道,以學洲地變價易民基數十間,填明月池移置。

文廟遷明倫堂於廟後。堂後為「啟聖祠。」 兩旁教諭。

宅一,訓導宅二。戟門外為磚屏。萬曆四年,知縣鄭天佐撤去磚屏為木屏。二十五年,教諭劉引考創建「《風教》、持衡」 新門及啟聖祠、明倫堂,修祭器及文昌閣、魁星樓於廟門左,以培下關。逮及明末,俱遭焚毀。

皇清順治六年,紳衿捐貲重修,未獲竟事。康熙三年

知縣陳洪範重修,又建兩廡、櫺星門,餘未及修者。康熙九年,知縣孟金鈜次第落成焉。

教諭廨 在明倫堂左

訓導廨 在明倫堂右

桃溪書院 在縣南三十里。元岳行宮後,今廢。漳江書院 在縣北一里。方伯李徵建。小棹楔一,前樓三間,廳事五間,川堂一間,寢室五間,廂房廚舍共十間。今廢。

社學 在東街

學田 明萬曆五年,巡道旌德鳳,判給黃沙村民鄒鳳翔隱稅田二十畝、地一畝,至今廢失無稽。

學倉 在學內

龍陽縣學 在縣東半里。宋元祐間,建大成殿。元至正間,耆儒吳叔高增建。元末兵燹,明洪武二年,知州段旻重建,燬於火。正統八年,知縣李昂改建。

文廟五間。東西廡各十間。戟門櫺星門各三間。宰

牲房、神廚各二間,明倫堂各五間及學門、饌堂。天順六年,知縣李泰重修及改建兩齋六間,號房二十間。弘治十三年,掌縣事推官吳潭修葺一新。正德十二年,通判楊燾、知縣陳敘繼修。嘉靖八年,黃豫建「敬一碑亭」 、啟聖祠俱如制。嘉靖三十九年,訓導歐陽超移置櫺星門,與正殿合。